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62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环境保护
分类号: X321
页数: 27
页码: 273-2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庵东镇环境保护情况,分别记述了主要污染源、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环保管理机构等。
关键词: 庵东镇 环境保护 污染源

内容

1950年代以后,境域的主要污染源为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残留造成的土壤污染,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随意排放对土壤、大气和水环境的污染。1958年至1970年代,一些工业企业产生的工业污水直排河流,水污染加重。1980年代后,乡镇工业企业发展壮大,在创造财富的同时,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缺失、大量无序生产和有害残留物及污水等污染物的随意排放,造成环境严重污染。1985年开始,庵东的部分政协委员开始提出有关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提案和意见,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开始对污染严重的企业或生产项目进行整治。2000年3月起,镇人民政府开展“环境整治年”活动,开始全面实施生活垃圾袋(桶)装化、道路改造与河道保洁、消灭露天粪缸和简易户厕以及绿化工程等。2001年,提出“四个全面”,即全面实行生活垃圾袋(桶)装化、全面实施道路和河道保洁责任制、全面消灭露天粪缸和简易户厕、全面开展绿化活动;启动“四大会战”,即拆除不良建筑大会战、整顿交通秩序大会战、消除环境污染大会战、改善路边形象大会战。至2004年,开展庭院整治、小区绿化和休闲广场建设,实施工业污染、畜禽养殖专项治理以及贯彻实施禁止“白色污染”等工作。2005年,推进沿江两岸景观、道路林荫以及单位和公共场所绿化建设,重点开展“村庄整理”,高标准推进“四个全面”。2007年,开展环境整治“百日行动”,对境域污染企业、餐饮行业、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和处置,对境域河道实施轮疏及生态治理,开始污水管网建设,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组织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2008年,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开展“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2010~2011年,实施保洁全覆盖工作目标,开展建筑垃圾集中清理和垃圾堆放场地改造,强化环境整治监督职能,落实政策措施,完善考评标准和扶持、补助政策,巩固整治成果。2012年7月,中共庵东镇委实施“秀美和谐新家园建设”六大行动计划。2014年,结合创建“国家卫生镇”,启动宁波市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和庵东镇美丽乡村建设年活动,落实“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三年行动计划和“河长制”管理制度,全面开展水环境整治和全方位推进环境整治。2015年起,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关闭或迁移境域内对环境有影响的养殖场、屠宰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至2016年,对影响境域环境的畜禽养殖、屠宰和蔬菜加工企业,全部实施关闭或迁移,环境整治工作有序推进。2007年,境域环境治理由整治保护开始转向生态环境建设。同年,经验收创建成为宁波市文明镇、卫生镇和生态镇。2008年1月,镇党委、镇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创建浙江省生态镇的决定》。2009年9月,庵东镇被省环境保护厅命名为省级生态镇。
  第一节 主要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生活垃圾 1980年代以前,居民以从事农(盐)业生产为主业,日常生活垃圾多经积累发酵后成为农家有机肥料,盐民生活垃圾,时有农民收集利用。此后,由于农业施肥习惯的改变,以省力、省时的化肥代替有机肥料,加上乡镇企业的发展、外来人口增加,各种生活垃圾长期囤积,有的成为蚊蝇等害虫的滋生地,对土壤、大气和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
  生活污水 1980年代前,居民居住分散,产生的生活污水易就地分解。人、畜粪便大量施用于农作物,城镇公厕由生产队承包。1980年代以后,除农业大户有少量施用人、畜粪肥外,大部分被废弃,居民多建卫生间,配置抽水马桶等设施,加上境域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大量生活污水流入江河形成污染,特别在城镇和居民较为集中河段,水体严重变质,一些河段甚至出现鱼类绝迹现象。
  工业污染源
  废气污染 1986年,浙东化工一厂发生废气外溢,弥漫的气雾,呈严重刺鼻酸味(氯气),危及身体健康,导致周边农作物枯死。化南村受损面积达301亩,当年赔偿损失13967.9元,后连续数年都有不同程度影响。1990年代末,该企业全面停产。
  另外,还有少量铸造和冶炼企业,一般直排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时尚无测试条件,具体结果不明。
  废水污染 1958年和1970年,浙东化工厂、慈溪农药厂先后投产,并长期向附近河道排放含氯废水和含液氮废水。1980年代起,一些电镀厂,未经处理向外排放含重金属污水等,造成三十弓江、七塘江等河道水体变成黄色和黑色,水质长年为劣Ⅴ类。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境域有电镀、热处理、金属拉丝等企业和车间十余家,大部分无合格排放设施。据2004年调查,列入废水排放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有5家。2007年,影响环境、造成污染的经营户有16家。
  废渣污染1970年代初,有菱镁制品厂近百家,利用制盐副产品苦卤作为主原料生产菱镁瓦等建材。虽开拓了生产门路,但其报废产品及下脚料不能回收利用,又难以分解,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另外,原材料中的玻璃纤维,易污染空气,影响环境。特别是1990年代前后,抛弃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情况比较突出(多为不能分解的砖石、泥沙以及塑化废弃物),有的随意向道路和河道倾倒,造成环境污染。
  农业污染源
  农药残留 1950年代起,农业大量使用“六六六”“二二三”“1605”等剧毒农药和“乐果”“甲胺磷”等有机磷高毒农药。2008年,境域农药使用量55.3吨,2014年达到200吨。后虽逐年减少,但残留农药渗入水体,造成污染。
  畜禽排泄物 1980年代以前,居民家庭饲养畜禽,量少面广,排泄物兼作农肥,经土壤分解,不会污染环境。此后,畜禽饲养向商品化、规模化方向发展。1984年,境域畜、禽规模饲养的总量,分别为17163头和116514只。2010年,有畜、禽规模饲养企业(大户)19家,畜、禽总量达到86208头和316772只。大量的排泄物及冲栏污水,大部分未被利用和处理,有的排入江河、渗入土壤,污染水体和环境。
  农产品加工污水 1980年代起,蔬菜深加工企业增多。1990年代,有蔬菜加工企业(个人)10余家,尤以腌制加工最为普遍。由此产生的大量废、污水,被排入河道,直接造成污染,境域江南村和新建村境域的后七塘江、高王路江尤为严重。其他凡有此类企业的地方,附近江河水体变成黑色,散发着浓重的“臭气”。
  另外,还有化肥的大量施用,其剩余含量被雨水带入河流,抛弃的农作物秸秆阻塞河道、污染水源,废弃的农用地膜和食品、物品的塑料包装等“白色垃圾”难以分解,易造成土壤和环境污染等。
  第二节 污染治理
  生活垃圾处置
  2000年前,除街道、单位设有垃圾箱并由镇环境卫生管理站(以下简称环卫站)清理外,其余家庭的生活垃圾均自行处理。1980年代起,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大部分生活垃圾向房前屋后或路边河旁倾倒,任其自然分解,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2000年10月,镇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实施《庵东镇生活垃圾袋(桶)装化管理办法》的通知,开始对生活垃圾实行统一处置,并首先在建成区行政村(居委会)展开。村负责集中,环卫站承担有偿清运。2001年,拓展到各行政村。时有生活垃圾清运人员65人,建有村级垃圾临时堆放场16处,中转站1个。为明确责任和提高普及率,各村采取与住户签订“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责任书、定期督促检查等形式加以强化。同年末,全镇15个行政村(居委会),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10885份,签订率97.3%。2003年以后,整治重点转向卫生死角等外部环境,并设计载体,多次组织开展环境大扫除,落实清运人员责任,增加清运硬件设施。2004年,生活垃圾袋(桶)装化率达到100%,2008年,生活垃圾当日清运率达到100%。2011年,各村共有生活垃圾收集人员91人,年付工资总额147.46万元。镇环卫站当年清运生活垃圾及渣土等共2532车,计20256吨。2012年起,进一步加强境域环境治理力度,全面落实包括卫生死角在内的垃圾清理责任。开展对“四乱”(乱堆、乱倒、乱贴、乱画)现象的集中整治,实施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区块)。2015年,按照“四无一机制”(路面无垃圾、河面无漂浮物、田间无废弃物、庭院无乱放物、建立长效机制)的要求,结合全面整治村庄环境,又一次开展环境大清理、大清运行动,全面清除道路、河道、绿化带及两侧和公共场所、村庄内等区域的各种垃圾。
  增加收集硬件,新设果壳箱等卫生设施。同年,在新建村以及海南村、三洋村、桥南村和富北村分别建造镇村垃圾中转场各1座,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
  海南、三洋、桥南和富北4个村共投资195万元。至2016年,镇、村共有垃圾收运人员109人,平均日运各类生活垃圾60余吨(未包括东三、东二、东一和西三片 12个行政村),年支付工资总额 492.4万元。
  厕所改造
  解放前,露天粪缸和简易户厕较为普遍,遇多雨季节,粪水外溢,污染环境。 1950年代,结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倡粪缸加盖、喷药灭蛆等办法,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1994年,首次进行“三格式节水型”户厕改造,粪便在厌氧条件下经发酵处理后再作农肥使用,时共建造“三格式节水型”户厕115只,后因农民有施用鲜粪的习惯影响而未推广。随着农村普建楼房,开始发展水冲式户厕(卫生间)。1994年,有水冲式户厕2549只(间),占总户厕的13.5%。2000年开始,开展环境整治年活动,庵北畈村对全村200余只露天粪缸与简易户厕进行改造,全部采用自行设计的“三格式无害化”化粪池。2001年,向全镇推广,共改造户厕3420只,镇、村投入补助资金146万元,其中镇级补助65.2万元、村补助80.7万元。2001~2002年,宏兴、振东、元祥等村先后全面消灭露天粪缸和简易户厕,共完成户厕改造3371只。2005年,境域全部消灭露天粪缸和简易户厕,历年共改造户厕9846只。此后,境域要求卫生厕所与民房同建,并作为建房验收的内容之一,至2010年,建有卫生厕所12112只,其中建有“三格式无害化”化粪池的11838只,其他形式的274只,占总户数的89%。卫生厕所与新房同建率达100%。
  2001年以前,只有在庵东集镇和行政企事业单位设有公厕。2001年,各村在小区和公共活动场所建造公厕,宏兴、元祥、虹桥、振东、新东、马中等6个村,共建造公厕39座。其中“三格式无害化”公厕12座。2005年,增加到64座。2004年,在江南村完成粪尿处理中心一期工程;2010年,完成二期工程,项目占地1400余平方米,总投资40余万元,专门对未实施无害化的公厕粪尿进行处理,废水达国家生活污水排放一级标准。2015年,在镇农民休闲广场新建标准公厕1座,并对境域公厕按“五无”(无尘网、无蝇蛆、无尿碱、无恶臭、无满溢)和“四清”(地面、蹲台、小便池、门墙清洁)的要求进行全面改造和落实保洁责任,当年新建村级标准公厕16只,改造23只。至2016年,境域建有标准公厕113座,共有保洁人员41人。年支付工资总额70.6万元。
  道路、河道整治与保洁
  道路 解放前,农村主要道路均为泥质(称烂泥路)。1950年代初,七塘以北各乡因盐运需要修筑钢丝车路,亦为泥质。1960年代起,开始修筑机耕路和防汛公路,始为泥质,后铺沙石路面,质量低下。1980年代起,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陆续修建大路和公路,但道路总体状况仍然较差,大部分村内道路处在“窄、弯、短”状态,民间通道一般宽度在1米上下,路况更差。进入21世纪,随着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的实施、拆迁小区的建设和环境整治活动的开展,按照硬化、净化、绿化和亮化的目标逐步推进道路建设,同时建立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发动党员群众经常开展义务和志愿活动,境域道路环境明显好转。2000年,在道路硬化的基础上,平毁七塘公路两旁空坟和无主坟,处理以及彻底清除主要道路沿线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共清运垃圾300余吨。同年,镇、村共投入资金584.7万元,整治道路全长49.2千米,落实全天候保洁道路7条,总长6.2千米。2001年,共整治道路59条,总长82.6千米,清理垃圾1120吨;配备保洁人员95人,实施保洁道路104条,总长136.3千米。2005年,保洁范围扩至1.5米以上道路,基本实现道路保洁全覆盖。此后,随着境域道路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至2011年,保洁道路增加到323条,总长307.1千米,硬化率达100%,共有保洁人员135人。2012年起,随着“秀美和谐新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和“村庄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计划等年度目标的实施,重点抓好镇级骨干道路、联村道路建设,完成七塘公路、中心横路改造,推进历崔线北延、七二三大街南延、防汛公路提升,整治背街小巷等。2016年,提升改造和建设镇级道路8条,总长10.4千米,共10.3万平方米;改造背街小巷29条。是年,共保洁镇、村道路586条,总长428.7千米。其中镇级道路实行8~16小时动态保洁,村级道路实行8小时动态保洁。共有道路保洁人员178人,年支付工资总额567.9万元。
  河道 1980年代前,七塘以北河道主要用于盐业纳潮,生产消耗大,更新频率高;七塘以南主要河道直通上游曹娥江,进入境域后,自七塘江东过节制闸由四灶浦北排入海,水体长期保持流动状态,加上时农村集体组织,每年冬春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水质总体较好。此后,上游来水渐被切断,境域河道水体成为“死水”,由于缺少源头活水补充和水体流动,加上工业、农业、生活、加工、养殖等污、废物长期倾倒和排放,以及大部分河道疏浚周期的延长,造成水体污染日益加重。建成区和企业附近河道水体,甚至出现不能作为农业用水的现象。2000年起,建立河道疏浚分级负责制。2003~2007年,实施河道五年轮疏计划,共疏浚二类(镇级)河道27条、三类(村级)河道144条,总长度103.1千米,疏浚总土方44.2万立方米。至2011年,累计疏浚二、三类河道281条,总长255.1千米,疏浚总土方329.4万立方米。2001年开始,建立河道保洁制度。二、三类河道配备保洁人员68人,实施保洁河道105条,保洁总长度194.8千米,清运河道垃圾3429吨,2005年,有22条二类(镇级)河道实现保洁,总长60.5千米;至2011年,有河道保洁员73人,二、三类保洁河道增加至164条,总长度215.8千米,大部分河道水质有明显好转。2012年,在实施“秀美和谐新家园建设”六大行动计划之“河水清洁行动”中,重点抓好水环境保护、设施完善和管护制度的建立,推进生态河道建设。是年,马中、新建、江南、海星、虹桥、珠江和路湾等7个村,总投资111万元,共整治村级河道17条(其中建设生态河道4条),总长度20.5千米,共计疏浚土方13.0万立方米。2014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年”活动,按照“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要求,积极推进“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治理,当年完成综合整治河道10条,疏浚17.3千米、砌筑生态护岸22.1千米。对境域48条(段)镇级河道、45条(段)村级河道全面落实“河长制”管理。对西一片、建成区片和东二片实施人工水体循环。2015年,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完成河道疏浚整治19.2千米。2016年,疏浚镇级河道6条,总长13.8千米、土方17.2万立方米,生态砌坎14.3千米。西三村对5条村级河道进行整治,共投资220万元,总长度3000余米。是年,镇、村实施“河长制”管理的河道,分别增加到50条(段)和109条(段)。境域有河道保洁员62人,保洁河道192条,总长度249.3千米。年支付工资总额190.6万元。
  雨、污水分流处理
  2006年,启动包括工业园区在内的建成区雨、污水分流工程。2007年,投资26.8万元,铺设纬三路西段等污水管道992米。2009年,投资191万元,在城区市场路中段、邮电路东段、宏兴路、七二三大街南段、镇南横路、七甲路和九甲路等铺设污水管道,总长度3401米。至2011年,共铺设管径50~1000毫米的地下雨水管道32条,总长度45.9千米,管径100~1500毫米的地下污水管道24条,总长度20.2千米,并成功实现与慈溪市污水管网工程并网连接。2012年,加快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是年,在振东、宏兴、江南和虹桥等村铺设污水管道共5980米。2014~2016年,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对住户排水系统、村庄排水管网以及住户化粪池进行梳理和改造。先后接纳振东、元祥、浦东、富北、兴陆、富民、华兴、桥南、路湾等9个村以及新建村局部的村民生活污水,总数近2000户。2015年,根据农村生活污水专项整治规划,对建成区、南洋小城等区块采取生活污水纳管集中处理;对分散居住户进行分散式终端处理;对即将拆迁的住户采取吸污(粪)车过渡方式,确保污水处理后排放。至2016年,完成农村污水治理二期工程、镇工业园区一、二、三期企业“截污纳管”和邮电路污水管道铺设工程。
  整治污染企业
  1985年,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庵东代表小组多次提出的提案作出决议,令慈溪农药厂停止甲胺磷生产。2001年4月9日,市环保局发出慈环保〔2001〕23号《关于庵东镇富强五金建材厂等企业停止菱镁瓦生产的决定》,责成境域47家菱镁瓦企业停止该项目生产,已产生的固体废料作深埋处理。2004年,对慈溪曙光轴承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进行改造、迁移和停办处置。2006年,结合开展“百日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共清查企业171家(户),取缔喷漆企业4家、废塑料经营户3家,经整改继续经营的企业9家。2013年,对境域“七小行业”(小印染、小印花、小电镀、小锻打、小废塑料加工、小冶炼、小轴承)以及石棉制品加工和废旧回收等行业开展集中整治。2014年,开展废塑料等污染行业整治“回头看”。大部分列入污染行业的企业自行歇业,对超过时限的进行强制“清零”。
  农业污染治理农作物 废弃物农作物秸秆,传统上多作为农户柴薪使用。但随着农村普遍使用液化气等优质能源,农作物秸秆成为农业废弃物向河道倾倒。此外,农村土地承包以后,境域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一度滞后,造成污染日趋严重。1980年代起,境域实施大规模盐改农,为加快土壤改良,提倡秸秆还田,大部分农作物废弃物得以利用。
  同时,境域羊、兔、鹅等食草动物的规模饲养有较大发展,也给残菜叶,青、干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提供了出路。1990年代起,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摆上镇、村工作的议事日程,每年冬春,均安排水利建设计划,既起到治污治水作用,又得以改土肥地。2015年起,禁止秸秆乱烧乱扔等,启动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化肥与农药残留1970年代时,化肥、农药按计划面积供应,化肥每年每亩10~25公斤,农药每年每亩1公斤。1980年代起,放开化肥、农药供应,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2007年,化肥实际使用量为亩均55公斤;2008年,农药实际使用量为亩均1.8公斤。到2011年,化肥实际使用量增加到亩均196公斤,农药实际使用量增加到亩均1.96公斤。化肥、农药大量残留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的情况,随之引起重视。2002年6月17日,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部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7月1日起,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克百威(包括呋喃丹)、绿麦隆、三氯杀螨醇等农药和混配制剂。2003年7月23日,市农业局下发慈农〔2003〕94号《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毒鼠强等剧毒杀鼠剂和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的通知》。自此,开始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2007年,镇人民政府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工程,在珠江村建立1080亩示范区,全面停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推广应用“三新”(新方法、新农药、新药械)技术,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增施有机肥料和实施昆虫性信息素诱杀等手段,使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总使用量比非实施区减少20%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标准以下。此外,示范区建立病虫防治可追溯制度,建立完整的田间档案,明确责任,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饲养与加工废污水1980年代起,农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畜禽养殖,蔬菜等农产品深加工业迅速兴起,但所产生污物,均无处理设施。据2007年调查,有规模畜禽养殖企业(户)30家、蔬菜加工企业5家(户)。对污染问题,决定采取“生态改造”的方案整治,后因建设成本较大,业主承受能力有限,暂定以集中收集处理的方法过渡。2014年,根据“五水共治”总体目标,结合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对建成区范围内以及镇村主要河道两侧200米内的畜禽养殖场(户),启动整治和关闭工作。至2016年,对影响境域环境的畜禽养殖、屠宰和蔬菜加工企业,全部实施关闭和迁移的处理。
  附:“加拿大一枝黄花”专项治理
  “加拿大一枝黄花”,属被子植物双子叶菊科,最初由加拿大引进作为观赏植物,20世纪末开始在境域一些荒芜地出现,后成蔓延势头,迅速扩散至空闲土地和耕地周边,成为境域主要杂草之一,影响环境和农作物生长。2005年列入专项治理项目,进行人工和药物扑杀,清理5800余亩,共投入整治资金58万余元。此后,每年春、秋季发动各行政村采取清理措施,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节 生态环境建设
  绿化造林
  境域为滨海平原,土壤呈咸碱性,习惯以“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河旁)绿化为主,品种不多。1980年代起,在主要道路和骨干河道两侧营造景观绿化,美化庭院小区,并育成沿海防护林带。随着土壤的不断改良,适种苗木品种和绿化面积亦逐年增多。自2000年起,镇人民政府把绿化造林作为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2005年,建成区有绿地面积35.4万平方米;2009年,增加到60.5万平方米,绿地率16.1%,人均公绿面积13.4平方米;2011年,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68.7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15.3%,人均公绿面积29.7平方米。2016年,境域人均公绿面积14.7平方米。
  1984年,东三乡团委被共青团浙江省委、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省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队”称号。1985年,该团委被共青团中央、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队”称号。同年,东三乡副乡长李森龙被浙江省绿化委员会评为平原绿化先进个人。1987年,东三乡人民政府被评为省绿化先进单位。1993年,庵东镇人民政府被评为宁波市绿化先进单位。2009年,庵东中心卫生院被授予宁波市环保模范(绿色)医院称号。2012年起,实施“秀美和谐新家园建设”六大行动计划之“大地绿化行动”。先后开展绿色村庄、绿色通道、绿色水岸和绿色农业建设。2014年,开展春季绿化、大地绿化等活动,各村开展以春季绿化为主的大地绿化行动,境域植绿130513平方米,投入资金1339.9万元。
  “四旁”绿化 1958年以前,有少量宅旁小竹园(俗称竹园蓬),大多为哺鸡竹、棕榈、楝树、桕树等组成的混交林和零星分布的白榆、朴树、楝树、皂荚和无患子等乔木。1959年,木材短缺,大量乔木被砍伐用于制造生产工具,至今百年树龄以上仅存虹桥村的一棵朴树,基干直径约1.5米,树高20余米,冠盖面积300余平方米,还有西三村的一棵无患子。1950年代起,人民政府号召绿化植树,主要在“四旁”种植。1979年后,在每年植树造林季节,发动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1975~1995年,累计种植于“四旁”的各种苗木448760棵。2001年,村庄植树13000棵,平原植树22700棵,绿化投入70万元。2002年,增植各种绿化苗木22670棵。2010年冬至2011年春,各村为村民共免费提供乔木苗6900棵、果木苗48000棵,当年累计植树66900棵,参加植树节植树人数800余人次。此后,“四旁”绿化与环境整治、提高绿化品位相结合,实施“植绿补绿”工程。2013年,由镇妇联牵头,以住宅绿化为重点,开展“美丽庭院示范户”创建活动,当年评出“示范户”223户。后又拓展为“美丽庭院示范区块”创建。2016年,在各行政村实现“美丽庭院示范区块”创建全覆盖。
  道路绿化 1981年,在七塘公路两侧种植白杨树(后补缺用白榆树),全长30余千米,共种植上述树木1万余棵。1990年,在建成区主要道路两侧种植梧桐树、村级道路(包括机耕路)两侧种植水杉等绿化苗木。1997年,在庵宗公路两侧种植樟树等观赏林木5000余棵。2003年,完成境域进场大道(现杭州湾大道)两侧占地33.6万平方米、总长度6600米的绿化工程。主要林木品种有樟树、女贞、湿地松、水蜡、意杨、垂柳、荆棘、夹竹桃、黄杨等。2004年,建成庵宗公路两侧绿化和隔离带,种植香樟、紫薇等乔、灌木5000余棵,绿带面积4.9万平方米。是年,镇建成区的9条主要道路全部实现绿化。到2005年,境域镇、村主要道路绿化率达到100%。2014年,实施“春季绿化工程”,各村共投入资金186万元,对村级道路两侧增绿、补绿长度13000余米,面积24600余平方米。是年,富北、海星、虹桥、桥南、珠江、西三等6个行政村,建设休闲绿地、提升公园、小区绿化和景观设施建设等,投入资金达600余万元。2016年,结合“村庄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对骨干道路和进村道口进行景观绿化改造和提升。历崔线建成区段、七塘公路、星兴横路、中心横路等道路景观绿化相继建成。改造和提升景观绿化总长度33千米。
  河岸绿化 2001年,陆中湾两侧营造景观绿化带,长度7000多米,宽度28米(两边),总面积达19.6万平方米。林木品种有香樟、银杏、雪松、桂花、女贞、栀子花、雷竹等10余种乔、灌木以及景观草坪。2005年,三十弓江两岸种植桂花、樱花、红叶梨等景观绿化苗木,绿化面积4175平方米,投入资金12万元。至2011年,三八江、高王路江、六塘江、七塘江、崔陈路江、三十弓江等主要江河两侧,先后实现绿化配套,总长度280千米,景观河道的绿化总面积达到20余万平方米。2014年,实施后七塘江西三段和西一中心横江河岸绿化工程,共平整土地23204平方米,回填土方6994立方米、黄泥4640立方米,除适种苗木外,铺设草坪20006平方米,总投资230余万元。同年,各村景观河道绿化建设共投资109万元,新增绿化长度15290米,面积29700余平方米。2015~2016年,先后在西二增产江、陈家路江、小陆中湾、傅中湾、跃进江、马老湾、崔陈路江、卫星江等8条河道砌坎植绿,绿化总面积13.7万平方米。
  公园及小区绿化 1998年,宏兴村投资60万元,建造占地12000平方米的村级休闲公园,其中绿化面积9500平方米,种植香樟、雪松、广玉兰、银杏、樱花、丁香、海棠、紫荆、紫薇、杨梅、红梅、杜鹃、茶梅、芙蓉、栀子花、夹竹桃、雷竹等乔、灌木20余种。2002年,振东村投入80余万元新建村落公园,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7000平方米。此后,元祥、马潭路、浦东、富北、海南、三洋、新东、新舟、兴陆、富民、新建、江南、海星、华兴、虹桥、桥南、珠江和西三等村,先后建造村落公园。至2016年,境域建有村落公园33座,镇级公园4座,共占地23.5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4.05万平方米。
  2000年后,先后完成恒大新村、邮电路小区、众安家园、海景花苑和滨海龙湾等小区绿化工程。2001年,新增建成区绿化面积5.1万平方米,其中公绿面积0.2万平方米。2004年,完成工业区绿化工程建设,总面积2.8万平方米。2005年,完成西一小学校园改造,中心小学环境绿化工程和党校绿化工程。此外,振东、宏兴、元祥、富北、海南、三洋、兴陆、富民、新建、江南、海星、华兴、虹桥、桥南、珠江等村,均完成居住小区绿化工程建设。同年,建成区内共有公园、小区等公共绿地面积18.5万平方米。2014年,桥南村分别在3个区块实施绿化工程,投资概算350万元,绿化总面积10000余平方米。
  2011年,境域有公园和广场27个,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43.4万平方米。2016年境域公园和广场增加到42个,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135万平方米。
  沿海防护林 1956年,东三乡至西三乡的一线海塘(七塘)北坡营造防护林带30余千米,宽度3~4米,林带面积10余万平方米,种植品种有桉树、栎树、刺槐、苦楝、剑麻、苎麻、芦竹等。1994年,在八塘江南侧营造沿海防护林带,长1700米,宽10米,种植白杨树、白蜡等林木5700棵,林带面积1.7万平方米。1996年,境域林带全线合拢,长2300米,面积2.3万平方米。2004年,全长22千米的慈溪市环杭州湾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启动,一期工程位于境域西直塘以东至四灶浦以西的十塘江两侧。2005年,三八江以西、陆中湾以西和陆中湾至四灶浦的三个地段营造林带13.6千米,林地面积97万平方米。2007年,营造120万平方米,第一期工程结束。主要树种有金丝垂柳、中山杉、墨西哥落羽杉、无患子、女贞、栾树、白蜡等乔木以及夹竹桃、木槿等灌木。2014年,为推进“森林庵东”建设,实施西二八塘防护林工程,绿化面积5480平方米,总投资17万元。2016年,境域有一线沿海防护林,总长20余千米,绿化面积310余万平方米。
  海涂造林 2003年,三八江西侧九至十塘的新围海涂,建立杭州湾滨海生态绿地试验示范区34万平方米(2007年扩大至67万平方米)。并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上海园林科研所合作,先后引进树种138个。至2008年,筛选出龙柏、墨西哥落羽杉等一级强势品种26个,栾树、紫穗槐、紫薇、棕榈等二级强势品种20个。适宜本地海涂种植的常绿乔木有女贞、木麻黄等,半常绿乔木有墨西哥落羽杉,落叶乔木有白蜡、刺槐、臭椿、国槐、旱柳、金丝垂柳、柽柳、黄山栾树、苦楝、合欢等,常绿灌木有夹竹桃、石楠,落叶灌木有海滨木槿、紫薇等。
  生态河道建设
  2000年起,开展环境整治年活动,对河道(水体)实施保洁制度。2003年起实施镇、村河道五年轮疏计划。2008年,结合开展“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专项行动和“新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采取保洁、污水源控制、两岸绿化、生态砌坎和养殖水生物浄化水体等手段,境域一般河道的水质综合污染指数逐年好转。至2011年,二、三类河道单边或双边植绿共81.3千米,砌坎总长48.2千米,打桩总长度4.1千米。五爱江、后七塘江西一段、西二中心横江珠江段、东二南横江富北段、新三江等36条河道建成“生态河道”,富北、新东、桥南等村建成慈溪市级“新农村生态河道示范村”,路湾、珠江、虹桥、华兴、海星、江南、马潭路、新建等8个村建成宁波市级“新农村生态河道示范村”。2015~2016年,先后在东三老八塘江、西一中心横江、西二增产江、陈家路江、小陆中湾等13条河道进行全线疏浚,总长35.5千米,砌筑生态岸坎50.2千米,岸坎绿化面积13.7万平方米;同期,总投资100余万元,先后在五爱江、南六塘江、后六塘江和油车江等8条河道建设水面绿化(生态浮岛)3000余平方米,种植再力花、鸢尾等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随着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村民居住向小区化发展。2006年,海星村在全镇率先建造“厌氧+人工生态湿地”模式的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该工程总投资217.8万元,日处理污水能力192吨,排放达到国家综合一级标准。此后,又有5个村先后采用此模式对小区排污进行改造。2009年,采用“厌氧+人工生态湿地”模式对小区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有6个村。同年,富民村投资172万元,建成污水联网工程,将小区污水纳入杭州湾污水处理厂主管网。此外,镇人民政府投入130万元,在江南村建造的粪便集中收集、沼气处理和废水利用(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同时竣工。2014年,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工程分二期进行,项目投资总额1200万元。以集中型处理、相对集中型处理、集聚区型处理和村庄分散型处理等4种模式,对农户化粪池污水、厨房污水和洗涤污水进行住户排水系统改造、村庄排水管网疏理和化粪池改造。是年,完成浦东村和富北村1400户生活污水的治理。2016年,完成农村污水治理二期工程,新接1330户;邮电路污水管道铺设工程同期完成。
  太阳能热水工程
  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海星村为倡导低碳生活,分二期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总投资300万元,村补助三分之一。一期安装户数505户,可年节约标准煤464.4吨,折合电132.7万千瓦时,按每节约1千瓦时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公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0.03公斤计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26.8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98.1吨。同期,桥南等村也先后规模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生态环境创建活动
  进入21世纪,除组织群众性义务劳动、爱国卫生和环境大扫除等活动外,设计多种载体和平台,开展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创建活动。
  “八个一百”活动 2001年,为配合环境整治,由镇委宣传办公室牵头,组织镇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各村等开展“八个一百”(百名党员义务监督员、百名妇女义务保洁队、百名青年义务河道保洁队、百名学生宣传队、百名干部联千户、百对新人共栽世纪林、百个家庭绿化示范户和百家企业卫生创“十佳”)活动。
  “我与环境”征文比赛 2001年,为扩大环境整治的宣传力度,镇人民政府和镇教育办公室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我与环境”征文比赛活动,共收到征文76篇,其中21篇征文分别获初中组和小学组一、二、三等奖。
  “庭院整治示范村(区块、户)”“美丽庭院示范户(区块)”创建 2003年以后,开展以绿化、美化、整洁、文明的和谐家庭为目标的庭院整治活动。2004年,振东、宏兴村创建为慈溪市“庭院整治示范村”。2005年,全镇各村铺开。当年,元祥和虹桥2个村创建为慈溪市“庭院整治示范村”;桥南和珠江2个村为慈溪市“庭院整治合格村”;富民、新建、江南、海星和华兴5个村为慈溪市“庭院整治示范区块”。是年,镇妇联和镇环境整治办公室根据中共庵东镇委关于2005年度“环境整治年”活动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联合发出创建庭院整治示范户的通知,有100户家庭创建为“庭院整治示范户”,20户家庭被授予年度“最佳人居环境家庭”称号。至2012年,境域达到“庭院整治示范户”标准的家庭共有748户。2013年,镇妇联开展“美丽庭院示范户”创建活动,提出“五美”(环境卫生清洁美、摆放有序整治美、种树栽花绿化美、庭院设计协调美、节能环保文明美)的具体创建要求。当年达标223户。2014年,试行“美丽庭院示范区块”创建。至2016年,3977户家庭创建为“美丽庭院示范户”;桥南小区、新建集聚小区、浦东北小区等50个区块创建为“美丽庭院示范区块”。
  2016年,海星村、桥南村入选全市“洁美村庄”20强,海星村被授予宁波市级“最洁美村庄”称号。
  百日环境污染整治行动 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2007年9月,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百日环境污染整治行动”。镇妇联和镇环境整治办公室联合向全镇家庭发出“人人守望、呵护家园”的倡议书,在国庆节前开展“迎国庆、整洁家园活动周”,组建140人的环保志愿者队伍和举办“千人歌舞乐庵东”环保文艺晚会等。活动期间,对全镇污染企业、餐饮行业和畜禽养殖业的排污情况进行普查,取缔重污染企业7家,整改9家;启动2个村的生活污水生态改造试点和部分餐饮业的无害化排放;投资145万元,实施高王路江、后六塘江疏浚、砌坎以及三十弓江、七甲江、五塘江、七塘江、油车江等江河的生态治理以及建设建成区雨、污水分流工程等。
  “世界环境日”环保行动 2008年6月5日,镇人民政府组织开展“6.5世界环境日”千人环保行动,市驻镇各部门、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环保志愿者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等共1380余人参加活动。以河道、绿地、道路、公园为重点整治对象,开展修剪树木、清运积存垃圾、清除路边杂草和乱贴乱画等作业。共清理公园7座,清扫主干道路50余条,清运垃圾100多吨,达到“目力所及、干净整洁”的预期目标。2009年6月5日,组织开展“万人清扫活动”,以建成区及农村集中居住区为重点,清除“四边”(河边、路边、厂边、屋边)卫生死角的垃圾和污染源,全镇有1万余人参加本次活动。
  “绿色村庄”创建 2001年3月,镇委发出关于2001年度环境整治年活动实施意见,启动“绿色村庄”和“百户家庭绿化示范户”创建试点。当年,新增建成区绿化带500米,绿地面积18.2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村庄绿化植树13000株,平原绿化植树22670株。此后,境域内公共绿地和绿化面积逐年增加,一批村落公园、小区绿地、道路绿化带和河道两岸景观绿化工程相继建成。2003年,振东村被宁波市绿化委员会授予“园林式村庄”称号。2006和2009年,振东、宏兴2个村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绿化示范村”。2003~2009年,富北、富民、新建、海星、华兴、桥南、珠江等7个村先后被命名为慈溪市“绿色村庄”。
  “生态村、镇”创建 2005年,振东村率先创建为宁波市级“生态村”。2006~2010年,宏兴、海星、华兴、富民、珠江、路湾、新建和江南8个行政村先后创建为宁波市级“生态村”。2007年,庵东镇顺利通过宁波市级“生态镇”验收,并在此基础上,镇人民政府于2008年提出创建省“生态镇”目标,编制《庵东镇生态建设规划》。当年,搬迁电镀企业1家;铺建污水管道6条,总长度5840米,共投资860万元;治理污水河道1条;修复生态河道和景观河道5条,疏浚土方40余万立方米;完成和实施海星、华兴、珠江、虹桥等村的雨污分流工程。2009年,庵东镇创建为省级“生态镇”。
  “森林庵东”创建 2011年,开始实施“森林庵东”三年行动计划。是年4月,全镇统一组织采购送树苗到村、到户的乔木苗计6900棵、果苗48000棵,参加义务植树800余人次,募集“森林基金”250万元。当年累计植树66900株,栽植带总长度113.5千米,面积1150亩。至年末,境域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2.7万平方米,共投入资金252.5万元。支持5337户庭院的绿化建设,绿化面积9.6万立方米,支持资金26.6万元。是年,海星村、虹桥村、镇中心卫生院、鑫鑫电气有限公司和25户家庭被分别授予宁波市“森林村庄”“森林单位”和“森林家庭”称号。2012~2015年,海星、桥南和虹桥3个行政村获得省级“森林村庄”称号,桥南、宏兴、华兴和富民4个行政村获得宁波市级“森林村庄”称号。2015年,庵东镇创建为宁波市“森林城镇”。
  “秀美和谐新家园建设”六大行动计划 2012年7月,围绕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目标要求,以提升城镇发展品位、提升群众幸福感为根本,以展现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境域全面实施“河水清洁行动、大地绿化行动、道路通畅行动、品质提升行动、村容整洁行动和人居和谐行动”等“秀美和谐新家园建设”六大行动计划。2012~2013年,着重抓好“东西长廊,南北入口”所涉及的村及区块的环境治理、“农房两改”(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农房集中改建)、形象品牌工程以及特色村创建和中心村培育。2014~2016年,整体推进秀美和谐新家园建设。六大行动计划实施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年”活动、“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和“村庄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活动,内容不断充实,行动更加扎实,城乡环境面貌改变明显。至2016年末,境域重点实施了八大工程。抓好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实施水环境整治工程:采取河道砌坎、河岸植绿、河面保洁、生态养护等措施,5年实现生态河道示范村全覆盖;实施污水处理工程:完成“雨污分流工程”,对集中居住和有条件的区块实施“集污纳管”,对分散居住户及无条件区块采用生活污水生态厌氧集中处理;实施河道管护工程:落实相应人员、制度、职责、经费,对50条(段)镇级河道和109条(段)村级河道,建立“河长制”管理;开展绿色、环保和生态建设,实施植绿增绿工程:5年新增绿化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实施绿化养护工程:健全绿化监管体制,引进优质市场主体,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先后建成道路绿化、河岸绿化、水面绿化、小区绿化和景观绿化等片、带,境域绿地总面积135万多平方米,人均公绿面积14.7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0%;实施环境美化工程:投入1880余万元,对杭州湾大道、七塘公路、庵宗公路及沈海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道可视范围内的村庄房屋立面,进行标准化改造和艺术化装饰;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实施幸福美丽小康村建设、开展“四乱”(乱堆、乱倒、乱贴、乱画)治理,扎实推进庭院整治,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长效保洁工程: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工作,全面实行网格化保洁管理体系。2015年,合并镇环卫站与镇三产公司职能,建立“一把扫帚扫城乡”的工作机制,落实相应人员、制度、职责、经费等保障,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整治力度。
  “美丽乡村建设年”活动 2014年起,境域为扎实推进秀美和谐新家园建设,决定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年”活动。2015~2016年,改名为“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活动。围绕“水清、地绿、路洁、灯明、院美”的目标,结合各村区位优势和特点,通过环境整治、小区改造、小品塑造、文化点缀、立面改造等方式,着力创建“三村一线”(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小康村、特色村、中心村和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精品线),展现“秀美风情乡村,滨海特色桥乡”。2014~2016年,兴陆、华兴2个村创建为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小康村,浦东、虹桥、桥南3个村创建为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特色村,三洋、海星2个村创建为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中心村。2015年,七塘公路(兴慈五路一
  三八江段)创建成主题为“海堤风情,七塘人家”的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精品线。是年,庵东镇被评为宁波市“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先进镇”。
  “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 2014年开始,为加快开展水环境整治,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境域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年活动,实施“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成立以镇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班子和行动队伍,制订目标和任务,落实责任机制。突出水环境整治,大力推进污水治理,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和供水、节水工程。重点做好“河长制”管理、“截污纳管”工作、清“三河”行动、工农业污染源治理、倡导全民节水和落实节水措施、水环境执法等14项工作。
  至2016年,“河长制”管理制度有效运行。境域50条(段)镇级河道和109条(段)村级河道实施“河长制”管理,形成“四个一”(一位河长、一本台账档案、一套整治策略、一张公示牌)机制,推广使用宁波市“河长制”指挥信息系统APP,建立每日签到、每月三巡的手机电子化巡河制度。同时,落实20名河道警长护航、23名镇干部实时联络和50余名保洁人员包干清理的运行机制。
  “村庄环境整治提升 ”三年行动计划 2015年,境域开始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建设秀美和谐新庵东为总目标,以村庄连片整治和重点区块道路、河道改造和提升为主抓手,通过三年努力,全面解决村庄环境存在的问题,使全镇整体达到宁波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 ”要求。行动计划分垃圾清理、乱象整治、庭院清理、河道和塘沟疏浚整治、道路通达提升、生活污水整治、绿化美化提升、靓化夜景、健全保洁和深化督促机制,以及开展专题、主题宣传和志愿者活动等。实施相应工程项目49项(包括道路建设和综合治理改造、提升类项目21项、河道整治类项目12项、公共设施改造类项目5项、公共绿化类项目1项、创建类项目3项、其他工程类项目7项),当年完成市场路、镇北路、镇南横路、宏兴路和新三公路北延段等5条道路的改造、提升工程,总长5.15千米;改造背街小巷29条;综合整治西一中心横江、西二增产江、东三老八塘江、陈家路江、小陆中湾和傅中湾等河道6条,总长18.09千米。至2017年,累计完成道路综合改造和提升项目20项:总长48.35千米,包括主路面修复、人行道整治、雨污管道修复、路灯维修、景观绿化建设和违章清理等;完成河道综合治理项目12项:包括疏浚河道12条(其中夜景亮化4条),总长35.50千米。河岸砌坎总长46.17千米,修理护岸4千米,两岸植绿10.63万平方米;完成公共设施建设和改造项目:改造和提升庵东公园、陆中湾滨江公园以及镇南公园的绿化和设施,新建标准化公厕1座等。
  另外,按照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的要求,完成七塘公路综合改造、道路绿化和夜景亮化工程;完成七二三大街功能性道路工程建设;完成老城区路灯更换;完成建成区河道环通和水系自循环提升工程;开展无违章道路、河道,无违章行政村创建以及美丽庭院扩面等。累计各项工程总投入资金5.32亿元。
  第四节 环保管理机构
  镇级管理机构
  1950年代初,成立庵东(盐)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各乡(镇)建立卫生委员会,居委会(村)设卫生小组,主要开展环境卫生、防疫和对饮食服务行业的管理,具体工作由工会、团委、妇联、农业和卫生部门协同完成。1981年起,在区、人民公社(乡、镇)卫生院设置防疫机构,负责业务工作的指导和实施。2000年起,随着“环境整治年”活动开展,镇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下设环境整治办公室。环保管理按部门分管落实,企业环保由镇工办主管,农村绿化造林、河道整治等环保项目分别由镇农办、镇社会事业办主管,建成区绿化、道路等环保项目由镇城建办主管,各村负责辖区内环保工作。镇环境整治办公室具有统一协调、任务分解、责任落实、效果考核的职能。2017年,设置镇环境建设办公室,有专(兼)人员4名。
  镇林业工作站 1983年,庵东区和所属乡(镇)各配备林业管理员1名,归口区农技站和乡(镇)农科站。1984年,建立区七塘公路绿化领导小组,副区长马悦乔任组长,有关乡(镇)的农业乡(镇)长为组员,落实管理地段,建立基层网络,加强管理措施。1992年后,镇农技站下设林业专岗。2002年起,镇农办下设林业工作站,时有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2名。2006年以后,建成区绿化工作划归镇城建办管理。镇林业工作站负责建成区以外各村的林业和绿化工作。
  庵东镇森林基金理事会 2011年3月成立。原始基金400万元,基金性质为政府性基金,职能为向本区域范围内的公众进行募集基金,其宗旨为通过基金运作,促进区域内森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接受慈溪市绿化委员会业务指导。
  镇环境卫生管理站 1956年成立,负责维护建成区内居民和主要街道的环卫工作,有管理人员5名。1995年,因建成区扩大,在工人路西端建造垃圾中转站,增添部分设备,职工扩充至28人。2006年,投资120万元,中转站搬至新建村现址,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11年,有垃圾压缩机2台、运输卡车2辆、吸粪车2辆、运输拖拉机6辆、垃圾收集三轮车50余辆、手拉车20多辆和55千瓦发电机组1台等设备。在职正式职工18人,临时工91人。平均日运垃圾60吨左右。2015年起,建成区大部分保洁工作由镇三产公司兼任。至2016年末,镇环境卫生管理站只保留部分企业的保洁工作,尚有运输用拖拉机2辆,在岗职工5名。
  镇绿化养护专业队 2006年以前,境域无专业绿化养护队伍,栽培、修护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均委托有关专业人员进行。2006年,组建绿化养护专业队,临时招聘具有一定经验的农民工9人,配备各种常用园林养护工(机)具。2016年,境域绿化养护工作由镇三产公司接管,有养护人员11人。
  此外,还有庵东镇环保监察中队(2012年3月,与镇土地执法中队合并为镇综合执法中队)、庵东镇环保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分别成立于2001年和2008年。镇综合执法中队现有队员55人。镇环保志愿者协会有会员108人。
  村级环保组织
  自1950年代起,建立村(生产大队、居委会)卫生小组,多以组织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除“四害”、宣传卫生知识和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家庭清洁卫生检查和评比以及“四旁”绿化等工作为主,由村委会成员或村妇代会主任分管。2000年以后,村级环保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建立领导班子,组织开展内、外环境整治活动。2001年起,各村先后组建3支队伍(即生活垃圾收集员队伍、道路保洁员队伍和河道保洁员队伍),层层落实责任,建立长效管理和考核制度等。2016年,各村共有生活垃圾收集、道路和河道保洁以及公厕清洁人员292人,年支付工资总额885.9万元。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