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杭州湾跨海大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交通志(1990~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507
颗粒名称: 第二编 杭州湾跨海大桥
分类号: U448
页数: 18
页码: 235-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位置、结构、建成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改变了慈溪市交通末端状况,慈溪成为接轨上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交流黄金通道及浙江东南重要交通枢纽,为慈溪经济发展带来宝贵机遇。
关键词: 慈溪市 桥梁 经济

内容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沈(阳)海(口)高速公路跨越杭州湾便捷通道。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南止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6千米,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千米,设计年限100年,总投资134.54亿元,建设工期4年零4个月。大桥设南、北两个航道,北航道桥为主跨448米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000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18米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其余引桥采用30~80米不等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2003年6月8日奠基,2003年11月14日开工,2007年6月26日贯通,2008年5月1日通车试运营。大桥建成使慈溪到上海陆上距离缩短约100千米,实现变杭州湾天堑为通途的百年梦想。
  大桥提前8个月建成通车,施工期间未发生一起重伤及以上施工安全事故,创造“百亿元产值零死亡”施工安全纪录,大桥贯通荣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端通过海盐互通立交桥分别与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连接线、乍嘉苏、杭浦高速公路和苏(州)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至宁波绕城高速转入杭甬、甬金(华)、甬台(州)温(州)高速公路及舟山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改变了慈溪市交通末端状况,慈溪成为接轨上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交流黄金通道及浙江东南重要交通枢纽,为慈溪经济发展带来宝贵机遇。
  第一章 前期工作
  杭州湾跨海大桥前期筹备始于1994年,通过人大、政协提案议案提交,完成立项审批、桥位勘探、课题研究、资金筹措、桥址两岸土地征迁、工程海域和岸线使用审批等工作,前期准备历时10年。
  第一节 规划审批
  项目背景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于1979年6月批准宁波市区、宁波港对外开放,1984年5月批准宁波等14个沿海城市进一步对外开放。1985年1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示:“利用好北仑港,有利于发展金三角(指长江三角洲)。如果把上海、宁波连起来,就可以解决上海许多问题。”1992年6月,国务院召开座谈会,国家计委在会后出台《九十年代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明确提出修建一条“上海—宁波—福州—汕头—深圳”沿海干线公路。
  组织机构
  1994年2月,宁波市成立杭州湾大桥建设领导小组。2001年3月成立宁波市杭州湾交通通道建设领导小组。同年4月,宁波市政府批准组建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下设8个职能处室,工作职能为对大桥建设实施指挥、协调、管理和服务。同年6月,宁波、嘉兴两市政府授权,成立杭州湾大桥工程联合工作委员会。2002年12月,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协调小组。2003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交通部共同组建杭州湾跨海大桥技术专家组。
  项目批复
  1994年4月,宁波市人民政府委托林李公司首次进行杭州湾交通通道预可行性研究。1996年3月,林李公司编制《杭州湾交通通道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0年3月和2001年1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先后编制完成《杭州湾交通通道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杭州湾交通通道预可行性研究补充报告(隧道方案)》。2000年7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编制《杭州湾交通通道工程项目建议书》,是年8月,省计委将该建议书上报国家计委。
  2001年12月,工程指挥部委托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为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设计第一设计合同段中标单位,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设计院联合体(以下简称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联合体)为第二设计合同段中标单位。交通工程由北京公路勘察设计院承担,大桥-计研究中心承担,航道工程由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航标工程由镇海航标设计院承担,环境保护工程由北京公路勘察设计院承担。
  2002年5月,国家计委同意项目立项,同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项目建议书。
  2003年2月19日,国务院第151次总理办公会议通过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3月5日,国家计委批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8月,交通部批复项目初步设计。
  相关审批
  环评报告 2002年8月30日至9月3日,国家海洋局、国家环保总局分别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作出“原则同意你部预审查意见及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初审意见”复函。
  土地征用 2003年8月,初步设计批复后,由县(市)、市、省、部逐级上报大桥建设用地计划。2004年11月3日,国土资源部批复项目建设用地,共计40.5566公顷,其中南岸24.0938公顷、北岸16.4627公顷。
  建设用海 2003年9月,工程指挥部向国家海洋局提交工程海域使用申请报告。2004年5月,国家海洋局作出《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用海批复》,明确大桥建设用海面积6098.17公顷,其中永久用海266公顷。
  建设用岸线 项目建设用港口岸线均在杭州湾北岸,2003年11月获嘉兴港航管理局批复同意。
  第二节 配套工作
  南岸配套工作
  机构建设 1994年4月,宁波市政府提出建设杭州湾大通道,建立杭州湾通道慈溪工作组。2001年11月成立慈溪市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建设协调小组,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大桥办),协调配合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建设涉及土地征用、进场道路、供电、供水等慈溪方面工作。
  土地征用 2001年9月,征用四灶浦西侧三八江至西隔堤361.33公顷围涂地转为建设用地,用于大桥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服务设施和观光等综合开发。2002年4月,征用庵东镇虹桥村22.85公顷土地用于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现场指挥管理中心。2002年6月,征用庵东镇虹桥村3333平方米土地用于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变电所。
  进场道路 2001年12月,杭州湾跨海大桥施工进场道路开工,2002年9月完工。全长6.684千米,K0+000~K3+706路段路基宽30米,其余路段路基宽15米,建有桥梁4座,涵洞51处,总投资3811万元,其中大桥指挥部出资2000万元,其余由慈溪市财政局承担。2004年11月,总投资400余万元由慈溪市交通局负责建设施工的外围道路改造工程开工,2005年4月完工。改造工程起于杭州湾南岸进场道路九塘交叉口处,止于十塘,全长3.1千米,按四级公路标准改建为沥青砼路面。全长6.684千米,K0+000~K3+706路段路基宽30米,其余路段路基宽15米,建有桥梁4座,涵洞51处,总投资3811万元,其中大桥指挥部出资2000万元,其余由慈溪市财政局承担。2004年11月,总投资400余万元由慈溪市交通局负责建设施工的外围道路改造工程开工,2005年4月完工。改造工程起于杭州湾南岸进场道路九塘交叉口处,止于十塘,全长3.1千米,按四级公路标准改建为沥青砼路面。
  供水工程 2002年1月,南岸专线供水工程开工,9月完工。日供水量8000吨,南起芦庵公路与中横线交叉处,北止于九塘,全长15.4千米。1.8千米九塘至十塘段供水延伸工程于12月完工,总投资1440万元,由慈溪市自来水总公司承建。
  通信工程 2002年5月,通信工程开工,7月完工,8月底全部开通。慈溪市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分别投资600万元和180万元,建设管理房和电信塔,用地面积各333.33平方米。甚高频无线通信基站同年6月完成,并完成有线通信线架设,后者由慈溪电信局负责。
  供电工程 2002年7月,南岸输变电工程开工,10月完工,总投资1400万元,由慈溪市电力总公司承建。建成自贤江变至八塘9.2千米双杆双回路35千伏线路1条、八塘至十塘施工现场2.3千米双杆双回路12.5千伏线路1条和位于八塘35千伏变电所1座。
  西三码头扩建工程 2002年12月开工,将原300吨级码头扩建为500吨级兼靠1000吨级海船杂货码头,2003年11月完工,总投资881万元,大桥指挥部负责码头工程投资,慈溪市承担陆域配套费用。
  气垫船码头工程 气垫船码头于建于大桥东侧,东靠西隔堤,南靠横堤(十塘),北临杭州湾,宽100米,长190米,用海40亩,可停靠2艘100客位升气式气垫船。2002年3月开工,是年8月完工。
  其他工作 至2002年底,完成大桥施工场地土地排涝、道路平整等基础性建设。2003年3~4月,实施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南岸施工区海域、滩涂内(渔)农民捕捞、养殖作业,渔网渔具迁移、清障等政策处理工作。2004年8月,大桥工程专用加油站开工,2005年投入运营。2004年9月,开通浒山至大桥指挥部客运班车。
  北岸配套工作
  2002年3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北岸各建无线通信发射塔1座,同年5月、6月相继竣工。是年6月,建甚高频无线通信台基站1座,有线通信由海盐电信局负责架设。
  2002年6月,供水工程铺设管道专线3200米,打深井1口,同年10月底竣工。2002年7月,供电工程建10千伏线路1条,全长10.4千米,同年11月竣工验收。2003年10月,完成自01省道至大桥桥址约500米施工便道。2004年初,工程指挥部与嘉兴市乍浦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租用公司码头及场地协议。同年4月18日,根据工程需要在乍浦港区二期码头西侧新建50×50米码头平台及870×16米栈桥,2005年4月18日竣工。是年6月,指挥部与乍浦开发集团公司达成新老码头交接事宜。
  第三节 建设资金
  项目建设资金分项目资本金和银行贷款,其中项目资本金占35%,银行贷款占65%,分别由业主筹措和银行贷款。
  宁波市杭州湾大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嘉兴市杭州湾大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按9∶1比例出资,共同组建成立宁波市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发展公司),初始注册资本为2.4亿元。公司成立初,宁波方投资中,45%来自国有宁波交通投资公司,其余为雅戈尔集团、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地方民间资本。后,民营资本有进有出。至2008年6月,大桥资本金49.35亿元,民营资本所占比例为28.64%。
  银行贷款分别贷自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宁波分行、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慈溪支行等。至2008年6月,共贷款76.9亿元。
  第二章 工程建设
  杭州湾海域建设条件复杂,大桥建设施工中工序交叉、作业交叉和设备交叉频繁,施工战线长,组织难度大。指挥部在南岸滩涂区开展试验段工程,为全面开展海上施工探索和积累经验。同时,加强施工组织优化,科学划分施工标段,分步实施主体工程,严格控制关键节点,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第一节 工程设计 工程招标
  工程设计
  2001年5月,指挥部在全国开展杭州湾大桥施工组织优化和桥型方案征集活动。同年5月29日,组织召开杭州湾大桥初步设计和施工方案征集座谈会,20位资深专家和中港三航局联合体、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香港建设(控股)有限公司等5家建设单位应邀参加。通过科学咨询论证,确定杭州湾跨海大桥“施工决定设计”设计理念和“工厂化、大型化、机械化”施工组织方案,尽可能地变海上施工为陆上施工,减少海上施工作业风险,并提出设计使用寿命不少于100年。
  通过招标最终选定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等18家单位参加设计,杭州湾大桥主体工程设计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和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联合体承担。
  工程招标
  工程共需钢材82万吨,水泥129.1万吨,沥青1.16万吨,木材1.91万立方米,混凝土245万立方米,钢管桩5513根,钻孔灌注桩3550根,承台1272个,墩身1428个。工程招标始于2001年11月,止于2009年9月,历时近8年,共开展73批次、113个标段招标活动,总标金额达137.98亿元。
  第二节 项目施工
  试验和检测
  试验中心 建立中心试验室,受宁波市交通建设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和指挥部领导。试验中心接收驻地监理工程师或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的试验样品,采用盲样流转进行复核(对比)试验。
  测控系统 建立以指挥部为主导、测控中心管理、监理单位监管、项目部为实施主体的测量控制质量保证体系。
  试验段工程 2003年3月,在南岸先行开展试验段工程,探索海上施工组织规律。
  钢栈桥 南岸钢栈桥长9.78千米,宽7米,共用钢材5万吨,于2003年10月31日开始搭建,2005年12月24日完工,大桥下部结构施工任务完成后于2006年8月15日开始拆除。
  施工建设
  北引线 位于K49+000~K49+015.5,下部结构为钻孔灌注桩,上部采用30米和
  50米预应力连续梁。
  北引桥 位于K49+015.5~K52+069,贯穿北岸陆地区和约1.6千米长滩涂区,下部结构为526根深长钻孔灌注桩,111个承台,111个墩身,上部结构全部为预应力现浇混凝土连续箱梁,分支架法、挂篮法和移动模架法3种施工工艺。2003年10月28日开工,2007年8月27日完工。
  北航道桥 位于K52+069K52+977,为跨径组合70米+160米+448米+160米+70米双塔双索面钻石型钢箱梁斜拉桥。下部结构采用海上钻孔桩,其中索塔B10、B11号墩钻孔桩直径2.8米,桩长125米,每墩26根,共52根,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承台。上部结构为扁平式钢箱梁结构,平行钢丝斜拉索。其中钻孔灌注桩90根,承台6个,索塔及墩身6个,钢箱梁67片,斜拉索112根,塔顶高层+186.5米。2004年11月17日开始打桩,2007年2月6日开始钢箱梁吊装,2007年2月7日主塔封顶,2007年6月13
  日合龙。
  中引桥 位于K52+977~K64+037,下部结构采用钢管桩,桥墩一般为预制,少数高度较大桥墩采用现浇施工,上部结构为70米连续混凝土箱梁。钢管桩直径一般为1.5米和1.6米,桩长71~89米,重64~74吨,全桥共有5513根,采用螺旋法整桩一次卷制成型,并进行防腐蚀处理,大型沉桩设备有海力801号、天威号、三航桩15号和海桩8号等。70米梁每片长70米,宽15.8米,重达2200吨,共540片,箱梁集中预制,通过陆上纵、横移滑(轨)道,采用移梁台车和千斤顶顶推等方式将箱梁移运至出海码头,由海上专用运架设备进行海上运输和架设。2005年6月1日开始架梁,由起吊重量为2500吨、起吊高度40多米的“小天鹅”号和起吊重为3000吨、起吊高度为50多米的“天一号”运架船作业,2007年5月完成70米箱梁架设任务。
  南航道桥 位于K64+037~K64+615,为跨径组合100米+160米+318米单塔双索面A字型钢箱梁斜拉桥。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其中索塔D13号墩钻孔桩直径2.8米,桩长120米,共36根。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承台,桥面为扁平式钢箱梁结构,平行钢丝斜拉索。其中钻孔灌注桩90根,承台4个,索塔及墩身4个,钢箱梁42片,斜拉索80根,塔顶高层+202米。2004年6月3日开始打桩,2007年1月10日吊装第一段钢箱梁,2007年1月26日主塔封顶,2007年6月11日合龙。
  南引桥 位于K64+615~K84+688.5,包括水中区、滩涂区和陆地区。水中区下部结构为直径1.6米钢管桩基础,桩长71~89米。滩涂区引桥下部结构由钻孔桩、承台及墩身组成,桩基础为钻孔灌注桩,承台为圆形,墩身为花瓶式矩形现浇实体墩身。上部结构为50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组成,共需50米箱梁404片,每片梁长50米、宽15.8米,重达1430吨,箱梁集中预制,研制1600吨轮胎式门式吊机、M1800轮胎式搬运机、1600吨轮轨式吊机、1600吨轮胎式运梁车、1600吨架桥机等设备,采用大体积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体预制和梁上运输架设技术,运架重量在同类施工工艺中为世界第一。2005年7月28日开始架设,2006年11月完成。陆地区引桥由主线桥和4座匝道桥组成。其中主线桥基础为直径1.2~1.5米钻孔灌注桩,承台结构分为哑铃形、矩形两种,墩身采用板式和柱式两种桥墩;桥面宽33米,由70、50、80、30米不等连续混凝土箱梁组成。
  匝道桥基础为直径1~1.2米钻孔灌注桩,承台采用矩形结构,墩身采用板式墩,桥面宽8.5米,均为30米连续混凝土箱梁组成。
  海中平台
  位于K66+120,建设规模12000平方米,建设期作为海上作业人员生活基地,海上救援、测量、通信、海事监控平台。运营期作为大桥监控、海事监控海上紧急救援基地,兼休闲观光服务功能。工程包括:海中平台基础及一层平台、观光塔基础、海中平台码头以及匝道桥和栈桥工程。其中海中平台基础采
  用310根钢管桩,匝道桥采用98根钻孔灌注桩,97片钢箱梁安装,于2006年1月26日开工,2007年6月26日完工。观光塔基础采用26根钻孔桩,连接栈桥为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桥跨布置为12.7913.98+12.79米,总长39.6米,于2006年10月1日开工,2007年8月24日竣工。海中平台码头2006年10月1日开工,2007年8月24日竣工。
  南引线
  位于K84+688.5~K85+000,路基宽35米,全线为填方路基,按道路工程施工。
  服务区
  设南、北两个服务区。南岸服务区位于K82+505处,总占地面积为71941.6平方米,建筑物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面积为3182.39平方米。2007年6月26日开工,2008年2月25日竣工。北岸服务区位于K48+210处,规划区域面积约5.6公顷(167亩),综合建筑面积8855.96平方米。2007年6月开工,2008年3月底竣工。两个服务区都设东西两区,为司机和旅客提供休息、餐饮及汽车维修保养等服务,共有加油站4座,供应93号、97号汽油和零号柴油。
  桥头标志
  在南、北岸服务区附近各设一座桥头标志性设施,设施采用方柱形框架结构,平面尺寸6×6米,建筑高度36米,共10层,基础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围墙身采用120毫米和40毫米厚花岗岩石材镶面。2009年12月2日开工,2010年12月18日落成,命名为“祥和”。
  非通航孔防撞试验段
  在北通航孔两侧高墩区和南通航孔高墩区以及海中平台匝道区设置独立防撞墩、拦截索链、锚泊浮体、锚锭沉块组成拦截体系,避免偏航船舶碰撞大桥。2009年11月21日开工,2010年7月22日完工。
  航道桥及高墩区风障
  资料表明大桥海域达到8级风天气概率为80%,在南北航道桥及两侧高墩区设12.334千米风障,确保大桥行车安全。
  第三节 项目管理
  工程指挥部受业主委托对工程进行建设和管理,与项目部、监理办签订合同,运用合同、制度和立功竞赛等措施对施工进行管理。
  管理机构
  指挥部设工程管理处,由综合部、质量部、安全部及四个项目部组成,不设总监办,总监职能由总工办、工程管理处承担。
  管理措施
  管理制度
  先后制定并完善68项管理制度和108项工程管理程序,统一使用700
  多份工程建设用表。2002年3月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专用施工技术规范》及《杭州湾跨海大桥专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2005年经省交通厅批准实施。
  进度管理
  按照工程总体计划,把握工程进度关键节点,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工程进度比计划提前8个月。
  质量管理
  严格贯彻“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各分项工程合格率达到100%。
  安全管理
  坚持“安全第一、以人为本”方针,制定各类《应急反应预案》和《安全事故处理程序》,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安全管理网络。施工期间未发生一起重伤及以上安全事故,创造国内“百亿元产值零死亡”施工安全新纪录。
  投资管理
  根据工程总体计划和年度工作目标,对资金使用进行计划、调度和管理,委托审计单位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程跟踪审计。
  合同管理
  建立人员、设备、分包和劳务台账,严格规范工程分包和劳务行为,督促承包人加强对劳务工管理。
  信息化管理
  工程指挥部研发包含(A、数据采集、可视化形象进度管理和工程管理信息等一系列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原材料供应及管理
  根据不同物资特性和要求,通过招标形式分别确定采用甲供、直供和推荐3种供应模式。
  立功竞赛
  2003年12月8日,省、市总工会组织召开杭州湾大桥立功竞赛誓师大会。竞赛活动以综合竞赛为主要形式,以单项竞赛和阶段竞赛为有益补充,共有5家施工单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1名建设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个集体和440人次获得省、市以及立功竞赛组委会表彰。
  档案管理
  建立面积210平方米、设备齐全的档案库房。按照交通部《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成立档案专项验收领导小组,抽调相关人员专门负责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共形成竣工文件11711卷,其中竣工图共计108卷。2009年,投入50万元建设大桥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及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并对所有文件进行全文扫描。2010年3月,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档案验收。
  第四节 科技创新
  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是一项多学科、跨领域系统工程,依托技术顾问和技术专家,进行多学科产、学、研强强联合攻关,注重发挥自主创新主导地位,取得以九大科技创新为代表的一批成果,获得一批专利和工法,研制成一批大型海上施工设备。
  在预可行性、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建设等阶段,围绕建设条件、设计与施工方案、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运行管理等方面,先后开展148项专题科研,获得技术革新成果250多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专利15项,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8项,发表论文139篇,出版专著5部,多项研究成果已纳入国家和行业标准或规范。“杭州湾大桥”项目被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评为2007~2008年度公路交通优秀设计一等奖,“大吨位5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体预制和梁上运输架设技术”和“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杭州湾跨海大桥钢管桩设计、制造、防腐和沉桩成套技术”和“杭州湾大桥风环境对行车安全影响和对策研究”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吨位7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体预制和强潮海域海上运输架设技术”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杭州湾跨海大桥河工模型与桥墩局部冲刷研究”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跨海长桥测量控制关键技术”被中国测绘学会、国家测绘局评为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三章 运营管理
  在大桥试运营期间,指挥部与杭州湾跨海大桥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合署办公。管理局依据《杭州湾跨海大桥管理暂行办法》,注重安全防范,科学养护,确保大桥安全高效运行。
  第一节 管理
  管理机构
  2007年11月,宁波市政府批准成立大桥管理局,行政级别为宁波市政府直属正局级事业单位,编制核定40名,下设办公室、监控处(综合执法处)、技术与养护管理处、服务管理处和财务处共5个处室,2008年1月挂牌。
  2008年4月,宁波、嘉兴两市政府根据省政府杭州湾跨海大桥专题会议精神,颁发《杭州湾跨海大桥管理暂行办法》。管理局受宁波、嘉兴两市委托依法对大桥运行实施监管。
  管理机制
  联勤管理
  设置高速交警五大队、路政七中队、消防中队、巡特警中队、南治超站、北治超站、排障中心和养护中心等执法及运营管理部门,制定杭州湾跨海大桥运营管理联勤、考核等工作办法和相关制度。
  应急预案
  制定《杭州湾跨海大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22个应急行动方案,2008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后试行,根据预案,每年开展3~5次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演练。
  共创共建平安大桥活动
  管理局与业主签订安全责任状,管理局与业主、各监管单位签订共创共建“平安大桥”协议书,落实工作目标和责任。
  第二节 安全设施
  预控预警设施
  风障 在南北航道桥及高墩区设置风障,提高大风天气下车辆通行安全等级。
  永久航标
  在桥区海域设置7座配套永久航标(其中灯浮标38座,桥墩警示标志14座,孤立危险物灯桩1座,桥涵标21座,雷达应答器3座)。大桥区域设置船舶交通
  管理VTS系统,提升安全预控能力。
  超限运输检测站 在大桥两岸设置超限运输检测站,严肃查处超载超限违法行为。
  智能控制系统
  导向系统 全桥装有双向行车导向指示设备32套,平均每隔2千米安装1套。
  监控系统 装有摄像头419个,覆盖桥面、海面、陆地区桥下安防、收费广场、服务区等多个区域,其中分布于大桥桥面的有109台摄像机,平均500米一台,密度是普通高速公路的4倍。陆地区桥下安防监控采用红外夜视监控摄像机。
  收费系统 海中平台设置全省联网封闭式收费系统,加装车牌识别器。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有桥梁结构非通航孔桥桥梁沉降监测、高墩区桥墩变形监测、航道桥部分变形监测、航道桥线型监测、拉索索力监测、桥梁动力特性监测、桥梁关键截面应变监测、海中平台及观光塔监测、预应力检测系统、大桥沉降变形监测以及非通航孔桥典型断面混凝土耐久性监测、通航孔桥索塔阴极保护、典型钢管桩阴极防护监测等,进行信息实时收集。
  气象系统
  设置11套气象检测器设备,监控中心可随时掌握大桥上风速、风力、雨量、能见度、温度、路面状态等信息。
  紧急电话与广播系统
  在桥面路侧安装154部紧急电话分机,遇突发状况车主可随时与监控中心联系。在南北航道桥及海中平台附近安装384个有线广播喇叭,发现违章停车或特殊情况,监控中心可对现场直接呼叫广播。
  除湿系统
  在南北航道桥和海中平台匝道桥钢箱梁内安装除湿机33套,自动对环境湿度进行检测,监控中心对系统运行状况随时进行监控。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大桥装有路灯、雾灯各1844盏,采用远程智能单点多控技术,实现无障碍智能化和无人值守。
  大桥监控及服务软件平台
  由3个主要模块、7个业务系统构成,涵盖交通安全监控、结构安全监控及照明、电力监控数据和控制信息。该平台能为服务区及海中平台提供实时交通路况和气象等信息。
  第三节 养护与收费
  养护
  管理局技术与养护管理处负责管理大桥的技术养护,业主宁波市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设有专事机构,建立大桥养护中心,招标选择专业养护单位,以签订合同的形式委托其开展对大桥的技术养护。加大大桥养护经费投入,推广、应用新设备、新机械、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养护机械化、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备有一批性能优越、专业化程度高的养护机械设备。
  致力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大桥养护队伍,以使大桥管养工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合作专业团队共计21家,教授级高工37人,高级工程师53人,合计274人参与大桥养护工作。
  通行费征收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收取车辆通行费复函》规定,确定杭州湾跨海大桥收费标准。杭州湾跨海大桥在实际收费时,同时执行二义性路径计费方式和就低收费原则,不实施计重收费。
  根据《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暂按优惠标准收取通行费请示》规定,自按实收费政策实施起3年内,对通过杭州湾跨海大桥车辆通行费给予一定优惠。具体为一类车80元/车次优惠至75元/车次;二类车优惠10元,为150元/车次;三类车优惠15元,为225元/车次;四、五类车优惠20元/车次,分别为260元/车次和300元/车次;六、七类车优惠标准参照三、四类车执行。
  第四节 大桥交通衔接
  境外交通连接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通过海盐枢纽,可进入杭浦高速、乍嘉苏高速、沪杭高速。南岸经大桥南连接线在前洋枢纽进入宁波绕城高速,可分别进入杭甬高速、甬金高速、甬台温高速;并可通过大桥余慈连接线,进入杭甬高速。
  境内交通连接
  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通过沈海高速(境内段又称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慈溪段)
  庵东、新浦、观海卫、掌起4个互通立交区与慈溪境内交通网连接:
  庵东互通立交与芦庵线相连接。庵东、周巷、长河、开发区西部、天元、宗汉西北部车辆前往上海、宁波方向可通过芦庵线延伸段进入。
  新浦互通立交与杭甬高速慈溪连接线延伸段相连接。开发区东部、崇寿、新浦、胜山、浒山、白沙路、古塘、桥头、逍林、匡堰、横河车辆前往上海、宁波方向可选择走新胜公路上新浦互通。
  观海卫互通立交与中横线相连接。龙山、观海卫北部、附海、浒山、白沙路、古塘、宗汉、坎墩、桥头、横河等地车辆前往上海、宁波方向可沿中横线至观海卫锦堂村上观海卫互通。
  掌起互通立交与329国道相连接。掌起、龙山和观海卫南部车辆前往上海、宁波方向可沿329国道至掌起镇柴家村上掌起互通。

知识出处

慈溪市交通志(1990~2010)

《慈溪市交通志(1990~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七编,包括:道路交通、杭州湾跨海大桥、水路交通、铁路交通、物流 联运、交通管理、教育与文明创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