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67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路
分类号: F552.755
页数: 21
页码: 408-42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民国时期至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境内水路建设发展情况。
关键词: 交通 水路 庵东镇

内容

境域内河和沿海的水上交通运输均有客运和货运。内河有通往宁波、萧山、上虞、余姚和浒山等地航线,沿海有通往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和定海等地航线。客运由航快船发展到客轮、气垫船,乘客以走亲访友为主;货运由木帆船、卤担船发展到机帆船、机(拖)船,货物以原盐和盐副产品为主。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随着陆路交通运输发展,盐田改为农田、内河航道淤塞等原因,内河运输历史结束,沿海运输逐渐衰落。
  第一节 航线(道)
  内河
  自民国至1980年代,有境域通往宁波、萧山临浦、上虞百官、余姚县城、余姚马渚和浒山等地的内河航线10余条,单程航程总长约670千米。其中通往宁波、萧山临浦、上虞百官等地的航程较长,航程较短的有:
  庵东至浒山①(浒庵线)起自浒山航运码头,经北门口、浒山节制闸、潮塘江口,至庵东柴草部码头。全程20.41千米, 水深0.80~1.20米,宽15.60~20.40米,最小弯曲半径65米,设计最低通航水位3.80米。航线有51座桥梁,3处船闸,1根跨河管道。1970年代末,因河道淤塞而停航。
  庵东至浒山② 自西一七塘公路桥,经傅家路船闸、坎西、八角凉亭、界牌头到达浒山,全程19.50千米(其中重复5.60千米),通航水位3.40~3.80米,最窄岸宽15米,最浅水深1.20米,可通10~15吨级船只,1961年开设航快线。该航线为历代人工开掘、整治而成,为庵东通往浒山的重要航线,1980年代后期,陆路运输发展迅速,该航线停航。
  庵东至马渚(庵马线) 为庵东原盐内河运输的主航线。起自西一七塘公路桥,经三十弓船闸、周家路三江口、周巷南三江口至余姚马渚镇,全程33.10千米。七塘公路桥至三十弓船闸段最低通航水位4.30米,最窄岸宽19米,最浅水深1.10米。三十弓船闸至周巷镇南三江口段全程20.30千米,其中重复8千米,最低通航水位
  3.60~5米,最窄岸宽14米,最浅水深1.10米,通航吨位10~15.70吨。该航线北端原止于三十弓江,1956年向北延伸2.20千米至七塘江。1961年,整治周家路江,建造三十弓船闸。1962年12月至1964年3月,全面整治周巷镇街河后,能通航20吨级船只。境域段位于元祥村西界,宏兴村西侧,自三十弓船闸至七塘江,长2.58千米,1960年代起,为庵东镇主要通外河道。河道过船闸3处,桥梁23座,跨河管道2根,废弃的柴草部码头1个。该河道水运不正常,干旱季节时常停航。1990年代,河道缺少疏浚,多处淤塞而停航。
  庵东至余姚(庵余线) 民国19年(1930)境域到余姚航线有七甲江至余姚、大牌头(经段头湾)至余姚、相公殿(经坎墩、二灶,)至余姚3条。民国36年,姚百航快船运输公司再开通余姚至相公殿和余姚至庵东快船航线。七甲江至余姚航线,自万嵩庵以东成集市后开通,起点为七甲江五塘头,河面宽18米,深2.80米,为境域通往外地又一运输水道。解放初,七甲江北延至六塘江,境域段位于元祥和振东两村之间,南起四塘方家舍头,北至六塘江。1960年代,三十弓江开通后,不再作水运航线。
  此外,还有庵东至周巷、四灶浦至浒山、庵东至四洞闸、庵东至东三、庵东至西三等航线。庵东至四洞闸航线,1960年代后,缺少疏浚,浅滩增多,航道变浅,通航时断时续,1979年4月后,改为庵东至海塘航线,延长航线2千米,1980年12月停航。
  新中国成立初,有庵东至宁波、余姚、慈溪、萧山等地运盐航线。其中庵东至萧山临浦有2条航线:一条由境域放盐埠起运,经横河、七里滩、通明、里梁湖至百官,再有百官过坝转运至临浦;一条经鸣山堰(眉山堰)、历山、化龙堰、平王庙、高田庙、小越、马家堰至百官,过坝转运至临浦。
  1990年代,陆路交通发展迅速,货运机动车大量增加,内河航道疏于疏浚,多为淤塞、变浅或堵截,通航中断。
  沿海
  民国时期,有境域通往上海、杭州、宁波、绍兴、海宁、乍浦、定海等地的沿海航线7条,单程航程总长约1800千米。
  民国初,原盐外运航线有:庵东至江苏浏河埠(今太仓市浏河镇)栈堆(货物堆存处);庵东至海宁埠栈堆;庵东至绍兴新埠头(今绍兴市孙端镇小库村)栈堆;庵东至宁波濠河头(今宁波海曙区)4条。
  民国22年(1933)沿海航线有5条:
  庵东至江苏浏河 全程350余千米,从庵东走顺风(南风或东南风)时,经黄盘山至滩山候潮经洋山、大戢转大塔而行;遇北风,则驶至乍浦候潮,经金山、奉贤沿海而行。
  庵东至上海陆家嘴 全程300余千米,顺风(南风或东南风)经大戢、铜沙入吴淞口至黄浦江东岸(北风或西北风不能行)。庵东至上海浦东全程300余千米,行驶状况与至陆家嘴相同。
  庵东至宁波河头 全程100千米,自庵东出航由杭州湾经镇海入甬江溯流而上。
  庵东至定海 全程100余千米,自庵东出杭州湾,经沥港洋面而行。
  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庵东至上海航线中断。抗战胜利后,沿海运输业逐渐得到恢复。
  1950年6月,恢复庵东至上海、杭州、宁波、绍兴、乍浦、定海等地沿海航线。
  1951年,沿海航线有庵东至上海、杭州、乍浦3条。其中至乍浦航线可通达无锡、苏州、松江、嘉兴等地。
  1953年,开辟庵东至杭州、乍浦、新埠头(绍兴)、海宁(盐官)等盐运航线。其中海宁(盐官)为杭嘉湖盐运中转地,新埠头(绍兴)为浙赣线盐运中转地。原盐由各盐仓运至湾口,转而外运。西一乡沿海为船舶停靠中心,原盐大多由此运往上海、杭州、绍兴、嘉兴以及浙江东南沿海各地区。
  1959年,新辟往温州、台州、石浦航线。
  1970年代后,由于海涂大量围垦,泥沙沉积,涂宽、湾长而浅,进湾、出湾要靠船工用竹篙撑,出口港湾长达4千米左右,船只驶出港湾需2~3个潮汛,物资周转缓慢且不安全。故三分之一的船只长期在乍浦运输,外港船也很少来庵东。
  1986年;庵东航运站与泗门榨菜厂合作,开辟西三至上海航线。1980年代末期,随着陆路运输发展、盐田改为农田,以盐及盐副产品为主要运输对象的沿海航线先后停用。1989年12月,慈溪市航运公司气垫船客运站,开辟慈溪至上海水陆联营航线,其中水路部分(东一至平湖)航线,为境域也是慈溪唯一的沿海气垫船客运航线,1992年6月投入试营运,次年5月正式营运。航线水陆总里程约147千米,水上距离18海里(33.34千米)。东一码头至对岸平湖约45分钟。航船从杭州湾黄盘山西侧通过,风浪较小,航速快,安全性好。此航线把慈溪、平湖两地旅程缩短到60千米左右,通过平湖中转至上海,把慈溪到上海的旅程从360千米左右缩短到147千米,时间由原来的10小时左右减少到4小时左右。1997年6月,水路部分调整为东一至金山,海上航程增加6海里,陆上车程减少29千米,总旅途时间节省20分钟。1999年5月,因沪杭甬高速公路通车,乘客减少,经济效益不佳停航。
  1981年10月,西三码头启用进出口航道。航道由杭州湾潮水冲刷而成,船舶候潮进出,通航保证率86%。航道水深5.20米,宽200米,长5.40千米,可以进出2000吨级以下船舶。2007年7月后,受围垦和潮流变化等因素影响,泥沙淤积,航道变浅而废弃。
  第二节 船舶
  民国时期,水路交通运输工具均为人力和风帆驱动的木质船。1960年代后,出现机动船和水泥船,以后机动船逐渐成为水上主要交通运输工具。
  人力船
  木帆船 又称红头百官船。为内河运输船只。木质,方头方艄,底平。前、后二个货舱置有硬竹篷。艉舱为船员生活舱,配有一橹一舵,一张风帆。船体坚固,稳定性好,吃水浅,适合平水、潮流航行,宜车坝过堰。载重10~20吨,宜长途运输。10吨以下适用驳运,以人力摇橹、拉纤或挂帆行驶。民国时期到1980年,木帆船为内河运盐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1970年代中期后,水泥船和机动船出现,木帆船逐渐减少。1990年代初,内河航道淤塞,木帆船退出交通运输工具行列。
  水泥船 以钢丝、水泥为原料制成的货驳船,亦称钢丝网水泥货驳船。多为内河运输船只。横骨架式结构,方头方艄,平底。置大小舱各1个,艏、艉甲板下方各置1个密封舱(空气舱),以增船体浮力。艉部设生活舱。10吨以上船置有水泥棚架,10吨以下船置竹篷。配有一橹一舵。一般以3~5吨为农用船,8~22吨为营运船,宜拖带或自置动力行驶,适合内河C、B级航区航行。具有易造、易修、耐腐蚀、造价低、材料省之优点。1967年,境域始有水泥船。1990年代开始,陆路运输迅速发展,水路航道淤塞,水泥船结束运输历史。
  航快船 头微尖,后艄翘,船体狭长,船上盖有竹篷,舱内铺设舱板,木质结构,载客20~30人。船尾2支橹,中间两旁各1支桨。航行时2~4人拉纤,船上2支橹助航;遇无纤路时,则以人力摇橹、划桨行驶,时速达5~7.50千米。以载客为主,兼载货物,沿路停靠,有固定航线。民国19年(1930)庵东有航快船3艘,民国35年,有航快船4艘。解放后仍保有航快船。1960年代中,期开始,航快船改成机动客轮。1980年代,随着陆路运输的发展,航快船退出运输行列。
  卤担船 俗称卤蛋船(又名外海船),因运盐卤而得名。为境域主要沿海运输船只。木质结构,船头呈圆形或方形,船肚大,似蛋形,货舱多,舱口小,底宽而平,吃水浅,置有1~3支桅杆和风帆,后艄备有橹1~2支,手操舵1面,能抗7级风。一般以挂帆行驶,遇风小或进湾浦时摇橹行驶,宜于搁滩候潮装卸。载重大的100吨左右,一般30~50吨,最小的10吨左右。清末,盐场始用卤担船运盐;民国时期,为廒商原盐外运的主要工具。1970年以后,卤担船陆续改为机帆船。1980年代中期,随着沿海运输业的衰落而弃用。
  机动船
  客轮 头尖、艉宽,艏至艉舱上方置木质或铁皮棚架。艏舱设驾驶室,置有方向盘式人力操舵机,中舱为客舱,艉舱设机舱,安装8~24马力柴油机1台,时速10千米左右,分木质、钢质、水泥质3种。木质、钢质一般乘客20人左右。航行时,由驾驶员操纵方向,轮机员管理机务,二人协同操作。1966年后,境域先后有“慈航十一号”“慈航十二号”客轮各1艘。“慈航十二号”客轮,水泥结构,装载定额9吨,载客50人,动力8马力。2艘客轮分别于1979年4月、1980年8月停航。
  气垫船 境域先后有3种气垫船参与沿海客运,均属全垫升气垫船。1989年,716Ⅱ气垫船试航东一至平湖乍浦临时客运航线。船长17.94米,宽7.72米,深0.47米,32吨位。船体结构型式为横骨架式,船体材料为LY12铝合金,动力为3台柴油发动机。适合浪高不超过1米,风力小于6级的无雾白天航行。1992年,HT-901型气垫船投运。船长18.10米,船宽7.70米,船高6.60米,总重21吨,航行时速60千米,载客50人。船体采用国产“180”耐腐蚀可焊铝合金板材及型材构建,动力为4台风冷柴油发动机。它可以在水面、陆地、沼泽地、海滩、冰面和雪地上行驶。1994年,HT-903型“慈平”号气垫船投运。船长24.30米,船宽8.80米,最大船高7.70米,88吨位,载客100人,最大航行时速80千米,抗风能力8级。船体为轻型铝合金结构,动力为4台736千瓦风冷柴油发动机,是一种新颖高速船舶。既能在水上平稳航行,又能在沼泽、滩涂、冰面上“陆地行舟”。能越过0.5米高障碍物,跨过2米宽壕沟,爬上15度斜坡。1998年,沪杭甬高速公路开通,旅客大量分流。1999年,停止客运业务。2000年开始,“慈平”号气垫船服务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并兼海上观光活动。2008年,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弃用。
  机(拖)船 分为木质机动船、水泥质货拖轮和挂桨机船3种。木质机动船由百官船或木帆船改装而成,宜在水流平稳的内河行驶。在10吨以上的百官船的艉部安装8马力柴油机1台,配上离合器及螺旋桨,置简易手操舵而成。既可独行,又能拖带,载重5~10吨,可拖带50~80吨。重拖时速5千米,单独航行时速8千米。适宜内河航行。境域1960年代后用于短途运输。水泥质货拖轮船体以钢筋、水泥为原料制成。船型呈尖头、平底、艉宽,货舱大,艉舱设有机舱,安装柴油机1台,主机为8~40马力。其中8~24马力货拖轮置艉机驾驶台,内设人力操舵机,机驾合一操作,自载6~8吨,拖带50~80吨,重拖时速5千米;40马力水泥拖轮采用艏驾驶室,机驾合一操作,自载8~10吨,拖带80~120吨,重拖时速10千米。1970年代中期后,始有挂桨机船,后逐渐发展为内河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挂桨机船按挂的方式不同,分挂机船和挂桨船两种。以柴油机为动力,挂桨为推进器,统称挂桨机船。挂机船将柴油机及挂桨组装成整机,安装于船艉机架上,机架上部可转动,旁置操纵杆,兼作舵用。挂桨船是将柴油机固定于艉部甲板的机座上,挂桨亦悬挂于船艉,置木质手操舵1面。挂机船和挂桨船均采用机驾合一的操作方法,船员既是机手,又是舵手。载重3~5吨,时速5~8千米,功率3~5马力。宜在水流平稳的内河行驶。1974年,始用于短途运输。1990年代,陆路运输迅速发展,水路淤塞,机(拖)船结束运输历史。
  第三节 码头航标
  码头
  民国时期和解放初,境域主要运输河道和湾口,一般均建有简易码头,以原盐等货物装卸为主。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内河七甲江码头和西三外海码头。1950年代后,规模较大的有4个码头,后随着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先后弃用。西三码头专事沿海货运,2002年11月,为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提供物资运输,扩建西三码头,2007年7月,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废弃。
  七甲江码头系客货两用码头。原位于境域五塘与七甲江交叉口西侧,民国19年(1930)庵东至余姚航线开通时建造。解放初,七甲江北延至六塘江后,码头移至七甲江最北,端,以货运为主,有南北2个泊位,南泊位为庵东粮站专用,北泊位为庵东供销社专用。
  庵东码头俗称柴草部码头,位于庵余路与六塘江交叉口西侧,有南北两个泊位。北泊位系庵东供销社柴草部专用,1950年代末始建,1990年代废弃。南泊位是境域主要客船泊位,1973年始建,石砌块石结构,长30米。1970年代末期,因客运班船停航而废弃。
  西三码头位于西三村,建塘江闸东,北濒杭州湾,与乍浦隔海相望。民国时期,建有西三外海码头,主供沿海船舶停靠和货物装卸。解放后,先后3次扩建。1981年,首次扩建,成为县内唯一沿海货运码头。有东西2个泊位,均可靠泊100吨位海船。年吞吐量1.30万吨。采用候潮靠泊,搁浅装卸方式。1997年,再次扩建东泊位,设计年吞吐量6万吨,可停靠300吨级兼靠500吨级船舶。2002年,为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提供配套服务,又扩建西泊位,设计年吞吐量20万吨,可泊靠500吨级兼靠1000吨级船舶。
  西三码头装备有海沙淡化装置,机械搬运、起吊设备,货运汽车等设备,是市内海运货物主要集散地,也是境域沿海运输主要出海口。主要集散货物海盐、日用百货、工农业用料和用品等。
  2006年7月开始,受上游筑堤围垦及杭州湾西三潮沟变动等因素影响,航道淤积现象日趋严重,虽经多次疏浚,均无效果。2007年7月,码头停止使用。
  东一气垫船码头 位于马中村九塘北。1989年12月开始建造,1992年投入使用。停船坪长50米,宽15米。码头建有140平方米办公楼、140平方米候船室及卫生、后勤等配套设施。1999年8月后,因气垫船停航,码头废弃。
  杭州湾跨海大桥公务气垫船码头 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东侧十塘北。2002年建造并使用。码头长190米,宽100米,有50米×50米的平台和120米的水泥路面斜坡,可同时停靠2艘100客位气垫船。供跨海大桥建设与管理的公务气垫船停泊。2008年,跨海大桥建成后废弃。
  航标
  高王路灯标 位于原西一乡高王路八塘,东经121°14′,北纬30°19′48″,白色三棱形钢筋混凝土灯柱,柱高10米,干电池光源,白色闪光,每10秒4闪,射程7海里。1956年8月建成,位于高王路七塘下,为木灯柱。1961年5月迁至八塘,改钢筋混凝土柱。1991年废弃。
  陆丁路灯标 位于原西二乡陆丁路八塘,东经121°11′15″,北纬30°19′18″,白色三棱形钢筋混凝土灯柱,柱高6.50米,干电池光源,白色闪光,每12秒4闪,射程7海里。1965年8月建造。1991年废弃。
  西三灯塔 位于西三村,灯塔面临杭州湾,水道为杭州至定海。标位:东经121°05′950″,北纬30°17′175″。灯塔构造为角钢砖砌塔身,颜色为黑白相间,标身高7.30米,射程7海里,太阳能电源,电子TS-2型闪光仪,4秒1闪。1993年始建,2017年仍在使用。
  第四节 客运
  内河
  民国19年(1930)统计,境域客运有庵东至余姚、大牌头(经段头湾)至余姚、相公殿(经坎墩、二灶)至余姚航班,航快船3艘。日本侵略军占领期间,航线时断时续。民国35年7月,增开1艘庵东至百官客运航班。民国36年,余姚百航快船运输公司开辟余姚至相公殿和余姚至庵东快船各1艘,专营客运,载客量各30余人。1952年5月后,因客运业务清淡,部分客运停航。1961年,庵东运输站开设4条航快线:庵东至浒山、庵东至周巷、庵东至东三、庵东至西三,均为逐日班。1966年,庵东运输站开辟庵东至四洞闸内河航道客轮航班,是年客运量6200人次,周转量63240人千米。此航线有“慈航十二号”客轮1艘,计8马力,载客量48人,来往于庵东至四洞闸内河航线。因乘客量较大,以后增加慈航十一号客轮1艘。沿途设有庵东、沧田、大云、长胜、周家路、建塘、板桥路、曹娥江、曹娥南桥、节制闸10个客运靠船埠头。为提高运速,1966年9月,庵东至东二、庵东至建塘木船客货班改为机船客货班。1972年3月,增开1艘庵东至浒山客货兼载航船。
  “慈航十二号”客轮有3位船员,48个客座。1966年开航以后,连续9年受到上级嘉奖。1975年,被推荐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会议。1979年4月,营运庵东至四洞闸航线的“慈航十一号”客轮停航后,同航线的“慈航十二号”客轮改为庵东至海塘航线,后由于旅客减少,经营亏本,1980年8月停航。
  1980年代后,陆上交通发展迅速,自行车、汽车增多,旅客锐减,经营亏损,内河客运历史结束。
  沿海
  1989年12月,市气垫船客运管理站在境域开辟慈溪至上海水陆联营客运业务,试营33客位临时气垫船客运,1990年6月停航。1992年6月,又租赁50客位气垫船试营,次年5月正式营运,每天上午1个航次。因旅客量快速增加,1994年1月开始,每星期一、三、日下午各增开1个航次,当年8月再次停航。累计航行925个航次,运送旅客4万人次,平均客座率86.5%。1994年10月,“慈平号”100客位气垫船再投入营运。1996年,客运量8.50万人次。1998年,由于沪杭高速公路开通,公路客运快捷便利,旅客大量分流,致企业日益亏损;9月,暂停运营。1999年1~5月,客运量仅8000人,旅客周转量为28万人千米;5月,停止客运业务。
  第五节 货运
  内河
  民国时期,庵东盐场为浙盐主要产区,各场区用牛车将原盐运至四塘、五塘一带,由内河装船出运至杭州、宁波、绍兴、萧山各地,或经宁波转运至上海、温州等地。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内河航运遭受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河运输始得恢复。
  新中国成立初,境域货运仍以运盐为主。放盐埠设于四塘、五塘一带,共有七甲江、三十弓、大路门、垫桥头、金家埭、劳家埭、上周家路、房黄路港、一灶港、二灶港、水云浦11处。
  1956年,萧甬铁路通车,物资流向发生变化,境域外销的原盐,80%由海运转入内河,运至余姚、马渚转铁路运输。放盐埠以四塘、五塘一带的段头湾、三十弓、傅家路、相公殿等为主。庵东至东三七塘江开通后,庵东、东一、东二、东三装盐点移至七塘。庵东运往鄞县、奉化、镇海、余姚、上虞及本县的原盐,均由内河船直达。
  1959年7月,庵东设运输站后,原盐主要运往余姚县马渚由铁路转运。
  1962年,从事内河运输职工181人,内河运输完成运输农业物资28836吨,其中粮食23782吨,棉花3913吨;轻工业物资76477吨,其中盐68531吨,日用工业品3914吨;工业物资45028吨,其中煤9548吨,矿建材料24742吨,农机37吨,化肥及农药8189吨,化学原料1703吨。
  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中期,年货运量在20万吨以内、周转量在700万吨千米以下。1970年代中期以后,货运量维持在30万吨、周转量900万吨千米上下。运输以原盐、棉花、粮食及农副产品等物资为主。
  1980年代开始,随着境域盐田大规模改为农田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货运物资结构发生变化。1987年,庵东航运站货运量10.22万吨,运输物资有煤炭2636吨,钢材529吨,矿建材料22381吨,水泥25126吨,非金属矿石32655吨,化肥及农药946吨,盐8084吨,粮食2636吨,日用工业品及其他7199吨。
  1990年代开始,陆路运输机动车大量增加,内河航道缺少疏浚,大多变浅、淤塞或堵截,内河运输历史结束。
  沿海
  民国时期,原盐外运主要靠沿海运输。沿海运盐要口,东边有:周家路湾、新湾、马家路湾、崔陈路湾、高王路湾、张家路湾等处;西边各海湾则为运卤之要道,以缪路湾、十丁路湾等处聚泊最多。原盐由场内出仓,用牛车或驳船运至湾口装上海船,运往各地。据民国9~18年(1920~1929)统计,常年销运量为5万~6万吨。民国17年为8.27万吨。除盐外,另有盐副产品卤晶、苦卤,每年三四月间,卤晶装篰运销至诸暨、义乌、东阳等地作肥料,年销卤晶3500吨左右。苦卤每年500余吨,运往海宁的仁和、许村等地。
  民国22年(1933)原盐外销由盐商所设五属、源泰、公兴、浙东、晋益、公益、轻税、杭余、厚生、民生、海,崇等11家盐廒负责,主要运往江苏浏河、上海陆家嘴、浦东、宁波濠河头、定海等地。是年,原盐运销量为5.35万吨。民国1326年(1924~1937)沿海运输除原盐外,同时兼营其他货物运销。其中张万卿、袁功鉴两家运销规模最大,,范围为最广。张家有“顺和”“元吉”“协顺”号帆船3艘,计175吨位;袁家有“公兴”“公余”“元利”“公顺”“元顺”号帆船6艘,计373吨位。两家往返于青岛、上海、杭州、香港等地。运出物资有原盐、棉花、粮食、麦冬及其他土产品;运入物资有木材、大米、桐油及日用品。民国29年(1940)镇海海口被日本侵略军封锁,沪甬航线停航,通往上海的物资大部由庵东转运,庵东,成为沿海运输枢纽之地,亦为沪甬北路走私线。物资从上海至平湖县乍浦,过杭州湾到庵东,再有内河船装运到宁波各地。庵东与乍浦、张家沙隔海相望,遇顺风数小时即可抵达对岸,再搭汽车即日可抵上海。因交通便利,私货出入日渐增多。运出物资有三北的棉花、原盐及土特产品,运入物资有棉布、卷烟、煤油、白糖、丝货、西药、食品、鸦片、玻璃制品和五金百货之类。民国31年7月,日本侵略军扫荡庵东盐场,50余艘海船被焚,沿海运输业衰落。民国33年5月,日伪在庵东设立“军盐运输管理处”和“船运管理处”大部分海船被征用。抗日战争胜利后,沿海运输业逐渐得到恢复,盐贸业渐渐繁荣。,民国37年,原盐运销由各运输商行订约承运,全年运盐量8.98万吨,卤晶0.45万吨,苦卤0.41万吨。
  1951年,沿海放盐埠有:崔陈路、高王路、水路湾、张家路湾、胡家路湾、诸家路湾、大陈家路湾、小陈家路湾、周家路湾、缪路潭、泥墩潭、新湾、马家路、涂汛潭、上周家路、四灶湾、二灶湾、罗家路及东三各湾(海)口。同年12月,华东联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在庵东设立联运站,原盐外运业务改由联运站经营。
  1956年,庵东盐运水路改铁路运输为主后,沿海木帆船过剩,其中56艘海船(计1312.56吨位)、219名船员调往宁波港和镇海港。此外,淘汰吨位小、船质差、危险性大的运输船4艘。
  1962年,沿海运输农业物资8992吨,其中粮食702吨,工业原料2195吨,轻工业物资16772吨,其中盐14234吨,日用工业品779吨,工业物资4763吨,煤780吨,矿建材料593吨,农机24吨,化肥及农药2144吨,化学原料746吨。
  1970年以后,沿海卤担船陆续改为机动船,沿海运输逐渐向机械化发展。
  1970年代后期,发展机动船,船舶扩吨更新,业务范围日渐扩大,运输以棉花、粮食、原盐及农副产品等物资为主,时境域船舶通达上海、宁波、舟山、温州、福州、福鼎、乍浦和长江中下游沿岸港埠。
  1979年,外海航运站迁址西三,西三码头成为沿海物资进出口的主要转运地。
  1990年代初,陆路运输业快速发展,沿海运输业渐渐衰落。2002~2007年,为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运输物资,西三码头短途海运一度复苏。
  第六节 组织
  海运民船船员工会民国35年(1946)9月成立,有会员50人,娄士耕为理事长,王忠藩、张万卿为常务理事。办公地点在庵东集镇。解放后解散。
  庵东盐区海员工会
  1951年3月,为加强沿海船员组织工作,在西一乡海滨举行船员大会,成立由13人组成的庵东盐区海员工会筹备委员会,不久成立海员工会。1951年6月,庵东盐区海员工会改组为庵东盐区民船商业同业公会。
  庵东航运站(慈溪航运公司庵东分公司)
  1959年2月,庵东设运输站。1961年,运输站辖5个内河木帆船大队。1971年2月,庵东运输站更名为庵东航运站。1985年,庵东航运站站址迁至余姚市马渚镇车站北路23号。同年3月,庵东航运站与马渚分点,实行一块牌子、一套班子、两点经营的方式。船队按4∶6分成。庵东12艘、1141吨位;马渚9艘、772吨位。年底,航运站下属有23个长航船队、1个航快组,在杭州、宁波、马渚、曹娥、萧山设立业务组,安排人员专管货运。1988年6月,庵东航运站更名为慈溪航运公司庵东分公司。1992年12月,转制更名为慈溪市安达航运公司。
  外海航运站(慈溪航运公司外海分公司)
  1956年8月,成立庵东外海运输社,有沿海船只88艘,计1937吨位。此后,吨位小、船质差、危险性大的沿海运输船逐渐淘汰,船员转到农业第一线。1959年2月,庵东运输站设外海运输大队。1965年,建有天元、西一2个修船工场,1个篷帆、绳索修制工场。
  1972年11月,泗门外海运输社与庵东航运站外海运输大队合并,成立慈溪县航运公司外海航运站,站址设在四洞闸。1979年12月,在西三增设外海工作组。1980年6月,慈溪、余姚县界调整,泗门归属余姚县,慈溪县航运公司外海航运站分家,机构、人员、船舶等一分为二。泗门外海运输社占23%,外海航运站为77%。站址也由泗门迁至庵东区西三人民公社七塘边。外海航运站以宁波、萧山、绍兴、杭州和乍浦等地为航区,专营沿海货运业务,为慈溪县主要沿海航运站。
  1988年6月4日外海航运站改为慈溪航运公司外海分公司,站址迁至浒山南门大街110号。1992年,,转制更名为慈溪市海运公司。
  庵东木帆船联合运输社
  1951年12月成立,有内河、沿海木船118艘,计2575吨位,船主118人,船工450人,设天元支社,经营原盐外运业务。1954年2月撤销。
  慈溪市气垫船运务公司
  1989年12月,建立慈溪市气垫船客运管理站,隶属市航运公司,地址在原东一乡横村码头。先后置有载客量33、50、118客位气垫船3艘,经营慈溪至上海水陆联营客运业务。1993年7月,撤销慈溪市气垫船客运管理站,更名为慈溪市气垫船运务公司;8月,与日本世纪服务股份公司合资成立宁波东海运务有限公司。1999年5月,客座率持续下降,公司严重亏损,气垫船客运停航;10月,企业解体。
  慈溪市西三港务服务中心
  2003年7月成立,实行经理负责制,下设业务科、财务科、安全设备科。从业人员11人,管理人员4人。有16T吊机1台,8T吊机2台,TFX-280-4柴油发电机1台,75千瓦发电机1台。主要经营货物水路货运代理、船舶代理、货物装卸、储存服务。
  第七节 管理
  新中国成立初,水上运输由当地人民政府和航务所管理。
  1949年11月,设萧绍虞姚管理所庵东分所,隶属省航务局,所址设在庵东镇中街,为慈溪境域第一家水运领导机构,负责货运船只的登记、检验、丈量,签发通行证等事宜。12月,省船务局在庵东设立船务分所,负责沿海航运管理。运输船舶由船务所调度,实行公物公运。境域盐运及其他物资运输,由护航武装部派护航队护送。
  1950年6月,萧绍虞姚管理所庵东分所定为县级航管机构;11月,改称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萧绍虞姚管理所庵东分所。同年10月,省航运公司在庵东镇中街设营业处,负责办理运输业务和水上联运业务;次年1月,改称华东内河轮船公司庵东营业处;12月,改称华东联运公司浙江分公司庵东联运站,统一调配庵东地区船只,办理水上联运业务。
  1951年,沿海运输开始实行统一调配、统一运价。
  1952年10月,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萧绍虞姚管理所庵东分所改为庵东航管站,隶属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宁绍管理处,业务受余姚管理所指导,负责庵东、长河两地的航政、运输业务管理和运输船只的调配。
  1953年1月,省联运公司设庵东联运站,移址至庵东镇西街。7月,庵东航管站与庵东木帆船联合运输社合署办公,实行统一货源、统一运价、统一调度的“三统一”管理。实行计划运输、订约运输,以促进航运业发展。12月,省联运公司及其所属机构撤销,庵东联运站人员、财产、设施、编制并入庵东航管站,境内水上联运业务由庵东航管站兼办。1956年,萧甬铁路通车,庵东航管站在马渚设工作组,负责食盐、棉花、粮食的水路——铁路中转业务。
  1958年4月,庵东航管站与县航运管理站合并,庵东改设为航管中心工作组,县内联运业务统一由县航管站兼办。8月,县航运管理站与庵东搬运服务所、县搬运服务站合并,称慈溪县民船搬运管理所,庵东设民船搬运管理所庵东工作组,管理航运、搬运企业,兼办联运业务。
  1959年2月,民船搬运管理所与地方国营慈溪运输公司合并,联运业务改由运输公司办理,庵东设运输站。实行“运管合一”,废除船舶安全、进出口签证制度。是年,马渚工作组移交余姚航管所。
  1960年代,对农村的散船加强管理,定期征收航政费,组织农船参加短途运输,落实“三统一”政策。1960年,规定内河、沿海船定港定线,实行“大船走大港、小船走小港”,沿海坚持“大潮汛跑短途、小潮汛跑长途”原则。
  1961年后,恢复船舶安全、进出口签证制度。
  1963年3月,县联运营业站成立,庵东设营业站,办理各类联运业务。
  1971年6月,县革命委员会联合运输指挥部成立,庵东设联合运输指挥组(简称联组)。联组实行产、供、运、销、结算相互配合,办理铁、公、水、搬、联合运输业务。
  1975年,成立安全运输领导小组,由2位干部专门抓安全工作。采取分线落实(运输线)、分点包干(运输大队为点),大会报告、小会补课,群众讨论、典型交流的方式树立安全观念。以“四边”(边教育、边检查、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九结合”(安全与生产、社教与治保、点与面、专人与群众、定时间与见缝插针、会议与现场检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找原因与采取措施、规章制度与经验介绍结合)及标语、横幅、黑板报、墙报、墙头开花等方法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从上到下层层建立安全检查小组,各船队均设安全员,恢复并强调行之有效的安全制度。是年,增设15块安全牌,刷白桥梁54座,疏浚航道21处(计590千米),挖码头潭8处,修建码头(埠头)9个,以提高运输安全保障。
  1978年,再次强调内河运输一般限于县区内短途运输,实行“三统一”不得私揽货源和自行议价开票。农村副业运输队的船舶须自备,向外地租用的船只不,得参加副业组织和副业运输。装置机动船船只需经交通部门批准。副业运输队的组织领导,由人民公社选派干部管理,业务指导、船舶验审、丈量、发证,由交通部门办理。对于无法成立运输队的散船,重新登记丈量,核发证件,向交通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取缔无证运输者。是年12月,县重建航运管理站,庵东设航管工作组,管理区内水运。次年12月,增设西三工作组。
  1981年后,航管机构每月进行1~2次航查和巡逻。
  1984年12月,县内航管、联运政企分开。
  1985年1月,县联运站改为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庵东、西三设立营业站,办理境内联运业务。
  1985年8月,县航运管理站改名为航运管理所,庵东航管工作组亦改为航运管理站,职责为港航监督、水路运输管理、航道护养管理及航政规费征收。12月,庵东区公所、交通管理站、派出所、工商所联合作出关于认真落实县人民政府《确保公路航道交通运输安全畅通的布告》的规定。
  1986年9月,按浙江省关于发展联合运输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的实施细则文件,设立乡镇联运站点,组建区域性联运网络。发展集装运输、开展旅客联运、加强运输合作。对国有、集体联运企业、个体代办托运户进行资格审查,不符合条件者不予登记发证;对违法乱纪的联运企业和个体托运户,按情节性质课以罚款、停业整顿和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未经审核发证的营业单位、个人不得办理联运、托运业务。是年,县航运管理所在西二乡设代管站,加强航查和巡逻,及时处理违章事故。
  1988年4月,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交通局关于加强水路运输管理的实施意见,规定凡是从事水路运输的个人,必须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向县航管所办理“三证”(水路运输许可证、水路运输服务许可证、船舶营业运输证),缴纳个体管理费。取缔无证经营者。对无证经营者,按《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令其停业,没收非法所得,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处理。
  1990年代后,水路运输业日渐衰落,水运管理的相应组织先后撤销,对渔业、农用船舶的管理,由镇人民政府交管站、三农办和派出所合作管理。
  2013年后,规定渔业船舶、船员,必须持有效船舶和船员证书。严厉打击渔业船舶擅自改变作业类型、非法转让渔船、非法载客、渔船超员超载、超抗风等级航行作业等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农用船舶非法运输、人货混装、超速超载行驶等违法行为。
  附:海损事故
  民国35年(1946)9月17日庵东驶往杭州的30余艘海船,载60余万斤官盐至杭州,驶至英生街北边海面,突遇,风暴。除有4艘侥幸脱险、救起3人外,其余人和船皆失踪。
  1953年,海运事故93次,其中木船83次,损失2.327707亿元(未保险的不在统计之内)。
  1961年,庵东运输站7个航运大队,5个内河木帆船大队,1个外海木帆船大队,共发生大小事故79次,其中海损事故33次,损失金额12456元,工伤事故46次,停工27天。
  2002年3月22日凌晨2时,慈平船务公司“慈工”2号钻探船在杭州湾锚泊时,突遇大风大浪,发生沉船事故。船上23人,8人获救,6人死亡,9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