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62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土壤
分类号: S159
页数: 3
页码: 213-2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庵东镇土壤类型、土壤分布、主要土种等土壤情况。
关键词: 庵东镇 自然环境 土壤

内容

土壤类型
  境域土壤成土年代较短,类型单一,分布规则,土层深厚,利用率高。根据1981~1982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显示,境域土壤分2个土类、3个亚类、5个土属、9个土种。
  土壤分布
  境域土壤母质为海积物,分布规则,自南至北分别为潮土类和盐土类。经雨水冲刷及人工垦殖,养分增加,耕性改善,盐分逐步降低,现绝大部分成为农业土壤。并有大片海涂可资开发。
  潮土类 分布于七塘以南区域,盐改农时间较早,垦殖期较长,土层深厚,质地匀细,粉砂性强,多为中壤至重壤,已由脱盐进入脱钙过程,有机质含量高,耕层结构及蓄水、保肥能力都较好。
  盐土类 境域可分滨海盐土和潮土化盐土。滨海盐土:分布于七塘北至九塘以南的大片盐田和海塘外滩、涂地。盐田经盐改农后,通过农地整理和综合改造,不断采取土壤改良措施,肥力水平逐年提高。一般宜种植棉花等耐咸作物,有的已能发展蔬菜和水果生产。但土壤中富含石灰质,质地中壤至轻壤,有机质较缺,保肥、保水能力弱;潮土化盐土:分布于1980年代以前七塘至八塘的早期盐改农区域,分轻、中、重咸砂土等土种。开垦年代不长,一般在20年左右,已发育成为流砂板土及咸性夜阴地。
  主要土种
  境域有夜阴地、流砂板土、轻咸砂土、中咸砂土、重咸砂土、咸性夜阴地、盐白地、流板砂和涂泥土9个土种。除境域南部的夜阴地、流砂板土区域和八塘以南的轻、中、重咸砂土区域,经年耕植,耕性不断改善外,1960年代起逐步改农的盐田,通过水利建设、农地整理等改良措施,已基本具备农耕生产条件,有的能适应多种果蔬作物的栽培。
  夜阴地 母质为浅海沉积物,成土历史为250~300年。土壤质地为粉(砂)质壤土,pH值7.4~9.0之间,含盐量0.05%以下。土层深厚、疏松,土壤熟化程度较高,有夜潮性,耕性、通透性良好,宜种性广,雨后表土不板结,久晴不燥不硬,易中耕松土,水、肥、气、热协调,肥水供应能力强,肥效稳长,属高产稳产土壤。
  流砂板土 成土历史约150~250年。母质为海积物,表土质地轻松,多为粉砂壤土,易被雨水冲刷形成流砂和板结,耕作历史较短,一般为20~30年,土壤熟化程度不高。表土含盐量0.15%~0.2%,久旱易返咸,pH值8.0左右。农业上以种植棉花为主,但经增施有机肥、做好防咸措施和合理轮作,土壤熟化程度提高较快,有的已发育成夜阴地。宜各种农作物的栽培。
  轻、中、重咸砂土 成土历史约100~150年,母质为近代浅海沉积物,垦殖年份10~20年。由盐白地淡化后,经人为耕作成农地。耕层厚度12~30厘米,质地多为粗粉砂壤土,PH值8.0左右,含盐量0.5%~1%,有机质含量0.7%~1.2%。该土种有夜潮性。供肥性能较好,但保肥、保水能力差,易返盐,有零星“咸瘩”(土壤严重咸碱,大多为盐业生产时的漏碗基、结晶格等位置),影响作物生长。但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持续采取改良措施,土壤熟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已能适应多种农作物的栽培。
  盐白地 筑塘围涂后,由人工改造成盐田,境域内面积最大。质地为粗粉砂土或中壤土,结构为片状,具有沙性强、吸盐较快、渗透性大的特点。盐改农后,不断完善水利设施,通过农地整理改造,采用农业压咸技术措施等,改良较快,初期宜棉花、油菜等较耐咸作物的种植,后能基本适应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有的已能发展果蔬生产。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