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开发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6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开发利用
分类号: F407.9
页数: 3
页码: 206-2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庵东镇筑塘开发利用情况,分别记述了盐业、农业、新区开发等利用。
关键词: 庵东镇 围涂 利用

内容

盐业
  三北平原成陆之初,因土壤含盐量高,主要用于制盐。庵东七塘以北地区,历来以产盐为主,盐田面积最多时达10万亩。随着海涂北淤,八塘、九塘建成后,原来的老化盐田逐步改为农田,盐田由七塘一线北移至八塘、九塘一线的新垦区。1978年,盐田面积为73210亩。嗣后逐步减少,1987年减至 11637亩。至2001年,盐田消失,全部改为农地、鱼塘等。(详见第十编《庵东盐场》)
  农业
  随着海塘的不断围筑,塘内土壤自然变淡,失去制盐条件,故盐田逐步改为农田。通过开掘河道,建立排灌设施,采取深沟高畦,增加地面覆盖,增施有机肥料,种植咸草、水稻等措施,使改农后土壤的含盐量下降,改善土壤的可耕性,然后种植棉花等作物。 1980年代、1990年代,市委、市人民政府曾决策“南棉北移”,庵东成为棉花特色产业区。渔业1973年,西三人民公社第三生产大队新围海塘遭13号台风侵袭,横塘被毁过半,决口深达10余米,大队组织劳力抢修护塘。围入土地先晒盐,1979年于此地挖240亩塘蓄淡养鱼成功。1984年,获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资助,在沿海新围海涂上开发“万亩鱼塘”,1986年8月建成。共养鱼8495亩,当年产淡水鱼1496.60吨,占全县水产品总产值的30%,成为全县的主要产鱼基地。水库1970年代以来,在八塘至九塘之间的新围海涂上,境域建3座咸水库即东一、东二、西一水库,总面积3250亩,设计总库容量560万立方米,实际蓄水量430万立方米,为制盐提供咸水资源。后随着盐改农,咸水库改储淡水,用于水产养殖和农业灌溉。
  此外,新围海涂还用于工业、交通、住宅及码头等建设需要。
  新区开发
  2001年12月,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始建设。2011年,境域北部陆中湾两侧筑塘(十一塘)围涂工程的竣工,为宁波杭州湾新区建设提供了更加丰厚的土地资源。经过开发,一座现代化新城屹立在杭州湾南岸。(详见特载《宁波杭州湾新区》)湿地保护根据境域西部沿海冲淤相对较平衡的特点,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十塘围筑后,对境域西部九塘以北部分区块不再作农业开发,转而实施生态恢复和保护,促进滩涂底栖生物种群的恢复和局部旅游开发,使之逐步发展为咸水湿地。于是,境域开始实施杭州湾湿地项目建设。
  杭州湾湿地系中国八大咸水湿地之一,其中庵东滩涂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名录。该湿地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西侧。面积约43.50平方千米。2004年12月,湿地建设引起世界银行与全球环境基金会(CEF)高度关注,为该项目提供500万美元赠款,支持自然湿地保护区及处理污水工程建设。2006年后,封闭管理3.33平方千米围垦地,清理各类鱼塘13.80公顷,平整农田10.27公顷。其后湿地植被开始恢复,植被构成从单一的芦苇发展到36种植物,生态得到恢复,湿地有记录的鸟类已达3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30余种。旅游观光已初具规模,为居民提供了休闲佳地,是一个海涂利用的典范。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