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盐化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75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盐化工业
分类号: TS39
页数: 7
页码: 584-59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民国时期至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盐化工业原料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盐业 副产品 庵东镇

内容

第四章 盐化工业
  制盐后的母液——苦卤,是盐化工业的主要原料。它浓缩了诸多化学元素,主要有纳、镁、钾、溴、硫等。利用这些化学成分,进行综合利用,制造出各种化学产品,一般称作盐化产品。
  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庵东盐场的苦卤极少利用,除了极少数用作点豆腐外,绝大部分被循环晒盐,致杂质混入盐内,影响盐质。有的把苦卤废弃。
  1958年,在“大跃进”推动下,庵东盐场掀起了大办工业热潮。盐场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区、社办起一批盐化工厂,产制卤块(氯化镁)、钾镁肥等产品,后因燃料紧张,经济效益不佳而逐渐停产。
  1965年,经过调整,开始形成较完备的盐化工业,以生产氯化钾、溴素、氯化镁为主。1970年代,开始更新设备,改土锅土灶为蒸发罐生产,质量提高,产量增加,煤耗降低,这是盐化工业的一次变革。1980年代,进口农用氯化钾冲击市场,自制产品滞销,转而开发以溴、钾为原料二次加工的“1211”灭火剂、四溴乙烷等新产品,此为盐化工业的又一次转变。
  第一节 盐副产品
  庵东盐场晒盐后的副产品有苦卤、卤晶、卤饼3种:
  苦卤
  浓度在波美30度左右,味苦,呈褐色或深黄色,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是硫酸镁、氯化镁、氯化钠、氯化钾。民国时期,由上海化工厂来庵东盐场采购苦卤,后因运输不便,且运费昂贵,销路不广。民国36~37年(1947~1948),苦卤产量约在4050~4200担之间。
  新中国成立后,供应本地的浙东化工厂提制氯化钾、溴素、氯化镁等产品。
  1958年后,盐场内苦卤均由浙东化工总厂(一厂)收购。
  卤晶
  卤晶,又称卤硝,亦称鹾晶。其主要化学成分为七水硫酸镁。卤晶的生产方法是将苦卤于伏天在日光下暴晒,浓缩至32波美度以上后,集中在大卤桶或卤缸中,投入少量树枝或灰苋,作为冷却结晶时的依托物,冬天严寒时,逐渐凝结成透明的菱柱状晶体,该菱柱状晶体即是卤晶。
  民国时期,庵东盐场已有卤晶生产,年产4000~5000吨。主要销往诸暨、嵊县、东阳、义乌、浦江等酸性土壤地区,用作肥田。
  新中国成立后,平均年产卤晶3500吨左右,最高1967年,达6000吨,由庵东供销社收购,运往山区肥田。1977年,因苦卤为化工厂收购,制卤晶者减少,随之卤晶产量下降,降至433吨,后停产。
  卤饼
  卤饼(冰)是将苦卤煎熬至浓稠,冷却凝固而成,一般也用作山区农业肥田。新中国成立初,绍兴利隆卤冰厂曾来庵东盐场兴办利源卤冰厂,产制卤饼销往金华、兰溪等地。
  卤饼系工厂生产,其用途与卤晶同,后因无厂专门生产,只有在1958年“大办工业”时,小型化工厂少量生产。据统计:1958年,共生产卤饼(冰)8182.73吨。
  第二节 盐化工厂
  1958年“大办工业”开始,全场利用原盐的副产品——苦卤为原料,办起一批盐化工厂,进行苦卤初加工,生产单一的盐化产品。随后,宁波专员公署决定在庵东盐场建立浙东化工总厂,以充分利用盐场大量的苦卤,生产多品种盐化产品。
  区、社办盐化工厂
  1958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工交部在庵东盐场召开全省盐区工作会议。会上提出“在全省盐区大办工业”的号召。月底,中共庵东区工委即组织成立工业筹备小组。4月8日庵东盐场第一家化工厂——东二第四钾肥厂建成投产,第一锅产出乙级氯化镁150斤,。4月下旬,全场办小型化工厂已达51家。都是土法上马,设备简陋。至6月底,庵东区共产钾镁肥田粉20110斤,卤冰137900斤。2个月经营盈余8887.58元。1960年,浙东化工一厂建立,开发多品种盐化产品,区、社办盐化工厂均停办。
  浙东化工一厂1958年4月,在庵东建浙东化工总厂,于7月1日正式投产。次年,东二三合化工厂和庵东硫酸厂先后并入浙东化工总厂。1960年1月24日改称浙东化工一厂。同年下半年,一厂部分车间下放给庵东人民公社,建立庵东盐化厂。1962年4月,庵东人民公社盐化厂仍回归一厂。
  1962年6月,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除完成国家下达的氯化钾生产任务150吨外,溴素、氯化镁等暂停生产。浙东化工一厂在保证完成国家下达110吨氯化钾任务后,可以生产氯化镁、钾镁肥等其他化工产品。生产与销售由县工业部门管理。经此年调整,至年末,全省只有浙东化工一厂1家生产盐化产品。1965年11月,中国盐业公司根据国家对氯化钾和溴素需要量越来越大的情况,要求大力增产,并提高质量。翌年2月,拨给浙东化工一厂资金2万元,用以更新溴塔设备,提高生产能力。1966年,浙东化工一厂生产趋于正常。1969~1971年,浙东化工一厂是全省8家生产氯化钾的厂家之一和4家生产溴素厂家之一,也是全省2家生产金属镁厂家之一。
  1973~1976年,浙东化工一厂由轻工业部和省工业办公室投资,先后进行技术改造,用蒸发器代替大锅土灶,共建列文式二效蒸发器、旋液降膜蒸发器,氯化钾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1974年,浙东化工一厂投资85万元,氯化钾生产能力达37.1吨,为全省产量最高;溴素年生产能力达40吨,也是全省第一位。是年,年产50吨金属镁,年产150吨氢氧化钾项目投产。
  1980年代,盐化生产因受进口农用氯化钾冲击,市场疲软,价格不升,加上能源紧缺,又不能提价,致氯化钾、溴素生产亏损,浙东化工一厂不得不转产其他产品,并开始试制开发新产品。
  第三节 盐化产品开发
  区、社办的小型盐化工厂只能将苦卤初加工,生产单一的盐化产品。而浙东化工一厂建立后进行深加工,开发多品种盐化工产品,以拓展市场需求,并完成国家下达的盐化工产品的任务。
  苦卤初加工产品
  氯化钾 庵东盐场氯化钾生产始于1958年。是年6月,区办一个小型化工厂以苦卤为原料生产氯化钾成功,产量不多,后为满足浙东化工一厂苦卤需要,该厂停产。1981年,浙东化工一厂生产的氯化钾获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1983年,因庵东盐场盐田面积日益减少,苦卤逐渐紧缺停产。
  溴素 庵东盐场生产溴素始于1958年,区办厂土法上马,利用生产氯化钾后的老卤为原料,试产溴素成功,后因产少而停产。1960年,浙东化工一厂建造溴塔,采用蒸馏法生产溴素。1970年代,该厂因氯化钾产量少,其中几年基本没有生产溴素。1984年,随着氯化钾生产的停产而停产。
  金属镁 1970年,浙东化工一厂利用氯化镁为原料,经过脱水电解生产金属镁。1975年3月15日冶金工业部在宁波召开全国卤水炼镁生产技术经验交流会,与会代表参观了浙东化工,一厂的炼镁技术,并在会上进行交流介绍。后因电耗过高,导致生产成本高于进口金属镁成本,造成金属镁大量积压,销路不畅,于1981年停产。
  氯化镁 俗称卤冰或卤块,用途广泛。1970年代中期,菱苦土瓦片用作建筑材料,以氯化镁作为凝结剂被普遍采用。
  民国时期,庵东盐场曾有人办厂,生产氯化镁。1958年,庵东盐场数十家小型化工厂土法上马生产氯化镁。除浙东化工一厂外,多数都是一哄而上,几年后即停产。浙东化工一厂是宁波地区主要生产氯化镁的企业,直至1983年同氯化钾生产一起停产。
  碳酸镁 碳酸镁是将苦卤稀释后与纯碱溶液发生反应,生产出碳酸镁和氢氧化镁的复合物,再经过处理后获得。
  盐酸 浙东化工一厂自1958年开始生产盐酸。有11年(1962~1965年、1968~1974年)没有生产盐酸产品。
  深加工产品
  “1211”(二氟一氯-溴甲烷)新型灭火剂浙东化工一厂于1980年引进“1211”生产技术,筹备生产车间,于1981年正式投产,1997年末停产。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