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实验”出真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147
颗粒名称: 6.“实验”出真知
分类号: K825.81
页数: 2
页码: 27-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马承源是一位推崇实验考古的学者,尊重典籍但不局限于典籍。他对青铜器铸造过程的研究特别重视,并指导研制出中国第一套青铜器浇铸过程的模型。马承源还在上海博物馆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在中国上海博物馆的收藏中,马承源等人发现汉代青铜蒸馏器,并将其用途标注为“蒸馏器”。这一发现将中国蒸馏器的制造时间提前了1000年。马承源在1983年的中国考古学会年会上介绍了这件器物,并在1990年的国际会议上宣读了论文,论证了中国在公元1世纪左右便已出现青铜蒸馏器。他还进行了多次蒸馏器的实验,并证明了蒸馏器既可蒸馏酒也可以提取花露,或蒸取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这充分证明,在公元1世纪的汉代,中国就有了青铜蒸馏器。
关键词: 慈溪市 马承源 传记

内容

马承源提倡实验考古,尊重典籍而不拘泥于典籍。他特别重视青铜器铸造过程的研究,指导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套青铜器浇铸过程的模型。马承源对青铜器铸造过程中垫片的使用、青铜器的合金配比、青铜器的浑铸法以及南方青铜兵器上亮斑、菱形纹饰、虎皮纹等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对青铜器合金成分的研究,马承源当时利用馆藏的一些废品,用实验、取样的办法完成了合金成分的测定。他还将上海博物馆内原先附属于保管部的实验小组,扩充改编成了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这一举措开全国博物馆之先河,且研究成果丰硕显著。
  上博藏品中著名的汉代青铜蒸馏器是马承源等人在冶炼厂的高炉前抢救下来的。1959年,该器物被陈列于上博陈列室的汉代部分,标明其用途为“蒸馏器”。这一发现,将中国蒸馏器的制造往前推进了1000年。1983年的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上,马承源特地介绍了这件器物。1990年7月,马承源应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邀请,赴英国伦敦参加“第六届中国科技史国际会议食品科学与营养学专题会议”,他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汉代青铜蒸馏器的考古考察和实验》。论文考证了上博从废铜中拣选出来的一件文物即是汉代的青铜蒸馏器。通过对其形制、纹饰方面的考察以及各种蒸馏实验,文章论证了中国在公元1世纪左右就已经出现青铜蒸馏器,从而将中国古代蒸馏技术产生的时间从传统观念中的金元时期提早到了汉代。这件器物由甑和釜两部分组成,分为凝露室和贮料室,釜体下部可容水,甑内壁的下部有一圈穹型的斜隔层,可积留蒸馏液,而且有导流管引流至器外。为了既保护文物又能做好实验,马承源在用原器进行初步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多次复制蒸馏器的实验。他分别以烧酒和绍兴黄酒作为原料进行蒸馏的尝试,实验结果证明,用高度酒和低度酒液蒸馏的效果都是令人满意的。51.5度的烧酒原液蒸馏出来的酒为79.4度,15.5度的绍兴黄酒蒸馏出来的酒为42.5度。另外,这件器物还有一个特殊的储料器,马承源做实验时,在这个储料器内分别放了纱布、丝瓜筋、桂皮,都分别达到了事先假设的效果,说明这些蒸馏器既可蒸馏酒又可以提取花露,或蒸取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这充分证明,在公元1世纪的汉代,中国就有了青铜蒸馏器。

知识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青铜大家马承源,马承源学养深厚,勤于著述。在青钢器和古文字学研究领域造诣精深;他奔走四方,慧眼如炬,为抢救我国珍贵文物、保护民族文苦,殚精竭虑,为上血和智慧,将儿代博国古代文明的守护者,包括不平凡的青少年时代、走上文博之路、年轻的行者、与青铜器情定终身、为国家抢救文物等十八篇文章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承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