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走向现代化博物馆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157
颗粒名称: 第七章 走向现代化博物馆之路
分类号: K825.81
页数: 7
页码: 49-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铜大家马承源走向现代化博物馆之路,包括眼界初开,梦想萌发、现代化陈列改造、同行典范,业内标杆,上海博物馆至此被国内外文博界认同为全中国办得最好的博物馆,堪称业界标杆。而这样的成就,正是在马承源的带领下取得的。
关键词: 慈溪市 马承源 传记

内容

1.眼界初开,梦想萌发
  1996年10月,崭新的上海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这座屹立于人民广场上的现代化博物馆从此成为上海新的地标性建筑。新馆的建成,使上海博物馆跻身全国乃至于世界先进的博物馆之列,并积极推动了全国博物馆事业现代化的步伐。而这座被业界视为标杆的现代化博物馆,凝聚了马承源毕生的心血。它的建成,是马承源离任馆长前完成的最重要的工作。从第一次走出国门时内心萌发建新馆的梦想,到新馆终于在自己的手中建成,经历了整整十六年时间。
  1980年4月,马承源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伟大的中国青铜时代”展览赴美国访问,担任随展组组长,在美国工作了近八个月时间。在美期间,他访问了哈佛大学,出席了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古文字讨论会,参观了藏有大量精美青铜器的福格博物馆。他还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参加了配合此次出国展览的“中国青铜器学术讨论会”,会上马承源宣读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商周青铜双音钟》,获得了来自澳大利亚、日本、英国、法国、德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学者的高度评价。8个月在美国工作生活的经历给了马承源很大触动,也让他萌发了建设新馆的梦想。1980年的中国内地与同时代的欧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从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环境突然来到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第一次看到现代化的博物馆和陈列手段,马承源受到的刺激和心理冲击是巨大的。当时,“伟大的中国青铜器时代”文物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作为随展工作组组长的马承源全程参加了文物点交和布展工作。他后来说,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中国文物陈列在美国的博物馆里,而且展出环境及陈列设计都好得“不能想像”,让他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因强烈的反差感受到巨大的心理震撼。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仅纽约一地就有两百多座博物馆,而当时的中国大陆,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却连一座称得上现代化的博物馆都没有。看到文物陈列于只有百年历史的精美透亮的展厅环境中,想起国内博物馆里几千年历史的青铜器却只能放在黯淡老旧的场馆中,强烈的反差令马承源的爱国心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从此,他在心里开始酝酿一个伟大的梦想:一定要建一座世界一流的博物馆,要用艺术之美来衬托历史之美,把上海博物馆打造成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相称、显示中国在世界文明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现代化大型博物馆,让中国自己的现代化博物馆屹立于世界博物馆之林。这种使命感的背后,是马承源身为一个老一辈文博工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对民族血脉的把握和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2.现代化陈列改造
  然而,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刚刚从十年浩劫的创伤中走出,百废待兴,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文化场馆的建设在很长时间内都处于资金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中。建设现代化新馆的迫切心情并不能改变囊中羞涩的窘境。没有专项拨款,梦想再美好,也终归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样的现实困境面前,马承源并没有气馁。他决心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建设新馆暂不可能的情况下,先对上博的陈列室进行一次现代化改造。
  1985年2月,马承源被任命为上海博物馆馆长。上任后第一次领导班子开馆务会,他就提出这样的建议:为适应各专题陈列的研究需要,调整全馆部门设置。经共同讨论,决定将原先按苏联模式设置的陈列、保管、群工、办公室三部一室的结构,变为青铜、陶瓷、书画、工艺等研究部门,并把陈列部改为陈列设计部,强调陈列设计的重要性。这就为把上博建设成艺术性博物馆做好了组织体系准备,也为十几年后的新馆建设奠定了学术基础。这种改制,在全国的博物馆界是极具创新精神的。这一结构上的改革是上海博物馆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有了部门体制的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馆藏优势,才会有后来旧陈列馆的改造,才会有后来新馆的诞生。
  马承源上任后,提出了五年改造四个陈列的设想。他认为,博物馆陈列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形象。国外的一流博物馆都极为重视陈列展览,为此不惜重金投入,以求得最佳的陈列展示效果。改造陈列的费用预算为90万元,在向市文化局递交了请示报告后,只获批40万元。缺口差了一多半,项目无法上马。在这样的困难局面下,马承源仍未放弃改造陈列的决心。他亲自赴北京,找到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的老同学庄敏,请求他帮忙。庄敏先生是马承源青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大夏大学时的校友,当时两人都是地下党员。庄敏听了马承源恳请国家文物局能拨款支持上博改陈的请求,也觉得很为难。国家文物局的经费有限,只能用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古建筑维修等专项,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经费是归地方财政管理的,想开这个口子很难。马承源仍不肯罢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庄局长被他决心打造一流展览的一片赤诚所打动,答应在不违反政策原则的前提下,采用一个变通的办法:由国家文物局暂借50万元支持上博的改陈项目,以解燃眉之急。马承源喜出望外。拨款不批准,借贷也行,只要有钱让项目动起来,什么方式都可以接受。
  马承源先小试牛刀,第一步对青铜器陈列室进行了改造。他修改了陈旧的内容体系,从展览内容中清除了阶级斗争的那一套,提高了文字内容的学术含量,同时也照顾了普通观众的理解能力。马承源具体指导了青铜馆的改建,他指出:陈列体系要体现科学性,展品内容要具有观赏性,形式设计要突出先进性。在他的主持下,青铜馆的陈列体系确定为以中国青铜工艺的发展史为线索、按青铜工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分为五个时期、在每一时期内以器类排列的框架结构。青铜展品的挑选则以每件展品都要能够充分表现不同时期青铜工艺特点为宗旨,以具备各个时期中最有代表性的器型、纹饰以及铭文重要、铸造工艺精致的青铜器为主,力图做到展品反映出中国青铜工艺的发展过程,让展品表现出中国青铜艺术的灿烂辉煌。
  青铜馆的形式设计是当时马承源最为关注的重点。他提出,展厅的氛围要符合青铜时代的特点,展品要突出重点,要有层次感,灯光设计要表现出展品的细部。他亲自设计了展柜的样式,改造了室内灯光,使陈列室的光线更利于观众欣赏青铜器表面精细入微的纹饰。另一重大举措是陈列室里全部安装了壁挂式空调,观众区域全部铺上了地毯,这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可算是相当先进的设施。经过一番精心改造,青铜器陈列室面貌一新。1986年10月,上海博物馆青铜陈列馆在马承源的主持下完成了从内容到形式的现代化改造。新的青铜陈列馆在墨绿色的壁墙环境中,以全封闭、人工采光的方式,使展柜中的展品明亮清晰,陈列说明牌全部实行中英文对照,展出的文物全部允许观众拍照。这在当时中国的博物馆展览陈列中可谓是最先进、最现代、最具有国际水准的,上海博物馆因此而名声大震,成为国内外博物馆界瞩目的焦点。
  之后,马承源和上海博物馆的同事们再接再厉,又接连完成了陶瓷、雕塑和书画陈列室的出新改造,还新建了一个中国古代钱币陈列馆,受到了观众的赞赏和博物馆业界同仁们的普遍好评。上博青铜、陶瓷、雕塑、书画四个陈列馆现代化改造的成功,使之成为当时全国水平最高的陈列展览,引起了国内外文博界的一致关注。1949年之后,中国博物馆的展览陈列都是以社会发展史为根据、以阶级斗争观念为主旨,虽然陈列的文物不少,但总给人以支离破碎之感,无法让人对整个历史的脉络有完整的印象。上博的陈列改造工程打破了陈旧的陈列形式,在当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精美的藏品、明亮的灯光、舒适的环境、严密的保安,改造后的上博陈列展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许多外宾在参观了这个陈列之后感叹:“虽然我们在中国暂时还没看到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但我们在上海却看到了一个现代化的陈列,通过这个陈列,我们看到了这个博物馆的希望。”
  这次出新改造是马承源就任上博馆长之初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形式、全新的材料采取的大动作,是对传统观念、传统模式的一种大胆突破,一改中国博物馆传统的展陈面貌,令人耳目一新。这也为全国博物馆的展陈工作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中国博物馆事业与国际接轨自此开始。历时五年的展陈改造和发展,使上海博物馆从一个普通的省级博物馆成为全国博物馆改革的先行者,上博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随之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3.同行典范,业内标杆
  1991年,国家文物局在上海博物馆召开了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这实际上是把上博作为典范推荐给全国同业学习借鉴的现场会。改陈使上博在藏品质量、学术研究和陈列设计等方面都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有日本专家在看过改造过的陶瓷陈列室后说:“世界上没有一个陶瓷陈列馆比得过上海,它从头至尾是一部陶瓷史。”美国专家则赞美道:“上博的书画陈列,无论在展品的精美还是陈列形式的新颖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几个陈列室的改造出新是一次带有探索意义的尝试和演练,是新馆建设前的一次练兵。陈列改造的实践过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上博扩大影响、争取社会舆论支持,为几年后的新馆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3年,国家文物局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第三届全国文物精华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展览的筹备工作紧张而繁忙。马承源为保证展览顺利按时开幕,几乎全天候坐镇现场指挥协调。展览开幕前一天,上博展厅门口还是一片施工现场的杂乱景象。经过连夜拆除脚手架,清扫现场,第二天,文物精华展以一种瑰丽辉煌的面貌呈现在了观众面前。马承源那种奋不顾身忘我工作的精神给参展的兄弟博物馆同仁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这次精华展汇集了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196件套珍贵文物,引起了极大轰动。上海博物馆至此被国内外文博界认同为全中国办得最好的博物馆,堪称业界标杆。而这样的成就,正是在马承源的带领下取得的。

知识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青铜大家马承源,马承源学养深厚,勤于著述。在青钢器和古文字学研究领域造诣精深;他奔走四方,慧眼如炬,为抢救我国珍贵文物、保护民族文苦,殚精竭虑,为上血和智慧,将儿代博国古代文明的守护者,包括不平凡的青少年时代、走上文博之路、年轻的行者、与青铜器情定终身、为国家抢救文物等十八篇文章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承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