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桥/路/楼/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地名传说》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460
颗粒名称: 第四辑 桥/路/楼/场
分类号: I277.3
页数: 57
页码: 216-273
摘要: 本辑收录的桥、路、楼、场传说,内容反映的是桥路楼场名字来源、历史文化、相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桥路 传说

内容

母子桥
  在风光旖旎的伏龙山上,有一座用乱石砌成的横跨于湍溪悬岩的拱桥——刺史桥,为伏龙景区增辉添色而声名远播。但令人惊奇的是,在伏龙寺荷花池畔,一条宽不盈尺的小溪,竟然也有一座与刺史桥别无二致的小石桥,从外形上看,这座小桥完全是刺史桥的微缩,当地人把这两座桥称为母子桥。这母子桥的来历,民间有着这么一则传说。
  相传王安石每次来伏龙山,总是一叶扁舟,一个小童,轻装简行。他系舟于伏龙山下的千丈岩,然后攀崖而上,从不走山南面的官道大路。王安石之所以弃易择难,不仅可以磨炼意志,而且还可以领略到伏龙山北面的绝壑千丈看崖雾的景色,抒发云海万里驾长风的胸臆,然而,令王安石遗憾的是尽管伏龙山美景如画,但游人却总是望溪兴叹,因为那条陡如刀削且又水流湍急的千丈溪,阻止了游人的欲望。于是,王安石决定在这条干丈溪上架一座桥,以便让游人能尽情观赏伏龙山景色。但是,工匠们看到伏龙山壁立千仞的险境,一个个摇头而这使王安石非常失望。
  一天夜里,正为建桥而一筹莫展的王安石得到一个梦,梦见鲁班对他说:“在这样的地方建桥,巨型的石材无法架起,用小块乱石搭成。我已在伏龙寺边为你造了一座样桥,你可派人仿之。”一觉醒来,已是东方日出,王安石急忙备下小舟,来到伏龙寺,果然在荷花池边的小溪上看到那座小石桥。于是,他请来工匠,依照小石桥的结构,建成了这座刺史桥。
  桥建成之后,王安石不敢居功自傲,他在桥边撰写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建桥的经过,并在伏龙寺内塑了一尊鲁班像,以示敬意。不料此事被铁拐李得知,他很不服气,想试一试鲁班设计的桥究竟牢不牢固。一天夜里,大雨倾盆,铁拐李背上葫芦,驾云来到伏龙山。只听得山下波涛汹涌,声如震雷,山上树木森森,静谧祥和,果然是一处绝妙的圣境。铁拐李摘下葫芦掷向东海,汲取了东海一半的海水,背在肩上,缓步上桥而去。走到桥中央,只听得石裂咯咯,山摇桥动,鲁班知道铁拐李发难,就来到桥下,用双手托住桥身,这才使这座桥安全无恙。再说铁拐李还在桥上自鸣得意,忽然间桥身稳如泰山,就探出身子,想看个究竟,一不小心,从桥上滑了下来,摔在山下的岩石上,把原本就不太灵便的一条腿摔成了真正的瘸子。鲁班因建桥护桥有功,后还被人们称为护桥神。直到现在,这两座母子桥完好无损,据说是每年除夕,鲁班都要前来查验,发现损坏,他会及时修缮。
  如今,母子桥不但成为伏龙山景点之一,人们还可以通过这建桥的传说,了解到伏龙山更多美丽动人的故事。
  余光口述 方印华整理
  虞母桥
  龙山镇山下村南首,有座造工精巧的水泥桥,名日虞母桥。提及桥名,当地年长者都知道曾发生过一次波折。
  民国初年,虞洽卿在沪上已成巨富,门庭显赫,冠盖云集。他回乡时,事母至孝,目睹村头木桥,年久失修,欹斜倾圮,遂遵母命动工重建,以利村人安全来往。该桥工程计时八个月,花资三千两,始告落成。洽卿想以其母名义,举办公德善事,以博美名,然冥思苦想,终不得合适桥名。
  其时,有一老者前来,自称象山人,专事设计桥梁为业。今见此桥基础稳固,坡度适中,惜未镌桥名,诚美中不足。好事者急告虞,即延请入室,告以缘由,征求题名,老者挥毫书了“豫仙桥”三个大字。端的是笔走龙蛇,铁划银钩,并申述其意:“豫者,悦乐,安适也,且谐音虞,颂其母乐善好施后必位列仙班也。”虞闻之欣然,酬以厚礼,桥名由是定。
  三年之后,象山人乘虞洽卿回乡之际,复来拜见,声言虞公大富大善之家,何以豫仙桥工程所费,迄今未偿还,故专程前来索还。虞瞠目结舌,为之愕然,转思此人必是骗子,滋事敲诈勒索者。遂怒而命手下人轰之出,否则即送官究治不贷。老者大呼日:“桥名豫仙,分明是,‘象山人予’,四字合之,吾恐虞家借财势而欺压,故取是名,以资佐证,今果验矣!”大呼冤屈,声闻后堂。虞母出而语子日:“谅老者迫于生计,遂出此策,不如舍些银两,打发回去,以示我家厚道,亦可积些功德也,桥名则须改,免再生事端。”虞洽卿唯母命是从,遂付银五百两,遣发老者了事。
  此后,豫仙桥即更名为虞母桥,此桥迄今犹完好无损。
  戴尧宏 整理
  古卧床桥
  掌起镇洋山片大浦沿黄家的快船江上有一座单孔石桥,叫古卧床桥,又名护龙桥。
  该桥为何叫古卧床桥呢?根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古卧床桥始建于宋,原为泥桥,后易为石。南宋末思想家黄震幼时家居桥北,常卧于桥上读书,故名卧床桥,年久倾,清道光六年(1826年)族人捐资重建,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
  根据民间传说,黄震出世时是个哑巴,七岁才开始讲话。十岁时,他到袁赵(地名)私塾去读书,成绩不太好。一次他上学路过浦边小桥,困在桥上休息,他的灵魂被桥神士地摄去,桥神土地教他念书。每当家里将要开饭时桥神土地就把他喊醒,让他回家吃午饭。无论家中午饭提前或推迟,黄震总是在开饭前赶到的。天天都这样,父母十分奇怪,就暗中盯梢。一天,黄父去袁赵看他,这时已经要晏昼快了,发现黄震睡在桥上,就把他叫醒。黄震说:“一个白胡子老公公正在教我念书,你不该喊醒我。”黄父叫他背书。黄震背得滚瓜烂熟,父亲就不责怪了。
  后来黄震中秀才、中举人,又于宝花四年中了进士。他先任江苏吴县县尉,后任绍兴通判、提点刑狱和史馆检阅等职,修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并著有《东发日钞》100卷。
  由于黄震小时候常睡这座小桥读书,后来人们便叫它古卧床桥。
  古卧床桥系单孔石桥,全长11米,宽2.5米,桥面铺筑四块条石,其两边设有护栏、望柱。望柱呈方形,简单朴素。桥南北石级呈八字形,两边也设有栏板。桥面东栏题额为古卧床桥,西栏题额为护龙桥,字体为行草,铁划银钩,堪称慈溪第一题额。两侧桥门柱顶额各有一对龙首,造型生动,精雕细刻。东桥门石柱上镌联曰:“看烟景波光不殊往昔,想流风余韵直至于今。”西桥门石柱上刻题:“地接渭川是名贤故里,堤连上闸沔古浦清流。”两联均为行楷,字体劲美。1982年5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定该桥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山雷口述 膝占能整理
  护龙桥
  南宋年间,在掌起镇古窑浦西首横径桥的河流两边,各有一排烧制瓷器的官窑,专为南宋皇朝烧制白玉青瓷,各种碗、盏、盆、壶、杯、瓶、罐、匙..均为珍品,深受赵家皇室喜爱。
  一年夏日,隔河两窑的烟气缠绕,连日不散。等到熄火出窑时,发现窑内的白玉青瓷器内、外壁都有极细的网眼状的纹理,成为水汽瓷器。这种水汽瓷器牢固耐用,平时儿百窑也烧不出一窑水汽瓷器来。窑工们见两窑都烧出这种上品瓷器来,欣喜异常,便把瓷品包扎定当,上交官府,送到临安。谁知赵家皇室不识好歹,认为烧出这种瓷器是对皇室的侮慢,便下旨封窑。
  封窑那天当夜三更时分,隔河这两座瓷窑内各有一道白气向外进出,随即化成两条龙。龙尾一摆,顷刻乌云密布,旋风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暴雨倾盆,横径江两旁的瓷窑和百十间民房都被摧毁。二龙余怒未息,它们摇头摆尾,长吟咆哮,游入大海。所过之处,形成一道弯弯曲曲的水道,即如今的古窑浦。
  此后,古窑浦大塘一带经常发生海溢,浦上老是建不成桥。即使造好了桥,不久就被风浪冲塌。人们都说是龙怒所致,大家心中责怪皇帝老儿不明是非,乱封瓷窑,祸及百姓。于是戎、黄两村百姓择日在古窑浦边设坛祭龙,做了七天七夜的道场,并由黄家宗长宣读祭文。然后,两村合力修起村河上的护龙桥,以表百姓敬龙护龙之意。
  护龙桥竣工后,戎、黄二姓又和厉家人合作,在护龙桥东首的古窑浦上,奋力打下数百根松椿,运来石料,营造上闸桥。桥脚中用佛经、铜钱铺地,两端用童男童女抱桥脚。这时这对童男童女身外用篾篓罩住,口中灌下水泥,密封在桥脚的条石之中,作为祀龙魇胜。1957年上闸桥重建,拆毁东首桥脚时,民工们发现竹篓、遗骸、铜钱和佛经。
  从此,桥固民安,古窑戎、黄两家一带再也没有发生旋风卷房、风浪塌桥的事故。
  黄山雷口述 滕占能整理
  仙人桥
  掌起镇洪魏的南面有一座用巨大的鹅卵石堆砌而成的圆拱石桥,叫金锁桥。当地的老人又把这座桥叫作仙人桥,为什么要叫它是仙人桥呢?有这么一个动人的传说。
  古时候,这里没有桥。洪魏的南面是一个巨大的山岙溪滩,每年雨季,山岙里的洪水“哗啦啦”地冲下来,把首当其冲的魏家村的肥田沃土冲个精光,粮食常常颗粒无收。因此,魏家人大多背井离乡去外地逃荒,人丁不旺。洪水也冲去一部分洪家村的田地,洪家也年年遭灾。
  有人说,这里岙有一条恶龙在作怪,只要在洪魏岙口造一座金锁桥,便能锁住恶龙,防止洪水成灾。
  于是,洪魏两姓便合力造桥,然而这里是谷口,大水一冲,桥脚便松动,不久便倒塌了。村民们没有灰心,等洪水季节过去了再动工建造石桥,但还是经不住供水的冲击,桥还是被冲塌了。就这样,造一次,塌..接连好几次都没有把桥造牢固。
  一天夜里,魏家的宗长太公梦见了鲁班仙师,便实求他为洪魏两姓造桥,为子孙后代造福,鲁班仙师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早上,洪魏来了个须发皆白的老石工,他主动提出来帮助造桥。洪魏人欣喜异常,便把老石匠称为鲁班仙师。仙师指挥众人先打实造桥一带的地基,再在桥的南面用巨石筑一座坝,以此来挡住洪水冲下来的卵石。坝脚是斜斜的,中间有许多石缝,溪水可以从石缝中流过来,而那些随流而下的石子、泥沙被石坝挡住便沉淀下来。
  接着,仙师又指挥工匠们在斜坡下的桥脚上用毛竹搭好架子。用巨大鹅卵石一块块排列起来,桥脚砌好了,再铺步阶、桥板和护栏。桥栏的中间凿了金锁桥三个字。就这样,这座用卵石砌就的拱形圆孔石桥金——锁桥就造成了。
  拆架子的那天,刚好有一个新娘出嫁,一顶花轿向金锁桥方向抬来。鲁班仙师便建议让新娘子走头桥。照例走头桥是要付钱的。新娘子身边没有带钱便不敢走。鲁班仙师说:“我不要你付钱,你尽管走好了。”于是,便让人把花轿抬上桥去。谁知刚抬到中央就被鲁班仙师拦住了。仙师一定要新娘子讲几句好话,才准过桥。新娘子怕难为情不敢讲,仙师便不肯放行。时间一长,大家都感到十分为难,都央求新娘子出来讲几句好话。新娘子没有办法,只得启口说道:
  “新人走新桥,千年第一遭。
  仙师造仙桥,万年不会倒。”
  一席话说得仙师和乡亲们呵呵笑,仙师便让新娘的花轿抬过桥去。由于这座桥是鲁班仙师造的,所以人们就把它叫作仙人桥。
  戎新年口述 膝占能整理
  赖桥
  据说赖家祖上原是位告老还乡的尚书,这位尚书爷回到老家,选了处山清水秀的地方,修筑了一个大宅子用来养老。
  本来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是有一天突然发生了变故。赖家有一位小姐,虽说不是沉鱼落雁、闭花羞月,却也长得貌美如花。这二日,大路边来了一小队人马,原来是一位小王子带着七八个随从,乔装打扮到这边游玩。这里的湖光山色引得小王子乐而忘返,小王子骑着马边看风景边溜达,不知不觉就到了赖家大院。
  说也奇怪,正当小王子骑马走过赖家宅院,一抬头,刚好看见楼上窗口的那位赖小姐。本来么事情凑巧了,赖小姐和丫环是听见高墙外马蹄得得、人声喧哗,无意中看看热闹,而只是在窗边露了一下脸,根本没有什么,但小王子不知为何,看了赖小姐一眼后,还冷笑了一声。
  这下,赖家小姐这厢的一个丫环却恼了,一见此人敢讥笑小姐,闹得小姐闷闷不乐,就告诉了管家。管家一听,心想还有如此轻薄之徒。于是带了几十个家丁就追了上去。追了没多远,看见七八个人在溜达。管家把手一招,家丁一拥而上,围住了小王子他们。小王子也骄横惯了,根本没把这些乡野村夫放在眼里,鼻子里哼哼两声,吼道:“匹夫,让开!”
  管家厉声喝道:“狂妄小子,敢讥讽我家小姐,还口出狂言,给我上!”家丁们听到命令,挥舞棍棒杀向小王子。小王子一看这阵势,也有些紧张,心里想:“这次我乔装打扮,没想到人家还不买我的账!”于是,双手抱头落荒而逃。随从们人生地不熟,也无心恋战,只求保住小王子的家丁们愈战愈勇,只见刀光二闪,就斩了小王子的马脚。小王子狼狈落地,弄得灰头土脸。随从大惊,不管死活杀入重围,拖着小王子,拼着命地逃了出去。
  不说家丁们自以为得胜回府,且说王子回去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到父皇那里告状,万岁一听,大怒,就下了一道圣旨,要将赖家满门抄斩。
  宫里的禁兵马不停蹄赶到赖家宅院,不由分说包围了赖府,将里面的人全部捉住,只要是姓赖的,就统统杀头。赖家一家老小几百人,被围在了一个院子里,周围是杀气腾腾的禁兵。
  那位老尚书被吓得不轻,费了好些口舌才搞清事情原委,管家、丫环见惹上弥天大祸,扑到地大喊老爷饶命。老尚书一再恳请禁兵头领,让他一个人顶罪,以挽救赖家一家老小的性命。可禁兵头领一展圣旨,说:“凡是姓赖的,杀无赦!”就这样,一天杀了一百多人,只杀得血光连天,血流成河,连刽子手也杀得有点手软了,就对院子里的人说:“你们作啥不说姓林?”剩下的人为保性命,无可奈何说自己是姓林的。
  于是,有一部分人逃了出来,到了五磊山下杜湖畔,看看这地方有山有水便住了下来,因为是朝廷钦犯,所以不能再姓赖了。为了纪念这个变故,所以全改姓林了。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因村口有座古桥,名为赖桥,这个地方现在就在观海卫镇,村庄就叫赖桥林家。
  林明聪口述 茹建立整理
  白洋后溪桥
  东栲栳山下,白洋湖畔,有一个近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叫白洋村。村后有一条清冽小溪,终年流水潺潺。溪上横架着一独块石板,被当地人称为后溪桥,由于它有千年的历史,故被誉为浙东第一桥。此桥全长6.2米,宽0.63米,重达5吨,无拦板望柱。为雨天防滑,在桥面上还凿有横条细纹。西北角桥面铭刻“郭十六娘,王五娘,李三娘,各施财二贯之”直行16字。这座闻名遐迩的后溪桥,还有一段神奇的来历。
  据传,王母娘娘在天宫有一巨大的藏宝箱,为防偷盗,专门指派白鹿仙童看护,并嘱他好生保管宝箱的钥匙。仙童也知轻重,终日匙不离身。
  时值农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圣诞,她在天宫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宴请众神。这一天,祥云布满空,瑞气映紫雾,宝阁琼楼金碧辉煌。彩凤双双,青鸾对对,随着仙乐翩翩起舞。众神喝琼浆、品仙桃,自是逍遥。
  不远处有一座山,山上仙雾缭绕,树木葱郁。白鹤仙童常年守着此山。忽然,来了一人,白鹤仙童看清是自己最要好的师兄金鹿侍童,心下寻思:师兄替太上老君炼丹,今日必是跟老君一起参加蟠桃会,定有事来找我。他急忙迎了上去。金鹿侍童一见师弟就兴冲冲地说:“师弟,快随我去,王母娘娘要带众仙去蟠桃园,观赏她那九千年才一熟的仙桃,机会难得,快,快!”边讲边不由分说拉起白鹤仙童的衣袖往前走。白鹤仙童忙推辞说自己守山不能随便离开。金鹿侍童认为偶尔离开一次,无碍大事,因此不但不放手,反而加足了劲,非拉师弟前去不可。正拉扯间,忽然金光一闪,藏在白鹤仙童贴身衣袖内的宝箱钥匙直坠下去,转眼穿过云层,不见了踪影。两仙童吓得脸色发白、魂飞魄散。金鹿侍童更是捶胸顿足,自责不已,待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
  白鹤仙童见事已至此,责怪师兄也无用,因为他也是出于一番好意,便决定把一切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独个儿向王母娘娘领罪。他让金鹿侍者离开,金鹿不肯,于是两人同去认罪。王母娘娘听到宝箱钥匙失落,勃然大怒,欲把他俩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太上老君也怪弟子玩性太重,该受重罚。但白鹤仙童极力为师兄开脱,说失职的是自己,众仙也在一旁求情。王母娘娘听白鹤仙童如此说,又碍于太上老君面子,就饶了金鹿侍者,把白鹤仙童贬入人间,即时离开天庭。
  白鹤仙童循着金钥匙失落的方向飘飘悠悠落到一个小村庄,它就是白洋村。恰好村中有一农妇将要分娩,他化作一团红光从窗户进去,从此,投胎换骨成凡身。不多时,农妇产下一个男婴,哭声洪亮,父母给他取个小名唤阿牛。说来也巧,这一年白洋村先后又有三名女婴出世,分别叫李三娘、王五娘、郭十六娘。
  随着时光的流逝,四个孩子渐渐长大了。阿牛为人忠诚,性格耿直。因为他早出生几天,故俨然以大哥哥自居,要是有谁欺负三个小姑娘,阿牛准会挺身而出,保护她们。三个小姑娘,也乐意跟着他一起玩,就连阿牛的父母叫他上山放牛时,大家也都陪着他。于是,村后的小溪边常常能看到他们捉鱼捕虾的身影,田野里留下了他们采花捉蝶的足迹,山上,时常回荡着他们清脆嘹亮的歌声。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一年夏天,连续下了七天七夜暴雨,引发洪水。村后那条小溪,水位猛涨,水流湍急,滚滚洪水撞击着石岸,时而把岸边柳树连根卷起,时而肆意扑向民房,整个村庄面临着严重威胁。尽管村民们在溪头用麻袋、泥石等堵截,还是于事无补,眼看着家园即将被毁,全村人焦急万分。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从后溪的上游冲下一个金光闪闪的庞然大物,足有小山那么高,横在溪中,拦住了汹涌泛滥的溪水,整个白洋村才免遭厄运。又累又急的村民们这才松了口气,各自回去休息。
  傍晚时分,有一山神路过后溪边,见这拦水之物金光四射,认出这原是开启宝箱的钥匙,变成庞然大物在此现形。他顿生歹念:我若把拿走金钥匙,伺机上天打开宝箱,到时箱里宝物统统归我,岂不美哉?
  山神美美地想着,见四下无人,便想施法术偷金匙。“住手!”突然一声怒喝,声如洪钟。山神抬头一看,只见一牧童,领着三位少女疾步而来。他认识这个牧童是看护钥匙的仙童,心想:牧童必拼命护匙,我与他斗是得不到好处了。想到这里,只好悻悻而退。
  这牧童和三少女正是阿牛和郭十六娘他们。阿牛对三位少女说:“此刻,洪水之患虽然没了,但是若再有坏人来偷拦水之物,村民又要受灾。我决定日夜守护在这儿。”三少女表示愿意共同陪着他。阿牛好说歹说,三人最后决定:每天一人轮流回家,负责烧饭送菜,其余时间就陪守在这里。阿牛见说不动她们,只好答应。洪水渐渐退了小溪又回到了以往的平静。父母都来唤儿回家,但四人说到做到,坚,决不肯回去。寒来暑往,白洋村后的小溪水日夜不停地流淌着,像群顽皮的孩子,轻吻一下依然横在溪上的金钥匙,打个漩涡,然后“汩汩”笑着向前奔去。阿牛和三少女几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溪边,看着溪水与金匙嬉闹,乐在其中。
  他们的诚意感动了上天,王母娘娘知道此事,打算收回钥匙,并让牧童回天庭任原职。她遣土地公公传话。土地公公来到溪边,跟阿牛讲了他的前世,并说明了王母娘娘的旨意,要带他回天府。
  李三娘、王五娘、郭十六娘知道了阿牛的身世,都为他高兴,但想到从此与阿牛天上人间,再不能相见,又不免伤心。三人泪眼盈盈地看着阿牛。阿牛想到自己与三少女从小玩到大,这几年她们又天天陪着自己守护金钥匙,更何况这里还有父母、乡亲,十几年的亲情、友情怎能说走就走?天宫虽好,哪比得上人间真情深似海?
  阿牛思来想去,不愿再回天上去。他把想法告诉土地公公。土地公公见他心意已决,不能勉强,只好上天一五一十地禀告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叹了一声,说:“天意如此,我也不取回金钥匙了,就遂了童子心愿,让它们永远留在人间吧。”说完,她一拂长袖,一束七彩霞光射向钥匙之处,只听“轰轰”几声,金钥匙转眼化成了一块独板的石桥,阿牛则化成桥墩,让巨块石板稳稳地架在身上,永远守着它。至于那三位少女,有人说不知去向了,还有人说她们也化成溪石,扔在溪桥旁默默陪伴着。
  这石板桥横跨于溪,为白洋村村民提供了方便。当地村民记住了牧童阿牛,也记住了郭十六娘,王五娘,李三娘。由于护宝有功,有人将她们的名字刻在石桥上,以作纪念。观海卫镇白洋村后溪桥的传说也一代代传了下来。
  陆建立 王银燕 整理
  鸣鹤街河桥
  鸣鹤本来没有街河,更没有七座桥。它们的来历要从鸣鹤山上栖仙鹤说起。
  很久很久以前,九天玄女娘娘驾鹤云游。一日,忽见一座高山上空祥云缭绕,霞光阵阵。于是,近前细看,只见这座山形状如一只鹤,两侧有青龙、白虎两峰,像极了鹤的两只翅膀。山的另一面临湖,湖水清如明镜,环境清美幽静,四周翠竹成荫,流水潺潺。玄女娘娘知道这是一块极好的风水宝地,便让仙鹤在此隐栖修道。自此之后,当地人们常常听到鹤鸣之声,于是把这座山称为鸣鹤山,所在地也称为鸣鹤。后设有鸣鹤盐课司,故又称鸣鹤场。
  说来也奇怪,自从鸣鹤山栖鹤以后,鸣鹤场这个地方渐渐繁华起来,名声也越来越大。
  鸣鹤场有一条长街,是当时的集市中心,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沿街有一里多长的廊棚,人们上街不怕日晒雨淋。街两旁店铺林立,各路小贩都赶来摆摊,买卖声不绝于耳,整条街显得拥挤热闹。后来为了运盐方便,鸣鹤场人根据需要沿街挖开掘了一条长河,这样,商贩们可以从水路往来,果然便捷多了。
  一日,街上来了一位风水先生,他眼望着街河沉吟良久,忧心忡忡地对众人说:“仙鹤的肚皮被剖开了,鸣鹤场的大好风水破了。”人们听他话出有因,又联想到鸣鹤山上确有鹤鸣声,不由得担忧起来,忙问风水先生有什么补救方法。风水先生说:“办法是有的,就是在街河上架七座桥,这样就可以把已剖开的鹤肚皮缝合了。”
  鸣鹤场人立刻动工,在街河上造了七座桥,分别是陡塘桥、运河桥、沙滩桥、三槐桥、东大桥、世德桥、当典桥,每座桥坚实牢固,造工精细。全部竣工那天,场里人依次观赏着街河上的桥,谈论着风水先生说过的话题。“快看,空中有一只白鹤。”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声,大家抬头看时,果然有一只张翅展翼的仙鹤在空中盘旋,翻飞了几圈后,突然一声冲天长唳,青云直上,最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众人目睹此幕,都啧啧称奇。
  自从造了七座桥后,街河两岸的集市更加兴旺了,成了当时的商贸中心。
  宓配佑收集 王银燕整理
  双河镇龙桥
  桥头镇烟墩村的双河堰,是慈溪堰坝中时代最早,保存基本完好的一处古水利工程,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起位于双河堰北端的镇龙桥,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
  曾经,慈溪和余姚两县共用一条河流,河流自南向北成为两县的自然分界线,从位置上看,余姚地势要高于慈溪,如遇持续暴雨,上林湖的水泛溢成灾,大河东侧的鸣鹤等地,数万亩农田一片汪洋,乡村农舍浸泡于洪水之中,当地百姓屡遭水患侵扰。后来,两县想了一个办法,在河中间垒起一条长长的泥堰,创建了抗御性水利工程——漾塘,把一条大河自南向北分隔成两条河流,双河之名由此而来。
  漾塘既成,水患得到了遏制,但是好景不长,每到春夏之交,西河之水猛涨,澎湃的河水不断地冲刷着漾塘西侧,这里的泥土时常坍塌,如果堰堤决口,西侧的水位又这么高,那么大水又将淹没东边的农田。当地的百姓想了很多办法进行加固,可始终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某一年的一个夏天,双河堰的南侧又是乌云密布,眼看一场暴雨又将来临。村子里派出几位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子去双河堰上查看。当他们几人一起走到双河堰的北端时,发现这里的泥土已经坍陷下了一大块,其中一人赶紧回村汇报。一大批村民随后带着加固的麻袋拿着铁铲一起来到了堰上,豌豆大的雨点已经落了下来,村民顾不上衣服被雨淋湿,热火朝天地铲土填堤。狂风呼啸,浊浪滚滚,村民把一袋一袋的泥土填埋下去,但奇怪的是,这泥土一倾倒下水就被冲走。眼看要决堤了,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白发的老人,他说了一句话:“你们应该在这个位置开个口子,降低两侧的水位就不会发生坍塌了。”村民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在老人指导下边加固边挖口子。说也奇怪,当小小的一米多点的口子挖通以后,乌云飘散了,雨也停了。哗哗哗的河水从西侧欢快地冲向东侧,双河堰保住了,东边的一大片田地也保住了。
  这时,村民才想起刚才的那位老人似乎谁也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的?他们一起上前向老人表示感谢。老人笑了笑,告诉村民,你们应该在这里建造一座桥,并置一道闸门,当河两侧的水位落差大的时候可以开闸放水,这样就可以避免双河堰上的泥土被河水冲走了。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当地村民就来到这里,开始填土围堤。人多力量大,到了傍晚,厚厚实实的一道泥墩围了起来,泥墩中的水也已经抽干了,就等着过几天开工造桥了。
  第二天,天蒙蒙亮,附近起得早的村民往泥墩里看去,只见昨天抽干的水经过短短的一个晚上已经涨满了。也许是哪个口子没堵实,村民并没放在心上,他们继续忙乎着把水抽干。又过了一个晚上,他们惊讶地发现泥墩里又涨满了水,村民们细细检查了泥墩的周围,又添加了一些泥土进行夯实。然而可怕的事情还在发生,这里的水总是白天抽干,到了第二天又满了。这时,人们又想起了曾经指导过大家的那位白发老人,这些天好像他没出现过,也不知道他去哪儿了?要是他在的话,可以去问问他。人们正这样想着的时候,老人突然出现了,他告诉村民,双河堰下面住着一条恶龙,恶龙的头在北侧,尾巴在南边,它时常兴风作浪,淹没庄稼田园。你们要在这里造一座桥它就无法待下去了,所以要进行破坏。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把铁铲,你们抽干水后就把铁铲插在泥墩中间就可以了。说完这些,老人就飘然消失在人群中。人们这时才明白,这位白发的老人不是普通的凡人。
  这天傍晚,村民按照老人的话把铁铲插在抽干了水的泥墩中间,第二天泥墩里确实没有水渗透进来。而且令村民感到惊讶的是,双河堰两侧的河水通体发红。村民知道,一定是昨天的那把铁铲铲中了恶龙的龙头,它负伤后逃走了,那红色的河水便是恶龙伤口流出的鲜血。
  数月后大桥建成,全村百姓举行了欢庆仪式,并把这桥叫作镇龙桥。此后,当地再也没有闹过水灾,且年年风调雨水,五谷丰登,附近一带也成了富庶之地。
  孙跃进口述 沈伟恒整理
  七星桥
  横河镇有座南北方向跨卧在东横河上的三洞石拱桥,叫作七星桥。
  当地的人们十分喜爱七星桥,还由此编出好些传说。有个故事这么说:从前姚江潮汐,流过东横河。浪涛到东横河河道时,急湍奔猛,排山倒海,而且年年闹水灾,百姓苦不堪言。为了出行方便,村民打算在河上集资造桥。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们辛苦劳动,流血流汗,桥墩就要坐实时,哗啦啦被大潮水一下冲塌了。一次又一次的建造,一次次的倒塌,人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没有办法可想,只能再次动工建造桥梁。老百姓坚韧不拔的造桥精神,感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太白金星奏请玉帝帮助这些勤劳善良的百姓。玉帝派天上的七个星宿帮助百姓建造桥梁。不知什么地方来了七个石匠,没有人知道这些石匠从什么地方来的,他们与建桥石工一道共甘苦,同患难,敲石块,砌石梁。当天夜间竟架起了这座桥,且没有倒塌。说来奇怪,原来的惊涛骇浪在经过桥的时候变得温顺可爱。人们为此惊奇不已,而七个石匠也一下子无影无踪了。原来这七个石匠是天上的七个星宿,是受玉皇大帝派遣下凡来帮助造桥,功成而归。于是,大家称这座桥为七星桥。
  又有人说,东横河年年闹水灾,原因是东横河河道下住着四条龙。四条恶龙作恶多端、为所欲为,每年发动水灾,吞噬百姓的家畜,淹没百姓的农作物,民不聊生,百姓妻离子散。土地公公多次上天向玉帝告急。玉帝下旨,派哪吒三太子宰杀恶龙。哪吒三太子提着七星宝剑下凡来找恶龙,四条龙哪里是三太子的对手,吓得抱头鼠窜。哪吒三太子脚踏着风火轮,手起刀落,杀死四条恶龙。恶龙已除,东横河从此风平浪静。七星宝剑也化而为桥,因而后人叫它为七星桥。
  胡嘉春收集 乐科立整理
  三郎桥
  在横河镇上剑山村,有一座桥叫三郎桥。但是,这桥为什么叫作三郎桥呢?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他家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大郎、二郎和三郎。在他们小时候,父亲去世了,于是他们母子四人相依为命。这三兄弟很勤奋,也很节约,长大之后他们就更加节约了。
  后来,三兄弟搬家了,搬到了河的对岸,他们与母亲之间隔了一条河,而当时河上也没有什么桥可以让人走。于是,这三兄弟为了照顾母亲,便每日沿着河去别处绕一圈到母亲家。傍晚的时候,就按照原路返回。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一年。
  有一天,大郎说:“一直这样也不是什么办法啊,走的路程多了照顾母亲的时间就少了。”二郎想了想,说:“不如我们节省一些,,将来在这一条河上造一座桥吧!”三郎拍手叫好:“好啊!这样我们看望母亲方便了,百姓们行走也方便了许多啊。”于是,三兄弟省吃俭用,终于攒够了钱,在河上造了一座桥。人们为了赞美这三兄弟的孝敬之心,为赞美他们为百姓无私奉献的品质,便以这三兄弟的名字来命名这座桥。于是,便有了三郎桥这一名称。
  王金弟口述 陆成扬整理
  得胜桥
  在胜山的东边,有一座得胜桥,虽然这桥与其他桥没有两样,但它却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
  相传,在明朝年间,这里还是汪洋大海,海中有一个小岛。这小岛与陆地之间有一条沟,成了小岛的天然屏障。倭寇就是想利用这个小岛和天然屏障作为据点,常常在退潮时上来骚扰老百姓。
  明朝爱国将领戚继光为了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他率领海边军民组成戚家军。为消灭这股倭寇,戚继光组织了几次战斗,但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几次都没能将小岛攻克。面对小岛上洋洋得意的倭寇,戚将军经仔细观察地形,终于想出了一个妙计,利用退潮之际,组织军民搬运土块沉石,混合作堰,在海涂上架起一座桥梁。到了夜间,乘敌不备,冲过土桥,把倭寇彻底消灭。
  乡亲们为了纪念戚将军的这次胜仗,就把这个小岛改名为胜山,把这座桥重新整修后,取名为得胜桥,至今这座桥仍保持原状无损,为人们所纪念。
  徐群学 整理
  古垫桥
  长河镇的西边有一条江,这一条江叫垫桥路江。过去这一条江不叫垫桥路江,叫胡家路潭。潭起初是由陆地上向杭州湾排水时冲刷形成的沟,后来加上潮流的反复冲刷,逐渐形成了一条能通船的深邃的回潮潭,因为潭的两边多住着姓胡的人家,所以这一条潭就叫胡家路潭。据说倭寇常常从胡家潭乘船上岸骚扰乡里,明朝皇帝为对付倭寇也曾在老塘墩筑炮台派兵据守,在县志中曾有记载这一些事。
  后来海塘逐渐北移,胡家路潭的两岸变成了桑田,胡家路潭也变成了条真正意义上的江。为了解决两岸人们的往来人们在江上架起了一条简陋的石桥。可是由于这一条石桥又低又矮,下大雨时间水一上涨,桥下行船就会受到阻察。遇到黄梅天发大水,甚至桥板也会被水淹没,使行人难以通行。为了过桥,人们只得在桥板上面再垫些石块,然后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从这些石块上面走过去。一来二去,人们就把这一条可怜的桥叫作垫桥了。
  长河街上住着皋九、仁一两位老人,这一切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都想筹资重修这座桥。九皋虽然喜结交肯办事但毕竟家境贫寒,仁一虽然也心地善良,可惜家底不厚,要独自出钱重修垫桥。这条垫桥,确实也是件不容易办到的事。
  清道光丁酉年(1837)巧逢二老七十大寿,他俩不谋而合,毅然决定不办寿宴,拿出平时积着和办寿的钱,用来重新修建桥。他俩的这一义举得到了四邻八村乡民的赞扬,人们也纷纷行动起来,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过了一段时间,一座三板两栏子的漂亮石桥就横跨在江上了。两位老人修桥铺路,为子孙造福的高尚品德,被后人广泛传颂。有民谣为证:“一座垫桥二老修,三村四邻把工投,五阶六梯行人过,七水八河入海流,途达潮塘驰万马,泽通利济驶千舟,九仁遗迹百年后,十里长河叠高楼。”
  范觉甫 整理
  沈府巷
  据说,这沈府巷的老祖宗在浒山安家落户时,却是一位穷苦郎中出身。老婆靠纺棉丝,做些卖布,过苦日子的。男东家呢,是个郎中,会点医术,懂些医道,赚些小钱,养家糊口,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是比较清苦的。
  有一天,这个沈郎中告别妻小,背起行医包袱,远走他乡,外出行医去了。由于在外也挣不到什么大钱,所以,一年四季难得归家。他在全国各省各府都跑遍了,最后,来到京城落脚,行医为业。
  有天外出,沈郎中看见大街上围拢了许多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都抬着头在看一张榜文,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
  仔细观看,原来是京城总督大人的门上贴了一张告示:总督府里的小姐近日生了一种怪病,茶不饮,饭不吃,日见黄瘦,身子疼痛无比。问小姐生了什么怪病,只是哭泣,不说病情,请了许多名医,又不能当面搭脉观看,所以无人能治,急煞了总督大人。告示中明确悬赏:如果有人能够治愈小姐的这个怪病,有官则官上加官,无官就平地升官,假如不想做官,有什么要求请提出来,尽量给予满足。
  这沈郎中想想自己一生行医,也是怀才不遇,多少疑难杂症,均能化险为夷,因此,就冒着生死风险,把这张榜文揭了下来,大胆地向总督府衙门走去。总督大人看见有人撕了榜文进来,满天欢喜,把他请为上宾,一番热情招待之后,询问有何良方?沈郎中说:这遥空搭脉我是吃不消的,必须当面观看小姐脸色,手搭脉搏,眼看舌苔,方能确诊下药。总督大人为了抢救女儿性命,也没有什么良策,顾不得男女有别了,便叫沈郎中去他女儿闺房诊断了。
  郎中经过望、闻、问、切等综合分析之后,最后,确诊小姐是生了种慈溪人称作为:纯拣克寸的毛病——下身肛门下方生了一个大大的骑马痈,这个羞人的毒疮生得真的不是地方,不开刀放毒又怎能医得好这毒疮疤呢?然而,这总督大人之家的女儿,又是黄花闺女,平常连静脉也不轻易让郎中搭上的,何况这疮又生在这部位,真正难啊!
  那么,如何开刀呢?沈郎中冥思苦想了足足半天时间,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锦囊妙计:他私下里一个人将一把开毒疮用的慈溪人土话叫“冷丹”的刀片磨得非常锋利,自己又多次在一把太师椅上坐了又坐,并做好了暗记。然后,把这把锋利无比的尖刀从太师椅下面戳了上来,让尖刀刀锋露出椅面约半寸左右,刀锋上面再用一块大红绸布盖上,一切准备停当。
  第二天早晨,沈郎中就叫丫环扶小姐走出闺房来看病。那小姐因生了毒疮,没几天时间已病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一副皮包骨头的样子,简直连走路的力气也没有了,在两个丫环的搀扶下,虚虚弱弱地从闺房走出来,移步来到厅前。沈郎中叫丫环扶小姐到太师椅上坐下,丫环、小姐、总督大人以及众位家人不知是计,总觉得这位郎中医病有点出奇,为啥要让小姐到太师椅上去坐呢?既然有敢于撕榜的勇气,也肯定必有高明的医术,无须多疑。大家都听从郎中的指挥,把小姐慢慢携扶到太师椅上面。小姐刚刚将屁股坐到太师椅上,突然感觉一阵狠命的疼痛。原来,这太师椅上的尖刀已戳破红布正好不偏不倚地刺向了小姐下身的骑马痈内。小姐正欲起身站立,又被这沈郎中在两肩头上狠狠地一按,说:“请小姐再坐一会,病情马上就好。”真是又一阵奇痛,一股脓血像潮水一样,“叭”地喷射到了裤子上,源源不断,小姐也痛得差一点点昏死过去。郎中马上吩咐丫环扶小姐快快回房,并说:“从今天开始,小姐只要吃些消炎草药,这病慢慢自会好起来的了。”丫环们扶小姐到闺房,及时给小姐更换了裤子。因为给小姐的骑马痈放了毒血,又经过对症下药的中药调理。没几天功夫,小姐的病情真的一天比一天减轻。不到一个月时间,这位千金小姐又出落得亭亭玉立,似花似玉一般,总督府里上上下下无不欢天喜地,高兴万分。
  总督大人再三挽留沈郎中平地升官,被他一次又一次谢绝,后来又问他:“既然不要做官,那么,还有什么要求?”沈郎中只是说:“我是行医出身,长年累月,居无定所,四海为家,现只要求在京有个落脚之地,开家药店,便于为民造福,治病救人。”总督大人一听,区区小事,怎能不予满足呢?马上出钱买下了京城某街上的一家药店,无偿送给了沈郎中。后来,两人又结拜了兄弟,成为一对非常亲密的朋友了。
  从这以后,这家中药店的生意特别兴隆了。
  据说,有一年太后也生了一场大病,久治不愈,御医在药方中急需一帖“老虎屎”,四处求索而无果。沈郎中就用“猫屎”代替而贡上,说是老虎是地虎,家猫乃天虎,可以代之。结果,太后服之,果然灵验,这下沈郎中的名气就更加大了,得到了皇上的封赏。从此,他与皇室也有了联系,听说还封了一个二品官职呢!
  这样,沈郎中从一个走游四方的小郎中,一下子变成了京城赫赫有名的大药官,还发了大财。发财没忘本,他在京城,把赚来的金银财宝装了18只大船,经过京杭大运河,叫人摇到了浒山老屋里。
  那天,正是半夜里,老婆还在点着油灯在“滴冽冽、滴冽冽”地纺棉丝,听到有人敲门,马上起身开门出去,外边已经是人声鼎沸,18只大船的财宝一箱一箱地抬了进来,几间小屋里藏也藏不下了。
  再后来,就在现在天九街的地方,造了99间转马楼,只要一登上楼,便可四周绕转,其气势气魄真是无比宏伟,方圆几里谁也比不过了。只是这转马楼到了太平天国期间,被造反的太平军用火烧掉了大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汪伪时期,再次遭受火灾,这转马楼便成了一块焦朴朴的空地了,仅剩下一条沈府巷了。
  陈长云 收集整理
  纱摊头
  掌起镇柴家村有一个地方叫作纱摊头。这个纱摊头的地名是怎样来的呢?
  原来在四百多年前,柴家的一条小河边住着一个叫柴爽的农民。有一天,他在河边翻叠芦苇柴篷。他翻着翻着,翻起最后一捆时,看见地上有一条老大的“河鳗”。这条河鳗受惊时扁平的尾巴一上一下地摆动着。柴爽很喜欢吃河鳗,便把这条鳗捉到家里,杀好,炖熟,买了一些酒,把整条鳗都吃了。吃鳗后,他口渴得厉害,便叫妻子阿娟舀了一碗茶来。阿娟把茶搬到他手里,他一喝茶,“当啷”一声,碗就掉在地上,接着人也倒在地上,渐渐地化成一摊脓血口柴爽的妻子见了便哭得死去活来。后来,她只得把这些脓血扫了,倒在后门口的柴篷边。
  隔壁阿婶得知大伯突然去世的消息,她来到阿娟家,又不见大伯的尸体,感到十分奇怪。她就到慈溪县衙门去告状,说是阿娟谋杀亲夫,衙役把阿娟逮了去,在县衙门审问。阿娟坚持说自己没有害死亲夫,丈夫吃茶后便跌倒化成脓血了。县里断不了案报送宁波府台衙门审理。宁波府台审问的结果与县衙门一样,仍然定不了案。于是宁波知府带领所属各县大小官员都来到柴家实地查勘。知府老爷把柴爽的邻居都叫拢来讯问。邻居们都说:“柴爽和阿娟夫妻恩爱,阿娟决不会谋杀亲夫。”知府闻听勃然大怒,便大声斥责:“你们这些刁民,包庇坏人,该当何罪?你们难道不怕毁村灭族吗?”
  正在这危急的时候,门外来了一个乞丐。这个乞丐说:“是不是谋死亲夫,让我来问一同就会清楚的。”众官员见了不禁大怒,便纷纷呵斥说:“我们这许多老爷难道会错断此案吗?”乞丐说:“老爷可不能草营人命,如果他问不出来,你们叫我死无葬身之地。”想到这里就说:“问个清楚。”宁波知府想:“这个乞丐大概是活得不耐烦了,你要问就问吧!”乞丐叫阿娟想想:“你丈夫死前还吃过什么东西?”
  阿娟说:“他吃一条鳗。”
  这时,一个县官插嘴说:“去买几条来,看吃了会不会死?”
  乞丐不理这个县官,继续问:“这条鳗是哪里来的?是什么形状?”
  阿娟说:“这条鳗是柴爽在夏柴篷下捉到的,尾巴扁平,会上下摆动。”乞丐问:“你丈夫死后化成的脓血倒在哪里?”
  “倒在后门柴篷边。”乞丐叫阿娟陪他们到柴篷边,认定了地点,请农民掘地三尺,果然掘得骨针大小的小鳗十余条,这些小鳗的尾巴也是上下摆动的。乞丐把一条小鳗给大狗吃了,大狗吃后立即死去。
  乞丐说“这种形状像鳗,尾巴上下摆动的是毒蝎蛇,等它们繁殖起来,不知道要害死多少人呢?把这些小毒蝎蛇放在油里烧毁才可灭迹。”于是知府叫里正焚烧了。
  这时,宁波知府叹了口气说:“我们枉读四书五经,做了官,还不及一个叫花子”。说着,就将头上的乌纱帽地上一惯,知府这一举动,大小的官员都不得不脱下纱帽,往地上惯,当时纱帽竟惯了一地。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纱摊头了。
  刘长荣口述 膝占能整理
  廿四间头
  年长的龙山凤浦岙人都晓得,过去在村东有一幢气派蛮大的民宅,人称廿四间头,关于它的来历,当地村民都讲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凤浦岙村住着一户姓方的人家,丈夫常年出外打工挣钱,妻子在家纺纱织布。方家夫妻为人和善,省吃俭用,有时拿出些积蓄,资助村里的穷苦人家,相帮解除燃眉之急。
  那一年,方哥在杭州一家蜡箔作坊里做伙计。有天他值夜班,朦胧中看到两个又高又大的人从他身旁边走过。他抬头细看,没想到一眨眼工夫,这两个人居然消失在前面一个洞里。他觉得非常蹊跷,这么小的洞,两个高大的人怎么能走得进去呢?
  天刚蒙蒙亮,他怀着疑惑和好奇的心情走近那洞一看,天哪!洞里全是闪闪发亮的金元宝。他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用手揉了揉,睁大了眼睛再看,真的是元宝!伸手一摸,凉凉的;拿起来掂掂,沉沉的,这下他完全信了。一阵狂喜后,心情慢慢平静下来。怎样把这些金元宝运回家乡呢?
  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方哥掩盖好洞口马上从集市上买来许多炭,将金元宝和炭块装进六只大木箱里,,然后雇车把箱子运回了老家凤浦岙。就在方哥回家前一天的晚上,家里也出现了一件奇事。这天深夜,妻子正在低着头纺纱,忽然,看到一只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从她的纺车旁经过,走到她家的楼梯下面就蹲下了。她想自家又没养鸡,一定是邻居家的鸡跑错了地方。又想这么晚了,就让它们在楼梯下待一夜吧,等天亮了再说。
  第二天一早,她来到楼梯下,想看一看昨晚上到她家过夜的那一群鸡,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了一跳,楼梯下蹲着一只金光灿灿的金母鸡和一只只小金鸡。
  方哥家福从天降,一连发了这两笔横财,乐得夫妻俩做梦也在笑。从此,夫妻俩更加乐善好施,修桥铺路造凉亭,并在风浦湖畔建造了一幢廿四间楼房,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后来有高人告诉方哥,那天晚上看到的两个又高又大的人是财神苦萨。因财神爷见他良心好才帮他发财的。住过廿四间头的村民说,有时半夜能听到纺纱和母鸡呼唤小鸡咯咯咯的声音。
  二十世纪70年代,因凤湖扩建,廿四间头被拆除了。如今,凤浦岙人住的新楼房,都能与廿四间头相媲美,这是他们继承了祖先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
  金翠娣等口述 方宏整理
  沙河头
  在横河镇南部的翠屏山北麓,有一个景色美丽的小村子,叫沙河头。这个地名的来历要上溯到清朝初年,那时候,清朝大军南下,南明小王朝已风雨飘摇,浙江抗清义军节节败退。清兵渡钱塘江,克绍兴城,攻陷余姚县,占领了姚北地区。
  明末清初,孙嘉绩变卖了家产和田地,招兵买马,组织抗清义军,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组起队伍,来报效南明小朝廷。清兵占领余姚后,孙嘉绩率领抗清义军上了四明山,与黄梨洲等抗清将士会师,坚持着反清斗争。
  明朝年间,余姚横河孙家境曾经出了一百五十多位官员,这些明朝官员告老还乡时,带来了为官时穿戴的行头——乌纱帽、官服和朝靴等。他们去世后,都留下了自己的行头,让子孙后代妥善保存起来,以作纪念,并显示孙氏家族的荣耀。
  当时,孙家境人很担心清兵来搜查,发现保存着的乌纱帽、官服和朝靴等,遭受灭族之祸。因而,他们就把祖上留下来的行头统统丢到一条河的漕头,挑来泥土,把此河漕头填为平地。孙家境人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家族的荣耀,就把这条河的漕头称为纱帽河漕头,把翠屏山下的小村子叫纱帽河漕头村。后来又担心清兵发现村名的用意而追问,故将河的漕头称为纱河漕头,村名改叫成纱河漕头村。又因为这一条河处在翠屏山北麓,常有沙石子冲积,久而久之,人们就将纱河漕头成了沙河漕头,又简称为沙河头,这个河畔美丽的小村庄也随之叫作沙河头村。
  孙银海口述 张水洲整理
  桥头走马楼
  桥头镇小桥头村有一座通天楼,它是九十九间走马楼的一个组成部分。曾有人多次相问,九十九间走马楼是谁所造,已经无从查考,不过它却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
  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当地有一个姓余的员外。一天,他斜靠在楼上的窗口,向下望去,路上有一个圆圆的铜钱。余员外走下楼去,但出门一看,却是一个柿子盖。余员外回到了楼上,再在窗口向下看,仍旧像一个铜钱。这样,余员外上上下下走了三四次。在窗口向下看看是铜钱,走下看看是柿子盖,感到十分奇怪。
  忽然间,余员外在窗口看见有一个身穿粗布衣服的壮年人走过,弯腰拾起了那个变来变去的铜钱,随手放进口袋。余员外看了心里想,这明明是一个柿子盖,那人拾了为什么却放进了口袋呢?于是,余员外急忙走下楼,问这个过路人:“这个柿子盖你要它做啥?”那人听了直说:“我是拾了一个铜钱啊!”说着,随手从口袋里摸出来给余员外看。这时,余员外看,真的是一个铜钱,心里感到奇了,忙邀过路人到屋里坐坐。
  坐定后,余员外说:“今天你运气真好,拾了一个铜钱。”接着又问:“你到哪里去?”那人说:“我是一个做长工的人,眼看快年底了,想出去找找明年的工作!”余员外听了忙说:“那好,我家正需要有一个长工,你明年就到我家做好了,我给你双倍的工钱!”
  两人谈着谈着,不觉已近中午,余员外便吩咐家人备酒待饭。饭后,那人感激地要走了。余员外以防失约,当场就预付给了他明年的工钱,并要他开年过了正月初三来上工。
  那人回到家里,向妻子讲了要去余员外家做工的事,并把所拿到的预付钱交给了妻子。妻子感到很高兴,并对丈夫说:“明年一定要准时去上工!”
  正月初三一早,那人就来到了余员外家。余员外见那人诚实守信,感到十分高兴。一开始,余员外没叫他做什么事,只是坐在一起,一边喝喝茶,一边聊聊天。
  到了正月初六,长工看到余员外家的水缸里没水了,想出去挑几担水。余员外见了,忙说:“水缸里的水别人会挑的!”
  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五,长工间余员外:“你家的田地在啥地方,我总要去做活嘛!”
  “我家没有什么田地,”余员外摊着两手说。
  长工听了便说,“你家没有田地,那雇了我派什么用场呢!”
  余员外想想也有道理,便直截了当地对长工说:“我是做生意的,你会不会做生意?”
  长工说:“生意我做也做过,不过不是很内行!”
  余员外听了说:“这没关系,几次做过就会内行的!”说着便从内房拿出300贯铜钱,叫长工去外地贩买些药材来。
  长工日行夜宿赶路,有一天,他不幸在半途遭强盗。强盗见他腰缠铜钱,上前便抢,长工只好苦苦哀求:“这钱是别人叫我去做生意的,请行行好,放了我吧!”强盗凶神恶煞,哪管你哀求,抢了便走。
  长工绝望了:“我回去怎么向余员外交代呢?”一不做,一不休,长工索性朝着强盗跑回的深山里走去。深山里确实有个强盗窝,里面住着许多强盗。长工准备豁出命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地闯了进去,又是苦苦哀求。
  这时,他的哀求被里面的一个强盗头子听到了,似乎也动了恻隐之心,送了他一大堆山里的磉墩石,叫小强盗搬到山下,用船装好,帮他一起撑去。
  过了几天,一船磉墩石撑到了余员外家门前的河埠头。船一泊好,小强盗早已无影无踪。
  长工一进余员外家,对余员外为难地说:“我生意没做好,只装来了一船磉墩石!”余员外听了,毫无怨言,反而说:“好的!好的!磉墩石可以用来造屋立柱!”说着,便与长工一起来到了河埠头。
  余员外一看船里的磉墩石,眼睛不觉一亮,忙对长工说:“你真是笑话了,这哪里是磉墩石,分明是一船乌金啊!”长工一听,也奇怪了,睁大眼睛一看,又下船一摸,不禁也喊了声:“啊,真的是乌金!”余员外笑嘻嘻地说:“这是你的运气,我余员外也不想要这船乌金,就归你吧!”长工却说:“这是你叫我做的生意,怎么好归我呢,应该归你!”两人相互推让着,谁也不想独吞这船乌金。
  最后,余员外提议:“这样吧,我们用这船乌金作费用,为子孙后代造一幢大楼房吧!”长工听了,十分赞同。
  说做就做,余员外千方百计召来了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花了三年六个月的时间,终于建造成了今天的九十九间走马楼。
  余长飞 整理
  破楼屋、黄庵跟
  在宗汉街道百兴村里,有两个小小的自然村,名字非常特别,分别叫作破楼屋和黄庵跟。这里的村庄地名为什么会叫破楼屋和黄庵跟呢?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经常在讲,这是与那时那地曾经发生过的一个故事密切相关。
  起先这里的村庄比较零星四散,人口也不算很多,仅仅住着十几户人家,也没什么响当当的地名,其中,有一户黄姓人家男耕女织,生活稍微好一点。此黄家有一个外甥,二十多岁年纪,却是不务正业,做人很勿落档。但是,他凭着身材魁梧,力大无比的优势,在一帮不三不四的小兄弟当中,以老大自居,常常带领小兄弟去有钱人家敲诈勒索,明拿暗偷。到了晚上,人稀少之时,就在主要道路上,设卡埋伏,干些偷鸡摸狗、行凶抢劫的事情,真是无恶不作。村庄的人们都知道他们的胡作非为,不过,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心里是个个痛恨不已。不久的某一天,他被官府抓进了牢房,据说,被判重刑,发配远处。做舅舅的在姐姐的多次求情催促下,便去探了一次监狱。外甥见了舅舅之后,痛哭流涕,表示要悔过自新,重做新人,他要求舅舅做担保人,去官府那里说情,以减轻罪责。做舅舅的叹苦:“我一个贫民百姓,又没有多少积蓄,到哪里筹集许多钱财,去向官府送礼说情呢?”外甥便悄悄地向舅舅透露:自己曾经有过一次血案,从一个过往生意大商人中,抢劫到许多金银财宝,现在这些财宝又藏于某某地方,只有自己一个知道,为了保全自己,他把此事告诉了舅舅。请舅舅从中拿出一点,作为活动经费,去送给官府经办人员以减轻自己的事行,做舅舅的听后,一口答应了他。
  这个舅舅归家之后,迫不及待地悄悄来到外甥暗藏宝物的地方,不看不知道,一看吓跳,他一下子看傻了双眼,啊呀!外甥竟有这么多不义之财啊。即使今后不做不赚,今生今世也是吃不尽,用不完了,外甥的良心也太不知足了,我明天一早,就马上去余姚县官老爷那里去说情送礼,非把他保释出来不可。从今以后,定要叫他改过自新,重做新人。同时,我这个老娘舅也好借借外甥的发财之光了。
  然而,等到夜深人静,舅舅躺在床上,却是转辗难眠,他的心中是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思想斗争异常激烈。一会儿,想着要保释外甥出来的计策;一会儿又产生个念头,不想去官府保释了。舅舅心中在打自己的小九九:今天,我如果拿部分财物去官府说情送礼,也许能够减轻外甥的罪行,从轻发落,或者还能把他保释出来。但是当外甥从牢狱里放出来之后,这么多财宝又要是物归原主,归外甥所有了,自己仅仅是个保管员而已,眼饱袋中空,想得到一点好处,也要看外甥眼色。
  想到这里,舅舅对外甥的这么多财宝就开始眼红手痒,想占为己有。想占有的欲望一旦产生,这亲情、良心、道德等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了,于是保释外甥出狱的计划也变卦了。他暗暗思量:这事儿反正只有天知,地知,我知,他知,其他没人会知晓,半夜里,一个谋财害甥的阴险计策便在舅舅脑海里产生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起床,凭着自己读过几年书,有点文化,便写了一份状子,并把外甥亲口向他讲述的:某年某月某日晚上在某地拦路抢劫,致某位过路商人一命归天的恶事也一并写上去了,又以匿名的方法,把告状纸及时递送到了余姚县府那里。
  此状不告的话,那时县官又没掌握重大案例,仅仅只能判决个五六年徒刑,就了结此案。现在舅舅的匿名状子一送到县官那里后,县官老爷即刻升堂,进行提审,外甥开始还想百般抵赖,但在一番严刑拷打之后,外甥在时间、地点等事实面前,最后,不得不从实招供了,结果,这个外甥在舅舅的告发下,被县官老爷判了死刑,斩首落场。
  有句俗话讲得好,“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这个娘舅自从外甥斩首之后,一下子暴富起来,吃的、穿的、用的是应有尽有,独独缺少一幢高大楼房。他把从外甥手中夺来的珠宝变卖之后,买了一块上好土地,请来了大批木匠泥师,要为他建造一幢畚斗式的楼房,房址就选在现在的破楼屋位置上。
  “树木乌堆堆,百鸟飞拢来。”自从这黄姓舅舅发了这笔不义之财之后,数十年不走动的亲戚也来来往往了,酒肉朋友也多起来了,邻居也更加热情了。这座北朝南的十多间,左右两边各五间居头的二层楼房,在许多邻居和朋友的帮忙下,加上东家较为客气,师博们也非常勤快,楼房建造得特别快,转眼工夫,就到了楼房上大梁的黄道吉日。
  这一天,这位舅舅头戴西瓜帽,身穿绸布长衫马褂,脚蹬靴子,一根辫子梳得又光又滑,他满面红光,笑口大开。他命人去天元市上买来一百串百子炮仗,一百个两响大爆竹,一千只大发馒头,请师傅定做了两只廿斤重的五代元宝,两支五十斤的大红蜡烛,还配齐了六荤六素:两条大鲤鱼、两只大雄鸡、两只生蛋鸭、两只胡羊肉、两刀猪肉、两只大雄鹅,以及十二统盘的:油食、香干、压板、芋艿、花生、枣子,在楼房中堂的四张八仙桌上,摆得齐凑凑的,楼房正中堂前立柱上,贴上喜庆对联,一派喜气洋洋的吉庆景象。亲戚朋友和方圆数里之内的人们都赶来看热闹,又来抢大发馒头,讨个吉利,借借富贵人家的光。大家翘首以盼已时正中时刻快快到来,坐等东家喜庆跪拜列祖列宗,木匠师博上梁惯馒头。
  将到已时正中,这位舅舅出现在楼屋中堂,他刚刚将大红蜡烛点上,霎时间,在西南上方向,乌云滚滚,雷声隆隆,闪电不断,狂风大作,吹得在场的人们连眼睛都睁不开来,刚才还阳光灿烂万里无云的天空,一下子变了脸色,把个喜庆的场面抹上了阴影,木匠师傅问东家:“上梁是否延迟一刻?”得到的答复是:“黄道吉日,怎可更改?庆典仪式,照常进行。”
  天空越来越暗,只有连续不断的闪电照得角角落落有些明亮,这震天动地的响雷一个接着一个。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吓得人们连眼睛都睁不开。突然间,一声震耳欲聋的响雷爆炸在头顶之上,吓得来看热闹的人们瑟瑟发抖、赶紧用手指塞住了自己的耳朵。
  这声响雷过后,风止了,雨停了,天空又是一派阳光明媚的景象,当大家睁开眼睛,个个是目瞪口呆,脸上的笑容全部消失了,发现这个黄姓舅舅已被雷电劈死,直挺挺地躺在中堂外面的道地上,全身墨黑,七窍出血。这样,一场喜事一下子变成了丧事。这黄道吉日、上梁庆祝办谢酒的鱼肉酒类便只能转用到了办死人羹饭上。
  丧事办过之后,做舅母的心中当然知道,这是自己丈夫谋财害甥,老天爷对他的应有惩罚。她孤零零一个女人,胆子又小,再也没有心思去建造这尚未竣工的楼房了,便将建楼剩余的钱财、木料等材料,让木匠泥师在这破楼房之前西南的空地上,建造了一座尼姑庵,自己则削发修行,替夫赎罪,并把这尼姑庵取名为:亡庵。
  之后,这幢没有竣工的楼房,停建了好几年,周边的人们就都把它叫作破楼屋了,即使后来别人将这幢破楼层全部建造完毕之后,大家还是习惯惯地把它叫作破楼屋,直至以屋名为地名,长期沿用。后来这庵周围的人们觉得用亡庵的庵名和地名太败坏村庄的名誉和声誉了,因为是黄姓母所建,所以,就更名为黄庵了,庵所周围的村庄就被叫作黄庵跟。
  陈长云 收集整理
  五王坟
  峙山公园西面,莲华峰下有一座五王坟的地方。相传这五王坟有一段很不平凡的传说。
  那是南宋初年,高宗赵构无力抵御金兵,只得带着残兵败将渡过钱塘江一直往东面逃,到了余姚地界,身边的兵将全失散了,后头的金兵却穷追不放,情势十分紧急。赵构调转马头,朝北落荒而逃。到莲华峰下时,他已耗尽精力,再也跑不动了。赵构自料此次必死无疑,便不由仰天长叹起来。
  叹声惊动了正在路边耕田的五个农民。他们议论了一阵,认为这赵构虽然是个草包,但还是皇帝,便招呼他赶快把马藏入山中,然后下田来和大家一起耕田。
  不一刻,金兵赶到了,向耕田的农民打听赵构的下落。农民们用手指往北一指,那些金兵就马不停蹄,直向北面追了下去。金兵走后,五个农民马上指引赵构骑马往东逃。赵构感谢农民,与他们结拜为兄弟,然后上马向卧牛山方向跑去。就这样,五个农民生死关头救了他。
  再说金兵一直追到海边,抬头不见赵构踪影,心中怀疑,回到莲华峰下,又见耕田人少了一个,就断定是这些农民放走了他。愤怒之下,竟把五个农民全都砍死在田间。这时,赵构已到卧牛山脚,正躲在福昌寺前观察金兵动静,看到这一情景,内心又愧又痛。
  后来赵构重登皇位,想起这事,就派大臣在莲华峰下造了一座五人合葬的大坟,因赵构与他们曾结拜为兄弟,就称此坟为五王坟。
  胡阿才口述 方印华、晓洋整理
  倭仔窝
  龙山雁门一带农田里,有不少牛不能耕,机不能驶的陷潭,叫风窝,大家叫它倭仔窝。要问这倭仔窝的来历,那就得从戚继光将军抗倭说起了。
  那是明朝嘉靖35年夏秋之交。戚继光将军在雁门岭下击退了几次小股倭寇的侵袭后,有一天清晨,独自坐在一块大山石上。望着那波光粼粼的大海出神,他料想倭寇不会就此罢休,凝神思考着下一步的对策。这时,金色的彩霞已捧出轮火红的朝阳,潮水刚刚退净,因倭寇骚扰而好久没有下海的渔民又高高兴兴地背着渔网,提着鱼篓到海里捕鱼去了。然而他们绕着圈子走。戚继光看了,甚觉蹊跷,见后面又来了几个渔民,便站起身来打听情况。
  渔民见是戚将军,就你一言我一语地纷纷答话,原来这海涂上有几处是风窝,人若是踏进去,就会越陷越深,很难出来。当地人知道这个奥秘,因此下海捕鱼时总是避开这几处风窝。戚将军听了,对雁门海涂地理特点甚感兴趣,他想以后与倭贼交锋,这些风窝无疑是天然的陷阱,只要运用得好,必能致敌于死命。于是他不耻下问地和这几个渔民谈了半天把风窝的位置大小深浅摸得一清二楚,还立即传令部下士卒按渔民的指点,在这些风窝边上做上了标记,并要大家引起注意。
  一天,戚将军去龙山烽堠视察关防,偏遇两千多倭寇分二十余艘帆船,在雁门岭附近登陆。戚将军闻讯赶到,立即率部反击,倭寇抵挡不住,大败而归。戚将军一面指挥部下乘胜追击,一面吩咐部分亲兵抄近路赶到海边拦截,两路包抄。那明军犹如皂雕追紫燕,猛虎扑羊群,真个是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看那倭寇,忙忙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一个个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只顾夺路逃命,向海船奔去。
  此时日渐平西,潮水已落。原来停泊在海边的那些船只早已随退潮缓缓飘出海湾。倭寇急得无路可走,只得在海涂上拥来拥去,团团打转。各路明军却按戚将军命令,拉开大网,尽将倭寇往几处风窝里赶。倭寇哪知其中奥秘,边逃边退,陷进风窝纵有天大的本事到这里也无济于事了。
  明军对这个阵势,自然欢喜不迭,每人找来一根老长的尖头乌竹竿,站在风窝边朝倭贼乱戳乱刺。天色未暗,就把这伙奸盗掳掠无恶不作的强盗全部消灭在风窝里了。这一仗,直打得倭贼血漂海涂。而那些风窝,从此也被人们改称为倭仔窝了。
  如今,四百多年过去了,海水北撒,泥涂日涨,这一大片海涂早已成了良田,而几处倭仔窝却依然陷如当年。当人们走近这些大泥潭时,自然会想起戚将军抗倭的事迹来,“血染苦战岭,贼陷倭仔窝”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诵着。
  翁庆坤 整理
  撬鳗舍
  新浦镇五塘南村有三个自然村,中间一个自然村叫撬鳗舍。
  数百年前,以捕鱼为生的渔民,陆续来到了新围的五塘南落户。据说,这些渔民均为撬箭鳗(撬箭鳗即以一尺长的带钩子的刀拖、拉、甩箭鳗鱼)专业户,男的以撬箭鳗为主,女的以卖箭鳗为主,他们各有专长。男的出门撬箭鳗,熟知潮起潮落时间,还知道洞内箭鳗的大小及活动规律。当潮水退后,他们就手拿撬鳗龙刀和竹笼下海撬箭鳗,在海涂里只要找到鳗洞,就知道鳗在洞内的各种情况,只要用刀往下一撬,一条大箭鳗就随之出来。
  撬来箭鳗后,女人就上街出卖。当有人来买时,她能快速鳗上秤,然后口喊斤量、金额,眼疾手快帮人杀箭鳗,抓住后连斩几刀,挤出肚肠,再连斩数刀,鳗段长短均匀,手艺高超。顾客所买箭鳗回家后只要洗净,就可蒸煮食用。
  由于这里离海近,滩涂好,潮涨潮退,掌握便利。当退潮时,只要走过五塘,就可以在海涂里撬箭鳗了。渔民在这里集居多了,都搭建畚斗舍。这种草舍,原材料多数只用毛竹、稻草。一般一间两庇,东庇为灶间,西庇为房间,中间为正间摆工具等。舍形状南高北低,上面全用稻草扇覆盖,称为畚斗舍。
  由于来这里集居的人们,均从事撬鳗,又都住草舍,久而久之,撬鳗舍成了地名。
  徐文尧 整理
  直落路
  新浦镇择浦有条黄金浦,沿浦的一条路叫直落路,不知是浦依路还是路沿浦,反正路和浦连在一起。这直落路,自始至终有十八个困(弯头),使摇船的人头痛。但这十八困的产生,却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很久很久以前,在黄金浦边住着一户人家,家里只有三个人,一个寡妇和寡妇的公婆。寡妇年轻轻的死了丈夫,无儿无女,但有一对七八十岁的公婆,耳聋眼瞎,完全靠人赡养。这个心地善良的媳妇,为了年老的公婆,为了名节,她立意守寡,赡养公婆。白天在丈夫留下的几亩薄田上耕耘,起早摸黑料理公婆生活。一个妇道人家,从没有种过田,这收成还能好吗?辛辛苦苦一年,三个人吃还不够半年。寡妇为了让公婆吃好点,自己吃糠咽菜,节衣缩食,左邻右舍对寡妇夸赞不绝,都说是难得的孝妇。
  这寡妇为了能吃饱饭,想了个办法,雇个长工来种田,自己每天纺纱织布。公婆为了让寡妇少劳作些,赞同这个办法。寡妇雇长工的要求很严,要有种田经验,要有体力,要年纪大,更要老实。这些要求没一个人能做到,要么年老有经验,但体力不够;要么有力气也有点经验,但年纪尚轻。因此,好长时间没有雇到长工。转眼已到播种时节,还是没有雇到合适的人,当寡妇咬咬牙,打算自己再种一年时,却雇到了一个满意的人,这个人年纪六十多,头发胡须雪白,饭能吃三碗,肩能挑二百,十八样农活件件皆能。
  就这样,长工仔细种田,空闲时为寡妇家做点挑水之类的家务,寡妇自己起早摸黑纺纱织布。一年下来,一家人不但能吃饱穿暖,而且还有积余。原来,长工种的田产量比肥田的产量还好;寡妇做的布,价钿比洋布还高。
  第二年,寡妇用积余的钱又买了点田,继续叫长工种。寡妇待长工,像自己的长辈一样尊敬;长工对主人家更尽心。这样过得也蛮好,谁知第二年刚种下种,谣言就传开了。说老长工是后生假扮,否则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哪里会挑得动二百斤的担子、管得了七八亩田地?寡妇待长工这么好,暗地里一定有“一腿”。寡妇雇长工要求年纪大,防的就是这些,可如今还是惹出这许多闲言碎语,心想退掉这个长工,但想想长工的人品,想想七八亩田地,实在舍不得退掉。而那个老年长工呢?好像没有听到谣言,照样干活。寡妇心横了一下,反正人正不怕影子歪,依旧叫长工干活,自家纺纱织布。
  到了年底,谣言更多了,有的人当着寡妇的面取笑。寡妇下决心要退掉长工,谁知长工先开口要回家。寡妇一听,先哭了起来,长工叹了口气,对寡妇吩咐了一遍,并叫寡妇自己种田,说完,便打起包裹走了。寡妇哭着送长工回家。
  长工在黄金浦边的直落路上前面走,寡妇哭着后面走着送。走几步,长工回头叫寡妇回去,寡妇便停住;长工又顾自走路,长工刚走几步,听见“嚶嚶”的哭声,又回头。这样,一连回头了十八次,每次回头变成一一困,回头十八次,便有了十八困。
  第三年,寡妇依旧自己种田地,说也奇怪,田地的产量和老长工种的一样高。
  原来,那个长工是太白老龙化身。太白老龙被寡妇的孝心和意志所感动,特地前来相助,在寡妇家干了两年活。“十八困”到现在还有十八个弯头。
  吴镞 收集整理
  新笑路
  阿二伯是个身怀绝技的对岸海盐人,他到四塘头定居已经多年。阿二伯虽然武艺高强,但是他平日为人做事却是十分低调,不要说从未在人前炫耀过自己的武艺,就连和他最接近的人也不知他会武功。
  有一年天医殿迎会,垫桥蓝旗社因内部有冲突,致使参加迎会的乡亲骤然减少。有些灶头过去曾吃过蓝旗的亏,这次想趁蓝旗人少的机会,找时机扳扳蓝旗的风头,出出过去的怨气。当会迎到缪路头时,那些人伺机拦住桥头,不让蓝旗的人过桥。于是双方在桥头发生了冲突,冲突中对方把擎着的掼龙往地上一丢,从龙身上拔出擎龙的木棍,冲过来就要动武。正在看热闹的阿二伯心里想,若不及时制止住这场冲突,可能要出人命。只见他随手从腰间解下一根撩绞(一种用布制成的腰带),一个箭步冲上桥头大喊一声,“有种的过来与我打。”那帮人一见是个瘪老头,而且手中还只有一根布撩绞,就一拥而上,举起手中的擎龙青柴棍劈头盖脸砸了下来。蓝旗社的乡亲们吓得目瞪口呆,都为阿二伯捏着一把汗。只见三四根青柴棍当头砸下来时,二伯不慌不忙往旁边一闪,与此同时手中的布擦绞用力一晃,三四根龙柄都被撩绞卷了过来,“哗啦啦”一声落在桥板上。对方见此情景,晓得来人身手不凡,乖乖地退下了桥头,让蓝旗的人员顺利地过去。
  事后,大家认为这次亏得阿二伯出手相救,否则蓝旗社肯定颜面扫地了。阿二伯见机就开导大家说:“我们蓝旗要强盛,首先必须拓宽延长西小直路,使这条路能上通余姚县城,下到海边煮舍底。还有路拓宽后,绕斋地,演戏文也方便了。“众人都感到阿二伯说得对,公推阿二伯为修路的领头人。由于阿二伯指挥调度得当,又身体力行,拓宽路面的进行得很顺利。没过多久,这条拓宽到五马并行的新路就完工了。此大路上通余姚县城,下达杭州湾边出海口。乡亲们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公议之下把西小直路地名改为新笑路。
  张建新 吴兆祥 整理
  火烧塘角
  距今一百四十年前的新浦沿,是一个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穷地方,有一支歌谣这样唱道:“讨饭塘,讨饭塘,十年总有九年荒,大水加上潮,卖儿卖女去逃荒。”穷则思变,为了生存,有几位好佬,纠集一批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组织了一个团体练武术,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吃“大户”做强盗。大家尊尧突眼为元帅,陈来麻皮为军师,浩浩荡荡到山南吃“大户”去,在即将大获全胜回来的时候,有一位弟兄在一户大户人家楼梯下看到一位奶娘抱着一个小孩,小孩脖子上藏着一条黄澄澄的金项链。这位弟兄想抢项链,项链上有金锁锁着一时卸不下来,奶娘说:“钥匙在楼上,我去拿来。”这时外面吹响了撤退号角,这位弟兄等不及钥匙,顺手把小孩的头割了下来。这是一个三房人家的独苗,激怒了宗亲,案子告到浙江,省府督促余姚县官限期抓人破案,余姚县官立即派人马来新浦抓人。官兵走到新浦找不到一个人,人到哪里去了呢?当时讨饭塘下一大片柴涂,一人多高的柴草,好比青纱帐,老百姓听到官兵来抓人,早已躲避在里面。
  可是还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弱智男孩叫根发的没有藏起来,被官兵抓住了。官兵问他父亲叫啥名字,他说爸爸是强盗王。官兵如获至宝,认为已抓到了头头的儿子,带去县衙可以破案了。老百姓等官兵撒走后陆续回来,得知根发被抓去,大家认为要坏事,他是个呆子,在官兵拷问下,他所知道的都会告诉县官,经商量后,一致认为一定要把小孩夺回来,当机立断吹响集合号角,召齐一班弟兄,大家拿好武器,一面打锣放鞭,浩浩荡荡追了上去,追到楝树塘南的老鼠桥边,大战了一场。其时,正好天暗花花时值下秋,棉花秆拔起了,花秆还未收起都蓬在地上。在月亮底下,官兵一看误以为都是人马,不知来了多少,慌了神。慌不择路,东奔西逃,有的跳下河,有的躲藏起来,被打死不计其数。只有领头的不愧为武举出身,骑在马上,使用东洋大刀,六七个弟兄都打不过他,幸好百姓中有一个会使流星锤的弟兄,用流星锤绊倒了马脚,翻身落马,才被一铁把敲死,老百姓大获全胜。有少数败兵回报县里,县里报省里,调集了镇海,慈溪、余姚三县兵力再次来新浦抓人,但又一次扑空,官兵恼羞成怒,采用了大扫荡办法,讨饭塘角是新浦集市点,算是这一带最繁华的地方,官兵们一把火把这里的一切烧得精光,变成一片焦土,火烧塘角地名由此得名。
  张松珍 整理
  戚继光操场
  观海卫镇鸣鹤的东栲栳山东南下侧,一个地方不大,传说中曾是戚家军的一个练兵操场。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山东蓬莱人。当时浙江倭患严重,嘉靖三十四年(即1555年)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升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个地方。期间,多次与凶残的倭寇发生战斗,在实战过程中,戚继光认识到明军缺乏训练,士兵纪律松散。最主要的是,士兵一看见凶狠的倭寇就害怕,没有胆气,根本不能够打仗,往往十战九败。其很重要的原因是,士兵不敢同倭寇短兵格斗,贪生怕死,见敌即溃。于是,他多次向上司提出练兵建议,最后得到批准。
  戚继光就决心另外招募新军。他一发出招兵命令,浙江许多地方的乡民踊跃参军,多数是吃过倭寇苦的农民、矿工。戚继光认为选兵贵在“精”。他只选那些乡野老实之人,那些农民和矿工黑大粗壮、手面皮肉坚实,都是惯战之人,容易把他们训练成为勇敢善战的节制之兵。
  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招募新兵后,就在浙江各个地方进行训练。而其中有一支驻守观海卫的守军,就选择在山清水秀的鸣鹤东栲栳山下,找了一处平坦的场所,日夜苦练杀敌本领。一时间,操场上尘土飞扬,将士们服从号令、纪律严明、共同进退。
  戚继光懂得兵士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的。他根据南方地区的特点,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兵士使用各种长短武器。于是,在这个操场上,将士们除了练体力,更注重练习阵法。以十二人为一队,四队为一哨,四哨为一官,四官为一总,四总为一营,基本上四进制(有时增至五进制)。不仅队为鸳鸯阵,哨肖、官、总也是为实行一种“阵”,即一头两翼一尾阵。操场上杀声四起,激荡着将士们准备痛击倭寇的决心。
  经过严格训练,这些将士的战斗力特别强。“戚家军”的名气就在远近传开了。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在台州十三战十三捷,基本平息了浙江的,倭患。公元1565年,俞、戚两军再次配合,大败倭寇。到这时候,横行几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了。
  从此,戚继光操场的地名一代代传了下来。
  茹建立 整理
  钟郭直
  胜山镇上张、蔡丁两村之间,座南落北,相隔着一块地段,长五余里,宽不过七、八公尺,与其他地段相比这一甲地特别狭小,当地的村民一向称这一甲地为钟郭直。说起这钟,郭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相传,三北一带在明朝嘉靖年间,没有像样的海塘。每当夏秋季节,风潮袭击,吞没良田,掀翻草舍。人们流离失所,逃荒讨饭,叫苦连天。
  这一年的七月廿三五更头,狂风暴雨,咸潮泼进,淹死了不少人畜,吞没了大片良田。水退以后,田野成了光秃秃的一片,那时的皇帝以及贪官污吏只顾自己享福,不管水利与人民的死活,于是怨语沸沸,村民都鸣冤叫屈。
  朝廷闻报,才派官员来视察海塘,他们来到三北沿海一带,计划修筑一条大塘(大塘现属樟树炮台山脚往西一带),命令各氏族无条件服从,摊派民工参与修筑。
  那时的任务交给各氏族宗祠,按氏族的大小来分派修筑地段,当时沿海一带,张、周、钟、蔡、高、郭姓等均为大族,其中钟、郭两姓有人在朝为官,便贿赂使者,自认上有靠山,下有根脚,在分派建筑任务时,迟迟不肯接受本族投工负担。最后,为掩人耳目,使者才下令钟、郭两姓合筑一小段海塘,宽不过七、八公尺,其余的氏族百姓看在眼里,气在心头。但又奈何不得。
  当年秋天,大塘修筑开始,为了重建家园,造福子孙后代,张、周、蔡、高等氏族,带领男女老幼,不辞辛劳地动手筑塘。由于大家出谋划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在短短时间内很快地完成了筑塘的任务。而钟、郭两姓等左右两旁完成之后,才在两斜坡上筑工了事。
  修筑大塘完毕,张、周、蔡、高等氏族联名奏禀皇上,叙述筑塘详情,声声叫冤,字字喊屈,皇上交一清官审案,圣旨一道,各氏族以自己筑塘长度为界,对出为据,塘前塘后土地归筑塘者所有,上至南山北麓、下达海涂;南北贯通,每年按土地面积缴纳公粮,从此以后,张、周、蔡、高等各族得了宽足有三四十公尺的地甲,钟、郭两姓无奈只得了宽不过七八公尺的地甲。
  后来,氏族称各族所得的地甲为“丁”,如张丁、周丁、蔡丁、高丁,而叫钟郭两姓所得的一甲地段为钟郭直,如今,人们经过这一甲地时,不禁还要讲起这一个传说。
  高涨钿 整理
  虎头地
  世上只有叫虎头山、虎头河的地名,却没听说过叫“虎头地”。坎东四灶塘下却有一块地方叫“虎头地”,它的来历,至今还有人传颂。
  清嘉庆年间,四灶一带,家畜人命时常遭虎伤,人心惶惶,不得安宁。当时这块涂地上住着一位姓周的族长太公,他号召人们齐心除掉老虎。一天深夜,周族长一声令下,族人们有攥紧柴叉的、背铁锨的、背铁钯的,呼喊着直向虎穴冲去。虎穴就在四灶塘脚,有大小老虎近十只。大老虎正在外觅食,听到群众吆喝声,迅速奔回虎穴。族长太公的儿子周勇,力大无比,学得一身好武艺,常怨自己有力无处用;今天除虎,他攥紧柴叉,独身隐蔽在一个歇舍内。歇舍建在四塘脚南边,与虎穴只一塘之隔。大老虎慌里慌张,越过三间歇舍,“扑”地摔在周勇歇舍里。说时迟,那时快,周勇一个箭步,飞身一柴叉,叉住虎颈。老虎长啸一声,前爪拼命扫地,后爪挖土,周勇运足全身力气,用刀式醉拳向虎脑门猛打..随即又冲向虎穴,除跑掉三只老虎外,其余都倒在周勇手下。
  周太公派人抬走老虎,剥下虎皮。大家喝着庆功酒,并把虎皮制成坐垫奖给壮士周勇,因此四灶塘下这块地被称为“虎头地”了。
  胡国强 整理

知识出处

慈溪地名传说

《慈溪地名传说》

出版者: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出的138个地名传说,分四辑,分别涵盖了第一辑镇、村、街道、社区,第二辑山、水、岭、潭,第三辑寺、庙、宫、庵,第四辑桥、路、楼、场等类别,代表了当今慈溪的镇村、河流、山脉、桥梁、湖泊、道路和建筑物等,他们存在历史、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意义,都带有一定的历史事件相关联的,或是与历史人物相关联的。它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歌颂美好的人和事,鞭挞丑恶的思想、行为和现象。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