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镇/村/街道/社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地名传说》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347
颗粒名称: 第一辑 镇/村/街道/社区
分类号: I277.3
页数: 62
页码: 1-62
摘要: 本辑收录的是慈溪县镇、村、街道、社区等地名传说。内容反映镇村地名来源、存在历史、文化意义,与其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地名 传说

内容

古时候,慈溪叫句章。慈溪的名字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一个故事。
  传说距今近两千年的东汉,宁波慈城西南,即今举世闻名的河姆渡(公元1954年,国务院调整行政区划前,河姆渡属于慈溪)附近,有一条溪。这条溪发源于四明余脉大隐山,故叫大隐溪。大隐溪水甘甜、鲜美,远近有名。
  那时,慈城北边有户姓董的人家,儿子董黯,十分孝敬父母。一次董母生了病,一连几日卧床不起,尽管请医服药,却仍无起色,每日滴水不入,粒米不进。董黯见娘病成这样,只怕她有个三长两短,急得如坐针毡,日夜守在娘的床前,再三说:“娘,人是铁,饭是钢,你快吃点东西吧,即使喝口水也好,要不然..”董母先是摇摇头:“我实在心头饱闷,口舌无味,不想吃东西。”但一见儿子焦急万分的样子,又说:“那好,你递杯茶来,让我润洞口。”董黯于是一边递上茶杯,一边脑子里转了一下,说:“娘,我早听人说,大隐溪水清口你嘴里无味,我明日去。大隐溪挑点水来,泡杯清茶,让你清清口,,怎样?”董母知道拗不过儿子的一片孝心,只好默默地点点头。
  第二天清晨,董黯找来两只酒坛,装了一副担子,出发了。慈城到大隐溪有30华里,他足足走了半天。来到大隐山下一看,只见山明水秀,草木茂盛,一条清清的溪水,从山岙间流出,发出哗哗的响声。董黯心里欢喜,连忙弯身网了两满坛溪水,挑回家来。
  俗话说“千里无轻担”。董黯挑着这担水,一路上翻山越岭,七颠八晃,天黑到家门口时,脚板磨起血泡,可水却只剩下大半担。他也来不及歇口气,连忙用茶壶煮开,又放入大隐山谷雨茶,泡好,恭恭敬敬递到母亲面前。董母见此情景,茶水未沾口,心里赛如喝了蜜糖一般。端起茶杯,闻得一股清香扑鼻,半杯茶咽下口,忍不住脸带笑,啧啧嘴,轻轻说:“真清口!”一会儿,觉得胸口胀闷也好了不少。
  看到久病的老娘这许多日子第一次面露笑容,说“清口”,董黯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不过,卧病在床的董母。看到儿子为挑一担水,来回足足走一天,心想:天长日久,儿子难免要磨破肩头,走烂脚底,虽然我自己适意些,万一儿子有个闪失,那可是懊悔不及啊。从此她每每捧着茶杯出神,董黯挑来的大隐溪水,她用得也极俭省,有时竟至连隰夜的冷茶也舍不得倒掉。
  董黯自然看出了娘的心思,一再劝说:“娘,你放心吧,家里穷,儿子没有别的东西好孝敬你,这一口大隐溪水,我最犯难,也一定挑来给你喝。”
  话虽这样说,要年年月月这样挑水喝,这件事也并不容易。何况,董黯难免有出外谋生或头痛脑热的时候,他又怕母亲吃不上大隐溪水,加重毛病。后来,他索性邀集了几个亲友、邻舍帮忙,大家在大隐溪旁搭了一间房子,房子造好,他又用轿子把母亲抬来住,自己日夜守在旁边。从此,省去了许多来回跑路之苦,随时用最新鲜、洁净的大隐溪水,给娘吃、用。不知是大隐溪的水确能治病,还是董黯的精神感动了神灵。董母的病竟奇迹般地痊愈了。
  这件事在方圆百里传开了,百姓都为董黯孝敬侍母的品行所感动。为纪念这个美好故事,大隐溪从此改称慈溪,慈溪县名也从此传下来了。
  吴夏龙 口述 吴开棠 整理
  慈溪
  唐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李隆基派房琯出任慈溪县令,据说房琯到慈溪时,“慈溪”这一县名尚未确定,所以也没有带官印。临行前李隆基对他说:“你到了句章以后,首要的是先确定一个县名上报。”
  房琯奉命而至,因为没有官印,所以只好先在客栈住下。再说当地老百姓听说当今皇上又要划县而治,但就是没有合适的县名时,大家议论纷纷。也有几个文人,搜刮枯肠,起了不少名字上报。房琯住下以后,详细看了各地送上的有关县名,觉得都不适宜,他决定亲自去民间走访。一天,房琯来到一茶坊喝茶,见有两个老人相对而坐,一个在唱着歌,一个则用手在桌上拍击以和。房琯细细一听,原来这老者在唱孝子董黯的故事,就上前问道:“老丈所唱何人?”那老人见有一外地人打探,就把董黯孝子之事说了一遍。
  原来早在东汉时,在大隐溪畔曾住着一书生姓董名黯,字叔达,乃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这董黯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一面砍柴度日,一面还要用功读书。有一年春季,董母得了一种怪疾,每天胸闷气胀,不思茶饭,几天下来,已是形体消瘦,奄奄一息。董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要背着母亲前去求医,但母亲执意不肯,因为家中根本就没有看病的钱。董黯没有办法,只好四处打听,遍访医家,以求治母病良药。然而,一连十数天,都无功而返。一天,董黯听说剡溪有良医,就不顾一切,整装前去。翻上一座山头,已近晌午,董黯又饥又渴,就向山上的一户人家讨口水喝。这是一户长年住在深山的茶农,听了董黯的心思,就拿出几片茶叶,冲了一杯香茶给他喝。说也奇怪,董黯喝下以后,不但觉得香留齿颊,而且心清神爽,十分的舒服,他向老农求教,老农告诉他说,你老母之病,很可能是滞食不化,再加上年迈体衰所致。他赠送董黯一包药物,并再三关照,必须用大隐溪水煎而泡之,方能有效。
  董黯得了药物,匆匆回家,连夜从三十多里外的大隐溪取来清水,煎好后让母亲喝下。说也奇怪,董母喝下这药汤,第一天就感到舒服不少。如此一连7天,董母已经是脱去病壳,精神焕发。而董黯为了不让母亲担心,隐下了去三十里外大隐溪取水的情景。如此一连数月。母亲终于发现了儿子为了尽孝而每天去三十里地外挑水的事,又欣慰又心疼,便设法阻止儿子。而董黯却不肯,仍天天如此。后来董黯为让母亲放心,索性在溪边搭了一个草棚,把母亲接到溪边,这样就免除了往返之路,且母亲又能每天喝上这清澈甘洌的溪水。
  董黯行孝之事很快被传颂开来,汉和帝为褒扬这种孝悌精神,将大隐溪改名为慈溪,并封董黯为郎中,圣旨一到,要董黯即日赴京任职。但董黯因侍奉母亲,谢绝了进京做官的美差。本来像这样违旨之举,轻则砍头,重则株连九族,但汉和帝刘肇尚算开明,不但没有降罪,反而予以褒奖。
  房琯听完老人故事,十分感动,连夜修一道奏折,送往长安。唐玄宗看了以后,派人拟旨,正式将句章改名慈溪,就这样,慈溪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据说到了明代初,朱元璋曾来到慈溪,听了董黯的故事,也深受感动,下旨重修董黯之墓,并封董黯为孝神,立庙祭祀。现存于宁波南门的董孝子庙就是当时留下的。
  方印华 整理
  龙山
  很久以前达蓬山北坡住着一对夫妻。他们自耕自种,日子过得倒也安定。但有一事烦恼,就是年近半百,没养一个儿女。
  有天夜里,老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金龙飞入屋内,在身上舞过,醒来后觉得精神很好。第二天早上,老伯来到瓜地里,发现结了一只又大又圈又光亮的西瓜,心里虽有些奇怪但还是把它摘了下来。
  回到家中,他叫老伴一起来品尝这只大西瓜。大伯切开西只见里面红彤彤的,还有一颗人形似的瓜籽。吃瓜时,老伴觉得口味特别好,把瓜籽也吞进肚里。哪里知道,没过多少日子,她的肚子渐渐大起来了,经过三三见九月,在三月初三这一天,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老年得子,可把老夫妻乐坏了,因梦见飞龙入怀,就取名为龙山。
  说也奇怪,小龙山与村里的孩子不大一样,自幼就跟着大人举石担、练棍棒,生性喜武。八岁那年,隔壁大叔家养了头小牛犊,他天天抱着它玩耍,后来小牛犊长成了大公牛,也能了它托起来举过头顶。没过几年,他又练就了拨山陷地的神功。他龙山十分孝敬父母,天天上山砍柴,下地耕种,在众人面前从不炫耀自己的本领。
  那年,东海龙王敖广的儿子敖明在龙宫玩厌了,瞒着父亲竟溜到地面上来戏耍。它到处乱窜。所经地方风暴骤起泛滥,可苦了海边百姓。一天,小黑龙敖明腾云驾雾,来到大蓬山下兴风作浪,正在山上砍柴的龙山,眼看家乡的房合被在风卷走,良田被洪水吞没,就飞奔下山与恶龙拼搏。他俩你来我去,斗了十几个回合,难分胜负。敖明见一时难以得手,也略晓龙山有拔山镇海神力,就想转身潜回大海。龙山见此,哪里肯放,顺手拔起一座小山,用力一掷,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轰隆”一声,小山压住了小黑龙的龙颈。龙山乘势扑在小山上,使劲地往下压,直到小山陷入地下。小黑龙痛得龙眼暴凸,龙尾乱摆,它不甘心俯首被擒,垂死挣扎,用尽体内所有精力把龙角一挑,直刺龙山胸口。龙山疼痛万分,血流不止,但他依然骑压在龙颈上,巍然不动。
  龙山用生命降服了孽龙,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就把龙身躬起而变成的山峰取名为伏龙山,龙头垂地之处叫龙头场,龙尾摆动的地方叫西海尾巴,还有他受伤流血的地方叫下洪(红)。
  陈颂阳 整理
  掌起
  掌起镇位于慈溪的东部,是浙东千年古镇,文化底蕴深厚,著名的东发学派创始人黄震就是掌起人。掌起的由来是因为镇上有一座古石桥叫掌起桥,因而得名。说起这掌起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据史志记载,掌起桥古称孔敬桥,位于陈家村至叶家村的上塘路上,自古以来这里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在两村交界的地方,有一条宽阔的河流名叫下横支河,把他们硬生生分开,往来交通只能靠摆渡,很不方便。在清初,有了一座木桥,由陈家村孔敬堂族人所造,所以就叫孔敬桥。那孔敬桥在刚刚造好的时候也是闻名三北大地的,陈叶两族都是大姓人家,人口众多,桥上南来北往的人特别多。数年后,孔敬桥就变成了一座危桥,人走在桥上就会吱吱响,如果还要挑着重货的话那桥就会摇晃,大家过桥都是提心吊胆,小心翼翼。
  有一天,正是正月十六赶大集的日子,一时间,十里八乡的生意人一大早都涌向了上塘路,而要到上塘路摆摊的话必须要经过孔敬桥。那天天刚亮,孔敬桥上就挤满了要过桥的人,那真是人挨人人挤人,黑压压一大片望不到边。正在这时,有个老汉赶着头猪也要过河,人家劝他稍微等等,等人少了再过,他说我这个猪和桥那边的王屠夫说好了的,要尽快送过去,王屠夫杀了猪好卖,说完,强行赶着猪上了桥。那猪看到人多,就有些兴奋,却冷不防后面有一条大黄狗冲着他“汪汪”狂叫起来。那猪有两百多斤,受了惊吓在桥上发走狂来,一下子把好几个人给撞下了桥,还把陈家布店的一车棉布也给撞到了下横支河里。附近有一些渔船,自然忙着救人,却无人顾及那些棉布。那些棉布本身就重,吃了水以后变得更加重,都沉了下去。布店陈老板听到消息赶到河边一看,连个水花也没有,那时一匹布就要二两银子,一车布就得五六十两银子,自己辛苦一年,也不见得能赚到这么些钱,他不由得悲从中来,瘫在桥边放声大哭。
  这哭声引起了住在桥边陈姓孔敬堂族人的注意,大家议论纷纷,感觉这木桥确实很不方便,弄不好不仅东西要损失,还会闹出人命。其中有个叫陈三的人就说了:这桥要是改成一座大石桥就好了,可是要修这样的一座大桥,不知道要花费多少银子,这桥岂是随便说造就造得起来的?众人纷纷表示同意,都摇头叹息不已,面对着这一座破木桥无可奈何。
  突然之间,有个人猛地站了起来,大声地说:“陈三,我说这桥一定能造得起来!要是造得起来你怎么说?”大家仔细一看,原来是族人里面的穷秀才陈敬之,不由得哄堂大笑。有人劝陈敬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人笑陈敬之穷得连老婆也讨不起,还夸下海口要重建孔敬桥,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陈三也是性情中人,他说:“秀才,这桥要是造得起来,我请全族里的人吃酒席!可这桥要是造不起来,你就彻底滚蛋,不要再待在孔敬堂里了!”
  陈敬之热血沸腾,大吼一声说:“好!咱们击掌为誓!这里所有的族人都可以做见证!”于是,两人连击三掌,立下誓约,以一年为期,重建孔敬桥!这时,布店陈老板听到这个消息,擦干眼泪对陈敬之说:“我支持你!我先捐纹银五十两!”陈敬之大为感动,现场也有其他的商户解囊相助,一时间,竟凑了有两百多两纹银。陈敬之信心大增,赶快去请附近最有名气的王石匠,一方面请他们勘测地形,估算费用,另一方面,委托村里得力的族人,去各个采石场寻找合适的材料。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了陈秀才一大跳,由于下塘支河水面宽阔,所以造桥难度很大,粗略估算就要八百多两银子,可目前手里就两百多两银子,这可把陈秀才给愁坏了!但陈秀才不怕困难,他奋笑疾书,写下了重建孔敬桥的原因和费用预算,每天挨家挨户地去募捐去解析。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情况,你三两我五两地捐出来,条件差的呢,也会捐些米、菜之类的,但也有一些人不肯捐钱,反而对陈秀才泼冷水,出口相讽!陈秀才也不在意,就选了个黄道吉日开工造桥。就这样,这边王石匠开始造桥,那边陈秀才去募捐,往往是中途钱没有了,就停了下来。那陈三也经常来看造桥,看到造桥速度如此缓慢,感觉自己胜券在握,不由得暗自高兴。但那个桥虽然建造缓慢,却也是一点点成型,离一年的期限只有一个月了,而桥也终于快建成了,只剩下桥板没有上好。
  但当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那桥板却是怎么也上不好。估计是桥板太重,或设计有问题,那就得推倒重建,那可是天大的事了。这件事把陈秀才愁得茶饭不思,头发也一下子白了好多,整天坐在桥边唉声叹气。
  有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个和尚,一看到这种情况,就对陈秀才说:“让贫僧来试试!”他叫陈秀才把造桥工人都叫到一间屋子里,把门关起来,并不许别人观看。过了一会儿,他带着工人来到桥边,指挥工人合拢桥板,可工人还是合不拢。这里只见和尚口中念念有词,用尽全部力气,朝桥板挥了一掌,那桥板竟真的合拢了。众人纷纷称奇,都称赞和尚法力无边,那功劳竟似比陈秀才还要大!陈秀才也很开心,毕竟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可以按时交差了。那陈三也很爽气,果真在孔敬桥建成的那天,请了全族人吃饭,并向陈秀才低头认输,两人从此成为好朋友!因为是和尚在关键时刻出了一掌,才使得这桥起来了,大家起桥名时,众人纷纷说:和尚出手架起桥,就把这座桥叫作掌起桥吧!渐渐地,后来以桥为镇名,就有了现在的掌起镇!
  你说那和尚果真有如此大的神通吗?当然没有,他只不过给每个工人结清了工钱。那些工人干了近一年,看陈秀才已经身无分文,怕桥造好之后拿不到工钱,所以不肯使出全力。那和尚付了工钱,弄个玄幻,让众人好有个台阶下。据说,现在那桥板上还有那和尚的手印呢!
  乐科立 整理
  观海卫
  明洪武年间,倭寇屡屡进犯我沿海各地,烧杀抢掠,为所欲为,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朱元璋派信国公汤和再次出征,抗击倭寇。汤和当时虽已是花甲,但他仍以国家和百姓利益为重,毅然重披战甲,镇守浙东沿海防务。他督察三北沿海一带地形时,发现这里曲折回旋,水脉充沛,是个上选的设卫建所之地,便设立了一卫(观海卫)两所(龙山所、三山所),抵御倭寇的侵袭。
  据说,他在观海卫建造卫城时,这里还是一片泥涂。在浪港山沿山脚住有百来户人,他们以打鱼为生,而在当时的鸣鹤场一带人口就比较集中,按朱元璋的意思,想把卫城造在人口集中的地方,汤和提出来说:“呜鹤场离海岸较远,等到那里发现敌情,倭寇早就过山了,应该把这个卫设立在沿山脚下。”这一来,两地的村民都希望能造到自己家门前来,因此双方争个不休,各不示弱。一向以办事干脆著称的汤和也有些举棋不定了。
  山脚下唐家有个唐长明,为人聪明,很有计策,听说唐家和鸣鹤场人为造卫要大动干戈,于是,他就思索了一番,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第二天,唐家人就宣布一条消息,为了减少争吵,使造卫一事顺利进行,决定采用古老的办法,进行称土,哪地方土重,就把卫城设立在哪里。鸣鹤人一想,认为这是公平的,就应了。
  但是,当称土开始时,呜鹤场人才发觉自己上当了,原来呜鹤的土地经过多年耕耘,土质很松;而唐家地处沿海,山前上泥涂地,因此土就重。不言而喻,那当然是唐家人赢了。
  造卫地址确定了,但是建造城墙需要大量的材料,尤其是筑墙用的泥土问题尤为突出。如果从外地运进,既劳民伤财又费时,效率也不高。汤和为此事伤透了脑筋。
  信国公汤和日思夜想,两鬓的白发仿佛一下子增多了。
  “得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多次召集部下一起出谋划策。大伙儿虽然方案想了一套又一套,但最终由于有缺憾,又被一一否定。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还是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期间当他接到附近有倭寇前来骚扰的情报时,更觉忧心。
  一日午后,他又为这件事烦心,便走出营寨,边想边朝建城墙的地方走去。突然从前方一个小村庄里传来了喧嚣声,把他从沉思中唤醒,便循声而去。他看到那里有许多人在忙碌着,有的拿着铁锹在起劲地铲土,有的吃力地挑着泥担,有的两人一组小心翼翼地抬着一块大石头。原来村里一户人家重新建房,在打房基。他们把原来墙里挖出来的泥挑去填房基,真可谓一举两得。
  看着眼前的一幕,汤和脑中灵光一闪,茅塞顿开,“我何不也这样做!”他情不自禁地自语着,满心愉悦,仿佛连日来压在他心上的一块石头被搬走了似的,连忙转身往回走,此刻信国公的脚步显得轻松多了。
  回到营房,他立即召来部下,告诉他们自己刚刚由百姓建房所得到的启发:在卫城四周挖护城河,再在城中挖池塘,用挖出的泥块筑城墙,水可以日常所用,也可以防火。他开玩笑说:“这么简单的办法我先前怎么都想不到呢,真是年老不中用了。”大伙儿都笑了。大家都认为这真是一箭双雕的计策,于是在细节处又斟酌了一下,制定了一套合理、便捷的城墙建造、布局方案。老百姓知道终于可以动工造城抵御倭寇了,非常高兴,奔走相告。
  于是,当太阳刚从东边探出头时,工地上就热闹起来了。看,将士们来了,村里的男女老少来了。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直到黑夜把整个天空笼罩住,才怀着满心的愉悦收工回家。
  在军民的齐心协力、艰苦劳动下,工程进展得很快。不到半年时间,就挖通了护城河,采石于黄山(今留下采石后的石孔潭),筑起坚固的城墙。随后,汤和又带领大家在护城河上造了四座吊桥。
  从此,观海卫城墙高高耸立,犹如一道道坚不可破的抗倭屏障,有力地抵御了倭寇的侵犯。因为登上浪港山就可见到北边的海,所以就把这卫叫观海卫,那山也随之变成卫山了。
  陆建立 王银燕 整理
  鸣鹤
  慈溪流传着一句老话:“近看鸣鹤鹤不鸣,远看伏龙龙不动”,不难看出鸣鹤山要近看才能看出她的神韵。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大地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轻,露之浊浊。祥云妖娆,万物懵懂。九天玄女娘娘被这幻化的美景吸引,驾鹤云游,娘娘正想为仙鹤寻找一方祥瑞林地,使之隐栖修道,为黎民百姓祈福。
  一日娘娘远游,忽见一座高山之上霞光阵阵,荣光耀眼,彩云聚而不散。近前一看,让娘娘惊喜的是这座山的山腰树木郁郁葱葱,山花开得烂漫;如仙鹤的羽毛蓬松多姿;越向上端山体纤细挺拔,像鹤之颈修长伟岸。山两侧有青龙和白虎两峰像鹤的两只翅膀,山前临湖。湖水清如明镜,环境清美幽静,四周翠竹成荫流水潺潺。玄女娘娘知道这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便让仙鹤在此修道,为百姓祈福免灾。
  自此以后人们常常听到鹤鸣之声,于是,把这座山称为鸣鹤山,说来也奇怪,自从鹤栖鸣鹤山以后,周围方圆几十里渐渐繁荣起来。此地虞氏家属居多。鸣鹤虞氏先人虞翻,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尤擅易经、兼懂医术,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到唐初又出一先贤虞世南,除去帝师光环之外,还被誉为“五绝名臣”,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种皆称绝于世。唐元和年间,虞世南之重孙虞九皋,字鸣鹤,因虞九皋在长安及第后不幸病逝。乡人闻噩耗悲痛不已,为追思虞氏家族的业绩,于是,将家乡以“鸣鹤”称之。从此鸣鹤以此流传至今。曾为镇名。
  沈碧荷 整理
  浒山
  很久以前,现在的慈溪市城关所在地浒山不叫浒山,而是叫三山。那为什么后来改称浒山呢,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
  三山城北首有座虎屿山,气势不凡,似一只猛虎俯视着三山城。可是说来也怪,当时三山城人丁稀少,且经常发生天灾人祸,弄得大家好生烦恼。有一天,一个云游的跛脚和尚经过此地,看到虎屿山不禁拍手大笑道:“好一座虎形之山,只是煞气太重,待我结草为舍,为众生化解这无妄之灾。”于是跛脚和尚白天化缘,夜里诵经,发下大愿,要在这虎屿山上建造一座寺庙。说来也怪,自从这跛脚和尚来了之后,三山城竟太平了许多,老百姓纷纷传言这跛脚和尚乃是铁拐李下凡,神通广大,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十几里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一年多的工夫,一座雄伟的寺院在虎屿山上拔地而起。跛脚和尚只是微微一笑,依然每天诵经念佛。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天跛脚和尚诵完经,忽然感觉头晕脚颤,自知已是油尽灯枯之时,他对徒弟法聪说:“我圆寂之后,葬我于后院。这后院有间禅房,任何人不得进入,否则必有祸害!”法聪大哭,倒头便拜,等他抬起头来,师父早已圆寂。法聪遵师父遗命,将他葬在后院,自此接过了师父的衣钵,当起了方丈。
  可法聪这方丈当得可就没师父那么厉害了,他本是北方一泼皮,只因欠了许多赌债,跑到这寺院里来避祸的。尽管跟了师父十多年,可对于佛法却是一知半解,替人做法事也是常常出错,这样的名声传了出去,这寺里的香火竟又冷清了起来,以至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这可把法聪给急坏了,他突然想起了师父临终前叮嘱他的话,那间禅房里,究竟是有古怪,还是藏着财宝呢?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再也无法压制下去,法聪接连几天都睡不着觉,他终于决定要一探究竟。
  这一日,法聪做完早课,又到墓前祭奠了一番,心中默念:师父,并非徒儿不遵师命,实在是寺院遇到了难处,还望师父莫要见怪。祈告完毕,他这才走进禅房,却发现偌大的房子里只有一个巨大的木箱子,上面贴着封条。他撕下封条,打开箱子,只见里面有块大石头,不禁大失所望。可这石头见风就长,一会工夫就把禅房给顶破了,法聪大惊失色,这才明白师父叮嘱的含义。他急忙跑到师父墓前跪拜,连声说道:“师父救我。”抬头见师父墓前的一堆土落了下来,他连忙把这堆土压在了这怪石之上,那石头果然停止了生长。法聪好不扫兴,他望着这怪石,心想这也许是山吧,所以他把这块怪石命名为“许山”。
  但这怪石一出,寺院里就经常失火,连附近的许多人家也跟着遭殃,弄得寺院里的和尚是叫苦连天,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们联合起来赶走了法聪,却仍是无济于事,只好四处寻访高僧,寻求破解之法。这一日,来了一个叫道修的高僧,听说了这件事,围着怪石转了三圈,拍手大笑道:“这有何难!笔墨侍候!”提起笔来在怪石上提了“浒山”二字,说来也怪,那字一提上去,石头便又恢复了原状。道修又给寺院提名“浒山寺”。从此,寺院香火旺盛,城内太平无事,百姓丰衣足食,日子久了,三山也就以寺院为名,改名浒山,浒山也就成为名扬浙东的三北大镇了。
  陈雪芬收集 乐科立 整理
  宗汉
  1907年7月6日上午,辛亥革命先驱马宗汉与徐锡麟、陈伯平一起参加安庆起义,枪杀了安庆巡抚恩铭。战至下午4时,因众寡悬殊弹尽援绝,陈伯平战死,徐锡麟被俘。马宗汉奉徐锡麟亡命越墙潜出,跑到一户人家的旱水井内藏身。清兵追到这户人家,叫他们说出逃来的人藏在何处,否则全家杀头。马宗汉为不使无辜群众遭殃,坚强不屈。1907年8月24日终于被惨杀在安庆狱前,时年24岁。
  马宗汉的家属得知消息后,想把尸体运回家乡,但安庆的清政府管得很牢,把马宗汉尸体放在那里的义冢地,专人看管,不能随便进出。当时打听到管义冢地的是余姚人,就通过熟人给了他5000元银洋钱,凡有三长两短,他的家属生活由马宗汉家属负责供给。结果把马宗汉的尸体偷了出来,葬在施家村白路岭顶。
  马宗汉被杀之后,清政府宣布要将马家路的人斩尽杀绝。那时马家路四邻乡亲磨了炒麦粉,炒了胖豆,携老背小逃难了。那时,马宗汉的儿子马元佐还只有四岁,家中派了一个老伯、一个保姆,摇了一只船在浦桥江西北的摇铃桥头小村庄里的芦苇沟躲着,芦苇沟里实在太热,过了几天,用快船偷偷地逃到山南,又逃到五磊寺躲藏,马宗汉的儿子马元佐因此终于逃过了一劫。
  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政府临时大总统徐世昌派三百官兵送来了奖匾。马宗议的遗体从施家山迁到杭州西湖边与陈伯平,徐锡麟合葬在一起。
  1929年人们为纪念辛亥革命先驱马宗汉,把马宗汉家乡行政乡柯东乡改为宗汉乡。
  马宗汉家属口述 徐文学整理
  胜山
  那一年,隋炀帝乘着龙舟,沿着大运河到江南游玩,后来他又带着据说识得天文地理的谋士何智,来到三北茅山岗上。善于玩权弄奸的何智站在山上,望着汪洋大海,双眉一皱,突然大叫起来:“陛下,大事不妙!”隋炀帝正坐在岩石上,一听不觉吃了一惊,道:“何事惊慌?”
  何智急忙用手一指答道:“陛下,您看,离此往北四十余里那一带山脉成何体统?”隋炀帝眯着眼睛说:“此山倒像一只黄鼠狼。”何知又用手一指,“陛下,再看我们脚下西边那座陈山,上面伏着什么?”“嗯,像个大蘑菇。”“不,陛下,那是乌龟。它首向东北,正与黄鼠狼修行千年变化而成的。”隋炀帝一时莫名其妙,便问:“这从何说起?”何智说:“陛下,依星象观来,三北一带是出王之地,只是时候还不到。如今看来,这一带山脉,东南西北已形成一个凹字形,只要在西北面陈山与东北黄鼠狼山一连接,便形成一个天然紫金城。到那时彗星群出、豪杰四起,大隋江山,便崩于一旦!这陈山上的乌龟乃是一只雌乌龟,她正在产卵化成山,来与黄鼠狼山连接!”
  “啊,那还了得!待我禀告玉帝,捉拿这对妖孽!”于是,回到京城,隋炀帝焚香禀告玉帝。玉帝知情,忙派敖广前来三北捉拿这两妖精。那敖广驾着云彩,随即化作一条黄龙,先向黄鼠山俯冲下来。一霎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大有翻天覆地,移山倒海之势,当地百姓为保护生命财产,纷纷鸣锣报惊,家家户户焚烧烟火。顷刻之间大火冲天,烟雾弥漫,敖广看不清东西南北。他急忙席地一滚,谁知龙须烧焦,双目被烟火熏得直流泪。因此只得改变主意,回首向陈山的乌龟扑来。
  哪里晓得,这乌龟山下还有比敖广强得多的对手,这就是太白老龙。当初,在玉帝前,由于敖广恶意诽谤,才把太白老龙打入凡间,太白龙就隐居在乌龟背后。今天得知敖广要来捉拿乌龟,它就化作一条蜈蚣,做着应战准备。
  敖广一个筋斛,来到陈山上空,想捉住乌龟头,乌龟急中生智,把头缩了进去。敖广无奈,回头叼住乌龟尾巴,腾云直上。说时近,那时快,太白老龙一眼认出面前正是敖广,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它一跃而起,死死咬住了敖广的头颈,好一场惊心动魄的格斗!但见电光闪闪,霹雳声声,狂风呼呼,暴雨倾盆。敖广叼着乌龟,太白老龙咬住敖广本来不是太白龙的对手,这时实在喘不过气来,自身尚且难保,只得把乌龟甩掉,轰的一声,犹如天崩地裂。原来敖广这一甩,甩断了乌龟的尾巴,乌龟掉到海中。
  再说这只雌龟被这么一甩,腹内的蛋都甩出来了。这些蛋后来变成小山丘,就是今天的剑山、乌山、金山、浒山、担山等。那东海龙王,见乌龟掉在自己领域内,以为敖广奉玉帝之旨移山填海,也只得作罢,把水域一直退到现在的周塘以北。
  太白龙一口咬断了敖广的气管,钻入云层入东北方窜去,飞了一阵,敖广再也支撑不住,一头便倒在黄鼠狼山东北六十余里的海滩上,他使出最后一招,变座山,那就是现在的伏龙山。
  敖广一命呜呼,被玉帝知道。他大发雷霆,赶紧派神通广大的托塔李天王前来镇妖。李天王驾着云头,来到乌龟山上。他不由分说,拿起三百三十丈的铜钉,从乌龟的背心钉了下去,乌龟从此寸步难移。李天王又来到黄鼠狼山,用镇妖塔镇住黄鼠狼,再用擒妖绫把拦绫把它拦腰缚住。他还一块青石立于镇妖塔旁,日夜看守。那陈山顶上,因为敖广叼去乌龟之后,变成平顶,陈山脚下百姓,希望以后平平安安过日子,把陈山名为安山。因为乌龟山是太白老龙从敖广嘴里救下来的。是太白老龙战胜敖广的见证,就把乌龟山改名胜山。说也奇怪,盛夏季节,假若乌龟山上电光闪闪,必有一场暴雨来临。这大概又是敖广与太白龙在斗法吧!
  龚声颖 整理
  天元
  据说天元市还未形成以前,那里住着一个名叫天元的老人。这老人一腔侠义,精通拳法。家里只有一个儿子,倒也生得结实。老人每天悉心向他传艺,并教他除暴安良。有一天,他儿子匆匆回家,满脸灰色,嘴唇发紫。老人便问儿子:“在外面有没有闯祸?”他儿子说:“没有闯祸。不过,今天我在鸣鹤场金山寺前看到一个贼秃和尚,袒胸露肚,夸下海口说有谁能把这金山寺里的两台大石磨掇到地上,他要收他为徒。若没有人敢掇,哼!你们地方上就凑足磨盘样的银子来孝敬,否则不客气,就将村庄夷为平地。我着实看不下去,就走上去用鸡毛掸帚把这两合磨拨落在地。这贼秃和尚见人拍手叫好,就不自在地走上来,干叫了两声:‘好!好!’左手往我肩上一拍,右手朝我脑门前一指,老气横秋地说:‘后生可畏,后生可畏!’不知为什么,我离开那里后就头晕眼花,浑身无力,他还问我姓名,说过五天要来我家收我为徒!”
  天元老头不听还好,一听吓了一跳。他站起来一把捏住儿子的手腕,按住脉搏好一会,神色紧张地说:“你被点穴了!”儿子还呆呆地不明白怎么一回事。天元老头立刻把家里所有碗碟打得粉碎,然后把碎碗片均匀地铺了一堂,叫儿子脱光衣服,在碎碗片上来回打滚,直滚得全身鲜血直流,上下没有一块好肉为止,才把儿子收拾了一下,背到邻居家中藏了起来。这以后,把堂前打扫得干干净净,不留半点痕迹,又买来一口白皮棺材,装进新砖头,又叫人把棺材盖钉结实,放在旁边。
  第五天,这贼秃和尚果然来了,他故意装出一副大慈大悲的样子,双手合十,嘴里念道“阿弥陀佛..”一边问,“天元老头,你儿子在什么地方?”天元老头回答说:“小儿不幸昨日死了,谢谢老师父关心!”“阿弥陀佛,后生可畏,前途无量,不幸夭折,可惜可惜!”贼秃说完,转向旁边的棺木问道:“这,想必是小英雄的灵柩了?”
  “正是。”天元老头低首垂泪,愈加现出一副凄凉相。这贼走近棺材,轻轻地在棺材盖上抚摸了一遍,又轻轻地搭了数十掌,才又合掌。念着“阿弥陀佛”走了。
  和尚走后,天元老头命人把棺材盖打开,只见里面的新砖头块块粉碎。原来这和尚恐怕天元老头的儿子装死,躺在棺材里。故而运足气功,轻轻搭上数十掌,其实这几掌足可以把人打个粉碎。现在因安排得好,才使贼秃计谋落了个空。
  天元老头把儿子调养了几个月,等他伤势全好,父子俩就出去找贼和尚报仇。这贼秃和尚果然在金山寺前卖弄武艺,残杀勇士。天元老头知道儿子绝非和尚对手,但父子合力,可除这个贼秃。他便命儿子挤进人群向和尚鞠躬,大喊一声,“师父,受徒弟一拜!”这贼秃和尚忽见挤进一个小伙子来打躬,不觉一愣,稍一定神,便凶相毕露,睁大三角眼道:“何方野鬼,敢在太岁面前献丑!”谁知小伙子逼进步道:“我是你年前的徒弟,去年我是在这里用鸡毛掸帚拨下石磨,难道你竟忘记了吗?”“你给我住口!”贼秃和尚恼羞成怒,他跳上来,摆出黑虎掏心的架子。小伙子腾地跳出人堆,贼秃亦紧追不放。小伙子见时机已到,便来了一个海底捞月,直取贼秃下身。贼秃将大腿一劈,顺势来了个泰山压顶,直向小伙子头上压下来。眼见情势危急,天元老头早已运足气功在两只指头上,使了个燕子飞,伸出两指,直把贼和尚的眼珠扑地抠出来。这贼和尚“啊”的一声,昏倒在地,小伙子上去一连几脚,那贼秃和尚便一命呜呼了。
  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为民除害的天元老头,便把他居住的小集镇起名叫“天元”。这就是现在天元镇的来历。
  徐光强 整理
  庵东
  相传,在这海边,住有一个老渔翁,他每天下海靠捕鱼谋生。初秋的一天,老渔翁同往常一样准备出海捕鱼,走出家门抬头一看,只见天上乌云层迭,大风阵阵,到了海滩更是狂风大作,海浪滔天。凭着老渔翁的经验认定今天无法下海去捕鱼了,只好返回家去。一进家门,果然房舍摇曳,暴雨如注,田野上一片迷茫。到了第三天,天上依然游云乌黑,海浪翻腾依旧不息,直接威胁了老渔翁和其他渔民的生活。
  有一天,天气晴好,众渔民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闲聊,中心话题自然集中在如何保佑渔民生活,共同商量对策,欲想出个好办法来。大家你一句我一言议论开了。其中有一个年壮的渔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开口直说:“我们还是在塘的北坡造个庵吧,好让老天菩萨保佑我们平安出海”,话没等讲完,“你的主意好!”大家就齐口同声称道,同时,还自告奋勇地当场表态,你一个,我一点地凑了点钱,又向地方善行者募集了点物资,就这样择一黄道吉日搭建了一座简易的草舍庵,并敬请海神菩萨坐殿,还聘乡绅给庵起名为万嵩庵,其意为万事如山高。
  草舍万嵩庵造好后,渔民们前去求拜菩萨的天天络绎不绝,祈求保佑下海捕鱼人平安,丰收而归。随后,四邻八方的人们也常远道赶来求拜,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香火旺盛。
  然而,海滩上的草舍庵是经不起风潮海浪侵袭的。潮起潮落天天如此,杭州湾畔的风暴潮年年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一年夏秋之交,草舍万嵩庵被狂风恶浪掀翻了。以后,随着海水的北却,海滩淤积的延伸,草舍万嵩庵的地基却越来越坚实了。时隔数年,有地方绅士出面牵头,到处募集钱款,重新在原址建造砖木结构的万嵩庵。
  那时,在余姚的后北弄有个小货郎经常担着小商品手福技浪鼓去万满庵的东首做买卖。据说生意十分兴旺。天长日久,他也就迁居到庵的东边,随着海涂的浮涨北移和市面的日渐繁荣,人们纷纷相继搬迁来这里定居,做买卖的也越来越多了,而且都搭草舍聚居在万嵩庵的东边,这一带渐渐形成一个村落。当时,他们各自在想,既然大家都集聚生活在这里,买卖在这里,该有个地名才对。于是大家约定又聚在一起商议了,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当时有位长者说:“既然在这里造了万嵩庵,人们又都聚居在庵的东首,我想干脆就叫‘庵东吧!”话音刚落,大家都拍手赞同,一致公认“庵东”这个地名好。从此,庵东地名传遍四方。岁月的流逝,这里遂形成了集市,且市面与日俱旺,现为镇名。
  钟水和 整理
  凤浦岙
  达蓬山下有一个叫凤浦岙的村庄,依山濒湖,风景秀丽。这个地方在属于龙山镇,此地名的来历,相传与百鸟之王凤凰有关。
  从早以前,达蓬山下是一片汪洋大海,山岙里住着一个勤劳的小后生。有一天,他在海涂上掘蟹,忽然,飞下一只凤凰来,停在离他不远的浦梢边,哀叫了一会就飞走了。过了两天,又见到那只凤凰落在那儿,他忽然记起别人说过“凤凰不栖无宝之地”的话,便在凤凰停过的地方看了看,见地上没有宝物,便在那里挖了起来,可是挖呀挖呀,挖了半天,连宝贝的影子也没有。他很扫兴,但又不甘心,心想:这泥土说不定也是宝呢!于是,就拿了一大把烂泥放入鱼篓,回家后挂在厨灶头上。
  有一天,梅雨绵绵,那后生烧中饭时煮了碗茄子,刚刚盛好,从上头滴下一点水来,不偏不倚,刚好滴在这碗菜上。他抬头一看,原来是上面挂着的那只鱼篓里泥土还潮渗水了。他舍不得将茄子倒掉,就用筷子拌了拌,吃了起来,觉得这茄子的味道比以前要好,就一口气把它吃完了。他有点好奇,细细想着烧那碗菜的前前后后,又看了看潮湿的鱼篓,忽然记起了凰栖息海边的事..他心头一亮,莫非那泥土果真是宝呀!晚上,他烧青菜时,又捏出了几滴泥水放进菜中,烧煮后一尝,味道比中午的茄子还要好。从此,他把它当作了宝物。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村坊邻居试着看样,大家都觉得这东西确实是个宝,是最好、最便宜的调味品。后来,山外许多人得知了这个消息,成群结队到海边来取泥水,有肩挑的,也有用车载船运的,时间一长,大家觉得有些不便,有人就试着把海水放人锅里煮煎,熬成了白色颗粒,这样既清爽,又携带方便。盐就这样问世了。消息传到皇帝那儿,他尝后大喜,下旨年年进贡,还在大蓬山下澥浦到淞浦四十里海涂建立了龙头盐场,派朝廷命官前来管理。
  后来,大家知道了这只凤凰是因好朋友大鹏与恶龙搏斗中战死在海边,它是飞到那里去悼念的,当地人们就把凤凰歇脚的浦梢取名凤浦,旁边的山岙就叫凤浦岙了。由于这儿风景优美,都说是凤凰栖息的风水宝地,还有茫茫大海可以捕鱼煮盐,因此外地人纷纷迁徙到这个小山村,人气渐渐兴旺,成了龙山文昌的发祥地。
  年复一年,岙下那片低洼的海涂成了内陆湖,取名风浦湖。凤浦湖与伏龙山像一对天然的佳侣,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智慧的龙山人,飞出了一只又一只金凤凰。
  严水字、阿尔 整理
  柴家
  柴氏的始祖是周世宗柴荣的堂弟柴华,原籍山西平阳。远祖在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时(1126年)向南迁移,跟着康王赵构渡江到浙江钱塘。元末顺帝(1333年)杀十二大姓,柴氏也在内。当时柴姓的祖先叫柴仁的,逃到方家河头,在东蔡和西蔡中间建立柴家村。村子的河上建有迎阳桥和正阳桥,还有柴家的香火堂。不久又迁移到慈北周家段西北的罗家园,因相信莫广僧的话:“柴盛在箩里是不发的。”便搬到西边的朱家。柴仁有二子一女,长子在前柴,次子在后柴,女儿嫁到山南裘家。婚后,柴仁去送寿礼,把幢篮担到山南裘家。山南亲戚送礼用扛箱,对柴仁冷落。柴仁弃礼物,不吃寿酒挑空篮回慈北。女儿得知这个情况,也悄悄尾随至慈北。因她已怀孕,便让她住在两个哥哥房子中间。因她貌美,恐怕山南裘家人来抢,由两位兄长保护他。她生了一个儿子姓裘,便是慈北裘家的开始。
  柴仁百年之后,二儿一女把他葬在田央、后柴、裘家三村交界的下漕头河边,尊为迁祖。后来柴姓人丁繁行,形成几个自然村。每年清明上坟,每人都要带一包土给祖宗的坟头加土。年长日久,便成了一座占地一亩的大坟。明初,柴姓人在祖先柴仁的大墓外筑起石廓、横碑、拜台,十分壮观。外立禁止放牧和割草的石碑。然而当倭寇骚扰我沿海一带时,信国公汤和奉旨来慈北督造观海卫城墙。他除了开采石孔潭的条石外,还到处征用坟墓的石廓、条石。当时柴仁的大坟外的石廓也是汤和征用的对象,柴姓人便抬出“我们是柴荣皇帝的后代,不能拆墓”来顶杠,并给汤和观看柴荣的画像。汤和为难了,他将此事奏明了皇上。朱元璋便亲自写了“天派流长”四个字赠给柴荣的后代。圣旨上说,为了防倭保海疆,坟墓的石料还是要拆。因此柴家大坟的石料便被拆去营造观海卫城墙了。柴家因有柴氏宗祠,叫“叙伦堂”,将御笔“天派流长”四字立在屋脊上。
  从此,明朝的官员经过这里时,文官就要下轿,武官就得下马。柴姓人又在祠堂左右的河面上架起“正阳”“迎阳”两座石桥,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后代,十分荣耀。
  因柴姓家族居住人口群多,于是该村成了村落,现为掌起镇柴家村的下漕头老年活动室有一块排行碑,上方有“源远流长”四字,下面为四十个排行字:仁瑞芳盛唐,正宗志轩昂,纯周思祖德,永久振纲常。庆泽能贻远,源深可发扬,传家循孝悌,辅国显忠良。
  从“仁”字排行开始到现在的“贻”字排行,已经有二十四代了。“纯周思祖德”何说明柴姓是周世宗柴荣的后裔。关于“久”字辈的祖先,老年人还能记得有一位叫柴启标的,为人大公无私,在慈北的水利事业上颇多贡献。他协助侨日巨商吴锦堂,造杜白两湖的湖塘、漾塘、五洞闸..等出过大力,是吴锦堂的得力助手,受到当地民的敬仰。
  柴振浩口述 膝占能整理
  沈师桥
  一座石桥承载着助学的故事,并将地名与桥联系起来,这桥就是观海卫镇的沈师桥。这沈师桥的地名因何而来呢?
  师桥沈氏始祖沈恒(1110-1199),字维时,宋建炎二年,沈恒考上进士,任太常寺博士。后跟随高宗南渡,官做到太府卿。孝宗乾道初,任朝奉大夫兼督明州(宁波)市舶司,管内劝农,赐金鱼袋。沈公见多识广,尤其喜爱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幻想有朝一日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见慈溪北乡鸣鹤海滨,土肥景美民风淳朴,在乾道六年,六十一岁时,告老还乡,在鸣鹤乡北部海滨的新浦河北搭建了简陋的新家——河北草堂。
  慈溪宝地,秦时为海,汉时为涂,唐则为灶、为地,宋则民居。其时民风淳朴,但由于种种原因,乡民对于知书识礼还处于混沌之际。为了教化村民,造福子孙,始祖沈恒又出资在新浦河的南岸建造了“海隅书屋”,自置书籍,为贫苦学生和优秀学生提供膳食或膳食津贴。并慨自告奋勇亲自担任师长,乡亲们纷纷送子弟过来跟随沈公就读。书声琅琅,为海隅书屋带来灵动与安宁。当时,河上只有一座小木桥,给学生上下学带来很多不便,村民都忙于干活,沈公便亲自背扶学生过桥,特别是在雨雪天,更是苦了这位老夫子,来来回回要将学生一个一个背过小木桥。从1170年到1186年建桥,十几年如一日,沈公此举从未间断。
  为解决过桥的不便,沈公省吃节用,在1186年又出资建造了一座新的石桥,“一水中分象游龙,两岸横跨亘长虹”写的就是这新桥的雄姿。初拟桥名近百个,大家终觉欠妥,门人万琦提议:“我师以义学创此桥,则桥乃师之桥也,名曰‘沈师’可乎?”众人都认为可以,于是定桥名为“沈师桥”。孩子们再也不为雨雪天为上学而担忧,沈公偌大年纪再也无须一个一个把学生背扶过桥家长也放心地出门干活了。庆元五年,沈恒病故,终年90岁。后,人感念他的助学义举和一心为乡民的公德,就以桥名为地名,历史上曾以桥名为镇名,现为村名。
  沈荣恩口述 沈幼丽整理
  东山头
  传说在南宋康王赵构称帝期间,杭州城里有个叫王开元的人,担心金兀术领兵攻陷临安。就带着妻子钟氏,一儿一女,以及表弟刘福山,妻弟纪威,连同自己六人乘大船远行避难。但是,长住船上终究不是办法。南下几天以后,他们开始留心觅找合适的栖身之地了。
  一天早晨,船行至三北胜山。王开元想停船上岸,刘福山感到胜山太孤独,站在船头往四周一看,发现东边二十里左右远的地方,大小山头连绵不下数十,血红的日头刚好升上山头,景致颇为壮观,急忙告知表哥:“好美,日出东山鱼虾万担。”开元闻讯扭头细看后哈哈大笑,当即又吩咐老大说,“开船,东山东方住下。”
  没过几年,福山、纪威均娶妻生子,乐不思杭,王、刘、钟三姓逐渐于孙兴旺,一直到明末,先后又迁入徐、林、吴、朱共七姓人家,成为好友近邻。
  有次,大家空闲时座谈地名。因都住山的东头,逐议定此地为“东山头”,东山头即由此而来,现为观海卫镇东山头村。
  吴长康收集 华启钿整理
  锦堂
  据说吴锦堂十六岁那年,三北罕遇大旱;太阳像一轮火球似的烤着大地,河底都晒裂了缝,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村里人行庙会,晒龙王祈求老天降雨;吴锦堂与两个哥哥包灌田水,眼看两个哥哥抱着头在家里哭,他就捧着一小袋剩麦走到哥哥面前:“哥哥呀,你们都有家小,这袋剩麦就留给你们度荒年,我要到外头游码头去哉!”两个哥哥见他年纪还小,就拉住他不肯放:“锦堂呀,游码头这不是玩的,弄不好性命丢在外头..”吴锦堂听了摇摇头说:“乡里的太没文化,太没见识了,我去闯一闯,总比在家里饿死好!”说完,他就背上一只捎麦袋出走了。
  吴锦堂在外面转了几年,吃过不少苦头,做过不少行业。最后由熟人介绍,到长江轮船上烧锅炉。这年春季,长江发洪,冲走了许多村坊,淹没了许多城镇。一天,吴锦堂正坐在船甲上板上,看着滔滔的洪水发呆,突然上游飘来一块金漆木板,吴锦堂就用挠钩捞了上来,一看,竟是南京太庙里咸丰皇帝的长生木主。此时正好皇帝降下圣旨,谁捞到这块长生木主,无官平地升官,有官官上加官。吴锦堂一听,觉得是个机会,就带了这块长生木主到京城见驾,当下龙颜大悦,即被封为翰林。
  吴锦堂没文化,当翰林觉得太受拘束,便想到外国去游游码头。正好皇帝派商团到日本国去,他也随员跟着来到日本长崎。后又到了神户,开始做水泥生意,赚了不少钱。昭和天皇上台那年,遍地水灾,天皇下诏募捐国难公债。吴锦堂从小尝过旱涝水灾的味道,就把全部财产拍卖掉了捐公债,他的管家阻拦他说:“主人呀,
  买公债比钱丢在水里还不上算,连个回音都没有。”吴锦堂笑着说:“人是要吃饭的,钱又不能当饭吃,农民种不出粮食,我们就要饿肚皮。”就毅然把全部财产捐了公债。后来年成好转了,天皇念他功高,不但归还了他的全部财产,还“给勋位,赐金杯”,奖了不少钱给他。吴锦堂赚了钱,就积极支持孙中山搞民主革命,还担任了日本神户中华会馆的总理,成了旅日侨商中的著名人物。现在,日本神户町地方还有一个“锦堂村”,逢年过节,许多农民仍像神一样地供奉着他。
  后来,吴锦堂回乡省墓,看到慈北地方淫雨成灾,杜湖、白洋湖决堤泛滥,十万亩花田悉遭水淹,乡民只是祈求苍天,毫无办法。吴锦堂看到这种情况,马上找当地士绅商议,决计重修杜、白两湖,为故乡人民兴利除害;但说到钱时,那些平时只晓得鱼肉人民的土豪劣绅,一个个都摇头晃脑地应不响;吴锦堂就独出巨资七万元,请来日本技师,为故乡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为了根除愚昧,让故乡三尺孩童人人都能读书明理,吴锦堂又拿出二十万,在自己的出生地东山头创办了“锦堂学校”。这就是后来驰名全省的“锦堂师范”。
  吴锦堂死后,归葬故乡白洋湖边,并竖立了铜像。我国最后一个状元张謇特地为他撰写了墓表;当地人们为了纪念他,特地编了一首民谣;“中国生,中国养,中国流落到东洋,东洋回来修白洋,白洋渡口一座坟,道士宫前竖铜像。”故乡的百姓永远纪念着这位造福乡里的爱国侨商。现在村名改为锦堂村,在观海卫镇内。
  张坚军 收集整理
  蒋家桥
  在浙东三北观海卫有前蒋、后蒋、堰头三个自然村庄组成的蒋家村,因蒋家有座桥,现在叫蒋家桥村。说起蒋家的来历,那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
  据说,很早以前,江苏太湖边的宣兴有一户姓蒋姓的农民,这户人家有七、八个儿子。由于子女多,吃口重,家里一直很穷。再说,当时朝政腐败,地主的剥削和天灾人祸的遭受,生活非常贫困。父亲与几个长大成人的儿子一年到头,起早落夜地干,还是吃不好、穿不暖,住的破草舍,更不用说娶亲办事了。
  有一年的冬天,他们一家人和一些穷乡亲们围坐在火边,抱怨朝政的腐败,有时咒骂着地主的黑心肠。那里想到隔壁有耳,被一个小地主听到了。这个地主就连夜告发到了县衙门,对县官说出了经过,并加油添醋地增加了许多。
  于是,第二天县官立即派官兵包围了那个姓蒋农民的家。他说大骂皇上,合伙谋反等。村里的人都觉得莫名其妙,纷纷怀疑。这个姓蒋的农民一直是非常老实而稳重的庄稼人,怎么能好合伙谋反,就在这时,姓蒋的农民正在做草鞋,当他还没有弄清楚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时,官兵就突然包围了他的家,他一想知道大事不好,灾祸临头,就急忙启开后门,把能会走的五个儿子都召到眼前说:“儿呀,父亲生下你们到如今,一直没能给你们吃好的,穿好,没享过一天的清福,如今大难临头,生命难保,你们还是自顾逃命去吧!要逃得远远的。今后你们兄弟不许把自己的姓改,往后可以联络。”话刚说完,官兵就砸开篱笆的门冲了进来,他的儿子们也从后竹园里蹚过小河。在众乡的帮助下逃走了。只有二个不能走动的儿子同他们的父母一起被押押到了县衙内,不久被砍了头。
  再说,逃命的兄弟们,开始一直朝东跑。有一天,为了找活路,大哥想这下去总不是办法,他牢记兄弟们都分散,一来可以免遭官兵的捕杀;二来兄弟们也可以各自寻活做。分散时,大哥把逃出来时父亲说的话再对兄弟们说了一遍,兄弟们默默泪别。大哥自己就带了一个最小的弟弟,沿路干活讨乞,一直朝东向逃来。后来,他们逃到浙东三北(今前蒋村)一带住了下。那时,这里还是刚起的一些海涂。举目四望,一片荒凉。兄弟俩就在这样的地方割草搭舍,开垦荒地,艰难地度着岁月。
  过了几年,外地逃难的穷人也一户一家地来到这里安家落户。有一年,兄弟俩就和这些穷人的女儿结了亲。过了几年,兄弟俩就分了家,大哥住在西边(现在的堰头村);弟弟住在东边,生了二个儿子,一个分前房(今前将村),一个分后房(今后蒋村)。哥一直是独子传代,到了七、八代才分有四房,至今后代已有一百多户了。弟弟的两个儿子,一个前房生了六个儿子,就分了六房,如今有近三百户人家;后房的也有五、六房后代,今天也有二百多户人家了。现在,三个村合起姓蒋的已有二千口人了。
  蒋红岳口述 蒋小龙整理
  杜家桥
  明朝初年,慈北杜湖半湖塘杜家村有一个读书人叫杜家芳,他与石湫庙的竺示和尚非常莫逆。二人常常在石湫庙和杜家吟诗作文,探讨学问。杜家芳娶妻王氏,次年生有一子,取名志文。志文三岁年间,杜家芳得了重病,自知不起,便托付好友竺示和尚教儿子的书。竺示盛情难却,便答应了,决定再过三年来教他儿子的书。不久,杜家芳去世了,王氏哭得很伤心,竺示和尚也来诵经送葬。劝慰王氏保重身体,好生抚养幼子,三年后,我应杜兄约来教志文的书。
  三年很快过去,志文已经六岁。竺示和尚便来教志文的书。他白天认真教习,夜里住宿在厢房里。志文天生聪颖,读书很用心,进步很快。
  十八年后,志文上京赶考,得中头名状元,他向皇帝奏了一本:自己三岁死父,娘守节十八年,含辛茹苦把自己培养成才,请求万岁为娘王氏造贞节牌坊。皇帝准了杜志文的奏章,便下旨动用慈溪县的钱粮到杜家村造牌楼。这可是件惊天动地的事啊,要召拢石匠,看好地形,运松椿、石料,做各种准备工作,非至一日。
  一天晚上,杜志文睡不着觉,起床出外,踏方步视察,他见村里溪水坑宽阔,水流湍急。村子里没有桥,村民上山砍柴和回来必须蹚水过溪。如今时已深秋,天气转凉,一般人怕冷,不敢蹚水过溪。这时,“呼”地刮起一阵凉风,志文身上起了鸡皮疙瘩,他赶紧回家。他走过娘房前时,听到房里有男人的说话声。他感到很奇怪,便走近窗前,用收溅了口水在纸窗上捅了一个洞,把眼睛凑上去一看,不由大吃一惊!作啥?原来他见业师竺示和尚的两只脚焐在娘的肚皮上,嘴里还说:“我冻死了,我冻死了!这溪水真冷!”娘说:“你焐就焐吧,别嚷嚷,被志文听见可不是玩的。”志文不声张。如果此事传扬出去,皇帝知道,自己有立斩之罪。他本想咳嗽一声,如果惊动了和尚、母亲,也说不清了。于是他不声不响地离开。他决定不造贞节牌楼,改为造杜家桥。
  第二天,杜状元宣布:为了造福乡里,方便群众,决定不造牌楼,将这批松椿、石料造杜家桥。石匠师傅勘察好桥址,打松椿,砌桥脚,架横梁,铺板桥..不久,一座坚固的杜家桥便建成了。杜家村人人欢呼:“杜状元为百姓做好事!”娘得知不造牌楼而改造石桥之事,知道东窗事发。她无颜活在世上,便悬梁自尽。
  王氏夫人出丧之时多少热闹。寿材抬到半桥,竺示和尚冲过去,高呼一声:“夫人,我害了你!”说着一头撞死在棺材角上。杜志文为娘做好坟,把竺示和尚也草草葬了。他上殿奏本皇上,自己有欺君之罪,现在把贞洁牌楼改成造杜家桥!说完,便一头碰死在金銮殿上。皇帝念他在为民尽义、为娘尽孝、为国尽忠,就封为孝义郎君,建庙、塑像,春秋二祭。
  施嘉良口述 滕占能整理
  大岐山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秋雨霏霏,北浪滔滔。有一身高七尺,腰宽四尺的彪形大汉,从南端五磊山起程,担着两块巨石,吭唷!吭唷!行至北端沿海。距海岸只差一箭之地,突然感到肩上加重千钧压力,迈不开步。大汉不得已放下石担歇力,待他换过气来,再欲担石起程,不知怎的,这两块巨石底下似乎都生了根。任凭他运足浑身之力,仍然无法把它担动。没奈何,大汉撇下肩,抽下肩下的蓝巾,抹下满脸豆大的汗珠;又摘下斗笠当扇,驱散浑身蒸发汗雾、捶着腰目睹着巨石出神。倏然间,耳闻巨石的周围窸窣有声。大汉定睛左右一瞧,啊!怪哉!好端端放着的石块怎么会向下陷沉?他见状一愣,慌忙丢下斗笠、张开双臂去用力扳动。只闻格啦一声,扳下一角石块,骨碌碌滚出二里之远,被扳过的那块巨石却未离动丝毫。大汉面视四处荒芜的田野,凄凉破落的村庄之际,见一执笏的白发长老乘云驾到,一甩笏,把他隔开,大汉才免遭丧生之灾。
  你道这担石的彪形大汉是谁?便是东海龙王的外甥,名叫海魁,管理潮汐。一天,龙王又令海魁出宫去东海推波助澜。海魁目睹往日在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数条帆船被掀翻,无数名渔民遭淹死,又有多少顷农田作物遭灾殃,多少家农户挨饥饿,真是惨不忍睹。海魁受良心的责备,曾多次向龙王面奏惨景,而龙王置若罔闻,照常我行我素。今日龙王又命他去干这丧尽天良的事,连忙上前双手一恭,奏日:“启禀舅王,按此行之,升顷农田毁损,万民生命涂炭,甥儿见情忍无可忍,乞望龙王开恩,赦免此罚。”“呸!”龙王捋须怒斥,“汝这黄毛未脱的毛孩儿懂得什么。此乃玉帝旨意,亦是老夫的本职。汝无须多辩,速去奉行,不得有误!”海魁见舅王还是如此刚愎自用,不听劝告,立时激起他郁积在胸中的义愤,双手扎下头铠,跨步捧上龙案,面对龙王大声发誓:“若继续如此糟蹋百姓,残害黎民,甥儿甘愿死在您的殿下!”并做了个伸颈撞壁的姿势。龙王见海魁胆敢以死相逼,顶撞龙身,违抗天意,呼呼呼!直气得龙须抖动,七孔冒烟。大喝一声来人,唤出四名将士,七手八脚地将他逐出龙宫,换派了一名得力干将,顶替了海魁的职务。
  海魁以为自己施出这支以死抗衡的杀手铜,会改变龙王的旨意。可是龙王不但无忏悔之意,竟然变本加厉地将他逐出东海,心中愤愤不平。从此他解甲为农,隐居在五磊山腰,以砍柴度日。胸中却终酝酿着如何设法去抵挡汹涌浪潮,再不让舅龙王横行东海的办法。他终于施出一招,去搬石筑堤拦潮,不想竟被困住在这里,真正心急如焚。
  再说东海龙王自从将海魁逐出东海之后,派出暗探监视海魁的行踪。这天他闻报海魁的这个举动,急忙召见龟丞相商议对策。乌龟丞相摇着羽扇,眉头一皱献计曰:“人图钱财,鬼贪冥物”,我们可以买通土地爷半途拦路。龙王一边点头称是,一边从内宫端出一盘珍珠,一盘玛瑙,差虾兵随身携带,赶送土地庙。
  土地爷受了龙王的贿赂,昧着良心候在路上。待海魁担石到头,把急忙与土地婆婆俩,一头一个,偷偷地把巨石死死抱住。
  长老救下海魁后。见他双眉紧锁,满脸懊丧地声声哀叹。遂上前按肩让他坐在靠北首的一块巨石上,自己退步安坐在靠南首的一块巨石上,面对面的慰劝告诫:“兵法云‘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仅凭弟子只身之力是有限的,汝务须唤起民众、齐心协力一致抗潮,才能成大气候。”长老道毕,起身遁云而去。海魁见状,双脚跪地,向南叩拜三下,拾起扁担,戴上斗笠,仍回五磊山而去。留下的这两块巨石,经千万年日照月洒,风化雨润,便成了高高耸的两座大山南首的一座名为长岐,北首的一座响作大岐山,山下有一个村庄,现在就叫观海卫大岐山村。听说还有被海魁扳离的一角石头,形如伏龟,人们就称它为乌龟山。
  黄尧青 收集整理
  天妃宫
  天妃宫村在观海卫镇西北角,村里有座大寺院,相传是人们为感念北宋时期与陈琳太监一起救小皇帝而献身的寇宸女寇珠而建。
  话说宋真宗时,李、刘二妃同怀龙胎,天子酒后在两妃子前一句:“二妃如有生太子者,立为正宫。”说者无意,听着有声,从而惹出事端。李妃产子,刘妃生妒并与总管都堂郭槐暗暗铺谋定计,谁想世上没有隔风的墙,奸计已被刘妃宫女寇珠识破,她虽为刘妃心腹,但为人刚正不阿,素怀忠义,求计于太监成林,并与他谋略一二。
  李妃生下太子已然昏睡,郭槐买通守喜婆,谎称李妃产了个妖孽,是为一只狸猫,暗地里命承御寇珠抛太子入九曲桥下淹死。刚好这天是南清宫八贤王上寿,陈琳太监领旨,手提皇封封定的盒子前往御园采拣果品,与迎面而来的寇珠撞见,寇珠满心欢喜,暗暗地念佛说:“太好了,太子有救。”把太子放入盒子,看太子甚是安稳,自己匆匆返回。
  陈琳太监顺势密送太子到八贤王赵德芳处抚养。刘妃已把李妃“产妖孽”奏明圣上,天子大怒,要把李妃打入冷宫,所幸李妃被人顶包,流落民间逃过一劫。郭槐以寇珠与陈琳九曲桥私晤而告发,此时刘妃已封正宫娘娘,命陈琳拷问寇珠,寇珠视死如归,触阶而亡。
  18年后,宋仁宗(李后之子)亲政,流落民间的李后恰逢包公陈州赈济,李后鸣冤,包公受状查明真相,至此“狸猫换太子”大白于天下,太子感动于承御寇珠的忠烈,封她为后宫娘娘,赐她全副銮驾,赐香火地十顷,春秋两季,永垂不朽,择址建造了天妃宫。天妃宫原名为海德庵,即取海纳百川、大海布施之意吧,是曾经的旧殿,在寺院的后殿,中殿为戏台,前殿已修饰一新,上书“天妃宫”。寺内建筑宏伟,有佛堂、法堂、罗汉堂,有半间房屋大的銮驾,规模之大为慈溪县内罕见,天妃宫内有三百罗汉,金碧辉煌、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前殿整个建筑群玲珑剔透、画栋雕梁,飞檐耸脊、蔚为壮观,显示出我地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结晶。
  天后宫又有这样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此地濒临大海,有时海水四溢,农人颗粒无收,人们只得以赶海为生。可是海上风云突变,随时浊浪排空,小小舟楫怎能抵挡得住惊涛骇浪,人们时常受到海浪的袭击,轻则受伤,重则伤命。
  妈祖是善良和正义的化身,是出海人的“护航女神”,传说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兴化一带发生瘟疫,老百姓无药可治,妈祖托梦给白湖一村民,说离海边不远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疗愈疫病。第二天大家前去挖掘,人人取来饮之。果然人民摆脱了疫病的折磨。消息传开后,远近的村民都来取这圣水饮用,染疫的人们得救了,这口并也被誉为“圣泉”。于是这里的人们信奉妈祖。
  根据史料,历代对妈祖的赐封,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奖,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所以海德庵、天妃宫、天后宫不为奇怪。人们为了感念妈祖的对百姓的厚爱,建天妃宫,供奉妈祖。
  天妃宫行会一年一度,始于每年开年,终于三月月底,农历三月廿一日、廿二、廿三最为热闹,三月廿三为正会,相传这日也是后宫娘娘冠珠的生日,远近善男信女在这一天,来天妃宫内烧香许愿,祈求神灵保佑,因之香客云集,人群熙熙攘攘。有走高跷、舞龙舞狮,耍猴变戏法的,小孩子们驻足在捻糖人的摊前,一些服务行业纷至沓来。继而,走江湖唱小曲接踵而至,从天妃宫前及至宁绍公路的洋浦江边,到处是滩头与文化娱乐场所,使天妃宫的名字斐声在外,村名也由头甲村改名为天妃宫村。
  沈碧荷 整理
  海晏庙
  二百多年前,海晏庙一带荒无人烟,那时海晏塘俗称讨饭塘,塘外还是茫茫大海。只有观海卫一带的渔民来这里捕鱼柯蟹,当时有一个渔民,有次他出海捕鱼,捕了半天还是空手,弄得他心里冰冷,想再捕一网鱼回家算了,突然,他拉网是发现了一只香篮,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副关谍,写上时辰八字。说是一位神仙的寿辰,真是天赐我也。抲鱼人立即对天许愿:“苍天在上,神若有灵,给我多抲鱼蟹。我一定叫百姓供敬。”说也奇怪,他一许愿,每网有鱼蟹,一时间,鱼蟹抲得满笼,他收网回家,走至六洞庙方家地段(后在建庙的地方),两腿再也无力步行,便在此地捏了个泥菩萨,其他渔民闻讯后,都在此请请供拜,说也奇怪,此菩萨有求必应,后来被这里抲鱼的人当作真正的神。
  这菩萨显灵的消息传到六洞庙方家人耳里,姓方的人就来泥菩萨的地方建造一座小庙,并塑一白袍将军,后称将军菩萨。庙建在海塘边,因有塘海就平静,意寓安定,就取名为海安庙。以后附海一带居民又增建了两厢房及戏台,并每年轮拄(一村为一拄)设晏办斋,每次办晏时专留一桌给方姓人食用,示纪念建庙之功。由于每年在庙中设晏办斋,就把海安庙改为海晏庙。
  这将军菩萨身穿红衣,头戴银盔,好不威风,他与胜山娘娘十分要好,所以胜山人“行礼拜”不去别处,一定到海晏庙。海晏庙行高台阁,逢山开路,逢水搭桥,一路吹吹打打来到胜山,胜山人扶老携幼,前来观看。后来,胜山人“甩拳头”,必有海晏庙一带的人参加,多年来,胜山和附海的交往频繁,对生活习惯、语言、文化、生产等方面的交流起了很大作用,据说。如果下海捕鱼,碰到危难之时,只要祈求这将军菩萨和胜山娘娘十分灵验,就有神灯指引迷路之人。
  海晏庙后长出了一棵楝树,被小孩折断,后来,在这树根上又长出了一棵,称二楝,这树成长快,枝叶茂盛,许多年后,树有二人合抱一样大,形似巨伞,据说,这棵树是将军菩萨的盖伞,它树根长在海里,有人曾在松州湾对岸的乍浦一户人家的水缸里,看到此树的树影。
  现海晏庙村就在附海境内。
  童国忠口述 叶新国整理
  洋龙
  洋龙村是新浦镇东边的一个村,这个村名为啥叫洋龙呢?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数百年前,在杭州湾畔有个罗隐秀才,他性格孤独,才学出众、想象奇妙、语出惊人,人们称之为圣口。罗隐虽已考中状元,但从不以权谋官,长期过着任其自然的生活。全家母子两人,生活常遇绝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常外出行乞讨饭。一次,罗隐与其娘舅同去讨饭,当走到一个山脚下时,天空乌云密布、雷声隆隆,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顷刻,黄豆般的雨点迎面打来,舅甥二人无奈跑到山楼里去躲雨。两人坐定后,娘舅观山腰后感到:此山腰形如虎口,上面一块巨石有滑坡之势,忙说:“此地不可久留,石头下来,生命难保。”罗隐听后说:“这个无妨,我只要用一根稻草撑牢就行。”其舅不知罗隐是圣口,就往山下直跑,罗隐又说:“不要紧的,如被石头压住了,可变成石蟹爬出来。”由于其娘舅一意孤行,罗隐未来得及用稻草撑牢巨石,就急忙去追赶娘舅,不幸娘舅被滑坡石压住。据说,这里确实出现过巨石滑坡的事,在山沟边的河里,人们也常见有石蟹横行。
  一次,罗隐独自到海边去讨饭,这天也是下雨天。当他走到海边晒盐场时,腹中已空,急着想找点吃的,就朝东边的晒盐场走去,当见到一个盐民正在盐舍上加稻草筑漏,罗隐对着盐民求乞说:“哥,行行好,我要饿死了,给我点吃的。”那盐民不耐其烦地说:“我自己也忙煞,不管你饿煞(死)不饿煞。”罗隐见此人缺乏善意,说:“雨天筑漏,越做越漏,此地晒盐,难获丰收。”
  说完,去西边盐场讨饭,当走到一个盐民家求乞要饭时,这位盐民说“我家还有剩余饭,足够你来吃一餐。”罗隐就在这家饱食顿后感到,这个盐民很有善意,就说;“这里晒盐,好景常在。”相传,从此以后,东边晒盐收效甚微,盐民只得去拓荒基植,改做农民,西边晒盐,年年丰收,盐民生活过得较富格。以后这里流传着“东边不晒,西边晒”的传说。
  罗隐秀才在沿海一带生活多年,最后想找自己归宿,在家安排母亲的生活后,对母说:“我要出走。”母问:“你到哪去?”罗隐答;“我去海洋。”其母舍不得他离家出走,想方设法劝说无效。见儿一意孤行,其母长时间地喊叫罗隐,罗隐每听到其母的叫喊声,就停下转头遥望,当其母喊到九十九声罗隐后,再没有听到母的喊声。据说,若其母再喊一声罗隐,喊到一百声,罗隐就可在人间做个终身皇帝。罗隐奔向海洋,消失在大海之中。人们不知罗隐去海洋做神做鬼,无人知晓。后也有人猜测,可能罗隐进龙官去了。
  过了若干天,靠海的渔民见到大海洋中浮起一条巨龙,霎时腾空而起,直往南边飞去,当巨龙飞到大塘头时(现在的329国道桥头段)就掉转头着陆,接着往海边方向飞来。这巨龙威力无比,大有倒山填海之势,巨龙飞过之处,顷刻变成宽阔的河江。当龙飞了九十九下后,在五塘边停了片刻,以后就一鼓作气地冲向海洋。此后,这条龙飞经之处留下一条大江,大江南有九十九个湾头后到海洋,当地人们有了蓄水、排涝、运输之利。这江后称为洋龙江。洋龙暂停的潭,称之为洋龙潭,该潭至今还有长50多米、宽20多米的遗迹。由于巨龙造福人们的事,以后集居在当地的人们为纪念他,这个村庄取名为洋龙村。洋龙江、洋龙潭、洋龙村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徐文尧 整理
  马家路
  浒山城西北二公里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路,南起新塘,北至周塘,全长约一公里,路的两侧居住的陈,马两姓。路东(左侧)的云字地、三甲元大汉字地、桥里头、汪棣住的是陈姓,路西(右侧)的南池、后池、朝盛、左字地住的是马姓。两姓氏都想以本姓氏为路名,各不相让。陈家族人最后提议两姓共有之;可按照左大右小,哥东弟西的传统定为陈马路,可聪明绝顶的马家族人为了不让陈氏在路名上占有一份,提议起路名也是一件大事,你我无须争执,不如让官府为我们决定吧。忠实温厚的陈家,认为马家的建议可行。双方派出一名代表,带上简单的行李,脚穿草鞋,向当时余姚县官禀报。
  县官答应三天后实地察看决定。第四天辰时后,马氏家族人偷偷告诉小童,今天马家路分烧饼,大家都去领,一传十、十传百,沿路小童叫喊马家路分烧饼。余姚县官见此情告诉众人:“小孩口里出圣旨,此路是马家路无疑。”从此以后这条路就叫马家路,这村庄就是现在的宗汉街道马家路村。
  徐文学 整理
  石人山
  匡堰镇樟树境内,有一座小山,山腰里有块形状如人直立的石头,因此人们称此山为石人山,山下有一村落就叫石人山村。
  这里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呢。
  古时候,在偏僻的山村上有一户人家,父母双亡,只有兄弟两人。哥哥18岁,弟弟12岁,虽然家境贫寒,但兄弟和睦相处,日子过得还安稳。后来,哥哥娶了个老婆,她想独占祖传仅有的一间破房,哥哥听了她,也就把弟弟当作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把他除掉。
  一天,哥哥带着弟弟上山砍柴,走到深山冷岙,哥哥说:“我口渴难忍,到溪边喝口水马上回来,你在这里等我。”弟弟等呀等,一直到了夕阳西下,还不见哥哥回来,眼看夜幕降临,山风呼啸,各种禽兽惊叫不止。不久,天已经黑得像锅底,弟弟又冷又饿,他摸到块大石旁。攀折了树条和枝叶,暂且栖身,心想等待天明再去寻哥哥。
  正在这个时候,忽然刮起一阵狂风。顿时飞沙走石,他睁眼一看,山腰里有两盏灯笼向上移来。他认为这是哥哥来找了,正想迎上去,不料两盏“灯”移近一看,竟是一只小牛般的老虎,吓得他毛骨悚然。于是他背靠石缝一挤一挤,老虎慢慢地一步步向他走来,他一点一点向身后石头挤去。说也奇怪,这石缝渐渐地张开了。这时他已经挤进了好几尺,当接近亮光时,发现有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脸面清瘦,精神矍铄。他一骨碌跪在老人膝下连声求救,老人见了怜悯地说:“孩子,你为什么走到这里来了?”他就把一天内所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老人听。老人听完后说:“你得赶快离开这里。这里是一座有名的虎豹山,一到晚上,成群的豺狼虎豹就出来伤人,它们还叼来过路行人的金银财宝,这个洞是它们的仓库,是绝不许任何人进来的。”“那你为什么还活着呢?”
  老公公说:“我是十几年前被它们叼到洞里来的,因为它们要我收管东西,就没有吃我,它们在天亮前就要进洞来,只要一闻到生人气味,你就休想活命了。”弟弟忙跪在老公公面前哭着说:“请你救救我,放我回去。”老人思索了一会,从内衣袋里摸出一把钥匙,随即打开了一扇小门说:“孩子,我这里有一个宝器,你拿去,有什么困难它都会帮你解决。”孩子忙双手接住一看,原来这东西状如灯笼。老人把用法、秘诀交代清楚,孩子谢过老人,把它系在腰间,在老人指点下从另一条石洞走了出来。来到山腰间,他渐渐觉得肚中饥饿,两腿酸软,寸步难行。他想起了刚才山洞内老人的话,就从腰里解下宝器,用双手轻轻拍了三下,口中念道:“出来、出来、出来!”话音刚落,眼前就跳出一个彪形大汉,生得浓眉大眼,跪地大声说:“有何吩咐?”孩子结结巴巴地说:“我饿,要吃饭。”大汉霎时不见,只见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连同四碗小菜摆在石墩上。吃完饭,孩子又说:“我要回家。”大汉马上把他驮到自己背上,只听见耳边风声呼呼,片刻来到家门前。这时孩子说:“到家了,我要下来,你可进去。”说着用双手揉了揉宝器说声:“进去、进去!”果然不见了大汉。这时孩子边走边考虑,我要是回到家里,把此事告诉兄嫂,看来他们是难怀好心的,倒不如到离村较远的地方暂时藏身,然后慢慢再说。主意已定,就选择个冷僻的地方住了下来。由于宝器帮助,他有了房子,屋内日常用品一应齐全。这事终于被他兄嫂得知了,嫂嫂便假惺惺地来到他家里,问长问短,花言巧语,最后终于表白了真意:要借他宝器一用。弟弟哪肯答应!兄嫂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动手就抢。可怜他年小力弱,终于被他们抢走了。
  哥嫂抢得宝器,欣喜若狂。但怎样才能变得出金银财宝呢?他们发财心切,进家门,就摸出宝器说:“银子出来!金子出来!”可宝器毫无反应。这时候嫂嫂以为弟弟欺骗自己,便恼羞成怒,面对着宝器使劲打,一面大叫:“出来,出来!”当呼到第三声时,眼前便跳出个凶神恶煞的黑面大汉,只见他身高八尺,腰大四围,眼如制铃,如铁塔般立在他们面前,兄嫂顿时吓得说不出话来。一霎时,兄嫂夫妻俩回过神来就抡起木根来张往大汉身上打去,但无损于他一根毫毛。最后,他们丧尽天良,竟用木柴烧起大火。不料大汉一遇烈火一声长吼,犹如山崩地裂,要时火光冲天,把夫妻俩焦烫成一抔黄土,大汉自己却化成块巨石,形状如人,至今还牢牢地矗立在山腰黄土之上。后来,人们就把此山唤为“石人山”了。
  吴高水 收集整理
  天香桥
  横河境内有座叫天香桥村的,“天香”其含义为天上的香气或香自天上来,那么用“天香”作为村名、桥名出典究竟何在呢?这里面还有段颇吸引人的传说。
  清朝年间,三北大地上有条叫东陀殿江的小河,河边有两个村庄,一个在江的东边,另一个在江的西边。
  这里的村民都喜欢桂花,村中遍种桂花,一到开花季节便香满全村。这两个村在江的两边,村民们互相来往很不方便。两村百姓商量要造一座桥,使两个村庄连接起来。于是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很快桥基落成了。这时桥基旁一户人家刚生下了一个女儿,奇怪的是这个女儿刚一出生房内就异香扑鼻。满室香气,连外面造桥的工匠们也闻到了,直叹满天香。
  等桥造好后,人们就把这座桥命名为“天香桥”,村庄也改称为“天香桥村”。那个带来香气的异香女长大后,嫁到了山南姜家,她生了三个儿子都做了大官,该女因此受到当朝太后的接见,被太后认作干女儿。天香桥村从此名扬三北大地。
  佚名口述 胡华斌整理
  淹浦、古窑浦
  我们慈北一带很早的时候就有淞浦、淹浦、古窑浦。这三条浦源起南山,北通大海,起着排洪抗涝、蓄水灌溉和航运等作用,对慈北人民受益匪浅。其中古窑浦、淹浦两个村庄分别是观海卫、掌起两个镇的行政村。
  这三条浦是怎么来的呢?一些老年人讲得神乎其神,原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数千年前,在现在的杜岙里面慈溪林场的附近有一个小山村,村子里住着一位姓王的老伯。他是一个老农药,老伴冯氏经亡故多年,膝下有三个女儿。大女唤作水仙,二女取名凤仙,三女儿叫作杏仙。这三个女儿都已近长大成人,且喜容貌秀丽,才智过人。王老伯有个犟脾气,他不爱荣华富贵,不愿将女儿嫁给公子王孙、财主、秀才,而一心想把女儿许配给年轻力壮、勤奋勇敢的庄稼人。
  当王老伯择婿的心事一出口,许多年轻的小伙子纷至沓来,登门求婚。王老伯让三个女儿自己挑选,当青年们一个一个与王老伯谈话时,她们就站在帘后留神观察。不几天,就在众人中挑中三人:一个是种田的黄嘉禾,一个是樵夫常青松,还有一个是渔民洪清波。这三个人都是眉清目秀、体魄强壮、忠厚老实的年轻人。
  七月初七那天,王老伯约这三个女婿同时到他家做客,她们各自带来了大豆、花生、香菇。木耳,鲫鱼、河虾等土产品。王老伯杀鸡设酒相待。这时三个女儿在里屋偷看,她们窃窃私语,互相取笑。凤仙说大哥双目炯炯,大而有神,必定是个种田的好把式;杏仙说二哥天庭饱满,地角方圆,定是个砍柴的能手;水仙说三弟生得圆脸红黑、酒窝深,准是捕鱼的老手..三姐妹对自己挑中的夫婿十分满意。午后,王老伯让他们一对一自己交谈,他们更是喜悦异常。
  到了七月初九,三个女婿都换上新衣,带着轿子前来迎娶。这一天,王家好不热闹,锣鼓喧天,爆竹争鸣,宾朋满室,喜气洋洋。那水仙、凤仙和杏仙少不得要梳妆打扮,穿上大红嫁衣,但临上轿时与老父惜别,总是七分欢喜三分悲,“唰,唰..”哭个不停,到了巳时三刻,三顶小轿抬着新娘子动了身,诸亲好友便坐拢喝酒。轿子出门不到一里,忽见西边黑猫弄中“咕嘟嘟”冒出一股黑气,接着变成一股旋风,沿着山脚“滴溜溜”地转将过来,霎时间飞沙走石,树折花残。这股黑旋风直刮得新郎、轿夫..站不住脚,个个被掀倒在地。旋风过后,只见三顶小轿被刮入坑底摔得粉碎,众人急寻新娘,而三个新娘却黄鹤杳然,毫无踪影。噩耗传来,王老伯痛不欲生,几次欲跳崖自尽,但被三个女婿紧紧抱住。众人再三劝说:“我们在坑底溪谷未见任何血迹,看来三人未伤性命,恐是被什么妖魔鬼怪摄去了。”三个女婿都表示,非把妻子找回来不可,请岳父保重身体为要。当天,这三个女婿带了些干粮、绳子、钩子、斧头和棍棒,到南山各处寻找,他们跑遍了南山的山山岙岙,也没有找到妻子的下落。
  一天他们在五磊山北的清静峰下遇见了一位童颜鹤发的老人,三人上前施礼,向老人打探妻子的下落。这位老人问道:“三位小哥,那迎亲之日是否在重阳佳节?”“不错,正是九月初九。”“此必西山野猫精所为!”黄、常、洪三人闻说急欲奔西山照野猫精算账,讨还妻子,但老人连连劝阻,说这个野猫精神通广大,凶狠无比,你们此去必受其害。三人不听,便回家拿了铁耙、斧头、鱼叉、直奔西山遍地寻找。此时已是金乌西沉,玉兔东升,三人在西山找不到野猫精,便大声叫骂,那石崖传来一阵阵洪亮的回声。这时在西边野猫弄中突然出现两盏碧绿的明灯。狂风起初,骚气扑鼻。“嗷——呜!”一声吼叫从风中传来,接着一条比车箩还粗的黑气横扫过来,三个女婿根本无法躲避,早被击倒在地,朦胧中只见一张比城门还大上下剑齿林立的大嘴向他们扑来。这分明是野猫精前来吞食。三人身子已经动弹不得,眼看要被野猫精生吞活噬,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然平地“滴溜溜”一阵旋风,把三个人摄至半空。他们只觉得身如灯草,耳边风声呼呼,在空中飘荡。约莫过了半个时辰,他们安然无恙地降落在东埠头海口的门口上。三人苏醒过来,在皓月下只见那清静峰相遇的老人正站在面前,知道自己生命系老翁所救,便翻身跪下叩头,感谢救命之恩,并要求大力相助,剪除猫妖,救出妻子。老人道:“我也不是野猫精的对手。他们刚才奋不顾身地杀往西山,精神可嘉!但鸡蛋怎能与石头相撞,我现在给你们指点一条明路,你们可至浙南的雁荡山,求伏虎罗汉收留学艺,庶几猫怪可除。”三人忧虑妻子恐遭猫怪凌辱。老人说:“无妨,王家三妹坚贞守志,决不从命,你们可放心前去。但此去不比寻常,如见难而退,莫想登上雁荡峰顶。”三人不知雁荡山位于何处,便问老人,老人向南一指说:“一只向南走,问到乐清县就是了。”三人闻说,转身向南,但见群山巍峨,横遮眼前。待回头来时,已不见老人所在。三人便向清静峰方向叩头,感谢老人点化之恩。
  次日,三人回家整顿行装,他们带了一些干粮、绳索铁钩、山斧之类的物品,便一起穿关头,翻塌岭,直往南方而去。一路上,黄、常、洪三人披星戴月,餐风饮露,跋山涉水,秉志南行。饥了吃些野果野菜,渴了喝河水清泉,他们逢人打听乐清县雁荡山的所在,足足走了一个多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乐清县东北。但见群山起伏,密林重重,云遮雾障,更不知雁荡山位于何处。于是他们打听当地百姓,大家都说没有听到雁荡山这个名称,更不知道雁荡山在哪里了。于是三人便攀藤附葛,披荆斩棘,爬山上岭,见这一带古木参天,蔽天遮日,见毒虫横行,猛兽嚎叫。
  三人不顾一切,继续前进。他们走着走着,不觉迷失了方向,见天色已暗,只得爬到树上歇息。
  他们一路寻来,吃点野果充饥,随后又上路了,不知道走了多少天,他们走着走着,只觉得山路越来越窄,这里到处是急流险滩,只得傍山攀树而行。三人约莫走了五六里路,到了一个所在。见山脚下神龛历历在目,他们进内一看,更不见什么菩萨、人迹。就离开神龛继续前进。行不多远,见一座高山拔地而起,山腰上云雾漫漫,更不见山顶所在。那些千仞削峰与此相比,真有小巫见大巫之感。
  这时,三人定眼细看,见山顶颇也平坦,一片青蓬蓬的芦苇挡住了他们的视线。怎么这样高的山顶上也有芦苇?三人心中好不奇怪。他们走入苇丛,双手拨开一看,原来山顶上还有一个碧波荡漾的大湖呢,在湖的那厢有许多大雁正在戏水耍子呢!
  “噢,雁荡山,雁荡山,原来就是这个道理!”嘉禾这才恍然大悟。青松和清波也目不转睛地望着这山顶雁胡的奇景。
  “三位三北小哥,别来无恙!”一个铜钟似的声音从他们的背后传来。三人回头一看,见身后站着一个满面慈祥、两耳垂肩的“活佛”。三人知道来者就是“伏虎罗汉”,便翻身下拜,口称“师父,念弟子一片挚诚,来到雁荡,今日得见天颜,实在万幸,往师父收留我们吧!”
  “呵呵,那清静仙师只图清静,把这个差使交给了我。”伏虎罗汉扶起三个人,“也罢,收下你们三个徒儿,也不辱没了我。你们就随我到洞中去吧!”……
  在雁荡山上,复活罗汉传授三人吐纳功夫,饥渴时让他们吃些黄精、山药、浆果、清泉。时过数月,三人都已身轻如燕,能与大雁追逐游戏。眼看三月初三清明也将近,三人遥望北天,不禁珠泪滚滚。伏虎罗汉知道他们的心事,故意说:“徒儿们不必悲伤。你们的功夫已经不错,大抵可与世上剑客相仿,你们回家可不复种田、砍柴和捕鱼,可以替人保镖,日后成为武官,享受人间富贵。”
  三人闻声,一起跪倒在地,异口同声地说:“徒儿不愿为官,只盼救妻报仇,望师父成全!”
  伏虎罗汉问:“你们能为慈北百姓舍生忘死吗?”黄嘉禾道:“小徒如果爱惜蚁命,也不上雁荡山来了。”常、洪二人也表示定与猫怪以生命相搏。伏虎罗汉微笑着点了点头,叫徒儿们起来。他张开左掌,露出黄、青、红三颗仙丹。伏虎罗汉说:“你们三人各吞一颗仙丹,身子就能变成龙。你们不要齐心合力,定能击毙猫怪,但毙妖以后,你们恐怕也会性命难保,葬身大海。”三个徒弟遵命。大徒弟黄嘉禾吞了一颗金丹,转眼间变成一条金光闪烁的黄龙;二徒弟青松吞丹后,化成一条青蓝色的苍龙;三徒弟洪清波吞丹后,变成一条红光遍体的赤龙。伏虎罗汉又授以驾驭云雾和吞吐变化之法。
  然后伏虎罗汉又嘱咐道:“徒儿们,刚才你们吞食的仙丹,已经变成你们的内丹,吐即成珠,威力无穷。吸即入口,能保全性命。如三珠合用,可成霹雳。但内丹就永远收不会来了。切记,切记!”
  三条龙向伏虎罗汉点了四下头,表示感谢,人后调转身子,向着三北方向腾云驾雾而去。
  不一刻,便至南山,黄、苍、赤三龙按下云头,摇身一变,仍恢复原来的农夫、樵夫、渔夫模样,经往杜岙王家村打听。但到了这一带见人们纷纷搬家,惊恐万状。他们一打听:原来王家三妹已经丧失,那野猫怪经常骚扰山村,吞食牛羊、百姓。所以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三人打听着实,不禁悲愤万分,他们登上一处三头,三人抱头痛哭,泪水“哒,哒..”滴将下来,因为这是龙泪,滴水千钧,所以三条龙的悲泪竟把山坡滴成个碧波清澈的“龙潭”,他们原来抱头痛哭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龙潭墩”。
  那王家三姐妹水仙、凤仙、杏仙又是怎么丧生的呢?原来去岁重阳佳节,王家正在嫁女,那猫怪也在登高作乐。当它看到王家村里十分热闹,知是王老汉为女送嫁。当三顶轿子出门不久,它就化作一阵黑旋风把王氏三妹摄到野猫弄洞中。三位姑娘醒来时,一见自己身在石窟之中的一张石床上,有个翘着八字胡子黑不溜秋,浑身骚气的汉子,正嬉皮笑脸站在他们面前,厚颜无耻地向她们求欢。水仙她们知道此人非妖即怪,便严辞痛斥:强抢民女,必遭天谴!那猫妖恼羞成怒,便把三人吊在洞中,进行拷打。当天半夜时分,三姐妹互相咬开了绳结,正待逃出洞来。谁知洞口早被猫怪用巨石堵塞,三姐妹用尽全力也休想推动分毫,无奈只得躺在石床上休息。
  次日,那猫怪带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上等糕点、茅台名酒来赔礼求欢。三姐妹不予理睬。当猫怪一近身,三姐妹便拳打脚踢,指抠嘴咬,打得猫怪狼狈逃跑。它只好仍用巨石封口,把王家三姐妹关在里面。那水仙、杏仙打算绝食,已死反抗。但凤仙百般劝阻说:“大姐、三妹,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我们应当活下去,设法剪除妖怪,报仇雪恨。”因而三人就吃了点糕点,忍气吞声地活了下来。三人在囹圄中左思右想,总算想出一个办法。半月后,那猫怪有来唠叨。凤仙道:“你究竟是人是鬼,是仙石怪?我们也不清楚,怎么会嫁给你呢!”
  那猫怪闻听“呵呵”大笑道:“我是茅山大仙,尔等不必惊慌。因与你们三生有缘,所以特来成此一段仙缘。”“你看这里像个猫窝,哪像什么新房?再加上你如此狼狈,叫我们怎不怀疑?”大姐水仙指着洞窟与猫怪也开了腔。
  “喔唷,唷..这个容易。”猫怪一面说一面用脚拨开了巨石。它指着外面说:“那边还有一室,比这里宽大。再说‘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那上八洞神仙铁拐李也不就是一个跛脚的叫花子吗?你们随我来!”说着猫怪把三姐妹带到一个所在,但见怪石嶙峋,阴石可怕,这个较大的洞窟中也有一张大的石床,上面铺着各种兽皮。
  杏仙道:“这哪是成亲的样子,这里难道就是新房吗?”“这个..”野猫怪搔了一下头皮说,“这个洞府冬暖夏凉,在这里准十分舒畅!”
  “什么冬暖夏凉!”凤仙一嘟嘴巴说:“这里既晒不着太阳,又吹不到春风,一鼻子潮湿霉烂的气味!”
  “这个容易!”野猫怪一咧大嘴道:“要晒太阳、乘凉风、这还不容易,只要你们今天与我成亲,明天就让你们到西山区晒太阳,乘凉风。”
  水仙道:“结婚时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应该光明正大,郑重其事。不办酒席,不布置新房,不梳妆打扮,像什么样子?”
  “是,是..我茅山大仙懒惰成性,考虑不周,遵命安排。”猫怪说着便退到洞口,也不知它嘴里“叽里咕噜”地念些什么。转眼之间,它办来了鱼肉虾蟹,油盐酱醋,铜锅缸灶,柴禾、扫帚、锦缎被褥……
  三姐妹便打扫收拾,淘米烧火,做菜烫酒,忙个不停。到了傍晚,姐妹三人连连向身锦衣的猫怪劝酒,灌得猫怪酩酊大醉。然后,他们在洞窟内堆上柴禾,用缸灶里的炭火引着茅草,在洞中燃气熊熊的大火。接着,姐妹三人摸黑逃出洞来。谁知这个猫怪被烟火熏醒,情知有变,他“啊嚏!”大了个喷嚏,便扑灭了烟火,窜出洞来。那猫怪夜里目光如电,早已望见正在山路上逃命的王家三妹,便猛地扑上前去,把他们活活地吞噬了。
  此后,猫怪更加肆无忌惮。它任意吞食牛羊,伤害百姓,还扬言说:“王老头叫三个女儿来谋害我。她们用酒将我灌醉,火烧洞府,幸亏我命不该绝,因此把她们吞吃了!你们快把姓王的交出了,万事俱休,若不交出王老头,迟早都是我口中的食。”
  这时,王老伯已由清静仙师带往达蓬山去了,这猫怪哪里得知,而杜岙各村百姓则惶惶不可终日。
  回头再说那黄、苍、赤三位龙神,悲痛落泪之后,便告诉大家:“我们是黄龙、苍龙和赤龙,今天特来剪除猫怪,报仇雪恨。你们可以带些细软暂时离开此地。等猫怪死后,你们再来安居乐业。”说着他们变成三条巨龙,架起五彩祥云,径往西山而去。
  一到西山野猫弄,三龙仍变成三个人,他们对着野猫洞破口大骂:“大胆猫精,你暴虐人民,伤害生灵,作恶多端,神鬼共愤,今天是你恶贯满盈的日子了,还不出来受死!”
  那猫精吃饱肚子,正在洞中睡觉,蓦地听闻外面叫骂声,便大喜若望,窜将出来吃人。
  大哥一见猫怪,便怒从胸中起,火往鼻外喷。他就地一滚,变成一条黄龙,起在半空,他一张巨口,喷出一道金光直向猫怪射去。那猫怪见状,立刻显出原形。它圆睁双眼射出两道寒光架住了金光。二哥见大哥不能取胜,随即跳到半空,化成一条青龙。他猛地向北吸了口气接着一张巨嘴,“哗啦啦”一股大水喷香猫怪。顷刻之间,野猫弄山谷被大水灌满,但这只巨大的猫怪去一动不动,它竖起毫毛,将身子抖动了几下,把山谷中的大水抖了个干净。这时三弟早已化成一条赤龙,他一张口,“呼——
  ”地喷出一股大火,向猫怪烧去。这时猫怪把长尾巴竖得笔笃,接着猛地向前一扫,扫得火光倒退三丈,不得上前。黄龙见水火伤不着猫怪,便一甩龙尾向猫头击去。这猫怪不但不避,反而伸出钢钩巨爪,“喀格”一声抓得黄龙尾部鳞甲纷纷,鲜血淋漓。那青龙、赤龙见大哥受伤,便双双扑向猫怪。而猫怪又竖起那粗长的尾巴,用力一扫,二龙躲避不及,被扫中腰背,受了重伤。三龙见事不谐,便驾起云头向东退却,到五磊山暂歇。那猫怪得胜回洞,饮酒食肉歇息不提。
  五磊山,三龙正在商议战斗策略。
  黄龙道:“这猫怪不可力敌,只宜智取。”
  赤龙道:“对,让我去把它引出来,大哥,二哥,你们可以在我们用泪水滴成的‘龙潭’中等着,我们必须如此如此,何愁猫怪不除!”青龙道:“三弟之计可行,现事不宜迟,乘着猫怪乘胜骄傲之际,我们出其不意地进行攻击,定能成功!”商量定当,夜幕已经降临,黄苍二龙便至龙潭中埋伏,赤龙便直趁野猫弄讨战。猫怪正在洞中做它的好梦,忽然“轰隆隆”一声巨响把它惊醒了。它见石门已被赤龙打碎。猫怪怒极,便窜了出来。那赤龙也不与它交战,只是向龙潭方向回避。那猫怪化成一只巨猫急急赶来。那赤龙见猫怪已近龙潭,便“霍”地吐出火丹,正落在猫怪的背上。他喝了声“着”!猫身上顿时燃起熊熊大火。此火乃三昧真火,猫妖无法扑灭,直烧得猫怪遍体疼痛,两目圆睁,凶光毕露。它忍着痛转着头寻找赤龙下落,妄图孤注一掷。这时,藏在龙潭中的黄、苍二龙看得真切,便“霍”地吐出金、青二丹,“噼啪”两响,内丹不偏不倚地击中猫怪的,那猫怪的双目顿时失明,疼得它在山间打滚。霎时间,逆风遍地,岩石横飞,树倒、房坍..三龙见猫怪尚在垂死挣扎,便把三颗仙丹合在一起,对准猫怪的天灵盖吐去。霎时,点火炫眼,“轰隆隆”一声巨响,那猫怪的天灵盖终于被轰个稀巴烂。只听得猫怪“嗷——呜..”惨叫一声,便朝龙潭方向伸开四条腿,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伏地死去。
  那黄、苍、赤三龙因丧失了内丹,只觉得浑身疼痛不已,不能变化,也不能驾驭云雾,他们猛然想起师父“葬身大海”之说,便异常。无奈,只得咬紧牙关,摆开身子,一拐一拐地在海涂上游动..一直到大海深处。
  这三条龙忍痛游过的地方,就成了三条宽阔的深沟,这就是现在我们慈北的三条浦。那黄龙游过的就叫黄家铺,也就是古窑浦;那苍老游过的现在叫淞浦,这大概是根据青松的原名而命名的吧!那赤龙游过的现在叫作淹浦,这是后来的泥沙淤塞、浦水泛滥,淹没过附近的庄稼地才取名的名字吧!但现在的淹浦也成了清波直流了。
  而猫怪则僵扑在现在的杜岙里面,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猫山。它的猫头、背脊、四肢和长尾巴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后因此山多长茅草,就被后人唤作“茅山”了。
  这猫头对面原来三条龙痛苦过的地方,现在被人们尊称为“龙潭墩”,龙潭墩下就是清澈见底的“龙潭”,潭里的泉水甘美可口。一些老年人说:“多食龙潭水可以延年益寿。”后来,人们在龙潭下凿了一个石龙头,让甘泉从石龙的口中流出来。这里就被称作“龙滴水”。可惜,这个精巧的石头龙在十年动乱中被敲掉了。这正是:
  三龙一去不复返,
  千年猫怪从此灭。
  留下三浦九曲绕,
  慈北人民永得益。
  张家挺、刘德龙口述 滕占能整理
  凤凰甲
  凤凰,是传说中祥瑞之鸟,百鸟之王,雄的称作凤,雌的叫作凰。胜山镇镇前村有一个自然村叫凤凰甲,为什么会有这一称呼呢?说来话长。
  据说明朝成化天顺八年(1464年)胜山东北有户人家,儿子叫罗泗海,其父早亡,和老母赵氏相依为,命,糠菜度日。泗海每日早出晚归,到上林湖上滩头的永明山砍柴为生。老母是个热心肠的人,生活俭朴,干活勤快,早晚做些针线活儿,多少也能补贴些家用。
  一天早晨,泗海照常上山去砍柴,爬到永明山的半山腰,忽然从山顶传来声声鸟的哀叫声。他循声爬上山峰,发现一只七彩凤冠的鸟儿,正在凄凉地叫着,它的腿上系着半截沉甸甸的金链子,原来是被树枝挂住了,已奄奄一息。而另一只鸟在穿梭似的飞来飞去,不断地用嘴在啄金链子,仿佛要啄断金链子来解救同伴脱离险境似的。鸟儿见有人来了,拼命挣扎,却再也无力飞起,垂头张嘴,睁着恐惧的双眼,等待着末日的来临。
  泗海爬上树,把柴绳一甩,用柴绳钩勾住了树枝,小心翼翼地一把一把收紧柴绳,终于把鸟儿捉住了,他把半截金链子连同圈环从鸟腿上摘下来。俯身对鸟儿说:“美丽可怜的鸟儿呀,看样子你是刚从笼子逃出来的吧?现在好了,你与同伴一起飞回自己的窝,重去新去过自由幸福的日子吧!”谁知那鸟儿抖抖发光的翅膀,振作精神,带伤飞落到泗海的肩上,断断续续地唱起了动听的歌来,并不飞走。而另一只鸟听到同伴的欢叫声也从远处飞下来,落在泗海的另一只肩上,泗海也不忍心赶它们走。砍完柴.泗海让这对鸟停在柴担上,它们一路唱着歌往家走。回到家中,泗海把得到鸟的经过向老娘说了一遍,老娘也喜欢得一夜合不拢眼。第二天,这件新闻不翼而飞。人们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来,人人都为这对鸟儿的美丽而倾倒。这对奇鸟飞出屋子,落在泗海屋前的一棵文旦树上,唱起了歌,人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大家一致断定,这对鸟就是鸟中之王一凤凰。
  但好景不长,泗海的老娘生病卧床不起,过了数月,便去世了。泗海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见相依为命的老娘去世,悲痛万分,眠食俱废,滴水不进,泪湿衣襟无干处。不到一月,也溘然辞世。一对凤凰鸟见恩人撒手西去,双双落在泗海的遗体旁哀鸣不止,吐血而亡。人们将这对凤凰鸟与泗海同棺而葬,同穴而居。
  为了纪念这对多情多义的凤凰鸟,人们便把泗海居住过的那间房子叫凤凰间,这一甲地方叫凤凰甲,甚至连村口的那座石板桥也改名为“凤凰甲桥”了。
  阮龙山 收集整理

知识出处

慈溪地名传说

《慈溪地名传说》

出版者: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出的138个地名传说,分四辑,分别涵盖了第一辑镇、村、街道、社区,第二辑山、水、岭、潭,第三辑寺、庙、宫、庵,第四辑桥、路、楼、场等类别,代表了当今慈溪的镇村、河流、山脉、桥梁、湖泊、道路和建筑物等,他们存在历史、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意义,都带有一定的历史事件相关联的,或是与历史人物相关联的。它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歌颂美好的人和事,鞭挞丑恶的思想、行为和现象。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
相关地名
龙山
相关地名
掌起
相关地名
观海卫
相关地名
鸣鹤
相关地名
浒山
相关地名
宗汉
相关地名
胜山
相关地名
天元
相关地名
庵东
相关地名
凤浦岙
相关地名
柴家
相关地名
沈师桥
相关地名
东山头
相关地名
锦堂
相关地名
蒋家桥
相关地名
杜家桥
相关地名
大岐山
相关地名
天妃宫
相关地名
海晏庙
相关地名
洋龙
相关地名
马家路
相关地名
石人山
相关地名
天香桥
相关地名
淹浦
相关地名
古窑浦
相关地名
凤凰甲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