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与收藏家们的深厚友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152
颗粒名称: 3.与收藏家们的深厚友谊
分类号: K825.81
页数: 5
页码: 35-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上海博物馆的收藏品之所以备受收藏家信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博物馆与马承源有着深厚的私交。马承源在征集国家珍贵文物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积极联络各大收藏家,以其坦诚磊落的品格和渊博深厚的学识感动他们,使他们信任将个人收藏的文物交给上海博物馆和马承源这样的专业人员手中。马承源与著名古玩收藏家李荫轩的深厚交情则是其中的佳话。李荫轩是一位对青铜器有深入研究的收藏家,他凭着自己的努力成功避免了这些文物被日本侵略者掠夺。马承源和他交往时,不强求看他的秘藏,而是尊重他作为收藏家的尊严。这种尊重使他们的友谊不断加深。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荫轩的收藏品面临着被毁的命运。在这个危难时刻,他选择将自己的收藏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以保护这些文物。
关键词: 慈溪市 马承源 传记

内容

收藏家们对上博如此信任,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他们与马承源个人的深厚私交。马承源不仅是位学养丰厚的专家学者,也是一位为抢救国家珍贵文物、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而广结善缘的社会活动家。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就形成了较发达的文物市场,私人收藏丰富。建国初期,陈毅市长重视文物征集工作,上博收到捐赠品,往往由市长出面送奖状、副市长出面设宴感谢捐赠者,并发给奖金。一些收藏大家如苏州潘氏、合肥李氏等出于爱国热忱,纷纷积极捐献。马承源和当时上博的专家、员工们一起,努力摸清沉在民间的收藏家情况,积极征集或动员捐赠。上博的青铜器藏品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沪上知名的收藏家手里征集来的。为了做好征集工作,马承源与收藏家广交朋友,以坦诚磊落的人格和渊博深厚的学养打动他们,使收藏家们感到将个人收藏的文物交给上博、交到马承源这样的专业人士手中是物归其所,绝无“明珠暗投”之谬。
  马承源与著名青铜器收藏家李荫轩的交往堪称佳话。李荫轩是沪上著名的收藏家,自十几岁起就开始收藏古钱币,尤其喜好青铜器,藏品颇丰。抗战期间,为免遭日本侵略者的掳掠,他殚精竭虑,终使这些文物没有散落。李荫轩生性淡泊,为人低调,行事谨慎,不喜张扬,外界很少有人知道他家里有丰富的文物收藏。他频频出现在上海的古玩市场中,一身书卷气,并不引人注目,丝毫不会给人以财大气粗的感觉。看到中意的东西,他总是态度温和地和老板谈价格,对确实好的东西不惜重金。金石收藏家潘祖荫“攀古楼”的珍贵藏品中,有一部分就是李荫轩出资买走的。有时李荫轩手中有重复品,也会投放进古董市场。但无论买进还是卖出,总是静悄悄地,不太引人注意。他在市肆店面从不多作停留,看准就买,买完就走。也许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他从不给古董店老板留下地址和电话,是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收藏家。
  相关链接
  李荫轩(1911—1972),著名古玩收藏家和鉴赏家。生于上海,自幼喜好文物古玩。成年后,勤于研究考古学、掌故学、鉴定学,通览中外历史。一生不求名利闻达,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考古、收藏和文物保护。他热爱一切古物,即使是残铜废石也不舍弃,把“抱残守缺”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潘祖荫(1830—1890),清代官员、书法家、藏书家、金石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潘世恩之孙。咸丰二年(1852)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在南书房近四十年。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通经史,精书法,收藏金石甚丰。有《攀古楼彝器图释》传世。
  上海博物馆找到李荫轩也费了不少力气。马承源等负责征集的同志从上海古玩圈内流传的这位神秘人物的种种行为特征分析,此君不是普通的文物爱好者,而是一位对青铜器有深入研究的收藏家,肯定有丰富的藏品。从1955年到1961年,他们不停地寻找了六年之久,终于辗转找到了李荫轩。马承源和同事专程登门拜访,希望李先生能出让几件藏品给上博。李荫轩为人谨慎,对这群贸然登门的陌生人只是虚与委蛇,并未给出任何出让藏品的承诺。马承源没有死心,他根据李先生“嗜古物成癖,日读古籍,考订彝器,有所著述,则立说甚为谨慎,不轻以示人”的特点,经常主动登门拜访,与他切磋学术,“相与讨论古器物,甚为欢欣”,时间长了,两人成了相见恨晚的好朋友。不久,李荫轩根据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在自己的藏品中精心挑选了几件青铜器转让给了上博,其中就有未曾见诸著录、记载了周厉王东征南淮夷史实的西周晚期重器翏生盨。马承源后来曾为这件珍品特地撰写了论文《关于翏生盨和者减钟的几点意见》,发表在《考古》1979年第1期上。文中讨论了该器的铭文和器形,指出铭文记载了一次征伐淮夷的事件,并将此器的年代断定为西周厉王时期。
  翏生盨是一件极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上博收购此器,将价格定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李荫轩当然并不在乎这点钱,但他因此了解了上博对他的态度和诚意,双方进一步熟悉起来。马承源知道他有一些秘不示人的非凡藏品,出于对收藏家的尊重,他并未强求点名看这些器物。马承源说,人都是讲感情的,对当时的上博来说,重要的是交上一个有学问的好朋友,事情总会水到渠成的。
  从此,李荫轩与上海博物馆结下了不解之缘。“文革”开始后,李家面临灭顶之灾。和所有私人收藏家的命运一样,李荫轩也难逃劫难。据李夫人邱辉回忆,抄家风愈演愈烈的那些日子,每天都心惊肉跳,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人冲进来抄家。一天,果然来了一群红卫兵。这群狂热而无知的年轻人看到满屋子稀奇古怪的古董,大声喊叫着:“回收!回收!砸掉!砸掉!”看到珍贵的西洋瓷器被一件件从阳台上扔到楼下砸得粉碎、年代久远的古钱币在红卫兵的手里被随意掰碎,看到几十年的心血惨遭厄运、一辈子的收藏珍品被肆意糟践,李荫轩心如刀绞。为了不让所有的珍藏都毁于“革命小将”之手,他想到了求助于马承源,说明要将自己的收藏全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让博物馆的人来保护这些文物”。在这样的危难时刻,他想到了还是“把东西放在博物馆最放心”。
  心急火燎的马承源一放下电话就匆忙奔到李宅,联系车辆运输,组织人手清点,火速将70多件青铜器珍品抢救回博物馆保护起来。李荫轩的藏品中最重要的是青铜器,其中器身有大篇铭文的小臣单觯、鲁侯尊等都是流传有序的重器。小臣单觯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时代平灭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的史实,鲁侯尊上的铭文则记载了周康王命明公领导征伐东夷的历史事件。李荫轩的收藏极为丰富,除了青铜器外,还有大量古钱币、印章、金表、外国纪念金币等等。那些外国金币并非杂乱无章,都是一些国家的纪念节日或庆典的纪念币,李荫轩按年度编号成为系列,非常珍贵。这一次,博物馆收集得非常彻底,清点从当天下午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中午,用了两辆大卡车才拖完。当时被认为不属于文物的外国纪念币被房管所收走了,后来又重新鉴定为文物,最终要回来存放在上海博物馆。
  所有运回馆的文物,马承源与同事们都逐一登记造册,留给李荫轩一份,以备查验。“文革”结束后,上博考虑到李荫轩当时的捐献是因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决定将文物一件不少地退还李家。李荫轩深为感动,他在病重时写下遗嘱,决定将所藏青铜器全部捐给上海博物馆。李先生去世后,他的夫人邱辉女士秉承丈夫的遗愿,将其毕生所藏青铜器精品悉数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其中就有小臣单觯、鲁侯尊、厚卓方鼎、克钟、史颂鼎等一大批著名的重器。
  1996年,李荫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这批珍贵文物正式结集出版,是为《李荫轩所藏中国青铜器选集》。该图录发表了李荫轩生前编制的《藏器著录表》和李荫轩儿子李尔白的《对青铜器研究的概述》。专著从李荫轩收藏的青铜器中精选出六十件,自商早期开始,历西周诸王世至春秋战国,构成中国青铜器发展之缩影,并自成体系。文章还对青铜器铭文作了重点分析和说明,并对其历史价值做了评述。丰富的器物铭文记述了许多历史事件,弄清楚了许多历代学者无法厘清的问题,这也正体现了李荫轩投注一生心血的生命价值。

知识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青铜大家马承源,马承源学养深厚,勤于著述。在青钢器和古文字学研究领域造诣精深;他奔走四方,慧眼如炬,为抢救我国珍贵文物、保护民族文苦,殚精竭虑,为上血和智慧,将儿代博国古代文明的守护者,包括不平凡的青少年时代、走上文博之路、年轻的行者、与青铜器情定终身、为国家抢救文物等十八篇文章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承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