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楚简初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183
颗粒名称: 1.楚简初现
分类号: K825.81
页数: 3
页码: 96-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马承源是一位博物学家,晚年在香港为上海博物馆征集文物,并成功收购了300多件珍贵文物,包括石刻、玉器、印章、陶瓷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楚竹书。上海博物馆为回收流散在境外的文物而获得政府专项拨款和境外友人的赞助,马承源则开始在香港文物市场考察。 1994年春,马承源通过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广裕的联系,得知市场上出现了一批竹简,这批竹简内容为包括《周易》在内的先秦古籍,马承源判断这是一批战国时期的楚简,应为楚国迁郢之前贵族墓中的随葬物。马承源毅然拍板,由上海博物馆出资100多万港币收购这批竹简,确保这批珍贵文物不再流失海外。
关键词: 慈溪市 马承源 传记

内容

马承源晚年多次到香港为上博征集文物,硕果累累,所获甚丰。短短几年,他在香港古玩市场为国家征集了300多件珍贵文物,除青铜器外,还包括石刻、玉器、印章、陶瓷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后来引起轰动的战国楚竹书。
  1991年,上海博物馆获得政府专项拨款及境外友人的赞助,开始回收流散在境外的文物。年初,马承源在香港文物市场考察时,看到新出现很多漆器,从外观分析,这些漆器流入市场时间不长。当时马承源就敏锐地意识到国内有楚墓被盗,极有可能发现楚国竹简。于是他联系香港中文大学的老友张广裕教授,希望他多留心市场,密切关注楚简的消息。上世纪90年代前期,张光裕教授多次在香港协助马承源鉴定流散海外的文物,为上博牵线抢救回收重要文物不下数十件。可以说,张先生这里成了上博在香港征集文物的前哨,马承源委托他留意市场上有无楚简也是顺理成章了。
  三年后,预料中的事发生了。1994年春,一天晚上,张光裕接到一家相熟古董店老板的电话,称“一批竹简到了香港,速来看货”。张先生立刻前往。到了店里,看见屋角放了一个大塑料包,打开一看,散乱朽烂的一堆竹简和泥浆混在一起,泥水淡薄处隐约露出了楚国文字“周公”二字。他不由心头一怔。控制住激动的情绪,他向老板要求把这包竹简带回家慢慢看。老板答应了。张光裕把一包竹简带回家后,迫不及待地连夜联系马承源,告诉他市场上发现楚简的消息,并电传过来一批摹本。这批摹本中有几支是《周易》中的一些文字,还有一些不知篇名的有关文王和周公的内容。当时马承源正在墨西哥访问,具体行程早已排定,而且当时香港还未回归,申请赴港手续繁琐,周期很长,一时间马承源无法亲自赴港鉴定这批竹简。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批楚简的具体情况,防止散失,马承源请张光裕继续与卖家周旋,争取拖延一段时间,同时请张先生再多提供一些楚简的摹本。接下来的两个多星期,张光裕陆陆续续电传了三十几页楚简的摹本给马承源,总共有百余枚竹简的文字,内容全都为先秦竹书,多不见于今本,其中也有《诗经》、《周易》以及和《礼记》有关的内容。从后几次电传的摹本看,这些竹简文字多是至今尚未知晓的先秦古籍,简文字体与已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字一致。马承源特地叮嘱张光裕,要密切“关注竹简的保存现状、露光后颜色的变化、水分蒸发后的变形状况,文字方面尤其要注意墨色和书法”。经过多次通话和电传摹本分析,马承源和馆内其他专家判断,这是一批战国时期的楚简,应为楚国迁郢之前贵族墓中的随葬物。简文内容为包括《周易》在内的先秦古籍,而这些古籍的内容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就已经湮灭于世。马承源后来在他的回忆文章《战国楚竹书的发现保护和整理》(刊载于《中国文物报2002年1月20日》)中谈起当时的情况说:“我判定这批竹简是战国真品无疑,机会千载难逢,因此断然决定立即由上海博物馆出资收购这批竹简,不使如此珍贵的国家文物再流失海外。……从所获得的情况和我们的鉴定知识判断,我和我的同事们决定立即抢救这批竹简,出资收购。”为尽速保护这批珍贵的文物资料,马承源毅然拍板,由上海博物馆出资100多万港币收购。

知识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青铜大家马承源,马承源学养深厚,勤于著述。在青钢器和古文字学研究领域造诣精深;他奔走四方,慧眼如炬,为抢救我国珍贵文物、保护民族文苦,殚精竭虑,为上血和智慧,将儿代博国古代文明的守护者,包括不平凡的青少年时代、走上文博之路、年轻的行者、与青铜器情定终身、为国家抢救文物等十八篇文章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承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