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县志》编纂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460
颗粒名称: 《慈溪县志》编纂始末
分类号: D926.1
页数: 8
页码: 2281-22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1988年至2011年《慈溪县志》编纂始末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市 专记 《慈溪县志》

内容

在1984年7月慈溪县第九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县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出编修新《慈溪县志》。1986年3月和5月,县政府先后发文,建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简称“编委会”)及其办公室(下称“办公室”),《慈溪县志》编修工作正式启动。办公室为介绍修志理论、报道工作进程、交流工作经验、联络各地相关单位和专家,于1986年6月创刊《慈溪县志通讯》(1988年易名《慈溪修志通讯》)。
  《慈溪县志》的编纂工作历时5年,始终在编委会领导下进行。5年中,先后举行6次编委会会议,其中县(市)委书记或县(市)长出席讲话的4次。
  收集资料
  《慈溪县志》编纂工作的第一阶段历时近2年,自1986年8月启动,至1988年5月基本结束。
  第一次编委会会议1986年8月11日,编委会举行首次会议,副县长、编委会副主任唐廷文主持,县长、编委会主任谢建邦作题为《编写〈慈溪县志〉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的讲话,编委会及其办公室成员28人与会。会议讨论通过由办公室起草的《〈慈溪县志〉编纂工作规划》及修志第一阶段的工作任务,研究确定承担初稿撰稿任务的单位。并决定聘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郑祖安、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范无伤、《慈溪科技报》主编晓洋为《慈溪县志》顾问。
  同年10月10日,编委会召开全县首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雅根作题为《切实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的报告,全县有修志任务的单位派分管领导及主笔出席。会议落实编委会确定的《慈溪县志》编纂工作第一阶段任务。
  建立基层修志队伍至1986年9月,在县级机关各部门和镇(乡)及重点厂校建立基层修志机构81个,配主笔79人、编写人员90人,并确定各单位分管领导,形成《慈溪县志》编修队伍。随即开始人员培训,印发修志文件及相关专业文章,组织学习修志理论和外地修志经验;办公室全体成员还前往嵊县、萧山及江苏省大丰县等地取经,并请外地专家来慈溪讲课,使修志人员逐步明确修编地方志的意义和地方志著作的性质、特点、体例及编纂方法。
  旧志“回家”活动1986年年底开始,办公室通过张贴公告及在报纸和电视上发表启事等办法,征集与慈溪现境相关的旧方志。至1988年,共计收集到雍正《浙江通志》、嘉泰《会稽志》、宝庆《四明志》、康熙《宁波府志》、天启《慈溪县志》、雍正《慈溪县志》、光绪《慈溪县志》、民国《慈溪县新志稿》、万历《余姚县志》、康熙《余姚县志》、光绪《余姚县志》、民国《余姚县新志稿》、民国《镇海县志》、民国《镇海县新志备稿》、民国《余姚六仓志》、嘉靖《观海卫志》、嘉靖《临山卫志》、道光《浒山志》和嘉庆《杜白二湖全书》等共23种282册683卷。这些旧方志,有的如雍正《浙江通志》、光绪《慈溪县志》和民国《余姚六仓志》《浙江省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为顾问郑祖安捐赠,县政府于1988年4月举行赠书仪式;有些是据收藏单位或个人所藏原件复印;有的征集到时并不完整,如雍正《浙江通志》缺8册,后通过向其他收藏单位复印得以补齐。其中稿本民国《慈溪县新志稿》,办公室于1987年校订刊印。
  编定纲目初稿1987年年初,办公室参考旧方志和外地新编地方志的体例和纲目,按小编模式拟定并公布《慈溪县志》纲目第一稿。该稿除卷首、卷末外设28编141章512节。计划除大事记、建置、自然环境、人物等内容由办公室直接编写外,其他各专志初稿由相关单位撰写,办公室编辑分工负责联系和编辑加工。
  开展资料收集年活动办公室确定1987年为资料收集年,组织全县修志人员按县志纲目广泛搜集资料。由于慈溪县境1954年有大幅度变动,现境的历史资料分散在慈溪、余姚、镇海3县相关文献中,资料的收集、析出和拼合工作十分复杂、困难。在试点基础上,办公室提出资料收集范围、方法和摘录规范的要求,下达给全县修志人员。接着先以县内收藏的资料为对象进行实战练兵。1987年春季开始赴外地采集,比较集中的外出采集工作有2次。一次组织近10人于年初赴南京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南京图书馆,用半个月时间,采集到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活动的档案;一次在4—11月间,先后安排100多人次赴省档案馆、浙江图书馆查阅,计摘抄卡片4万余张,总字数1000余万字。至1988年6月,全县共收集地方志资料约3200万字,比编委会提出的要求2000万字多1200万字;并对资料作初步的整理归类,打下较好的资料基础。
  资料工作大检查1988年5月10—31日,用22天时间分3阶段开展全县方志资料工作大检查。第一阶段就领导重视程度、收集是否全覆盖、资料的数量和质量、资料的规格及编排等方面进行自查,写出自查报告。5月19日开始,编委会安排14位编委分别率检查组赴对口单位进行互查,听取自查汇报,查看具体资料,研究缺漏情况,并指导被查单位制订弥补措施及计划,限期完成。最后,召开全县收集资料再发动会议,要求按新的县志记述范围的统一意见查漏补缺。
  编写分志稿
  1987年底,基本完成资料收集工作的单位开始试写分志稿。1988年4月至1989年9月,全面开展分志稿的编写。
  修志队伍充实调整1987年8月27日,县政府任命县政协副主席李公亭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1988年4月,县政府任命县政协原主席徐长源任编委会副主任兼《慈溪县志》主编、锦堂师范学校原副校长周乃复任编委会委员兼《慈溪县志》副主编。1988年10月,慈溪撤县设市,市政府于同年12月3日公布市地方志编委会组成人员:谢建邦任主任,唐廷文、叶沛芳、徐长源、李公亭任副主任,周乃复等22人任委员。专职编辑人员结构经调整渐趋合理化,13名编辑,3人曾从事党政机关领导工作,3人曾任报刊编辑或报道工作,2人为中学教师;其中1人为高级职称,7人为中级职称;主编外,50岁以下4人,50~60岁4人,60岁以上4人。
  第二次编委会会议1987年12月12日举行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就县志规模、断限、完成期限作出决定。会议由副主任唐廷文主持,主任谢建邦出席并讲话。会议同意全志按通志要求编纂,下限由1985年延至1987年,全书规模同意突破省的有关县志篇幅的规定,约为150万字,要求在1990年年底完成全稿撰写。会议经讨论,同意办公室提出的《慈溪县志》入传人物名单和《慈溪县志》书名题签采用虞世南墨迹集字的意见。
  同年12月29日,编委会召开由各编志单位分管领导和主笔出席的全县第二次编志工作会议,贯彻落实第二次编委会的各项决定。
  制定《凡例》和阐释文件1988年4月底,办公室制定《慈溪县志·凡例》(简称《凡例》)。《凡例》多方征求省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及专家意见,研究其实际可行性,进行修改。同时,办公室编制《〈慈溪县志〉分志稿编写通例》和《〈慈溪县志〉书写规则》2个文件。前者分观点与材料、断限与地域、体例和行文、编写程序4个部分,计17条;后者分基本要求、称谓、时间、数字、计量、引文、图像7个部分,计29条。这两个文件对县志编纂中要碰到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关于记述范围和上下时限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提出具体处理意见,使分志稿编写人员有遵循的依据。
  组织培训强化规范办公室于1988年6月30日至7月3日举办业务辅导会,邀请省地方志学会会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魏桥编审,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浙江人民出版社地方志编辑部主任潘一平编审,省地方志编纂室主任俞佐萍和杭州大学副教授傅国通来慈溪讲课。专家们先用一天时间,审议县志《凡例》和2个配套文件,提出修改意见,并于7月2日给全县修志人员讲课。使修志人员深入了解《凡例》等3个文件,具体修志有规范可循,为县志编纂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主动寻求专家指导办公室通过《慈溪修志通讯》以及上门走访、通信联络、接待来访等办法,向外地专家、领导通报县志编纂进程及编辑思想的研讨情况。刊物每期外寄700余份,得到各学科专家、各级领导和慈溪籍旅外人士的热心响应。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来函来稿来访提供意见的有陈训慈、陈桥驿、袁可嘉、夏衍、冯梯云、吴耕民、姜彬、路工等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数十名,有的热情鼓励,有的提出看法;有的提供具体修志资料,给慈溪修志提供指导、帮助。
  第三次编委会会议1988年12月14日,编委会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就分志稿编纂及开展初步总纂有关问题作出决定。会议由副主任唐廷文主持,主任谢建邦作会议总结。会议听取主编徐长源题为《以质量为中心,抓好分编总纂工作》的报告、副主编周乃复关于《凡例》及两个附属文件的制定及试行情况的汇报。会议同意《凡例》的观点,决定“以现境为主,适当照顾历史”作为处理记述范围的原则,以商品经济发达、境域变迁巨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作为主要的地方特色,要求切实贯彻执行。会议还批准办公室关于分志稿的编写及总纂第一阶段工作的安排。
  修改调整纲目在第二次编委会会议召开前,办公室对《慈溪县志》纲目的编章结构进行部分调整,并要求各单位在1988年4月前对编下章节目结构提出修改意见。其后办公室按《凡例》及其附属文件的具体要求,再次以科学和事理为依据、以收集到的资料为基础、按突出地方特色的要求,重新审理、调整纲目设置,形成县志纲目第二稿,作为分志稿写作的纲目依据。此稿用破格设编法突出地方特色,如《围垦》《盐业》独立设编,《棉花》独立成章等,以反映“二白”(盐、棉)等特色。并注意从地情出发安排章节结构,如《建置》编按各历史时期实际辖地记载;《农业》编按作物品种横排记述,使地域农业特色得以显露,也为棉花独立设章创造条件;《人物》编采用现境人物立传、原县境已划出区域人物作简介的方式记载;《文物》编采用正文记现境文物,设附表介绍原县境文物。调整后的纲目,以概述、大事记为经,以27编专志为纬,后设附录。
  修志资料查漏补缺办公室对分志稿断线缺项及资料单薄等情况作专题研究,采取针对性的弥补措施。特聘上海几位退休文化人,代为查阅旧上海报纸,摘录对慈溪现境各方面的报道。组织开展几项专题调查,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如用2个月时间对海塘遗迹进行实地踏勘、座谈,走访100余位老干部、老农民,从而搞清楚历代海塘的起讫点、走向以及各海塘分段修筑情况,并为历代海塘图的编制提供定位资料。又如对民俗民风调查,专门聘请几位文化人对姚北、慈北地区几个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专项调查,收集特别缺乏的民俗资料,诸如鸣鹤牌坊、坎墩女祠堂、清末现境寺庙数以及关于堕民、大姓源流、三北帮会等一些资料得到发掘。
  总结推广志稿编写经验办公室挑选较优秀的分志稿进行评审,发表评审文章,以总结、推广经验。1989年1月23日召开《慈溪县盐政志》评稿会议。在此专志基础上浓缩编撰而成的《慈溪县志·盐业编》,在资料翔实、结构关系处理、反映行业经历、突出特殊地位、记述生产工艺、注重谋篇布局等方面都比较优秀。办公室通过评稿会议及发表评稿文章等方式,向全市推广。
  同步进行图片编纂在分志稿撰稿同时,确定专人负责照片收集、拍摄和地图设计制作。照片前期以征集为主,后转入有计划的拍摄工作,确定选题计划,按季节及时抓拍。地图先制定编图大纲,逐幅落实设计和制作。如联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请有关专家利用该校丰富的古籍藏书,编制《慈溪县海岸线变迁图》,并组织专业评稿会议加以审定,然后交专业单位清绘成稿。
  责任编辑指导加工办公室要求各分志成稿后必须组织评稿会议,经评后深加工才可由单位领导签署上交。同时规定办公室责任编辑须参加相关志稿的评审会议,在会上代表办公室按《凡例》规定及相关标准提出具体意见;会后还须参与该单位的评审意见整理,指导评后加工。分志稿上交后,由责任编辑按纂稿标准进行编辑加工,形成正式志稿送交总纂。据统计,至1989年3月,按此流程完成撰写、加工任务的分志稿约占全部志稿的60%。
  县志稿总纂
  县志总纂分两步进行,第一阶段于1989年3月开始,9月形成总纂一稿。此阶段的总纂,要求形成《慈溪县志》全书雏形;提升部分质量较低分志稿的质量,使全志各部分的篇幅、资料及文字质量相对均衡;审查志稿各部分贯彻《凡例》的情况,改写不符合《凡例》要求的文稿。第二阶段于同年10月开始,进行深度加工,于1991年底完成总纂稿,计130万字。
  按纲目拼接组合基层修志单位提供的分志稿基本按单位实际承担的工作内容编写,采入县志时须按县志的纲目设置作切割调整,以消除部门志痕迹,提高县志的整体性。如有关盐民运动、盐民生活、盐区民俗等,由市盐业局负责编写,总纂时须切出,分别归入群众组织、人民生活和民情风俗各编中。相关编章在文字衔接、目与子目设置等方面要作相应处理,使切出或切入部分能自然融合,浑然一体。
  分志稿分类处理经编辑加工的分志稿,大致分为3种情况。约三分之一内容充实,体例规范,观点、材料、结构和行文符合《凡例》及相关要求,总纂时不作大的改动,即列为总纂一稿;约三分之一材料丰富,但记述流于流水账,比较呆板,数据加工处理不深甚至未作加工,须加强概括叙述、资料重新组合,合并一些子目或自然段,经较多的修改后列为总纂一稿;另外或缺项断线,或结构混乱、层次不清,或不合志体,则在补充资料后易人重写,再请单位领导审看后成为总纂一稿。
  统一文风在审看分志稿时,办公室发现大事记、工业、农业、人物诸分志稿文风比较接近,记述也符合志体;总纂时决定除方言等个别专业性较强的部分外,全志的行文风格向这几编靠拢,个别差距较大的,则请相关编辑作文字加工,力求文字风格基本一致。
  第四次编委会会议1989年10月5日,在《慈溪县志》分志稿接近完成情况下,编委会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主编作题为《有关总纂的若干问题》的讲话,副主编代表办公室作《〈慈溪县志〉分编工作的回顾和总纂设想的汇报》,副主任唐廷文作会议小结,布置《慈溪县志》第二阶段的总纂工作。总纂工作由主编负责,办公室全体专职编辑参加,并要求各修志单位保留机构和人员,配合做好资料的复核和补充。
  专职编辑集中学习第四次编委会会议后,办公室组织全体专职编辑进行为期约一星期的业务学习以进一步落实修志指导思想,并统一对由《〈慈溪县志〉分志稿编写通例》修改而成的《〈慈溪县志〉分志稿改稿通例》的把握,进一步统一观点和文风。
  再次调整纲目在总纂一稿初审后进行第三次纲目调整,形成纲目第三稿。调整着重解决两个问题:在全志结构方面,进一步用破格办法突出地方特色,将三北抗日根据地的记述从《军事》编中切割出来单独设编,将分散在各经济门类中的生产关系变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总貌分离出来单设《经济总情》编;在编章内部结构方面,解决部分编章以时段设节立目的缺陷。
  组织编辑互审互改要求通过互审解决如下问题:了解本人负责的志稿与相关志稿的关系,处理好记述内容的交叉;发扬各编辑的写作长处,通过互审互改,实现扬长避短。同时要求互改时充分尊重原稿劳动成果,凡有实质性的修改,须与原作者商量,并征得主编同意。
  资料的深度加工注意用现代观念和方法对人志重要资料进行深度加工,以提高志书质量。如商请留美博士马一非引入人口统计的新数学模型“人口节略生命表”,编制出2个年份的慈溪县人口节略生命表入志。又如将历年灾害进行排比概括,交代主要灾害的频次、程度及发生趋向。再如将收集到的历代青瓷纹饰照片绘制成文物线描图,并按年代排列,作为辑封插图,表现各历史时期越窑青瓷纹饰的特点。另外,将天气资料绘制成包括各种等值线(等压线、等温线)、各种天气系统的分幅气象图;利用旧志资料绘制海岸线演变图和历代海塘、盐区演变图;用计算机统计户籍人口中的姓氏、分姓人口数、人名用字频率,等等。
  独家资料辨正对志稿中的独家或领先资料进行论证、核实。县志稿中,有不少独家或领先资料,或新的提法,总纂时加以重点审核。如《方言》编提出,浒山话的单字声调,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6类演变为80年代的4类,且已无法用吴语现有声调名称加以描述,因此提出阴舒、阳舒、阴入、阳入新名称,是否恰当,邀请省方言专家专题讨论,并请专家亲临方音调查现场确认。对虞世南、高士奇的籍贯,对黄震、马宗汉、吴锦堂、陈之佛等的生卒年,都有新发现,均需对照家谱或联系后裔确认。志稿编制的历代海塘图,是县内首张正确描述旧塘起讫点和走向的现代地图,也再次予以确认。
  专题会议和专项查核总纂期间,为集中解决一些专业问题,先后组织各种专题会议,如重点志稿加工会、数据协调会、地图统审会、照片遴选会等。有的专题会议后,还确定专业单位或专家作审核,如请统计局审核数据运用,请陈桥驿教授审核全套地图等。其中对关系重大的编章进行集体讨论,如《三北根据地》《民情风俗》《商业》《农业》等编,都经多次研究,然后由专人执笔改稿。一些涉及全志的专门性问题如全志数据处理和核实、目及子目索引、表式的统一、纪年的核对等,也通过讨论定出处理原则,由专人负责执行。
  志稿评审
  《慈溪县志》稿在分志稿撰稿阶段即经多次评议,评议重点为资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总纂二稿完成后,则进行全志评议,计举行大型评稿会议2次,另特邀历任老领导和外地专家个人审稿,使评稿活动涵盖县情知情人和各专业学科包括方志学专家。
  第五次编委会会议1990年3月28—29日,编委会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由副主任唐廷文主持。副主编周乃复作关于《慈溪县志》第二阶段总纂情况和志稿专家评议会准备工作的汇报。会议决定于4月举行《慈溪县志》稿专家评议会。市委书记、市地方志编委会主任谢建邦出席会议并讲话,就后续工作提出4方面要求。
  编委会同时评审总纂二稿。编委们就志稿的指导思想、政治倾向、资料真实性、记述的断项缺线、行文的风格以及文字硬伤等方面提出共计269条意见,针对性、政策性都很强,有的还提供修改建议。
  老领导审稿编委会成员都是现任领导,而历任老领导则是慈溪发展的亲历者,因此办公室特别请历任老领导审稿,作为编委会评稿的补充,并采用个别看稿、编辑上门听意见的办法。如已年届古稀的老县长陈旭在仔细审看完全稿之后,提出涉及10余编章的600余处补充或修改意见,内容涉及解放后工作的成绩和失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反顽自卫战、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等重大事项。为让编辑充分理解,他除提供书面意见外,还用7天半时间约编辑面谈,对提高志书质量不遗余力。
  专家评稿会1990年2月初,办公室安排编辑分别赴外地面请专家评稿,除送交全志打印稿外,还特地编印一期《慈溪修志通讯》,介绍《慈溪县志》稿各部分的编辑思路及部分样稿。要求专家在了解全稿布局的基础上,再有重点地细看部分志稿,以便使评议更加深入。
  1990年4月11—14日,举行《慈溪县志》稿专家评议会,出席会议的有杭州大学地理学教授陈桥驿,浙江农业大学教授胡德芬,浙江人民出版社编审潘一平、编辑王福群,省地方志编纂室主任俞佐萍,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志邦,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祖安,以及宁波市和兄弟县市地方志专家计20人。省博物馆顾问陈训慈和《青田县志》主编陈慕榕因故未与会,但会前寄来发言稿或意见。市党政领导出席开幕式。会议共提出788条修改意见。会后,办公室立即举行工作会议,讨论评后工作安排,潘一平、俞佐萍出席指导。
  特邀专家评稿为保证志稿科学性,力争内容符合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办公室还特请有关专家审稿。先后审看志稿的有:陈训慈、史州审看人物稿,吴耕民、史州审看农业稿,陈桥驿、舒绍虎审看自然环境稿和全套地图,吕以春审看建置稿,复旦大学、华东水利学院、钱塘江工程指挥部专家审看三北平原成陆稿,傅国通审看方言稿,孔凡生审看水利稿,陈桥驿审看盐业稿,夏衍、傅振伦提供相关资料,等等。专家们多尽心尽力,如陈训慈在人物稿上的批注多达280余处,并撰文作归纳;吴耕民在农业稿上的批注多达234处;史州的读建置、农业、人物稿摘记有2万余字..
  定稿出版
  《慈溪县志》稿的评后深加工,自1990年4月至1991年10月,计1年半时间,前6个月以校对资料、改正差错为重点。纲目第四次调整根据评议意见,办公室通过反复讨论,对县志纲目作再次调整。决定《方言》单独成编;《三北抗日根据地》编扩充内容,将其他编中有关内容切出来加入该编;《围垦》编改为《成陆围涂》编,将《自然环境》编中的成陆部分移入本编;评稿中,棉花单独设编的呼声强烈,经再三讨论,决定不动,但须增加《棉花》章篇幅,由1万余字增至2.6万字。全志章节调整数量较大,由138章430节改为124章442节。同时对编章节名作重新研究。
  扬长补短改志稿根据评议意见,办公室对志稿再次作分类处理。其中半数志稿基础甚好,除个别节、目须作小的调整外,经文字通稿即可定稿;《成陆围涂》《民情民风》《文化》《经济总情》等编,内容尚嫌单薄,须重新收集、补充材料后再修改;另有约三分之一编章,资料充分,但引用、安排、表述不佳,有资料堆砌的毛病,须加深对资料的理解后重新组织;个别编章,纲目、材料都无问题,但表述、文风却很不理想,则安排易人重写。改写的要求,是使志稿长处更加鲜明,短处尽力弥补。
  图片定稿全志收录地图40幅、照片247张,前者作最后校对,后者根据评议作适当调整,并审定全部图名,确定插入位置,最后制作成清样,与文字同步交出版社。
  校改与印刷1991年4月,《慈溪县志》稿清样送交浙江人民出版社作出版审查。在出版社编辑加工的6个月中,办公室仍抓紧对志稿作校核,先后校订修改6次。据不完全统计,共改写55个自然段,补充76处资料,纠正8282处事实和数据的差错。当全书排出清样后,还专赴上海市印刷七厂作最后校对。从总纂稿开始,全书先后共计校对8次。
  为追求县志彩图印刷精美,针对当时内地彩印条件较差的情况,在取得出版社同意后,派人赴深圳联系,尽力用先进的彩印技术印刷县志彩页。
  第六次编委会会议1991年11月16日,编委会举行第六次会议。会议由副主任唐廷文主持,主编徐长源汇报工作,副主编传达上级有关指示。会议同意编辑出版《〈慈溪县志〉编修实录》。会议提议对修志人员进行表彰,并研究志书的发行、宣传、利用工作和修志档案的整理工作。市委书记范文浩出席并讲话。
  《慈溪县志》首发式1992年7月27日,市政府在市新华书店门市部举行新编《慈溪县志》首发式,在市长讲话后由市主要党政领导剪彩,开始售书。在首发式上,办公室向80余个单位的140余位兼职修志人员赠送样书。《慈溪县志》出版后,国内外15个新闻单位作了报道,其中有浙江电视台、《解放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和香港的《大公报》《文汇报》等。
  县志影响及获奖1992年6月,《〈慈溪县志〉编修实录》出版,被著名方志学家傅振伦誉为“方今修志有实际功用的重要参考书”。1993年2月,陈桥驿的以日本《广岛市志》和中国《慈溪县志》作为研究对象的《中日地方志比较研究》出版,为我国首部中外地方志比较研究著作。1993年9月9日,经首次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评选,《慈溪县志》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