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地名传说》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440
颗粒名称: 海庙
分类号: I277.3
页数: 1
页码: 181
摘要: 本文收录的是洪余华达整理传说故事。内容反映了寺庙建成年间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情况。
关键词: 海庙 古寺 故事

内容

相传明朝崇祯年间,皇帝昏庸腐败,奸臣当道,加上连年灾害,国库空荡,人民生活贫寒。这年阴历六月初,两广吴总督接到皇上圣旨,要广东筹调大米20万斤,限一月内运至京城。
  当时广东府里有个很有名气的米行,大管家叫王庭宜。他早年父母双亡,无妻无子,30多年来直闻南走北,专为朝廷运粮运米。庭宣为人正直,从不欺压民工,船队上下个个对他十分敬佩。众民工听说吴总督又命王管家赴京运送粮食,大家无不随从。
  择日登船起程,撑起篷帆,乘风破浪向北行驶而来。几天以后,突然东南风,大起,浪高数丈,桅杆断裂,船工惊慌,船只有随时翻覆的危险。庭宣无奈,只得靠岸避风。因风大浪急,船队随浪飘靠在浙东三北伏龙山下的海塘边。
  六月中旬,赤日炎炎,王庭宣上得岸来,眼见伏龙山一带万亩良田禾苗干枯,水利失修,粮食颗粒无收,百姓遭灾难以度日。庭宜见此情景,心中犹如弓箭穿心,决心为民救难,就把20万斤大米救济给龙山周边饥荒的百姓。当天告示民众,然后上船开仓,雪白的大米哗哗地流入每户百姓的袋里,大家跪拜在地,千谢万谢“王恩人”。
  王庭宣深知朝廷王法难容,暗思此生反正总有一死,不如早有个归宿。
  第二天清晨,人民发现大管家王庭宣已投海自尽。
  龙山一带百姓为纪念王庭宣的救命之恩,在他死的岸边破土动工,建起一座约有160平方米的海庙,堂内又塑了一尊像,每日烧香敬拜,以作纪念。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察看后才得知此事,赞不绝口。一时兴奋,毫笔一挥,为王庭宣题上“慈父候皇”四个大字,百姓立牌供位,从此海庙声誉大增,香火更旺。

知识出处

慈溪地名传说

《慈溪地名传说》

出版者: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出的138个地名传说,分四辑,分别涵盖了第一辑镇、村、街道、社区,第二辑山、水、岭、潭,第三辑寺、庙、宫、庵,第四辑桥、路、楼、场等类别,代表了当今慈溪的镇村、河流、山脉、桥梁、湖泊、道路和建筑物等,他们存在历史、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意义,都带有一定的历史事件相关联的,或是与历史人物相关联的。它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歌颂美好的人和事,鞭挞丑恶的思想、行为和现象。

阅读

相关人物

余华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