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嘉的两首十四行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斯人可嘉 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245
颗粒名称: 袁可嘉的两首十四行诗
分类号: K825.6-53
页数: 8
页码: 096-103
摘要: 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九叶集》,如一声春雷,带来了中国诗坛春天的喜讯。于是这九个40年代的诗人被称为“九叶诗人”或“九叶派诗人”。辛迪是清华大学校友,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穆旦是西南联大校友,也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校友。九位作者作为爱国的知识分子,站在人民的立场,向往民主自由,写出了一些忧时忧世、反映多方面生活和斗争的诗篇。在语言句法方面,他们有不同程度的欧化倾向。“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则表现于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强烈结合及机智的不时流露。”可喜的是先后出版了《穆旦诗文集》《陈敬容诗文集》《九叶诗人论稿》《九叶派诗选》等。
关键词: 现代派 文学研究 袁可嘉

内容


  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九叶集》,如一声春雷,带来了中国诗坛春天的喜讯。于是这九个40年代的诗人被称为“九叶诗人”或“九叶派诗人”。他们是:辛迪、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辛迪是清华大学校友,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穆旦是西南联大校友,也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校友。
  袁可嘉在《九叶集》序中这样写道:
  九位作者作为爱国的知识分子,站在人民的立场,向往民主自由,写出了一些忧时忧世、反映多方面生活和斗争的诗篇。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艺术上,结合我国古典诗歌和新诗的优良传统,并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某些手法,探索过自己的道路,在我国新诗的发展史上构成了有独特色彩的一章。
  ……
  在艺术上,他们力求智性与感性的融合,注意运用象征与联想,让幻想与现实相互渗透,把思想、感情寄托于活泼的想象和新颖的意象,通过烘托、对比来取得总的效果,借以增强诗篇的厚度和密度,韧性和弹性。他们在古典诗词和新诗优秀传统的熏陶下,吸收了西方后期象征派和现代派诗人如里尔克、艾略特、奥登的某些表现手段,丰富了新诗的表现能力。
  ……
  在语言句法方面,他们有不同程度的欧化倾向。在这方面,一向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化得较好的,与要表达的内容结合得较紧密,能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另一种是化得不太好的,与要表达的内容有隔阂,就造成了一些晦涩难解。这里面有学习西方现代诗歌表现手法恰当与否的问题,也有运用上是否达到“化”境的问题。外来的表现方法是需要我们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获得效果的。
  上面所引的儿段话很重要,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九叶诗人的诗。
  二
  袁可嘉既是诗人,又是诗论家。他在《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一文中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主张。他指出:“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则表现于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强烈结合及机智的不时流露。”(引自蒋登科《九叶诗人论稿》,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九叶集》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喜爱。喜欢九叶诗人的诗的人越来越多。可喜的是先后出版了《穆旦诗文集》《陈敬容诗文集》《九叶诗人论稿》《九叶派诗选》等。谢冕、蒋登科、蓝棣之等的文章都很有水平。谢冕对穆旦的评价很高。他在《一颗星亮在天边》一文中说:“一颗星亮在天边,冲出浓云它闪着寒光。它照耀过,但浓云最终还是埋葬了它。在偏见的时代,天才总是不幸的。”蒋登科说:“在九叶诗派中,袁可嘉的主要贡献是诗歌研究,他的诗论可以看成是九叶诗派的创作宣言,对九叶诗派的形成和中外诗歌艺术交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袁可嘉提出‘新诗现代化’的诗学主张主要是在1946—1948年间,而他集中进行诗歌创作也主要是在那段时间,于是,他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便形成了一种相互证实的关系。”“即使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他的诗也不会因此而失去艺术上的价值。”蓝棣之说袁可嘉“是一位学者型诗人”。“他的诗虽然有时理多于情,稍嫌雕琢,但总的特色是深刻精炼,艺术表现上寻求创新。”“《南京》《上海》几首,力图概括城市的特征,讽刺是有深度的。”
  三
  九叶诗人都写过十四行诗。他们的十四行诗都是变体十四行诗,不严守十四行诗的格律。钱光培选编评说《中国十四行诗选》和许霆、鲁德俊编选《中国十四行体诗选》中都选了袁可嘉的《上海》《南京》《出航》三首。可见《上海》《南京》是他的代表作。钱光培说,40年代“十四行诗创作的一个突出的特色,是明显地走着奥登、里尔克和冯至的道路”,“他们在形式上所给予自己的自由度,又比冯至的十四行诗要大得多”。“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十四行诗,还较多地具有西方古典十四行诗的色彩,那么,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十四行诗,就更多地具有‘现代化’的气息了。”“袁可嘉的这首题为《上海》的十四行诗,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四十年代中后期的那批十四行诗人所作的新的追求,也相当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的十四行诗发展到四十年代中后期所出现的新的流变。”“从卞之琳、冯至直到袁可嘉等人的十四行诗创作中,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不循故道、要走新路’的创造精神。”
  袁可嘉的十四行诗《上海》《南京》:
  上海
  不向多少人预言它的陆沉,
  说它每年都要下陷几寸,
  新的建筑仍如魔掌般上伸,
  攫取属于地面的阳光、水分
  而撒落魔影。贪婪在高空进行;
  一场绝望的战争扯响了电话铃,
  陈列窗的数字如一串错乱的神经,
  散布地面的是饥馑群真空的眼睛。
  到处是不平。日子可过得轻盈,
  从办公房到酒吧间铺一条单轨线,人们花十小时赚钱,花十小时荒淫。
  绅士们捧着大肚子走过写字间,
  迎面是打字小姐红色的呵欠,
  拿张报,遮住脸:等待南京的谣言。
  1948年
  注:“一场绝望的战争”指国统区在通货膨胀下进行的商业竞争。
  南京一梦三十年,醒来到处是敌视的眼睛,手忙脚乱里忘了自己是真正的仇敌;漫天飞舞是大潮前红色的蜻蜓,怪来怪去怪别人:第三期的自卑结。
  总以为手中握着一支高压线,
  一己的喜怒便足以控制人间,
  讨你喜欢,四面八方都负责欺骗,
  不骗你的便被你当作反动、叛变。
  官员满街走,开会领薪俸,
  乱在自己,戳向人家,手持德律风,
  向叛逆的四方发出训令:四大皆空。
  糊涂虫看着你觉得心疼,
  精神病学家断定你发了疯,
  华盛顿摸摸钱袋:好个无底洞!
  1948年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新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上把两个“十小时”改为两个“十二小时”。《九叶诗人论稿》上“散布”误为“散步”。
  四
  袁可嘉的《上海》《南京》是变体十四行诗,不严守十四行诗的格律。每行的字数和音组(顿)数都不整齐。字数最少的十个字:“官员满街走,开会领薪俸”,字数最多的是十五个字:“一梦三十年,醒来到处是敌视的眼睛”。《上海》的音组(顿)数是:45555555556555,韵式是ababcc
  ccdcddd。《南京》的音组(顿)数是:66555565466445,韵式是:abacddddeeeeee。
  袁可嘉的两首十四行诗《上海》《南京》是十四行诗的佳作。《上海》的第七行和第十一行可这样划分:
  陈列窗的/数字/如一串/错乱的/神经,
  人们花/十小时/赚钱,花/十小时/荒淫。
  《南京》的第七行和第十一行可这样划分:
  讨你/喜欢,/四面/八方/都负责/欺编,
  向叛逆的/四方/发出/训令:/四大/皆空。
  注意:成语“四面八方”,“四大皆空”要划分成两个二字言组。
  我欣赏这两行:“陈列窗的数字如一串错乱的神经”、“满天飞舞时大潮前红色的蜻蜓”。把“陈列窗的数字”比作“一串错乱的神经”,把“解放”比作“大潮”,把“盼望解放的人民”比作“红色的蜻蜓,”太妙了!“红色”暗示“共产党”。“到处是不平”,揭示了旧中国阶级矛盾的本质。“官员满街走,开会领薪俸”,是对国民党官僚人浮于事、无所事事的生动写照。
  要读懂这两首诗,先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那是蒋家王朝行将灭亡、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时期。学生上街游行,反内战,反饥饿。政治腐败,倒行逆施,反共反人民。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国民党已失去人心。“山雨欲来风满楼。”先知先觉者,地下共产党员已预感到:“天快亮了!”
  这两首十四行诗有两个特点:一是口语入诗,平白如话。如“到处是不平”,
  “拿张报,遮住脸,”“官员满街走,开会领薪俸,”“华盛顿摸摸钱袋:好个无底洞”。二是比喻奇妙,令人叹绝。如“魔掌般上伸”、“错乱的神经”、“真空的眼睛”、“红色的呵欠”、“红色的蜻蜓”、“一支高压线”、“好个无底洞”。
  当年的上海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城市,“冒险家的乐园”。两极分化,贫富悬殊。“信的建筑”、“魔掌”、“魔影”指资本家、高官、接收大员、投机商。“真空的研究”、“敌视的研究”指平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上伸”和“攫取”很形象。“攫取”就是剥削。“真空的眼睛”就是一无所有、绝望的眼睛。“陈列窗的数字”指陈列在橱窗里商品的标价。因为货币贬值,一天要涨儿次价。“错乱的神经”就是控制不住的意思。“铺一条单轨线”:“单轨”比“双轨”行驶快。“人们花十小时赚钱,花十小时荒淫”就是说这些人拼命赚钱,尽情寻欢作乐。“十小时”是夸张的说法,不能改为“十二小时”。“人们”不是一般人,而是指那些贪官污吏、公子哥儿、资本家、投机商。“绅士”指有权有影响的人物。“办公房”就是现在的“办公室”,“打字小姐”就是现在的女秘书,“红色的呵欠”指涂了口红的打字小姐打的呵欠。“呵欠”现用“哈欠”。南京的谣言”指中央电台颠倒是非、歪曲事实的广播。
  南京当年是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的首都。“你”指执政的最高统治者。“一梦三十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919年孙中山把中国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到1948年,算起来差一年就是三十年。统治者三十年一梦醒来,发现四面楚歌,“到处是敌视的眼睛”。怪谁,只能怪自己。战乱的结果,乱了自己。发动内战的结果,自取灭亡。所以说“自己是真正的仇敌”。“第三期的自卑结”:“自卑结”就是自卑感,“第三期的自卑结”就是完全失去了信心。“高压线”有两个意思:指输送高压电流的导线,比喻不可触犯的条规。“支高压线”,两个意思都有,是比喻的说法。“德律风”是telephone的音译,意为“电话,电话机”。动词“扯”用得很妙。“扯响电话铃”就是抢着打电话的意思。“四大皆空”是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注意:诗中“四大皆空”不是训令的具体内容,而是训令产生的结果。“糊涂虫”指稀里糊涂、混日子、随大流的人,“精神病学家”指先知先觉者,也就是知识分子、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这里指美国政府。“无底洞”比喻永远满足不了的要求、欲望等。美国看到大局已定,国民党必败,如果再帮助国民党打内仗,就像把钱扔进无底洞。
  五
  九叶诗人一个一个走了,现在袁可嘉也走了。许渊冲写信告诉我,袁可嘉在美国去世了,要我写一篇文章,于是我写了这篇文章和一首十四行诗,寄托我的哀思。
  悼袁可嘉
  你像夜莺在黑夜里歌唱,
  你像苍鹰在高空中翱翔。
  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你的诗像匕首刺中敌人心脏。
  你深思熟虑,高瞻远瞩,
  探索一条新诗发展的道路;
  你提出新诗现代化的主张,
  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学习西方。
  “九叶诗人”这顶桂冠,
  是人民,不是官方,给你戴上,
  证明时间是最好的裁判。
  一个真理,是金子就要发光。
  即使尘封百年千年,
  也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2009年10月12日于南京天泓山庄云山苑

知识出处

斯人可嘉 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

《斯人可嘉 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一座沉寂的洪钟》、《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当生命熟透为尘埃》、《我所了解的袁可嘉》、《论袁可嘉的诗歌》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光锐
责任者
袁可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