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姓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58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姓氏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8
页码: 139-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庵东镇姓氏情况,庵东是个移民社会。境域人口多为清雍正、乾隆、嘉庆以来迁入移民之后裔,故姓氏多而杂。分别记述了王氏、沈氏等姓氏源流。
关键词: 庵东镇 迁徙 流动

内容

姓氏
  庵东是个移民社会。境域人口多为清雍正、乾隆、嘉庆以来迁入移民之后裔,故姓氏多而杂。21世纪开始,庵东镇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外来务工人口急剧上升。2016年3月统计,全镇403个姓氏,千人以上21个,依次为陈、王、沈、张、周、马、丁、潘、俞、冯、章、应、杨、胡、苗、屠、许、姚、钟、施、孙。人口极少的姓氏,一般多为1980年代后至庵东工作的外来人口或因婚嫁等原因迁入的人口。
  若干姓氏源流
  王氏 2016年,6159人,列庵东姓氏人口第 2位。分布于全镇各村,主要集居在三洋、华兴、元祥、路湾等村。
  北宋时,王氏一支定居于河南开封,始祖王志华。北宋末年战乱,王氏子孙随宋室南渡,定居绍兴,始迁祖为三槐堂始祖王枯。在今绍兴市柯桥区双梅小区东浦行排头建有“家庙”(六房)祠堂,五开间房(解放后改成粮食仓库)。其后裔王旦一支,清咸丰二年(1852)迁居余姚县梅川乡,于今三洋村落户。
  沈氏 2016年,4,635人,列庵东姓氏人口第3位。分布于全镇各村,主要集居在马中、兴陆、新舟、振东等村。
  南宋建炎元年(1127)后,沈氏一支为避宋时战乱,由河南沈丘县迁至今浙江吴兴、长兴、桐乡等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居吴兴、长兴、桐乡之沈氏一支,东迁至绍兴府会稽县孙端曹娥江边镇塘殿楝树下定,居,事农耕、捕鱼或制卤、海运之业。清乾隆六十年(1795)始,居会稽县孙端曹娥江边镇塘殿楝树下沈氏,因曹娥江水冲地塌,人多地稀,由沈氏第二十二世殿元率众迁至余姚县北部下马家路(今崇寿镇健民村)定居,以制卤、捕捞为业。迁至余姚以北之地沈氏,建有“文肃堂、武肃堂、慈善堂”3座祠堂。“文肃堂”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堂址今振东村奎陈甲弄后沿,现已毁;其余2座祠堂不详。光绪二十三年,二十五世孙英瑞、英明等编有《姚北沈氏宗谱》(4卷),现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民国20年(1931),二十七世孙沈连继(湘梅)编有《沈氏殿家舍派宗谱》(5卷),现由沈氏族人收藏。
  附:沈氏宗祠
  沈氏宗祠位于原姚北马家路崔陈路新六塘南、小甲路西沿(今振东村奎陈甲弄后沿),现已毁。宗祠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为砖木结构平房,坐北朝南,八檀七柱五开间带前廊,青砖黑瓦。屋脊中间嵌着一尊石雕菩萨像。祠基高1.5米,东西宽19米,南北深9米,廊檐深2.5米,天井200平方米,占地3亩。祠堂三面河水环绕,河宽4米,深2米。天井东南挖一淡水汪(池),供生活洗濯之用,南沿掘有一河流,以隔尘世之闹。
  祠堂五开间,中间3间为通厅,东西各1间。通厅廊檐上方正中有一匾,上书“沈氏”2字。匾宽1米,高0.5米。东西间各开一小门,每门下半扇木板闭之,上半扇木棍为栅,内部陈设,一目了然。祠堂后墙上方是神堂。神堂高1.5米,深1.5米。正面为花窗,每2扇花窗中间各撰诗1句。神堂分格摆放沈氏列祖列宗牌位,最高格是沈氏二十二世天字辈牌位,其下格依次为殿字辈、培字辈、英字辈、秀字辈牌位。神堂上方有1块黑底匾,刻有涂金“文肃堂”3字;神堂下方,靠北墙有一长方形搁几,约3间通厅之长,上摆“五事三牲”,为插香烛之用。通厅东面墙上有1篇“文肃堂记”文,述建“文肃堂”之因、捐建者、“文肃堂”3字之意;西面墙上也有1篇“祠堂诸董助洋名字”文。祠堂最东间为董事长(宗长)办公之用,最西间为祠堂管理人员住所。祠堂于1952年废去匾牌,改作小甲路小学校舍。“文化大革命”时被毁,改建生产大队办公室和厂房,现为村民建房宅地。(根据沈氏第二十八世孙沈世益提供整理)
  丁氏 2016年,1958人,列庵东姓氏人口第7位。分布于全镇各村,主要集居在珠江、虹桥、桥南等村。
  始祖丁大封,清道光年间,定居在会稽县丁家堰丁大兴(今绍兴市越城区),建有“罗松堂”祠堂,4间平房,现保存完好。道光三十年(.1850),其一支迁居于庵东七塘附近一带,事刮泥淋卤煎盐之业。
  应氏 2016年,1586人,列庵东姓氏人口第12位。分布于全镇各村,主要集居在下一灶、江南、马潭路、宏兴等村。
  南迁始祖应詹,东晋时任镇南大将军,随晋元帝渡江南下,徙居于婺(金华)永(永康)。詹生有2子,其一子应玄居于永康大田里(今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其后裔徙居江南各地,在永康、绍兴(今绍兴市越城区)、诸暨等地建有余庆堂、微德堂、亦政堂及分祠。18世纪中期,余庆堂应氏十六世孙一支,自绍兴马山镇(今绍兴市越城区)迁居沧田五更头。十九世孙尚法、尚贵、尚友、尚德、尚炳,自五更头陆续迁居西一高王路(今江南村)、水路湾(今海星村)、张家路(今华兴村)、下埠头新场(今下一灶、马潭路村)等地。清光绪年间,应氏撰有家谱1部,由族人应长钜收藏;沧田五更头十九世孙后之应氏,2016年编有《应氏家谱》1部,由二十二世孙应祖芳编纂,族人收藏。
  胡氏 2016年,1465人,列庵东姓氏人口第14位,分布于全镇各村,主要集居地为新东、马中、振东等村。
  始祖从,后周显德二年(955),自常州晋陵县安上乡迁余姚云柯乡柏山,始迁祖十八世孙惯、节,明朝迁至兰风五车堰。其后裔分支,向东北迁至庵东境域定居。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胡启裕等编修《兰风胡氏宗谱》(敦本堂木活字本)6册,现藏上海图书馆。民国3年(1914),胡临川重修余姚柏山胡氏宗谱10卷、首2卷、末1卷,12册,今藏上海图书馆(2部JP903)。
  许氏 2016年,1243人,列庵东姓氏人口第17位。分布于全镇各村,主要集居地为海星、宏兴、华兴、兴陆、富民等村。
  民国20年(1931),许先齐编修的《姚江云柯许氏宗谱》20卷、首1卷(怀义堂木活字本)记载,始祖许良,行元一,第三十三世许藩,仕北宋余姚石堰场大使,由上虞县迁居余姚县云柯乡,尊许藩公为云柯始迁祖。云柯许氏在余姚历山西南首张家桥自然村建有祠堂,名“清贤堂”。明朝,其一支迁至今天元镇天元村,其后裔亦有随塘北移至今海星、华兴等村的。清嘉庆二年(1797),许氏在天元镇建有“怀义堂”,民国20年重修,许芝堂撰有《重修怀义祠记》,祠堂尚存,已改建厂房。许氏另一支,清乾隆年间,从会稽县孙端镇许家埭(即楝树下大道地,今绍兴市柯桥区孙端镇三条溇村)迁居曹娥江边,六塘建成后,移居许家舍头(今宏兴村)。其4个儿子分迁东道地、崔陈路、西道地和陆家灶大潭。清道光二十年(1840),许氏在绍兴孙端镇许家埭建有宗祠,尊德桥公为姚江许氏始祖。许氏又一支,明末,由诸暨县迁至余姚县井亭庵(今周巷镇周西社区),奉许筑为始祖。始迁祖有5兄弟,曾建宗祠高阳堂2进。其后裔一支随塘北移或东迁至庵东境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许寿祺、许学广编纂《姚江许氏宗谱》20卷、首1卷,今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图书馆存2册(卷三、卷十二至十五)。民国20年(1931),许先齐编修的《姚江云柯许氏宗谱》(怀义堂木活字本)12册,今藏于南开大学。上海图书馆存“泽”号3册(卷首、卷一至三、卷七)。宗汉街道新街村和省塘头许氏,分别由许树华、许巨康为主编撰写宗谱。2011年,移居今宏兴村许家舍头许氏,撰有《楝树下慈溪许氏家谱》1部,由许裕张编写,族人收藏。
  钟氏 2016年,1083人,列庵东姓氏人口第19位。分布于全镇各村,主要集居地为三洋、海南、富北、下一灶、马潭路、宏兴、华兴等村。
  始祖世荣(又名僎),越国公钟绍京(659~737)十三世孙,为宋代会稽承事郎,北宋景祐三年(1036),慕会稽山川秀丽,自安徽铜陵迁居会稽县大平乡(今上虞县汤浦镇),建舜帝庙,有承谦、承让、承浩3孙。承浩传之十四世启鄷,自师山舜帝庙迁至吴融,于康熙壬午年(1702),建至德堂宗祠。乾隆辛未年(1751),十五世孙彦达另建分祠堂可师堂。十六世孙韶四迁居龛山(今萧山坎山)、南钟、西华(上虞县)、嵊县。二十六世孙世炳迁居江北西华,后代二十九世孙美和迁居余姚县下周家路(今三洋村),其弟美法迁居崇寿晏清(今崇寿镇崇胜村)。美和第三子来洲迁居海南村;美法第三子来盛迁居六灶路(今富北村),第四子来富迁居下二灶,第五子来仁迁居下周家路(今三洋村)。钟氏存有《会稽钟氏宗谱》18卷,始修于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民国12年(1923),钟志康、钟志沅续修,由钟氏族人收藏。
  徐氏 2016年,903人,列庵东姓氏人口第25位。主要集居在元祥、振东、华兴等村。
  境域徐氏,主要于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迁自绍兴、上虞北部一带,为绍兴徐氏和上虞徐氏后裔,也有少量徐氏是上塘徐氏之后裔。今人和街徐氏,于民国初年从余姚江南迁来,据《余姚姚江徐氏宗谱》记载,该支徐氏为江南徐氏一脉,始祖秉钝,至今已历26世。历山街东侧徐家河头(今余姚市低塘街道)徐氏,始祖茂五,元代迁居大古塘之南,后随海塘增筑,随塘北移。徐家河头曾建有宗祠,前后2进,厅阔5间,今已毁。徐家河头东侧有南北通海之路,沿路由南而北,居者皆为徐氏,最北为庵东徐家,由尺六市(今拆落市)迁去。下徐家二十世永乾,为崇寿傅家路徐氏,于民国初年迁至庵东万嵩庵旁定居。
  阮氏2016年,757人,列庵东姓氏人口第27位。分布于全镇各村,主要集居地为下一灶、珠江、江南、元祥等村。
  洛阳始祖储(朝启),宋太祖时任巡抚,被封宋靖公,其第七代孙阮道夫,南宋开禧元年(1205.)任越州判官,退居后定居绍兴藕芽池,为阮氏 越州始祖,其孙子阮直为避元时战火,迁徙至称山脚下曹娥江畔沽渚(今上虞区道墟街道)乡野隐居,建有阮氏宗祠“世懋堂”。民国17年(1928),编修《越州阮氏宗谱》,今藏绍兴市图书馆。清乾隆至嘉庆期间,地处曹娥江畔的阮氏后裔,先后向东迁之杭州湾滩涂繁衍生息,从事煮海熬盐、刮泥淋卤之业。其中理一房十七世孙宗文,其子成铨、成富,迁之余姚崔陈。成铨子思明、思良、思恭、思忠、思孝5人迁至下六灶新场;成富子思有、思贵、思德迁至下二灶新场。2007年,二十二世孙阮万国撰有《慈溪下一灶阮氏宗谱》,由阮氏族人收藏。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