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悼袁可嘉先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斯人可嘉 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256
颗粒名称: 敬悼袁可嘉先生
分类号: K825.6-53
页数: 2
页码: 140-141
摘要: 晓敏从纽约挂来长途电话,说她父亲已经去世了。这原不在意料之外,但消息传来,仍使我震惊——诗人、翻译家、学者袁可嘉离我们而去了,禁不住惘然若失。最早认识袁可嘉先生是通过他的诗文。我们满怀欣慰地选辑了他们的作品,并加以充分的肯定。这条道路肇始于30年代现代派的戴望舒、卞之琳,袁可嘉和他一班诗友继承而发扬光大,开拓了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道路。袁可嘉先生对他在西南联大的老师卞之琳不仅非常敬佩,而且为宣扬他的诗艺、译艺不遗余力。叶芝对于英国诗歌与袁可嘉对于中国诗歌的祝愿,是异代同心的。由于袁可嘉和他一辈人的努力,中国新诗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让后人可以踏着先行者的脚印前进。
关键词: 回忆录 文学研究 袁可嘉

内容

晓敏从纽约挂来长途电话,说她父亲已经去世了。这原不在意料之外,但消息传来,仍使我震惊——诗人、翻译家、学者袁可嘉离我们而去了,禁不住惘然若失。
  最早认识袁可嘉先生是通过他的诗文。我们一班朋友60年代后期在香港编《现代中国诗选:1917—1949》,在卷帙浩繁的资料中,惊喜地发现了40年代一群闪亮的星辰。这些新锐的诗人,既着眼于社会现实,又同样注重诗的艺术性,能够把个人的情志接上大众的情志,把握到时代的脉搏。我们满怀欣慰地选辑了他们的作品,并加以充分的肯定。当中袁可嘉除了写出深刻而富创新的诗作之外,还发表了一系列的诗论,分析新诗的现代化问题,提出新诗的戏剧化,把意志与情感转化为诗的经验,而避免说教和感伤的毛病,对当代影响颇大。他倡导新诗走“现实、象征和玄学(指幽默机智)相综合的道路”。这条道路肇始于30年代现代派的戴望舒、卞之琳,袁可嘉和他一班诗友(后称“九叶诗派”的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穆旦)继承而发扬光大,开拓了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道路。
  袁可嘉先生对他在西南联大的老师卞之琳不仅非常敬佩,而且为宣扬他的诗艺、译艺不遗余力。我是因着卞之琳先生的关系,跟可嘉先生有了进一步的接触。1990年,为了纪念卞之琳从事创作活动六十周年和八秩华诞,可嘉先生联同杜运燮和巫宁坤两位先生编辑出版了《卞之琳与诗艺术》。在编辑过程中,在约稿和交稿之间有了更多往还。到了2000年,筹备庆祝卞之琳先生九十华诞和《卞之琳文集》首发式的卞之琳学术研讨会事宜,可嘉先生是主催,并在研讨会(不料竟成为追思会)上宣读了长篇论文。从可嘉先生的尊师重道,足见他对传承的认真不苟。
  其实在这之前,可嘉先生自改革开放以来,多次到外地做学术交流,1986、1987年先后访港,因此有缘相叙。亲炙之下,感受到诗人和蔼厚道的一面:平易近人,不拘小节;对朋友诚恳谦虚,对学生循循善诱,对妻子和儿孙浓情挚意。记得那时他的小外孙女快要诞生,他兴冲冲地要为小宝宝买婴儿车,我就带同一个当年研究40年代诗歌的学生陪他到百货公司选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永远是诗人欢乐的泉源、精神的支柱。
  在学术方面,可嘉先生著译甚丰。1980年与诗友合编《九叶集》并作序,在文学史上确立了一个诗派。他致力研究和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和作品,发表评论和编选译品,在沟通梳理中西文学方面作出了贡献。众所周知,可嘉先生还是个杰出的翻译家,以汉译英美诗歌称著,尤其擅长移译美国歌谣以及彭斯和叶芝的诗。
  可嘉先生一生孜孜为学,著译不辍,从没有忘记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他随女儿在美国居住之后,我每年春节总收到他的短简,但儿年前却只得一句话:“可嘉老矣。”字迹也有点颤抖。之后就再没有收到他只字片纸了,只知道他身体不好。人生无常,生老病死,在所难免。可嘉先生在有生之年竭尽所能,起承先启后之功,应无憾矣。
  最后,我想引可嘉先生译叶芝的《本·布尔本山下》(UnderBenBulben)一诗。本·布尔本山在叶芝故乡,附近有他的墓地,碑上按照他遗愿,刻有此诗最后三行:
  冷眼看待
  生与死
  骑士们,前进!
  叶芝对于英国诗歌与袁可嘉对于中国诗歌的祝愿,是异代同心的。由于袁可嘉和他一辈人的努力,中国新诗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让后人可以踏着先行者的脚印前进。这儿行诗,用在可嘉先生的场合,也是再恰当不过的。
  2008年12月10日

知识出处

斯人可嘉 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

《斯人可嘉 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一座沉寂的洪钟》、《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当生命熟透为尘埃》、《我所了解的袁可嘉》、《论袁可嘉的诗歌》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曼仪
责任者
袁可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