第二节 栽培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78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栽培技术
分类号: F326.1
页数: 4
页码: 684-68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农业栽培技术情况。
关键词: 种植业 栽培技术 庵东镇

内容

境域农作物栽培,传统有散播、条播和点播等形式。畦阔1.2米左右,也有2.4米的(称阔畦),畦的两边称坑或坑底,一般深度0.25~0.30米。为适应农时、增加土地利用率和提高产出,习惯采用间作、套种等种植模式,还采用水旱轮作和避免多年种植同一种作物等措施,加速土质淡化、加快土壤改良和增加产量。
  棉花
  棉花栽培,习惯上与春花或油菜套种,一般在农时谷雨至立夏播种,前作是油菜地,播种会稍晚,多在小满至夏至。1950年代以前,多采用散播或点播栽培。1950年起推广条播,每畦两行。1955年以后,首先在纯地油菜和其他春作收获较晚的地块采用露地方格育苗移栽,1958年起,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后又采用方格育苗和营养钵苗床搭建塑料低棚的方法,以提早播种期。采用营养钵育苗,常在清明后制钵,谷雨前下种,小满至夏至移栽。棉花营养钵育苗,虽有增产效果,但用工较多,1980年代末起,采用大田地膜覆盖栽培,播种时间适当提前,大田地膜覆盖的播种时间一般为谷雨前后(每年4月10~25日),并视天气和气温情况适当提前或延迟几天。棉花一般亩植5000~6000株(1994年后引种抗虫棉,株形高大,亩植减为3000~4000株),出苗后应及时挑膜间苗和防病除虫。中期管理应重视整枝、摘芽、开脑和摘去边芯以及高标准培土等。施肥上要掌握“施足基肥,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和补施长铃肥”的方法。发现生长过旺,有徒长现象时,可使用棉花生长调节素(矮壮素等)喷施。棉地杂草对棉花生长影响很大,习惯上尽量在农时入梅前抢墒中耕削地。入梅后一般雨天较多不利中耕,只能靠人工拔除,效率甚低。1996年后,应用化学除草剂(“拉索”等)在棉花播种覆土后、盖膜前喷洒,能有效解决棉花苗期杂草的危害。
  另外,棉花与水稻等水旱轮作,可进一步改良土壤和增加产量。俗语有“年花年稻,眉开眼笑”之说。
  大麦、小麦和蚕豆
  大麦、小麦和蚕豆在农时霜降前后播种,小麦在前,蚕豆中间,大麦可稍后播种。解放前和解放初,境域大麦、小麦均采用点播栽培,在畦两边各植一行,株距25~30厘米。1954年后改为条播,小麦每亩撒种3~4公斤,大麦5~6公斤。蚕豆历来采用穴种栽培,每穴播种2粒。大麦、小麦以氮肥为主,年内施足追肥,年外视长势控制施肥,蚕豆除带禽畜肥、磷肥穴施作基肥外,在清明前后施人粪尿作追肥(称泼豆青),可促使豆粒饱满。蚕豆根瘤有固氮作用,提倡蚕豆与其他春花作物轮作栽培,尽量避免多年重复种植,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栽培管理上应勤中耕除草和防治病虫害。播于稻田的二熟、三熟制大、小麦,多采用宽畦散播,冬季采用压苗措施,有利生根发蘖,但境域采用不多。
  水稻
  水稻有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稻之分。早稻在农时清明前后浸种、催芽,出芽后播于秧板(苗床)育苗(传统为水秧板,1958年后改为半旱秧板育苗),上薄盖绿肥、草料碎片或碎泥煤、牛粪等物,有利于保温、保湿和发根。1965年,推广薄膜覆盖育苗。1985年后,推行“催芽地膜育秧法”。连作晚稻和单季稻以前采用浸种不催芽,直接到秧田水育,后改为“芽露白水播水育”。1958年后,改为水播旱育。1961年后,改为“旱播水育秧”。1980年代以后,为节省劳动力,单季稻播种,有将发芽种子直播于大田的。2011年起,将发芽种子制成“秧盘”,再在苗床育苗,以适应插秧机操作。2016年,共制成水稻育秧秧盘380981盘。
  水稻田一般在农时谷雨至立夏进行耕作,宜日照晒白后灌水。早稻在立夏前后插秧,小满前后嵌插晚青稻(纯田早稻不嵌插晚青稻),夏至前后种单季稻。晚稻在立秋前后插秧。水稻的栽培管理主要掌握好各个生长期的水管理,适时搁田,分阶段进行轻重施肥,防治病虫
  害和进行耘田、耥田、去除杂草等。早稻一般在大暑至立秋收割,单季晚青稻和连作晚稻的收获季节在霜降至立冬。
  油菜
  农时寒露前后育苗,立冬前后移栽。露地直播不多,亩植视土质沙咸程度,在8000~12000株不等,一般为纯地种植。移植时常带磷肥或复合肥作基肥穴施。年内注重松土和除草,防治油菜蚜虫等病虫害,年外重施追肥和防病。现花时摘除顶芽,有利分枝和起到增产作用。
  蔬菜
  传统上有淡旺季之分,春秋为蔬菜旺季,冬夏为蔬菜淡季。1980年代起,采用设施栽培,部分蔬菜已无淡旺之分(称反季节蔬菜)。传统秋播冬收的有青菜、白菜、萝卜类蔬菜,白露前后下种,寒露前后移栽,小雪前后收割。青菜和雪里蕻是境域普遍种植的蔬菜,可秋种冬收,也可冬种春收。雪里蕻腌制晒干后称“干菜”(或称霉干菜),“干菜”与“高脚白菜”(白菜的一种)腌制的“腌白菜”,均为境域一般农民传统的常年主菜,非常普遍。现有霉干菜与鲜笋混合晒干的,称“笋干菜”能提高鲜味和可口度。其他冬种春收的主要蔬菜有榨菜、包心菜、甘蓝菜、花椰菜等,,均为1970年代引入境域,大面积种植的经济型蔬菜,一般在晚秋播种,初冬移栽,第二年早春收割。除鲜菜供应市场外,经过腌制、冷藏保鲜等加工,宜于贮藏和运输。有的冷藏保鲜后外销出口,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部分白菜型蔬菜,苗菜即可上市,颇受消费者欢迎。蔬菜生长期病、虫害较多,常使用低毒和残留期短的农药防治。
  瓜类
  习惯上种植面积较少,多为自食。1980年代起,发展商品瓜类生产,尤以“咸地西瓜”最为适销对路。传统采用河泥制床,分格育苗,农时谷雨至立夏播种,芒种前后移栽至大田,大暑前后先后成熟。西瓜一般亩植600~700株,畦植一行,株距50~60厘米。杂瓜一般亩植2000株,畦
  植一行,株距20厘米左右。移栽前穴施磷钾肥作基肥,第一批座果后须适当增施追肥。生长期要勤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及时摘脑(西瓜不摘脑)和撒些草料,利于稳蔓。2000年起,有采用营养钵育苗地膜覆盖和大棚栽培,可提高成活率、促进苗势强壮和提早成熟期。
  水果
  葡萄传统为露天架式栽培。2005年,马潭路村胡钊全试用大棚栽培葡萄获得成功。2007年,虹桥村丁焕郎等用塑料大棚栽培葡萄,具有保温、保湿、抗涝、防虫和防鸟等作用,可减少防病虫害施药次数,同时成熟期比露天栽培一般提前10天左右,果实色泽光亮、商品性提高、增产和效益明显。此后,境域葡萄大棚栽培发展很快。2009年,新建村钟信军投资200万元创办信军果蔬农场,栽培大棚葡萄等水果100余亩。2011年,有葡萄栽培大棚3000亩,占总葡萄栽培面积的96%。2016年,境域8580亩葡萄,全部采用大棚栽培。栽培技术以冬季整形、夏季摘心,除副稍、绑蔓为主,施肥采用控氮、增磷、重钾。梨、桃、橘传统以住宅、道路、河道周边种植为主,除注重施肥和防治花果期病虫害外,采用矮化栽培技术,有增加光照、提高坐果率和抗风防落果等作用。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