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破解双音钟的秘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190
颗粒名称: 3.破解双音钟的秘密
分类号: K825.81
页数: 3
页码: 111-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8年,上海博物馆对秦公钟进行了除锈处理,并发现了这组青铜钟的双音效果。研究表明,秦公钟能够在钟的鼓部和侧鼓部各敲出一个音,即每个钟都是双音的,两个音之间的音程相差三度,一组编钟如果是8件的话,则可敲出16个音。马承源经过研究,通过全息摄影技术得出结论,青铜钟能产生双音效果是因为钟的侧鼓部分有的铸有鸟形,有的没有鸟形,而没有鸟形的钟往往是一组编钟的第一、第二件,有鸟形标志的往往是一套编钟的第三、第八件。这些钟都是双音钟。马承源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商周青铜双音钟》,回答了什么是双音钟和为什么能发出双音的问题,这对学术界是一项重要贡献。编钟在古代礼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应用于国君祭祀大典、宫廷宴会等场合,被称为“钟鼓之乐”。
关键词: 慈溪市 马承源 传记

内容

1978年,上海博物馆为宝鸡新出土的一套秦公钟作除锈处理,马承源全程参与了这一工作。除锈之后,试着敲击这组编钟,音色异常纯正清亮,而且可以很清楚地听到一个钟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声音。马承源等人对这个发现吃惊不已,又请人用专门的仪器对编钟的声音进行测定,结果还是一样。后来发现,秦公钟之所以有如此奇特的双音效果,与它高超的制造工艺是分不开的。秦公钟外形是扁圆的,里面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共鸣箱,形成了两个共振模式。最不可思议的是,工匠们在制作这些青铜钟的时候,对于每个沟槽的深度和宽度都把握得十分准确,似乎早就计算好了哪种沟槽会发什么样的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激光研究所发明了全息摄影技术,由祝鸿范先生引进到博物馆的资料档案管理部门。马承源立刻将这项新技术与正在研究的双音钟研究课题结合了起来。全息摄影技术可以同时显示文物不同的立体面,而且通过震动震形可以解释鱼洗共振和编钟双音的现象。马承源经过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合瓦型的青铜钟能够在钟的鼓部和侧鼓部各敲出一个音,即每个钟都是双音的,两个音之间的音程相差三度。换言之,一组编钟如果是8件的话,则可敲出16个音。经过细致分析和科学测试,他又进一步发现,钟的侧鼓音部分有的铸有鸟形,有的没有鸟形,而没有鸟形的钟往往是一组编钟的第一、第二件,有鸟形标志的往往是一套编钟的第三、第八件。这些钟都是双音钟。研究表明,第一和第二个钟的侧鼓音往往和下一个钟的正鼓音的音程和音阶相一致,所以在整个演奏过程中是不需要敲击第一第二大钟的侧鼓音的,不铸鸟形纹饰说明它可不使用这两音的侧鼓音,而后面六件钟都铸有鸟形纹饰,说明整个青铜钟的演奏过程中是需要而且可以敲击使用的。马承源为此专门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商周青铜双音钟》,并且附有软X光片的校音琴振动图、鼓钟振动模式全息摄影记录,不仅回答了双音钟是什么的问题,而且回答了为什么能发出双音的问题。这是对学术界的一个
  重要贡献。
  相关链接
  秦公钟,1978年陕西宝鸡杨家沟乡太公庙村出土,共五件,大小不同。最大的通高48厘米,两铣间距27厘米,重24千克;最小的通高27.6厘米,重6千克。
  这五件秦钟为一组编钟,形制、纹饰沿袭了西周甬钟风格。这组编钟为秦武公(前697年一前678年在位)所作,五件大小不同而形制一致。甬上饰四条小龙,舞部饰变形夔龙纹,钲部中间为刻铭处,篆间饰两条双身夔龙纹,鼓中部装饰相对而立凤鸟一对。编钟均有铭文,按其连续关系,可分为两组,两组铭文完全相同,仅行款稍异。甲、乙两钟铭文合成一篇,丙、丁、戊三钟铭文连读为另一组,但仍缺21字,可知仍缺一件最小的钟。全篇铭文共135字。秦公钟铭文为刻铭,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青铜刻铭。
  西周时期,音乐与礼制密不可分,称为“礼乐”,编钟是礼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数量不等,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编钟经常用于国君祭祀大典、宫廷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

知识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青铜大家马承源,马承源学养深厚,勤于著述。在青钢器和古文字学研究领域造诣精深;他奔走四方,慧眼如炬,为抢救我国珍贵文物、保护民族文苦,殚精竭虑,为上血和智慧,将儿代博国古代文明的守护者,包括不平凡的青少年时代、走上文博之路、年轻的行者、与青铜器情定终身、为国家抢救文物等十八篇文章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承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