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历史考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孙鬼头— —历史与传说》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3896
颗粒名称: 上编 历史考证
分类号: K820.4
页数: 60
页码: 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的历史人物孙如法的历史考证,其中包括孙如法其人其事、孙如法绰号“孙鬼头”的来历、孙如法在万历十四年、晚明戏曲视野内的孙如法、孙如法的后裔、、孙如法年谱、千年孙家境等况。
关键词: 慈溪市 孙如法 历史人物

内容

孙如法其人其事
  童银舫
  “孙鬼头”的故事,四百年来一直盛传不衰。有人把他与山阴徐文长并论,故又有“三北徐文长”之誉。但是,“孙鬼头”的故事,由于在口头流传中被人断章取义,歪曲丑化,所以,传到现在,他被塑造成一个嗜好捉弄、卖弄文才的无赖才子了。况且,这位大名鼎鼎的“孙鬼头”,其真实姓名也很少有人知晓。有人说“孙鬼头”中过状元,故称“孙举头”;又有人说“孙鬼头”真名叫“孙应奎”,累官右副都御史。也有人说他的头部形如鸡头,又尖又难看,所以又叫“孙鸡头”。众说纷纭,而都证据不足,难以置信。
  最近,笔者有幸寻得一部《余姚孙境宗谱》,“孙鬼头”之谜便真相大白。现谨述其人其事,以还他原来的面目。
  他,名如法,字世行,号俟居,明朝嘉靖己未(1559年)生,今慈溪横河镇孙家境村人。他的曾祖父忠烈公孙燧,巡抚江西右副都御史,正德年间,宸濠叛乱,死难,赠礼部尚书;祖父文恪公孙陞,南京礼部尚书;父亲清简公孙鑨,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都是明朝颇有名望的官宦。当时有“昭代阀阅之盛,首数孙氏”之赞。
  孙鑨夫人钱氏曾生过好几个儿子,但都夭折了,所以对小如法视为掌上明珠,日夜教他习字作文,对课吟诗,从不闲散。孙如法天姿英敏,才藻骏发,姚北人称他为“神童”。但他身材矮小,体质瘦弱,相貌也十分平常,甚至有点丑陋,常遭人取笑。所以,孙如法用自己的才智,寻找机会进行报复,有些人便不敢在他面前肆无忌惮了。
  民间传说他曾中状元,这是误传。但孙家境曾出过武状元,这确是事实。那位武状元叫孙堪,是孙如法的大爷爷,在嘉靖五年中武举第一,官至都督佥事。
  1575年,十七岁的孙如法试冠童军,次年中万历丙子乡贡。他熟读诸子百家著作,更喜欢读一些野史、小说,读到时贵专权、横行不法之处,“辄义形词色,矢口痛骂”“少年英气,勃勃不可犯”。他还多才多艺,擅长乐曲,待到,兴致勃
  发,即席作词高吭,“曼声长歌,绕梁振木”(见《孙境宗谱》)。
  癸未(1583年),二十五岁的孙如法中了进士,次年便授刑部主事。可他哪里想到,没过多久,就丢了那顶乌纱帽,还差点掉了脑袋。事情是这样的: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神宗皇帝宠爱的郑妃刚生了个儿子常洵,神宗即晋封郑妃为贵
  士申时行、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及吏部员外郎沈璟等纷纷上疏,请册立东宫,以“定天下之本,则臣民之望慰,宗社之庆具矣”。神宗见了,勃然大怒道:“册封贵妃,岂为立储起见?科臣等怎得妄言谤朕呢!”当下特降手敕,把他们降处极边或降级外调,其他人便不敢再谏了。身为刑部主事的孙如法见此情景,感到十分气愤,说:“此当当今第一务,何能怯懦默默耶?”他年少气盛,当即抗疏上奏:“恭妃生子五年,未得晋封,郑妃一生皇子,即册贵妃,无怪中外动疑。”神宗看了疏本,更为恼怒,二话没说,立即把他贬到潮阳做一个小小的典史去了。(钱槚《光禄卿俟居孙公传》有这么一段记载:
  “..上震怒,欲下逮。政府怜公忠鲠,且忧其身弱不任楚,屡揭申救得。”)
  孙如法带着家小,由豫章抵东粤,整日与潮阳名士读书讲艺,著书立说,倒也轻松自在。
  不久,他因病返乡。甲午(1594年)其父去世,又在故乡住了一段时间;一方面为其父治丧,“哀毁庐墓终三年”,一方面奉养母亲,“舞彩于庭,妁妁乐也”。可见其一片孝心!(见《孙境宗谱》)
  至于孙如法之死,也值得一提。万历年间,绍兴、余姚常有天灾,给百姓带来痛苦和灾难。最令人畏惧而无可躲避的是凶猛的海啸,一夜间吞噬百里海隅,灭尽生灵。梅市至浪桥数十里官塘,因长年不修,倾圮坏塌,周围居民怨声冲天,忧心如焚,度日如年。孙如法便出资修筑海塘,家乡人民积极响应,纷纷挑泥装石,日夜不停。他亲自到工地指挥砌塘工程。由于劳累过度,他生了重病,但仍不忘修塘,还同时修了柯寺。乙卯(1615年)季冬,病情恶化,逝于故乡,享年五十七岁。赠光禄寺少卿。
  孙如法只有一个弟弟叫如,癸丑(1613年)进士。孙如法十八岁结婚,夫人姓史,生有一女,嫁史孝蒙。外孙史起夔,相貌与他极像。因为孙如法没有儿子,就立四侄有闻为嗣。孙如法还著有两部书:《春秋古四传》六卷,《广战国策》十七卷。孙如法的事迹,在《明史》和《浙江通志》有所记述,蔡东藩的《明史演义》也有比较精彩的描写。
  后来流传的“孙鬼头”故事,虽然也有一丝历史痕迹可循,但说他欺弄百姓,甚至有那么一副流氓相,则离其原型相差远矣。至于前面提到的孙应奎,他也是余姚人,嘉靖进士,“历礼科给事中,疏劾汪宏奸,忤旨廷杖,谪华亭丞..时称其直”(参见《明史》)。他的遭遇与孙如法有点相似的地方,难怪有人把他俩搞混了。孙如法为人灵敏,智慧超群,是老幼皆知的机智人物。如果,我们对民间流传的“孙鬼头”故事加以鉴别、整理,则对研究孙如法本人及嘉靖至万历时期三北社会风情,是有一定价值的。
  [原载1985年第8期《慈溪文艺》,编入本书时略有删改]
  孙如法绰号“孙鬼头”的来历
  王孙荣
  孙如法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我是从小听着他的奇闻异事长大的。那些逸事,历经四百多年的流传,多少有点失真,进而变得附会不经,如饬吏、供烧鹅皮数斤之类。大概是因为他的体貌比一般人长得奇特,而为人又英气勃勃,为官则风节凌然,即所谓“貌类侏儒,却是一时名硕,羽仪当世”,所以就越传越玄乎。
  那么,他的体貌到底奇特在哪里呢?据史志记载,孙如法身短体小,长不满六尺,乃渺小丈夫,越人相传又叫为“孙矮”。不仅如此,他还广额碧目,因此常常会使第一次见到他的人惊骇诧异不已。
  更令人惊异的是,《余姚孙境宗谱》和《於越有明三不朽图赞》中的孙如法画像竟然都没有髭须。
  众所周知,古代有男子蓄须的习俗,且以长髯飘逸为美,而发须稀少者,对于那仅有的几根更是珍爱有加,断不会剃髭拔须,因为那是有违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教诲的。如果说,那两幅画像都是如法年轻无须时所绘,那么画上的容貌又显得过于苍老。从他五十七岁逝世这一点来看,那画像显然应该是晚年所绘,否则与他“尚书世家”的身份地位也是不相称的。
  那么,剩下来的可能就是他本身就不长胡须。这倒有清季篆刻大师吴昌硕为例。吴享年八十四岁,却终身无须,晚年的相貌绝类老妪,却有子男数人。为此,吴昌硕还曾刻过一方“无须老人”的印。如法虽无男嗣,倒有一女,外孙史起夔的容貌与之绝肖,唯有须耳。有《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史起夔画像为证。
  孙如法在民间传说中以绰号“孙鬼头”闻名。但这“孙鬼头”之称是从何而来,又因何而起呢?
  从字面上看,“鬼头”应该兼有滑稽、捣蛋、恶作剧以及机灵和令人捉摸不透等含义,比如“小鬼头”、“机灵鬼”、“鬼天气”、“鬼才”等等。而且小鬼一般都体小貌寝无髭须,与如法的体貌特征也恰好吻合,难怪会被冠以“鬼头”之号。不过,“头”在这里不作实词解,而是应该作为称谓词后面的语气助词来理解,读如“滕”。就好像我们称老年男子为“老头”,称青年未婚女子为“大姑娘头”一样。
  如果,我们再作一个大胆推测的话,“孙鬼头”这一称呼应该在如法的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广为流传了。因为钱槚已经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幅生动传神的“少年如法图”:“每阅古来邪佞,及闻时贵专擅,则矢口痛骂,少年英气,勃勃不可犯。又颇解词曲,兴至则曼声长歌,绕梁振木。”因此,如法就索性给自己取号为“俟居”——“是鬼”,再次生动地展示了他的“孙鬼头”个性。
  孙如法在万历十四年
  王孙荣
  孙如法天姿英敏,才藻骏发。他少年发甲,年仅十八岁就已经考取了举人,二十五岁又考中了进士,次年即授刑部主事。万历十四年(1586年),孙如法才二十八岁,刚做了两年的刑部山西司主事,他的仕途才刚刚开始。然而,就在这一年的二月,孙如法被贬为广东潮阳典史,而且还是个只挂名无实权的“添注”。从此,他被谪岭海三十载,至死都没有被重新起用。
  那万历十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呢?
  正月初五日,贵妃郑氏生了皇三子——朱常洵。于是,神宗就盘算着想立皇三子为太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决定把郑贵妃进封为皇贵妃。
  此议一出,举朝哗然。
  户科给事中姜应麟(慈溪人,如法同年)、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沈璟先后上疏,加以劝阻,神宗非但没有采纳,反而将二人或逐之极边,或降之三级。结果舆论不但没有被压服,反而更加汹涌了。内阁、礼部也各自上疏,科道言官更是纷纷论救,造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于是,神宗不得不强词夺理地为自己辩解:“国本有归,朕已明白晓示,待期举行。各官宜体朕意,再不许妄疑渎扰。”尽管朝野仍议论纷纭,不过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本来么,事已至此,知趣一点的官员也就不会再去“妄疑渎扰”了。偏偏孙如法年轻气盛,易冲动,自控能力实在太差。他是在事情发生了好几天以后才从邸报上获悉的,因为当时他不在京城,而在山西任所。如果他在京城的话,那么在事发当天他肯定早已经闯下大祸了。即便是在事情早已经过去几天后,他居然还在上疏中与神宗针尖对麦芒地理论了一番,硬是将神宗的自我辩解驳得如落花流水般七零八散。他还妄想要改变成命:请神宗下诏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册立恭妃为皇贵妃。还异想天开地请神宗同时召复姜、沈二人为原职,仍加褒奖。真是天真之至!烂漫之极!
  孙如法在这份《储位尚虚,乞正名定分,以安人心疏》的最后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心迹的:“臣即窜处草莽,伏死鼎锧,诚所不辞!臣无任昧死,激切祈恳之至!”赤胆忠心,苍天可鉴!
  但这又有何用呢?神宗看后,大为光火,申斥道:“立储定序已屡颁明示,孙如法不系言官,如何出位渎扰救护!宫闱事体彼何由知?好生狂躁!本当重处,姑降极边杂职。再有妄言者,重治如法!”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已无话可说。虽然两京申救的上疏以数十计,但都已经无法改变如法的命运。圣旨如山,如法就携史孺人由豫章起程了,开始了他人生当中后三十年的贬谪生涯。由此也衍生出了“孙鬼头充军浒历山”的民间传说。
  如法抵任后,不以位卑职闲为耻,大兴职外义举:游学讲艺,与当地名儒同育英才,奖掖后进,赞助贫寒士子,为友人林大春汇集遗稿,捐金助梓,使这位潮州先贤的著述能传之后代。
  万历十四年以后,孙如法的谠直就闻名于天下了,与邹元标、赵南星名鼎立,世人纷纷以韩昌黎誉之,这个赞誉不可谓不高。
  晚明戏曲视野内的孙如法
  王孙荣
  现在,说起孙如法这个名字,绝大多数人总是一脸的茫然。如果你说孙如法就是孙鬼头,那么,浙东一带的人大概会“哦——”的一声,作恍然大悟状。既而,也许还会和你说起孙鬼头的故事来。但故事里的孙鬼头大多是一副滑稽相加几分无赖味,还能从中找出一点阿凡提或徐文长的影子。
  其实,且不论孙如法十八岁中举,廿五岁中进士的科举辉煌,也不说他在“争国本”一案中的强项形象以及修复古寺,增筑海塘;赞助贫寒秀士完成学业,给赴考士子资助路费;为贫困的秀士捐俸银一百多两以安葬家人;为朋友汇集遗稿,捐金助梓等种种善举,单是其在晚明戏曲领域内的不凡地位,就足以让后人倾叹不已。
  四百多年来,孙如法的名字一直都是晚明戏曲史上的一个显亮的存在,孙如法对晚明戏曲界的独特贡献,也历来为撰写戏曲史的学者所乐道。
  孙如法出生在北京,但他的老家却在绍兴府余姚县梅川乡一都二里的孙家境,也就是现在的慈溪市横河镇孙家境村。孙境孙氏是世代簪缨的阀阅之家,不但以忠孝传家、文章名世,而且从忠烈杨太夫人以下,历代都有喜好戏曲的传统。忠烈夫人,也就是如法的曾祖母,出生于一个深有书香气息的富商之家,自幼喜欢读史观剧。出嫁后,又把这种风气带到了孙家。她经常会在节庆之时将戏班请到家里来,与家人一起观看戏文,评论剧情。
  如法的祖父孙陞是嘉靖乙未科的榜眼,他擅长古文,精通音律,并且与当时的曲家陈鹤、何良俊等人有着非常深厚的交情。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探讨一些有关音韵声律的问题。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许多他们当时的倡和诗文。而如法的祖母杨文俪则是古代少有的才女。她精擅科举制艺之文,对于诗词曲律,更是样样称手,件件精通。与孙陞一样,她对戏曲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好,家里收藏了许多剧本,光是金元杂剧就有三百余种之多。
  如法的父亲孙鑨,叔父孙铤、孙錝、孙鑛和孙镶以及姑母孙镮,由于家庭氛围的影响,也个个喜欢戏曲。特别是孙鑛,他是万历甲戌科的会元,在音韵声律方面的造诣尤其深厚,不仅有“析字之阴阳”的高论,还对南戏的关目提出了“十要”。而姑母孙镮,也就是如法的表弟吕胤昌的母亲,则“好储书,于古今剧戏,靡不购存”。
  如法的堂伯孙鏊,即阁老孙如游之父,对戏曲更是情有独钟。他在自己家里就蓄有戏班,为了便于带班出行,与绍兴、杭州的戏班进行交流演出,他还特地在万历十六年制造了一艘“采薜荔舟”呢。
  如法自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当中,同时得到先天基因和后天熏陶的双重感化,戏曲艺术的细胞早已在潜移默化间深深地渗入到了他的血脉之中。因此,他自幼就在戏曲方面显示出了超群的特长,不仅擅长词曲,而且兴致一来就曼声长歌,歌声往往绕梁振木,不绝于耳。闻者莫不止步、侧耳、击掌、赞叹,以为妙绝。
  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法阅读的书籍也越来越多,像庄、荀、韩、吕、淮诸子以及史、汉、国、策、骚等十余种书,十之八九他都能背诵。广泛的阅读使他积淀了优秀的素养,而优秀的素养又大大拓展了他的交际范围,由家庭、亲眷而逐渐扩大到同乡、同年、同僚、同志..比如,晚明戏曲界两大宗派的领袖人物沈璟和汤显祖,就是如法最要好的朋友。
  沈璟是吴江派的盟主,与如法的叔父孙鑛是同年好友,谊属世交。况且沈璟与如法又有着共同的政治遭遇和相似的仕宦经历,所以两人的交情就更加深厚了。当年,如法被贬潮阳,谪居岭海三十载,起因就是在“争国本”一案中疏救姜应麟和沈璟的缘故。为此,后来沈璟还特意从吴江来到山阴拜谢孙如法。当然,他们之间的交往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如法在戏曲音韵学方面也给过沈璟帮助。《姚江孙氏世乘》中就说:“吴江沈光禄,即公(如法)所疏救者,林居讲词曲之学,东南风雅士咸推为词隐先生。公观其所著《论词》、《曲谱》等书,悦
  之,遂取其新旧传奇数十帙,皆改正韵句。”
  再来看临川派掌门人物汤显祖与孙如法的交谊。汤、孙二人再加上如法的表弟吕胤昌本是万历癸未科的同年,由于志趣相投,情谊尤深,经常有诗词倡和往还,现在保留在《汤显祖文集》里面的还有不少。如《初秋邀于中父吕玉绳孙世行乐之初邸阁小饮》、《即事寄孙世行吕玉绳二首》等即是,这“世行”就是如法的字,而“玉绳”则是吕胤昌的字。特别是在《寄吕麟趾三十韻》的小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部是吕天成的《曲品》),首先就是孙如法怂恿王骥德创作撰写的,同时如法还不断地给他鼓劲、加油,甚至激励他说:“此绝学,非君其谁任之!”
  表侄吕天成虽然没有在《曲品》中过多地提及孙如法,但如法对他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天成不说,大概是为了避嫌吧。
  当然,孙如法的交游范围远远不止于以上几人,其他有名的人物还有:林大春、冯梦祯、田艺蘅、钱槚..因为与戏曲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大,所以在此不表。
  孙如法的后裔
  王孙荣
  读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想起有一篇《答孙俟居》,在这一封信中汤氏说了一句很令人动情的话:“儿女之梦难除,尼父所以拜嘉鱼,大人所以占维熊也。更为兄向南海大士祝之。”这当然是同年知交的美好祝愿。可是,如法一直没有儿子,只生了一个女儿。因此,对别人家的小孩也特别喜欢。好友冯梦祯刚刚生了儿子,如法夫妇就送去了小孩的花鞋,作为贺礼。观人及己,这心头滋味,可以想见。
  尽管亲朋好友都频频为他“向南海大士祝之”,尽管史宜人也连连为他置媵择姬,无奈,未果。于是,在五十六岁那年,如法就选择了弟弟如洵的次子有闻来承祧,使这一脉血胤得以延续。
  所幸,有闻生了六子四女,有孙曾男女七十四人,可谓人丁兴旺。不仅如此,这一支子孙更是昭忠显孝,光耀门楣,出了孙境孙氏在有清一代中唯一的一名进士孙谠,也就是如法的玄孙。此外,还有举人五名、拔贡、例贡各一名,太学生、郡庠生、增生、廪生、庠生等数十名,入仕者也有数十人之多。可以这样说,无论是仕宦还是文化,如法这一支都是孙境孙氏家族中的显支。
  正因为是望族的显支,所以想用一篇文字来描述评论,显然是有难度的。何况,这一支从晚明一直延续至今,子孙又散处各地,其间悠悠四百余年的历史,无论远观近看,仍难免于朦胧,岂是文字所能表达?我们只能摄取几个镜头,来作一番巡礼。
  一
  先看作为官宦世家的一面。孙境孙氏是明代的海内望族,如法以上的家世世人多已熟稔,而如法而下的仕宦虽然无法与上代相提并论,但也不可小觑。
  如法嗣子有闻(谱名以延),字子长,号念劬,博士弟子员,以荫入仕,选光禄寺典簿,迁户部主事。孙兆熙,增生,承荫任通政司经历;兆勳,官生,授中书舍人。玄孙谠,字一士,号椒园,康熙丙戌进士,江南武进县知县,推升主事。六世孙际震,谠次子,雍正乙卯举人,历任山西阳城、永济县知县,推升主事;大夏,字咸三,乾隆甲子举人,任新城县教谕。九世孙福田,国子生,授广东布政司经历,升儋州知州,改通判,历署罗定州、东安、西宁各州同知,补缺以直隶州用,钦加四品衔;秉元,道光辛巳顺天举人,乙未大挑,历任茂名、广东三水、会同等县知县,旋改河南知州。十世孙廷璐,号琴士,由国子
  生授两淮盐库大使,议选知县,任陕西山阳、■南、商南等县,以军功保升知州,赏戴花翎,陕西即补知州;廷璋,号莲士,廷璐弟,道光己酉拔贡,本科举人,咸安宫官学教习,国子监学正,选遂安县教谕,军功保举遇缺即选知府;锡爵,由道光庚戌襄办上海盗案蒙保奏以知县用,分发四川,题补崇宁县知县,襄办粮台事务,赏戴蓝翎,督办四川全省团练;锡书,福建候补县丞,办理徽州防堵保举知县,签发江苏,保升同知直隶州,钦赐蓝翎;庭森,福建同知升用知府,钦加三品衔;玉璋,广东候补知州,钦加四品街;祥云,广东候补府经历,军功赏戴蓝翎,钦加五品衔。十一世孙清彦,号子康,锡爵子,能识治体、谙律令,以知县掣分湖南,任绥宁、沅陵两县知县;詠裳,廷璋子,光绪壬寅科举人。十三世孙祖谋,清彦孙,以县丞分发广东,光绪卅二年以军功保升知县,改省云南。
  虽然这些仕宦并非都是清一色的科举出身,也有通过荫袭、吏能、捐纳等途径进入官场的,其中还有几代人没有入仕的经历,但仍不失为是官宦世家。
  二
  而文化世家的门祚则要比官宦世家更长一些。因为那些世家子弟自幼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耳提面命的家教,在特定文化氛围的浸染下,才识学艺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积丰厚,愈显优势。
  明末清初,绍兴有蓬莱诗社,主要由如法的弟弟如洵和上虞人徐咸清共同创建。如洵长子以衡及如法嗣子有闻均为诗社成员。有闻有《桐竹庐诗文集》八卷行于世。
  如法孙兆熙、茂莩、兆勳合编有《孙氏世乘》三卷;兆勳编有《姚江孙氏传文》四卷。五世孙谠有《毗陵逸诗钞》二十三卷。六世孙大夏著有《红草轩稿》、《小如舟诗钞》两种。九世孙福田有《话雨山房文集》行世。
  十世孙廷璐号琴士,与同郡王兰士、胡香士齐名关中,号为“越州三士”。廷璋字仲嘉,号莲士,与兄廷璐同为道光、咸丰年间绍兴“益社”成员。为诗务馋锼隐僻,千锤百炼,必于奇丽,与陈寿祺、王平子合称“越三子”,后人尝将其倡和之什诗汇刻,名为《越三子集》。又有《井眉经说》二卷、《井眉丛说》二卷、《亢艺堂诗文集》三卷、《玉井词》一卷、《勉熹堂诗集》、《莲华居士遗集》、《宰邡集》等。
  十一世孙詠裳字子宜,号熹荪,廷璋子,著有《诗郑笺小疏》、《说文蒙拾》、《众经音义校勘》、《记庭诘忆录》、《群籍志贤》、《欢河札记》、《学裘堂杂体文》、《欢庐诗略》、《薇壶词》等。
  十三世孙祖谋有《於越三不朽跋尾》一卷,《寄园读史晰疑》二卷。
  三
  如法一支不仅是官宦世家、文化世家,更是忠孝之家。
  以前在孙境宗祠第三进的屋脊上就镶嵌着“忠孝节义”四个颜体大字,这四个字乃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核心,也是孙境孙氏世世相承的门风高标。
  忠列公之忠,三孝子之孝就是其源绪,而如法抗疏争国本,有闻庐墓绕双虎,则为其衍风。
  有闻在嗣父如法病重期间延医调侍,祈天请代,百尔殷至。等到卜葬后,结庐依墓,哽咽悲号,竟有双虎来绕静坐,世人都认为是孝感所至。有闻妻来氏乃按察副使萧山来经济曾孙女,服侍本生及过嗣两对公婆都非常尽心,后竟辛苦勤劬,在二十六岁那年就去世了,传入县志列女。
  
  孙如法年谱
  王孙荣
  孙如法,字世行,号俟居,别署柳城翁,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梅川乡一都二里孙家境人。孙境孙氏乃“海内世家”,忠孝文章,蔚聚于一门,灿若星汉。高祖新,郑州递运所大使,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弃职,归里隐居,因号归隐。妣李氏。
  曾祖燧,字德成,号一川,弘治壬子经元,癸丑进士,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遇宁王宸濠作乱,不屈伏节,赠礼部尚书,谥忠烈。妣杨氏。
  祖父陞,字志高,号季泉,嘉靖乙酉举人,乙未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累迁南京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加少保,谥文恪。妣韩氏、杨氏。
  父鑨,字文中,号立峰,嘉靖癸卯举人,丙辰进士,历官南京吏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改吏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清简。妣钱氏,寿百岁凡四日。
  如法生有异相,广额丰准,双瞳碧色,身长不满六尺。貌寝而气甚英。每阅古今权奸专擅者,则义形词色,戟手骂不休。才藻惊人,博极经史及诸子百家言。为文俊爽,下笔滔滔汩汩,写其心之所自得。然不以博自炫,不喜作诗文,而亦无甚著述。其立志不区区于记诵词章间,耻与雕虫角技,而好托之词隐。为人外和而内劲,居常未尝有暴厉之色,与人无贵贱贤愚,处之怡然。然未尝曲意徇物,耿介之节,有确乎不可夺者。至若孝友敦伦,言动不苟,亦天性也。所著惟《春秋古四传》六卷,《广战国策》十七卷,今似佚失不存。
  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 一岁 在京 六月二十二日,生于京师官邸。
  祖父陞,时年五十九岁,任南京礼部尚书。
  父鑨,时年三十五岁,由兵部武库主事迁职方员外郎。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1560) 二岁 返姚
  顷,父以兵部职方员外郎署郎中事。
  六月二十日,祖父年六十薨于南京任上,归葬余姚烛溪湖月山,如法从家人俱返里。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 五岁 赴京继返姚
  父起补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旋迁武选协司郎中。以疏刺时事,称病乞归,居田间故宅,读书训子。授如法句读,即应声成诵。
  时世宗日坐斋宫,不事国务,百司畏威,久无言者。鑨乃上疏,极言时事,内刺及诸宦竖尤多。或闻之,相诧以为异事,且虑过激,或株连为士林祸。武选主事邓洪震极倾慕,赋《宝剑篇》为赠,间以告其年友户部主事海瑞。后二年,瑞上疏,大略与鑨意同,而瑞名由是震天下。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 六岁 居姚
  八月二十一日,弟如洵生。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 七岁 居姚
  以奇童称,屹然立志如成人。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1566) 八岁 居姚
  父教属文,即能文,语言举止皆异常儿。
  明穆宗隆庆元年丁卯(1567) 九岁 赴南京
  父起南京文选郎中。时海瑞巡抚应天,见鑨曰:“邓丈道往事甚悉,仆顷者实闻先生之风而起,然奈何闲居此?当居要地,一展宏略。”瑞风采太厉,群情少拂,鑨乘间出微辞讽之。顾其气盈,卒不入。
  隆庆三年己巳(1569) 十一岁 寓南京
  二月甲辰,父以南京吏部文选郎中擢南京尚宝司卿。
  隆庆四年庚午(1570) 十二岁 寓南京
  父入京贺千秋节。
  隆庆五年辛未(1571) 十三岁 寓南京
  父秩满,复至京。少师高拱方以阁学掌吏部,谓鑨曰:“比岁来京劳苦矣,家在此,身乃在南。”若有意为地者。鑨不领其意。
  隆庆六年壬申(1572) 十四岁 寓南京
  正月癸未,父由南京吏部郎中迁南京鸿胪寺卿。
  八月壬申,父自陈乞罢,上不允。
  明神宗万历元年癸酉(1573) 十五岁 寓南京
  弟如洵十岁,通举子业,钻研诸史百家至忘寝食,学遂茂。
  万历三年乙亥(1575) 十七岁 赴京
  父以南京鸿胪寺卿考满入京。
  屠屏石来视篆,五日一至,至必谈艺。见如法布袍束发,以庶人冠,曰:“此家规所殊常者耶。”见所作文及论策表等,按程而课,曰:“此学所殊常者耶。”亦大器重。
  王锡爵阅如法文,曰:“孺子也才。彼沉雄而锋甚锐,殆不徒以文显者。不十年,必有竖矣。”
  三月癸丑,父升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如法随而北,同表弟吕胤昌从季父鑛受业。
  秋,待试京兆,府丞李已乃拔如法第一。
  十月丁丑,父迁通政司右通政,提督謄黄。
  万历四年丙子(1576) 十八岁 寓京
  八月,以《易》领顺天乡试第十九名。
  冬,史宜人来归。宜人乃翰林院编修史钶女。
  万历五年丁丑(1577) 十九岁 由京返姚
  二月,会试不第。益肆力诸子百家,尤醉心于先秦两汉。与表弟吕胤昌各明一经,隐然对垒。
  顷,父以夺情事称病乞归,如法随而南。益发愤增修,坐卧一室,吟咏达旦。
  万历七年己卯(1579) 二十一岁 居姚
  弟如洵年十六,补博士弟子员,观己卯棘闱。
  万历八年庚辰(1580) 二十二岁 居姚
  以外舅史钶入闱,避不试。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 二十五岁 寓京
  二月,治《易》举会试第九十五名。
  三月庚子登二甲五十名进士。从兄如游谓曰:“吾家世受国恩,尽心报国乃弟素志,亦臣子分内事也,勉之哉。”
  同年:吕胤昌、叶向高、汤显祖、杨文焕、史记勳。
  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 二十六岁 寓京
  二月,祖母杨太夫人捐馆舍。
  顷,授刑部山西司主事。如法精敏习事,所持决咸窾招拟,手裁不假左右。
  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 二十八岁 由江西赴广东潮阳
  二月,以疏请立储并议封郑贵妃事,疏救姜应麟、沈璟,谪为广东潮阳典史添注,由豫章携眷赴潮。
  初疏入,上大怒,持七日,将下司隶逮,闻者皆为先生危亡。母钱太夫人闻之,反益喜,曰:“是儿欲为范镇,吾何求?”史宜人亦独无恐,密治后事,矢以身殉。时从兄如游方以试事居京,闻而壮之,贻书曰:“直哉!其辞严,其论正。危哉!上怒不可测也。即以谏死,足慰先忠烈于九泉矣。”王锡爵叹曰:“孙君胆大包身,而骨见衣表,一拜杖立虀粉矣!”乃屡揭申救甚恳。铨曹拟抚宁典史,以闻上意犹不解,奉旨改沿边沿海,遂谪潮阳典史。史宜人请以身从,如法难之。宜人曰:“君不惜批龙鳞,撩虎须,而吾乃畏鳄鱼腹乎?”如游试毕驰往,拊如法背曰:“尽忠报国之言,其不负乎!兹以生归也,足慰尊人于膝下矣。”父时以光禄卿家居,常著直声,人或曰:“有是父斯有是子也。”
  顷,抵潮,与林大春游,诸文学执艺北面者饷之,贫士则周之。
  秋,以瘴毒病自贬所归里,侍季父鑛坐龙山忠烈祠。
  潮固海澨,炎蒸多瘴感之遘,危疾卧不能起。稍强起,即衂如涌泉,腹中积亦楚,濒死者数四。耳因是渐爽其聪。以假归,闭关龙山。
  十一月戊戌,父起补原职。
  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 二十九岁 居姚
  顷,闭关龙山忠烈祠,侍季父同修导引之术,暇则商榷评骘古籍,朝丹暮铅,自谓不减南面王乐。
  九月己亥,父迁大理寺卿。
  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 三十岁 秋出游
  七月乙丑,父迁刑部右侍郎。
  十月初七日,由金坛往嘉兴,访冯梦祯。
  初八日再访,梦祯留饭。十四日,与乐子晋会梦祯于湖州
  岘山寺,黄桂峰来访,遂同登岘山之巅,夜与梦祯、谢先生、楞严二上人玩月。十五日,移舟青棠桥,与梦祯同宿。二十日,与梦祯、子晋约访钱仰石,途遇周汝贤,遂同行,薄暮而至。
  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 三十一岁 居姚
  正月,冯梦祯新举一子,如法赠以花鞋。
  三月,冯梦祯寄赠鹿角膠三封,冯妻以真龙井雨前茶一瓶赠史宜人。
  六月癸未,父升刑部左侍郎。七月初五日,冯梦祯回复如法书函。八
  月丙子,父改吏部左侍郎。
  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 三十二岁 再赴潮阳
  二月二十八日,冯梦祯至杭城涌金门忠烈祠,与如法同游西湖。岳坟遇田艺蘅、张宓,同步至四桥堤,桃花佳处,席地饮。良久,又至毛氏书院,竹荫之下,张饮尽日。自新堤至田寓,一茶而别。
  艺蘅字子艺,钱塘人,以贡生授徽州训导,罢归。博学善文,世比之杨慎。善南曲小令,作杂剧《归去来辞》。宓字仲初,惠安人。
  春,再往贬所。抵潮,当事者干旄相属咨吏事,如法谢曰:“迁客羁人,不敢妄对。”时林大春已卒,为刻《井丹集》以传。归历闽中,游益鬯矣。
  五月甲子,父迁南京吏部尚书。
  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 三十三岁 居绍兴
  春,与黄两高、汤显祖、钱槚登兰亭诸名胜,弈棋赋诗。
  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 三十四岁 居绍兴
  三月辛未,父改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戊子,父由南
  枢代陆光祖为吏部尚书。
  顷,如法置庄于绍兴钱清北数里之沙头村,钱槚名之曰:“柳城”,如法因自号为“柳城翁”。以图史自娱,时招王骥德、吕天成把酒商榷词学,娓娓不倦。王骥德考注《西厢》,相与订定疑窦,往复手札盈笥箧。
  柳城:两阁对峙,芙蓉杨柳杂植于曲沼之旁。孙庄:亦如法之庄。紫扉竹径,得山家况味,在江沱村,为大尖越王峥所从入处。如法喜楼居,庄各有小楼,冬夏常乘舴艋徙居之。鹿门偕隐,苏门长啸,令人有天际真人想。如法葛巾野服,往来山水间,混迹于溪翁野老,不知为冢宰之子,故司寇郎官也。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 三十五岁 居绍兴
  四月丁酉,父以议留虞淳熙夺俸,遂乞休。不允。辛丑,五疏乞休。不允。赐猪、羊、米、酒、酱食为慰。
  七月朔,父致仕。乃得谕旨命乘传归,俟痊时召用。
  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 三十六岁 居绍兴
  五月初十日,吏部会推孙鑨为阁臣,帝不用。
  七月初五日,父卒于家,享年七十。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 三十七岁 居绍兴 二月,葬父于会稽铸浦山,筑室庐墓侧,从此去仕籍。
  六月丙寅,上赐鑨祭二坛,遣工部主事钱允元治葬,仍与谥曰:“清简”。
  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 三十八岁 居绍兴
  七月十五日,冯梦祯来信,寄《三国志》一部。
  秋,汤显祖往绍兴结课,晤如法。
  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 四十一岁 绍兴
  下清简公赠荫,赠太子太保,录一子入太学。
  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 四十二岁 居绍兴
  十月初六日,侄有闻生。
  有闻,如洵次子,后如法择为嗣子。
  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 四十四岁 居绍兴
  是年,太子册立。如法北面稽首称贺,曰:“吾志遂矣。”绝口不言羽翼之功。日与史宜人起居九十母钱太夫人甚欢,暇则逍遥往来两庄间。客过从,则网鱼炊黍,宜人咄嗟应之,即古者鹿车共推,鹿门共隐,其高尚何以加此。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 四十五岁 居绍兴
  侄有闻四岁,颖敏绝伦,或口授塾书,入耳成诵。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 四十九岁 居绍兴
  以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寄汤显祖,汤作书报之。
  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 五十四岁 居绍兴
  八月,弟如洵举乡试。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 五十五岁 居绍兴
  三月癸酉,弟登二甲第六十六名进士,观政铨曹。如法拊掌曰:“吾善病,弟隽则家有托矣。”
  顷,以依亲归,见如法于舟中,以躬督筑塘事。
  在绍兴古钱清地,当孔道,河涛啮而圮之,往来病涉。如法捐赀甃石,蜿蜒四十里许,里人咸颂德焉。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 五十六岁 居绍兴
  侄有闻年十五,方燕尔,学弥笃。举翰洒洒,文采飚发,学使周逐光拔补博士弟子。如法择之承祧。
  有闻文采若倾河注海,倚马才不足方。所著述甚富,侪辈见之,谓与《东莱博议》共有千古。
  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 五十七岁 居绍兴
  顷,弟谒选,授刑部陕西司主事。
  部多疑狱,皆死刑,他曹逡巡不能剖,属如洵使讯,释殊死者二十余人。
  十二月二十五日,如法以目眚误医病卒。
  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 卒后二年
  弟奉勅督饷关中,冬归,为如法营兆于山阴县西七十里芝
  塘湖凤凰山之原。
  明熹宗天启元年辛酉(1621) 卒后六年
  上录诸建言立储者,史宜人因上疏请恤。赠光禄寺少卿,荫一子。
  史宜人疏大略曰:“臣夫本戆直,首先抗疏。圣怒之,下星夜戒途,触冒瘴疠,遂染沉疴。一切药饵之资,皆臣脱簪珥、课女红以佐之。丁年被谪,遽成废人,抑郁沦亡,尚浮浅土。兴言及此,一泪一血矣。痛哉!”
  千年孙家境
  童银舫
  1
  小时候,去横河亲戚家吃杨梅,一般都走水路。大人摇着船,从虞波江向南,过东横河,抵沙河头。每当船过东横河,大人都会指着河岸边的大村庄说,“呵,孙家境到哉!”语气有些怪怪的,好像有点敬意,又有点可惜,还有点戏笑轻谩的味道。我十分好奇,站在船头对着村子张望,总希望发现些什么。大人哈哈大笑,用力摇着船,轻轻说道:“这是孙鬼头的老家。”我大声问:“孙鬼头是谁呀?”大人慌忙“嘘——”的一声,紧张地向我示意:“小声点,被孙家境人听见了,要骂的!”
  船过牛头山,大人终于松了一口气,给我讲了一个孙鬼头的故事。故事很简单,说孙鬼头从小死了爹娘,很顽皮,爱捉弄人。一天,看见一个老农挑着一担粪料过横河七星桥,就跑过去说,老伯伯,七星桥这么高,你挑担太吃力,我帮你抬过去吧。老农很高兴,就与孙鬼头一起将一桶粪料抬了过去。不料,孙鬼头却不肯再抬另一桶粪料了,还说,你这个老伯伯也太不识相了,我这么瘦小的人帮你抬了一桶料,累都累死了。说完就走开了。老农哭笑不得,无奈只好将另一桶粪料倒掉。
  接着,大人又讲了一个孙鬼头的故事。说有一次孙家境的一批念佛老婆婆去宁波天童寺烧香,孙鬼头缠着也要去。老婆婆怕他调皮捣蛋,不让他去。孙鬼头说,我与天童寺一个小和尚是好朋友,你们帮我带点好吃的素食给他,就从家里捧来一坛好吃的东西让她们带去。半路上,老婆婆肚子饿了,想吃点这坛里的好东西。刚揭开盖头,里面竟然跳出很多沾满粪尿的蚱蜢,弄得浑身脏臭,无法进香,只得返回。
  在我们回家的时候,除了刚摘下来的几篮杨梅,还装了一只七石缸,是家里盛放天落水用的,这是沙河头窑厂烧制的,由于体积硕大,一般只能用船或手拉车装运。船过孙家境,大人又讲了一个孙鬼头的故事,与缸有关,但不是水缸,是粪缸。说有一天,有个到横河卖柴的山农对人家说,孙家境的孙鬼头是坏坯子,如果让我碰见,叫他吃屎。刚巧被孙鬼头听到,他走过去问,你卖柴吗?山农说,卖。孙鬼头说,我要,你把柴挑到我家里去。到了家,孙鬼头说,你等一等,我去隔壁取钱。山农等了半天不见孙鬼头人影,肚子饿得咕咕叫。看见凳子上有只焦饼,就吃了。刚落肚,孙鬼头回来了,发现焦饼不见,惊慌得大叫,死哉死哉,我放在凳子上药老鼠的焦饼被人偷吃哉,要出人命哉!山农吓得脸发白,忙问有解药吗?孙鬼头说,解药只有一帖,快去粪缸吃屎,以毒攻毒才有救。山农吃了屎,呕吐得肚肠都要翻出来了。
  孙鬼头原来是这样一种人,我有点不屑。
  长大后,我曾在横河一所中学读书,班里有个孙家境的同学,我问他知不知道孙鬼头?他有点恼怒地看着我,“雉鸡公不是你们想像的那种人!你听说过‘横河孙家境,官帽八百顶’吗?”一脸的傲气和盛气。我张大嘴巴,愕然,惘然。
  2
  我对孙鬼头发生兴趣,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的,那时我在一所中学做代课教师。我的高中同学责问我时的那种语调和眼神,对我的刺激实在太大了,我决定把孙鬼头弄个水落石出!于是,搜集各种民间故事,查阅历代地方志,像公安人员寻找蛛丝马迹般地寻访到了已成孤本的清刻本《余姚孙境宗谱》,然后,对照孙鬼头故事中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官职大小,考证出孙鬼头乃明代万历年间刑部主事孙如法。
  但历史上孙如法与民间传说中的孙鬼头完全是两码事,相同的只有两点:一个是长相,他的头部生得像只鸡头一样,又尖又难看,所以民间还有一种称呼叫孙鸡头;另一个名字,民间传说他的名字叫“雉鸡”,而孙如法号“俟居”,在当地,“雉鸡”与“俟居”读音相同。
  那么,历史上的孙如法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生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身材矮小,体质瘦弱,相貌也不怎么好看。连家谱中也不讳饰说“公貌寝”(“寝”
  《辞源》解释为“容貌丑恶”)。但他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因,为他上面的几个哥哥都夭折了。他自小习字作文,对课吟诗,从不闲散。二十五岁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可他哪里想到,没过多久,就丢了那顶乌纱帽,还差点掉了脑袋。事情是这样的:
  万历十四年(1586)正月,神宗皇帝宠爱的郑妃刚生了个儿子常洵,就晋封为贵妃,而皇长子常洛年已五岁,他的生母恭妃却未闻加封。大学士申时行、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及吏部员外郎沈璟等纷纷上疏,请册立太子,并加封恭妃。神宗见了,勃然大怒道:“册封贵妃,岂为立储起见?科臣等怎得妄言谤朕呢!”当下特降手敕,把姜、沈两人降处极边或降级外调,其他人便不敢再谏了。身为刑部主事的孙如法见此情景,感到十分气愤,说:“此当当今第一要务,何能怯懦默默耶?”他年少气盛,当即抗疏上奏:“太子,天下本。大本未定,人心不能无疑。皇上以册立为早,英宗为太子,二岁;武宗,周岁。今皇长子五岁矣,不为早也。贵妃生第三子,恭妃生第一子。欲封贵妃,不可不封恭妃;不封恭妃,不可先封贵妃。此理之固然,序之一定者。臣愿陛下亟立元子为皇太子,以慰臣民之望,并封贵妃以昭朝廷之公。召复姜应麟、沈璟之官,以彰纳谏之度,则群疑释而德意明矣。”神宗见了疏本,更为恼怒,二话没说,立即把他贬到潮阳做一个小小的典史。孙如法的刚直可见一斑。所以,家谱中又说他“身不满六尺,官不过六品,而建储一疏,气雄万夫”。
  孙如法在潮阳,与当地名士读书讲艺,著书立说,写了两部书:《春秋古四传》六卷和《广战国策》十七卷。
  孙如法之死,也值得一书。万历年间,浙东沿海一带常有天灾,给百姓带来痛苦与灾难。最令人畏惧而无可躲避的是凶猛的海啸,一夜之间吞噬百里海隅,灭尽生灵。梅市至浪桥数十里官塘,因长年不修,倾圮坏塌,周围居民冤声冲天,忧心如焚,度日如年。孙如法回乡养病,见状后立即出资修筑海塘。绍兴人民积极响应,纷纷挑泥装石,日夜不停。他还亲自到工地指挥砌塘工程。由于劳累过度,病情加重,于万历四十三年冬天在家里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我一直不明白,历史上的孙如法为何被民间演化成如此不堪?这里肯定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学问,比如故事移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添油加醋、以讹传讹,不一而足。二十年前,我曾就孙鬼头或者叫孙鸡头绰号问题,请教了余姚籍的著名作家楼适夷先生。楼老在回信中说:“幼时在家乡听到传说,好像叫‘孙鬼头’(鬼的方言读成居,与鸡相似)。是徐文长一类人,是风流才子。而突梯滑稽,爱捉弄人,都名之为‘鬼头’。”楼老还在信中提供了一则孙鬼头的故事,原文如下:
  有友人遣仆送一信给孙,仆遇见孙,并不相识,即向本人打听“孙鬼头”在哪里?孙得信即告仆:“你主人要借石磨,
  横河孙氏六世盛名,时间长达一百五十多年,可谓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又有一个美好的祝愿叫“五世其昌”,看来孙氏要打破这个世界纪录了。让我们来看看孙氏六代群英吧。
  孙燧(1460—1519),字德成,号一川,是揭开孙氏六世盛名帷幕的领军人物,更是在漫漫五百年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孙氏后代的农民子弟中最引为自豪的精神圭臬。他于弘治六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福建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以才节著称,政誉甚好。正德十年,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江西。时逢宁王朱宸濠图谋作乱,孙燧不愿苟合,结果被宁王所害。但由于他在巡抚江西的四年中,积极地做好了应对叛乱的各种措施,使得叛乱迅速被平定。平叛功臣王阳明认为此次事件中,孙燧应得首功,并遣使护其丧归乡。世宗即位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忠烈,祠祀南昌。“忠烈公”之名,从此万人敬仰,流芳百世。
  孙燧有三子,个个学业有成,声名远扬。
  长子孙堪(1482—1553),字志健,号伯泉,善骑射。承父荫,为锦衣千户。中嘉靖五年武状元,授指挥同知,官至都督佥事。
  次子孙墀(1489—1556),字志朝,号仲泉,由选贡生历尚宝丞,供事内阁,官至尚宝卿。
  幼子孙陞(1501—1560),字志高,号季泉,嘉靖十四年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于任上,赠太子太保,谥文恪。
  孙燧第三代,人丁兴旺,如群龙入海,声势浩大,显赫之极,叹为观止!
  让我费点笔墨,一户一户介绍吧。
  孙堪独子孙钰(1523—1573),字文鼎,号剑峰,以祖荫袭锦衣卫正千户,嘉靖三十二年武进士,署指挥同知,官至都督同知。
  孙墀有四子:孙镆、孙钶、孙镃、孙鏊。孙镆字文英,号砺峰,以父荫官光禄寺署丞,时值孙氏鼎盛时期,镆淡漠于荣进,终身不迁一官,簿书之暇,辄与诸名士诗酒唱酬,为文坛盟主。孙钶字文济,号容峰,官晋州判官。孙镃字文畊,号霁峰,官汝州知州。孙鏊字文器,号端峰,官上林苑丞。
  孙陞有五子:孙鑨、孙铤、孙錝、孙鑛、孙镶,除了幼子孙镶为贡士且早夭外,其余四子均声名显著。孙鑨(1525—1594),字文中,号立峰,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武库主事,历武选郎中,光禄寺卿,累官吏部尚书。与平湖陆光祖、邑人陈有年为时人推为“浙中三贤太宰”,名震天下。及卒,赠太子太保,谥清简。孙铤(1528-1570),字文和,号正峰,嘉靖二十八年顺天解元。四年后中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孙錝(1537-1592)字文秉,号鹤峰,隆庆二年进士,,历官福建道监察御史、江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终太仆寺正卿。孙鑛(1543—1613),字文融,号月峰,万历二年会试第一,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参赞军机,以文才武略为世所称。
  孙燧第四代中,名声不及上代,惟以余姚三阁老之一的孙如游最为知名。孙钰长子孙如津,官都督佥事。孙镆子孙如瀛,以武艺著名,官云南掌印都督指挥佥事。孙鏊长子孙如游(1549—1624),万历二十三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神宗皇帝死后,以顾命大臣辅佐光宗。而光宗皇帝沉湎美色,在位一月就暴死。熹宗即位,以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及卒,赠少保,谥文恭。孙如游历仕三朝,位登台阁,受顾命之任,名重一时,但回天乏力,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渺之中。孙鑨长子孙如法,即孙鬼头。次子孙如洵,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晋员外郎,终山东参政。孙铤长子孙如泟,万历十九年举人,历仕寿昌教谕、万州同知。次子孙如
  《易经》。后经刑部尚书徐石麒营救出狱。
  1644年3月,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李自成进兵北京,宣告了明朝的灭亡。同年4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使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转化。福王朱由崧成立南京政府,起用孙嘉绩为九江道兵备佥事。
  1645年5月,南京陷落。清军下杭州,郡县望风降附,余姚知县王曰俞弃印逃走,训导王元如迎降清兵,自署县事。孙嘉绩闻讯,在闰六月初九日率健勇突入县署,擒斩元如。
  孙嘉绩在浙东首举抗清义旗,正合民心,从者如云。他当即邀同县熊汝霖共同治军,军分两营,孙主左军,熊主右军。就在孙嘉绩斩王元如的次日,会稽章正宸、郑遵谦及宁绍台道于颍起兵响应。数天之内,鄞县钱肃乐、慈溪沈宸荃及绍兴各属县无不响应,立即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抗清队伍。
  六月廿五日,孙嘉绩会同其他志士,迎鲁王朱以海至绍兴,诸军会师钱塘江。孙嘉绩任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视义师。孙嘉绩与熊汝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亲冒矢石,人称“孙熊兵”。兵饷不足,孙嘉绩毁家产佐军。他出生入死,功勋卓著,晋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正当孙嘉绩督师夹攻杭州城时,方国安等部不听调遣,不肯同心出击,而致溃败,并将鲁王劫持而去。孙嘉绩从乔司回绍兴,又航渡至舟山追寻鲁王,因忧劳过度,患疾而卒。年仅四十二岁,时为1646年。鲁王进驻舟山,追赠孙嘉绩为太保,赐祭九坛,谥忠襄。
  抗清斗争最终失败,南明小王朝也土崩瓦解。但孙嘉绩等一大批志士于乱世中舍家为国、力挽狂澜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后人发出这样的感叹:“硕肤不辞螳臂,超然成败利钝之表。”“虽某时天命有归,力竭难支,而我孙氏之贞与有明一代相终始,观于公而知之矣。”
  5
  其实,忠孝传家,孙氏是代代相传,载入史册的。他们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形成了出为忠臣、入为孝子的家风。孙燧就是以气节为世所称,成为孙氏家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当时,宁王朱宸濠图谋叛乱时,已经开始诛杀异己。孙燧临危受命,虽然明知前途凶险,但为了顾全国家的大局,决心“生死以之”,把家小遣送回家乡,独携二僮到南昌。起初,他天真地向宁王陈说大义,遭到拒绝,宁王反而派耳目安插在孙燧左右。孙燧发现副使许逵忠勇,即与他商量对策。于是托言防御他寇,加固南昌周围城池,请重兵把守九江要塞,又请设通判驻弋阳,兼督旁五县之兵,加强防范。为防宁王劫兵器,又假托防贼,将辎重转移他所。孙燧认为,如果宸濠真的叛乱,也一定因这样的摆布而迅速破灭。宸濠也察觉到了孙燧的意图,一面贿赂朝中幸臣设法将孙燧调走,一面又派人送枣、梨、姜、芥四物给孙燧,暗示孙燧“早离疆界”。孙燧一笑了之。
  孙燧可以有种种理由不死,但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他以一人之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捍卫了孙氏家族的荣誉与地位,突显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世代传颂,彰炳千秋。
  孙陞为官清正,有口皆碑。在国子监祭酒任上,他重用人才,整顿学风,制订监规,不徇私情,人皆叹服。孙陞是严嵩的门生,后来严嵩掌权时,许多人千方百计地去巴结,而孙陞却不肯依附,主动要求离开京城去南京任职,远离严党,独修其身,从此不再回京。风节高尚,人所共仰。
  写到这里,我想起刚刚从朋友处看到的一卷万历圣旨。圣旨是颁给孙陞的女儿孙鐶的,封她为安人。孙鐶是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余姚吕本的儿媳。吕本人称“吕阁老”,因与奸臣严嵩结党,人所不齿。所以,孙陞与吕本这对儿女亲家,虽都与严嵩亲近,但在余姚人眼中,一个高大,一个猥琐。
  孙陞还有“孝友天植”和“笃行君子”之美称。孙燧被宁王杀害时他只有十九虚岁,闻讯后与两个哥哥誓死赴仇。后兄弟三人为父守墓三年,丧期满后,又守孝三年,被时人称为“三孝子”。他痛恨宁王害死父亲,终生不写“宁”字,戒勿治家庆,也不为人作寿父文。并与两个哥哥合编《忠烈编》一书纪念其父。善待老母和兄长,口不言人过。对待同僚亲友,常常“出粟为助”。同乡状元韩应龙英年早逝,他主动帮助抚养遗孤;华州王维祯死于地震,他收集其遗文刻印出版。他告诫子女:“养德、养身、养学,三者须日日体验,不可缺一。”难怪王阳明在吊孙燧文中说:“公为忠臣,公之令子为孝子。”于是孙氏“忠孝之家”闻名天下。
  孙氏不但以忠孝闻于天下,又以刚直著称。孙鑨为武选郎中,时世宗不理朝政,朝臣上书劝谏者多获罪,但孙鑨毫不畏惧,继续上书,极言方士之谬。孙如法有乃父之风,在万历“争国本”案中,据理力争,触怒神宗,被贬潮阳,最后郁郁而终。孙如游在明宫“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中,以正直忠义之心,不畏淫威,维护了朝局稳定。后来与魏忠贤斗争中,由于熹宗实在无能,阉党势力日盛,孙如游无力回天,仰天长叹,愤而辞职。孙嘉绩更是以身殉国,义薄云天。邵廷采为孙氏写世传,赞叹说:“忠烈之为忠,孝子之为孝,至矣!”
  6
  孙氏之忠孝传家,亦以文章、书画、戏曲传世。开姚江孙氏文学之先河者,为南宋孙应时。
  据余姚历代方志和孙氏家谱记载,姚江孙家境孙氏,是五代后唐明宗时自睦州徙居而来,始祖为孙岳,官至三司使,以忠义殉国。传见《旧五代史·唐书》卷四十五。
  烛湖,又名烛溪湖,有个出典,说是古代有人在湖边夜行而迷了路,正在惊慌失措、绝望悲泣之时,忽见前面有二人秉烛夹溪而行,烛光照亮了通道,得以顺利走出迷途。因此烛湖之名传开。烛湖东南西三面环山,东北一隅为湖塘;烛溪湖也叫明堂湖,又叫淡水海,湖周一百三十二顷八亩一角二十步,灌田十一万七千五百六十亩,是姚北人民的生命之水。孙家境就在湖塘之下,极占山水之灵气。
  到了南宋,姚江孙境孙氏渐著声望。孙介、孙应时尤为知名。孙介(1114—1188),字不朋,自号雪斋野叟,是孙岳第七世孙。他务实学,不事科举,不入都邑,躬行古道,训授乡里,不惑佛老,不谄鬼神,不信穖祥,不事方术,邑人尊之为“雪斋先生”。孙介有三子:孙应求、孙应符、孙应时,“皆以文学知名,兄弟相爱,卉衣草食,薄厚必均”,“温恭化群从,逊悌流深规;一丝必同袍,粒黍无异炊”,为后世之楷模。孙应求以家学中淳熙四年省元,不求禄仕,以耕读自娱。孙应符子孙祖祐,嘉定十三年进士,官监华州岳庙武学博士,授通直郎。
  孙应时(1154—1206)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八岁,能文,师事陆九渊。淳熙二年进士,初尉黄岩,迁海陵丞,再迁遂安令,改知常熟县,及移判邵武军,未上任而卒。与理学大师朱熹为知友。据说朱熹远道专程来孙家境拜访孙烛湖,孙烛湖一时拿不出好酒好菜招待他,深感不安,端出来的是自家种的青葱和普通农家吃的麦饭。朱熹哈哈大笑说:“未见烛湖,烛湖烛湖;既见烛湖,烛湖烛湖。”并写了一首诗宽慰这位忘年交:“葱羹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君家滋味薄,前村犹有未曾炊。”
  孙应时不仅在做官上德才兼备,深受百姓爱戴,而且在学术上极有造诣,人品卓越。孙应时曾有诗文稿十卷付梓,故《宋史·艺文志》载《烛湖集》十卷。后因年远散佚,久无传本,在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分成二十卷,并附编其父孙介及其兄孙应求、孙应符的诗和传记、行状等为二卷。《烛湖集》是现存姚北孙氏最早的诗文集,文体齐全,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自南宋至明末,孙家境孙氏著作,史有记载的竟达百余种,上千卷之夥。孙介著有《雪斋野语》,孙应符著有《历代帝王纂要谱括》二卷、《初学须知》五卷,孙应时另有《论语说》、《琴川志》十五卷。孙燧在戎马倥偬中勤于笔耕,著有《四圣糟粕》十卷、《诗文启劄》六卷、《奏议》四卷、《案牍稿》十卷、《恤刑录》二卷、《审录编》二卷及《巡抚榜文》等。孙堪广览博涉,“工古文词,书学颜真卿,边防、兵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卜诸家,靡不通晓。又善绘菊,入神品”;著有《弩考》一卷、《孙孝子集》十卷。孙墀自幼聪明好学,过目千言便能背诵,写文章伸纸走笔顷刻立就,曾参与预修县志及《大明会典》,著有《易学衍义》、《薇垣日记》、《符卿集》。孙陞敏于记诵,长于古文,工于声韵音律、赋诗作曲,曾作《越王台吊古》一文,可与王勃《滕王阁序》媲美,著有《孙文恪公集》二十卷。孙铤精于《易》学,诗文取法秦汉,遒丽博综,为世推重,曾校订《永乐大典》,著有《承天府志》。孙钰工诗,诗法陶、孟,见者称之,著有《思则堂前后稿》四卷。孙鏊钟情园林,著有《松菊堂集》二十四卷及《漆园集》。此外,孙梓著有《善庄诗集》,孙枢著有《素履诗稿》,孙叔遐著有《鸣谦集》,孙如法著有《古春秋传》六卷、《广战国策》十七卷,孙如洵著有《瑞莲堂集》四卷、《西游唱酬稿》一卷、《闲居杂咏》三卷、《双鹤集异录》一卷、《池州循政录》二卷、《饬漕条议》一卷,孙有闻著有《桐竹庐诗文》六卷。孙嘉绩著有《五世传赞》、《存直录》,大量藏书,毁于战火。
  7
  孙鑛是姚北孙家境孙氏集大成者,值得大书一笔。无论在仕途官场,还是著书立说、多才多艺诸方面,皆堪称典范。尤其在著述方面,用其毕生精力,批注百家,自成一言。一生著述达四十余种七百余卷。
  万历十三年,孙鑛丁忧家居,应邀与山阴张元忭合纂《绍兴府志》五十卷,一年即成,赵锦在《序》中称此志“其事具,其言核,统之有宗,而析之不紊。详哉旨乎其言之矣。旁诹而博考,酌古而准今,发前所未明,补前所未备,其用心亦勤且精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志分十八门,每门以图列于书后,较他志易于循览,体例颇善。末为序志一卷,凡绍兴地志诸书,自《越绝书》、《吴越春秋》以下,一一考核其源流得失,亦为创格。”
  孙鑛对书画颇有研究,他对王世贞的《弇州山人书画跋》一书讹谬疏漏之处进行指正、补充和评价,著成《书画跋跋》一书,共六卷。后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提要》称此书“所论时有精理”、“亦赏鉴家所当取证”,故历为书画家推重。收入《四库存目》的除《绍
  兴府志》外,还有《今文选》十二卷、《孙月峰评经》十六卷。他评注的史书另有《评史记》百三十卷、《评汉书》百二十卷(又作百卷、七十卷)、《评韩非子》二十卷、《评荀子》二十卷、《评公羊传》十二卷、《评诗经》四卷、《评书经》六卷、《评礼记》六卷、《评列子》八卷、《评老子》二卷、《评庄子南华真经》四卷、《评春秋左传》五十卷、《朱订西厢记》二卷、《朱批唐诗苑》七卷,其它还有《坡公食饮录》二卷、《韩非子节抄》二卷、《古今翰苑琼琚》十二卷、《唐诗排律辨体》十卷、《名世述》三卷、《人杰编》三卷、《后越绝》十卷、《居业编》十二卷、《会心案晶盘雪里居乐事》三卷、《铨曹东省经略南枢奏议》二十卷、《补订班马异同》十二卷、《文选论注》三十卷、《春秋左传详节句解》三十五卷、《春秋繁露》十七卷、《孙月峰三子评》七卷、《文选章句》二十八卷、《春秋左传杜林合注》五十卷、《皇明通纪辑要》二十四卷、《姚江孙月峰先生全集》十二卷,以及《太史直笔》、《周人舆》、《古文
  8
  我从一大堆有关孙氏的史料中抽出身来,揉了揉有些酸痛的眼,独自去离城南十里的孙家境走了一圈。
  烛湖早已无影无踪,据当地老者说,烛湖分为东湖、西湖,中间有腰塘;西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已废弃,东湖在五十年代又废湖为田,现只存东湖、湖塘下等一些地名而已。
  孙家境失去了烛湖的滋养,已经褪却了昔日的光泽,连象征家族曾经有过无比显赫的高高的牌轩、深深的庭院都难觅影踪。那些半新不旧的现代民居拥挤在一起,毫无特色,未曾留下明显的历史烙印;匆匆的行人,茫然的眼神,隔断了与历史沟通与对话的任何信息与热情。
  我曾统计过孙家境的人才,自南宋至明末,仅《宝庆会稽
  续志》、《明史》、《浙江通志》立传的就有12人,光绪《余姚县志》立传的有22人,收录在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就有21人。这些人中,有举人10人,武举人2人;进士17人,武进士3人;其中会元1人,解元4人,榜眼2人,武状元1人。清代几乎没有出过做官的人,连书香也远离了,方志上偶有记载的二三个孙氏后人,都早已不住在孙家境,或迁县城,或迁府郡,或隐于市井了。
  祖先的上千卷著作和上万卷藏书,也早已荡然无存,只有孙氏宗祠——燕翼堂还在,并且修得非常漂亮,油漆一新,凡是能够想到的可以装点门面的东西统统仿制出来,墙廊上挂满了历代祖宗的画像、介绍或种种荣誉,向世人展示曾经的辉煌。族中的热心人又开始张罗续修家谱,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读懂光绪年间编修的线装家谱,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读懂祖先写的任何一本书。
  2004年9月5日初稿于梦田书屋
  2005年5月8日修改于上林湖畔
  [原载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感悟慈溪》]
  [附录]
  孙如法传
  孙如法,字世行,鑨子。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时郑妃专宠,生子即欲封皇贵妃。阁臣请立太子、封皇长子母王恭妃,皆不许。给事中姜应麟、沈璟皆以言册立谪官。如法上言曰:“太子,天下本。大本未定,人心不能无疑。皇上以册立为早。英宗为太子,二岁;武宗,周岁。今皇长子五岁矣,不为早也。以册立为劳。宫中一受册,文华一受朝,不为劳也。如以贵妃勤劳,酬之封号,则恭妃朝夕奉御,不可谓不
  
  储位尚虚乞正名定分以安人心疏
  孙如法 刑部主事(万历十四年二月)
  臣近日阅得邸报,该大学士申时行①等,题为《恳乞宸断册立东宫以重国本事》,奉圣旨:“卿等以册立元子请,朕见婴弱,少候二三年举行。钦此。”该户科给事中姜应麟②,题为《慎封典重储贰以慰人心事》,奉圣旨:“这册立事,非为储贰,因其敬奉勤劳,特加奇封,立储自有长幼。姜应麟这厮心怀别故,窥探上意,疑君卖直,好生无礼!着降杂职于极边,该部不许朦胧升用。钦此。”随该吏部验封清吏司员外沈璟③,奏为《恳乞圣明定大本详大典以固国脉事》,奉圣旨:“已有旨了,这厮如何又来渎奏!姑降三级调用。钦此。”夫陛下所发阁臣之旨,虽未允行建储之典,而圣衷业有所属,似可以无言矣,而姜应麟随继之。及明旨云:“册封非为储贰,立储自有长幼。”则圣衷又已明示于天下,似可以无言矣,而沈璟又随继之。是岂不知圣意而敢犯天威哉?诚以德意甚盛而未明,人心尚疑而未定。此二臣所以谆谆而不容已于言,微臣所以拳拳而犹为之说也。臣闻太子天下本,大本未定,天下皆为引领。朝廷四方之极,名号所出,天下所为具瞻。故陛下一有举动,必使天下明白洞达而无疑,而人心始安。不然,德意虽盛,睿见虽明,安能使天下之人尽知而服其心也。
  明旨云:“立储自有长幼。”是矣。乃天下之人,但见
  封,其后子立,与甚名封?不必再渎,还遵前旨行。钦此。”夫陛下必欲待子之显而后使母之贵,故不欲以元子之未立而加恭妃之封。则贵妃所生者乃皇第三子也,何遽于始生之日而特加其母以奇封乎!况恭妃诞育元嗣,进封乃其固有。不能止贵妃之加封而反靳于恭妃应得之封,何以释天下之疑也!欲封贵妃,不可不并封巷妃;不封恭妃,必不可先封贵妃。此自然之理,一定之序,而明旨乃若此。此所以陛下之旨愈明而人心之疑益甚也。
  且姜应麟、沈璟二臣之贬,尤所以致人心之疑者。臣请为陛下毕其说:夫二臣之言非有他也。其曰重储贰,曰定大本,盖为立嫡以长,自有定分,故欲陛下早定而谕教之。其于陛下“立储自有长幼”之意,固适相合也。其曰慎封典,曰详大典,盖谓恭妃、贵妃并育皇嗣,贵妃不应独封。故欲并封恭妃,而未尝力阻贵妃之封。其于陛下“册封非为储贰”之言,固未尝忤也。夫二臣于陛下之意既相合,于陛下之言又不相忤,而陛下于二臣则或逐之极边,或降之三级,天下之人必将曰:皇上谓“立储自有长幼”也,何于言立长者而处罪谴之也?皇上谓“册封非为储贰”也,何于言并封者而处斥逐之也?此尤天下之所深疑而不能解者也。
  臣以为陛下德意极盛,睿见极明,而天下之人安能一一尽知之。即在廷诸臣,尚未能人人而谕晓之也。陛下可无以处之乎?臣为陛下今日计,宜亟允诸臣之请,发德音,下明诏,命阁臣礼部择日具仪,建立皇长子为皇太子,以慰臣民仰戴之诚。然后发册,将恭妃、贵妃并进封为皇贵妃,以昭朝廷大公之举。而又召复二臣,与之原职,仍加褒奖,以彰虚怀纳谏之度。则群疑以定,德意以明,宗社生灵长久之计,端在于此。臣即窜处草莽,伏死鼎锧,诚所不辞!臣无任昧死,激切祈恳之至!
  [王孙荣案]:该奏疏录自明吴亮辑《万历疏钞》(万历三十七年刻本)卷三国本类,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篇孙如法的传世文章。
  “争国本”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神宗的皇后王氏,婚后一直未生育,到万历九年十二月才生下了皇长女。因储嗣未蕃,准备册选九嫔,此时神宗看中了太后身边的宫女王氏,一来二往,宫女王氏有了身孕。在太后的规劝下,神宗在万历十年六月册封怀孕的宫女王氏为恭妃,之后两个月,恭妃王氏生了一个男婴,即神宗的长子朱常洛。生皇长女的皇后王氏,生皇长子的恭妃王氏,都不受神宗的宠爱,真正受宠的是生皇二女的德妃郑氏。万历十二年八月,郑氏受封为贵妃,其地位仅次于皇后,而高于恭妃及其他嫔妃。万历十四年正月初五日,贵妃郑氏生了皇三子——朱常洵,更加巩固了她受皇上宠爱的特殊地位。皇上对皇三子的偏爱超过了皇长子,使朝臣预感到即将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册立谁为太子?这是涉及到“国本”的大事。由此引起了旷日持久的“争国本”事件,闹得廷臣之中分门立派,不可开交。
  先是阁臣上疏请立太子,神宗不理。接着,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纷纷上疏,被神宗或贬极边,或降三级。然而舆论不但没有被压服,反倒更加汹涌了。礼部也上疏与姜、沈二人相呼应。不仅如此,科道官员也纷纷挺身而出,上疏论救。可是,神宗依然不肯让步。事已至此,孙如法竟还想改变成命,结果神宗大为光火,将他贬为广东潮阳典史。
  这里所录的正是孙如法上呈给神宗的那份奏疏。
  [注]
  ①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号瑶泉,江苏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状元,授修撰。万历六年(1578年)以东阁大学士预机务,旋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
  士,再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月初三日,时任内阁首辅的申时行在皇三子即将满月之际向神宗婉转地提出了尽快册立太子的议题。神宗对此置之不理,寥寥数语搪塞了事。
  ②姜应麟字泰符,一字太符,号子文,又号松槃,浙江慈溪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户科给事中,太仆寺少卿致仕。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月初八日,姜应麟对神宗决定进封郑氏为皇贵妃一事上疏劝阻,结果神宗大为震怒,将姜贬为山西广昌县典史。
  
  ③沈璟(1553-1610)字伯英,号宁庵,苏州吴江人,明代戏曲理论家、作家。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历任吏部员外郎、光禄寺丞。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月初九日,继姜应麟上疏,请立皇长子为太子,并进封恭妃王氏,庶几无独优贵妃郑氏之嫌。神宗不听,下旨将沈降三级为行人司司正。

知识出处

孙鬼头— —历史与传说

《孙鬼头— —历史与传说》

出版者:中国文学出版社

本书分“历史考证”、“民间传说”上下两编。内容有:孙如法其人其事、孙如法绰号“孙鬼头”的来历、孙如法年谱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