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625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水文
分类号: P33
页数: 5
页码: 233-2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庵东镇地表水、地下水、海水、潮汐等水文情况。
关键词: 庵东镇 自然环境 水文

内容

地表水
  水体 境域有大小河流248条(未包括八塘江以北宁波杭州湾新区直管区域,下同),总长度374.24千米,水域总面积8.82平方千米,总容积2714.73万立方米。其中包括市级河道8条,境域段总长度54.41千米,水域面积4.37平方千米,容积(包括部分境外段)2215.24万立方米;镇级河道51条,总长度144.24千米,水域面积2.70平方千米,容积320.86万立方米;村级河道189条,总长度175.59千米,水域面积1.75平方千米,容积178.63万立方米。有镇属海涂水库3座(2001年起,先后划入杭州湾新区),水域总面积2.2平方千米,设计总库容560万立方米,实际蓄水量430万立方米。
  水质 1970年代以前,水质总体较好,一般为2~3级,居民常以河水做生活用水。1970年代以后,工业、生活污染和农药残留逐年加剧。据1985年慈溪县水质监测站测定,西三车站桥南、西一公路桥北2个监测点的综合水质等级为4级,四灶浦公路桥下为3级。1988~2011年,西三、庵东、四灶浦、水云浦4个水质监测站点的水质,均为Ⅴ~劣Ⅴ类,综合污染指数达到重度污染程度。2002年起,除个别年份外,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改善至中度污染程度。2012年起,境域水质由宁波杭州湾新区环境保护局设点监测。2013年起,境域实施“水环境整治工程”,开展“五水共治”
  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河长制”管理,综合推进水污染治理,境域地表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并开始好转。
  地下水
  境域地下淡水资源贫乏(多为咸水或微咸水)。民间凿井多取于表层海积亚黏土或亚砂土层,深度一般在6~12米,出水量小于10立方米/日。不宜作为生活用水,只能作洗濯之用。
  含水层 境域位于上更新统冲积沙、砂砾石含水岩组(第Ⅰ承压含水组)和上更新统下段冲积砂、砂砾石含水岩组(第Ⅱ含水组),均由余姚江古河道冲积物构成。前者(第Ⅰ承压含水组)分两个含水层:第一层主流线位于周巷至长河一线;第二层主流线在长河至庵东东北部一线。后者(第Ⅱ含水组)起于余姚市马渚,往东北至长河分成两支进入境域北部。
  水质 境域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大部分为微咸水或接近咸水标准,可作为生活用水的仅南部个别水井。1952年,在人和街聚兴弄东侧、街后路北侧首次打机井,深度30丈余(约100米)。水体清澈,但因有黄色硫化物积沉,煮饭呈绿色,后废弃。2002年4月,宁波万森针织品有限公司,在富北村八塘北开挖深6米左右潜水井1口,曾作为企业初期生产和生活用水使用。在境域北部开挖出如此浅层淡水,甚属罕见。2011年,宁波市国土资源局环境监测站在原浙东化工一厂西南侧打探井,深108米,测定含水层自100.5~107.0米,层厚6.5米。出水量504立方米/日,但水质矿化度较高,达到2.7克/升,接近咸水标准。
  海水
  境内海域位于杭州湾水流主流的隐蔽地区。水层浅薄,海水咸度较外海略低。含沙量大。潮差明显。
  海水咸度 据1975~1987年东二盐科所、西一闸口2个监测点先后测量,境域沿海平均海水咸度1.2波美度。其中1975~1978年的平均咸度1.4波美度,1981~1987年的平均海水咸度为1.1波美度。因受钱塘江、曹娥江等入海淡水的影响,近年来,境域沿海海水咸度呈逐年降低趋势。
  含沙量 境域海潮强劲,变幅大,含沙量高。悬沙主要由粉沙组成,据19821984年四灶浦测潮站实测,平均含沙量表层257毫克/升,底层5089毫克/升。最高含沙量达9921毫克/升,最低含沙量仅20毫克/升。大潮汛多于小潮汛2~3倍。
  化学特征 溶解氧含量,春季表层6毫克/升以上,氧饱和度102.2%,冬季测得最高为74.4毫克/升,氧饱和度105.4%;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含量,夏季较高,分别为0.6~1.6微克原子/升和13.6~101.3微克原子/升;无机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春、夏季高,秋、冬季低,最高值62.0微克原子/升,最低值18.4微克原子/升;pH值冬季表层最高,秋季表层最低,在7.0~8.3之间。
  潮汐
  境域沿海为正规半日潮。一日涨落潮各2次,一般每潮延迟0.4小时,半月往复一次,引成潮汛期。农历每月初、中为大潮汛顶峰,初八、廿三日左右为小潮汛低谷。夏、秋季夜间的潮位高于白天,春、冬季夜间的潮位低于白天。受台风等影响会提前涨潮和延长高潮时间。
  潮位 潮汐涨落形成高低潮位。历年平均潮位2.1米,最高潮位出现在7~10月份,平均3.3米;最低潮位出现在12月至次年1月,平均0.8米。
  潮差 杭州湾为国内潮差最大的海湾,从湾口至湾内潮差逐步增大。海黄山观测点历年涨、落潮的平均潮差均为2.5米。1988年前,最大涨潮的潮差出现在1973年7月31日,达4.3米;最小涨潮的潮差出现在1971年2月20日,仅0.4米;落潮最大的潮差出现在1974年8月20日,达4.3米;落潮最小的潮差出现在1971年3月21日,为0.6米。历年平均涨潮时间5小时57分,最长8小时零5分,最短4小时15分;历年平均落潮时间6小时28分,最长8小时零8分,最短4小时18分。特殊天气会影响涨、落潮时间。1988年后,因低潮位线逐步外移,远离观测点而未获潮差数据。
  潮流 涨潮潮流的流向一般自东北至西南,与断面呈270°,落潮的流向由西或西南向东或东北呈44。。涨潮平均流速0.7~1.3米/秒,落潮平均流速0.6~1.0米/秒。涨落潮流速比约1.3∶1。境域海黄山处涨、落潮的最大表面流速为2.2米/秒。
  第八节 生物
  植物
  境域常见植物种类约有137科564种。其中:藻类植物2科2种,苔藓植物8科9种,蕨类植物9科17种,裸子植物8科35种,被子植物110科499种(其中:双子叶植物90科394种,单子叶植物20科107种)。苏铁、华南苏铁、叉叶苏铁、水杉、银杏、金钱松、南方红豆杉、枷罗木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杜仲、翠柏、香樟、睡莲、泽泻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香樟和月季分别为慈溪的市树和市花。棉花、蚕豆和油菜是主要经济作物。1990年代起,高档和珍稀花木不断引进,食用菌栽培和新品种蔬菜发展较快。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