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主要污染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62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主要污染源
分类号: X321
页数: 2
页码: 274-2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庵东镇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情况,分别记述了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畜禽排泄物等。
关键词: 庵东镇 环境保护 污染源

内容

生活污染源
  生活垃圾 1980年代以前,居民以从事农(盐)业生产为主业,日常生活垃圾多经积累发酵后成为农家有机肥料,盐民生活垃圾,时有农民收集利用。此后,由于农业施肥习惯的改变,以省力、省时的化肥代替有机肥料,加上乡镇企业的发展、外来人口增加,各种生活垃圾长期囤积,有的成为蚊蝇等害虫的滋生地,对土壤、大气和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
  生活污水 1980年代前,居民居住分散,产生的生活污水易就地分解。人、畜粪便大量施用于农作物,城镇公厕由生产队承包。1980年代以后,除农业大户有少量施用人、畜粪肥外,大部分被废弃,居民多建卫生间,配置抽水马桶等设施,加上境域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大量生活污水流入江河形成污染,特别在城镇和居民较为集中河段,水体严重变质,一些河段甚至出现鱼类绝迹现象。
  工业污染源
  废气污染 1986年,浙东化工一厂发生废气外溢,弥漫的气雾,呈严重刺鼻酸味(氯气),危及身体健康,导致周边农作物枯死。化南村受损面积达301亩,当年赔偿损失13967.9元,后连续数年都有不同程度影响。1990年代末,该企业全面停产。
  另外,还有少量铸造和冶炼企业,一般直排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时尚无测试条件,具体结果不明。
  废水污染 1958年和1970年,浙东化工厂、慈溪农药厂先后投产,并长期向附近河道排放含氯废水和含液氮废水。1980年代起,一些电镀厂,未经处理向外排放含重金属污水等,造成三十弓江、七塘江等河道水体变成黄色和黑色,水质长年为劣Ⅴ类。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境域有电镀、热处理、金属拉丝等企业和车间十余家,大部分无合格排放设施。据2004年调查,列入废水排放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有5家。2007年,影响环境、造成污染的经营户有16家。
  废渣污染1970年代初,有菱镁制品厂近百家,利用制盐副产品苦卤作为主原料生产菱镁瓦等建材。虽开拓了生产门路,但其报废产品及下脚料不能回收利用,又难以分解,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另外,原材料中的玻璃纤维,易污染空气,影响环境。特别是1990年代前后,抛弃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情况比较突出(多为不能分解的砖石、泥沙以及塑化废弃物),有的随意向道路和河道倾倒,造成环境污染。
  农业污染源
  农药残留 1950年代起,农业大量使用“六六六”“二二三”“1605”等剧毒农药和“乐果”“甲胺磷”等有机磷高毒农药。2008年,境域农药使用量55.3吨,2014年达到200吨。后虽逐年减少,但残留农药渗入水体,造成污染。
  畜禽排泄物 1980年代以前,居民家庭饲养畜禽,量少面广,排泄物兼作农肥,经土壤分解,不会污染环境。此后,畜禽饲养向商品化、规模化方向发展。1984年,境域畜、禽规模饲养的总量,分别为17163头和116514只。2010年,有畜、禽规模饲养企业(大户)19家,畜、禽总量达到86208头和316772只。大量的排泄物及冲栏污水,大部分未被利用和处理,有的排入江河、渗入土壤,污染水体和环境。
  农产品加工污水 1980年代起,蔬菜深加工企业增多。1990年代,有蔬菜加工企业(个人)10余家,尤以腌制加工最为普遍。由此产生的大量废、污水,被排入河道,直接造成污染,境域江南村和新建村境域的后七塘江、高王路江尤为严重。其他凡有此类企业的地方,附近江河水体变成黑色,散发着浓重的“臭气”。
  另外,还有化肥的大量施用,其剩余含量被雨水带入河流,抛弃的农作物秸秆阻塞河道、污染水源,废弃的农用地膜和食品、物品的塑料包装等“白色垃圾”难以分解,易造成土壤和环境污染等。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