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水利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66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水利管理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12
页码: 396-407
摘要: 本章记述了解放前至2008年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水利管理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水利 管理 庵东镇

内容

解放前,政府对盐、农业水利设施投资甚少,一般以民间自发投入为主,境域水利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成立专门机构,组织、发挥集体力量,坚持年年搞建设,使境域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利组织和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第一节 水利管理机构
  1951年,庵东盐区人民政府成立区水利委员会,由区长任主任委员,各乡成立水利委员会分会,各村组建兴修中队,下设兴修小组,为境域最早的水利管理组织和管理网络。1955年,各乡人民政府设专职水利委员,负责全乡水利规划和建设,各村亦聘任 1名有水利经验的老农(盐)民为村级水利员。1956年,境域划归慈溪县管辖,县水利局派人驻庵东区,任水利干部。同年,各乡建立水利委员会,由乡长或乡支部书记任主任,在各乡的县属水利员任副主任,各生产合作社(村)选派的水利员为乡水利委员会委员。
  1959年起,区增配一名专职机电排灌管理员。1980年10月,经人民公社提名推荐和统一考试,招聘录取人民公社水利员。1984年3月起,建立区水利管理站,属集体事业单位,职责为:负责贯彻执行上级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制订本地区水利建设规划,管好用好各类水利工程,加强水利建设经费、物资使用的检查、管理,及时掌握了解农田水利动态、雨情、水情和工程状况,做好领导参谋等。区水利站有工作人员3名,各乡(镇)设专职水利员。1992年“撤扩并”后,区水利管理站撤销,实行河区管理制,镇设水利管理站。镇水利站设专管员1~2名,归口镇农业办公室领导。
  第二节 河网建设及河道整治
  河网建设
  1950年代初,境域开始河网建设。盐区人民政府以工代赈,主要疏浚拓宽七塘南原有主干河道,如向天庵江、羊路头江、马家路江、崔陈路江、三十弓江、大路门江、张家路江、七塘江等,同时在老高王路湾附近新掘出海河道高王路江(曾名西一跃进江)。
  1954~1959年,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初期,动员和依靠集体力量,大力兴修水利,特别是七塘以北,随着八塘完筑,新掘16~24米直江21条(包括截弯取直)以及后七塘江和八塘江等。全境共新掘河道34条,疏浚拓宽河道233条。至此,境域七塘以北的河网骨架基本形成。
   1970年代初,开展 “农业学大寨 ”运动,境域水利建设以修掘抗旱江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主。1977年,建成 “三五畈 ”。1978年,建成 “庵北畈”。1980年代,境域大规模盐改农时期,因蓄淡排涝需要,增加河网密度,新掘一批宽度10米以上的中心横、直江和隔咸河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境域河道网络。
  1990年代起,结合开展宜农盐荒地开发改造、农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着重进行“三沟”(主沟、支沟、厢沟)配套,进一步完善水利设施,提高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1990年代以后,境域河网更加完善,河网覆盖率达到8.1%。
  河道整治
  2000年开始,河道整治、疏浚和保洁实行镇、村分级负责制,统一疏浚标准,统一验收要求。2003年起,实施镇、村河道五年轮疏计划。2008年开始,实施“新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详见第四编《环境与保护》有关章节)。2011年以后,境域加强治水力度,落实“五水共治”行动,全面疏浚二、三类河道,实施两岸绿化和砌坎护岸(坡)工程,建设“生态河道”等。2012~2016年,境域共投入资金10235.20万元,疏浚二、三类河道114条,总长154.22千米,疏浚土方99.54万立方米。其中:疏浚二类河道32条,总长度57.10千米,土方58.19万立方米,投入资金6995.20万元;疏浚三类河道82条,长度97.12千米,土方41.35万立方米,投入资金3240余万元(包括部分生态河道建设)。堤岸绿化总长度52.04千米,砌石护坎总长度33.33千米,松木桩护坎105米等。
  第三节 水政与工程设施管理
  水费收取及取水许可制度
  1986年,根据县人民政府19号文件,对全县工、农业征收水费。其中:水田2元/亩、年,旱地1.5元/亩、年,鱼塘4元/亩、年。1994年开始,对取水单位实施取水许可制度,要求直接向江河、湖泊、地下和水工程取水的单位和个人,都要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申请(法律、法规规定不用办理取水许可的除外),经审批后方可按规定定额取水,并缴纳相应水费和水资源费。水费收取几经调整,2008年起,取消涉农水费收取。
  水政执法
  为保障行洪安全,改善和保护水环境,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境域侵占河道、影响行洪排涝、破坏水利设施的违法行为,实施例行巡查和水政执法。1999年下半年,协助查处九塘村某村民擅自在西二海塘开缺案,查办涉案人员 22人。 2016年,镇农业办公室配持有《水利部水政监察证》的乡(镇)水政监察员1名。村级水政管理员 11人。
  设施管理
  闸口管理 1960年代初,境域先后在一线海塘(八塘)建有出海排涝和纳咸水闸17座。除水云浦闸、四灶浦闸、三八江闸和建塘江闸等较大出海排涝闸属市水利局直接管辖外,其余纳咸和纳、排兼用水闸均有各乡选配人员管理。1970年代,九塘建成后,境域建有九塘出海闸15座(部分为八塘外移闸)。其中,除西二乡跃进江九塘闸废弃外,原管理关系延续至1992年。1992年以后,出海闸由各河区管辖,抗旱、排涝启闭,均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
  水库管理 1970年代,先后建成海涂水库3座,分别由所在人民公社管辖。1994年,为有利管理和养护,更好发挥效益,镇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崔陈路江水库(西一水库)管理所。水库实行新目标考核管理体制。
  河道及水体管理
  2003~2007年,签订水面保洁合同60余份,实施保洁河道累计518条,长度730.28千米。每年开展河道巡查。2003年,清理镇级河道沉船158艘。2016年,清除各类兜网160多张、围堰15处、杂草160余吨。
  施工管理
  镇水利站负责对境域水利工程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项目建议书和初步设计意见,议定标书,参与确定投标资质,参与公开招标、评标和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查,配合监督水利工程的建设实施和质量监督,参与工程验收,制订镇级水利工程运行方案和开展日常管理等。切实维护水利工程的安全完好,保证水利工程正常运行。2004~2016年,镇水利站先后管理实施六塘江等疏浚、虹桥西直江等生态河道建设、三八江东岸护坡整治以及西一中心横江、西一七塘江、高王路江、西二增产江和陈家路江疏浚、护岸工程等镇级水利项目50余项,完成水利建设投入9500余万元。2016年2月,根据甬水建〔2015〕97号文件精神,镇水利站施工管理宁波市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县(增量资金)”项目建设工程。该项目包括“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二项建设内容,总投资3434.89万元。“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投入资金201.34万元,总建设面积1300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涉及新东、江南、富民、虹桥和新建5个村,先后完成河道、排水沟整治15.50千米,新建河道挡墙22.00千米、排水沟衬砌3.50千米,新建灌溉泵站3座、排涝泵站1座、节制闸2座,种植水土保持绿化苗木1772平方米等。工程于2016年10月竣工,投资3233.55万元,受益面积8830亩。
  第四节 防汛抗旱
  组织机构
  境域历史上自然灾害较多,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防汛抗旱工作,早在建国初期就成立防汛抗旱组织,一般由主要领导任负责人。2007年以后,防汛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明确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行政村是本行政区防汛抗台工作的责任主体。镇防汛抗旱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农业副镇长、人武部长任副组长,成员由经发办、城建办、财办、公安、司法、电信、水利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2010年起,为进一步提高防汛防台和救灾能力,健全镇级防汛组织,成立镇防汛防台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同时配备防汛、气象联络员。
  防汛抗台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为建立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防汛抗台工作应急响应机制,2009年,镇人民政府根据《慈溪市防台抗汛应急预案》要求,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确保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境域实际,制订《庵东镇防汛抗台应急预案》。预案明确组织体系、工作重点、运作流程及岗位职责,为科学、及时和合理地实施应急运作、有效应对汛、台灾害,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发挥积极作用。2011年、2014年和2016年,镇人民政府3次重新印发《庵东镇防汛抗台应急预案》,内容更加全面、措施更加细化、运作更加规范、职责更加明确。
  附:庵东镇防汛抗台工作流程(摘要)
  镇防汛、气象联络员负责汛情监测、汇总信息、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下的值班安排。
  一、当气象部门预报可能会有台风(暴雨)影响:
  1.“防汛办”加强值班,密切关注气象信息,严密监视台风(暴雨)动向;
  2.通知各村、各有关单位进行防台(暴雨)检查,重点关注险工险段、地质灾害隐患点、水库、海塘、河道、水闸等部位;
  3.通知出海船只做好回港避风准备;
  4.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组织作物抢收,落实各项农业设施防台(暴雨)措施;
  5.调试防汛远程会商系统。二、气象部门正式发布台风消息或接到上级防汛指挥部防台(暴雨)通知:
  1.“防汛办”主任进岗,分析防汛形势,明确防御重点,通知外出防汛责任人返岗;
  2.广播台风(暴雨)信息,提醒群众和有关单位做好防御工作,通知出海船只回港避风,危险区域人员做好转移准备;
  3.检查各村防汛责任人、防汛气象联络员、各巡查、监测、预警人员到岗情况和防汛物资准备情况;
  4.联村干部要督促各村开展防御工作,防台(暴雨)任务较重的要提前下村指导;
  5.落实地质灾害隐患、水库、河道的巡查制度,预泄高水位水库,疏通受阻河道;
  6.加固危房、户外广告牌、高空机械等设备,落实险工险段、在建工程的防御措施。
  三、气象部门发布台风警报或接到上级防汛指挥部防台(暴雨)紧急通知:
  1.防汛领导进岗,全面动员、部署全镇防御工作,各应急小组开始运作;
  2.全体机关干部进岗,联村干部下村指导,抢险队伍集结待命;
  3.根据预案或上级“防指”要求,组织涉危人员转移;
  4.必要时采取停工、停课,旅游景点停止开放等措施;
  5.定时上报责任人到岗、人员转移、抢险队伍、防汛物资、避灾场所使用等情况。四、气象部门发布台风紧急警报或已出现大风、强降雨:
  1.联村干部到各村一线落实人员转移和灾害预警工作;
  2.对各类危险区域人员转移情况进行逐一排查,做到“不留一户、不漏一人”;3.抢险应急队伍要时刻准备应对突发事件,如果发现险情,抢险队伍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快速反应,全力抢险救灾;
  4.定时上报汛情、工情、灾情、民情等防台(暴雨)信息;
  5.当遭遇超强台风或超标准暴雨、洪水时,组织大规模人员转移,做好“镇自为战、村自为战”的各项准备。善后工作:
  1.警报解除后,继续加强防范,防止各类次生、衍生灾害发生,重点关注地质灾害隐患;
  2.做好受灾群众的救济、救助工作,及时调配救灾款物,解决好群众的基本生活,保证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病可医”,帮助灾民群众抓紧恢复生产;
  3.及时抢救伤员,加强卫生防疫,清理消毒污染源,严防疫情发生;
  4.尽快修复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设施,加强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防汛抗旱工程
  境域为河系内地势较高的区域之一,习惯向南排水。1950年代起,虽人工修掘三十弓江、大路门江、向天庵江等数条宽度10~16米江河,大多过周巷、低塘、横河的江河最终排水入姚江,但每遇汛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涝灾发生,历史上多有记载。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境域在围筑八塘(标准为20年一遇)的同时,修掘引潮排涝的骨干河道18条,除对七塘以南七塘江、六塘江、三十弓江等江河疏通和拓宽外,新掘五爱江、三房甲江、廿四弓江等江河,防汛、抗旱能力有所提高。1960年代起,为减轻姚江排水压力,境域水云浦、四灶浦、三八江和建塘江先后成为市级出海排涝河道。1980~1990年代,河网建设不断完善,总体抗旱能力由原来的不到15天提高到30天以上。2004年,完成西部排涝工程建设,陆中湾成为境域最大的排涝河道,防汛设施进一步完善,防汛条件进一步改善。2008年,八塘江建成境外引水北通道,改变了境域淡水资源匮乏的状况。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