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独辟蹊径的学术观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144
颗粒名称: 3.独辟蹊径的学术观点
分类号: K825.81
页数: 2
页码: 19-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马承源是一位独辟蹊径、不盲从的学者,在中国南方青铜器的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他通过对土墩墓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分析,并认为其中有很多是春秋时期吴地土著所铸造,带有西周文化的特点但同时具有地方文化风格。此外,他也对大洋洲和三星堆的时代划分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它们存在着后代改造和晚期青铜器的存在。虽然其中有些观点被学术界所接受,有些仍是争议的对象,但马承源的研究思路在中国青铜器学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还主持成立了南方青铜器研究丛书编纂委员会,并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和实地考察,为中国青铜器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 慈溪市 马承源 传记

内容

马承源在学术研究上从来都不盲从,而是独辟蹊径,走自己的路,终成一家。1987年,他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长江下游土墩墓出土的青铜器研究》。这篇论文奠定了他对中国南方青铜文化的基本认识,这种认识后来贯穿于他对商周青铜器的总体研究。
  关于中国南方青铜器的研究,学术界向来泾渭分明,意见并不统一。上世纪后半叶,长江下游的宁镇地区、长江中游的江西新干大洋洲、长江上游的四川广汉三星堆等地都发现了不同类型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有着中原文化的明显痕迹,同时具有相当强烈的地域文化风格。对于这些青铜器的时代划分,学术界明显分成两大学派。多数学者认为长江下游的青铜器遗存大致属于西周时期,长江中游和上游的青铜器遗存主要属于商代晚期,其下限顶多不超过西周早期。对于这样一个占有主导性质的学术观点,马先生明确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他在《长江下游土墩墓出土的青铜器研究》一文中,细致分析了宁镇地区土墩墓所出青铜器的类型、纹饰、组合以及埋藏方式,认为土墩墓与土坑墓的葬式和遗存性质均有不同,前者属于土著部族上层,后者是吴王族所用。那些器类、器型和纹饰带有西周特点但地方风格明显的青铜器,应为春秋时期的吴地土著所铸,反映了他们对西周文化的追慕。对于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铜器的时代判断,马承源认为其中确有商代中晚期的青铜器存在,但有被后代改造者,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晚的,大洋洲青铜器的埋藏时间要晚于商代。他对三星堆的看法也大致如此。另外,对于在湖南等地曾陆续出土的一些零散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出土的地方既不是墓葬,也不是祭坑或遗址区),马承源先生认为它们是当时人们望祭的结果。他认为这些精美的商代青铜器不是当时铸造的,而是北方早先铸造的。在商周之变的时候,随着商人迁徙到今天的湖南地区,这些青铜器的埋藏时代迟于这些青铜器本身的时代。马承源对南方青铜器的这些观点,有些已被学术界接受,有些仍是一家之言,但无论如何,都大大扩展了中国青铜器学的研究思路。为了推进南方青铜器的研究,马承源还主持成立了南方青铜器研究丛书编纂委员会,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并到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地进行全方位的实地考察。研讨会的论文集后来在香港出版,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知识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青铜大家马承源,马承源学养深厚,勤于著述。在青钢器和古文字学研究领域造诣精深;他奔走四方,慧眼如炬,为抢救我国珍贵文物、保护民族文苦,殚精竭虑,为上血和智慧,将儿代博国古代文明的守护者,包括不平凡的青少年时代、走上文博之路、年轻的行者、与青铜器情定终身、为国家抢救文物等十八篇文章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承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