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科研机构与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74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科研机构与服务
分类号: TS35
页数: 3
页码: 582-58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民国时期至1986年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庵东盐场建科研机构与服务发展情况。
关键词: 科研机构 服务 庵东镇

内容

民国时期,庵东盐场建有测候所。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代始,曾设置盐业科技研究、管理机构,为发展盐业生产开展各项科技活动,服务盐业。
  研究机构
  慈溪县盐业科学研究所 1974年4月建立,隶属县盐业公司。位于三洋村(原东二乡海阳村八塘南),所长苗杏龙,后冯长行,职工16人,其中科研人员2人。建科研用房70平方米。辟盐滩4副,面积384.73亩,作科研生产之用。经费由县盐业公司拨补,主要靠产盐自给。1976年,“薄膜垫底防渗”研究项目获县科技成果奖;“砖薄壳卤池盖”等研究成果在全场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盐产,4副盐滩平均亩产原盐达1.973吨,其中1978年达4.42吨,创历史纪录,为全场作出了示范。
  管理机构
  1955年5月,庵东盐区人民政府设立盐业技术指导站(26人),主要负责技术革新及推广新技术。1979年1月8日,建立庵东区盐业生产技术站。历任站长:应炳根、应岳泰、朱可为。主要负责管理盐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科技队伍
  民国时期,全场盐业系统有大专学历、从事盐业技术人员2人。新中国成立后,曾设盐业质量等级化验室,直至盐场消失。1990~1998年,经盐业技术职称评定,有各类盐业技术人员38人。
  获盐业技术职称的盐民人数:盐业高级技师1人,盐业助理技师5人,盐业技术员32人,盐业助理技术员8人。
  科技服务
  盐业系露天生产,受天气突变(雷阵雨、风暴等)制约。自民国时期始至新中国成立后,庵东盐场建立气象网络,直接为盐业生产服务。
  测候所 民国35年(1946)9月14日庵东设置四等气象测候所。民国36年4月10日盐务总局配置测候仪器5件,着令开,始工作。民国37年4月19日全国测候站目录卡,记载:庵东盐场测候所地址在浙江省余姚县庵东镇,民国37年,1月5日成立并开始记录。仪器:最高温度表1、最低温度表1、干湿球温度表2(向中央气象局借用)、百叶箱1、八十厘米蒸发器1、雨量器1。观测次数:每日3次,标准时区120。EMT,每日记录送中央气象局及盐务总局产销处。技术员萧庆忠。
  气象站 1956年12月,庵东气象站在庵东区公所西南侧建立;1959年6月,改称为县气象站;1960年3月,改为县气象服务站,仍设在庵东;1963年1月,改为县庵东气象服务站;1971年9月,定名为县气象站。1992年1月,迁往县城浒山镇。历任站长:吴世楷、李恩彦、薛仁芳、盛冬保、潘金海、沈仁焕、蒋肖华、洪光、沈仁焕、潘长仁、符国槐。
  气象雷达站 1980年1月28日,为庵东盐场盐业生产即时预报雷阵雨天气需要,经省第一轻工业局批准,县盐业局建立气象雷达站。站址:庵东镇元祥路;占地1亩余;建五层楼房1幢,五楼安装“711雷达”发射天线,四楼为“711雷达”仪器室和操作室,另设气象摄影显示暗室,并备有3马力柴油发电机1台。编制3人,站长周志安,隶属县盐业局。1980年7月,盐业旺季正式投入使用,通过庵东区广播系统及时向盐场区域发布雷阵雨天气预报。先后预报雷阵雨灾害性天气20余次。1986年11月撤销,机器设备全部转拨台州地区三门盐场。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