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沉寂的洪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斯人可嘉 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231
颗粒名称: 一座沉寂的洪钟
分类号: K825.6-53
页数: 3
页码: 006-008
摘要: 袁可嘉先生是一位具有非凡贡献的学者、翻译家、理论家和诗人。从他的坚持推动新时期中国诗歌理论现代化建设的功绩,以及对“九叶诗派”的命名和确立等方面都可见一斑。虽然他一生历尽磨难,但是他依旧坚持致力于介绍西方文艺批评,致力于诗歌理论的研究,并对年轻人的写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他对于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贡献不容忽视。他提出的“有机综合论”评判艺术的标准,以及诗与现实关系的阐述,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提醒意义。我相信,袁可嘉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将会继续影响和激励着后来的学者们。
关键词: 文学 现代派 研究 袁可嘉

内容

1980年,我与袁可嘉先生开始有了接触。起初,我们都称呼他为袁先生,后来熟了,外文所的朋友说,人们都叫他可嘉,我也就和大家一起直呼名字了。可嘉也确实是长辈式的朋友。那时他住在永安里社科院宿舍的一层,去看望他时,搬了两个小板凳,一壶清茶,相对而坐,谈的都是文学和诗歌,海阔天空。现在可嘉走了,心里很难过,总感到缺了一种温情。他是一位非常谦和、沉稳的长者,是一位有见识而不事张扬的学者,也正如他诗里说的,是一座沉寂的洪钟。
  可嘉先生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历经磨难,命运坎坷,令人非常感叹。《九叶集》的作者介绍里说,可嘉是1921年出生,《九叶集》却是在1981年7月出版的。每个诗人都有身份介绍,他的身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那时他已经六十岁了。这样一位有特殊贡献的学者、翻译家、理论家、诗人,却没有得到应得的职称待遇,是不公平的。可见那时的学术环境并不正常。当时的学术环境,拨乱反正只“正”到现实主义(也不彻底),而对于现代主义的研究仍然有相当的束缚,像柳鸣九的萨特研究、叶廷芳的卡夫卡研究、袁可嘉的英美现代派诗歌研究,都被另眼看待,甚至当成异端来对待。在那种气氛下,要真正搞开放性的学术研究,是有一定困难的。可嘉先生顶着压力,坚持推动新时期中国诗歌理论现代化建设,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非常了不起。《诗刊》第一期的“青春诗会”,可嘉先生去做了个介绍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讲座,很受欢迎,也激发了许多年轻人写“现代诗”的热情。结果呢,许多人未得精髓而只知皮毛,可嘉对我说:“看了一些诗作,就想动笔改,一开头就不是诗的味道。”
  1980年12月,《诗探索》创办的时候,组成了编委会,“九叶”中的唐祈和可嘉均受邀加盟。我当时主持日常编务,关于西方诗歌理论的诸多问题,都就近向可嘉请教,他都给了非常细心的回答,还为刊物出了不少点子。他们这一代学者的学术道路是不平坦的,有时甚至要违心地说一些自己也不认可的话,非常不得已。1962年出版的《现代英美资产阶级文艺理论文选》,该书长达三万多字的《后记》,是可嘉先生写的。他对我说,《后记》当中有些措辞、语言,如“反动流派”、“腐朽性”、“为帝国主义利益服务”等等,当时都是按照上级领导的旨意,取了批判甚至辱骂的话语姿态,当时实在没有办法。
  从40年代开始,直到他晚年,可嘉先生一直致力于介绍西方文艺批评,致力于诗歌理论的研究。与他孜孜矻矻的研究精神相比,我们这些晚辈是有差距的。
  “九叶”成为一个诗派,可嘉先生是有功的。他对于“九叶诗派”的命名与最终确立,作出了具有学术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贡献。他对围绕在《诗创造》《中国新诗》周围的一批严肃的诗人,作了明确的阐述,用词准确。谈到“九叶”怎么成为一个诗派、一个流派时,他作了这样的概括:第一,“九叶”的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单一的,还可以包括思想情感大小波澜;第二,诗歌不能满足于表面现象的描绘,而要突出深沉的精神本质;第三,诗歌要学习古典的和新诗的传统,但是又要注意借鉴欧美诗歌的某些方法;第四,要强调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新颖性;第五,诗人要努力把“肉”和“骨”恰当地结合,力求知性和感性的融合。可嘉先生在论述时非常平和,措辞非常严谨,而且当时是带有防范意识的。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什么没有出现真正的流派,中国的学界为什么没有出现真正的学派?这个问题至今还存在。从“九叶”的经验来说,无论流派也好,学派也罢,无论文学创作也好,文学研究也罢,关键性的要点是:首先,这个学派、流派,在文学的城堡上面,要树立起自己鲜明的旗帜;第二,能够集结一批有艺术志向、有相近学术情趣的创作、研究的群体;第三,要写出一批可以印证理论主张、诗歌主张的作品;第四,流派也好,学派也罢,是变动的、发展的,学生可以批评老师、超过老师,当然主要的追求还是一脉相承的。可嘉先生对“九叶”的总结和概括,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坚持流派、学派的主张与追求,坚持学术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
  可嘉先生走了,但他提出的很多诗学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思考。在“九叶”中,可嘉和唐湜是其主要的理论代言人。如果说唐湜在诗人论、意象论上有精辟、精到的诗学阐释,那么可嘉就是对新诗现代化过程中的“有机综合论”表现出了高度的理论自觉。他将评判艺术的标准归结为艺术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诗与现实的关系是内在的、有机的创造,从而区别于流行至今的外在现实主义的机械反映。他也不是简单地反对诗歌对观念的化入,而是强调观念必须藉强烈感性的融会才能产生诗的意义与效果。这些,都好像是对今天的我们的提醒。此刻想起袁可嘉先生,对于我们这些后进者的学术研究,仍有耳提面命的感觉。他的确是一座永远的洪钟。

知识出处

斯人可嘉 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

《斯人可嘉 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一座沉寂的洪钟》、《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当生命熟透为尘埃》、《我所了解的袁可嘉》、《论袁可嘉的诗歌》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匡汉
责任者
袁可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