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上海其他文博场馆的鼎力支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196
颗粒名称: 4.对上海其他文博场馆的鼎力支持
分类号: K825.81
页数: 3
页码: 127-1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马承源和上海博物馆对鲁迅纪念馆新馆的建设和管理的支持备受称赞。马承源在指导与支持鲁迅纪念馆新馆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他认为,博物馆陈列应突出文物展示效果,不应使用艺术品代替展品。此外,他还提出了“专题展览”和“短期展览”概念的使用,并认为展览说明文字应简单明了,不应过于主观。在马承源和上海博物馆的建议下,鲁迅纪念馆新馆的建设和陈列设计得到了很好的实施。
关键词: 慈溪市 马承源 传记

内容

马承源和上博对同一城市文博场馆的支持和帮助也是有口皆碑。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王锡荣副馆长在纪念文章中详细记述了马承源对鲁迅纪念馆新馆建设的鼎力支持和指导。1995年起,上海鲁迅纪念馆通过跟踪测量和观察,发现该馆建筑由于多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了严重的开裂,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最严重的地方裂缝宽达40毫米。1996年初,马承源特地到现场查看了裂缝情况,当场表态,一旦资金允许,这个建筑必须推翻重建。随即他就向当时主管上海文物工作的龚学平副市长汇报了这一情况。恰巧几天后龚副市长到文管会开工作会议,王锡荣等又向他汇报了鲁迅纪念馆建筑开裂严重的情况。龚副市长当即表示,只要提出改扩建提案,“两会”上获批,市里有决心把老馆翻掉重建。之后,在马承源等人的全力支持和协调下,鲁迅纪念馆的改扩建工程项目在半年内正式获批,并被额外加入市委宣传部《“九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在建设过程中,马承源和上博也给了鲁迅馆强有力的支持。当时由于筹建资金少,有关方面曾提出,为节约能源,建议新馆使用立柜式空调。这对于站在新世纪门坎上的鲁迅纪念馆来说并非良策,会使新馆一建成就处于落后状态,以后肯定还得改建。长远来看,不但节约不了,反而会造成浪费。在这个关键时刻,马承源和上博有关领导经过商议,一致决定,鲁迅纪念馆新馆一定要用中央空调,资金不够,文博系统内部省吃俭用也要把这笔钱调剂出来。这样的情谊让王锡荣等鲁迅馆员工深受感动,铭记至今。
  对鲁迅纪念馆新馆的建设和管理,马承源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具体的指导。他认为,博物馆陈列不应用艺术品代替展品。以前鲁迅纪念馆老馆在陈列中用了许多油画、国画、版画等来加强陈列效果,马承源认为这混淆了博物馆与展览馆的界线。他说,博物馆要以文物唱主角,此外一切的辅助手段都是为了突出文物的展出效果。他的这一观点后来在鲁迅馆新馆的陈列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除了少数纯粹作为展示效果辅助手段的场景、多媒体装置外,新馆没有用艺术品作为陈列展示内容。马承源还提出,目前通常使用的“临时展览”的概念是不对的,这种提法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非正式”和“简陋”的感觉,应该用“专题展览”或“短期展览”的概念来进行表述。事实上,在上海博物馆所举办的短期专题展览,也常常采用永久性陈列的手法,这已经成为国际展陈设计的潮流。
  1999年春,鲁迅纪念馆新馆建设进入陈列布置阶段,当时先布置了一小段展厅,请马承源等领导来审查。这段新陈列的小说明是用抒情的笔法写的,马承源和汪庆正两位先生对此都表示不认同。王锡荣等人原先以为,这种抒情笔法的说明文字是一种创新,是体现设计者的主观意识。但马、汪两位先生的意见让他们领悟到,这样的写法只是表现了展览设计者自己的解读,而作为博物馆是不应该表现太多主观倾向的,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观众是不合适的,明显宣示自己的一家之说确实会显得狭隘。在马先生的提点下,新馆陈列对展览文字说明做了修改,从展馆开放后观众的反馈看,这次修改是成功而且必要的。

知识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青铜大家马承源,马承源学养深厚,勤于著述。在青钢器和古文字学研究领域造诣精深;他奔走四方,慧眼如炬,为抢救我国珍贵文物、保护民族文苦,殚精竭虑,为上血和智慧,将儿代博国古代文明的守护者,包括不平凡的青少年时代、走上文博之路、年轻的行者、与青铜器情定终身、为国家抢救文物等十八篇文章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承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