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提携青年学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172
颗粒名称: 3.提携青年学者
分类号: K825.81
页数: 3
页码: 74-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4年,上海博物馆与复旦大学合作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马承源担任青铜器专业导师。他注重在文物实物上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器物的工艺特点和分期方法,避免了照本宣科的问题。这届研究生中有一位陶瓷专业的学生陈克伦对青铜器研究很有兴趣,马承源就特地在课程时间上通知他参加青铜器专业课。马承源强调养成精准鉴定眼光的重要性,他教育学生不仅要学好学问,更要注重职业道德和学术风尚。当博物馆新员工李朝远请教青铜器方面的著作时,马承源建议他先看馆藏青铜器的资料卡片,即使很枯燥,也是对学问的深入了解和扎实积累的必要途径。长期坚持查阅资料卡片的习惯使李朝远受益匪浅。
关键词: 慈溪市 马承源 传记

内容

1984年,上海博物馆与复旦大学合作举办的文博专业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马承源担任青铜器专业导师。这届研究生是幸运的一届,复旦和上博在教学上特别注重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物学习。上海博物馆为他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每星期两个半天的专业课都是在上海博物馆上,每次导师都结合课程从库房提取文物,系统地从器物的分期、特点、辨伪等方面进行讲述,避免了以往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弊病。后来的上博副馆长、陶瓷专家陈克伦就是这届研究生中的一位。他虽然选择了中国古代陶瓷作为研究方向,但因为在上大学前有7年铸造造型工的工作经历,因此他对青铜器研究也极有兴趣。马承源得知此事之后,特地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将青铜专业课和陶瓷专业课错开,每次上青铜专业课都特地打电话通知他。陈克伦回忆,马先生讲课注重器物的工艺特点,在青铜器分期方面往往把铸造工艺特点作为断代的根据之一。陈克伦在读研之前曾在浙江省博物馆工作过两年时间,曾比较系统地阅读过一些青铜器的著作,其中包括郭宝均的《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书中论述了铸造工艺在青铜器分期上的作用。这再加上他铸造造型工的经历和大学时考古专业的背景,使得在上课时,陈克伦这位陶瓷专业的旁听生往往比另几位历史学背景的青铜器专业研究生更容易领会马先生的讲课要点,在回答提问时也更切中要点。陈克伦做的课堂笔记通常是文字与器物绘图相结合,马承源在检查笔记时很是赞许。马承源爱才,在他的关照下,陈克伦除了主修陶瓷专业外,还辅修了青铜器专业。
  精准的鉴定眼光的养成离不开扎实的积累和不断学习。马承源自己是这么做的,对学生后辈也是这样要求的。1990年,刚刚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的李朝远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他请马馆长推荐几本青铜器方面的著作,而马承源的回答是,要把馆藏青铜器研究透,先得看十年的资料卡片。李朝远初听之下有点不理解,可慢慢地,在长时间的工作实践中,他领会到了马承源的一片苦心,并衷心感激。馆藏青铜器的资料卡片是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凝聚着数代前辈学者的成果精华,卡片上记载着文物的来源、尺寸、重量、铭文、完残程度、修复记录等,不仅记载着现状,还留下了前人的研究文字。长期坚持查阅资料卡片令李朝远受益匪浅,研究学问的根基更加坚实了。马承源对青年学者的培养,不仅授之以术、教之以方,而且晓之以义、喻之以德。他对青年学者的要求是,不但要做好学问,更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风尚。

知识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青铜大家马承源,马承源学养深厚,勤于著述。在青钢器和古文字学研究领域造诣精深;他奔走四方,慧眼如炬,为抢救我国珍贵文物、保护民族文苦,殚精竭虑,为上血和智慧,将儿代博国古代文明的守护者,包括不平凡的青少年时代、走上文博之路、年轻的行者、与青铜器情定终身、为国家抢救文物等十八篇文章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承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