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走马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韵味桥头》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516
颗粒名称: 桥头走马楼
分类号: I266.1
页数: 2
页码: 59-60
摘要: 《桥头走马楼》是余长飞所作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位于桥头镇小桥头村老街南首的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九十九间走马楼,其结构精巧、别具一格,因历经风风雨雨而颇具沧桑感。
关键词: 桥头村 文学作品 余长飞

内容

坐落在桥头镇小桥头村老街的南首,有一座相传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九十九间走马楼。
  走马楼,即为楼上九十九间间间相通,结构精巧,别具一格。走马楼大约占地10亩,建筑面积不下5000平方米。高屋矗立,气势不凡,绕楼环行,邻阁相毗,墙基最高处足有1.7米,全用花岗岩条石层叠。
  走马楼四周都有门,其中南墙开有东西两扇大门,门框、门槛全为宽厚的青色条石,门口还砌有石阶。两旁直条的石门框上,中间部分上下配有铁制马攀,据说是当年有快骑报信前来,系马之用,从中可推测大屋之主人非同一般。现马攀因年久风化雨蚀,锈斑点点,但物貌依存。门框内装置对开的两扇各用8根条木拼穿而成的大门,高有2.78米,门板厚度有8厘米,可见牢固至极。我住在走马楼,经常出入大门,每每凝视着大门,总陷入几多沉思。
  走马楼的门楼朝东,门楼的最前面有座操场门头,门头的出入处有门廊,装有两扇大门,这早已倾圮,操场今尚在,现已种上花木。过了操场,又有一进门楼的前大门,大门两旁摆着两条太湖石的石凳和两个石鼓,这石凳和石鼓,在1958年大跃进时,早被人抬去化作石灰,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进了门楼的大门,整座走马楼分为前、中、后三厅,每幢厅的前面都有石明堂。走马楼虽已历经270年的风风雨雨以及沧桑变迁,但三厅的风韵犹存。
  前厅虽为楼,也有楼窗,但并没有楼梯,也没有楼板,向上一望,中间完全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大空间,名曰“通天楼”。2003年12月8日,慈溪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点中,“通天楼”也名列其中。前厅最令人关注的是在二进上曾悬挂圣旨桶,“文化大革命”时被视为四旧已毁,还有一块旌表“慈孝节烈”。在大跃进时代,通天楼被搁上楼板,改装成了生产队的仓库,这块木质旌表也被拆下移作了楼梯门,现已不知去向。
  中厅名曰“衣言堂”,为三厅中的正厅,内分三个通间,装饰比其它两厅更为考究,内有合抱的大柱,柱石如鼓。两旁都有正间,正间的墙壁全是用水磨青砖所砌叠,光滑平展,壁面不刷石灰,斑纹清晰可见。门前走廊上是一般民居中少见的卷棚。厅内的梁坊,走廊上的抬梁以及雀替,上面都有精雕细刻的图案纹饰,特别是厅堂的左、中、右一共有14扇大门,大门上半部分有似窗棂式的花格子,下半部分的里面每扇都有不同形状的图案,所雕刻的动物,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艺术和聪明才智,令人叹为观止。这里再提上一笔,我国著名的版画艺术家余白墅就出生在中厅左边的正间里。
  中厅历来是望族后代操办红白喜事之处。随着历史的推进,在上世纪40年代,正厅里设过私塾,我8岁那年,就接受了孔夫子式的启蒙教育;新中国成立不久,正厅里也驻扎过准备去解放一江山岛的人民解放军,正厅明堂的左墙壁上曾开辟过“战士的画”的专栏,这四个字虽多年的风吹、雨泼、日晒,但至今还能依稀可辨,成了走马楼遗迹的点缀;解放初,正厅里还办过“妇女识字班”,我当过“小老师”;正厅里闹过土地改革,在正厅搭建的简易的戏台上,我演出过《土地归了家》的小戏,至今难忘。
  后厅至今还算完整,厅前石明堂两旁的砖墙,上半堵有用小砖片装拼的透明花窗,旁有石砌花坛,韵味浓浓。但因年久失修,石明堂前的大梁被白蚁所蛀,在2003年5月29日,在石明堂的上空曾出现数百只燕子和麻雀争食成千上万只白蚁的壮观场面。大梁被白蚁蛀蚀,有塌掉之危,后经市政协委员俞强先生提议,现已进行了修缮。
  随着岁月的流逝,九十九间走马楼也自然地露出了不少颓废的痕迹,但政府对这座清代江南豪华民宅中式建筑的杰出典型,极为关注。

知识出处

韵味桥头

《韵味桥头》

本书收录的“桥头商人”篇所展示的14位企业家,是桥头企业界的杰出代表,他们创新创业的理念、抢抓机遇的意识、诚信务实的经营给同行以启示,也为桥头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新的机遇已经形成,桥头,这座天桥之镇,正借助大桥优势,在新世纪实现新的使命,展现新的姿态,谱写新的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余长飞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