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寺/庙/宫/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地名传说》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434
颗粒名称: 第三辑 寺/庙/宫/庵
分类号: I277.3
页数: 44
页码: 173-215
摘要: 本辑收录的是慈溪县寺、庙、宫、庵传说,内容反映了寺庙名字来源、历史文化意义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寺庙 传说

内容

伏龙寺
  伏龙山山岩突兀,多悬崖峭壁,古时海涛拍岸,蔚为壮观。史书记载,山上伏龙寺由唐代鉴诸禅师建造,但民间却流传着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和徐茂公督造寺院的故事。
  相传大唐皇帝李世民曾落难金沙滩,多亏少年战将薛仁贵一马当先救驾,才保住性命。唐皇许下两个愿:一是重修河南相国寺,二是兴建伏龙寺。委托元帅尉迟恭来浙东建造伏龙寺。李世民知道尉迟恭办事鲁莽,特派军师徐茂公相随。
  选好黄道吉日,破土动工。徐茂公利用伏龙山自然山水,将寺院大门朝向东方,与旭日相平,东西厢房18间与东海涨潮相关,大殿、后殿坐落与天地相衡,利用东西山坡合抱古松作为迎客松,后寺山坑边千年枫树为寺院华盖。山门前左边有流水不断的小溪,徐茂公让人用大青石四面围壁,造了一只荷花池。
  时值六月中旬,太阳当空,天气炎热。眼看将要完工,造寺的民工和士兵突然得急性肠道病,个个肚痛腹泻,卧床不起,就连马也因尿血瘫倒在地。尉迟恭元帅心里像油锅煎那样难过,正在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时,一个运粮马夫前来报告说:在小娘精洞旁边有一块空地,上面长满了一种像瓜子苋、马齿一样叶子的红茎草,病马吃了此草,不到三个时辰,拉脓血即止,能站了起来。尉迟恭闻言大喜,立即差人采来草药,煎汤后每人喝了一碗,不一会腹痛渐愈,肚子也不拉了。尉迟恭让徐茂公将此事写成医案,携带回京。从此以后,人们一旦拉血腹痛,就用马齿苋草煎汤内服,能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余华达 整理
  佛迹寺
  达蓬山巅有座古寺,叫佛迹寺,建于唐天宝年间。原有前后三进,虽然规模并不算太大,但它却是遐迩闻名的。
  关于佛迹寺的来历,缘起于其附近的一个佛迹洞。相传唐天宝元年(742年),有位名叫达慧的云游僧来到山上,发现了荒芜多年的佛迹洞,就宿于洞内。到了晚上,达慧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位老者向他讲述了这佛迹洞的来历。达慧醒来以后,仔细察看了周围地形,除了横亘于三北大地的达蓬山外,还有几个小湖泊环绕山下,东有凤浦湖,南有九龙湖,西有灵绪湖,北有沈窖湖。这4个小湖犹如达蓬山下的4颗珍珠,玲珑剔透,可爱至极,再加上这山冈上遍地香草,真可谓石怪草异。在不远处的小休洞内又有地气缕缕,雾霭氤氲,于是决定在山上修寺院一座。达慧为,完成自己所愿,下山四处化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集腋成裘,建起了这些巍峨的寺院。到了宋代,又有僧人在山腰和山脚分别建了两座规模略小的寺,名为中佛迹寺和下佛迹寺。
  达蓬山上自建佛迹寺后香烟缭绕,钟鼓与木鱼之声在晨昏间响起,伴随喃喃梵音,在达蓬山巅回响不绝。来自八方的善男信女,不顾山道崎岖,不辞千辛万苦,都把登达蓬山瞻仰佛迹、在佛迹寺烧上几高香当成人生一大愿望。在建寺至今的1200余年历史中,佛迹寺屡建屡毁,如今完整的这幢庙宇是该寺的修复新造的。
  百景 搜集整理
  定水寺
  观海卫杜岙村解家西北面山谷内,有一座寺院,叫定水寺。它依山傍水,周围修竹掩映,清风摇绿,环境清幽。此寺虽然规模不大,但因它是唐朝名臣,大书法家虞世南舍宅建的寺院,故在当地颇有名气,旧名为清泉寺。至于定水寺的来历,虽有越国公袁韶夫人投钗定水之说,但在当地却流传着另一个故事。
  寺院内,有一水并,井里的水不停地转着漩涡,好像井底有大火在燃烧似的,被称为转水井。由于当时宓家埭一带都是海,所以当地很多人认为此水通海;也有人猜测,井底有妖怪。
  各种传言沸沸扬扬,寺内众僧不敢饮用井水。他们寺内的十几只七石缸,轮流到寺院外的山谷溪涧里挑水。
  有一年夏天,太阳像火球一样烤着大地,山上的花呀、草呀,都有气无力地垂下了头,附近溪涧都露了底,再也找不到一滴水。寺院内只剩下一缸水了,可偏偏在这个时候,众僧得到消息:县城里一位诰命夫人三天后要来寺进香拜佛,说不定还要住上几日。
  这可急坏了当家师父。他想:眼前这缸水,怎么招待贵人呢?没办法,只得吩咐众僧,不要动用最后一缸水,留着招待客人。同时让大家到更远更高的山谷中找水,希望能找到一点饮用水。
  第二天,寺外来了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个小孩。妇女满脸愁容,小男孩瘦骨嶙峋,脸上、手上长满了红斑。那中年妇女一见当家和尚,忙恳求道:“师父,请救救我儿子吧!小儿日前突然得了怪病,满身红斑点点,奇痒无比,还伴有高烧,若不及时医治,恐有性命之忧。大夫说需要溪水里浸洗三个小时,才能恢复。现在大旱天的,到哪里去找溪水?只好来这里求助了。”
  当家师父这下犯难了,寺里只有一缸水,让孩子用了,要得罪诰命夫人,怪罪下来。怎么能担待得起呢?若不答应,那眼前孩子怎么办?他望了望这对母子,只见母子俩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自己。突然想到自己是出家人,应以慈悲为怀,更何况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下,他不再犹豫了,对中年妇女说:“孩子要紧,你们就住在寺里治疗吧。”
  那中年妇女拉着儿子来到缸前,见只有一缸水满,便说:“我儿子用了这缸水,你们怎么办?”
  师父说:“你们尽管用吧,我们再想办法。”中年妇女指着转水井问:“这井水真的不能用吗?”边说边走向井边。蹲下身子往里瞧。突然头上一枚金钗落到井里,转瞬不见了。这时,发生了一件怪事,原先一刻不停转动着、浑浊不堪的并水霎时恢复了平静,水面清澈如镜。
  中年妇女大声喊道:“快来看啊,井水不转了。”大家都赶到井边,水果然停止转动,清清的井水倒映着看井人的身影。有人舀一勺尝了尝,一股清凉甘甜直入心脾。众僧开心极了。再寻那对母子,早已没有了踪影,却见寺院上空飘着一朵祥云,祥云上站着观世音,旁边伴着一个童子,渐渐向远方飘去。众僧忙跪地膜拜。
  当家师父这才明白,刚才的一切都是观世音菩萨有意安排的,他专程来到寺院以钗定水。从此再也不用担心饮水问题了。他当下决定把这口井叫作定水井,原来的寺名也改为定水寺。
  直至今日,这口曾经沾过仙气的井水,一年四季清澈透亮,遇旱不干,逢涝不溢。如果你现在到定水寺去,热情的师父还会让你带一壶井水回家呢!
  解红华口述 王银燕整理
  五磊寺
  距今二千百年前的三国时候,我们三北还是汪洋大海,东埠头、西埠头是海船埠头。
  那是初夏的一个傍晚,孙权的母亲吴国太乘坐大帆船去朝山进香,船到梅山脚下,突然内侍来报:“山上失火!”吴国太关心百姓疾苦,听说失火,便出舱观望,果然山上一片红光,便命水手抛锚令上大夫阚泽带领数十名御林军上山救火。阚泽等上了岸,从岙口方向向上攀登,他们翻过一山又一山,越过一岭又一岭,只见红光竟是从一茅棚里放射出来的,阚泽等奔拢一看,见茅棚并未失火,里面却坐着个容颜慈祥的老和尚,阚泽知道和尚是个异人,便上前施礼问道:“请问师父佛号?从何而来?来此做啥?”
  老和尚说:“我是印度来的那罗延尊者,我看这里五磊环抱,是黄蟒盘蛤的佛门风水宝地,所以我在此结草为庐,潜心修行。”阚泽回来后,把见到的情况向吴国太报告。吴国太素来信佛,便捐助黄金千两,为那罗延尊者开山造寺派用场。那罗延尊者得到这笔赞助,便请人买地开山,造寺塑佛,这样就造成了五磊寺的前身——灵山讲寺。
  寺院落成后的开光那天,吴国太又专程来到五磊山的灵山讲寺烧香,做佛事。她赠给寺院一只角斗。这件状若狮子、肚里焚香、嘴巴喷烟的铜制文物,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呢!
  方丈显庆口述 滕占能整理
  徐福庙
  在龙山镇风浦香的岙底徐村中,有一座徐姓相庙,庙中塑的是徐福像———俗称老爷菩萨,菩萨旁边挂着块长1米许、宽0.5米、黑底金字的匾,上书“徐福之福”四个大字。这块匾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在公元209年,秦始皇派徐福去东海蓬莱仙岛求长生不老仙草,率三千童男童女、诸工百作,来到达蓬山,在秦渡庵、磨坊岗墩建造了许多临时住房。此时已在鄮县的几处船坞上造好了十几艘楼船,准备东渡。
  一天,秦始皇在观景台(后建观景庵)隆重举行祭告天地的仪式,山上旌幡猎猎,鸣锣击鼓。徐福率领全部东渡人员跪在地上告别故土。接着鱼贯下山来到山脚下海湾的沙滩,登上了楼船,启程向东北航行。谁知海上是“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撼船”,童男童女都没有乘过海船,许多人连连呕吐,有的连黄疽水都吐出来了。
  因风浪太大,楼船不能航行,徐福便命船队返回达蓬山避风。徐福先后五次航海,前四次都失败了,其中还触礁沉没了一艘楼船,虽然救起不少人,但一部分人还是被淹死。救上来的童男童女得了病,不能东渡。怎么办?徐福决定将他们留下来。他派工匠在看岙底徐的山坡上盖起木房,男女给予婚配,并留下了种子、农具、粮食。
  第五次,徐福带着东渡船队,又一次浩浩荡荡地向大海进发,秦始皇在观景台目送船队离去,他默默祈祷:徐福等早日到达蓬莱,求回不死之药,使朕得以长生..
  徐福东渡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而这些留下的童男童女在达蓬山脚下建立了一个村落。他们开荒种地,张网捕鱼,生男育女,过上安逸的生活。这安逸生活是哪里来的呢?童男童女们考虑到是徐福给予的,所享受的是徐福之福。为了不忘徐福的恩情,童男们都改姓徐,并把村子也称作岙底徐村,在村里建了一个公祠,堂前立起徐福的长生牌位,并请匠人制作“徐福之福”的匾额悬挂在门楣上。后来匾后挂上一个木盒,放进徐氏家谱,一代代地往下传。直到六七十年代前,这匾和族谱还在呢!
  洪文仙口述 滕占能整理
  海庙
  相传明朝崇祯年间,皇帝昏庸腐败,奸臣当道,加上连年灾害,国库空荡,人民生活贫寒。这年阴历六月初,两广吴总督接到皇上圣旨,要广东筹调大米20万斤,限一月内运至京城。
  当时广东府里有个很有名气的米行,大管家叫王庭宜。他早年父母双亡,无妻无子,30多年来直闻南走北,专为朝廷运粮运米。庭宣为人正直,从不欺压民工,船队上下个个对他十分敬佩。众民工听说吴总督又命王管家赴京运送粮食,大家无不随从。
  择日登船起程,撑起篷帆,乘风破浪向北行驶而来。几天以后,突然东南风,大起,浪高数丈,桅杆断裂,船工惊慌,船只有随时翻覆的危险。庭宣无奈,只得靠岸避风。因风大浪急,船队随浪飘靠在浙东三北伏龙山下的海塘边。
  六月中旬,赤日炎炎,王庭宣上得岸来,眼见伏龙山一带万亩良田禾苗干枯,水利失修,粮食颗粒无收,百姓遭灾难以度日。庭宜见此情景,心中犹如弓箭穿心,决心为民救难,就把20万斤大米救济给龙山周边饥荒的百姓。当天告示民众,然后上船开仓,雪白的大米哗哗地流入每户百姓的袋里,大家跪拜在地,千谢万谢“王恩人”。
  王庭宣深知朝廷王法难容,暗思此生反正总有一死,不如早有个归宿。
  第二天清晨,人民发现大管家王庭宣已投海自尽。
  龙山一带百姓为纪念王庭宣的救命之恩,在他死的岸边破土动工,建起一座约有160平方米的海庙,堂内又塑了一尊像,每日烧香敬拜,以作纪念。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察看后才得知此事,赞不绝口。一时兴奋,毫笔一挥,为王庭宣题上“慈父候皇”四个大字,百姓立牌供位,从此海庙声誉大增,香火更旺。
  余华达 整理
  石湫庙
  小康王赵构为逃金兵追杀,从匡堰进入山岙以后,一路向东南方向跑,过现在的慈溪林场护国庵,经解家翠地湾,定水寺,到西埠头杨梅山,人困口渴,坐在地上用随身带着的雨伞,在林中掘了几下,小潭中立即冒出一股清泉,伏下身子匆匆饮了几口。这时,后面金兵追杀声又近,马上起身沿杜湖西岸向北跑。到了窑湾,只见山上有小小的山王土地庙,里面只有一尊泥塑山神,不管三七二十一钻了进去,躲在神座后面,全身发抖,口中许愿:“土地菩萨保佑,救我性命,日后登基称皇,一定重修庙宇重塑金身..”还未念叨完,只见成千上万的蜘蛛,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到庙里吐丝字织网,霎时间,把个山神庙里盖得严严实实,哪里还看得见山神塑像,分明是废弃多年的破庙,金兵追到这里,一看全都是脏兮兮的蛛网,用刀一挑里里面还是蛛网,没见有人进去的痕迹,想是已经向前逃去了,“追”,金兵又向前追了过去。小康王下出一身黄汗,向北经宓家埭往东逃去了。
  以后,小康王在杭州临安登基上皇位,建立南宋,他就是宋高宗。一天夜里,救过他性命的土地菩萨托梦说,陛下许下的愿望还没有还呢!高宗醒来,觉得是有这么回事。于是,第二天就率领文武百官去还愿,大队人马到了山前宓家埭周家,因为记不起小庙具体位置,就问路边看牛小孩,看牛小孩不知问哪个庙,就用手一指石湫庙说:“那边有个庙。”石湫庙是宓家家庙,规模不大进得门来,正殿是七殿,塑有七座神像,中间是关帝,小康王把躲过金兵追杀的土地庙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一直奔进庙里,在正殿北一首偏殿虚空菩萨面前跪倒顶礼膜拜。“谢谢神灵保佑。”口封虚空菩萨为都总侯王。虚空菩萨以为自己无功不受禄,且卑职小,怎么受得起当今皇帝跪拜封赠,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脸一直红到脖子上,从此庙里的虚空就成了红脸。
  高宗回到临安,不料夜里土地庙菩萨又托梦讨封,高宗知道弄错了,他不承认自己办事不仔细,只怪看牛娃随口说了句:“周家九八户,不上十户,”据说后来周家人丁不十分兴旺,只是八九户,后搬入童家大三房现在人丁十分兴旺。高宗于是派了个官员前去窑湾,山上土地庙,敬谢神灵,并建造一座庙宇,塑了几个菩萨,庙名里的匾额叫保主庙。因为躲过皇帝,老百姓叫成躲主庙,又因为当时有许多蜘蛛结网救了康王,叫成了多蛛庙。
  宓配佑 整理
  白马庙
  从观海卫石湫头沿山脚向东走里许,就到了岙口。那里有一座古庙,名叫白马庙。说起这个庙名,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从前,岙口村有个老农,在古庙附近种了一块麦地。这年春天,麦子长得绿油油的,十分茁壮,老农心里十分欢喜。
  有一天早上,老农去麦地干活,只见有一片麦苗没了,如刀割过一样。老农想是谁家的牛吃的?既然吃了,也该给我们说一声。第二天,他整整守候了一天,没有发现有牛来吃麦苗。老农想养牛人家把牛管牢了。第三天,老农又去麦地看看,只见麦苗又少了一片,跟上次一样,齐根吃了。难道是谁家的牛没拴牢,晚上跑出来了。他一定要弄个明白。于是,他吃过晚饭,拿了一根青柴棍,守候在麦地里。直到天黑,也不见有牛来吃麦苗。三更时分,明月当空,静悄悄的夜里,随着一嗒嗒嗒的响声,只见有一匹白马向麦地跑来。老农明白了,是白马吃了他的麦苗。“谁家的马?村里没有人养马呀!”老农自言自语地说道,随手拿起静柴棍向白马打去,打在白马的脚上,白马拖着受伤的脚,一翘一拐的向来的路上逃去。老农紧追不放,要看看这匹白马逃到哪里去。当他追到古庙前,白马不见,推推庙门,庙门紧闭着。“难道是古庙的神马?”老农有所感悟。第二天一早,老农来古庙,只见那匹白马脚已伤了,旁边的马夫还在打瞌睡。老农想是了,就是这匹白马。于是老农指着马夫说:“马夫呀马夫,你怎么连一匹马都管不牢,让它来糟蹋老百姓的庄稼。如果我来当马夫,就决不会让这匹白马跑出去!”只见马夫眨了眨眼睛。不料过了些日子,老农无病而终。临死前,他把赶白马的经过告诉了乡亲们。说完就与世长辞了。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看见白马跑出庙来糟蹋庄稼。人们为了纪念他,重新塑了马夫,牢牢抓住马缰绳,并把这座古庙叫作白马庙。
  陈军达口述 宓配佑整理
  埋马庙
  北宋末年,金兀术领兵南侵,掳走了徽、钦两帝。小康王赵构落荒南逃,逃到横河的一个小村落,已是人困马乏。他跳下马,准备进村找些吃的。谁知,后面追兵喊声大起,吓得小康王又赶紧翻上马鞍,纵马跃过河上的堰桥,狼狈逃跑。
  他骑着马一直逃到大江边的一个村口。马突然倒地,口吐白沫,累死了。
  小康王没了坐骑,心里焦急万分,惊惶失措。忽然后面追兵喊声又起,他只好撒腿奔跑。跑了一会儿,他跑到大河边,早已上气不接下气,正好看到江边有一座庙,庙前有一匹白龙马。有位姑娘问他:要不要骑马?他大喜,就骑了上去。那马等他坐稳,冲出去,跳下庙前一条大江,载着康王,平平稳稳地游到对岸。上了岸,那马就纹丝不动,任凭康王鞭打脚踢,不肯再走了。康王觉得非常奇怪,跳下马仔细看,不由喊出声来:“啊,原来是庙里的那一匹泥马!”
  后面追来的金兵,看到康王的马死在路边,寻踪入庙,搜索多时,仍不见小康王的踪影,只好出庙追赶。其实,小康王这时候正躲藏在对岸的小村庄里。
  小康王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不久,他就在临安做了皇帝。为了感激白龙泥马的救命之恩,小康王颁诏修缮庙宇,塑造白龙马雕像,封此庙叫作猛马庙。后来人们把这白龙马与埋马村的泥马区分开来,称那泥马所在的庙为埋马庙。
  叶永昌口述 徐长丰整理
  四将军庙
  汉朝时候,光武帝刘秀做了开国皇帝,治理天下,需要人才。刘秀想起那位有真才实学,曾经帮助过他推翻王莽,复兴汉朝基业的同学严子陵,他破格封严子陵为谏议大夫。
  严子陵一心想过隐居生活,没有接受官职,趁人无备,不辞而别,居于富春江畔。刘秀就派了好多人四处明察暗访。
  过了几年,严子陵隐居富春江畔的事被官府发觉后,他乔装打扮悄悄地返回故乡横河,隐居于陈山下。
  有一年冬天,刘秀得知严子陵回乡隐居的消息,立即召来四位将军,并下了圣旨:“赶赴横河,速请严子陵出山,如京城,操劳朝廷大事,若找不到他,你们死在那里好了!”
  四位将军日夜兼程,来到横河,寻找至陈山北面山脚下的严子陵隐居处。可是,这里早已人去屋空了。
  原来,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严子陵一早起来,冒着寒风出门,去拜访一位约好日子见面的知心朋友。在山脚拐弯时,他看见两里路外有四个骑马的人直奔陈山而来。于是严子陵快步走到江边,上了渡船。渡过江后,他又向摆渡老汉嘱咐了几句,便脱下麻履倒穿于脚上,向山顶走去。
  将军们顺着脚印寻到河边,脚印消失了。在这冰天雪地里,除了从陈山上走下来的一行脚印外,再没有别的脚印了。将军们只好勒马回县衙,等待来日再寻找。
  他们在余姚县与差役一起寻找了一个月,还是不见严子陵的影子。四位将军就自刎于陈山下。摆渡老汉用棺材安葬了他们。
  后来,老百姓同情四位将军,就在陈山下建造一座庙,庙名叫四将军庙。
  子陵村人口述 张水洲整理
  蟠龙庙
  东横河流经彭桥,河上架着一座大石桥,名叫栖凤桥,桥东南的山脚边,原先还有一座蟠龙庙,它们都各有来历。
  那一年,大旱成灾,接连三个月零六天没下一滴雨,东横河干得不见人影。人们眼看就要渴死,凄惨的号哭声响彻大河两岸。
  东海小白龙正好巡游路过,看到这副惨象,心里好生不忍,救人命要紧!它不顾天规的约束,偷偷从别地喝了些水,化成雨吐到这条河上。眼看着甘霖哗哗降下,人们乐疯了,顾不得衣湿泥泞,冒雨跪倒在地叩谢上苍。
  玉皇大帝闻知此事,十分震怒,小白龙不经准许,擅自行雨,藐视我的威权,这还了得!他火速命令降龙大仙抓回小白龙治罪。
  这会儿,小白龙还在河面上降雨,忽然间,它觉得一阵怪风突起,飞沙走石,拔树摇屋,忙抬头观看,知道大事不好,赶忙驾云逃跑。但天上已张开罗网,小白龙只得转身向东南方飞去,他还没逃到岙山口,后面追赶的降龙大仙已抛出捆龙索,眼看就要被抓住了,他便赶快滚落在地,往山脚边拱开一个地洞钻了进去。降龙大仙不会钻地洞,无计可施,就把镇仙府贴在洞口,永世不让小白龙出来,然后回天宫复旨去了。
  当地人们忘不了了小白龙的救命之恩,便在那里造了一座庙,叫蟠龙庙。“蟠”是三北一带的方言,就是“躲藏”的意思。
  潘利平 整理
  
  半边庙
  半边庙又名陈良山庙,坐落在横河乌玉桥村东南五十米外的田畈中。现在已改为鸟玉村小学了。为什么要把庙建在这样僻静的田畈中呢?原来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哩。
  三百多年前这庙原来并不建造在此地,而是建在乌玉桥村后。那时,在乌玉桥村后,乌玉湖前的湖塘边有两座庙宇。当时乌玉湖碧波粼粼,水清山秀,三面环山,颇为幽静。远近香客纷至沓来,盛极一时。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当朝一品史丞相在乌玉湖西边鹅山上建造了一座方圆四五百米的大坟墓。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羊和石狮子及最屃石碑等极为壮观,并建造了守墓人居住的庄屋。
  传说史丞相死后在天庭里的官职比乌玉湖庙内的关帝菩萨高。史丞相每次去天庭议事一定要路过此庙门口,庙内所有菩萨每次得迎来送往。日子一久,菩萨们渐渐地感到不耐了。关帝菩萨想了一个办法。一天,雷声轰鸣,狂风暴雨,山洪暴发,顷刻间把乌玉湖的湖塘冲垮了,汹涌的洪水把庙宇也给冲走了。待到天晴洪水退走时,人们在乌玉桥村东的空田畈中发现了庙内大殿上的一根栋梁。
  于是人们认为这是关帝菩萨为了避开史丞相,故意作法把庙移建到这里来的,从此人们就在那根栋梁沉下的地方建起了一座新庙。由于人们当时只发现一根栋梁,因此,也只建造了一进庙宇,只造了半个庙,一般庙宇有两进,叫前庙后庵,所以人们在习惯上称它为半边庙,其正式名称为陈良山庙(系沉梁山庙的谐音)不过由于人们叫惯了半边庙,直到现在,很少人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呢!
  陆海卿口述 冯焕君、叶仁法整理
  新浦庙
  一百五十年以前,新浦讨饭塘(晏海塘,也叫五塘)北面是荒草柴涂,这里居住的人是从五湖四海移居而来的穷苦人。孙、戚、杨、姚四大姓的祖先来自匡堰的游源岗墩,这四个异姓兄弟,比同胞兄弟还要好。一日,四人到海里去捕鱼,看见一具尸体,死者身上还背着一只药箱,兄弟们商量后跑回家拿来了门板,把死者抬上来,靠近讨饭塘时忽然觉得死户抬不动了,他们想死者可能意思就在此落户,于是找了一处高地把死者埋了。死者身背药箱,生前可能是个郎中,所以有无钱医病的人到此向死郎中求灵,并称他为虚空菩萨,一求真灵,毛病竟然好了,一传十、十传百,消息传开后,有许多患病的人陆续前来,并且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为虚空菩萨盖了草房,塑造了人像,房子就叫虚空殿,是新浦庙的前身,后又盖了一排五间瓦房。
  香火一年比一年旺,赞助钱物的人越来越多,浦东浦西两大帮为首的人发动扩建大殿,就在小屋面前建起了统厅,大殿还塑造了大帝菩萨四大金刚、三官菩萨等许多神像。从此,虚空殿就改为新浦庙。
  不知哪一年,有人做了个梦,托梦的菩萨说:他原来在观海卫山后小灵峰寺庙里,因为那里很少有人烧香拜佛冷冷清清,非常寂寞,因此喜欢到香火兴旺的新浦庙来。做梦的人第二天与老朋友一商量,认为白天很难去请苦萨,等到夜里去偷。到了晚上,他们约了四个人连夜到小灵峰去偷菩萨,四个人轮换背了泥菩萨送到新浦庙。据说这尊菩萨姓葛,叫葛仙翁,因为他是红脸,也叫葛仙红菩萨。说起来也真奇怪这位菩萨真灵验,有求必应,这尊菩萨请来的日于是农历四月初十,因此每年就有四月初十的新浦庙会。初九夜里念佛老太婆坐夜、念佛,赶庙会的人很多,非常热闹,经商的买卖热闹,庙内大殿演戏,庙外大力士卖膏药变戏法、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四月初十庙会的习俗,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有,不过不再叫庙会,改叫物资交流会了。
  张松珍 整理
  天后宫
  龙山西门外大街东段,有一座叫天后宫的庙字,过去香火兴旺,前来叩拜的人络绎不绝。现在,这处古建筑仍保存完好。当地百姓为什么要建这座庙宇呢?传说与海有关。
  龙山一带海面宽阔,海涂泥质细软,浮游生物相当丰富。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当地先民就居住在沿山坡地,以下海捕捡泥螺、蛤蜊、跳鱼及小蟹、小虾为生。明代倭患平定后,从事流网、串网和涨网捕捞作业的渔船多达20多艘,成为镇海北部的一个重点渔区。随着龙山地区商贸的繁荣,海洋运输业也开始起步,清代康熙年间,朝廷在邱王村北设置海关口岸,北通直隶、山东,省内通达杭、绍、嘉、台、温等地,船运货物进出、交易相当繁忙,官府额定年税银为720两,比镇海小港口要高出一倍。民国初龙山码头开埠,外海航运发展更快。
  古时,海上航运和捕捞的船只抗御海风海浪的能力不强,海空气象又千变万化,只能依靠船老大的经验来预测,时常发生海难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幸。当地百姓想借妈祖神姑的圣灵,来保佑出海人的平安,在西门外村的海边建了一座气势不凡的妈祖庙天后官。
  妈祖姓林,传说是一位勤劳、勇敢、善良、美丽而又博学多才的福建姑娘。宋代建隆元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她出生在莆田湄洲岛上。出生时,她一声不哭,父亲给她取了一个单名默字。林默自幼在私塾读书,聪明好学;十岁后信佛学经,早晚不懈;十五岁领悟玄微秘法要旨,通晓海洋天气变化之规律。她立志不嫁,经常腰悬桅灯,单舟出海,若隐若现,在惊涛骇浪中拯救遇险的渔舟商船,一生在大海中奔驰。相传,她还常行善济世,示梦显灵,当地百姓十分感激和敬重她。
  雍熙四年农历九月初九,林默谢世。此后,人们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纷纷立庙祀奉和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为褒奖林默,历代帝王封计40余次,宋时她被封为圣妃、天妃,清时加封天后。海内外人们尊称她为妈祖,有护海女神、湄屿观音等美誉。
  在天后宫东面的龙山所城内,也有一座庙宇,叫晏公殿,祀海神晏戍仔。相传晏公为妈祖部下总管,统领水阙仙班,亦有化狂涛为微波的本领,明初封为平浪侯。古代在所城内建造此殿,也为祈求下海群众及水兵的平安。
  妈祖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有1500余座祀奉妈祖天后的宫庙,
  妈祖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球性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成了天下和谐、民族团结的强大推动力。
  邱雄飞 整理
  灵龙宫
  掌起镇任家溪地方,有一座叫灵龙宫的大殿,俗称龙宫或龙廷。
  说起灵龙宫,当地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哩!
  传说有一年,出了个驼背皇帝。这个皇帝成天背朝天,脸朝地,样子难看死了,可他偏偏很爱打扮。尤其是他生日那天,总要命京都手艺好的裁缝为他做套新衣。可是他又不让那些裁缝和他见面,裁缝们只好凭空设想:皇帝是紫薇星转世,一定虎背熊腰。可这些高手裁缝熬日熬夜做的衣服,穿到皇帝身上,竟没有一件是合身的。满朝文武看着他前襟拖地,后摆翘起的样子,个个抿嘴暗笑。驼背皇帝老羞成怒,把这几个裁缝全部打成欺君之罪,关的关,杀的杀,从此就再也没人敢给他做新衣了。
  第二年,皇帝的生日又快到了,等到内殿太监上街传令辰光,全城只剩了一个三北任家溪出的土裁缝,因为刚到京城不知底细,还在街边替人缝补粗布衣裤。太监们一见,喝声“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这个土裁缝拖进宫里,土裁缝这才明白怎么回事。
  土裁缝心想:“我反正做不来什么御衣,今朝就索性戏弄他一番吧!”主意打定,就铺开桌面,大模大样动起手来。他有意把这件衣服做得前短后长,胸窄背宽,好让昏君出个丑。万没想到驼背皇帝一穿,再合身也不过了。驼背皇帝立刻宣土裁缝上殿:“爱卿手艺高明,寡人重重有赏。”土裁缝听了理也不理,皇帝见没有回音,又说:“爱卿不愿领赏,莫非意在做官?”土裁缝听得不耐烦了,从鼻孔里哼了一声。那得皇帝把这个“哼”字听成了“嗯”字,以为土裁缝答应了,便当殿降下旨意:“官封浙江布政司,为民作主宰。”
  土裁缝真是好气又好笑,第二天出了京城,一口气跑回了老家任家溪。他发誓以后宁可在家替人缝缝补补,过一世清苦生活,也不出去受这种秽气了。可到家一看,却是遍地大旱,乡亲们个个愁眉苦脸。他心头一惊,便连夜奏了一本,说在家乡要建造一座灵龙官。驼背皇帝看大怒:“这家伙做了布政司还嫌不够,竟要建造龙官,岂不是蓄意谋反吗?”随即派出御使把土裁缝拘进京都。土裁缝站在金銮殿上脸不红,心不跳,只听他说道:“家乡旱情严重,百姓们快饿死了,我想造座龙官,祭祀龙神,求一个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犯了什么事?”驼背皇帝一听,心想:对呀,布政司这全是为我的江山着想呀!连忙一面给土裁缝设宴压惊,一面颁下一道圣旨:“兴建灵龙官一事,甚合孤意。着布政司全权处置,选定黄道吉日,即刻破土动工。”
  灵龙宫就这样造起来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龙宫旧时是敬奉龙神的重要场所,每逢旱情,必抬龙王求雨,尤以端午龙廷会,三北一带善男信女云集,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任长康口述 童兆良整理
  田姑庵
  在横河镇梅湖东北面的山上,原有座田姑庵,关于它还有这样一段美丽的故事。
  不知何朝何代,山脚下住着母女两个,女儿田姑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她日里上山砍柴,夜里纺纱织布,样样都干。
  田姑不但美丽勤劳,而且心眼特别好,邻里隔壁不管谁有了困难,她总是尽力帮助。因此,附近四村八乡都夸她是个好姑娘。
  可是老天偏偏不让人过安定日子。这一年,龙南、横河一带,流传一种无名瘟疫。这瘟疫也真够厉害,方圆十几村,天天闻哭声,处处见出殡。荒郊山脚,新坟旧坟,雪白的灵幡在寒风中颤抖,这种惨象,就是铁石人也要掉下泪来。
  不久,田姑的老母也染上了瘟疫,抛下田姑离开了人世,田姑失去了相依为命的老母,真是悲痛万分。田姑发誓:一定要找到治疗瘟疫的方法,解除乡亲们的灾难。她带了一些干粮,背上包袱,拿起雨伞,出门访求能人。
  在外足足走了七天七夜,遍访了年逾古稀的药农和串乡治病的郎中,终于在胜山脚下一个白发老翁那里求得一种秘方。配制秘方要一种草药,这种草药生长在云雾常锁的山顶,必须在黎明前采制。因此,每天启明星刚刚睁开眼睛,她就爬山采药。东方破晓,就背回草药,邀请乡邻,煎制汤药,药煎成了,她又一碗碗送到病人床前。病人渐渐好转了,可田姑由于劳累,人也消瘦了,颧骨高高地耸起,两眼塌成两个洞,可她坚持上山采药不止。
  她跑遍了九十九个山头,磨破了不知多少双草鞋,草药快采光了。
  一天,田姑分完最后碗汤药,门口又来了一一个少女,只见她满身穿孝,哭着对田姑说:“快帮帮忙吧,我妈妈刚身死,爸爸又病了。”说着伤心地哭了起来。田姑听了,心里痛呀!她对姑娘说:“你快去好好服侍你爸吧!我一采到草药,马上送到你家去。”
  晚上,她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她知道,现在要采到草药难啊。忽然,她想到有处堵峭壁石缝中生长着一丛草药,虽然那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可今天为了救人她决定连夜冒险走一遭了。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她摸摸索索来到悬崖上,朝下看,黑洞洞深邃莫测。崖顶上孤零零地长着一棵小松树。她把绳子系在树上,双手紧握绳子,一步步攀了下去。东方出现了鱼肚色,崖缝的草药已隐约可见,忽然她感到绳子在松动,她的心紧缩了一下。她明白,崖顶的小松树,承受不住拉力,根开始松动了。但她并没有退缩,她想到病床上的病人,加快了速度,向下滑去。啊!她眼前亮,长在石缝中的草药正在向她点头,她赶紧腾出一只手,紧紧握住草药。正在这时,“轰隆”声,松树连根拔起,田姑从崖上跌了下来!后来,人们在崖下找到了田姑,她含着微笑,紧紧地闭着双眼,手中握着那把草药。人们为了纪念田姑,在山腰里建了座庵,这就是田姑庵。
  郑华军 整理
  大胜庵
  从前,长河镇街上有一处地方叫大胜庵,大胜庵里供着一尊菩萨,这就是佛教中的伽蓝菩萨。可是长河的人们不叫庵里的菩萨为伽蓝菩萨,都称她为茄蓝菩萨。那么为什么人们为这样叫呢?这里面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这个传奇故事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那时候倭寇常常从后海上岸骚扰长河一带。有一天早上,东方刚刚发白,村里的种田人阿沙牵着家里的大黄牛,背着犁出门去耕田。就在这时,从北边村外边狂叫着窜过来一条大黑狗,从牛肚皮下面钻了过去。
  那只大黄牛冷不防被黑狗一吓,一时发了性,猛地一下绷断缰绳,往村后边狂奔而去。阿沙见状,丢下肩上扛的犁把,手忙脚乱地去追黄牛。受惊的黄牛跑得飞快,眼看就要跑出村口了,阿沙看见儿子在村后边的地里拎着茄篮摘茄子,连忙大声喊起救兵来:“放之茄篮抲大王..放之茄篮抲大王..”这一喊惊动了村里的年轻壮汉,为了帮助阿沙捉住黄牛,个个奋勇向前直奔村口争先恐后来抲大黄牛。侬道凑巧不凑巧,这时有一小股倭寇正偷,偷上岸后想进村来抢劫,猛然间听见喊声四起,已是吃惊不小,抬头又看见村中年轻壮汉个个奋不顾身向村外奔来,顿时个个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年轻壮汉一见倭寇溃逃.捡石头的捡石头,揭瓦片的揭瓦片,石头和瓦片雨点一样砸向倭寇,直砸得倭寇鬼哭狼嚎。
  常言道,兵败如山倒,倭寇的小头目见大势已去,慌忙窜进菜园逃命。谁知慌乱中一脚踏进了茄篮里,被茄篮的篮环套住了脚,一个跌绊,脚骨头掼伤哉。等他从茄篮中挣脱出来,一瘸一拐好容易逃到二塘墩河岸时,后面的追兵又到了。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年轻壮汉们举起石头,把倭寇小头目活活砸死在二塘墩。事后,村民们认为这次胜利全靠伽蓝菩萨在一旁显灵相助(茄蓝与伽蓝同音)理该立庙祭祀,于是就在二塘墩,俗称堕民潭路,造了个小庵。因为这座庵是为纪念抗倭胜利而建的,所以人们把这个庵叫作大胜庵,庵里供奉的则是伽蓝菩萨。
  吴兆祥 整理
  洋山殿
  明嘉靖年间某日,慈北柴家一个渔民在大古塘下浅海用撒网捕鱼时,他扳起渔网,见网中有块半沉半浮的石块,便用海兜将它拨出。当他再次把网扳起时,见这块蛮石仍在网内,又用海兜把它拨出。当他第三次把网扳起时,见这块香炉形的蛮石还在网中。柴某大惊,只得跪地祈祷:“老三祖宗哎,你若要我带上去,快帮我把鱼篓捕满。”祈祷毕,他用海兜把这块蛮石拨到岸边。把蛮石捧上来,放在丝草柴上,仔细一看,发现这是一个蛮石形香炉。随即又去扳网,只见网中有许多鱼。只两网就把鱼篓装满了。柴某欣喜异常,便挑起鱼篓和石香炉走回家来。
  一会儿,柴某走到现在洋山殿这个地方,放下鱼担到浦边去洗手洗脚。洗好了又去挑担子,可石香炉一头变得非常沉重,再也挑不起了,只好放下石香炉,背着鱼篓回家去。
  当天下午,柴某把自己的奇遇告诉邻居,邻居们跑去一看,发现这个石香炉凿得很精致,它的上口是半圆形的,像一个大碗,炉身四周有类似如意和云彩的花纹,一边的扇面上还有厓山殿的字样。人们立即想到厓山这个地方是宋末抗御异族人我的民族英雄陆秀夫持宋帝赵昺的最后一个根据地。在元兵和汉奸张弘范的围攻下,粮尽援绝,陆秀夫抱着幼主投海自尽。张世杰在海上遇台风覆舟而亡..广东厓山百姓为了纪念宋末民族英雄,便建造一座厓山殿纪念他们。后来山厓殿被海浪淹没,这个厓山殿的石香炉不知怎的会到这里来?看来是神道显灵了。人们又联想到文天祥在浙东抗击异族入侵,不幸被捕,张弘范要文天祥去劝降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严肃拒绝,写下了字字铿锵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后被杀害在燕京柴市。这三位民族英雄的形象深深地留在我们这一带百姓的心里,人们见物思人,纷纷跪在石香炉面前,顶礼膜拜。附近村民得知消息,也纷纷来烧香参拜。为了不让石香炉雨打日晒,戎家的村民便自动搭起草棚。
  这样过了一些日子,人们觉得光是对石香炉烧香朝拜也不是道理,便请当地私塾里的老先生绘了一幅神像,挂在草棚中的香炉上,接受众人的礼拜。
  又过了一些日子,到这里来进香的人多了。村民们认为应该找个菩萨来供才合适。当地柴家的一个农民提出:下面小洋山(现在称大岐山)的小庵里有个保佑渔民的菩萨。不如把他请来,权作民族英雄进行膜拜。他的提议得到众人的赞同。于是几个戎姓柴姓的农民悄悄跑到小洋山,把那儿的菩萨抬来了。当地百姓把草棚改建成瓦房,把石香炉和菩萨供在里面。由于这尊菩萨是从小洋山请来的,人们就叫洋山菩萨。
  第二年的冬天,沈家人发现自己上代建造的小洋山菩萨被戎家人抬来了,便成群结队地到古窑浦边抢夺。戎家百姓发现洋山菩萨被夺去,便边扬言:“你们虽然夺到了洋山菩萨但也通不过柴家村。”一边鸣锣报警。沈家人原来打算走大塘回去,一听激将,仗着人多势众偏偏走上塘。柴家人得知洋山菩萨被夺的消息纷纷赶出来,拦住沈家人的去路,总算把菩萨夺了回来。
  菩萨虽然夺回来了,但这个著萨终究不是当地群众雕塑的,总觉得不大光彩。更何况这个洋山菩萨较小,并不壮观。于是,戎、柴两姓发起,召集叶家、陈家、厉家和裘家的族长、知名人士进行商量,决定由六姓人出钱兴建洋山殿。钱不够又派人到宁波、上海募捐。经过一段努力,到嘉庆五年初冬,这座纪念宋末三位民族英雄的洋山殿便建成了。
  洋山殿规模宏伟、壮观,殿堂分前、中后三殿。大门前左右有青石雕成的巨狮,大门上绘有秦叔宝尉迟恭的门神彩像。前殿塑了一尊符官菩萨,他肩背令箭,形象威武。前殿后有飞檐斗拱的戏台。大殿中塑有三尊红脸神像,后殿供有石香炉、娘娘菩萨。此外还有饭厅、斋堂。大殿上供有文天样题词的象牙白绢扇,殿侧墙上有“高山仰止”匾。殿后写有文天祥的《正气歌》。殿前天井中间是个高大的铜香炉,左右矗立着两只巨大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凿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因为陆秀夫和张世,杰尽忠在海里,洋山菩萨又从海里发脉,所以百姓们把洋山菩萨奉作护海之神。每月的初一、十五,来洋山殿进香还愿的百姓特多。每年的三月十六、五月廿六、八月廿六为洋山三位大帝生日,洋山殿庙会更是热闹非凡,许多镇海宁波、舟山、上海、温州的百姓,甚至香港的侨胞都到洋山殿来烧香还心。舟山和小港李家的香客还精雕了三艘海船来还愿,这三艘小巧玲珑的海船一直吊在前殿的梁上。每年三月中旬,洋山股还举行规模盛大的洋山会,来还愿的人更是人山人海。
  黄山雷、戎新年口述 膝占能整理
  相公殿
  据说相公殿菩萨系萧山人,叫张崇三(张十一郎),其父张亮为吴越时期的刑部尚书,其子为工部郎中,专修海塘等工程,并在建塘抵御海潮中以身殉职,深得群众爱戴,奉为神灵。
  相公殿建于1899年。当时一位现庵东盐区东二乡二大队姓张的人,在海涂看见一颗菩萨头,该人把这个菩萨头带回家中,藏了两三年,这一来家中经常出事。他就在家东找西找到底是什么原因,最后才想起几年前有一颗菩萨头藏在家里,恐怕是这个在显灵,他找到此头许愿:“你如若有灵,告以显灵。你要放到哪里都听你使唤。”他把这个菩萨挑着往外走,挑到永清塘南有点吃力,放下担子歇一歇,停了一会,想挑着再走,可是有菩萨头的一头再也挑不起,他说“挑不起就放在这里”,说完就召集周边人们,告诉大家这是灵神,捐集资金,就在此地建造一个殿,当时有人提名相公殿,大家也就这么一直叫下来。建造时因为是神灵,集拢较多资金,建成朝南五间大殿,朝北三间加戏台,两侧各三间是斋堂。每逢农历三月初六菩萨的生日,就有庙会、修葺相公殿,热闹非凡,老人们烧香、拜佛,再加正月十五在大殿里拜礼拜。宋朝景佑年间钱塘水溢,“张相公神”分别托梦给出海五指挥使统一筑堤御水,五指挥使遂各率四百人修塘拒水患,保了一方平安。后申报朝廷,得到奖励,封为宁夏侯,后人立祠祀之,并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六诞生日,设坛演戏。
  相公殿当时地处大海边,当地百姓借神力以弭灾捍潮患,对抗潮英雄张相公的崇拜之情,也有了抗潮灾保太平的精神依托。
  当地为长期纪念张崇三相公,故把这个乡名为崇三乡。
  新中国成立后此殿改为供销社,东二粮站。到1989年改成相公殿农贸市场。1994年4月份相公殿江后头子填江造殿,当地村民自筹资金重建相公殿。
  王长盛 整理
  娘娘殿
  在坎墩十里横塘众多的庵堂寺庙殿亭中,人们最为熟悉的要数娘娘殿了。这不仅因为它的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更因为它的建造时带着一段传奇色彩的故事。
  当时,早已移居坎墩的胡氏家族,已是人丁兴旺,成为坎墩十里长街上的望族。一天大清早,胡氏家又一个小生命“呱呱”落地,男主人喜出望外,即刻前去街市购买糖面(生小孩要吃糖面是这里的风俗)。当他走进店铺时店内却空无一人,而柜台上正放着三百两银子和三匹绸缎,一家卖糖面的店铺柜台上怎么会放这两件东西呢?胡氏男主人感到十分疑惑,于是提起嗓门向店内高喊了几声:“店内有人吗?店内有没有人?..”还是不见人影。再一想,难道是上天神灵送给我家小宝贝的礼物?真是喜上加喜,把这上天的礼物带回家再说。过了好几天,再去问那糖面店的老板,他们全家根本不知道有银两绸缎之事。事实已摆在眼前,胡氏男主人想:这钱财决不能白拿,必须回报上天神灵和社会。想到这里,他召集了家族主要成员和有关人士,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共同商议:“我的孩子落地时,我去糖面店买糖面,得到一笔不义之财,我想用这笔钱建造一座娘娘殿。以保佑我们的子孙后代平安幸福。”他的话,立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有了成熟的设想,又有可靠的资金保障,建造娘娘殿工程正式开始启动。凭着胡氏家族在长街的影响力,一切顺顺当当。本来选址工作是一个最为困难也最为复杂的过程,然而,因为胡氏家族出面办理的工程,也因为建造娘娘殿本身具有公益性,大众百姓很支持。不久选定坎墩大石墩上作为娘娘殿的殿址。这里曾是坎墩十里横塘最热闹的地方,北面紧靠十里长街最繁华地段的十字街口,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游过万国九洲,不及坎墩的十字街口”,南面是航船码头,这里也是杭州湾最大的海鲜产品集散地。可想,而知,娘娘殿将坐落在坎墩的最佳之地段。胡氏家族就把得子又得意外之财的恩缘很自然地归功于这位送子娘娘,故建造娘娘殿好好供奉。
  娘娘殿不仅地理位置优越,建筑也十分雄伟精致。因它建于坎墩的墩位上面,所以地基要比其他普通房屋要高出两米之多。从南大门进去,要跨近二十个台阶,整个大殿共三间,盘龙雕梁,屋顶上的泥塑砖雕,南面立朱红色的廊柱和花格门窗,高大而庄重,鲜艳而精致。走进大殿,中堂尊竖着娘娘菩萨的塑像,左右两侧是土地菩萨和天意菩萨的塑像。整个布置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由此,娘娘殿成了当时坎墩最高的建筑。曾经时娘娘殿也是坎墩的代称。
  沈建余 整理
  杜公祠
  在风景秀丽的白洋湖畔,金碧辉煌的金仙寺旁,那里有一座规模不大的祠堂,叫杜公祠。里面塑造着鸣鹤场杜家桥的两位抗倭英雄神像。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大肆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我们三北地区也深受其害,朝廷派了戚继光前来抗倭。各地人民也纷纷组织起来,参加抗倭斗争。
  鸣鹤杜家桥有父子两人,父亲叫杜文明,儿子叫杜槐。他们武艺高强,胆识过人,带领乡亲们神出鬼没打击倭寇,保卫家乡。倭寇只要听到杜家父子名字,就闻风丧胆。杜家父子抗倭的事迹,戚继光十分敬重,请他们来当头领,带兵打仗。从此,杜家父子如虎添翼,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奋勇杀敌,屡建奇功。在一次西栲栳山保卫战中,杜家父子为了掩护戚家军大部队转移,带领小一部分敢死队从早上六点钟,直打到第二天拂晓,没吃上一口饭,没喝上一口水,忍饥挨渴,打退了倭寇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等到援军到来时,杜文明已从马上跌了下来,昏死过去了,眼看到父亲战死,更加激起了杜槐的国恨家仇,更坚定地跟随戚继光东荡西除,南征北战去了。在奉化与倭寇血战中,杜槐终因寡不敌众,也光荣地牺牲了。后来受到皇帝嘉奖,封杜文明、杜槐为将军,造了祠堂,钦赐御匾一块,里面塑了神像,四时享祭。挂一副对联:“神像表胸中,平倭保百姓”。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杜家桥的老百姓一定到杜家祠堂去瞻仰英雄父子的音容笑貌。如今,这块御匾尚存。
  蒋江权 宓配佑 收集整理
  彭公祠
  在鸣鹤场靠西有个彭公祠,是当时本地盐民为了纪念明代的彭韶而建立的。
  彭韶,字凤仪,福建莆田人,天顺丁丑(1457)进士。弘治年间任刑部侍郎兼佥都御史整理盐政。他对当地盐民的成绩。得追述一下历史。早在唐开元间,政府强派盐户,拨予卤地草荡,并酌放工本银,规定上交盐定额。从5岁至60岁百姓,不得变更此役。直到明代,一直沿用唐制。明洪武十四年,故当地称盐民为“灶民”。政府仍规定:户籍不许妄行变动,违者治罪。
  但是明中叶卤地草荡逐被豪强兼并,负担“为东南邦赋之最”的慈溪盐民深受压迫和剥削,又加劳动条件恶劣,双目多失明(因长期受烟熏灼)。他们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供额不则卖儿鬻女的非人生活。当地人民称盐灶为“盐牢”。尽管明律规定,灶民远行,必须持有官府发给的“路引”,如无路引,盘查出要擒拿送官司。规定逃亡者“枷项三月”,但“脱籍”的现象仍极为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批灶民还集结下海逃亡,有的和盐兵搏斗,开展抗定额和毁灶的斗争。地方官疏章却称“灶丁叛乱,海蛮四起,刁民迭出”,于是朝廷排刑部侍郎兼佥都御史彭韶剿办民乱和整理盐政,准备掀起大规模的镇压灶民的运动。
  彭韶亲临灶地,看到灶民露宿荒野,采野草、吃树皮,有的活活晕倒惨死在灶边,妻啼子号,哭声遍地,又遭总催和盐兵无力的棒打滚击,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感到:“灶、仓半墟,犹有包摊之累;丁户将绝,尚多额外之征;工本克扣,而饥无完肤”,但“司无忧恤之仁吗,吏多科害之扰,”导致“民不能堪,流移他处,以全性命”。他的结论是:所谓灶民叛乱,实质上是“官不恤民,驱民为盗”。他把煮海贫民痛苦遭遇绘成:盐场、山场、草荡、淋卤煎盐、片盐、放盐、追赔等八图,每图配诗,淋漓尽致写出了灶民的痛苦生活和当时官场流弊,奉献朝廷。并召见二浙(浙东、浙西)盐官司在鸣鹤场官衙门里议事,力排众议,用自己亲自调查的见闻来驳斥谬论,教育盐官治理盐民要用太祖皇帝治天下之法:“居上之道,正当用宽”,不然“弦急则断,民急则乱”。他提出了:体贴抚恤灶民;改本县纳课;减轻刑法;多发本工银;减免正课;外逃回籍则不治罪;拨银为灶民修灶建仓(现鸣鹤盐仓基还存)等一系列措施。
  与此同时他还驱逐盐霸,撤换和革职一批民愤极大的官兵,使灶民生活大为改善,称他为“再生父母,重生爹娘”。《慈溪县志》里记载着“邑人恩之,饮仿必祝”。民谣中有:“来了彭韶郎,瞎子见日光”之句。
  后来彭韶见到江南滨海一带山川秀丽,灶民中又多智囊人物,感到历史规定灶民不准读书、应试是埋没人才,闭塞贤路。于是上疏孝宗,列举灶民不能应试之弊端。他的奏章终于得到孝宗的批准,从此灶民有了读书和应试的机会。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庠生方镇等人接受灶民请求,呈文转盐运使林堂,请求为彭立祠,得到批准后,在鸣鹤场建立“彭惠安公祠”和“接官亭”。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知府魏良贵行县、谒祠,立石碑记其功绩,并在祠内精刻彭韶的“八诗图”。每逢阴历九月二十日彭公的生辰,百姓顶香上供,虔诚祭祀,从此彭公祠的名气越来越大了。
  余光口述 小方整理
  镇峰塔
  在观海卫北面的卫山上,有一座小巧玲珑的石塔,叫镇峰塔。而在观海卫内的北大街上,有两座石牌楼。据说这座石塔和两座石牌是信国公汤和与风水先生莫广生斗智斗勇的结果。
  朱元璋登基以后,派出汤和巡视和督办海防事务。汤和来到三北,见卫山北临海边,南有沃野千里,便决定在这建造观海卫城,并在卫山上设立烽火台,东设龙山所,西建三山所,以便相互策应。消息传出,惊动了当地一位风水先生,他就是莫广生。原来莫广生以看风水为生,他把卫山的这块平地看成是宝地,打算把自己的坟墓选在这里,认为这样可以使自己的下代子孙升官发财,便怀恨在心。他先亲自去汤和处游说,大谈此处多孤坟野鬼,非但不吉利,且修城之后,定有大灾。然汤和却不为所动,我行我素。莫广生见软的不行,就施暗计。原来在离观海卫三里地的地方,有一座金鸡山,山下有一泉,每天滴水不止,落在潭中发出“咯冬、咯冬”的声音。莫广生认为只要把这水潭破掉,便可使汤和难受,因为汤和是信国公,这“国公”与“咯冬”是谐音。于是他就设计让汤和炸掉金鸡山,去造卫城。汤和本来就为这造成的石料而犯愁,他想在卫山采石,怕破坏了山体,影响了景致,如今听莫广生一说,满口答应,汤和派石匠和民工用了一年时间,就把个小小的金鸡山开个精光。
  观海卫建成以后,汤和又去了别处。莫广生见汤和平安无事,心中十分懊恼。这一天,他闲来无事,便登上卫山,从山上往下看,见整座城池平整有序,四面护城碧水清清,城内纵横交叉,活生生的一幅八卦图案。莫广生想想自己看了一辈子风水,从未见过如此规整完美的图形,心中又气又怕。气的是汤和占了他的风水宝地,使他心中不得安宁。怕的是汤和建成了这座卫城,不但占尽天时地利,而且布局严谨,风格独特,说不定城里会冒出一个王公侯爵的。妒忌之心再次让莫广生动了邪念。他把观海卫比作一方砚台,又有四方之水护养,是个万年不竭之地,于是他让人在卫山上造了一座石塔。这石塔细长尖顶,犹如一支毛笔,他要用这支毛笔醺尽这砚台的墨汁,以此来破观海卫的风水。
  果然,这石塔建成以后,观海卫城内经常发生火灾,闹得城内百姓不得安宁。一晃几年过去,这一天,汤和又来巡视,指挥使禀告汤和城中常闹火灾之事。汤和在城内看一番,然后登上了卫山,他见山上多一座石塔,便问指挥使,这石塔何人所建。指挥使说是莫广生所建。汤和心中明白,这火灾跟石塔有关。经过详细观察,汤和命人在北城门内建了两座石牌楼,形似笔架,与一般的牌楼造型不同。从此之后,因为有笔架挡着,石塔代笔再也醺不到这城内的墨汁了。而石塔和石牌楼也成了观海卫的两个景点。
  余光口述 沈探整理
  马凉亭
  长河有一个求问亭,亭子一排七间,元宝山墙,雄伟高大,中间有一个可以拆卸的戏台,面向后面两进两厢的福塘庵。福塘庵朝南供奉的是武圣关帝。凉亭的石柱上写着一付对联:“求见士农工商客,问道东南西北人。”
  虽然,斗大的亭名、庵名,饶有趣味的对联刻写在那里,但是无论哪一个,本地人或是外地人都不叫它求间亭或是福塘庵,大家习惯地把亭和庵统称为马凉亭。说起这里面的原因,还有一个故事。
  鸦片战争前,满清政府为了抵御外敌,重视武备,鼓励百姓学习骑马、射箭,习武的青年达到一定的水平可以到县府里考武秀才,到州里考武举人,但是习武要有一定的条件,穷苦的农民、手工业者没有马、没有箭,为生活奔波,一般是沾不上边的。
  凉亭南面的村庄里,有一个穷人的孩子名叫范金榜,平日爱好练武,举石鼓、摔彩瓶、掼火流星、走高跷、要拳术样样皆能,只是没有学过骑马射箭。有一次看见地主家的孩子们在骑马射箭,他心里痒痒的也想试试,趁他们休息时,金榜跃上马背,可是,那马儿昂首长嘶一声,把金榜摔了下来,窘得金榜顿时脸红耳赤。
  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少年,衣着朴素,面目清秀,彬彬有礼地上前向金榜摔痛了吗?又牵来自己的马,教金榜怎样上马,怎样驾驭,怎样加鞭,并扶金榜上马试骑。金榜果然顺利地一口气扬鞭跑了十多里来回。他谢过了那位少年,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且说那位少年姓陈名征麟,余姚上陈人,文武双全,好结交朋友,他是地主张善德家的表侄,来长河做客。这日他教了金榜骑马后回到表叔家,遭了一顿训斥,因此再也不到长河来了。金榜学骑心切,打听了陈征麟的姓氏住所,找上门去,陈征麟也热心指教。
  一天,金榜从陈家学骑回家。因白天与陈征麟谈论国家大事,琢磨射箭技艺多花了些时间,不觉已到黄昏,陈征麟留他吃了晚饭,走到长河已经夜阑人静,月色朦胧。路过求问亭前的草坪,他一时高兴,喊了一声“马来”,做了一个上马骑射的姿势,想不到真的从凉亭里跑出一匹高大结实的红马,低头像是让他驾驭的样子。金榜高兴极了,也不感到奇怪,就跃上了马背,让马沿潮塘向东驰骋,来回二十余里。
  从此,金榜天天等到夜阑人静,就到凉亭里来骑马射箭,本领越学越高,晚上也能在马背上射下天上的飞鸟。没有多少时候,就学会了各种应试的技艺,便约同陈征麟起到县里考中了秀才,接着上杭州赶考。因为他们练得一身硬功夫,果然榜上有名。报子敲锣报到长河范家,金榜中了浙江省试第三名武举。
  不久,金榜被派到台湾统军,加强海防。他想起求问亭那匹红马,就积蓄了一些俸银,雇了匠人在求同亭里塑了四匹骏马,算是他献给武圣关公的礼物。想不到那年夏天,这四匹马竞在晚上现形,吃了地主张善德家的庄稼。据说还被人看见了好几次。
  地主张善德心里很气愤,但他也不敢得罪举人老爷。只好自认晦气,灵机一动,利用他是庙董的地位,发起在泥马旁加塑马夫勒马细绳,还在凉亭东西山墙的月洞门造了栅栏门,在南面把墙壁打得严实,造了一个正门,以防泥马再跑出来吃庄稼。听说他还捞了不少外快,装进自己的口袋。从此,晚上路过的人不能再进凉亭,一定要绕道走南面的小路。
  王才郎等口迷 范觉甫整理
  石堰茶亭
  明朝末年,横河镇石堰出了一个大官,官拜七省运粮总督。这位总督姓王,其宗祠属王家畈王家祠堂。因为其世居石堰镇上,故总督府第也造在石堰上街头,又因其府第前后共建造五进,人们习惯上称它为五进大屋。
  这位总督的第十一代孙,就是石堰村社员王才郎。
  总督发迹以后,不但造了府第,还在原石堰堰桥北端临河的大路上,坐东朝西造了三间吃酒亭(吃酒亭建在官路上面,上层为酒亭,下层为步道),总督常在这里设宴招待来拜访的客人。宾主一边喝酒,一边观赏下面河中船舸争游的壮观景象,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1644年,闯王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在皇宫后面的煤山老树,王总督也当不成官了,吃酒亭里也不喝酒了。但是王总督惦念着人们,命人在这里长年免费供应草鞋。一到天气热就在这里供应茶水,让过往行人在此调换草鞋,解渴,歇脚。人们便称这个吃酒亭为茶亭了。
  1931年春,石堰永福村的乡绅康维新发起筹款,建造能让大吨位船只直接通行的新坝,这新坝建造在谢家山方家村东首。茶享从此被堰坝管理处征用,作为放船收款的办公室了。
  因为这个传说,石堰堰闸在1980年拆茶亭改建时,特地将两根柱子赠予了建造者的子孙——王才郎。
  说起茶亭还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据说当年王总督与龙南孙家境的孙俟居太公的后代同朝为官,当时孙家境太公的官职比王总督的高。由于同乡关系两家经常来往,两家的小孩也成了好朋友。平日里孙家境的小孩都夸赞自己的大人官职高,王总督的孩子讥笑他们说:“你们孙家境的官职虽大,但总要在石堰的胯下过。”因为孙家境的轿马必定要在茶亭下面过,这句话后来传到孙家太公的耳朵里,他很气愤,便想设法拆去这座茶享。
  他的心思后来又被王总督知道了。于是王总督命人把南庵里的小菩萨移了几尊过来,供在茶亭里,这样王家后代有理由可以保护茶享了。当然孙家太公也不敢派人来拆了,几尊小菩萨一直供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来这位王总督当时在建造茶亭的同时,还在原石堰堰南建造了三间坐北朝南的私人家庵,名日:南庵。
  叶仁法 整理

知识出处

慈溪地名传说

《慈溪地名传说》

出版者: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出的138个地名传说,分四辑,分别涵盖了第一辑镇、村、街道、社区,第二辑山、水、岭、潭,第三辑寺、庙、宫、庵,第四辑桥、路、楼、场等类别,代表了当今慈溪的镇村、河流、山脉、桥梁、湖泊、道路和建筑物等,他们存在历史、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意义,都带有一定的历史事件相关联的,或是与历史人物相关联的。它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歌颂美好的人和事,鞭挞丑恶的思想、行为和现象。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