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455
颗粒名称: 专记
分类号: D926.1
页数: 48
页码: 2249-22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1988年至2011年专记、慈溪大姓源流、达蓬山与徐福东渡传说、1993—2011年慈溪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述略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市 专记

内容

专记目录
  慈溪大姓源流/2251
  达蓬山与徐福东渡传说/2265
  1993—2011年慈溪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述略/2270
  慈溪民办教育纪略/2276
  《慈溪县志》编纂始末/2281
  《慈溪县志》勘误/2289
  慈溪大姓源流
  慈溪滨海,市域大部由涂地围垦而来,成陆较晚。唐以前仅南部沿山有少量原住民,现境居民多为唐宋后移民后裔。元明时期,海塘逐渐稳固,南部居民陆续北迁。明洪武间,现境设观海卫、浒山所、龙山所,有大量外地军户落住。清雍正、乾隆间,先后修筑三塘、四塘,居民继续北迁。嘉庆年间,修筑五塘、六塘,大片涂地生成,绍兴、上虞一带农民陆续东迁垦殖。慈溪历史上自南而北与自西而东的两类移民,原籍不一,文化各异,在一次次迁徙过程中带来各自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不同的礼仪和语言,以后既传承保留,又互相交融,逐渐形成慈溪较为独特的移民文化。
  移民文化在慈溪影响深远,设《慈溪大姓源流》专记,通过考量全市25个1万人以上大姓的源头和播散途径,以图展现慈溪移民文化之一脉。囿于存世史料多寡不一,记述或详或略,仅能管窥一斑。姓氏排列以人数多少为序。
  陈氏
  陈氏为慈溪第一大姓,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8.3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0%。各镇、街道均为陈氏主要分布地,主要集居地为:
  浒山街道旧城区,称“浒山陈氏”,原籍温州乐清,明洪武中陈旺来浒山所戍守,定居浒山后陆家。民国35年(1946)始建宗祠百世堂于西门外下房头。清代出进士陈元。现代著名国画家陈之佛、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出是族。
  浒山街道眉山社区、湾底社区,匡堰镇高家村,原籍上虞小穴(今属绍兴市上虞小越镇),南宋陈皋始迁眉山湾底,称“眉山陈氏”,曾建宗祠。明代出进士陈雍、陈治则、陈治本、陈相才,陈雍官至南京工部尚书。明初,一支迁梅川乡后张埭(今属匡堰镇高家村),始迁祖陈连一,称“梅川陈氏”,清乾隆元年(1736)创建宗祠崇孝堂;乾隆五十二年(1787),改建寝室5间,左右厢房各3间,前进台门5间;道光十七年(1837)增建东翼厅为女宗祠、西翼厅为节孝祠,有《余姚梅川陈氏家谱》传世。眉山陈氏另分迁古塘街道、白沙路街道及观海卫等镇,梅川陈氏分迁逍林、胜山、新浦等镇。
  掌起镇陈家村,称“掌起桥陈氏”,奉南宋谏议大夫陈埙为始祖,陈埙长子陈让始迁至鸣鹤乡孔敬桥(即掌起桥)。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建宗祠雍睦堂三进,又有支祠孔敬堂、两宜堂等,孔敬堂二进3开间尚存。有《慈溪掌起桥陈氏两宜堂家谱》《慈溪掌起桥陈氏大泽桥房支谱》传世。晚清进士、度支部侍郎陈邦瑞,植物学家陈善坤,机械工程专家陈志新出是族。
  掌起镇东埠头村,由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姜山迁来,曾建宗祠天钞堂,中厅3间,左右夹室各1间,厢廊6间,门厅5间。实业家陈万运出是族。
  掌起镇东埠头村小埠头,明初由金华永康迁镇海灵绪乡五二庄小埠头,奉南宋理学家陈亮为始祖,始迁祖陈聪一。
  桥头镇上林湖村,称“东塘陈氏”,元末明初亦由姜山走马塘迁至东塘(今属上林湖村),始迁祖不详。曾建宗祠悖叙堂,毁于晚清太平军战乱,后复建,一进5开间,民国9年(1920)改办小学。分6房,长房为进士墙门,曾立将台旗杆。有《东塘陈氏宗谱》残本1册传世。清代出进士陈煦。分迁观海卫、附海、匡堰、逍林、胜山、新浦等镇。
  龙山镇龙头场村、西门外村,明万历间有陈氏3兄弟由岱山迁来,长房居西门外村李家,称“后陈”;二房居龙头场,称“中陈”,清嘉庆间建宗祠聚星堂,屋6间;三房居龙头场村田洋,称“田洋陈”,曾建宗祠遗忠堂,屋31间。
  宗汉街道联兴村、金堂村、高王村、怡园村、新界村、百兴村,明末清初陆续自余姚历山上陈(今属余姚市低塘街道历山村)迁来,曾各建支祠,清同治八年(1869)在转江桥(今属联兴村)建太乙祭堂,百兴村黄庵跟曾建诒泽堂。电机专家陈永校出是族。
  周巷镇海莫社区,海莫社区吴家路有陈氏宗祠,三进7开间,尚存第一、第二进。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陈登原,中国科学院院士、脑神经学专家陈宜张父子出是族。
  观海卫镇湖东村、卫南村,原籍慈溪西乡石柱头(今属余姚市河姆渡镇),明中叶陈润四始迁白马岙,称“白马岙陈氏”。清代建宗祠敬本堂,有钞本宗谱传世。清代出进士陈宝柟。分迁桥头、匡堰等镇,其中观海卫花仁桥(今属卫南村)清代出进士陈祥燕,曾建宗祠教本堂。
  掌起镇任佳溪村,原籍河南颍川,曾建宗祠余庆堂。
  横河镇龙南村,清末柘岙建宗祠毓德堂。
  横河镇石堰村,清代建宗祠聚德堂。分迁浒山街道、坎墩街道。
  长河镇宁丰村塘头路,曾建陈氏宗祠。
  桥头镇五丰村,曾建陈氏宗祠。
  庵东镇路湾村、西三村,路湾村并村前有陈家路村与大陈家路村;西三村并村前有小陈家路村,均多陈氏。
  胡氏
  胡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二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6.0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5.9%。各镇、街道均为胡氏主要分布地,主要集居地为:
  浒山街道天香桥村,称“梅川胡氏”,南宋末年迁自余姚柏山(今属余姚市低塘街道黄清堰村,称“柏山胡氏”)。始迁祖胡寮、胡宦兄弟。曾建宗祠悖裕堂,有《梅川胡氏宗谱》传世。明代出进士胡恭、胡赞、胡东皋、胡昭、胡崇德、胡旦,清代出进士胡鄂。分迁白沙路、古塘、宗汉、坎墩等街道及观海卫、附海、横河、匡堰、桥头、逍林、胜山、新浦、天元、长河、周巷等镇。
  横河镇梅园村、伍梅村、东上河村、东畈村、彭南村,南宋末亦自柏山迁至竹山(今属梅园村),始迁祖胡涌,曾建宗祠柏垂堂。明代出进士胡一鸿。明代中期,一支迁烛溪湖塘下(即今伍梅村),称“烛溪胡氏”,始迁祖胡达。清乾隆六十年(1795)改建宗祠念祖堂,增建前进及厢房,共二进5开间,尚存后进。有《烛溪胡氏宗谱》传世。明代出进士胡轩、胡安、胡维新、胡敬辰,现代著名画家胡也佛出是族,分迁浒山、白沙路、古塘、宗汉、坎墩等街道及龙山、观海卫、逍林、匡堰、胜山、新浦、天元、长河、周巷等镇;一支迁至东上河村宏桥,称“宏桥胡氏”,始迁祖胡习、胡昱、胡昺3兄弟,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841—1843),胡习后裔建宗祠裕堂,同治四年(1865),胡昱后裔建孝义堂,有《宏桥胡氏宗谱》传世,分迁掌起、附海、逍林、胜山、新浦、长河等镇。东畈、彭南等村多有竹山胡氏后裔聚居。
  宗汉街道新界村,元初亦自柏山迁至曲塘湾,始迁祖胡璧、胡琚兄弟。
  天元镇界塘村、宗汉街道百兴村,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自柏山迁界塘下,始迁祖胡贺。清康熙间,一支迁至百兴村潭河沿,始迁祖胡燮、胡鉽叔侄。乾隆初,二支合建宗祠敦裕堂。道光初创建女祠。有统宗谱《余姚柏山胡氏重修宗谱》传世。近代画家胡馨出是族。另分迁周巷、长河、庵东、桥头等镇。
  浒山街道东门社区,元至正十二年(1352)亦自柏山迁至浒山东门外新湖塘头,始迁祖胡大经。建宗祠二进5开间,尚存。
  横河镇乌山村,称“乌山胡氏”,南宋庆历间迁自鄞县,始迁祖胡文焕。明代创建大宗祠宗经堂,清康熙中分建德馨堂,乾隆初分建燕宁堂、永思堂。有《乌山胡氏宗谱》传世。明代出进士胡时麟,清代出进士胡邦翰。分迁浒山、白沙路、古塘、宗汉、坎墩等街道及逍林、胜山、新浦、桥头、崇寿、庵东等镇。历史学家胡玉堂、天文学家胡景耀出是族。
  白沙路街道后油车村,清康熙初年自鄞县迁至念二房。始迁祖胡念二,因名其地为“念二房”。曾建宗祠一进5间。观海卫镇卫西村,明洪武间迁自山东金乡(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始迁祖胡得玉,曾建宗祠。数学家胡浚济、文字学家胡吉宣、翻译家胡志挥出是族。龙山镇内胡氏,除烛溪胡氏分支迁至外,主要为明洪武间迁自乐清之后裔。
  王氏
  王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三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4.87万人,占全市人口的4.7%。各镇、街道均为王氏主要分布地,主要集居地为:龙山镇邱王村,南宋初自商丘迁至雁门岭,始迁祖王九畴,系三槐王氏。明嘉靖间,阖族公建宗祠三进,屋12间。20世纪70年代后陆续拆毁。分迁周巷等镇。
  龙山镇范市王家路村,亦系三槐王氏,元末迁自奉化廉山,始迁祖王隆。清道光间建宗祠三槐堂,正厅两翼室共5间,厢廊左右各3间,门屋5间,外附女祠3间,余屋5间,尚存。有《王氏家谱》抄本一册传世。
  掌起镇东埠头村,亦系三槐王氏,有宗祠三槐堂。
  匡堰镇王家埭村,亦系三槐王氏,称“三山王氏”,北宋太平兴国初自秀禾华亭迁来,始迁祖王承福。有《余姚三山王氏族谱》抄本一册传世,曾建宗祠三槐堂。分迁逍林、胜山、新浦、观海卫、附海、龙山等镇。有老祠、新祠之分。原三北地委书记王仲良出是族。
  掌起镇长溪村,南宋末自山东青州迁至关头,始迁祖王大有。
  观海卫镇鸣兴村、龙山镇东门外村,南宋宝庆间自定海■头(今属北仑区柴桥街道)迁至鸣鹤场,始迁祖王左三,有宗祠谷诒堂,二进5开间,尚存。元末一支迁龙山东门外(今属东门外村),有宗祠思敬堂三进,尚存。观海卫镇昌兴村,南宋理宗朝自杭州迁至新桥,始迁祖王运干。有支谱《王庆三十六房家谱》传世。
  浒山街道眉山社区与横河镇石堰、秦堰村。南宋末自河南开封迁至余姚城东,后北迁至眉山。明初一支迁至石堰,始迁祖王伯和,清初建宗祠崇本堂二进7开间,尚存,明代出进士王恩;一支迁至秦堰村王家畈,始迁祖为王伯和之侄王仕愉,曾建宗祠崇本堂,二进5开间。
  天元镇天元村,明初自陶婆岭(今属余姚市低塘街道黄湖村)迁至天元村潭西,始迁祖为王伯和侄孙王庭经,曾建宗祠。有《姚北潭西王氏宗谱》传世。天元镇潭东村,明初由陶婆岭迁来,始迁祖为王庭经弟王庭伦,另建宗祠。明初,观海卫镇北门曾建王氏宗祠。
  张氏
  张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四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4.47万人,占全市人口的4.3%,1987年列第五位。各镇、街道均为张氏主要分布地,主要集居地为:周巷镇周西社区,明初由顾巷桥(今属余姚市低塘街道)迁至井亭庵,始迁祖张进权,
  曾建宗祠。周巷镇云城村,明初由云柯(今属余姚市低塘街道)迁至悦来市,曾建宗祠孝友堂。周巷镇大古塘村,明早期自逊马桥(今属余姚市低塘街道)迁至老宅。曾建宗祠。长河镇长河街居委、垫桥村,清乾隆中期先后由白鹤桥(今属余姚市陆埠镇)迁至长河市、垫桥路,始迁祖分别为张启法、张成先。又一支迁居浒山城内大池头,始迁祖张戴吾。长河镇垫桥村西塘墩,清初自海宁迁来,始迁祖张殿本,曾建宗祠继成堂。宗汉街道潮塘村,清康熙初由张巷鲍家桥(今属余姚市低塘街道)迁居样山后潮塘独疄地,始迁祖张习文,清光绪二十年(1894)建宗祠居易堂,一进5间。张巷张氏历代北迁慈溪潮塘者有多支,清初张傅、张祥廿八、张世华迁潮塘垫桥路(今属长河镇云海村),张士麟迁居团圈(今属周巷镇云城村),张一隆迁潮塘胡家路(今属长河镇大云村),张君亮迁样山后潮塘(今属宗汉街道)。有统宗谱《云柯张氏宗谱》传世。
  匡堰镇高家村,元代由历山(今属余姚市低塘街道历山村)迁居彭山张岙(今属横河镇彭桥村),始迁祖张斌四。后迁至高家村后张埭,曾建宗祠显承堂。分迁逍林、胜山、新浦等镇。
  观海卫镇南港村,明初由历山(今属余姚市低塘街道历山村)迁至杜湖东北(今属南港村),有上张、下张,始迁祖张孟义,曾建宗祠。
  龙山镇淞浦村,自河北清河迁至淞浦海屋张,曾建宗祠百忍堂。数学家张芷芬出是族。
  龙山镇龙山所村,北宋熙宁间自江西婺源迁至龙山所村外张家。
  徐氏
  徐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五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4.4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4.3%,1987年列第四位。各镇、街道均为徐氏主要分布地,主要集居地为:
  横河镇马堰村,南宋由桐木湖迁至马堰,始迁祖徐迁念二。曾建宗祠敦睦堂。明代出进士徐廷圭、徐爱、徐怀爱、徐方、徐绍卿、徐存义、徐应登,清代出进士徐致敬。徐爱为明代知名学者。清初一支迁至宗汉街道史家村,时属眉山周塘,有《姚江眉山徐氏宗谱》传世,建宗祠敦本堂。后又有支属迁坎墩街道等。
  白沙路街道宏坚村,南宋庆元间由余姚城北隅迁至徐家畣(今属宏坚村),称“梅川徐氏”,始迁祖徐正中。曾建宗祠报本堂。有《余姚梅川徐氏宗谱》传世。分迁浒山、古塘、坎墩等街道及横河、匡堰、逍林、胜山、新浦等镇。
  横河镇子陵村,元至正二年(1342)由余姚高义坊迁陈山小岙,始迁祖徐伯昂。明代出进士徐天泽。
  匡堰镇石人山村、桥头镇潭河沿村、逍林镇桥东村,明初亦由高义坊迁来,初迁至石人山,新桥头曾建宗祠积善堂,明代出进士徐守诚、徐执策。明弘治间徐克二由石人山积善堂分迁封山,传3世至徐执一迁居潭河沿,民国15年(1926)在上管周塘长春桥建宗祠5间,名“敬胜堂”,有《余姚徐氏敬胜堂宗谱》传世。另有一支迁至逍林镇桥东村,后分为上徐埭、下徐埭,有宗祠敦睦堂三进,第二进有朝北戏台、东西侧楼,后进平屋5间。实业家徐之萱出是族。分迁胜山、观海卫等镇。
  周巷镇周西社区,明末由余姚徐官人桥迁孝义德惠桥,处社区设立前之马家路行政村,始迁祖徐淳四。清中期建宗祠怀德堂二进,光绪十七年(1891)增建第三进。有《孝义徐氏宗谱》传世。
  观海卫镇淹浦村,迁自山南潭墩漕,建宗祠徐聚堂,二进,东偏为1间女祠,尚存。
  观海卫镇东营村,两宋之际,由江西弋阳迁居东营村向头,称“向头徐氏”,曾建宗祠逊锦堂。有《向皋徐氏宗谱》抄本传世。剧作家徐进出是族。龙山镇金岙村,南宋初由山东东海郡迁至大岙(今属金岙村),曾建宗祠悖仁堂。龙山镇金岙村,南宋初由奉化迁至徐家岙(今属金岙村)。龙山镇凤浦岙村,凤浦岙岙底徐氏传系徐福后裔。宗汉街道上徐家村,明末清初陆续迁自历山河头(今属余姚市低塘街道历山村)。另匡堰镇高家村石柱头、逍林镇小路沿村、天元镇界塘村西界塘有徐氏宗祠。
  孙氏
  孙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六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3.8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7%,1987年列第七位。各镇、街道均为孙氏主要分布地,主要集居地为:
  横河镇孙家境村、龙山镇达蓬村,奉后唐明宗朝三司使孙岳为始祖。原籍睦州(今建德、桐庐、淳安一带),初居烛溪湖西北孙家尖(今属横河镇石堰村),南宋初陆续东迁至孙家境。清初(约1651—1685),迁建大宗祠燕翼堂,二进7开间,左右侧楼各3间。嘉庆间重修,西偏增建书楼3间、南屋3间、北屋7间。民国九年(1920)增建后进7间。西偏已毁,主体三进尚存。有《余姚孙境宗谱》传世。南宋出进士孙应时、孙祖祐,孙应时为知名学者。明代出进士孙泓、孙燧(会魁)、孙清(榜眼)、孙陞(榜眼)、孙坊、孙佳、孙鑨、孙铤、孙錝、孙鑛(会元)、孙大霖、孙健(云南鹤庆籍)、孙如游、孙如法、孙如洵、孙嘉绩。孙燧官至右副都御史,赠礼部尚书,谥忠烈,为著名爱国显宦;孙陞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恪;孙鑨官至吏部尚书,谥清简;孙鑛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为晚明知名文学批评家;孙如游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恭;孙嘉绩官至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谥忠襄,为抗清名臣。清代出进士孙谠。明弘治年间,孙家境第十七世孙炀迁至达蓬村龙头西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宗祠燕翼堂,正堂3间,翼室2间,东西廊4间,门屋5间。有《镇海龙头西铺孙氏世谱》抄本传世。孙家境孙氏历代分迁较多,市内迁各镇、街道,以龙山、观海卫镇支派较巨,各立祠堂,均名“燕翼堂”。
  横河镇梅园村、龙南村,原籍余姚四明乡(今属余姚市梁弄镇),尊五代时孙德顺为始祖。元初,孙金迁居梅园村新岙,有《龙泉双桂堂孙氏宗谱》抄本传世。孙金弟孙竹迁居烛溪湖头,建马吾祠,五传有智行3房分居横泾河,明末迁建宗祠诒谋堂。有《余姚龙泉孙氏谱系》抄本传世。
  横河镇彭南村,原籍慈溪车厩(今属余姚市丈亭镇),元泰定间,孙祖元置产湖清垫,明洪武初迁居。明代中期建宗祠崇本堂,三进5开间,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戏台,左右侧楼各4间,后进东墙外另有平屋5间。明代出进士孙汝汇。
  桥头镇烟墩村,原籍慈溪车厩,奉唐孙庭实为始祖。南宋末孙安七迁居双河(今属烟墩村),双河孙家有西房孙家和东房孙家,各建宗祠。明代出进士孙应奎、孙汝贤、孙汝宾,孙应奎为明代学者。
  浒山街道孙塘社区,称“朴树下孙氏”。奉南唐孙伯长为始祖,北宋孙议为迁姚始祖。原籍余姚开元乡万石里(今属余姚市马渚镇),元初至元间孙金一迁居孙家塘头朴树下。曾建宗祠绳武堂,三进5开间,2侧楼。有《余姚朴树下孙氏宗谱》传世。分迁坎墩街道等处。
  沈氏
  沈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七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3.7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7%,1987年列第六位。主要分布于浒山、古塘、白沙路、坎墩等街道及观海卫、庵东、崇寿、横河、胜山、周巷等镇,主要集居地为:
  浒山街道旧城区、坎墩街道沈五村、横河镇秦堰村,宋元间迁浒山南,始迁祖沈道五。清嘉庆七年(1802)创建宗祠敦本堂于东门外糖坊弄。有《姚江梅川沈氏宗谱》传世。晚清画家、出使日本随员沈文荧及沈文炜兄弟,抗英义士沈贞出是族。明末清初,子孙多陆续下迁坎墩,沈五村并村前有沈家甲后、沈家甲南行政村,沈家甲南村旧有沈氏女祠堂;有3支迁居石堰东诸、严界、西朱(今均属横河镇秦堰村);其余多迁居古塘街道、白沙路街道及周巷、胜山等镇。另有半霖(今属余姚市兰江街道磨刀桥村)迁来的东杜房、明洪武初年迁来浒山所的军户房和出自沈师桥的担山房3支附入宗祠。
  观海卫镇沈师桥、东桥头、昭十三房、卫东等村,南宋初由温州永嘉贴水桥迁来,始迁祖沈恒,繁衍成巨族,旧有沈师桥之镇名。曾建宗祠叙伦堂,支祠永春堂三进3开间,尚存。有《慈溪师桥沈氏宗谱》传世。明代出进士沈履祥、沈宸荃、沈崇埨,沈宸荃为抗清英雄;清代出进士沈日章(鄞县籍)、沈李楷(嘉兴籍)、沈文豪(钱塘籍)、沈鹿鸣、沈可培(杭州籍)、沈丙(杭州籍)。清末藏书家沈德寿,水利专家沈之良,历史学家沈星棣,中国科学院院士、岩土专家沈珠江出是族。明末,一支迁观海卫东门外,建支祠二进5开间,尚存。
  庵东镇华兴、桥南、富民、兴陆等村及崇寿镇健民、傅家路、海运村,清乾隆间陆续由绍兴楝树下迁居下马家路(今属庵东镇富民、兴陆2村)、下胡家路(今属庵东镇桥南村)等处。庵东小甲路曾建宗祠文肃堂,二进5开间。有《姚北沈氏宗谱》传世。
  另桥头镇小桥头村万岙、观海卫镇双湖村盐仓,曾建沈氏宗祠。
  岑氏
  岑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八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2.77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7%。岑氏主要分布于匡堰、逍林、新浦、胜山、桥头、观海卫、周巷等镇,主要集居地为:
  匡堰镇樟树村、观海卫镇双湖村、逍林镇桥一村,南宋中叶由车厩(今属余姚市河姆渡镇车厩村)迁至三山(今属樟树村),称“三山岑氏”,始迁祖岑肃。曾建分祠宁先堂、章庆堂、爱悫堂、怀本堂,章庆堂二进5开间,尚存。有《余姚岑氏章庆堂宗谱》传世。元代出进士岑良卿、岑士贵。元诗人岑安卿、明围棋国手岑乾、现代农学家岑卓卿出是族。南宋末三山岑氏后裔岑戫迁翁家岙(今属双湖村),称“鹤皋岑氏”,有《慈溪鹤皋岑氏宗谱》抄本传世。三山岑氏分迁周巷、长河、天元、逍林、胜山、新浦、桥头、附海等镇,逍林镇桥一村桥西曾建甲子祠堂尊亲堂。
  周氏
  周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九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2.6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6%。周氏主要分布于周巷、长河、匡堰、逍林、龙山等镇及浒山街道、宗汉街道,主要集居地为:
  周巷镇周西社区,南宋初,周寿由山东青州迁居余姚。周寿长子周肇荣始迁孝义(即今周巷一带),称“孝义周氏”。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建宗祠雍睦堂。有《孝义周氏宗谱》传世。
  周巷镇大古塘村,明天启间由余姚镆剑山迁至大古塘村横江,称“横江周氏”,始迁祖周建业。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宗祠四序堂。有《余姚横江周氏宗谱》传世。
  长河镇大路头村,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自水阁周(今属余姚市泗门镇)迁至大路头村周家路,建周氏宗祠,尚存。
  浒山街道鸣山社区,明末清初迁自余姚烂水田(今属余姚市马渚镇),始迁祖周金铉。
  匡堰镇樟树村、石人山村,称“上林周氏”。始迁祖周几,初迁至后周埭(今属樟树村),有宗祠敦伦堂,光绪间重建。有《余姚上林周氏宗谱》传世。后裔分迁至石人山村石人山、新桥、罗家岙,各建宗祠,分别为聚德堂、雍肃堂、恭先堂。清初,新桥周氏迁至逍林镇水云浦村,始迁祖周恒德,光绪十七年(1891)创建宗祠顺德堂。有《上林周氏宗谱》传世。
  龙山镇东渡村,明初由温州迁至河斗(今属东渡村),曾建宗祠德清堂,正厅5间,左右厢各3间,前进门厅5间。龙山镇潘岙村,南宋初由河南迁来,始迁祖周炳宣。清代晚期潘岙建宗祠爱莲堂,二进5开间,尚存。另宗汉街道高王村园堂里,曾建周氏宗祠。
  黄氏
  黄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十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2.6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5%。黄氏主要分布于周巷、横河、匡堰、逍林、胜山、新浦、庵东、掌起、龙山等镇及浒山、白沙路、宗汉、坎墩等街道,主要集居地为:
  周巷镇城中村、云城村,南宋末自余姚梁弄(今属余姚市梁弄镇)迁至湖门桥(今属平王社区),称“孝义黄氏”,始迁祖黄广才。再传分为东黄、西黄。西黄居湖门,清乾隆三十年(1765)创建西黄宗祠灵保堂,有《孝义西黄氏宗谱》传世。东黄部分后裔分居化龙堰之南。
  横河镇子陵村,属姚江黄氏,子陵村陈山曾建宗祠光裕堂。有统宗谱《姚江黄氏宗谱》传世。明代初出进士黄琪、黄兆隆。分迁宗汉街道、浒山街道及庵东镇。
  横河镇彭桥村、宗汉街道新华村、白沙路街道赖王村、匡堰镇倡隆村,南宋绍兴初年自余姚梁弄迁至彭桥,称“彭桥黄氏”,始迁祖黄继冕。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宗祠思孝堂。明代出进士黄珣(榜眼),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民国空军中将黄秉衡出是族。有《余姚彭桥黄氏宗谱》传世。后一支迁倡隆村东岙,奉南宋初黄年六十四为嫡祖,后裔分居东岙、望祖桥、黄家墩3处。一支迁白沙路街道赖王村赖黄,奉明正德间黄良三为嫡祖。明中叶,一支迁宗汉街道新华村房黄路,奉明嘉靖初黄年珊、黄锡斋叔侄2人为嫡祖,清咸丰十一年(1861)建宗祠树德堂。清康熙间,一支迁宗汉街道张堰桥,始迁祖黄克明,民国元年(1912)建宗祠聚德堂,有《余姚眉山黄氏宗谱》传世。另分迁浒山街道及逍林、胜山、新浦等镇。
  白沙路街道太屺村,明末清初自龙山庄黄迁至白沙路周塘下礼四灶,始迁祖黄福瑞。掌起镇戎家村、龙山镇田央村、龙山镇东渡村,原籍温州乐清下庄,宋大中祥符间迁至慈溪古窑,称湖山黄氏。元明间,于达蓬山北麓窖湖之滨建宗祠。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族人复公建女祠。有统宗谱《湖山黄氏宗谱》传世。南宋出进士黄震,为南宋末年著名哲学家、东发学派创始人。南宋中期,一支迁田央村官庄,始迁祖黄一夔,后建支祠济美堂3间,尚存。一支迁东渡村庄黄,清道光八年(1828)建支祠垂昆堂,中堂5间,东西厢各3间,前进大门两翼各5间,余屋5间,1988年11月拆毁。
  罗氏
  罗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十一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2.2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1%。罗氏主要分布于周巷、横河、匡堰、桥头、逍林、胜山、新浦、崇寿、观海卫、掌起等镇及古塘、白沙路、坎墩等街道,主要集居地为;
  横河镇埋马村、白沙路街道上周塘村,南宋初由罗江迁至埋马,称“埋马罗氏”,始迁祖罗庭坚。后裔北迁至上周塘村罗家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于罗家路建宗祠明德堂,光绪二年(1876)重建,有《余姚埋马罗氏宗谱》传世。分迁古塘街道、坎墩街道及胜山、新浦、崇寿等镇。
  匡堰镇龙舌村,南宋初由绍兴迁至匡堰(今属龙舌村),称“梅川罗氏”,奉罗文弼为始祖,始迁祖罗万九。明初建宗祠报本堂,三进5开间,尚存。有《姚江梅川罗氏宗谱》传世。分迁坎墩街道及周巷、逍林、胜山、新浦等镇。
  桥头镇小桥头村,宋末元初自罗江迁至小桥头,清初建宗祠汇德堂。
  观海卫镇湖东、师东、洞桥、施叶等村及掌起镇周家段村、五姓点村,北宋初年自罗江迁至白马岙(今属湖东村),始迁祖罗立德。南宋出进士罗明复。明初一支分迁至白唐桥(今属师东村),俗称“西罗”,始迁祖罗瑜,有《慈北白唐桥罗氏支谱》传世;一支迁洞桥村崇寿宫,俗称“东罗”,始迁祖罗珪,系白唐桥罗氏始祖罗瑜之兄;一支迁淞浦罗家(今属五姓点村),始迁祖罗子十二,明中叶一支由淞浦罗家迁至虹桥(今属观海卫镇施叶村)。清初一支迁祖师庵(今属周家段村),俗称“洋罗”,始迁祖罗凤。
  另周巷镇云城村界塘、桥头镇上林湖村新桥曾建罗氏宗祠。
  陆氏
  陆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十二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1.9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9%。陆氏主要分布于周巷、天元、横河等镇及浒山、宗汉等街道,主要集居地为:
  周巷镇周西社区,自云柯乡高义里迁孝义乡仁风里(即井亭庵一带),始迁祖陆税均。
  曾建宗祠咸秩堂,有《余姚孝义陆氏宗谱》传世。
  天元镇潭河村,自华第(今属余姚市低塘街道)迁至潭河村陆家桥,有统宗谱。
  横河镇龙泉村,下河头曾建宗祠怀本堂。
  宗汉街道漾山村,余姚洋山南麓曾建宗祠序伦堂,有《样山陆氏宗谱》传世。民国时期检察官陆仁耀、山水画家陆一飞出是族。
  浒山街道旧城区西门,元末明初已有陆氏居住。杨氏
  杨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十三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1.81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7%。主要分布于长河、横河、龙山等镇,主要集居地为:长河镇垫桥村,明代由余姚迁来,称“云柯杨氏”,原籍安徽无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出是族。
  横河镇秦堰村、东上河村、埋马村,秦堰桥、东上河曾各建宗祠四知堂。埋马村有杨巷自然村,多杨姓。
  龙山镇杨高村,南宋嘉定间由鄞县迁居定海县灵绪乡五甲(即今杨高村范市杨家一带),始迁祖杨元三,称“范市杨氏”。奉于北宋皇祐间自关西华阴迁来的杨云二为始祖。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宗祠四知堂,中厅3间,夹室2间,厢廊左右各3间,前进门屋5间。有《关西杨氏家谱》传世。
  龙山镇龙头场村,两宋之际由鄞县迁至龙头场,始迁祖杨正常。清嘉庆间建宗祠清白堂,屋12间。清代出进士杨鸿元。
  另白沙路街道轻纺村有杨家路自然村,曾建杨氏宗祠。
  叶氏
  叶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十四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1.7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7%。叶氏主要分布于观海卫、掌起、龙山、周巷、庵东等镇及浒山、古塘、白沙路、坎墩等街道,主要集居地为:
  浒山街道上叶家社区、横河镇秦堰村,元初,自余姚熨斗山迁梅川三山,称“梅川叶氏”,始迁祖叶文达。5传至叶宅广,明洪武二十年(1387)汤和建所城,迁居城东南1里许,即今上叶家。清初创建宗祠永锡堂,嘉庆末年重修,后改建为南门小学校舍。明抗倭将领叶道元(号叶千斤)出是族。明代中期,一支分迁居湖西门叶家(今属秦堰村)。分迁白沙路、古塘、坎墩等街道。
  宗汉街道联兴村,明末由余姚孝义虹桥(今属余姚市阳明街道)迁来。同时,有多支陆续迁居浒山街道及周巷、庵东、观海卫等镇。
  观海卫镇鸣兴村、掌起镇叶家村,元初由慈溪石步(今属余姚市三七市镇石步村)迁至鸣鹤场(今属鸣兴村),称“鸣鹤叶氏”,始迁祖叶久二。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创建宗祠引敬堂,有《慈溪鸣鹤叶氏宗谱》传世。明代出进士叶宰,清代出进士叶蘅、叶昌、叶亮(仁和籍)。该族清康熙乾隆间,以经营国药著名,杭州叶种德堂、温州叶同仁堂均其家业。嘉庆道光间,以文学著名。现代俗文学家路工出是族。分迁浒山、坎墩等街道及周巷、横河等镇。
  掌起镇叶家村狮子桥,元初由慈溪石步迁至上塘(今属叶家村),始迁祖叶櫄。曾建宗祠报本堂,三进7开间,2侧楼,尚存。
  掌起镇厉家村,厉家村下叶明初由施公山迁来,始迁祖叶与善。曾建宗祠两如堂,又称“下叶祠堂”。有《古窑叶两如堂家谱》传世。
  龙山镇施公山、黄杨岙、田央等村。原籍松阳,两宋之际由鄞东迁至施公山,始迁祖江都县丞叶瑾,曾建宗祠。南宋出进士叶时。明永乐间一支迁黄杨岙,始迁祖叶与行,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建宗祠思成堂,中堂5间,前进大门两翼5间,有《黄杨叶氏宗谱》传世;一支迁田央村官庄,始迁祖叶森四明永乐间赘居官庄,后裔繁衍成族,清嘉庆间建宗祠玉树堂,二进3开间,尚存。
  周巷镇万寿寺村驿亭路,清初迁自余姚西旺埭(今属余姚市凤山街道),始迁祖叶如梅。
  余氏
  余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十五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1.7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7%,1987年列第十八位。主要分布于桥头、新浦等镇及白沙路街道,主要集居地为:
  桥头镇小桥头村、烟墩村、丰潭村、新浦镇余家路村,南宋末自余姚桐下湖(今属余姚市凤山街道九垒山村)迁至小桥头村车头,始迁祖余剑,民国间创建宗祠文萃堂,俗称“车头祠堂”。后裔繁衍,分迁周边,一支迁小桥头村田中央,清康熙末建宗祠敬爱堂;一支迁烟墩村烟墩,曾建宗祠穆清堂,二进5开间;一支迁丰潭村下舍,曾建宗祠;一支迁白沙路街道潘余村;一支迁新浦镇余家路村。清代出进士余源。中国科学院院士、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版画家余白墅,著名作家余秋雨出是族。
  施氏
  施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十六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1.7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7%。主要分布于浒山、宗汉、坎墩等街道及周巷、天元、观海卫、掌起、龙山等镇,主要集居地为:
  浒山街道施山社区,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余姚龙泉山迁至眉山,称“眉山施氏”奉施宿为始祖,始迁祖施希仲。清道光十二年(1832)建宗祠尊亲堂。有《余姚眉山施氏续,谱》传世。浙江大学、英士大学等校农学教授施华麟出是族。分迁宗汉街道、坎墩街道及周巷、天元、龙山等镇。
  宗汉街道马家路村、坎墩街道直塘村。明代中期由余姚龙泉山迁房黄路新塘下(今属马家路村),始迁祖施有华。施有华长子施国祥,后人称其地为“祥墅”,清嘉庆十八年(1813)创建宗祠锡祉堂,同治元年(1862)焚毁,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二进。有《余姚祥墅施氏宗谱》传世。明万历末,一支迁坎西四灶(今属直塘村),始迁祖施炳直,后分为4大房:大房继湖公派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创建宗祠雍睦堂于坎塘南;二、三、四房及故土房于清光绪间创建宗祠奉先堂于坎塘下,有2祠合谱《余姚沙墅施氏宗谱》传世。现代诗人施叔范出是族。
  马氏
  马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十七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1.7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6%,1987年列第十五位。马氏主要分布于浒山、宗汉等街道及周巷、龙山等镇,主要集居地为:
  浒山街道眉山社区、宗汉街道马家路村、龙山镇双马村。元至正间由余姚蜀山渡入赘眉山湾底,奉北宋马之纯为始祖,始迁祖马政。明代中期,分为10甲,各立支祠。马政曾孙马恕善留居祖宅,其子马持为二甲支祠分祖,马操为十甲支祠祖仁堂分祖。其余大多北迁至马家路村马家路,立有一甲、三至九甲支祠,七甲支祠为孝思堂,六、八甲无传,附祭头甲祠堂崇德堂,在宗汉街道庙山市,存中进5间。清代出进士马斌。辛亥革命先驱马宗汉、城市学家马裕祥出是族。明时,一支分迁至方马(今属双马村),清道光四年(1824)建宗祠,中堂5间,左右厢各3间,前进门屋5间。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出是族。
  周巷镇周西社区,社区设立前有马家路行政村,多马氏。
  潘氏
  潘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十八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1.6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6%,1987年列第十七位。主要分布于横河、匡堰、长河、逍林、胜山、新浦、庵东等镇及浒山、古塘、白沙路、坎墩等街道,主要集居地为:
  横河镇童岙村,元初由余姚丰山迁至桐岙(今属童岙村),始迁祖潘细英,称“桐岙潘氏”。曾建宗祠留余堂,有《余姚桐岙潘氏宗谱》传世。分迁浒山、古塘、坎墩等街道及长河、胜山、新浦等镇。
  横河镇彭桥村,南宋初有潘氏迁至潘家山(今属彭桥村),始迁祖潘绩,曾建宗祠思德堂。分迁白沙路、坎墩等街道及新浦等镇。
  白沙路街道潘余村潘家漕,曾建宗祠燕翼堂。分迁坎墩街道及横河、匡堰、逍林、胜山、新浦等镇。
  浒山街道旧城区,明洪武末由乐清迁来,始迁祖潘文益、潘文皋兄弟,清同治间建宗祠奎壁堂,有《余姚浒山潘氏宗谱》传世。分迁古塘、宗汉、坎墩等街道及掌起镇。
  匡堰镇宋家漕村,宋家漕村大塘曾建潘氏宗祠。
  横河镇秦堰村,北宋末秦堰村已有潘岙地名,有潘氏居住,其后迁至天元、长河、新
  浦、庵东等镇。
  吴氏
  吴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十九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1.6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6%。主要分布于周巷、匡堰、桥头、观海卫、掌起等镇,主要集居地为:
  周巷镇下吴家路村,大古塘河北首曾建吴氏宗祠。著名园艺学家吴耕民、作物生理学家吴光南、医学家吴江平出是族。
  匡堰镇宋家漕村,宋家漕村吴江曾建吴氏宗祠。
  桥头镇上林湖村,上林湖村吴山曾建吴氏宗祠。书画家吴平出是族。
  观海卫镇锦堂村,锦堂村龙王堂曾建吴氏宗祠。著名爱国侨商吴锦堂出是族。
  掌起镇五姓点村,宋代自余姚挂壁墩吴家迁至吴家(今属五姓点村),清末建宗祠,三进5开间,后为邱吴童小学,尚存。《慈溪县地名志》称从长溪岭吴家迁来,与东山头吴家同族。
  方氏
  方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二十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1.3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
  1.3%。主要分布于龙山、观海卫、匡堰等镇,主要集居地为:
  龙山镇凤浦岙村、淞浦村,南宋初由福建莆田迁来,奉方轸为始祖,始迁祖方轸幼子方融。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宗祠,前后二进,屋10间。南宋末,一支迁淞浦村小范方大汇,始迁祖方震龙,清光绪十八年(1892),族人方元丰等建宗祠六桂堂,前进3间,后进女祠3间,头门3间。词学专家方智范出是族。
  龙山镇方家河头村、匡堰镇岗墩村,南宋末由窖湖迁至河头,称“河头方氏”,始迁祖方天柱。曾建宗祠六桂堂,中堂5间,左右厢各2间,有《河头方氏传真谱》传世。明嘉靖间,一支迁岗墩村,始迁祖方元成。
  龙山镇双马村,明万历间由河南方山迁至方马(今属双马村),清道光间建宗祠六桂堂,正厅5间,左右厢各3间,前进门屋5间。
  观海卫镇城南社区、鸣兴村、东门外村,南宋初由福建莆田迁盐仓(今属鸣兴村),始祖方轸,始迁祖方轸长子方熙。曾建宗祠六桂堂。南宋末,一支迁横塘(今属城南社区),称“横塘方氏”,始迁祖方宗升,曾建宗祠壮谋堂,有《横塘方氏家谱》传世;一支迁团前(今属东门外村),始迁祖方思诚,称“团前方氏”,曾建宗祠五桂堂,二进5开间,尚存后进。有《芦浦方氏家谱》传世。
  观海卫镇东营村、福山村、方家村,南宋绍熙间由宁海下溪迁东营,始迁祖方嵩。明初避倭寇迁于福山,后裔迁方家村前方与后方。建后方绳德堂二进5开间、前方西房、前方六房3座支祠,绳德堂尚存。
  许氏
  许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二十一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1.3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
  1.3%。主要分布于周巷、天元、长河、庵东、匡堰、逍林等镇及宗汉、坎墩等街道,主要集居地为:周巷镇周西社区,明末由诸暨迁至井亭庵(今属周西社区),奉许筑为始祖,始迁祖有四五兄弟,曾建宗祠高阳堂二进。
  天元镇天元村,明代迁自余姚历山张家桥,属姚江许氏,清嘉庆二年(1797)建宗祠怀义堂,有统宗谱《姚江许氏宗谱》传世。分迁宗汉、坎墩等街道及周巷、长河、庵东、匡堰、逍林等镇。
  高氏
  高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二十二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1.2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2%。主要分布于天元、庵东、匡堰、逍林、胜山、附海、龙山等镇及浒山、宗汉等街道,主要集居地为:
  浒山街道旧城区,明代洪武末年自温州乐清迁来,曾建高氏宗祠。
  宗汉街道高王村、天元镇双东村,均迁自余姚历山,双东村东界塘与高王村龙房高氏称前后,有“前面设中堂,后面设祠堂”之说。龙房曾建宗祠。
  匡堰镇高家村,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由括苍迁来,始迁祖高发。宋末建祠,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扩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重修。南宋出进士高选,清代出进士高舆(平湖籍)。南宋江湖派诗人高翥、清书画家高士奇出是族。分迁逍林、胜山、新浦、附海等镇。
  逍林镇水云浦村,明末由渤海迁来,始迁祖高正四。清乾隆间建宗祠保滋堂,二进5开间,尚存。有《姚江林西周塘高氏宗谱》传世。分迁新浦等镇。
  龙山镇杨高村,宋代由慈溪陆家埠(今余姚市陆埠镇)迁至高巷(今属杨高村),奉高逑为始祖。曾建祖庙高巷庙,中堂夹室共5间,厢廊东西6间,门厅5间。
  庵东镇宏兴村、海星村,宏兴村七塘南、海星村八塘南多高氏,均迁自绍兴,至今仅历7~8代。
  郑氏
  郑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二十三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1.11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1%。主要分布于横河、龙山、观海卫等镇及浒山、白沙路、坎墩等街道,主要集居地为:
  横河镇乌山村、古塘街道新潮塘村、坎墩街道坎中村,北宋末年自睦州迁至乌山郑家漕(今属乌山村),始迁祖郑燃。后一支迁新潮塘村东潮塘、坎中村郑家甲,东潮塘曾建宗祠。后郑家甲乏嗣,由陆埠上郑后裔迁居坎墩以传。
  白沙路街道河角村,自余姚郑巷迁至隆兴村夏家桥,清初一支迁至河角。
  坎墩街道三四灶村,清初自郑巷迁至坎东乐字三灶。
  观海卫镇师东村,称“埂田郑家”,始祖郑沛玉。
  龙山镇西门外村,北宋末年由睦州迁至西门外村龙山下,奉郑靖侯为始祖,始迁祖郑煜,系乌山郑家漕始迁祖郑燃之弟。明洪武时建宗祠通德堂,清康熙间增葺,同治间重修。有《镇北龙山郑氏宗谱》传世。晚清著名民信局经营家郑景丰、近代航运业先驱郑良裕出是族。
  龚氏
  龚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二十四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1.0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0%。主要分布于白沙路、浒山等街道及横河、胜山、新浦、掌起等镇,主要集居地为:
  白沙路街道八字桥、长春、墙里等村,元代自四明石潭(今属余姚市鹿亭)迁至八字桥,始迁祖龚宾、龚贸兄弟。龚宾后裔传河西8房,龚贸后裔传河东4房。清康熙间始建宗祠崇本堂,乾隆五十三年(1788)扩建,同治元年(1862)被太平军焚毁,光绪二年(1876)重建。有《姚江梅川龚氏宗谱》传世。八字桥周边多龚姓,分迁浒山街道及横河、胜山、新浦、掌起等镇。
  李氏
  李氏列慈溪姓氏人口第二十五位,2011年8月统计人口数为1.0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0%,1987年列第三十位。主要分布于浒山街道及桥头、龙山、周巷等镇。主要集居地为:
  浒山街道鸣山社区,明代迁自鄞县鄞江桥。桥头镇上林湖村,北宋末年由慈溪德门乡(今属宁波市江北区)迁至上林湖村毛垟坪,始迁祖李修。南宋出进士李唐卿。
  龙山镇西门外村,宋末元初迁自镇海城关李衙前,建二进3开间宗祠,尚存。
  达蓬山与徐福东渡传说
  达蓬山上有关徐福东渡的遗址和几方摩崖石刻,在长期湮没后,于1980年的文物普查和地名普查中被重新发现。1986年,在全县开展的民间文学普查时,龙山乡、田央乡、龙场乡、甸山乡、范市镇等乡镇收集到秦始皇及徐福东渡的传说故事10余则。1990年后,由于对史载遗迹和民间传说的不断发掘整理、研究探讨,达蓬山与徐福东渡传说内容日益丰富。2008年6月,徐福东渡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史志记载
  在各类方志记载中,达蓬山与徐福东渡关系最早见于宋宝庆《四明志》。该志卷十三记有:“东海海上有野人,名庚定子。旧说云:昔从徐福入海,亡匿姓名,自号庚定子。土人谓之白水郎。脂泽悉用鱼膏,衣服兼资绢布。音讹亦为庐定子也。”这条记载引自宋《太平寰宇记》。在该志卷十七中,另有千人坛的记载:“千人坛,在慈溪县西南十五里。高数仞,其上可容千人。耆老相传云,昔秦始皇东游会稽,登山望秩以求神仙。至此,见群峰连延,东入于海,乃命方士徐福立坛祈祷,因以为名。”
  把这两条记载放在一起考察,大致可以理出一条脉络,即秦始皇当年曾命徐福在这里设坛祭祀,然后又命他出海去蓬莱岛求取仙药,但徐福去后却没有回来。其中有部分随行人员留在了海岛上并繁衍生息,他们的后代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是秦代跟随徐福一起的渡海之人。
  元仁宗延祐年间修编的《四明志》中,对达蓬山作了如下记载:“大蓬山,又名达蓬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上有岩高五六丈,左右二崖对峙如斗鸡石。秦始皇东游,欲自此入蓬莱仙界,故名。”明天启《慈溪县志》也有类似记述:“秦始皇登此山,谓可以达蓬莱而东眺沧海,方士徐福之徒而谓跨溟濛,泛烟涛,求仙药而不返者也。”
  据说达蓬山原名“香山”,因山上多香木而得名。自从秦始皇命徐福从这里出海求仙药后,才改名为“大蓬山”,也称“达蓬山”。但光绪《慈溪县志》援引嘉靖《宁波府志》的记述却认为,香山与大蓬山是两座山而非同一山。“大蓬山,慈溪县东北三十五里,宝庆志又名达蓬。山上有岩,高五六丈左右,二崖屹立对峙如斗鸡石。秦始皇东游,欲自此航海达蓬莱仙界,故名。按,大蓬山、香山,昔人合为一山,自《嘉靖府志》始分为二,今从之。”也就是说到了嘉靖年间,有人发现香山和大蓬山虽然是双峰对峙,山体相连,却不能算是同一座山,所以才把二山分列。然而,这一主张并没有为后人所接受,仍然把香山和大蓬山视为同一座山。清雍正《慈溪县志》录有黄宗羲的《香山寺志序》,在该文中,黄宗羲就把香山和大蓬山视作一山。“此山东临沧海,多海市。秦始皇尚驻跸于此,以其可以达蓬莱故谓之达蓬山。《封禅书》言,三神山去人不远,诸仙人及不死药皆在焉,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至,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颇怪此等妄谈,不可以欺愚者。以始皇之明察,方士焉能以凿空乌有之事,令其听信。吾至此山,而所谓黄金银宫阙,居人无不见之。然后知方士之言,未尝无所据也。始皇即欲不信,得乎?”这是黄宗羲登上达蓬山后的亲身感受。在未上达蓬山之前,他也不相信原先的记述和传说,及至自己上山后,才发现这山上云升雾腾,令人飘飘欲仙,远眺海上,宫阙巍峨,时隐时现,这才知道,原来方士所言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一定依据的。秦始皇之所以信以为真,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为此,他还专门写了《达蓬纪游》诗8首,以记录自己登山后的所见所闻。
  在方志中,除了对达蓬山有记载外,还对山上的一些遗迹也多有记录。如康熙《宁波府志》卷二十七载:“大蓬圣迹。达蓬山,峰峦屯拥,飞瀑蜿蜒。有岩石奇峭,成香炉、石笋、伏虎、偃龙之状。秦始皇东游,欲自此航海达蓬莱,故又名达蓬。”这是对达蓬山景点的具体记录。光绪《慈溪县志》卷三十四载:“小休洞。慈溪县东北三十里,达蓬山,岑窕窈窕。秦始皇东游,欲自此航海达蓬莱。”明天启《慈溪县志》引《剡源集》:“文溪北引达蓬,士人相传,秦始皇登此山,谓可以达蓬莱而东眺沧海。”夏侯曾先在《会稽地志》中,有关于马坟的记载:“马坟,县西六十里,有埋马山,秦始皇游海至此,马毙埋之以名山。山麓有墓今皆称马坟。”马坟又称“埋马山”,原属彭桥乡埋马村(今属横河镇)。据《浙江古今地名词典》载:埋马村,“村以山名。又传秦始皇东巡观海,埋死马于此,遂名”。埋马山与达蓬山相距约30千米。
  明嘉靖《观海卫志·形胜》有秦始皇登浪港山之说:“卫名观海,海之大观在卫也。昔秦始皇东巡,刻石会稽,留师勾鄮,观海于其地,因名焉。”在该志卷一的龙山所条中,也有大蓬山、佛迹岩、斗鸡石、香山等记述,并认为香山是大蓬山支脉。此外,由于原慈溪县境与今慈溪市境有较大变动,故在历代《镇海县志》《余姚县志》等方志中,对达蓬山、秦始皇东巡等也有所记述。
  民间传说
  达蓬山与徐福东渡传说,在慈溪的东部地区广为流传。这些传说的总体现状是有人讲、有人传、有人听。从传说的特征看,每一传说都有一个核心纪念物,如小休洞、斗鸡石、旗盘石、望火塘、徐福庙、龙捧石、龙门坊、乌龟石等,不但传说内容丰富,而且每一处都可找到确切位置,这有力支撑传说的长期流传。同时,由于不受场地、形式、时间等制约,传说有着自由性和可变性,会发生一些变异。
  1994年6月,市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和市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向全市民间文学工作者发布征稿函,在全市范围内征集达蓬山与徐福东渡的传说与故事,共收到各类传说、故事20余篇,其中20篇入选1995年3月由慈溪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编印的《达蓬之路》一书,其中与地望相关的传说11篇,包括位于达蓬山上的佛迹洞、秦渡庵与摩崖石刻、斗鸡石、望父石等在方志中已有记述的部分。1999年10月,慈溪市徐福研究会与岱山县徐福研究会共同编印《达蓬山与蓬莱仙岛——徐福东渡的故事》一书,共收录两地的传说故事54篇,其中慈溪入选39篇。2000年6月,由慈溪市风景旅游局编辑、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慈溪景点典故集》内,收录与徐福东渡有关的传说、故事11篇,其中6篇为新搜集。
  2009年5月,市徐福研究会发起在全市范围内再次开展徐福传说、故事的征集活动,至10月共征集各类稿件100余篇,选编成《达蓬山·徐福传说故事集》一册,收录传说、故事77篇,根据内容分为景物、风物、人物3类。景物类传说41篇,所涉范围扩展至范市河头、观海卫蛟门山一带。风物类传说19篇,有的是民间古老风俗的还原,有的是仍在流传的习俗。如古代越人断发纹身的风俗,在很多古籍中均有记载,是越地先民最原始的风俗之一,到秦代,此风俗已渐趋衰落。又如仍在流传的祭灶风俗。伏龙山上九死还魂草的传说,来自于民间歌谣“龙山有株仙石斛,名叫九死还魂草”,由于此草生长于龙山北面的悬崖峭壁之间,据说就是当年徐福想采而又无法采到的仙草。人物类故事17篇,除秦始皇和徐福2个主要人物外,还有瑶丝娘娘、黄天琼等长期以来受到民间崇拜的神灵。
  2011年初,根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每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都应作具体的整理和记录的工作要求,着手对《徐福东渡传说》进行编写前的准备。专集内容包括传说起源、存在价值、流布现状、研究成果、影响范围、保护措施及后续计划等。因为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与象山县共同上报,故编写工作也与象山县徐福研究会联合进行。4月初,拟定编写大纲,经双方确认后开始撰写,至2011年底尚在撰写中。
  研究纪事
  慈溪徐福研究,起始于罗其湘访问日本时的一次谈话。1989年初,徐州师范大学教授罗其湘去宁波途经慈溪时,上达蓬山进行考察。同年2月24日,在接受日本佐贺电视台采访时,罗其湘首次提出慈溪达蓬山也是徐福东渡起航地之一的观点,受到日本徐福研究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之后,在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宣传下,达蓬山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1994年7月、8月,宁波市计划委员会、慈溪市计划委员会、慈溪市委宣传部先后对达蓬山进行考察调研和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并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慈溪市徐福研究会筹备小组。同年10月、11月,龙山镇和三北镇成立徐福研究会。11月28日,慈溪市徐福东渡研讨会在新市宾馆举行,罗其湘作学术报告。会上,围绕达蓬山为徐福东渡起航地的主题,有3位参会代表作专题发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征稿和筹备,1995年3月编印《达蓬之路》一书,收录市内外作者的论文13篇。同年11月28日,慈溪市徐福研究会成立。中国徐福会会长李连庆、副会长罗其湘应邀出席,并上达蓬山考察。1996年1月,范市镇徐福研究会成立。同年4月,在《宁波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上,刊登王清毅、方印华、韩星波、王新高的论文3篇。是年,先后有国家计划委员会投资研究所项目处主任张启贵、北京市专家顾问于英士、浙江省顾问委员会秘书长乐子型、杭州大学教授吕洪年等到达蓬山考察。
  1996—2000年,先后有周乃复、王清毅、章均立、方印华、余仁杰等的10篇论文入选《徐福热》(中国徐福会、世界知识出版社合编)、《徐福考论》(罗其湘编著)、《中国江南:寻绎日本文化源流》(当代中国出版社)等专著。2002年开始,中国徐福会与各地徐福会合作,每2年举办一次活动暨学术研讨,慈溪市徐福研究会每次都派员出席并提交论文。通过学术交流,使慈溪达蓬山是“徐福成功起航地”这一观点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重视,同时也使慈溪市徐福研究会与日本佐贺县、神奈川县的徐福会交流、交往更为密切频繁。2001年4月和2003年10月,慈溪市徐福研究会与日本徐福会在三北镇举办2次专场研讨会,就徐福东渡的意义目的、出海线路、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等作交流探讨。
  2009年9月,由中国徐福会、慈溪市政府主办,宁波雅戈尔达蓬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慈溪市徐福研究会承办的中国慈溪·徐福文化国际论坛在达蓬山大酒店举行,参会代表来自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中国内地的徐福研究人士共17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44篇,并在达蓬山祈福阁前举行祭天仪式暨徐福东渡成功起航地揭牌仪式,会议后汇编成《达蓬山·徐福研究文集》出版。2011年10月,在山东省龙口市召开的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第三届会员大会上,主办方提出编纂《徐福词典》的构想。慈溪代表对达蓬山上徐福东渡遗迹、史志所载资料、徐福的传说故事、风俗习惯等入编条目作详细说明,并提出关于词典编辑基本思路的建议。
  徐福研究也存在争论。1998年6月,应宁波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邀请,慈溪市徐福研究会组织部分人员赴甬与宁波大学学者进行交流,双方观点发生严重分歧。同年7月22日《鄞县日报》刊登《徐福下海不在宁波达蓬山》的署名文章,文章以《史记》为依据,对达蓬山为徐福东渡起航地之一进行分析和批驳。8月10日,《宁波日报·文荟》以《传说不能替代历史》为标题予以摘登。9月9日,《宁波日报》刊登毛昭晰的《关于徐福东渡的几个问题》一文,文章提出在沿海地区虽有徐福东渡起航地遗迹,但在缺乏考古资料佐证下只能作为一种假设的观点。9月11日,《宁波日报》以整个版面的篇幅介绍慈溪在徐福东渡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外交流
  1995年5月,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会见应日本徐福会之邀访问日本的中共慈溪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费志军并题写“慈溪市徐福研究会”和“秦渡庵”。1997年5月,日本徐福会副会长宫下长春一行5人来中国访问,经中国徐福会推荐介绍,于5月7—9日到慈溪考察;回日本后接受《世界日报》采访时,对达蓬山徐福东渡传说遗迹及慈溪经济发展状况作详细介绍。1997年11月23日,日本东京歌剧协会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合演的《蓬莱之国——徐福传说》在慈溪演出。演出共3场,其中2场在慈溪,1场在北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民晚报》和日本朝日新闻、东京广播公司等中外数十家主流媒体均作报道。
  1998年6月10—12日,为纪念中日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日本千叶县玉真美会舞蹈团一行11人至慈溪考察并与慈溪业余歌舞爱好者在国际大酒店共同献演文艺节目。同年11月16日,日本友人须田育邦与田岛孝子至慈溪,在三北镇商量合作筹建徐福纪念馆事宜,双方确定纪念馆的选址、面积、式样、资金来源等。该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2平方米,总投资70万元人民币,三北镇占33%,日本友人占67%。2000年3月30日,徐福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前来参加活动的有日本徐福会副会长奥野利雄、宫下长春、羽田计树、三善喜一郎等10余人,香港徐福会会长李志文,中国徐福会会长李连庆、副会长罗其湘以及宁波、慈溪各界人士共150余人。羽田孜题写馆名。
  2002年6月,中国徐福会在北京召开学术研讨会。羽田孜应中日友好协会之邀出席,会后,羽田孜专程至慈溪达蓬山考察。2007年10月28日,羽田孜再次至慈溪出席达蓬山中国徐福文化园内徐福像落成典礼,并题写“中国徐福文化园”和“福寿齐天”条幅。
  2010年10月,在上海世界博览会日本馆活动期间,佐贺市考察访问团在市长秀岛敏行率领下再次至慈溪,并赠送阿辰观音瓷板画一方。据传阿辰观音是与徐福同时代的女子,在日本人心目中是忠贞和纯洁的象征,曾与徐福有过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作为回赠,慈溪市徐福研究会制作一座通高3.6米、用白麻石制成的徐福石雕像,于2011年9月由佐贺县徐福会会长泽野隆在上海办理石像验收、交接等手续,泽野隆并至慈溪达蓬山考察访问。
  据统计,1997—2011年,日本方面组团至慈溪考察8次,慈溪组团去日本交流7次。互访活动既增进两地友谊,也使徐福文化的研讨得到丰富和拓展。
  艺术创作
  达蓬山与徐福东渡传说除了在学术上研讨、举办各类讲座和民间传说的搜集整理外,为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1997年7月,由省群艺馆高级画师刘文武绘制木刻版画,经邮电部批准,发行徐福东渡电话磁卡。同年10月,在三北镇召开徐福东渡电视连续剧创作座谈会,定剧名《徐福东渡传奇》。1998年4月11日,慈溪市政府在宁波新芝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暨电视剧开机仪式。同年10月,拍摄制作完成20集电视连续剧,在慈溪电视台试映。1999年6月,剪辑成18集的电视连续剧,作为礼物,向参加慈溪杨梅节的人士播放。
  2000年7月,慈溪市徐福研究会向全国歌词作者发出征集函,至年底,共收到省内外作者的应征稿件150余篇。2003年10月,选取其中的诗词、歌词61首,表演唱4篇,汇编成《徐福东渡歌词集》。
  慈溪籍作家戚天法创作的章回体小说《徐福东渡》于2005年10月由中国艺术出版社出版精编本,共40回,计5万余字,是“宁波镶金名片”丛书之一,分上下2卷,线装本,繁体字直排,外有函套,古朴庄重。2010年12月,小说用韩文再版后向国外发行。
  综合史志所载资料、传说故事,并结合达蓬山上的遗迹,慈溪市徐福研究会编绘连环画《徐福东渡的故事》,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于2010年10月出版,第一次印刷5000册,第二次印刷10000册,用于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及宣传赠品。
  1993—2011年慈溪市重点工程
  建设项目述略
  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为对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对慈溪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提高社会事业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慈溪市自1993年始,根据区域发展目标和资源情况,每年选择确定一批建设项目为重点工程项目加以推进。1993—2011年确定重点工程项目291项,其中1993—1995年17项,“九五”时期(1996—2000年)45项,“十五”时期(2001—2005年)72项,“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123项,2011年34项;竣工或基本完工239项。重点工程项目分布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对经济推动作用明显的领域,主要有农业水利建设项目、交通能源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环保建设项目、教卫文体社会事业类项目、商贸旅游业建设项目,分别为35项、45项、47项、10项、32项、28项。2003年始,支柱行业重大项目列入重点工程范围,是年,有14万吨聚酯新建工程等3项;2004年、2005年,分别有6项、3项;2007年,有年产200万台健康型电热油汀生产线项目等4项;2009—2011年,有年产2500吨新型合金材料(钛型材)生产项目等22项及工业效益提升工程44项。此外,重点工程尚有办公建筑、重点住宅区等建设项目。本文着重记述农业水利建设、交通能源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建设、教卫文体社会事业和商贸旅游业建设重点项目。
  农业水利建设项目
  1993—2011年,实施农业、水利建设项目35项,其中农业产业项目7项、围涂工程项目12项、排涝拓疏工程项目11项、治水引水工程项目4项、海塘建设工程1项。
  农业产业项目。1999年,新浦、崇寿农地整理工程;2000年,杭州湾农地整理工程、伏龙山北侧盐碱地开发改造工程;2002年,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工程;2008年,观海卫镇方家浦两侧土地整理及造地项目;2009年,市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项目;2011年,正大集团项目。其中正大集团项目(蔬菜种植项目、蛋鸡养殖项目)尚在实施中。通过土地整理工程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农田标准化,其中新浦、崇寿农地整理面积483.80公顷,新增耕地120.67公顷,建成标准农田431.25公顷;杭州湾南岸农地整理1665.47公顷,建成标准农田1147.33公顷;伏龙山北侧盐碱地开发造地,净增耕地267.87公顷;2008年,观海卫镇方家浦两侧土地整理1735.20公顷,建成标准农田873.73公顷。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市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建成投产,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围涂工程项目。1993年,四灶浦海涂水库工程;1997年,龙山镇海涂围垦工程;2000年,四灶浦西侧围涂工程;2003年,淡水8围涂新建工程;2004年,徐家浦两侧围涂工程;2006年,陆中湾两侧围涂工程;2009年,水云浦至半掘浦围涂造地工程;2010年,徐家浦至淞浦围涂区造地工程(二期)、郑徐水库工程;2011年,水云浦—半掘浦围涂地开发造地项目二期、建塘江两侧滩涂综合治理工程、四灶浦—水云浦围涂地开发造地项目。其中徐家浦至淞浦围涂区造地工程(二期)、郑徐水库工程、四灶浦—水云浦围涂地开发造地项目尚在实施中。四灶浦海涂水库、龙山镇海涂围垦工程、徐家浦两侧围涂工程、淡水泓围涂新建工程及陆中湾两侧围涂工程等项目共投资9.70亿元,围涂20118.63公顷,增加有效土地总量,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支撑。
  排涝拓疏工程项目。1998年,徐家浦排涝工程;2000年,观城附海七塘横江开挖工程;2002年,徐家浦拓宽疏浚工程;2003年,东部三塘横江(淞浦—镇龙浦)拓宽疏浚新建工程、城区骨干防洪排涝新建工程;2004年,中部八塘横江拓疏工程;2005年,西部八塘横江拓宽工程;2006年,东部三塘横江拓疏工程(蛟门浦—淞浦)、城区骨干防洪排涝工程二期潮塘横江(青少年宫路至新城大道段)建设工程;2010年,四灶浦拓疏工程;2011年,灵峰浦拓疏工程。其中四灶浦拓疏工程、灵峰浦拓疏工程尚在实施中。徐家浦排涝拓疏工程、三塘横江拓疏工程、八塘横江拓疏工程、城区骨干防洪排涝二期工程等项目共投资4.97亿元,拓疏河道长度39.19千米,较大程度提高市域抗旱排涝及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治水引水工程项目。1998年,城区河道治理二期工程(大塘河治理西延工程、虞波江拓宽改造工程);2000年,境外(余姚)引水工程;2003年,上虞汤浦水库引水工程;2011年,水体流动大塘江入口段整治工程。其中水体流动大塘江入口段整治工程尚在实施中。治水引水工程的实施,增强河流蓄水能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及资源总量。
  此外,尚有1998年实施的海黄山东侧标准海塘建设工程。
  交通能源建设项目
  1993—2011年,实施交通、能源建设项目45项,其中交通建设项目31项、电网建设工程项目12项、其他能源建设项目2项。
  交通建设项目。1993年,余(姚)慈(溪)铁路;1994年,329国道慈溪段拓宽;1996年,329国道拓宽二期(掌起—澥浦),连接杭甬高速公路的一级专用公路;1997年,浒溪线横河段(1K十700—5K十700)拓建工程、中横线建设工程;1998年,杭甬高速公路慈溪连接线一期工程;2000年,高速连接线延伸段、樟新公路改建工程、芦庵公路改建工程、沿海北线观城师桥段改建工程;2002年,中横线一期工程(周西线—龙场)、杭州湾大桥南岸进场道路工程;2003年,观附公路拓宽改建工程、三七市—海黄山(329国道—沿海北线)拓宽新建工程(古师公路)、杭州湾大桥南岸西侧进场道路改建工程(周西公路)、匡堰(妙山)—逍林(下新塘)新建(改建)工程;2004年,浒崇公路改建工程;2005年,中横线西延工程(周西—小曹娥)、中横线二期工程(329国道复线)、329国道慈溪段(K130+
  400—K150十210)畅通工程;2006年,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工程(大桥南岸连接线)、方淞线新建(改建)工程;2009年,寺马线胜山段建设工程(三塘横江至中横线);2010年,329国道复线北连接线(龙山段);2011年,长邱线改建工程(329国道连接线)慈溪段、余慈城际快速通道工程(余慈大道)慈溪段、观附公路北延(七塘—十塘)新建工程、东三环快速路、市现代农业开发区中心横路(郑家浦—水云浦)路基桥梁工程、杭甬高速慈溪连接线一期(横河段)拓宽改造工程。其中长邱线改建工程(329国道连接线)慈溪段、观附公路北延(七塘—十塘)新建工程、市现代农业开发区中心横路(郑家浦—水云浦)路基桥梁工程、杭甬高速慈溪连接线一期(横河段)拓宽改造工程尚在实施中。交通重点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完善区域交通网络,促进交通建设发展。杭甬高速公路慈溪连接线为境内首条一级公路;中横线的建成,对缓解329国道交通压力、促进余慈一体化路网建设、完善杭州湾南岸区域交通网络起到重要作用。
  电网建设工程项目。1993年,220千伏输变电工程;1996年,中外合作港慈电厂、110千伏观城输变电工程、110千伏横河输变电工程;1998年,110千伏坎墩输变电工程;2000年,城乡电网建设(220千伏慈西变电所、110千伏周巷变电所、110千伏白沙变电所、35千伏崇寿变电所、35千伏杭州湾变电所、35千伏彭桥变电所、35千伏鸣鹤变电所);2002年,220千伏慈东输变电工程;2004年,220千伏慈北输变电工程/220千伏慈东(淞浦)输变电扩建工程;2005年,电网建设工程(220千伏慈南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庵东输变电工程、110千伏附海输变电工程、110千伏掌起输变电工程、220千伏慈北输变电扩建工程、110千伏龙山输变电扩建工程、110千伏师桥输变电扩建工程、110千伏逍林输变电扩建工程、35千伏长河园区输变电工程、35千伏新界输变电工程);2006年,电网工程(500千伏观城变电所,220千伏慈南变电所,110千伏三北变电所、掌起变电所、兴慈变电所、天元变电所,110千伏胜山变电所、滨海变电所扩建工程);2010年,电网工程(500千伏北仑—句章线、220千伏句章—杭湾线、220千伏锦堂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崇胜输变电工程、110千伏耕民输变电工程、110千伏联民输变电工程、110千伏桥头输变电工程、110千伏新都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城南输变电工程);2011年,电网工程(110千伏剑山变电所扩建工程、110千伏附海变电所扩建工程、110千伏徐福变电所扩建工程)。上述电网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慈溪形成以500千伏为龙头、220千伏为主网架、110千伏为骨干、35千伏为辅助的电力综合配套体系,其中500千伏电网总容量300万千伏安、220千伏电网总容量294万千伏安、110千伏电网总容量236.65万千伏安、35千伏电网总容量10.89万千伏安,较好地保障经济快速发展和市民日常生活对电力的需求。
  其他能源建设项目。2005年,宁波—杭州天然气输气管线工程慈溪支线项目;2009年,慈溪风电场二期工程。于2007年完工的宁波—杭州天然气输气管线工程慈溪支线项目,总投资2865万元,新建余姚分输站至慈溪高压输气管线15.24千米及门站1座,2008年1月供气;慈溪风电场二期工程总投资5.50亿元,完成110千瓦变电站及输出线路建设,总装机容量4.95万千瓦,2011年发电8825万千瓦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993—2011年,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7项,其中公共设施建设项目4项、城区道路建设项目19项、旧城改造项目9项、园林绿化建设项目5项、园区建设项目10项。公共设施建设项目。1993年,自来水厂扩建工程;1994年,程控交换机引进工程;1997年,新城水厂扩容工程;1998年,多媒体通信网。
  城区道路建设项目。1996年,新城大道南延工程;1997年,前应路新建工程;1998年,三北大街西延一期工程;1999年,开发大道东延伸段工程、东外环延伸段工程、后二房路北段改造工程;2000年,阳光大道工程;2001年,北外环线中段建设工程;2002年,新城大道北延工程,北外环线西延、东延建设工程;2003年,东外环路南延(至高速连接线一期)新建工程、西外环中南段新建工程、浒溪线景观改造工程;2006年,青少年宫北路改造工程、青少年宫北段工程(镇中路);2010年,景观大道综合改造工程、新城大道北延及坎墩环镇北路东段工程;2011年,明州路西延工程、青少年宫北路北延工程。
  旧城改造项目。2002年,老城区—CBD改造工程;2003年,旧城中心区改造二期工程;2008年,曙光北区居住小区二期工程(星光二期);2009年,北二环东延综合改造工程(城中村改造)、界牌旧村综合改造工程、尚南华庭住宅小区;2010年,梅林保障性住房工程;2011年,城南综合改造工程、新潮塘板块综合改造工程。
  园林绿化建设项目。2000年,峙山文化广场;2001年,中心城区东大门景观绿化新建工程、中心城区西大门景观绿化新建工程;2002年,市民广场新建工程;2003年,峙山文化广场C、D、E地块绿化新建工程。
  园区建设项目。2000年,慈溪华东轻纺针织城(一期);2001年,观城工业园区一期工程;2003年,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园区新建工程、中国(慈溪)家电科技城新建工程、横河轴承专业园区新建工程、中国(慈溪)汽车贸易城新建工程、观海卫镇工业园东区宏一工业园区新建工程;2011年,市商品市场园区建设工程、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市新兴产业集群区建设工程。
  其中北二环东延综合改造工程(城中村改造)、界牌旧村综合改造工程、景观大道综合改造工程、梅林保障性住房工程、明州路西延工程、青少年宫北路北延工程、城南综合改造工程、新潮塘板块综合改造工程等项目尚在建设中。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改善市容市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
  生态环保建设项目
  1993—2011年,实施生态环保建设项目10项。1997年,城区河道污染治理一期第一阶段工程;2000年,城镇垃圾处理场建设(中部垃圾填埋场、东部垃圾填埋场);2004年,东外环线中横线集污干管工程;2005年,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教场山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2006年,漂印染园区污水预处理工程;2007年,东、中、西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世界银行GEF宁波慈溪湿地项目;2009年,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处置项目;2011年,漾山路江综合整治工程。其中漾山路江综合整治工程尚在实施中。
  生态环保项目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2008年开工建设的世界银行GEF宁波慈溪湿地项目,分自然湿地和工程湿地2项目,自然湿地项目投资1000万美元,总面积43.50平方千米;工程湿地项目投资712万美元,占地面积近90公顷。2010年6月,自然湿地对外开放。2010年基本完工的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为国内首个县级市区域污水治理工程,总投资12.05亿元,新建东部、北部污水处理厂各1座和尾水湿地处理系统,以及配套收集、输送管网泵站建设,建成排水设施管网633千米、泵站70座,改善市域河网和地面水环境质量。
  教卫文体等社会事业类项目
  1993—2011年,实施教卫文体等社会事业类项目32项,其中教育类项目12项、医疗卫生类项目8项、文化体育类项目7项、其他社会事业类5项。
  教育类项目。1995年,慈溪中学迁建工程、实验小学迁建工程;1997年,逍林中学迁建工程;1999年,观城中学迁建工程;2000年,实验中学高中部建设;2001年,慈吉教育集团校舍新建工程;2002年,育才中学迁建工程;2003年,西部教育园区新建工程(曙光中学新建工程、行知职高新建工程、周巷职高新建工程);2006年,市职业高中新建工程;2008年,市早期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工程;2010年,西门小学扩建工程、西门中学易地改造工程。
  医疗卫生类项目。1995年,慈溪中医医院建设;1999年,市人民医院迁建工程;2006年,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工程、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2007年,市人民医院行政综合楼工程;2009年,市第二人民医院迁建工程(慈林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市峙山医院迁建工程。
  文化体育类项目。1999年,市广播电视中心新建工程、市体育中心新建一期工程;2002年,市图书馆建设工程;2004年,市文化艺术中心工程;2007年,慈溪体育馆工程;2010年,科博文化中心等公建群;2011年,慈溪剧院新建工程。
  其他社会事业项目。1997年,市殡仪馆建设;1999年,民兵训练中心建设;2008年,慈溪(杭州湾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基地);2009年,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工程、市社会福利院工程。
  其中西门中学易地改造工程、慈林医院新建工程、市第三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市峙山医院迁建工程、慈溪剧院工程、科博文化中心等公建群等尚在实施中。
  一大批教卫文体等社会事业项目的建设,使全市的公益服务建设更加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基本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2006年立项的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工程(市技工学校迁建工程),占地面积20公顷,总建筑面积8.76万平方米,学校建设规模为90班、4500名学生,总投资2亿元,2010年完工,当年5月搬入,2011年有56个班级,学生2127人;2003年竣工的市人民医院占地面积9.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20万平方米,为境内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于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2009年竣工的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市人民医院行政综合楼3项工程,集行政办公、基本医疗、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于一体,总占地面积6.7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总床位700张;2011年完工的慈溪体育馆,占地面积3.60公顷,总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度34.50米,总投资1.68亿元,总席位5821座,其设施、设备和功能在县级处于领先水平,并获得屋面钢结构工程中国钢结构金奖;2011年完工的市社会福利院工程,总投资3750万元,总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规模300张床位。
  商贸旅游业建设项目
  1993—2011年,实施商贸业、旅游业建设项目28项,其中商贸业建设项目23项、旅游业建设项目5项。
  商贸业建设项目。1993年,慈溪大厦、工业品批发市场;1994年,国贸大厦、农行(慈溪市支行)营业大楼;1995年,市粮食储备库;2001年,白沙农贸市场迁建工程;2003年,中华(天元)古旧家具城新建工程;2004年,白沙综合商圈动迁工程、中国(慈溪)建材机电物流中心;2005年,慈北粮食储备库和粮食加工中心工程;2007年,香格国际广场;2008年大润发超市、市工业品批发市场二期项目、慈溪杭州湾世贸商城项目;2009年,浙大网新智慧谷、慈溪雷迪森港湾酒店、麦德龙超市;2010年,银泰广场项目、沃尔玛超市项目,总部经济一期10幢商务楼建设、联盛国际商业广场;2011年,城西休闲娱乐商务区一期、红星美凯龙慈溪项目。
  旅游业建设项目。1993年,杭州湾大酒店;2003年,五磊山风景区新建工程、达蓬山文化旅游区新建工程;2008年,慈溪嘉丽环球中心(五星级大酒店);2011年,鸣鹤古镇保护开发工程。
  其中香格国际广场、慈溪市工业品批发市场二期项目、慈溪嘉丽环球中心(五星级大酒店)、总部经济一期10幢商务楼建设、联盛国际商业广场、银泰广场项目、城西休闲娱乐商务区一期、红星美凯龙慈溪项目、鸣鹤古镇保护开发工程尚在建设中。
  商贸旅游业项目的建设,推动商贸企业和业态的提升,加快服务业发展。2008年12月完工的大润发超市项目,总投资1625万美元,占地面积2.31公顷,建筑面积4.79万平方米,营业面积3.60万平方米,经营商品3万余种,2011年实现营业额4.98亿元;2009年8月投入使用的慈北粮食储备库,占地面积6.65公顷,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总投资6770万元,建有12幢粮仓、机械库、麻袋仓,仓储容量5万吨,改善储粮条件,提高储备能力;1994年6月开业的杭州湾大酒店,后几经扩建,1995年10月被评为三星级饭店,1999年8月升格为四星级饭店,2005年1月被全国旅游星级饭店评定委员会批准为五星级饭店;五磊山风景区新建工程共投资1900万元,先后建设莲花园和藏云溪工程,分别于2005年6月、2008年4月完工;达蓬山文化旅游区新建工程总投资4亿元,根据不同文化内涵和功能,建成徐福文化园、佛教文化区、欢乐水岸、石窗文化区和度假酒店区5个区域,2008年9月对外开放。
  慈溪民办教育纪略
  慈溪民办教育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民间兴办私学的良好民风和社会基础。早在三国时期,鸣鹤场已有虞都尉讲舍。南宋时,沈恒在沈师桥建海隅书屋。清朝后期,为义学发展鼎盛期,有三管义塾、遗安义塾、凤湖义塾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旅日爱国华侨吴锦堂为发展教育开启民智,在故乡东山头购地近4公顷,独资创办锦堂学校;3年后,学校粗具规模,吴锦堂前后共出资20余万元,与陈嘉庚、聂云台齐名,被誉为20世纪中华爱国华侨“办学三贤”。光绪三十二年,鸣鹤乡人叶鸿年创设敬乐两等小学堂。民国初,家中设馆建塾、聘师教子的有浒山南门纲记、浒山北门启记、马家路马朝盛等。至清末民国初,私塾大都改办为学堂或学校。民国8年(1919),全县103所小学,其中私立30所。民国中后期,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根据各自特点创设民办学校。龙山巩院创办凤湖私立初级中学,周巷创办姚江私立初级中学。行业民办学校有盐工子弟学校19所,学生近2000人;草帽业小学1所,学生500余人;棉业学校3所,学生近500人。
  1950年3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发出“维持私校,发动民办”的训令,并拟订办法,民办学校迅速发展壮大。1951年,有私立学校、民办学校209所,学生1.49万人,分别占全县学校数、学生数的86.4%、65.1%。1952年始,私立、民办学校逐渐转为公立学校。1956年,私立学校全部转为公立学校。1955—1958年,大力发展民办学校(幼儿园)。1958年,全县民办小学从上年的114所、9385人(学生)增加到506所、4.75万人。1966—1976年,公立学校下放、下伸至公社或生产大队,办学体制为公立学校和集体办学校。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政府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随慈溪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教育观念转变、政府的大力支持,慈溪民办教育起点高、发展快、覆盖面广,并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至2011年,全市共有民办教育机构372所,其中幼儿园237所、中小学21所、培训学校98所、亲子园等16所。
  办学领域和形式
  1988年后,民办教育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办学领域涉及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等层次;初步形成以个人办学、股份制办学、教育集团办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民办教育格局。
  幼儿教育领域大多以个人办幼儿园为主,也有少数较大幼儿园以股份制形式创办。1995年7月,私立金山开发幼儿园创设开园,首批250名幼儿入园。此后,民办幼儿园发展迅速。至1998年,全市新建民办幼儿园140所,改建、扩建16所。1999年9月,慈吉幼儿园在浒山虞波广场西侧创办;该园占地面积1.65公顷,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2001年,制定《慈溪市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实施细则》,激活办学投资机制,当年有18个镇中心幼儿园由社会力量投资新建或重建。至2008年,全市有幼儿园246所,除市机关幼儿园和市实验幼儿园,其余244所幼儿园均为私立幼儿园。2010年,全面实施学前教育规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始建设公办幼儿园,减少私立幼儿园。
  基础教育领域办学有个人办学、股份制办学、教育集团办学等形式。1995年5月,光华教育集团在龙山镇创办宁波光华学校,成为宁波市内首家设立幼教、小学、中学部的全日制民办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0.56公顷,建筑面积3.47万平方米。1998年5月,市定时器总厂厂长沈宏邦独资创办的育才中学,为慈溪市第一所民办寄宿制完全中学,当年招收270名学生。1998年6月,以股份制形式办学的实验中学,在青少年宫北路创办;该校由慈溪中学与慈庄轴承工贸有限公司共同出资2880万元,分别占股份25%和75%,是宁波市内最先创办的股份制学校。1999年,由安徽人个人出资的慈溪第一所外来民工子女学校——横河育才小学创办。随着外来民工剧增,民工子女学校发展迅速,至2011年,22所民工子女学校,14所转为集体办,8所为个人办。2000年3月,慈吉教育集团成立。2000年5月,慈吉教育集团创办慈吉中学。2008年6月,慈吉教育集团与慈溪中学以股份制形式创办慈中书院(高中),慈吉教育集团以资金形式出资90%,慈溪中学以无形资产出资10%。
  职业教育领域办学主要有企业出资或民建公助。1995年,金轮集团高级职业中学成立。1999年,金轮集团依托浙江大学建立宁波金轮职业技术专修学院。2006年,宁波金轮职业技术专修学院停办。
  社会培训机构大多由个人出资举办。1988年,华山书法艺术学校(华山书画院)在浒山创办,开社会培训领域个人办学之先;学校培训面向全国招生,学员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培训人数累计3万余人。2011年,全市有培训学校98所,其中97所为个人办培训学校;培训内容涉及教育、文化、科技、体育、艺术、休闲健身等,年培训学员1万余人次。
  政府支持和管理
  20世纪90年代始,慈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重视,教育消费成为富起来的慈溪人让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重要内容。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择校热、普高热、家教热等社会因素,成为慈溪民办学校发展动因。
  市政府因势利导,政策引领,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资源和政策环境,同时不断加强引导、管理,促进民办教育良性发展。1994年,市政府印发《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动员社会力量举办职技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于民办职技教育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招生列入市招生计划,学校享有招生自主权;收费标准可高于公立学校,可向学生收取集资建校费;征用土地、建造校舍及供电用水等方面享有公立学校同等待遇;开通公立教师到私立学校流通渠道,享受与公立教师同等待遇等。之后,根据民办教育发展态势,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逐步规范政策、制度,制定实施《慈溪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实施细则》《慈溪市社会力量办学招生管理办法》《慈溪市社会力量办学招生管理规定》《慈溪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试行办法》《慈溪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实施细则》《慈溪市社会力量办学收费行为管理实施办法》《慈溪市社会力量办学教师管理暂行规定》《慈溪市社会力量办学教育教学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做好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慈溪市外来民工子女学校管理暂行规定》《慈溪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暂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整治幼儿园无证办学行为的通知》《慈溪市民办学校(幼儿园)招生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民办中小学收费管理的通知》《关于规范民办普高自主招生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和规范2007年教育收费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规范高中段学校和民办中小学收费行为的通知》等。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市财政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专项经费。2011年,市财政对民办学校教育事业费拨款1.37亿元。
  办学成绩和贡献
  各类民办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筹措办学资金,使全市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断提高。2011年,较大的民办学校资产超过1亿元,其中实验中学4.85亿元、慈吉教育集团3.35亿元、育才中学(含小学)1.70亿元。是年,全市民办学校教育资产10.30亿元(不含幼儿园、培训学校及集体办学校),缓解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支持政府教育均衡化战略、实现教育公平目标的实施。
  民办幼儿园创办早、发展快、数量多,覆盖每个镇(街道),是普及学前教育的主力军。2011年,全市有幼儿园254所,在园幼儿4.89万人,教职工数5015人,其中民办幼儿园分别占93.3%、89.8%、88.1%;慈吉幼儿园等省一流民办幼儿园,硬件、软件等都享誉省内外,优质教育惠及全市。
  2011年,全市民办小学12所,其中私人办民工子女小学8所,学生7438人,缓解部分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为慈溪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2011年,民办中学9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146班,在校生6943人,分别占全市的35.7%、33.6%、31.5%。民办中学为全市分担普及初中和升学压力,尤其是缓解初中升高中“渡峰”(2003—2005年,慈溪初中生比常年多,形成升学“峰口”)压力。2003年,全市初中38所,招生315班、1.42万人,其中民办初中4所(实验中学、育才中学、慈吉中学、光华初中),招生28班、1313人,分别占全市的10.5%、8.9%、9.2%。是年,全市普通高中13所,招生136班、7261人,其中民办高中4所(实验中学、育才中学、慈吉中学、光华中学),招生33班、1599人,分别占全市的30.8%、24.3%、22.0%。
  民办教育发展增加慈溪社会教育资源总量,一些办学条件优越、规格高、师资强的民办学校促进和提升全市办学水平。慈吉幼儿园被评为省示范性幼儿园、省一级幼儿园、全国优秀民办幼儿园、全国先进幼儿园。实验高中、育才中学(高中部)被评为省二级重点高中和省一级民办普通高中。
  民办教育的发展激活民办教育与政府之间的调节关系,改变政府高度集中的单一体制。民办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市场规则和教育规律办学,并在运行、管理、人事、分配等方面,为公立学校办学的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民办学校为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势必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育才中学强化外语教学,初中始举办外语实验班,学校成为宁波市中小学外语教学实验基地。光华学校外语教学由境外教师授课、小班教学、军校管理,学校与美国ILP国际语言组织及加拿大加信教育中心合作办学,创设良好的英语教学氛围。实验高中的理科实验教学、英语特色教学,学校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实验学校;实验中学(初中)的外语小班化、引入境外教师、注重口语等特色提升学校档次,被评为省城镇示范性初中。慈吉小学的英语教学小班化实现“天天英语”;艺术教育实行艺术教育社团化与普及化相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现“家家电脑”。民办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品牌促进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竞争。
  学校选介
  慈吉教育集团1999年,中国·慈吉集团董事长徐娣珍独资创办慈吉幼儿园,是一所寄宿制与日托结合,幼托一体化的现代化幼儿园。园舍占地面积1.65公顷,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当年投资3000余万元。2011年,在园幼儿22班、640人;教职员工124人,专任教师58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9人。教师持证率100%,65%为本科学历。幼儿园以培养具有高品位的新世纪儿童为办园宗旨,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联合办学,被命名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实验幼儿园,并被评为全国优秀民办幼儿园、省示范性幼儿园、省一级幼儿园。2000年3月,成立慈吉教育集团,并相继成立慈吉中学和慈吉小学。慈吉中学占地面积18.68公顷,建筑面积11.80万平方米,投资1.80亿元。慈吉中学被评为市优秀民办中学,8届中考成绩列入全市前茅、7届高考上线率100%。慈吉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全寄宿学校,校园占地面积6.87公顷,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投资1亿元;设64个班级,有专任教师161人、职工242人,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民营小学;学校被评为省示范小学、省一级小学;小学自创办至2011年,毕业6届、69班、3264人。2008年6月,慈吉教育集团和慈溪中学合作创办慈中书院。慈吉教育集团形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一体化办学格局。
  至2011年,慈吉教育集团有中小学学生4710人(不包括慈中书院),在园幼儿640人;专职教职工414人,其中专任教师344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集团所属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共占地面积27.20公顷,建筑面积18.38万平方米。
  慈吉教育集团董事长徐娣珍2006年9月由省教育厅、省人民教育基金会授予省第十七届绿叶奖,同年11月由中华全国教育家协会授予“全国杰出教育家”称号,并当选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理事,省民办教育协会第二届、第三届副会长。
  育才中学(含育才小学)为慈溪市新时期第一所民办完全中学。1998年5月,由慈溪市定时器总厂厂长沈宏邦独资创办。学校原址位于市三北大街58号(原城镇职高校址)。2003年8月,学校易地新建,搬迁至北三环东路1899号。2005年,创办一所民办寄宿制的育才小学,地处孙塘北路清水湾地段,为人才引进公寓、清水湾别墅区及浅水湾别墅区配套学校,学校按省万校标准化标准设计建造。2006年7月,择址担山北路1100号新建初中部(育才初级中学)。学校实施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011年,小学23班,学生987人,专任教师70人;中学80班,学生3974人,其中初中39班1984人、高中41班1990人,专任教师260人,学历合格率100%,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22人;中小学占地面积15.37公顷,建筑面积10.54万平方米。
  学校布局合理,拥有设施齐全的教学楼、实验楼、体艺馆、多功能报告厅、塑胶田径场、师生餐厅、师生公寓,有先进的校园智能化布线系统和监控报警系统。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宗旨,以“办高层次学校、育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培养创新型、发展型人才为切人点和突破口,重视强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打造数学特色教学和英语特色教育等名牌学科。学生学科竞赛累计获奖国家级18人次,省、市级1500余人次。学校先后被评为宁波市现代化建设达纲学校、省一级民办学校、省二级重点中学、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直属小学、全国国学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学校等。
  育才中学董事长沈宏邦因响应民盟中央发起的“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梅颖(曾于2011年9月视察育才中学)赞扬,被民盟中央授予“纪念中国民主同盟成立70周年先进个人”称号。
  实验高级中学创办于2000年,由宁波慈庄轴承有限公司独资建造。地址古塘街道金桥路488号,占地面积6.98公顷,建筑面积4.23万平方米。校园各类设施齐全,基本实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2011年,有41个教学班,2135名学生,教职工138人,专任教师131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32人。2006年12月,被省教育厅、省民办学校协会聘为浙江民办院校教育扶贫工程院校。2007年3月,被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单位聘为西部地区教育顾问单位。
  学校以建设高品位、现代化民办普通高中为目标,坚持文化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提升质量的办学策略。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昂立教育集团慈溪教学实验基地,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提升学校的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办学10年间,重点大学升学率平均超过30%,本科上线率平均超过85%。2005年、2009年,各有1名学生分别获得市文科第一名。有2000余人在宁波市级以上各级学科竞赛中获奖,获得宁波市级以上团体优胜奖47次;学校的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市教育品牌。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重质量、守诚信双十佳”民办学校、省二级重点普通高中、省一级民办普通高中、省绿色学校、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宁波市首批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宁波市教科研先进集体、宁波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观海卫爱心学校市规模最大的民办民工子女学校,原名“爱心小学”,2001年6月由方利亚夫妇创办。2003年,投资1500万元易地新建。2004年9月,迁入新址塘下村,更名“爱心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30公顷,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设小学部和初中部。2011年,小学部26班、学生1416人,初中部9班、学生491人。学生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10余个民族。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学历合格率100%,大专以上学历98%(本科毕业40%)。校舍设施齐备,建有教学楼、行政办公楼、综合科技楼、体艺馆、学生食堂;有多媒体综合电化教室8个、物理生化科学实验室3个、计算机教室2个,并设有语音教室、图书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少先队活动室和塑胶运动场、篮球场等;教室配备多媒体设施,教师人手1台电脑。学校以建设“师生留恋、家长信赖、新慈溪人向往的学校”为目标,提出“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用心纺织未来的希望”,实现让民工子女有书读、读好书;建立文艺社、足球队、航模队、科技组、书画组等,并多次获奖。学校先后被评为省标准化学校、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并获得全国体育活动优秀基层组织奖等。
  《慈溪县志》编纂始末
  在1984年7月慈溪县第九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县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出编修新《慈溪县志》。1986年3月和5月,县政府先后发文,建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简称“编委会”)及其办公室(下称“办公室”),《慈溪县志》编修工作正式启动。办公室为介绍修志理论、报道工作进程、交流工作经验、联络各地相关单位和专家,于1986年6月创刊《慈溪县志通讯》(1988年易名《慈溪修志通讯》)。
  《慈溪县志》的编纂工作历时5年,始终在编委会领导下进行。5年中,先后举行6次编委会会议,其中县(市)委书记或县(市)长出席讲话的4次。
  收集资料
  《慈溪县志》编纂工作的第一阶段历时近2年,自1986年8月启动,至1988年5月基本结束。
  第一次编委会会议1986年8月11日,编委会举行首次会议,副县长、编委会副主任唐廷文主持,县长、编委会主任谢建邦作题为《编写〈慈溪县志〉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的讲话,编委会及其办公室成员28人与会。会议讨论通过由办公室起草的《〈慈溪县志〉编纂工作规划》及修志第一阶段的工作任务,研究确定承担初稿撰稿任务的单位。并决定聘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郑祖安、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范无伤、《慈溪科技报》主编晓洋为《慈溪县志》顾问。
  同年10月10日,编委会召开全县首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雅根作题为《切实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的报告,全县有修志任务的单位派分管领导及主笔出席。会议落实编委会确定的《慈溪县志》编纂工作第一阶段任务。
  建立基层修志队伍至1986年9月,在县级机关各部门和镇(乡)及重点厂校建立基层修志机构81个,配主笔79人、编写人员90人,并确定各单位分管领导,形成《慈溪县志》编修队伍。随即开始人员培训,印发修志文件及相关专业文章,组织学习修志理论和外地修志经验;办公室全体成员还前往嵊县、萧山及江苏省大丰县等地取经,并请外地专家来慈溪讲课,使修志人员逐步明确修编地方志的意义和地方志著作的性质、特点、体例及编纂方法。
  旧志“回家”活动1986年年底开始,办公室通过张贴公告及在报纸和电视上发表启事等办法,征集与慈溪现境相关的旧方志。至1988年,共计收集到雍正《浙江通志》、嘉泰《会稽志》、宝庆《四明志》、康熙《宁波府志》、天启《慈溪县志》、雍正《慈溪县志》、光绪《慈溪县志》、民国《慈溪县新志稿》、万历《余姚县志》、康熙《余姚县志》、光绪《余姚县志》、民国《余姚县新志稿》、民国《镇海县志》、民国《镇海县新志备稿》、民国《余姚六仓志》、嘉靖《观海卫志》、嘉靖《临山卫志》、道光《浒山志》和嘉庆《杜白二湖全书》等共23种282册683卷。这些旧方志,有的如雍正《浙江通志》、光绪《慈溪县志》和民国《余姚六仓志》《浙江省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为顾问郑祖安捐赠,县政府于1988年4月举行赠书仪式;有些是据收藏单位或个人所藏原件复印;有的征集到时并不完整,如雍正《浙江通志》缺8册,后通过向其他收藏单位复印得以补齐。其中稿本民国《慈溪县新志稿》,办公室于1987年校订刊印。
  编定纲目初稿1987年年初,办公室参考旧方志和外地新编地方志的体例和纲目,按小编模式拟定并公布《慈溪县志》纲目第一稿。该稿除卷首、卷末外设28编141章512节。计划除大事记、建置、自然环境、人物等内容由办公室直接编写外,其他各专志初稿由相关单位撰写,办公室编辑分工负责联系和编辑加工。
  开展资料收集年活动办公室确定1987年为资料收集年,组织全县修志人员按县志纲目广泛搜集资料。由于慈溪县境1954年有大幅度变动,现境的历史资料分散在慈溪、余姚、镇海3县相关文献中,资料的收集、析出和拼合工作十分复杂、困难。在试点基础上,办公室提出资料收集范围、方法和摘录规范的要求,下达给全县修志人员。接着先以县内收藏的资料为对象进行实战练兵。1987年春季开始赴外地采集,比较集中的外出采集工作有2次。一次组织近10人于年初赴南京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南京图书馆,用半个月时间,采集到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活动的档案;一次在4—11月间,先后安排100多人次赴省档案馆、浙江图书馆查阅,计摘抄卡片4万余张,总字数1000余万字。至1988年6月,全县共收集地方志资料约3200万字,比编委会提出的要求2000万字多1200万字;并对资料作初步的整理归类,打下较好的资料基础。
  资料工作大检查1988年5月10—31日,用22天时间分3阶段开展全县方志资料工作大检查。第一阶段就领导重视程度、收集是否全覆盖、资料的数量和质量、资料的规格及编排等方面进行自查,写出自查报告。5月19日开始,编委会安排14位编委分别率检查组赴对口单位进行互查,听取自查汇报,查看具体资料,研究缺漏情况,并指导被查单位制订弥补措施及计划,限期完成。最后,召开全县收集资料再发动会议,要求按新的县志记述范围的统一意见查漏补缺。
  编写分志稿
  1987年底,基本完成资料收集工作的单位开始试写分志稿。1988年4月至1989年9月,全面开展分志稿的编写。
  修志队伍充实调整1987年8月27日,县政府任命县政协副主席李公亭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1988年4月,县政府任命县政协原主席徐长源任编委会副主任兼《慈溪县志》主编、锦堂师范学校原副校长周乃复任编委会委员兼《慈溪县志》副主编。1988年10月,慈溪撤县设市,市政府于同年12月3日公布市地方志编委会组成人员:谢建邦任主任,唐廷文、叶沛芳、徐长源、李公亭任副主任,周乃复等22人任委员。专职编辑人员结构经调整渐趋合理化,13名编辑,3人曾从事党政机关领导工作,3人曾任报刊编辑或报道工作,2人为中学教师;其中1人为高级职称,7人为中级职称;主编外,50岁以下4人,50~60岁4人,60岁以上4人。
  第二次编委会会议1987年12月12日举行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就县志规模、断限、完成期限作出决定。会议由副主任唐廷文主持,主任谢建邦出席并讲话。会议同意全志按通志要求编纂,下限由1985年延至1987年,全书规模同意突破省的有关县志篇幅的规定,约为150万字,要求在1990年年底完成全稿撰写。会议经讨论,同意办公室提出的《慈溪县志》入传人物名单和《慈溪县志》书名题签采用虞世南墨迹集字的意见。
  同年12月29日,编委会召开由各编志单位分管领导和主笔出席的全县第二次编志工作会议,贯彻落实第二次编委会的各项决定。
  制定《凡例》和阐释文件1988年4月底,办公室制定《慈溪县志·凡例》(简称《凡例》)。《凡例》多方征求省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及专家意见,研究其实际可行性,进行修改。同时,办公室编制《〈慈溪县志〉分志稿编写通例》和《〈慈溪县志〉书写规则》2个文件。前者分观点与材料、断限与地域、体例和行文、编写程序4个部分,计17条;后者分基本要求、称谓、时间、数字、计量、引文、图像7个部分,计29条。这两个文件对县志编纂中要碰到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关于记述范围和上下时限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提出具体处理意见,使分志稿编写人员有遵循的依据。
  组织培训强化规范办公室于1988年6月30日至7月3日举办业务辅导会,邀请省地方志学会会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魏桥编审,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浙江人民出版社地方志编辑部主任潘一平编审,省地方志编纂室主任俞佐萍和杭州大学副教授傅国通来慈溪讲课。专家们先用一天时间,审议县志《凡例》和2个配套文件,提出修改意见,并于7月2日给全县修志人员讲课。使修志人员深入了解《凡例》等3个文件,具体修志有规范可循,为县志编纂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主动寻求专家指导办公室通过《慈溪修志通讯》以及上门走访、通信联络、接待来访等办法,向外地专家、领导通报县志编纂进程及编辑思想的研讨情况。刊物每期外寄700余份,得到各学科专家、各级领导和慈溪籍旅外人士的热心响应。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来函来稿来访提供意见的有陈训慈、陈桥驿、袁可嘉、夏衍、冯梯云、吴耕民、姜彬、路工等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数十名,有的热情鼓励,有的提出看法;有的提供具体修志资料,给慈溪修志提供指导、帮助。
  第三次编委会会议1988年12月14日,编委会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就分志稿编纂及开展初步总纂有关问题作出决定。会议由副主任唐廷文主持,主任谢建邦作会议总结。会议听取主编徐长源题为《以质量为中心,抓好分编总纂工作》的报告、副主编周乃复关于《凡例》及两个附属文件的制定及试行情况的汇报。会议同意《凡例》的观点,决定“以现境为主,适当照顾历史”作为处理记述范围的原则,以商品经济发达、境域变迁巨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作为主要的地方特色,要求切实贯彻执行。会议还批准办公室关于分志稿的编写及总纂第一阶段工作的安排。
  修改调整纲目在第二次编委会会议召开前,办公室对《慈溪县志》纲目的编章结构进行部分调整,并要求各单位在1988年4月前对编下章节目结构提出修改意见。其后办公室按《凡例》及其附属文件的具体要求,再次以科学和事理为依据、以收集到的资料为基础、按突出地方特色的要求,重新审理、调整纲目设置,形成县志纲目第二稿,作为分志稿写作的纲目依据。此稿用破格设编法突出地方特色,如《围垦》《盐业》独立设编,《棉花》独立成章等,以反映“二白”(盐、棉)等特色。并注意从地情出发安排章节结构,如《建置》编按各历史时期实际辖地记载;《农业》编按作物品种横排记述,使地域农业特色得以显露,也为棉花独立设章创造条件;《人物》编采用现境人物立传、原县境已划出区域人物作简介的方式记载;《文物》编采用正文记现境文物,设附表介绍原县境文物。调整后的纲目,以概述、大事记为经,以27编专志为纬,后设附录。
  修志资料查漏补缺办公室对分志稿断线缺项及资料单薄等情况作专题研究,采取针对性的弥补措施。特聘上海几位退休文化人,代为查阅旧上海报纸,摘录对慈溪现境各方面的报道。组织开展几项专题调查,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如用2个月时间对海塘遗迹进行实地踏勘、座谈,走访100余位老干部、老农民,从而搞清楚历代海塘的起讫点、走向以及各海塘分段修筑情况,并为历代海塘图的编制提供定位资料。又如对民俗民风调查,专门聘请几位文化人对姚北、慈北地区几个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专项调查,收集特别缺乏的民俗资料,诸如鸣鹤牌坊、坎墩女祠堂、清末现境寺庙数以及关于堕民、大姓源流、三北帮会等一些资料得到发掘。
  总结推广志稿编写经验办公室挑选较优秀的分志稿进行评审,发表评审文章,以总结、推广经验。1989年1月23日召开《慈溪县盐政志》评稿会议。在此专志基础上浓缩编撰而成的《慈溪县志·盐业编》,在资料翔实、结构关系处理、反映行业经历、突出特殊地位、记述生产工艺、注重谋篇布局等方面都比较优秀。办公室通过评稿会议及发表评稿文章等方式,向全市推广。
  同步进行图片编纂在分志稿撰稿同时,确定专人负责照片收集、拍摄和地图设计制作。照片前期以征集为主,后转入有计划的拍摄工作,确定选题计划,按季节及时抓拍。地图先制定编图大纲,逐幅落实设计和制作。如联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请有关专家利用该校丰富的古籍藏书,编制《慈溪县海岸线变迁图》,并组织专业评稿会议加以审定,然后交专业单位清绘成稿。
  责任编辑指导加工办公室要求各分志成稿后必须组织评稿会议,经评后深加工才可由单位领导签署上交。同时规定办公室责任编辑须参加相关志稿的评审会议,在会上代表办公室按《凡例》规定及相关标准提出具体意见;会后还须参与该单位的评审意见整理,指导评后加工。分志稿上交后,由责任编辑按纂稿标准进行编辑加工,形成正式志稿送交总纂。据统计,至1989年3月,按此流程完成撰写、加工任务的分志稿约占全部志稿的60%。
  县志稿总纂
  县志总纂分两步进行,第一阶段于1989年3月开始,9月形成总纂一稿。此阶段的总纂,要求形成《慈溪县志》全书雏形;提升部分质量较低分志稿的质量,使全志各部分的篇幅、资料及文字质量相对均衡;审查志稿各部分贯彻《凡例》的情况,改写不符合《凡例》要求的文稿。第二阶段于同年10月开始,进行深度加工,于1991年底完成总纂稿,计130万字。
  按纲目拼接组合基层修志单位提供的分志稿基本按单位实际承担的工作内容编写,采入县志时须按县志的纲目设置作切割调整,以消除部门志痕迹,提高县志的整体性。如有关盐民运动、盐民生活、盐区民俗等,由市盐业局负责编写,总纂时须切出,分别归入群众组织、人民生活和民情风俗各编中。相关编章在文字衔接、目与子目设置等方面要作相应处理,使切出或切入部分能自然融合,浑然一体。
  分志稿分类处理经编辑加工的分志稿,大致分为3种情况。约三分之一内容充实,体例规范,观点、材料、结构和行文符合《凡例》及相关要求,总纂时不作大的改动,即列为总纂一稿;约三分之一材料丰富,但记述流于流水账,比较呆板,数据加工处理不深甚至未作加工,须加强概括叙述、资料重新组合,合并一些子目或自然段,经较多的修改后列为总纂一稿;另外或缺项断线,或结构混乱、层次不清,或不合志体,则在补充资料后易人重写,再请单位领导审看后成为总纂一稿。
  统一文风在审看分志稿时,办公室发现大事记、工业、农业、人物诸分志稿文风比较接近,记述也符合志体;总纂时决定除方言等个别专业性较强的部分外,全志的行文风格向这几编靠拢,个别差距较大的,则请相关编辑作文字加工,力求文字风格基本一致。
  第四次编委会会议1989年10月5日,在《慈溪县志》分志稿接近完成情况下,编委会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主编作题为《有关总纂的若干问题》的讲话,副主编代表办公室作《〈慈溪县志〉分编工作的回顾和总纂设想的汇报》,副主任唐廷文作会议小结,布置《慈溪县志》第二阶段的总纂工作。总纂工作由主编负责,办公室全体专职编辑参加,并要求各修志单位保留机构和人员,配合做好资料的复核和补充。
  专职编辑集中学习第四次编委会会议后,办公室组织全体专职编辑进行为期约一星期的业务学习以进一步落实修志指导思想,并统一对由《〈慈溪县志〉分志稿编写通例》修改而成的《〈慈溪县志〉分志稿改稿通例》的把握,进一步统一观点和文风。
  再次调整纲目在总纂一稿初审后进行第三次纲目调整,形成纲目第三稿。调整着重解决两个问题:在全志结构方面,进一步用破格办法突出地方特色,将三北抗日根据地的记述从《军事》编中切割出来单独设编,将分散在各经济门类中的生产关系变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总貌分离出来单设《经济总情》编;在编章内部结构方面,解决部分编章以时段设节立目的缺陷。
  组织编辑互审互改要求通过互审解决如下问题:了解本人负责的志稿与相关志稿的关系,处理好记述内容的交叉;发扬各编辑的写作长处,通过互审互改,实现扬长避短。同时要求互改时充分尊重原稿劳动成果,凡有实质性的修改,须与原作者商量,并征得主编同意。
  资料的深度加工注意用现代观念和方法对人志重要资料进行深度加工,以提高志书质量。如商请留美博士马一非引入人口统计的新数学模型“人口节略生命表”,编制出2个年份的慈溪县人口节略生命表入志。又如将历年灾害进行排比概括,交代主要灾害的频次、程度及发生趋向。再如将收集到的历代青瓷纹饰照片绘制成文物线描图,并按年代排列,作为辑封插图,表现各历史时期越窑青瓷纹饰的特点。另外,将天气资料绘制成包括各种等值线(等压线、等温线)、各种天气系统的分幅气象图;利用旧志资料绘制海岸线演变图和历代海塘、盐区演变图;用计算机统计户籍人口中的姓氏、分姓人口数、人名用字频率,等等。
  独家资料辨正对志稿中的独家或领先资料进行论证、核实。县志稿中,有不少独家或领先资料,或新的提法,总纂时加以重点审核。如《方言》编提出,浒山话的单字声调,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6类演变为80年代的4类,且已无法用吴语现有声调名称加以描述,因此提出阴舒、阳舒、阴入、阳入新名称,是否恰当,邀请省方言专家专题讨论,并请专家亲临方音调查现场确认。对虞世南、高士奇的籍贯,对黄震、马宗汉、吴锦堂、陈之佛等的生卒年,都有新发现,均需对照家谱或联系后裔确认。志稿编制的历代海塘图,是县内首张正确描述旧塘起讫点和走向的现代地图,也再次予以确认。
  专题会议和专项查核总纂期间,为集中解决一些专业问题,先后组织各种专题会议,如重点志稿加工会、数据协调会、地图统审会、照片遴选会等。有的专题会议后,还确定专业单位或专家作审核,如请统计局审核数据运用,请陈桥驿教授审核全套地图等。其中对关系重大的编章进行集体讨论,如《三北根据地》《民情风俗》《商业》《农业》等编,都经多次研究,然后由专人执笔改稿。一些涉及全志的专门性问题如全志数据处理和核实、目及子目索引、表式的统一、纪年的核对等,也通过讨论定出处理原则,由专人负责执行。
  志稿评审
  《慈溪县志》稿在分志稿撰稿阶段即经多次评议,评议重点为资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总纂二稿完成后,则进行全志评议,计举行大型评稿会议2次,另特邀历任老领导和外地专家个人审稿,使评稿活动涵盖县情知情人和各专业学科包括方志学专家。
  第五次编委会会议1990年3月28—29日,编委会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由副主任唐廷文主持。副主编周乃复作关于《慈溪县志》第二阶段总纂情况和志稿专家评议会准备工作的汇报。会议决定于4月举行《慈溪县志》稿专家评议会。市委书记、市地方志编委会主任谢建邦出席会议并讲话,就后续工作提出4方面要求。
  编委会同时评审总纂二稿。编委们就志稿的指导思想、政治倾向、资料真实性、记述的断项缺线、行文的风格以及文字硬伤等方面提出共计269条意见,针对性、政策性都很强,有的还提供修改建议。
  老领导审稿编委会成员都是现任领导,而历任老领导则是慈溪发展的亲历者,因此办公室特别请历任老领导审稿,作为编委会评稿的补充,并采用个别看稿、编辑上门听意见的办法。如已年届古稀的老县长陈旭在仔细审看完全稿之后,提出涉及10余编章的600余处补充或修改意见,内容涉及解放后工作的成绩和失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反顽自卫战、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等重大事项。为让编辑充分理解,他除提供书面意见外,还用7天半时间约编辑面谈,对提高志书质量不遗余力。
  专家评稿会1990年2月初,办公室安排编辑分别赴外地面请专家评稿,除送交全志打印稿外,还特地编印一期《慈溪修志通讯》,介绍《慈溪县志》稿各部分的编辑思路及部分样稿。要求专家在了解全稿布局的基础上,再有重点地细看部分志稿,以便使评议更加深入。
  1990年4月11—14日,举行《慈溪县志》稿专家评议会,出席会议的有杭州大学地理学教授陈桥驿,浙江农业大学教授胡德芬,浙江人民出版社编审潘一平、编辑王福群,省地方志编纂室主任俞佐萍,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志邦,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祖安,以及宁波市和兄弟县市地方志专家计20人。省博物馆顾问陈训慈和《青田县志》主编陈慕榕因故未与会,但会前寄来发言稿或意见。市党政领导出席开幕式。会议共提出788条修改意见。会后,办公室立即举行工作会议,讨论评后工作安排,潘一平、俞佐萍出席指导。
  特邀专家评稿为保证志稿科学性,力争内容符合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办公室还特请有关专家审稿。先后审看志稿的有:陈训慈、史州审看人物稿,吴耕民、史州审看农业稿,陈桥驿、舒绍虎审看自然环境稿和全套地图,吕以春审看建置稿,复旦大学、华东水利学院、钱塘江工程指挥部专家审看三北平原成陆稿,傅国通审看方言稿,孔凡生审看水利稿,陈桥驿审看盐业稿,夏衍、傅振伦提供相关资料,等等。专家们多尽心尽力,如陈训慈在人物稿上的批注多达280余处,并撰文作归纳;吴耕民在农业稿上的批注多达234处;史州的读建置、农业、人物稿摘记有2万余字..
  定稿出版
  《慈溪县志》稿的评后深加工,自1990年4月至1991年10月,计1年半时间,前6个月以校对资料、改正差错为重点。纲目第四次调整根据评议意见,办公室通过反复讨论,对县志纲目作再次调整。决定《方言》单独成编;《三北抗日根据地》编扩充内容,将其他编中有关内容切出来加入该编;《围垦》编改为《成陆围涂》编,将《自然环境》编中的成陆部分移入本编;评稿中,棉花单独设编的呼声强烈,经再三讨论,决定不动,但须增加《棉花》章篇幅,由1万余字增至2.6万字。全志章节调整数量较大,由138章430节改为124章442节。同时对编章节名作重新研究。
  扬长补短改志稿根据评议意见,办公室对志稿再次作分类处理。其中半数志稿基础甚好,除个别节、目须作小的调整外,经文字通稿即可定稿;《成陆围涂》《民情民风》《文化》《经济总情》等编,内容尚嫌单薄,须重新收集、补充材料后再修改;另有约三分之一编章,资料充分,但引用、安排、表述不佳,有资料堆砌的毛病,须加深对资料的理解后重新组织;个别编章,纲目、材料都无问题,但表述、文风却很不理想,则安排易人重写。改写的要求,是使志稿长处更加鲜明,短处尽力弥补。
  图片定稿全志收录地图40幅、照片247张,前者作最后校对,后者根据评议作适当调整,并审定全部图名,确定插入位置,最后制作成清样,与文字同步交出版社。
  校改与印刷1991年4月,《慈溪县志》稿清样送交浙江人民出版社作出版审查。在出版社编辑加工的6个月中,办公室仍抓紧对志稿作校核,先后校订修改6次。据不完全统计,共改写55个自然段,补充76处资料,纠正8282处事实和数据的差错。当全书排出清样后,还专赴上海市印刷七厂作最后校对。从总纂稿开始,全书先后共计校对8次。
  为追求县志彩图印刷精美,针对当时内地彩印条件较差的情况,在取得出版社同意后,派人赴深圳联系,尽力用先进的彩印技术印刷县志彩页。
  第六次编委会会议1991年11月16日,编委会举行第六次会议。会议由副主任唐廷文主持,主编徐长源汇报工作,副主编传达上级有关指示。会议同意编辑出版《〈慈溪县志〉编修实录》。会议提议对修志人员进行表彰,并研究志书的发行、宣传、利用工作和修志档案的整理工作。市委书记范文浩出席并讲话。
  《慈溪县志》首发式1992年7月27日,市政府在市新华书店门市部举行新编《慈溪县志》首发式,在市长讲话后由市主要党政领导剪彩,开始售书。在首发式上,办公室向80余个单位的140余位兼职修志人员赠送样书。《慈溪县志》出版后,国内外15个新闻单位作了报道,其中有浙江电视台、《解放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和香港的《大公报》《文汇报》等。
  县志影响及获奖1992年6月,《〈慈溪县志〉编修实录》出版,被著名方志学家傅振伦誉为“方今修志有实际功用的重要参考书”。1993年2月,陈桥驿的以日本《广岛市志》和中国《慈溪县志》作为研究对象的《中日地方志比较研究》出版,为我国首部中外地方志比较研究著作。1993年9月9日,经首次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评选,《慈溪县志》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慈溪县志》勘误
  1992年版《慈溪县志》,虽经三校,但仍有疏忽之处,尤其是第476页“私营商业”节第三段,在三校后定样输片时操作失误,造成整段内容重复或丢失,出现莫名其妙的文字。有的字因冷僻,需造字,但付印时却未能补入,以致造成缺字。
  下表所列,主要为文字校正,对于有害文意的标点,亦择要给予改正。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