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修筑四塘至七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60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修筑四塘至七塘
分类号: F407.9
页数: 5
页码: 184-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庵东镇从清雍正十二年(1734)开始至民国时期,共筑成利济、晏海、永清和澄清等4道海塘。
关键词: 庵东镇 筑塘 四塘

内容

从清雍正十二年(1734)开始至民国时期,共筑成利济、晏海、永清和澄清等4道海塘。
  利济塘
  利济塘,俗称四塘,为大古塘外又一道西起上虞边界,东达龙山,连成一线的完整大塘(《宁波水利志·海塘》第338页)。境域段,东起庵宗公路,西至长河镇沧田村,东西长约1千米,为利济塘西段,即原(余)姚北段,亦称泥牛塘。据1992年版《慈溪县志》记载:该塘“东至洋浦利济塘船闸与利济塘观城段相接,往西经新浦镇高桥村、胜西乡四灶村、坎东乡四塘头、坎墩镇绍兴舍头、沧田乡四塘头、大云乡垫桥路、义四乡劳家埭、小安乡周家路、建塘乡牛角尖,至板桥路村与利济塘余姚县段相接。”
  利济塘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至乾隆十二年(1747)围筑。据清光绪《余姚县志》卷八《水利·海堤》记载:“雍正十二年,于榆柳塘外民灶按丁捐筑利济塘。乾隆十二年,以工代赈,请帑银一万四千余两添筑梁下仓冯东干墩直塘。”乾隆十八年,“奉部咨于鸣鹤、石堰二场民户灶户按田捐钱,每年共额征五百二十四千五百二十八文,积收成数,分年修筑支销”。“利济塘自西梁下仓方东路增筑至东洋浦,与慈溪分界”。“乾隆二十三年,依千字文编列字号牌碣777座;通塘工长1.5万余丈,每20丈立碑一块,在余姚境内分梁上、梁下、柏上、柏下、埋上、埋下等六仓及杜家团上中下三管(洋浦),分员管辖,经理添筑之。乾隆二十六年发公捐钱,排积土牛1554座(故谓之泥牛塘),以卫塘基。”
  晏海塘
  晏海塘,俗称五塘。境域段,东起陆中湾,西至三十弓江,东西长约1.90千米。据1992年版《慈溪县志》中记载:该塘“东至新浦镇洋龙村,经新浦镇街、胜北乡街、五塘南村,入浒山区沿五塘横江西伸,再经沧田乡老新街、大云乡大牌头、义四乡定海殿村、小安乡周丁村,至建塘乡三江口往西入余姚曹娥乡境。”
  晏海塘,民国《余姚六仓志》载:清嘉庆“元年(1796),海溢,利济塘下木棉尽坏”,之后于“清嘉庆时筑,东起洋浦,有塘闸二,溋洞一,迤西各灶亦设溋洞,至梁下以西迄干墩,又谓之老圩塘”。该塘是乾隆二年(1737)盐税制度改革后所筑第一塘,当时官府彻底取消了灶丁人头税,引发绍兴府其他县居民大量涌入盐滩灶地,推动了晏海塘围筑。
  永清塘
  永清塘,俗称六塘。境域段,东起崇寿镇健民村,西至长河镇沧田村,长约3千米,处永清塘西段,即原六塘(余)姚北段。据1992年版《慈溪县志》记载:该塘“东起洋浦,沿六塘横江往西延伸,经新浦镇陈家舍、胜北乡黎阳村,崇寿乡相公殿、六塘凉亭、庵东镇南、沧田乡高兴街、小安乡小安街,至建塘乡协同心村入余姚县曹娥乡境。”
  永清塘自清嘉庆二十年(1815)开始分段兴筑,至民国8年(1919)竣工。清光绪《余姚县志》载:“永清塘东起洋浦,西至历山全灶止。永清六塘之下,埋上、下两仓近又筑有新六塘,保障重重。而御潮以永清塘为最要。”民国《余姚六仓志》记载:该塘“在杜家团曰靖海塘,俗称六塘;梁下又谓之二圩塘。因地势,各设溋洞”。
  六塘筑后,盐田随之北移。至清末,石堰盐场移至永清塘以北,庵东盐区已成规模。
  澄清塘
  澄清塘,俗称七塘、新草畈塘。境域段,东起水云浦江,西至周巷镇双潭村,长约28千米。据1992年版《慈溪县志》记载:该塘“东至新浦镇下洋浦村,经新闸(过塘行)沿七塘公路向西延伸,经东三、东二、东一车站、庵东镇北、西一、西二、西三车站,至泥墩潭村入余姚县曹娥乡境”。
  七塘修筑,民国《余姚六仓志》载:“杜家团下管,筑塘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上、中两管在二十三年。子丁缺额由西浦旁义塾公产以补上、中两管之不足。”“在杜家团曰永宁塘,俗称七塘,梁下又谓之三圩塘,柏上、柏下及梁上三仓尚未完筑。”又据1992年版《慈溪县志》记载:“民国6年(1917)筑西部义四乡断头湾以西段。35年,余姚县政府与余姚盐场公署商定,兴筑崇寿乡相公殿至义四乡断头湾段(此段民国26年计划兴筑,后因日寇入侵而止),计长15.3千米,贯通七塘全线”。《慈溪海堤集》载:“1946年抗战胜利后余姚县政府与余姚盐场公署商定,划东起相公殿直塘角至段头湾直塘角一带为围垦地段,全长15.322公里,总土方32余万立方米,全线用地637.25亩,设计顶宽4米,底宽12.74米,高2.5米,内坡1∶1.5,外坡1∶2,塘以北多系盐场白地,居海甚远,未用块石护坡。1946年11月开工”。为巩固塘身,采办树苗,遍种塘堤,并设石板涵洞4座,以利排泄塘内积水。修竣后,禁止行驶牛车,以固塘身。
  七塘是由当时的余姚县政府和余姚盐场公署主持,发动庵东区所属乡(镇)盐民群众兴筑而成。由庵东、崇三、福寿、大云、义四等5乡(镇)分段承担。庵东在修筑七塘时,经庵东生产互助救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议决,发动群众义务修筑,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规定凡年满18岁以上、45岁以下能劳动者,义务参加修筑;对生活困难者每工补贴食米3斤。此项食米由不能劳动者或富户出资负担出米6斤,由该会收集后分配困难户,当时共收集大米35000斤。并适当分工、分土、记工,以期合理分配。1946年修筑最后一段的资金由善后救济总署(国际组织)浙闽分署供应面粉7080包,事务费由盐场拨款300万元。实行以工代赈,盐民做一工发2斤面粉,因而被群众称为“洋粉塘”。因筑于抗日战争胜利后,亦称“胜利塘”。当时,拨付的工赈面粉及事务费经部分乡保长层层贪污,致筑塘工程时筑时停,各乡所筑塘身都未达到原定标准。除福寿乡外,各乡都留有多处缺口,尤以崇三、义四2乡为甚。后经政府拨款4亿元(法币),分配各乡,重集民工,于民国37年8月草率完成,堤面狭。当时群众讥为“板凳塘”。
  1949年7月,大风潮侵袭,七塘多处被冲垮。1950年春,余姚县人民政府协同余姚盐务管理局,发动庵东等沿海群众修筑。拨大米32万公斤,以工代赈,先由崇三乡一段筑起,继而推至福寿、庵东、大云、义四各乡(镇)全线修筑,西迄西三泥墩潭,全线加固,故群众又称为“解放塘”。
  七塘围筑后,在六塘与七塘间修掘内河,既利蓄水养淡,亦便于原盐运输。1970年代后,七塘全线一直作为公路使用。
  以上诸塘,现均已废弃,仅留下以塘命名的河名、路名等。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