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的洪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斯人可嘉 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257
颗粒名称: 沉寂的洪钟
分类号: K825.6-53
页数: 2
页码: 143-144
摘要: 诗人、翻译家袁可嘉最近在纽约病逝。笔者去参加了他的追悼会,朗诵了他自己写的诗《洪钟》和他所译叶芝的诗《当你老了》。袁先生曾来我图书馆借书,我曾见过他儿面。我觉得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一辈子都在用诗歌——他自己的和别人的诗歌来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追悼会,夏教授也冒严寒出席,并致辞悼念。袁先生文静谦和,加上深度近视,其学者气质似乎更浓于诗人气质。当年为天津《大公报》副刊写新诗的九名诗人,也即后来所谓的“九叶派”,在袁可嘉这一叶飘零后,就剩下郑敏这最后一叶了。岁月不饶人,也不饶诗人,但诗人们留下的歌声,依然会飘荡在空中,不会随着他们身影的消失而消失。
关键词: 回忆录 诗人 袁可嘉

内容

诗人、翻译家袁可嘉最近在纽约病逝。笔者去参加了他的追悼会,朗诵了他自己写的诗《洪钟》和他所译叶芝的诗《当你老了》。
  袁先生曾来我图书馆借书,我曾见过他儿面。前几年他与夫人的金婚派对,我也应邀而去,还为他们唱了我自己写的歌,其中一首是《大提琴之歌》:“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用低沉的嗓音肃穆的口吻,大提琴啊,在倾诉钟情。”我觉得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一辈子都在用诗歌——他自己的和别人的诗歌来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那天的家宴,夏志清教授也去了,他俩同龄,而且是北大时期的同事。追悼会,夏教授也冒严寒出席,并致辞悼念。
  袁先生文静谦和,加上深度近视,其学者气质似乎更浓于诗人气质。事实上,他翻译、编著的外国诗歌和诗歌理论作品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他本人的诗作。他一生出版的二十六种著译中包括布莱克、彭斯、叶芝和英国宪章派的诗歌作品,还有多种对国内诗歌创作具有重大影响的介绍欧美现代派诗歌的论著。据他女儿说,晚年他还很想翻译惠特曼的《草叶集》,觉得自己可以译好,尽管中文版已经不止一种。他来美国多年后也有遗憾,比如发现自己把不少时间花在了阅报上,以至影响了自己的著译,近几年患了老年病,更使他心中不安。他觉得还有许多东西要写,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他最后的愿望是能出版自己的文集,并且已经编写了大纲。
  我之所以选择《洪钟》来朗诵,因为觉得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性格和抱负。他确实是一口可以发出洪亮声音的大钟,可在20世纪40年代,甚至后来到了60年代,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他只能是一口“沉寂的洪钟”,一口“锈绿的洪钟”,一口任凭苦痛煎熬的洪钟。但他还是有向往,有渴望,那就是像洪钟一样“收容八方的野风”。好一个“八方的野风”!那些外国现代派的吟唱,那些欧美诗人的歌声,不就是远方的野风吗?令人欣慰的是,在那些平安无事的日子里,袁可嘉终究把那些野风收容了过来,让众多汉语读者也听到了他们别有风味的自由歌唱。
  当年为天津《大公报》副刊写新诗的九名诗人,也即后来所谓的“九叶派”,在袁可嘉这一叶飘零后,就剩下郑敏这最后一叶了。岁月不饶人,也不饶诗人,但诗人们留下的歌声,依然会飘荡在空中,不会随着他们身影的消失而消失。

知识出处

斯人可嘉 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

《斯人可嘉 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一座沉寂的洪钟》、《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当生命熟透为尘埃》、《我所了解的袁可嘉》、《论袁可嘉的诗歌》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安
责任者
袁可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