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制盐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74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制盐技术
分类号: TS35
页数: 4
页码: 576-579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52~1979年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庵东盐场制盐技术主要经历了从煎制到晒制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制盐技术 海盐 庵东镇

内容

制盐技术主要经历了从煎制到晒制的发展过程。在煎制中有篾盘、铁盘和铁锅等煎盐设备,在晒制中有盐板和泥盐板、缸坦、沥青、沙子板、缸砖、薄膜等结晶面层。此处记述其中对结晶板、结晶工艺等技术改进情况。
  结晶工具
  庵东盐场结晶(成盐)工具过去仅盐板一种,后因盐板每年需投入大量杉木进行维修,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木材无法满足,不得不另找其他材料代替。至1983年止,盐板全部淘汰,改用其他材料的结晶池。
  1952年5月,东三乡出现泥盐板,是以黄泥敲硬制成,后作蒸发卤水用。
  1957年4月,境域引进绍兴东方红盐农业生产合作社制造石灰泥板方法。是年夏,中共庵东区工委书记孙宗凯借鉴此法试制沙子板并开始推广,至1978年,达4134.86亩,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结晶设备。
  1964年起,从象山及温州乐清等地引人以碎缸片铺设结晶池的技术,至1980年,曾发展到686.7亩。后又推广一种边长0.1米的正方形烧制缸砖,因成本需5元/平方米,推广不多。
  1971年起,从舟山引入黑色塑料薄膜垫底的工艺。由于塑料薄膜不漏卤,且是黑色的,有利于吸收阳光,增加产量。1980年使用最多,达1404.60亩,作为滩晒制盐的主要设备。
  结晶工艺
  1956年4~7月,试验在盐板上加双朝卤,加深卤液浓度,延长结晶时间,初产原盐氯化钠含量可达89.6%。
  1963年,推广“五好”场基,即:勤扛板迟刮盐好;看天加足卤水好;盐板平、卤不漏干好;饱和卤上板好;盐板、卤缸、小仓清爽好。
  1964年3月7日全国制盐工业技术工作会议推广积极充裕卤源,掌握量卤灌池,新卤、适当深卤、适当,长期结晶,分晒、卡撤老卤等经验。8月12日,中共庵东区委根据会议“新、深、长”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提高盐质的五条措施:(1)高卤度上板,至少20度。并须有充足的卤源、量卤开晒。(2)严格掌握漂花时搅卤和午后打盐花的操作。(3)根据天时加足卤水,进行适当的深卤结晶。(4)及时排除老卤,不掺苦卤。(5)做好设备的清洁工作,保证原盐色泽。
  这五条措施实施后,干部社员纷纷搞试验,庵东盐场盐质有了提高,产出了一等盐、优等盐。
  1965年6月,深化提高质量措施,提出了“新、饱、沉、排、清、旋、控”七字操作规程:(1)新:上板卤须用新卤,不掺老卤。(2)饱:上板饱和卤水,不低于25度。(3)沉:卤水上板前经石灰沉淀除去杂质。(4)排:彻底排除沙子板上的老卤,晒一朝,排一朝。木盐板上则天天排。(5)清:开晒前用淡卤把沙子板洗刷干净。(6)旋:多次旋卤旋盐,调节晶体的成长。旋盐方法:第一次在卤水亮晶晶(25度)时,用木耙旋卤一次,掌握不能将卤水旋白。第二次漂花时用橡皮耙轻轻地把盐花打沉,以后见漂花即旋,可多至四五次。要求高温多旋,低温少旋。(7)控:严格控制刮盐终止卤度,一般控制在28.5度。
  1965年8月13日,中共庵东区委提出“一化五坚持”晒盐要求:即做到思想革命化,坚持高卤度上板,坚持撤除苦卤,坚持适时旋盐,坚持分堆分储,坚持清洗设备。
  1978~1979年,在技改滩的建造中采用薄膜垫底防渗和苫盖结晶工艺,塑苫盖面积大幅度增加,解决了平摊晒制结晶中保卤防雨的问题。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