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唐宋元明清余姚(石堰)盐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73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唐宋元明清余姚(石堰)盐场
分类号: F426.82
页数: 1
页码: 55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唐宋元明清余姚(石堰)盐场发展情况。
关键词: 盐业 盐场 庵东镇

内容

唐代设余姚场,宋初为石堰买纳场。自唐、宋以来,浙西盐场均先后废止,浙东沿钱塘江口和杭州湾沿岸的一些盐场(如西兴、钱清、三江、曹娥等)也相继辟为农田,而三北半岛处于不断北淤的杭州湾南岸,还存有7处主要盐场(如龙头、鸣鹤、石堰、金山等),而石堰场当时的产量占7场的64%,盐色尤白,从产量质量等方面,无出其右。随着海涂淤涨,石堰场也逐渐向北转移。
  宋庆历七年(1047)筑大古塘,灶地移至塘北,后随沙壖外移,至明永乐初(1403)于旧海塘之北始筑,新塘,以遮斥地,时盐田扩至大古塘外10里许。明景泰三年(145,2)石堰场将埋马、柏山、梁堰3仓分为6仓1团3管的辖区。6仓:即埋上、埋下、柏上,、柏下、梁上、梁下仓;1团:即杜家团;3管:即上管、中管、下管。石堰场成为两浙最大盐场。明天顺年间(1457~1464)宁绍分司胡琳划新塘至海口之地尽给灶民,盐田移至新塘以北。明弘治二年(1489),绍兴府推官周进隆为使灶户卤地不致被侵,于新塘下筑周塘界之。塘南军民共利,塘北唯灶户是业。后因大批灶户逃亡。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总理盐政鄢懋卿至余姚场区履勘,迫民为灶户,勒派姓张人为张丁,姓李人为李丁,,按明初拨荡成规,将塘外海涂柳条分丁,淋卤制盐,嗣后续有添涨,则子母相传,永为刮泥蒸煎之用。
  清雍正二年(1724)至乾隆十二年(1747)场区东至鸣鹤场杜家团,西至上虞金山场界,南至利济塘,北至杭州湾,东西长110,里,荡地77855亩,置埋上团、埋下团、梁上团、梁下东团、梁下西团等5团,煎灶28座。清嘉庆年间(1796~1820),盐田继续北移。至清末,场区移至永清塘以北,东至破山浦,西至泥墩潭。时龙头场、鸣鹤场渐废改农,而石堰场犹存。清宣统三年(1911),复称余姚场。此时,境域已成为余姚盐场的主要产盐区。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