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地名传说》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352
颗粒名称: 观海卫
分类号: I277.3
页数: 3
页码: 11-13
摘要: 本文收录的是陆建立王银燕整理传说故事,内容反映观海卫地名由来情况。
关键词: 观海卫 地名 由来

内容

明洪武年间,倭寇屡屡进犯我沿海各地,烧杀抢掠,为所欲为,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朱元璋派信国公汤和再次出征,抗击倭寇。汤和当时虽已是花甲,但他仍以国家和百姓利益为重,毅然重披战甲,镇守浙东沿海防务。他督察三北沿海一带地形时,发现这里曲折回旋,水脉充沛,是个上选的设卫建所之地,便设立了一卫(观海卫)两所(龙山所、三山所),抵御倭寇的侵袭。
  据说,他在观海卫建造卫城时,这里还是一片泥涂。在浪港山沿山脚住有百来户人,他们以打鱼为生,而在当时的鸣鹤场一带人口就比较集中,按朱元璋的意思,想把卫城造在人口集中的地方,汤和提出来说:“呜鹤场离海岸较远,等到那里发现敌情,倭寇早就过山了,应该把这个卫设立在沿山脚下。”这一来,两地的村民都希望能造到自己家门前来,因此双方争个不休,各不示弱。一向以办事干脆著称的汤和也有些举棋不定了。
  山脚下唐家有个唐长明,为人聪明,很有计策,听说唐家和鸣鹤场人为造卫要大动干戈,于是,他就思索了一番,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第二天,唐家人就宣布一条消息,为了减少争吵,使造卫一事顺利进行,决定采用古老的办法,进行称土,哪地方土重,就把卫城设立在哪里。鸣鹤人一想,认为这是公平的,就应了。
  但是,当称土开始时,呜鹤场人才发觉自己上当了,原来呜鹤的土地经过多年耕耘,土质很松;而唐家地处沿海,山前上泥涂地,因此土就重。不言而喻,那当然是唐家人赢了。
  造卫地址确定了,但是建造城墙需要大量的材料,尤其是筑墙用的泥土问题尤为突出。如果从外地运进,既劳民伤财又费时,效率也不高。汤和为此事伤透了脑筋。
  信国公汤和日思夜想,两鬓的白发仿佛一下子增多了。
  “得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多次召集部下一起出谋划策。大伙儿虽然方案想了一套又一套,但最终由于有缺憾,又被一一否定。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还是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期间当他接到附近有倭寇前来骚扰的情报时,更觉忧心。
  一日午后,他又为这件事烦心,便走出营寨,边想边朝建城墙的地方走去。突然从前方一个小村庄里传来了喧嚣声,把他从沉思中唤醒,便循声而去。他看到那里有许多人在忙碌着,有的拿着铁锹在起劲地铲土,有的吃力地挑着泥担,有的两人一组小心翼翼地抬着一块大石头。原来村里一户人家重新建房,在打房基。他们把原来墙里挖出来的泥挑去填房基,真可谓一举两得。
  看着眼前的一幕,汤和脑中灵光一闪,茅塞顿开,“我何不也这样做!”他情不自禁地自语着,满心愉悦,仿佛连日来压在他心上的一块石头被搬走了似的,连忙转身往回走,此刻信国公的脚步显得轻松多了。
  回到营房,他立即召来部下,告诉他们自己刚刚由百姓建房所得到的启发:在卫城四周挖护城河,再在城中挖池塘,用挖出的泥块筑城墙,水可以日常所用,也可以防火。他开玩笑说:“这么简单的办法我先前怎么都想不到呢,真是年老不中用了。”大伙儿都笑了。大家都认为这真是一箭双雕的计策,于是在细节处又斟酌了一下,制定了一套合理、便捷的城墙建造、布局方案。老百姓知道终于可以动工造城抵御倭寇了,非常高兴,奔走相告。
  于是,当太阳刚从东边探出头时,工地上就热闹起来了。看,将士们来了,村里的男女老少来了。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直到黑夜把整个天空笼罩住,才怀着满心的愉悦收工回家。
  在军民的齐心协力、艰苦劳动下,工程进展得很快。不到半年时间,就挖通了护城河,采石于黄山(今留下采石后的石孔潭),筑起坚固的城墙。随后,汤和又带领大家在护城河上造了四座吊桥。
  从此,观海卫城墙高高耸立,犹如一道道坚不可破的抗倭屏障,有力地抵御了倭寇的侵犯。因为登上浪港山就可见到北边的海,所以就把这卫叫观海卫,那山也随之变成卫山了。

知识出处

慈溪地名传说

《慈溪地名传说》

出版者: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出的138个地名传说,分四辑,分别涵盖了第一辑镇、村、街道、社区,第二辑山、水、岭、潭,第三辑寺、庙、宫、庵,第四辑桥、路、楼、场等类别,代表了当今慈溪的镇村、河流、山脉、桥梁、湖泊、道路和建筑物等,他们存在历史、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意义,都带有一定的历史事件相关联的,或是与历史人物相关联的。它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歌颂美好的人和事,鞭挞丑恶的思想、行为和现象。

阅读

相关人物

陆建立
责任者
王银燕
责任者
朱元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观海卫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