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编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375
颗粒名称: 第四十五编 文化
分类号: G127
页数: 53
页码: 2023-20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1988年至2011年文化、地域文化、节庆活动、传统节庆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市 文化

内容

本编目录
  第一章 地域文化 节庆活动/2026
  第一节 慈溪地域文化/2026
  第二节 杨梅节/2028
  第三节 艺术节/2030
  第四节 传统节庆/2031
  第二章 群众文化 对外文化交流/2033
  第一节 群众文化设施/2033
  第二节 群众文化队伍/2035
  第三节 群众文化活动/2036
  第四节 大型文化活动/2038
  第五节 对外文化交流/2044
  第三章 文艺创作/2045
  第一节 文学/2045
  第二节 戏曲/2047
  第三节 音乐舞蹈/2047
  第四节 书法美术摄影/2048
  第四章 档案 史志 藏书/2050
  第一节 档案/2050
  第二节 史志/2052
  第三节 藏书/2054
  第五章 文化产业 文化管理/2058
  第一节 电影录像/2058
  第二节 书店音像/2060
  第三节 娱乐演艺/2062 第四节 印刷复印广告策划工艺品/2063
  第五节文化管理/2064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2065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2065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66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74
  慈溪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厚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精神特征与价值观念,慈溪人将之总结为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和慈孝文化。慈溪的地域文化带有慈溪人的特征和特质,记载着慈溪的历史和变迁,其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提升,呈现出底色深厚、特色鲜明、兼容创新、与时俱进的特点,慈孝、包容、勤奋、诚信正成为当代慈溪人的共同价值观。
  慈溪民间向有灯彩、音乐、歌舞、戏剧、曲艺、剪纸、高抬阁等传统文艺活动,坎墩一带为余姚滩簧发源地。文艺创作素称繁荣,三国至初唐的鸣鹤虞氏、南宋匡堰高氏、元初湖山黄氏、明代孙境孙氏、清中叶白湖叶氏,均一门之内,人才竞起。民国时期,洪允祥、施叔范并擅诗名。陈之佛为当代著名工笔花鸟画家,享有国际声誉。
  民国14年(1925),长河、天元、樟树等地放映无声电影《大家发财》,为现境放映电影之始。后观海卫、周巷、浒山等集镇先后设民众教育馆,20世纪30年代后期停办。抗日战争初期,宣传抗日救亡的诗歌、漫画、戏剧、曲艺大量涌现,中共浙东区党委宣传部在洞山寺创办《时事简讯》。抗日战争胜利后,韬奋书店一度在周巷镇和龙头场设立分店;以锦堂师范学校为中心的新文艺活动蓬勃兴起,文艺创作开始从文人走向民间。
  20世纪50年代初,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电影、图书等事业取得显著成绩。1957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左”的干扰,文化建设时断时续。70年代末,慈溪文化活动日渐频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文化事业发展较快。
  1988年后,慈溪文化事业进入发展繁荣时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设施逐步完善,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文化产业粗具规模,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全市节日性重大文化活动有1988年首届举办、每3年1届的艺术节,至2009年为第八届;1989年开始举办、每年1届的杨梅节,至2011年为第二十三届。同时,文化事业中的娱乐业、演出业、影视音像业、出版发行业、艺术品经营业等逐渐走向市场,至2011年,通过年检年审、证照齐全的文化经营单位1247个,艺术品展销80个,广告、策划业720个,文化艺术培训学校101所,共2148个(所),基本形成一个产业多样、种类齐全、体制各异的文化市场体系。先后公布慈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批60余种,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
  1988年2月,慈溪县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1996年5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2010年10月,被中国阅读学研究会授予“华夏书香之乡”称号。
  第一章 地域文化 节庆活动
  第一节 慈溪地域文化
  千百年来,慈溪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积淀了丰厚而独特的地方符号、地域文化,形成自己的精神特征与价值观念。慈溪人对带有慈溪人特征的地域文化进行概括,总结成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慈孝文化四大核心,这种文化的沉淀,融合成慈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持与深层动力。慈溪四大文化内涵不一,相互渗透,以文化为现象,以精神为内核,易为慈溪人认同。本节简记慈溪四大地域文化的形成脉络和主要特征。
  围垦文化
  围垦文化是慈溪的地理性文化,也是慈溪的民性文化。慈溪滨海,原无稳固的海岸线,以丘陵作自然屏障。后因海退和湖、海泥沙的沉积,从沿山开始,向北次第成陆,海岸线逐渐向北推移,逐步形成近山湖海平原。随着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作用日益突现,人们开始筑塘围涂,向海要田。慈溪现域土地就平原而言,绝大部分是向海滩围垦而成,有“唐涂宋地”之说。据1992年版《慈溪县志》记载,现境慈溪至1987年,历代围垦海涂775平方千米;而1988—2011年又围垦218.87平方千米,就土地的形成而言,围垦的历史就是慈溪的历史。
  慈溪围垦借有杭州湾潮流致北坍南涨、来沙丰沛的自然优势,更是慈溪人民捍海御潮、战天斗地的实践结晶。在生产条件低下的情况下,围垦并不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工程,因海涂冲淤交替,更兼风潮侵袭,决堤毁塘时有发生,所以是一个挫折不断,甚至是要付出身家性命的艰苦事业。以大古塘为例,11—14世纪时毁时筑,300年间毁田漂庐不知凡几,后才予底定。解放初至20世纪70年代,台风毁堤还时有发生。在漫漫围垦历史中,慈溪先民肩担手捧,夜以继日,掘浦挖渠,移山成堤,寸土斗汗,建滩造地,创业之艰苦,意志之坚韧,直如愚公移山。慈溪的沧海变桑田,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慈溪人不事张扬、务求实效的务实个性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坚韧精神。
  围垦文化就是以围垦实践为基础、慈溪大地为底色的慈溪人文化,务实而又坚韧。围涂后,慈溪人垒灶煮盐,垦殖种棉,然后以浙江产盐大县、产棉大县著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慈溪人又以特有的“四千”(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山万水、千言万语)精神,发展乡镇工业、民营经济,变农业县为工业市,变农村为城市,人民生活由温饱而向全面小康迈进。这中间,围垦文化一直发挥着作用。
  移民文化
  慈溪有一个历史传说(详见专记《达蓬山与徐福东渡传说》),说慈溪是徐福成功东渡日本的启航地,在达蓬山周边有徐福当时所带童男童女的遗留者,后成为慈溪先民的一部分。
  由于慈溪围垦逐渐形成平原的特点,慈溪居民绝大多数为移民后代,部分为卫所屯兵之后。慈溪移民特点是先由境外内移,后随土地渐成由南向北移,其间有多次迁移,有持续的外来迁移,也有由西向东为主的横向迁移。据慈溪所存家谱反映,大多数姓氏的远祖均由中原地区几经播迁而来,如浒山陈氏、龙山邱王王氏、匡堰樟树岑氏等姓出自河南,龙山淞浦张氏等姓出自河北,白沙龚氏等姓出自湖南,等等(参见专记《慈溪大姓源流》)。同时,慈溪人也有不少去外地谋生和开拓创业的,如下南(东)洋、去上海等,其中不乏吴锦堂、虞洽卿等成功人士,20世纪60年代还有组织地移民宁海县三门湾。
  随着慈溪三北平原的持续成陆、持续拓展,四方移民不断迁入,后又不断向新生土地迁移,因初始创业以盐业、农业为主,艰苦勤劳,淳朴互助,使慈溪人民始终保留着原始移民不畏艰难、勇于进取、敢于吃苦、不断创业的开拓精神。同时,慈溪移民来自各地,有着多元的生活风俗和文化特性,各地移民既保持各自个性,又相互包容借鉴,彼此尊重,养育了慈溪人开放、随和、包涵、兼容的性格。移民文化是慈溪人的人文文化,也是慈溪人的社会文化。
  慈溪移民文化在历史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兼有开拓和包容的慈溪人,也养成了不怕生不欺生的处世态度,既敢于外出打拼,也容易接纳和善待外来人员。随着慈溪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到慈溪打工、发展的外来人员越来越多,至2011年,慈溪有外来暂住人口95.70万人,其中不少购房定居,成为慈溪新的移民。
  青瓷文化
  中国瓷器闻名于世,以曾经生产秘色瓷的上林湖越窑为代表的青瓷曾在历史上冠极一时。唐陆龟蒙《秘色瓷》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越窑瓷器是一个艺术化的产业,上林翠色是一种产品类的艺术,青瓷文化完美地结合了产业、艺术及其创新。青瓷及其青瓷文化反映了慈溪先民心灵手巧、富于感性的特质和善于创新、追求完美的精神。
  上林湖是唐宋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瓷器之路的重要起点。源远流长的青瓷制作史和绵延万里的海上瓷器之路,赋予了慈溪人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精工细作、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及注重商贸、善于经营的生产之道。青瓷文化是慈溪人的生产经营文化,也是慈溪人的创新文化。
  秉承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青瓷文化,慈溪人善于改革、敢于创新,在盐业生产中由煎盐到晒盐,由板晒到滩晒,不断改进,提高产量;在棉花生产中,更新品种,改进栽培,发展加工,提高效益;在农业产业上,调整结构,多业发展,实行规模经营,走产业化路子;在经济发展中,探索确定“工业立市、三农稳市、三产活市、科教兴市”战略,实现经济全面发展,并加快创新转型发展;在区域发展上,由乡村到乡镇直到城市化整体发展,正在向现代化的中等城市迈进;在社会形态上,加快改革开放,鼓励创业创新,推进文明和谐,实现社会进步。慈溪的外向型经济和科技成果、专利数量都走在全国县域经济前列,慈溪的经济竞争力和投资环境也在县级城市中名列前茅。
  慈孝文化
  慈溪名称的来历是一则故事。据延祐《四明志》卷第四载:“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会稽句章人,生后汉时。..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傍,以便日汲,厥疾用瘳。溪在今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①说的是汉时句章董黯,因母疾思大隐溪水,路远难得,特筑庐于溪旁,方便母亲饮用,以母慈子孝传为佳话。后乡人以“慈溪”名大隐溪,唐时置县又以“慈溪”为县名。故事能够得以记载流传,说明母慈子孝行为受里人敬重且为之渲染,反映一地的风俗和推崇的价值观念。
  千百年来,董孝子的孝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慈溪人,由世风影响,推己及彼,慈溪不仅父母慈和、子女孝顺,形成勤俭持家、慈孝相济的家风,而且形成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的乡风和善举义行、济贫救困的风习。吴锦堂浚湖办学、姚云龙报效桑梓,新时代好人辈出,慈善会广募善款、广施善举。慈孝文化是慈溪的民俗文化,也是慈溪的礼仪文化。
  在新时代,又赋予慈孝文化新的内涵,助人为乐、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乐于奉献、崇尚文明、追求健康等成为慈溪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节 杨梅节
  慈溪市杨梅节
  杨梅是慈溪特产。杨梅成熟季节,产地人民有邀客品尝走亲联络感情的传统。1989年6月22日,市人大十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每年6月28日为慈溪市杨梅节,后成为慈溪传统节日,每年举办1届杨梅节节庆活动,一些年份以杨梅节为平台,同时举办经济贸易活动、书画戏剧活动、体育赛事活动、歌咏评选活动、旅游推介活动、联谊走亲活动等。1989—2008年,杨梅节以市文化局为主承办或市文化局与市旅游局等部门联合承办;2009年始,由市旅游局为主承办。
  ①延祐《四明志》卷第四《人物考·先贤·董黯》,元袁桷等撰,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1990年版,第6180页。
  杨梅节活动
  1989年6月26—28日,市政府举办首届杨梅节文化活动。市文化馆组织排演以杨梅为主题的音舞、戏曲节目,在市商业大厦招待来宾;展览市内作者创作的以杨梅为题材的书画作品;组织杨梅节书画笔会;外邀专业文艺团体作专场演出。
  1990年6月28—30日,举行第二届杨梅节,市人民大会堂举办慈溪、黄岩、杭州上城区3地文化馆联谊演出和书画影作品展览,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书画作品联展,陈之佛故居举办陈之佛书画作品展,市电影院放映纪录片《奋起中的慈溪》,新市宾馆举办第三届桥牌邀请赛,举办大型歌舞晚会、舞会等活动。1991年6月20—30日,举行第三届杨梅节,市电影院举办革命历史影片《开天辟地》首映式,举行机关干部歌咏比赛、群众文艺调演、越剧流派大奖赛及书画影展览等活动。1992年举行第四届杨梅节,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纪念浙东区党委成立暨抗日根据地创建5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原浙东区党委书记、中顾委委员谭启龙出席观摩。1993年举行第五届杨梅节,其间举办第九届市全民运动会开幕式,召开中国吴越文化民间艺术研讨会。1996年举行第八届杨梅节,举办“方太杯”青年歌手邀请赛、影视歌曲大奖赛、“七一”歌会,其中“方太杯”青年歌手邀请赛有来自省内11个地(市)代表队的22名歌手参加比赛,评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0名。
  2000年第十二届杨梅节,在慈溪中学体艺馆举办“雅力之夜”大型文艺晚会,特邀赵本山、陈琳及浙江歌舞团组团演出。第十四届杨梅节暨经贸文化活动月于2002年6月6日开始,至30日结束,共举办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交响音乐会、洪丕敬乡书画展、新越窑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展、“建设杯”网球赛、“烛湖杯”杨梅之乡摄影赛、宁波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乡镇企业文化形象展示艺术表演、慈溪余杭丽水3地书画联展、“大红鹰杯”首届中国唱片金碟奖颁奖晚会、“奇迪杯”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首展仪式、市第十一届全民运动会开幕式等12项活动,观摩群众4万余人次。2004年6月18日,名为“相约大桥”的市第十六届杨梅节开幕式在横河镇梅园村举行,开幕式上组织文艺演出。杨梅节期间,上海越剧院在市人民大会堂演出《状元打更》等折子戏,市文化馆举办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嘉兴秀州、宁波慈溪农民画精品展。2006年第十八届杨梅节以杨梅、乡情、休闲为主题,组织开展慈溪杨梅节旅游推介、端午节龙舟大赛、大桥经济与休闲旅游论坛、万名游客梅乡行等活动,青岛京剧院、俄罗斯国防部远东军区红旗歌舞团、上海萧雅越剧团等作专场演出。2008年第二十届杨梅节由市旅游局、市文广局共同组织承办“桥通天下、情聚慈溪”文化系列活动,有“大桥见证·天长地久”百对新人集体婚礼、“奇胜杯”名人桥牌赛、群星演唱会、“聚焦大桥”全国摄影赛、高水准文艺系列演出——美国钢琴家史帝芬·贝尤斯钢琴独奏音乐会、第三届杨梅仙子评选等活动。至2011年开展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杨梅仙子评选活动和大型文艺晚会演出。
  第三节 艺术节
  慈溪市艺术节
  慈溪各乡镇向有礼拜、庙会、灯会等地域性艺术活动传统。1987年,慈溪县政府决定设立慈溪艺术节,每3年举办1届,至2011年,共举办8届。艺术节成为全体市民的艺术盛会,促进文艺创作和演出的繁荣。
  艺术节活动
  1988年1月,县政府主办首届艺术节,20多个乡镇组织1600余人的表演队伍,上街表演舞龙、舞狮、车子灯、船灯、秧歌、打莲响等传统艺术项目。其他尚有文艺会演、艺术展览、电影、舞会、篮球表演赛等活动。观众12万人次。
  1991年11月,市政府主办以“反演变、明方向、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第二届艺术节。各区、市级机关选送舞龙、舞狮、大头娃娃、高跷、车子灯、铜管乐队、摩托车队、彩车队等共63支队伍3500多人表演节目。46个企事业单位选送彩灯90余盏,供市民观赏。同时举行戏曲表演、艺术展览、电影播放、群众文艺专场演出及图书夜市活动,17个乡镇举办乡镇艺术节。观众15.30万人次。
  1994年4—10月,以“繁荣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主题举办第三届艺术节。其间主要有影视歌曲大奖赛、镇乡宣传板报联展、农村群众文艺调演、少儿节目专场、职工文艺演出、民间剪纸比赛、浙江现代民间绘画展览、十佳农民歌手大奖赛等活动。观众总数1.31万人次。
  1997年9月、10月,以“爱国、团结、鼓劲、繁荣”为主题举办第四届艺术节。开幕式组织23个乡镇、5个机关大口(即系统)参与的中共十四大以来建设成就彩车巡游和民间文艺巡游,35辆彩车、27支民间文艺表演队伍上街表演,并有业余创作节目调演、机关干部卡拉OK演唱赛、民间文艺广场展演、广场电影、老年文艺演唱会、专业剧团演出、艺术展览等活动。闭幕式后,浙江歌舞总团演出交响音乐会。观众总数7.16万人次。
  2000年10月、11月,以“团结、鼓劲、繁荣”为主题举办第五届艺术节,中共浙江省委原书记铁瑛出席开幕式。开幕式文艺演出选调部分乡镇、单位的10个歌舞、民间艺术节目表演。艺术节期间安排:全市创作节目调演,各镇选送音乐、舞蹈或戏曲、小品创作节目1个;金秋民间民族音乐会,各镇选送民乐、戏曲、民歌各1首;农村职业剧团交流演出;体育舞蹈比赛,各镇选送2对选手参赛;电影放映;唐诗宋词吟诵会;节日彩灯、灯谜;名人书画、古典家具、花卉盆景展览;剧团演出,特邀上海京剧院演出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沈阳歌舞团演出《月牙五更》;闭幕式暨颁奖晚会。观众总数9000人次。
  2003年10月、11月,以“打造慈溪艺术品牌、迎接大桥经济时代”为主题举办第六届艺术节。开幕式暨原创主题晚会“我们共同见证——来自慈溪的报告”后,举行企业之歌演唱大赛、全市创作舞蹈节目调演、优秀课本剧展览演出、体育舞蹈邀请赛民族音乐会、轻音乐会、民间职业剧团调演、朝鲜万寿台艺术团大型歌舞晚会、徐悲鸿作品展等艺术展览、夕阳红插花展及民间艺术展示。艺术节设31项艺术活动,展览作品360余件,2400余人参与创作、演出,总观摩人数约8万人次。
  2006年8—11月,以“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举办第七届艺术节。开幕式暨“潮涌杭州湾”文艺晚会后,先后举行环杭州湾地区龙舟邀请赛,中国国家(东方)歌舞团演出《东方之珠》,体育健身展示,全市首届村落文化宫创作节目调演,“方太杯”全市首届企业文艺创作节目调演,李道一文艺创作精品专场演出,“南腔北调唱慈溪”暨第三届新慈溪人文艺会演,“香溢杯”第五届十大青年歌手大奖赛,“流光溢彩”中秋灯艺展,慈溪优秀农民画家作品展,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余海军作品展,“知荣明耻·共创和谐”百米书画长卷现场创作,《陈之佛诞辰110周年纪念画集》出版,浙江越剧团、浙江绍剧团、余姚姚剧团专场演出,闭幕式暨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大家唱”等活动。艺术节设活动项目27项、120多场次,为期40天,观众总数20万人次。
  2009年9—11月,市第八届艺术节先后举办市首届省级文化示范户表演类才艺大比拼、千名职工健身舞蹈大赛、市农民种文化暨第六届新慈溪人文化活动月、市千场电影百场戏下村落(社区)、市第四届民间艺术周、市首届戏曲大奖赛、市第八届十大青年歌手大奖赛、环杭州湾龙舟邀请赛、金秋优秀国产影片展映月、优秀图书展销、名家进校园、市花样团体体操比赛、市民间画民间剪纸精品展、省曲艺明星演唱会、大型瓯乐音画首场演出15大类31个项目280场次活动,观众总数30余万人次。
  第四节 传统节庆
  春节团拜会
  1991年开始举办春节团拜会。每年在农历年内摄制录像,除夕夜及春节期间在市电视台播放。团拜会邀请市劳动模范、企业家代表、驻慈溪部队首长、先进工作者及老干部、烈军属、市“四套班子”(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政协慈溪市委员会)领导参加,由市委、市政府领导致新年贺词。文艺演出多以市内文艺骨干表演为主,外邀专业文艺团体加盟演出。1998年春节团拜会由慈溪、余姚2市联办。2006年、2007年春节团拜会以乡音乡情为主题,由慈溪籍在外专业文艺团体如上海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电视台等工作、学习的艺术工作者表演,节目受到好评。2008—2011年,春节团拜会由市广播电视台为主承办,团拜会小型文艺演出、表演活动由市文化馆、市演出公司协助组织。
  元宵节
  1998年开始,市文化局在城区组织元宵节文化活动,舞狮、舞龙、腰鼓、车子灯等民间艺术表演项目逐步发展。2001年2月,市文广局在虞波广场组织“新世纪闹元宵”广场文艺演出,8个代表队表演13个民间艺术节目,上午表演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戏曲等节目下午和晚上的节目有舞狮、腰鼓、车子灯、铜管乐、打莲响和提灯巡游,观众2万余人次。,2002年元宵节举行民间艺术巡游,17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于下午1时30分从浒山街道办事处出发,沿三北大街往西至大通花园,一路表演和展示的项目有大型彩车宣传牌、铜管乐、大纛旗、排灯、高跷、秧歌、戏曲人物造型、舞狮、舞龙等传统艺术,5万余群众观看。2004年元宵节活动首次在新落成的商业街上林坊内举行,下午举行戏曲舞台、书写春联、灯谜、民间艺术表演,晚上组织曲艺舞台、民间艺术巡游。2006年元宵节设广场文艺演出、七彩灯谜、书写春联、踩街巡游4个项目。2007年元宵节举行元宵歌会、广场文艺演出、民间艺术踩街巡游、送春联猜灯谜和广场大型文艺晚会。民间艺术踩街巡游有来自12个镇(街道)的18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近1000人参与表演。2009年,闹元宵民间戏剧专场演出,观海卫春蕾越剧团在浒山金黄广场于2月8—10日下午、晚上演出6场。2010年元宵节,掌起书画家在金黄广场举行“贺新春·送春联”活动,为市民书写春联300余幅。2011年,“迎新春·闹元宵”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在坎墩文化广场举行。
  国庆节活动
  1989年9月举办国庆40周年文艺调演,调演节目76个,其中创作节目25个。节目形式有歌舞、器乐、曲艺、戏曲、朗诵等。1999年国庆50周年文化活动:“万紫千红满眼春——慈溪市文化建设巡礼”展览,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展览,“祖国颂”大型文艺晚会,由百架钢琴、千人合唱两部分组成的大型歌咏会。2004年国庆55周年,举行大型诗歌散文朗诵会,中国朗诵协会会长孙道临、著名播音员陆澄登台表演。2009年9月28日至10月1日,举办国庆60周年大型广场文艺演出、“红枫之声”文艺会演、“我和我的祖国——心中的歌”电视歌手大赛、市公安系统文艺会演、老干部书画展、慈溪·萧山·普陀3地书法美术展、歌颂祖国的优秀电视剧展播;白沙路、宗汉、浒山、桥头、匡堰等镇(街道)举办国庆60周年大合唱歌咏比赛、文艺会演。
  “七一”建党节纪念活动
  1991年6月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文艺专场演出,19个代表队参加演出。7月1日,在市文化馆举办庆祝建党7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其他系列活动有“农行”杯影视歌曲大奖赛、越剧流派演唱大奖赛等。
  2001年6月下旬,市文化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图书馆联合举办建党8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市文化局、市电影公司、市文联举办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演出、优秀电影展映、书画影作品联展等;市委组织部等在市博物馆举办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图片展览;市委、市政府在市人民大会堂举办庆祝建党80周年大型歌舞晚会;市政府、上海中国画院主办市文联承办陆一飞“家乡风情”画展。2011年6月、7月,举行“永远跟党走·红歌走进红色行政村”文艺演出、社区大型文艺演出、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岁月如歌”大型文艺展演、“唱响红色经典”歌咏会、市文体系统红歌合唱比赛、市建设系统大型红歌演唱会和慈溪原创作品音乐会等活动,坎墩、周巷、桥头、龙山、逍林、附海、掌起等镇(街道)分别举行红歌合唱赛、红歌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二章 群众文化 对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群众文化设施
  文化馆
  1988年初,文化馆分东、西2处。西馆在环城西路269号,建于1980年,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东馆在文化馆路36号,建于1986年,面积1343平方米。1994年12月,市政府决定出让西馆、扩建东馆。1999年4月,东馆扩建工程动工,2000年5月竣工。主楼建筑面积1570平方米,附属用房237平方米。2011年,馆舍总面积3580平方米。
  1990年10月,市文化馆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2004年6月,被评定为全国一级文化馆。2011年11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图书馆
  1988年初,建于1965年的图书馆馆舍总建筑面积1839.99平方米。1992年、1995年,2次扩建附属用房;1995年,报刊阅览厅加建1层,馆舍总建筑面积2352.63平方米。2002年6月,因旧城改造需要,拆除南门大街旧馆舍,建筑面积减少459.99平方米,馆舍总建筑面积1892.64平方米。2005年9月,在新城大道北路55号建成新馆舍,总投资7118万元,占地面积1.15公顷,馆舍总面积2万平方米。内设图书借阅室、少儿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参考阅览室、仰麟轩和读者自修室,读者座位1000余个,并设有300余座的报告厅、450平方米的展览厅、专家研究室和8个培训室。1999年11月,被文化部评定为全国一级图书馆。2010年1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博物馆
  位于峙山公园北麓寺山路352号,主体仿青瓷罐形建筑,占地面积7822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400万元。1996年动工,1997年1月竣工,1998年11月8日对外开放。馆内展览场所共3层,馆舍总面积4000平方米。一楼、三楼分设临时展厅,二楼为中国越窑青瓷展厅和综合展厅。博物馆为市国有文物收藏主要阵地,文物、书画等展览场所。
  青少年宫
  1986年建成四层宫舍1幢,建筑面积1949平方米;1997年扩建五层培训楼,建筑面积3246平方米,合计总建筑面积5195平方米;坐落三北大街与青少年宫路交叉口。2011年设舞蹈、电子琴、钢琴、古筝、多媒体、航模等教室34间,有宣传长廊和露天广场各1个。
  工人文化宫
  1988年初,有1979年建成的活动用房1幢,建筑面积900平方米。1999年在乌山路与南二环路交叉口建成五层新工人文化宫,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5000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同年5月28日开宫。2011年设有工人文化培训学校、KTV、职工活动室、演艺广场等。
  镇(街道)文化设施
  1988年有乡镇文化站65个,乡镇有影剧院、文化中心等活动阵地81个,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有宣传画廊180米。2011年,全市有综合文化站20个,文化设施总面积8.70万平方米,为全省县级第一;有宣传画廊500米。2000年5月,省文化厅对乡镇文化站考评定级,时23个镇文化站,被评为特级文化站6个、一级文化站9个、二级文化站7个、三级文化站1个。2011年,全市有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0个,经省文化厅考核评定,有特级文化站11个、一级文化站7个、二级文化站2个。建成东海文化明珠省级11个、宁波市级2个;创建省文化强镇1个、宁波市级文化示范镇(街道)4个。
  村落(社区)文化宫
  1999年,龙山镇邱王村建立省内首个村级农民文化宫。2000年,全市试点开展村落文化宫创建,主要创办图书阅览室,开展棋牌娱乐、影视放映等活动,设置文艺演唱组、书画协会、腰鼓队、器乐队、篮球队、棋牌队、健身队等活动团队。2011年,全市324个行政村(社区)村落文化宫全部达标,文化设施总面积29.33万平方米,总投资3.24亿元,村(社区)文化宫(文化室)平均面积为全省县级第一。创建文化建设示范点省级1个、宁波市级4个,创建文化示范村(社区)省级4个、宁波市级25个,创建宁波市级基层文化宫128个。基层文化宣传阅读点560个,基本实现镇(街道)、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企业文体活动场所
  2004年底,慈溪提出创建文化明珠企业。2005年始,创建活动在全市铺开。2011年有文化明珠企业113家,设图书阅览室、职工文艺排练室、展览厅、书画室等。
  第二节 群众文化队伍
  全市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在编职工,1988年109人;2011年101人,其中市文化馆25人、市图书馆22人、市博物馆13人、市青少年宫11人、市工人文化宫8人、镇(街道)文化站22人,拥有大学本科学历者36人、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34人。2011年,全市有民乐、舞蹈、合唱、戏曲、书画、曲艺、铜管乐等村级(社区)文化团队1292支、2.36万人;市级业余文艺团队3支、专业剧团1个。
  市民族乐团
  2001年10月成立。由以城区为主的业余音乐爱好者组成,2011年有团员40人。乐团先后创作演出多个特色曲目,曾获得省文艺会演表演金奖、创作铜奖,省首届广场民族民间器乐合奏表演金奖、创作银奖,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最高奖——群星大奖和音乐创作群星奖。2003年、2005年、2007年先后应邀赴法国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进行艺术交流。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乐团专程赴北京参加群星奖获奖作品展演,中央电视台作专题播放。2009年3月撤销。
  市青瓷瓯乐艺术团
  2009年3月在市民族乐团基础上成立,是全国第一个以瓯乐为特色的专业剧团,模式为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有演职员42人。2009年11月,瓯乐《月下笛》获得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中国元素创意大赛金奖。2010年6月,在上海世博会宝钢大舞台浙江活动周开幕式现场演出青瓷瓯乐节目,共计5天15场,观众5.20万人次。同年12月,青瓷瓯乐曲目《越风瓷韵》被省文化厅、省旅游局推荐为全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市政协艺术团
  2005年成立,2011年有团员29名,主要由政协委员和历届政协委员中的文艺爱好者组成,同时特邀部分市内文艺骨干参加。艺术团分设综合、音乐、戏曲3组,每年参加政协会议演出和送文化下乡。
  市青年艺术团
  1998年成立,由青年文艺骨干组成,2011年有演职员28人。艺术团集歌舞、戏剧、曲艺于一体,以宣传市委中心工作为主,自编、自导、自演,丰富城乡群众业余生活,配有演出流动舞台、音响、灯光等设备。青年艺术团实行团长负责制、演员聘任制、演出工资制、经费来源合作制。团长陈金华2006年获得省“十大笑星”称号,2008年被省曲艺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曲艺家”称号。
  市文化馆艺术团
  1996年成立,集声乐、舞蹈、戏剧、曲艺、小品、器乐等综合艺术表演于一体,由全市50余位文艺骨干组成。主要配合宣传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和承担重大文化艺术活动,参加上级文化部门组织的各类比赛,指导和辅导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团队开展创作和演出活动。文化馆艺术团每年组织下基层演出50余场次,足迹遍及全市城镇村落,被群众誉为“文艺轻骑兵、艺术百花园”。
  村落(社区)文化团队
  21世纪初,城区部分文艺爱好者自发建成队伍,自娱自乐,并参加一些活动。自2004年建村落文化宫始,以农村、社区文艺爱好者为主,组成村落、社区文化团队。2011年,全市村落、社区有文化团队1292个、2.36万人,其中民乐队99个、舞蹈队286个、合唱队221个、戏曲队156个、书画队84个、曲艺队41个、铜管乐队31个。
  文化明珠企业文化团队
  2011年,全市113家文化明珠企业的文化团队有成员7117人,其中创作组521人、书画组242人、戏曲组759人、摄影组313人、民乐队258人、铜管乐队130人、舞蹈队1491人、合唱队3403人。
  民间业余社团
  1998年始进行民间业余社团登记。2002年,全市有5个经文化部门批准的民间职业剧团;2011年增加到33个,演职员660余人。其中天华越剧团、青年越剧团、坎墩姚剧团、周巷新艺姚剧团等影响较大。2011年,全市列入登记的民间业余社团119个,包括民乐团、艺术团、剧团、艺术馆、画院、陈列馆、创作室以及培训学校、研究所、策划公司等。
  第三节 群众文化活动
  戏曲活动
  慈溪群众戏曲活动历来活跃,越剧、姚剧、绍剧在农村较为流行,每到农闲季节,村民常自发组织邀请剧团演出。坎墩、周巷、长河、观海卫、龙山等地戏曲氛围尤浓,各有职业剧团。剧团以本地及周边村镇演出为主,也应邀到周边省县(市)演出。1996年9月,宁波市戏剧家协会、慈溪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在市人民大会堂联合主办“天源杯”戏曲演唱邀请赛。2000年,举办全市中老年戏曲演唱赛。2004年10月在坎墩电影院举行戏曲大家唱决赛。2004年开始,市文化部门组织“百场戏剧进农村”活动。2007年,浙江卫视“戏迷擂台”栏目推出“走进龙山”专场。2008年11月,长河镇政府在长河影剧院举办“方太杯”全国越剧票友擂台大赛,全国800余名越剧票友参加比赛,中央电视台“戏曲”栏目全程拍摄并播放。
  故事演讲
  1988年后,群众生活节奏加快,文化娱乐趋向多样,城乡有组织的故事演讲活动渐趋减少。大多数故事员不再进行故事演讲,少数故事员以宣讲法制故事形式到社区、村落演讲故事。
  器乐歌舞
  二胡、笛子等乐器爱好者在民间较为多见。1998年,观城镇韩新高等13位民乐爱好者组建承古轩乐队,以笙、箫、管、笛和阮、胡、琴、弦组合演奏细十番、车子灯调、古船曲等,至2011年挖掘整理《下山虎》《门倚栏杆》等古乐曲50首。
  20世纪80年代,舞会兴起,活动对象以中青年为主。进入21世纪,舞会地点逐渐从舞厅转向公园、广场及街道休息场地,跳舞由娱乐趋向健身,活动对象以中老年人为主。2004年,举办健身秧歌比赛、民间舞蹈友谊赛、腰鼓舞蹈锦标赛等活动。2006年,逍林镇舞蹈队参加省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表演的车子灯舞获得银奖。
  书画活动
  慈溪群众书画活动活跃,有自发性民间书画队伍组织,全市每年举行各种书法、绘画展览和比赛。2004年9月,慈溪农民画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主题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建设成果展。同年,余海军的《天地悠悠》《喜降农家》和施建华的《雨中暮归》等10幅作品入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提名展;陆开冲的《耕》《园区大道》、范秋波的《夜归》、余海军的《古树伴廊桥》4件作品入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写生作品展;余海军获得“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称号。2009年,黄岳洲作品《篆书楹联》获得全国楹联书法展金奖。2010年7月,“农民时代——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中国画展览评选,余海军的作品《十里红妆》获得优秀奖。同年,在中国农民艺术节中国农民画精品展和中国民间剪纸精品展中,慈溪市有12件作品获得最高奖——优秀作品奖。
  展览展示
  1988—2011年,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委大型宣传窗、慈溪画院等场所举办建设成就、乡情党史、文化文物、新闻纪实等各种内容的图片、实物展览展示。主要展览有:慈溪市40年成就展、慈溪大步迈向中等城市展、“40年巨变”——慈溪市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图板巡回展、慈溪市传统民间美术作品展、纪念虞世南诞辰145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抗震救灾新闻纪实图片展、慈溪民间画民间剪纸精品展、建党90周年党史图片展、市第六届“汇丽杯”“阿拉慈溪人”主题摄影获奖作品展、“集古·乡情”慈溪历代书画作品展、“慈星杯”中国国画花鸟画邀请展、当代青瓷艺术展等。
  文化下乡
  1996年1—3月,依据中宣部、文化部等8部委通知,组织“送文下乡”文艺宣传队,开展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戏曲、送节目、送春联、送知识宣传服务活动,到农村慰问演出40场,放映电影43场,举办展览20次,赠送图书2300册。直接参与者351人次,观众6.80万人次。1997年,市文化局由省文化厅授予“送文下乡”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始,规定每年1月、2月为送文下乡月。2004年,市文体局开展“相约星光下、文化送百村”系列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演出42场;“送文下乡”到20个镇(街道)的140余个村;组织5支电影放映队到110个村免费放映电影160场次,合计观众28万余人次。2005年,下乡文艺演出45场,放映电影360场,特邀宁波小百花越剧团、余姚姚剧团等6个专业团体到慈溪农村送戏,演出132场,累计观众68万人次。同时,实行“城镇文化送农村,农村文化进城镇”,发动15个镇(街道)组织文艺表演队,到城区演出专场文艺节目20场次,观众5.90万人次。2006年,“送文下乡”文艺演出442场次,放映电影1500场次,形成城乡互动、镇镇联动、村村流通局面。2007年1月3日,《浙江日报》第一版头条刊登《慈溪农民“种文化”》新闻报道,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陈敏尔阅后批示:“《浙江日报》这篇报道题目好,内容好。慈溪农民‘种’文化,这是农村文化宣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好经验,值得总结推广”。2008年12月,文化、科技、卫生下乡宣传服务队下乡开展赠送家庭实用科普书籍、写春联送春联、医疗咨询服务和文艺演出等活动。2009年送戏下乡510场次、送电影下乡4390场次。2010年下乡开展文艺演出50场次、送戏790场次、送电影4380场次。2011年送戏下乡1200场次、送电影下乡4000余场次、送书下乡14.66万册,综艺演出下乡285场次、文化活动876场次,举办公益展览46场次、公益培训372场次等。在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中,慈溪的综合评估名列全省第二,为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第四节 大型文化活动
  香港回归庆祝活动
  1997年4月始,市文化局组织开展迎香港回归系列文化活动:举办广场文化老少同乐大巡游,开展迎香港回归祖国歌词歌曲征稿活动,设立迎香港回归书籍专柜,开展香港回归历史知识竞赛,举办爱国主义电影放映周,布置香港回归文物展,组织迎香港回归美术展览等。6月下旬,市委、市政府在市人民大会堂召开迎香港回归庆祝大会,会后组织大型专场文艺演出;7月在周巷镇食品城广场举行大型文艺晚会,慈溪和邀请县(市)的100余名文艺骨干同台献艺,观众6000余人次。
  撤县设市庆祝活动
  1988年11月8日,举行撤县设市庆祝活动,市文化馆举办慈溪县十年改革成就展、庆祝慈溪撤县设市展览等。12月8日,在市人民大会堂举行慈溪撤县设市大会。
  1998年6月开始,筹办、举办撤县设市10周年庆祝活动,进行“我爱慈溪”歌词征集,收到省内外和市内作者创作作品120余首,其中104首歌词编入《庆祝慈溪撤县设市10周年——我爱慈溪歌词集》,19首歌词谱曲后编入《我爱慈溪歌曲集》,并经浙江歌舞团歌唱家演唱,录制CD碟片和录音带,由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10月28日,举行文艺晚会,演出21个歌舞、小品节目,其中创作节目16个。同时邀请云南省昆明市民族歌舞团在市人民大会堂作专场演出。
  2008年11月8日,慈溪召开撤县设市20周年庆祝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韩启德发来贺信。会后,在市人民大会堂举行文艺演出。
  全民读书月活动
  1988年初,全县有22个乡镇读书协会,会员总数1.65万人。20世纪90年代后,乡镇读书协会逐渐增多,活动形式多样。特别是最早成立读书协会的桥头镇,1996年始,每年举行1届少儿暑期“书海遨游”读书活动,开展评选“十佳”藏书家庭、培育农家书屋、举办读书征文等活动。1996年2月和1998年10月,《人民日报》曾两次对桥头镇读书活动作专题报道。2000年8月,宁波市首届农民读书节在桥头镇开幕,慈溪有2人被评为宁波市“十佳”农民读书之星。
  2001年9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组织发起全民读书月活动,市委、市政府确定每年9月为全民读书月。活动期间开展送书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倡导市民爱好阅读、读好书、买好书、多读书。9日,市首届全民读书月活动开幕式在虞波广场举行,随后举行图书捐赠、作家签名售书、有奖知识猜谜和广场书市等活动。读书月系列活动有征文比赛、电视演讲赛、城镇农村妇女手拉手读书结对活动、图书夜市、第三届“十佳”藏书家庭评选、图书馆读书成果评比等。
  2003年9月,市第三届全民读书月活动在中国金轮集团举行开幕式。活动面向企业职工,主题为“我与企业共命运”,开展“十佳”企业图书馆、“十佳”企业图书报刊阅览室、“十佳”职工妙语创作、“十佳”职工读书征文等系列活动。
  2004年9月,市第四届全民读书月活动在上林中学开幕。本届读书月活动面向学生,以“图书伴我成长”为主题,倡导多读书、读好书活动。系列活动有市图书馆免费办理图书借阅卡、有奖知识问答、“勤奋读书·远离网吧”签名活动、朗诵比赛、读书格言名句征集、读后感作文大赛、“十佳”学校图书馆评选等。
  2008年9月12日,市第八届全民读书月活动在市图书馆广场举行开幕式,确定“品味书香·感悟文明”为读书月永恒主题。系列活动有祝贺杭州湾跨海大桥胜利通车的“聚焦大桥”全国摄影大展、“家乡的变化”征文、名人论坛、书香校园等,开通上林书社读书网站,设立市读书爱好者协会上林书社。
  2011年9月15日,市第十一届全民读书月活动在市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启动仪式,以“品味书香·感悟文明”为主题。系列活动有好书推荐、送书进村(社区)、主题读书征文、文明结对赠书、农家书屋建设、市民终身教育网推广等55项。
  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节
  2011年10月28日、29日,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与市政府共同主办中国(慈溪)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节,组织开展越窑青瓷艺术展、当代青瓷艺术展、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生态展示区保护开发研讨会等活动,文化名人余秋雨以“文明的碎片”为题作主题演讲,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为慈溪越窑青瓷有限公司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授牌,市越窑青瓷瓯乐艺术团在市人民大会堂演奏《越·瓷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韩启德为青瓷文化节题词并发贺信。
  首届“大红鹰杯”中国电视艺术家“双十佳”颁奖晚会
  2001年6月23日,首届“大红鹰杯”中国电视艺术家“双十佳”(最佳演员、最佳导演)颁奖晚会在市体育中心举行。晚会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省广播电视局、慈溪市人民政府、中国大众电视社、宁波电视台联合主办,由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朱军、杨童舒主持,香港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陈鲁豫作嘉宾主持,导演王铁林、艺术家游本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于广华、省广播电视局局长马雨农宣布最佳演员(王刚、邓婕、张丰毅、张国立、李保田、赵薇、唐国强、蒋雯丽、濮存昕、王志文)和最佳导演(王文杰、王扶林、冯小刚、张子恩、张绍林、杨阳、李舒、胡玫、赵宝刚、韩刚)。
  宁波市第十四届全民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晚会
  宁波市第十四届全民运动会由慈溪市政府承办。2001年8月12日,于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开幕式,开幕式后举行共由8个节目组成,慈溪市中小学生、群众演员4500余人次参加的“东海潮”大型团体表演,是慈溪历史上一次晚会参与人数最多的团体表演。文艺晚会由中央电视台倪萍、张政主持,宋祖英、林依轮、吕继宏、杨波、楼云、零点乐队等参加团体表演的演出。
  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首展仪式
  2002年6月2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解放军艺术学院和慈溪市政府主办的“奇迪杯”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首展仪式在慈吉教育集团举行。大展征集作品1200余件,539件作品入展,评选出金奖6件、银奖12件、铜奖30件、优秀奖160件。慈溪作者王泽焕的《白毛女的故事》、房企遐的《庆回归》、潘华的《高山田园》获优秀奖,杨炯的《青萍塘》入选展出。
  高水准文艺系列演出
  2005年后,市文广局主办、市演出公司与市人民大会堂承办市高水准文艺演出系列。至2011年,先后组织引进中国国家歌舞团、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全国巡回演出团、上海越剧院、俄罗斯莫斯科国家交响乐团等国内外高水准文艺表演团体演出208场次。高水准低票价的系列演出,实行政府引导、企业支持、市场运作模式,繁荣慈溪文艺舞台。
  第五节 对外文化交流
  慈溪对外文化交流
  1988—2011年,有130余幅慈溪民间画先后赴日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士、乌拉圭、波兰等10余个国家展出。1998年9月4日,慈溪儿童艺术作品展在美国贝克斯菲尔德市开幕,展出至次年5月4日。2002年2月、3月,25幅慈溪民间画参加新西兰中国新春元宵灯会活动,在奥克兰市博物馆展出。至2011年,慈溪民间画先后有107幅出口外销或赠与。
  1995年5月,市徐福研究会代表团赴日本参加佐贺市徐福纪念堂落成典礼。
  2003年8月,市民族乐团一行45人赴法国参加波黑沃2003国际乐队艺术节,被评为艺术节最佳乐团。2005年、2007年,市民乐团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演出。2005年10月,民间自发组成的日本徐福遗踪寻访组赴日本进行为期14日的寻访活动。2007年11月,中国慈溪·日本佐贺徐福文化交流会在日本佐贺市召开,市委、政协慈溪市委员会部分领导赴日本参加徐福文化交流会。
  2011年5月,由市人大、市政府各1位领导参加的慈溪市代表团,赴以色列参加由罗世哈因市主办的“友好城市大会”,其间代表慈溪市签署了由中、法、美、乌克兰、以色列5个城市参与的“音乐城市网络”协议。
  2011年9月,中国·浙江慈溪农民画展在波兰华沙维斯瓦大学举办。慈溪画展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波兰波兹南密兹凯维奇孔子学院、波兰华沙维斯瓦大学和慈溪市对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展出农民画31幅。展出结束后,24幅赠予波斯瓦大学、孔子学院,在以色列签署“音乐城市网络”协议(2011年)5幅赠送给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2幅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收藏。
  境外到慈溪文化交流
  1989年11月,27名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泰国、韩国和中国香港的专家学者参加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组织的1989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会议期间专程来慈溪上林湖考察越窑遗址。2002年11月,2002年越窑国际学术讨论会分别在杭州、慈溪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及大陆有关研究机构的120余位古陶
  照45-2“友好城市大会”慈溪市代表团代表在以色列签署“音乐城市网络”协议(2011年)
  瓷专家参加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会议期间,代表专程考察上林湖、寺龙口越窑遗址。2004年7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文化遗产亚太地区协调员、世界历史遗产文化专家尤噶·尤基莱托一行到上林湖越窑遗址参观考察。
  1997年11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经文化部批准,由日本东京歌剧院、中国中央歌剧院联合排演的大型歌剧《徐福传说》在慈溪上演。1998年6月11—12日日本千叶县富里町“玉其美会”舞蹈团到慈溪演出。2001年4月,市徐福研究会在徐福宾馆,举办中日两国徐福文化研讨会。2002年11月,法国前驻澳大利亚文化参赞西蒙率亚眠市文化考察团一行6人来慈溪考察民间表演艺术,市民族乐团演奏器乐曲《九秋风露越窑开》《金蛇狂舞》。2004年4月,慈溪市友好城市——一美国贝克斯费尔德市访问团一行来到市博物馆,参观民间画作品和民间画家现场表演。
  2009年9月,中日友好协会、中国徐福研究会和市政府联合举办的2009中国徐福文化国际论坛在慈溪达蓬山酒店召开,日本、韩国等国家及国内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以徐福和徐福文化为主题,围绕徐福文化的含义、特征、影响和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研讨。同时,慈溪达蓬山举行徐福东渡成功起航地——达蓬山的石碑揭牌仪式及祭天活动。
  2005—2011年,先后多次有来自朝鲜、美国、中国台湾、瑞士、俄罗斯、德国、奥地利、乌克兰、韩国等的艺术团体、艺术家到慈溪演出。
  第三章 文艺创作
  第一节 文学
  小说
  1988—1999年,慈溪作者张建军创作的《流泉》和《葫芦奶》分别在《人民文学》(1990年第12期)和《东海》(1992年第10期)发表,中篇小说《海地》1995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徐梅强创作的长篇小说《走进暴风雨》1995年由宁波出版社出版。
  2000年后,慈溪小说创作和发表增加。2006—2011年,在《人民文学》《青年文学》《文学港》等期刊上发表各类小说34篇,其中长篇节选6篇,中篇2篇,短篇11篇,微型15篇。至2011年,正式出版小说17部、小说与诗歌散文等合集13部。业余作者在市文联文艺刊物《浙东》上发表小说139篇,其中长篇节选14篇,中篇11篇。2010年,吴珍艳的长篇小说《温暖》获得宁波市“五个一”工程奖。2010年3月,《慈溪作家文丛(小说、散文、诗歌、评论)》4卷由杭州出版社出版。2011年,励双杰的长篇小说《阳谋》列入宁波市文联《浙东作家文丛》出版,楼稼平的长篇小说《宁波!宁波!》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另有10件作品入编《宁波当代小小说选》。
  散文
  散文作品在慈溪文学创作中最为丰富。1988—2011年,慈溪作者在《十月》《人民文学》《青年文学》《散文》《美文》等期刊和各类报纸上发表散文随笔作品2301篇,个人出版散文集25部,与其他文体合编作品集9部。2005年,10名慈溪作者参与撰写的散文集《感悟慈溪》由新华出版社出版。2007年,以散文为主的《杭湾新路——慈溪乡土文学作品选》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慈溪作者的散文作品在各类全国级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张巧慧的《大风吹不走的城》获得《人民文学》主办的全国征文二等奖,方向明的《伟大的温情》获得“我读鲁迅”全国征文三等奖。俞妍等18位作者的散文入选《宁波当代作家散文选》。
  2003年始,《浙东》陆续推出个人散文随笔作品专辑,2000—2011年,发表慈溪作者散文随笔800余篇。
  诗歌
  1988—2011年,慈溪作者公开发表诗歌1400余首,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660余首,省级刊物发表550余首。
  慈溪诗歌创作群体分为3类:现代诗歌创作群体、传统诗歌创作群体和儿歌创作群体。现代诗歌创作群体大,创作最旺,作品众多,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刊》《散文诗世界》等期刊上多有发表。多首现代诗歌入选《新中国50周年诗选》《90年代诗人诗选》《中国诗典:1978—2008》等全国性诗歌选集,有20余部个人现代诗集公开出版。多首现代诗歌在全国级赛事中获奖。俞强先后出版诗集《大地之舷》《杭州湾大滩涂》等。传统诗歌创作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部分青年女作家娴于填词。成立于1991年的朝晖诗社办有《朝晖诗刊》,作品多为传统诗歌。慈溪传统诗歌作品主要散见于《词刊》《当代浙江山水诗词选》等刊物、诗词集,个人出版传统诗歌作品集多种。慈溪作者创作的多首儿童歌谣入选《中华新童谣》《宁波儿童诗选》等。
  报告文学
  1988—2011年,慈溪作者撰写报告文学85件,方印华撰写的《人民代表励顺良的故事》在《人民文学》(2002年第9期)发表,并获得全国“中流砥柱”报告文学大奖赛一等奖。公开出版报告文学作品9部,对象主要涉及农民、企业家、优秀党员等。其中张建军、孙群豪的长篇报告文学《时代见证—
  —慈溪农民报告》,由市政府在北京中国作家协会报告厅举行研讨会,并于2009年获得宁波市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优秀文艺作品“五个一工程”奖。
  民间文学
  1988—2011年,慈溪民间文艺家搜集、创作民间故事和新故事250余件。故事作品多在《民间文学》《故事大王》《故事会》《采风》《山海经》《文化娱乐》等期刊发表,多篇民俗调研论文在《中国民间文化》《民间文学论坛》发表,公开出版各类故事作品集16种。1989年,《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慈溪市卷》内部出版。
  影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慈溪作者的影视评论作品曾在《影视文学》《中国电影周报》发表。至2011年,有近10篇影评作品在各类全国电影评论大赛中获奖。电影《大地起舞》获得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影《龙门村轶事》获得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第二节 戏曲
  戏剧
  慈溪戏剧创作以小戏、小品为主。李道一创作的小戏《啥人最糊涂》获得2000年全国“群星奖”金奖,小品《赴宴》获得2001年中国“曹禺奖”小品小戏创作铜奖,小戏《背官》获得2009年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戏剧文化奖金奖。戏剧表演以越剧、姚剧、绍剧为主,越剧表演尤其出色。至2011年,有10余出越剧选段表演在全国级演唱大赛中获得金奖、银奖,其中包括2位少儿选手。
  曲艺
  1988—2008年,慈溪作者创作曲艺作品218件,其中30余件作品在《曲艺》杂志发表,另有60余件在省级刊物发表,部分曲艺作品获得全国“群星奖”金奖及省级多种奖项。至2011年出版曲艺作品集1种、曲艺影像制品2种。曲艺表演以莲花落、小锣书为主要形式,有多名表演者获得省级奖项。2002年7月,陈金华表演的莲花落《母亲的心愿》在中央电视台“南腔北调”栏目播出。小锣书创作大多贴近生活、结合时政。
  第三节 音乐舞蹈
  音乐
  1988—2011年,全市有130件音乐作品在国家级刊物《歌曲》《词刊》《儿童音乐》发表,其中歌曲63件、歌词67件。省级刊物发表作品209件,多件作品获得全国级金奖、银奖、等级奖或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02年始,有4件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最佳歌词选》。陆军作曲、霍建幸作词的《太阳为我升起》,1990年获得全国每周一歌广播新歌金奖,并在华东六省一市春节联欢晚会演出;1993年获得全国第三届群星奖银奖;2006年在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出。
  1990—2011年,相继举办影视歌曲大奖赛、慈溪合唱节、村落文化宫大合唱比赛、“香溢杯”十大青年歌手大奖赛,承办省“方太杯”青年歌手邀请赛等,5000余名歌手参加比赛。1990年,金星初参加省农民歌手比赛,获得“优秀农民歌手”称号,并代表浙江赛区参加全国优秀农民歌手邀请赛,获得三等奖。
  2001年11月,器乐合奏《三北春潮》获得省文艺会演表演金奖、创作银奖。2004年11月举行农民铜管乐、民间乐队演奏大赛。2005年,男生小组唱《老地方》获得省第五届歌曲新作演唱大赛创作银奖、表演银奖。2007年11月,市民族乐团创作、表演的青瓷瓯乐曲目《越·瓷风》获得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决赛群星大奖和音乐创作群星奖。2008年,歌曲《水乡的秋天》获得省第七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创作银奖、表演银奖。2009年,李道一作词、房洁作曲的《杏花春雨走江南》获得省第八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创作金奖。2010年,顾祥祖作曲的《学走路》获得全国新童谣大奖赛创作大奖。是年12月,女声独唱《花开的土地》获得省新农村建设题材音乐大赛创作金奖、表演金奖。2011年,李波、毛竹作词,房洁作曲的组唱《阳光窗口》获得省第十届新人新作演唱演奏大赛创作金奖、表演金奖。
  1999年后,全市公开出版歌曲集2种、歌词集2种、音像制品2种。
  舞蹈
  1988—2011年,全市创作舞蹈作品85件。2000年,潘惠珍、翁伟民合作的《水乡三月天》获得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比赛金奖。2001年,潘惠珍、翁伟民、洪波创作的《同学们好》获得省少儿舞蹈比赛金奖。2008年,广场舞《莲响节拍》获得省级广场舞比赛群星奖广场舞大赛银奖。
  第四节 书法美术摄影
  书法
  慈溪书法创作活动活跃,有大量民间书法爱好者,至2011年,全市有省书法家协会会员43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4人,西泠印社社员1人。1988—2011年,全市书法作者在《中国书法》《书法》《西泠艺丛》发表作品90余件,其中书法60余件、篆刻25件;发表论文5篇。作品入展全国级展览56件,其中书法45件、篆刻11件;入展省级书法大展、西泠印社国际书法大展30余人次。1999年,西泠印社社员孙群豪的篆刻作品及论文获得西泠印社全国篆刻艺术优秀作品奖、优秀论文奖。2003年11月,马国庆行书《袁枚随园诗话》获得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银奖。2004年,2名书法作者入选《浙江书法百家》。2011年,任永江篆刻作品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1990年始,正式出版个人书法篆刻作品集20种、集体书法作品集2种,多件篆刻入编《第五届篆刻艺术评展作品集》《西泠印社青年社员篆刻精品展专集》等。
  美术1988—2011年,全市美术作者在《美术》《国画家》《中国水彩画》发表作品15件,其中国画13件,油画、水彩画各1件;发表论文1篇。先后有78件作品入展各类国际及全国级展览,其中中国画15件、油画4件、水彩画1件、民间画58件,多件获奖。2004年,2名作者入选《浙江国画百家》。2006年,2幅国画收入《浙江省50年美术作品选》。叶文夫的国画作品,自1984年起连续6次入选第六届至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03年《凉山秋》获得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优秀奖。
  1995年始,慈溪正式出版个人画册17种、农民画作品集6种。1988年,慈溪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现代民间画之乡”,王泽焕被评为“中国现代民间画优秀辅导员”。2004年9月,余海军被评为“中国现代民间画优秀画家”。至2011年,有30余人常年创作民间画。
  摄影
  慈溪摄影创作,20世纪90年代前以黑白胶卷为主,后彩色胶卷逐渐普及。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码科技发展,摄影创作日渐电子化。1988—2011年,慈溪摄影作者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发表作品98件。作品获得全国首届中小学师生书画影大展一等奖1件,入选中国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各1件,入展省级摄影展8件;其他全国摄影大赛获奖、入展138件,其中蒋亚军获得2009年首届“魅力钢铁”全国摄影大展特等奖,俞白桦获得第五届“美丽中国”全国风光摄影艺术大赛经典收藏奖。2008年,1人获得《大众摄影》群英会十佳摄影师称号,1人获得《大众摄影》“恩施”杯百姓生活百名摄影师称号。2011年,1人获得《大众摄影》影像社区十佳摄影师称号。
  2004年后,公开出版个人摄影作品集6种、集体作品集4种。2008年,市政府与《中国摄影》杂志社联合举办“聚焦大桥”全国摄影大赛,132幅作品获奖,其中慈溪摄影作者获得二等奖作品3幅、优秀奖作品15幅,正式出版《聚焦大桥——全国摄影大展作品集》。
  第四章 档案 史志 藏书
  第一节 档案
  档案机构
  市档案局与市档案馆合署办公,管理全市档案事业,下设办公室、监督指导科、保管利用科。2006年,增设信息编研科。2009年,监督指导科增挂“行政审批科”牌子,信息编研科增挂“市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牌子。2011年,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馆员6人、助理馆员3人。1998年,市档案馆通过省一级考评,2005年通过省一级认证复查;2009年通过国家二级测评。1992年后,4次被评为全省档案馆建设先进单位,2001年被评为全省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行政机关、村级组织、企业及事业单位等建立综合档案室,档案室数量随行政区划调整、单位变更等或增设或撤销。1988年,经县档案局认证的综合档案室16家,1999年有综合档案室450家,后经陆续调整,至2011年,全市建综合档案室519家。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到国家级的9家:1989年12月,慈溪冷冻厂档案室率先通过国家二级验收;1990年12月,宁波同步带总厂档案室通过国家二级验收;1991年10月,宁波工具厂档案室、慈溪第二棉纺织厂档案室通过国家二级验收;1996年12月,浙江三北集团有限公司档案室通过国家二级验收;2001年1月,市防疫站档案室通过国家二级验收;2002年2月,市妇幼保健院档案室通过国家二级验收;5月,市电信局档案室通过国家一级验收;2009年11月,市档案馆通过国家二级验收。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到省级的63家,达到宁波市级的129家。行政村创建省级规范化档案室139家、省级示范档案室7家。社区创建省级示范档案室3家。
  1988年成立宁波档案学会慈溪分会,1991年成立市档案学会。至2011年,有个人会员96人、团体会员75个;有48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或交流。1992年版《慈溪县志》未记民国前档案机构。据查考,慈溪档案机构可溯至汉设县主簿,历代有沿袭,本志不作补记。
  档案收集管理
  档案收集1988年后,市档案馆在接收文书档案的同时,注意收集地方文献和录音、录像、照片等特种载体档案。1988年,馆藏档案192个全宗4.28万卷,资料6428册。1994年收缴撤区扩镇并乡后印章224枚。1994年接收著名版本学家、俗文学家路工和全国人大代表成央珍等个人档案160卷。2003年5月接收市工业公司、商业集团、二商总公司、二轻总公司、供销联社5个转换体制单位的2.25万卷文书档案。至2011年,有330个固定接收单位,对固定接收单位一般10年接收1次,1988—2011年接收13.47万卷。至2011年,共有298个全宗21.04万卷,资料1万册。其中,民国档案14个全宗3153卷1862件,革命历史档案1个全宗545卷,新中国成立后档案283个全宗20.67万卷,家谱10类110卷,地方志81类325卷,录音录像磁带和影像档案619盘,照片档案4970张,底片717张,光盘140张。
  综合档案室一般以年度为单位立卷,随时收集档案、归集档案,编定年度档案目录。
  档案管理市档案馆专门配备裱糊室、文印室、暗房、微计室、消毒室、缩微室、信息交流中心等技术用房,对相关档案作合理处理,并存放于密集型档案架。
  2002年开通市档案局网络。
  至2011年,市档案馆建《案卷目录》280本、《全引目录》950本、专题目录簿式175本,卡片式17.06万张。2007年开始,市档案馆逐步开展档案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筹建数字化档案馆。2008年9月,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立项并启动建设。至2011年,完成婚姻、房产(建房)、招工、知青、民国、党史、重点工程、现行文件及部分全宗档案的加工,累计完成数字化加工扫描约517万画幅,著录条目约118万条。
  综合档案室配专职档案员、部分兼职档案员专事档案管理。市档案局负责对综合档案室的指导、监管,镇(街道)档案室负责对村、社区档案室的指导、管理。
  档案开放利用
  档案开放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开放历史档案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1988年2月,县档案馆向社会开放第一批档案资料,包括民国时期各全宗档案1191卷(册)、解放前地方报刊资料31册、革命历史档案文件复制件和报刊资料245卷,共计2387卷(册)。1988年6月,第二批开放土改时的土地房产登记档案859卷。1989年1月开放满30年(1949—1958年)的县委档案307卷、县政府档案670卷,共977卷。至2011年,市档案馆将1981年前鉴定为开放件的档案3.27万卷全部向社会开放,并将开放的档案目录在市档案局网站上发布。
  1988—2011年,市档案馆接待查阅档案人员5.86万人次,计查阅档案14.98万卷次。档案为编史修志、专题调研等提供史料,为群众明确房地产权、工龄、年龄、学龄等提供凭证和依据。
  档案编研市档案馆和单位档案部门利用馆(室)藏档案,采取单独编著、与其他单位合著、聘请他人编著等方式,编纂一批资料,提供部门和社会利用。至2011年,市档案馆编印《慈溪市大事记》(1988—2011年各年度)和《档案利用效果五十例》《慈溪档案》《慈溪市档案工作文件汇编》《探索与创新——慈溪市档案论文选编》《慈溪市新优名特产品汇编》《慈溪市省部级以上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录(1949.10—1998.12)》,续编《慈溪市档案馆指南》,并与市委党史研究办公室合作编写《中共慈溪市党史大事记》。
  2005年,市档案馆举办慈溪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图片展。2008年,举办慈溪撤县设市20周年成就展。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跨越20》,获得2008—2010年度省档案系统编研精品三等奖;2010年11月,与水利局合作编著《三北围垦史稿》,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11年,与观海卫镇政府合作编著《东南名城观海卫》,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
  库房建设
  1988年,市档案馆库房为单独库区入字形通风屋顶,配有去湿防潮和密封设施。1994年,对一层、三层500平方米库房外墙窗户进行全塑加三夹板密封处理,加强防潮。
  2005年1月,市档案馆搬入档案馆路100号新馆,建筑面积6678平方米,内设接待查阅中心、全宗室、技术室、多媒体演播室、陈列室、展厅等。三层、四层北侧为档案密集库房,总面积1400平方米,可以存放100万卷纸质档案,库房安装恒温恒湿机组,数据由电脑自动采集、显示、记录、保存,可以对温湿度进行控制、管理、统计、分析。
  综合档案室库房由单位负责建设,多数库房条件较好,部分库房紧张,部分条件配置不到位。
  第二节 史志
  党史
  1988年4月,中共慈溪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小组更名为“中共慈溪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91年1月,更名“中共慈溪市委党史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中共慈溪市委党史研究室”。2002年4月与市地方志办公室合署办公,更名“中共慈溪市委党史研究办公室”(简称“党史办”)。2002年5月,建立中共慈溪市委党史工作领导小组,不再保留“慈溪市委党史委员会”名称。2010年11月,更名“中共慈溪市委党史研究室”(简称“党研室”)。
  党史资料征集建立党史机构后,以走访老同志、召开座谈会、写信及电话调查、下乡实地考察、查阅相关历史文献等形式,征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文献档案和专题资料。2005—2008年开展“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2008年征集市支援四川抗震救灾资料;2009年征集市支援四川省青川县茶坝乡对口援建资料。2008年开展党史胜迹普查,2009年开展革命遗址普查,用文字、数据、影像资料记载全市65个党史胜迹点(含61个革命遗址)的基本情况。至2011年,形成史料档案1个全宗。
  党史编研1982年4月始刊出《慈溪党史资料》,至2005年出版37期。1989年9月编印《前辈的足迹——慈溪革命史迹选》。1990年12月编印《中共慈溪党史大事记(1923—1949)》。1991年7月编印《慈溪革命故事选》。1993年3月,党史办会同市委组织部、市档案馆编印《中国共产党浙江省慈溪市组织史资料(1926.5—1990.5)》。2002年10月,《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大事记(1924—1995)》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第一卷)》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04年2月,《昔日烽火——慈溪党史专题、论文选》由宁波出版社出版;5月,编印《中国共产党慈溪历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汇编》。2005年9月,《社会主义时期慈溪党史专题集(一)》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07年4月,《慈溪抗战文献》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慈溪抗战回忆》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同年编纂《永不忘记——抗日战争时期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调研专题》。2011年编印《中共慈溪县委文件选编(1949—1956)》,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慈溪党史胜迹图志》。多篇党史论文入选省、宁波市党史研讨会和党史研究文集。
  党史宣传教育1989年5月,举办纪念慈溪解放40周年活动。1991年6月,举办纪念建党90周年中共慈溪地方党史展览、慈溪英烈事迹展览。1992年6月,开展浙东抗日根据地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10月,开展凤湖中学建校50周年纪念活动。1993年12月,举办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毛泽东思想学术研讨会。1994年5月,举办慈溪解放45周年座谈会。1995年4月,在北京和慈溪分别举办杨贤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全国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年会、杨贤江故居揭幕仪式;7月,举办庵东盐民运动70周年纪念活动;9月,举办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座谈会及横河战斗纪念碑揭碑仪式。1996年6月,举办纪念慈溪地方党组织建立70周年座谈会。1999年,举办纪念慈溪解放50周年系列活动,召开纪念王仲良诞辰100周年座谈会。2002年,举办浙东区党委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2007年3月,举行浙东抗日根据地“海上门户”揭碑开馆仪式。2009年,召开《战斗的岁月——项耿同志革命回忆录》出版发行座谈会、纪念王仲良诞辰110周年座谈会。2011年,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开通慈溪史志网。同时,配合有关部门修复浙东区党委成立处旧址、中共坎镇支部旧址等一批革命遗址,配合修建慈溪革命烈士纪念馆、慈溪革命烈士陵园、杨贤江故居、横河战斗纪念碑、庵东盐工革命斗争史陈列室、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纪念碑亭等一批纪念设施。2005年,浙东区党委成立处、杨贤江故居被命名为宁波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2010年、2011年,慈溪革命烈士陵园、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纪念碑和纪念馆、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海上门户史料陈列馆和纪念碑、杭州湾跨海大桥展示馆及庵东盐工革命斗争史陈列室、中共坎镇支部旧址先后被命名为宁波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地方志
  地方志编纂1986年3月,成立慈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开展《慈溪县志》编纂。全志分28编,153万字,1992年6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1993年9月,《慈溪县志》获得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首次评比一等奖。1993年12月出版《慈溪市图志》,为国内首
  照45-4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海上门户”揭碑开馆仪式在古窑浦举行(2007年)
  创。2001年11月出版《慈溪县志》简本。部分修志单位在完成县志编纂任务的同时,着手编修部门专业志,至2011年先后公开出版12种,分别为《慈溪盐政志》《慈溪农业志》《慈溪水利志》《慈溪交通志》《慈溪卫生志》《慈溪邮电志》《慈溪市公安志》《慈溪市电力工业志》《慈溪市土地志》《慈溪市人民代表大会志》《慈溪盐政通志》《慈溪政协志》;另有14种内部刊印。公开出版镇志1种,编印镇志2种、村志4种。2006年8月,召开《慈溪市志》编纂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动员、部署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工作。2007年1月,成立《慈溪市志》编辑部;6月,召开市地方志编委会扩大会议,二轮修志工作启动。2008年4月,市政府办公室发出通知,提出修志任务,除《慈溪市志》外要求编修16种部门专业志及各镇(街道)志。
  地方文献整理1987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点校《民国慈溪县志稿》,出内部铅印版。2004年,市地方文献整理委员会编标点本《慈溪文献集成(第一辑)》由杭州出版社出版,包括明嘉靖《观海卫志》、清道光《浒山志》、民国《余姚六仓志》。2005年,标点本《溪上遗文集录》作为“慈溪地方文献集成”第二辑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地方志编研1992年,《〈慈溪县志)编修实录》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陈桥驿著《中日两国地方志的比较研究——中国慈溪市与日本广岛市的地方志修纂》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内部印行。1986年6月,创办《慈溪县志通讯》,1988年3月改名《慈溪修志通讯》,至1991年编印26期。第二轮修志开始后,将《慈溪修志通讯》和《慈溪党史资料》合刊,创办《慈溪史志》,2006年12月创刊,每季度1期,至2011年出版21期。2007年9月开始编印《慈溪地方志工作简报》,每月1期,至2010年2月编印30期。2007年11月,内部印行《光绪慈溪县志列传及艺文志索引》。2009年、2010年,先后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慈溪旧闻》《慈溪史脉》。
  第三节 藏书
  市图书馆
  1989年7月,市图书馆被文化部授予首批“全国文明图书馆”称号。1999年11月,在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被评定为全国一级图书馆;2010年1月,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1989—2011年,市图书馆举办23届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开展配乐诗朗诵、读书征文、展览展示、图书下乡、网游世博会等活动140余项次。1989—2001年,开展读者读书成果奖评选6次,2005年改为读者借书排行榜评比。2010年试行总分馆制建
  照45-5《慈溪市志》纲目专家论证会(2007年)
  设,选8个镇(街道)图书馆作为试点。至2011年,共建成14个镇(街道)分馆。
  馆藏图书市图书馆藏书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著作,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性图书5类。1988年馆藏13.99万册,其中期刊329种、报纸98种。进入21世纪,开始收藏视听文献和电子文献,藏书量增加加快。2003年馆藏21.97万册,2007年馆藏36.23万册,2008年馆藏40.64万册。2011年馆藏54.23万册,其中,期刊10.27万册,视听文献8211册,地方文献3215种6052册;当年订报289份,订刊物1433种。馆藏大型丛书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故宫珍本丛刊》《四部精要》《四明丛书》《清代诗文集汇编》《古本小说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四部丛刊初编》《中央日报合订本》《重修浙江通志稿》等。
  图书电子化管理1996年前,图书采用人工管理。1996年购置电脑1台,采用ILAS系统,设编目、流通、采访3个子系统,对馆藏书进行回溯建库。次年11月,开通图书外借自动化系统。1999年,完成参考阅览室图书书目回溯建库,建立成人外借、阅览图书数据库。11月19日,市图书馆完成宁波市图书馆计算机联网设备安装、调试工作,读者可在因特网上查阅省内外、国内外信息资料。2003年3月,建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基层中心;7月,市图书馆管理ILAS5.0升级为ILSII,接入网通宽带,开通因特网,建立馆内区域网。2004年9月,书目数据库建齐。2007年4月,开通运行市图书馆网站。2008年,建成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馆藏书目全部实现数字化,建立地方文献数据3423条,2011年增加至3843条。
  2010年4月,引入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自助借还系统,二楼服务台和一楼大厅安装自助借还机,可对粘贴有RFID标签的流通文献进行扫描、识别和归还处理,读者可通过自助借还机自行进行图书借还,6月初投入试运行,9月正式运行,为省内首家使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县级公共图书馆。2011年7月,二楼少儿室安装RFID系统,市图书馆所有外借窗口均实行RFID借阅系统。
  图书借阅1988—2011年,市图书馆开展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图书流通站(馆)服务等,为读者提供方便。1988年,每周开放48小时,持证读者3544人,流通10.92万人次,外借图书14.48万册次,藏书利用率103.5%。1992年始,每周开放时间增加至53小时。2006年始,5—10月每周开放时间77.5小时,11月至次年4月每周开放75小时。2011年持证读者5.06万人,流通68.26万人次,外借图书41.39万册次,藏书利用率76.3%。至2011年,全市有流动图书馆服务点71个,全年流通图书14.51万册。
  单位和乡镇图书馆
  乡镇图书馆、学校图书室早年就建立。1988年后,随行政体制变化和学校撤并建设,图书馆(室)个数减少,面积扩大,馆藏增加。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强社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村(社区)图书馆(室)、企业图书馆(室)应运而生。
  工会图书馆1990年5月,市工人俱乐部更名为“市工人文化宫”,设图书室,面积145平方米,总藏书4.50万册,持证读者3400人。2000年,图书馆馆舍面积300平方米,藏书3万余册。2001年藏书2.35万册,持证读者6000余人,实行无偿借阅。2002年后,停止对外开放。
  学校图书馆2011年,全市有学校图书馆153个,藏书496.59万册。其中,普通高中图书馆13个,藏书101.24万册;职业高中(含中专)图书馆6个,藏书36.93万册;镇(街道)中学、小学图书馆134个,藏书358.43万册;市属小学图书馆12个,藏书49.77万册。藏书2万册以上的学校图书馆90个,其中,杨贤江中学藏书12.28万册,实验小学藏书12.14万册,育才中学藏书11.02万册,浒山中学藏书9.62万册。2004年9月,市第四届全民读书月活动中评选十佳学校图书馆。
  镇(街道)图书馆1986年3月,庵东镇图书馆成为全省第一个乡镇万册图书馆。1988年,全市有5个万册图书馆,庵东镇图书馆、三管乡图书馆被评为省乡镇图书馆(室)先进集体。2000年,全市有镇(乡)图书馆(室)23个,总藏书25.80万册,其中万册图书馆15个。2011年,全市有镇(街道)图书馆18个,馆舍总面积4868平方米,总藏书30.36万册,流通总人数5.87万人次,外借图书15.65万册次。藏书2万册以上的镇(街道)图书馆6个,依次为龙山镇图书馆、桥头镇图书馆、周巷镇图书馆、观海卫镇图书馆、浒山街道图书馆、长河镇图书馆。
  村(社区)图书馆(室)2011年,全市有村落(社区)图书阅览室323个,馆舍总面积1.62万平方米,藏书总数71.92万册,图书总流通34.91万册次,阅览室总座位6656个,有效借书证1999本。藏书5000册以上的村落(社区)图书馆阅览室19个。
  企业图书馆(室)2011年,全市工会(企业)图书阅览室234个,总藏书30.50万册。其中文化明珠企业图书阅览室113个,总面积1.13万平方米,总藏书23.56万册。
  民间藏书
  慈溪民间藏书素有习惯,1988年后,收藏面扩大,收藏量增加。
  “十佳”藏书家庭1996年9月,慈溪开展首届“十佳”藏书家庭评选;1998年、2001年、2010年,分别举办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评选。1996年后,慈溪有3户藏书家庭先后入选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1998年11月,省首次家庭藏书建设研讨会在慈溪召开,全省各市、县文化局、图书馆及省文化厅、浙江图书馆有关领导50余人参加会议,会后参观4家慈溪“十佳”藏书家庭。2011年,桥头镇有藏书1000册以上家庭近100户。
  思绥草堂藏书20世纪90年代,思绥草堂主人开始收藏古籍家谱,至2011年收藏1800余种近2万册,多系孤本。
  第一节 电影录像
  电影队伍
  1988年11月,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改称“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有中级技师13人,中级经济师5人,助理馆员、助理编辑各1人,美工师2人,技术员30人,电影流动放映队40个。1989年,市电影公司被省文化厅评为省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单位。1991年度,市电影公司被评为省级先进电影公司。1996年始逐步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2011年在编人员36人。
  1988年后,市电影公司对新建、扩建的15个乡镇影剧院电影放映设备统一更新为35毫米新光源设备。2001年,全市有电影放映设备60套,其中,35毫米固定座机18套,35毫米流动机12套,16毫米机30套。是年,全市有乡镇电影放映单位20个,从业人员40余人。2007年,建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队。是年,市电影公司数字电影直属流动放映队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优秀放映单位。2011年,全市有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队25个,有16毫米个体电影放映单位8个、35毫米个体电影放映单位4个。
  影院设备
  1988年,慈溪电影院经改建、扩建,建筑面积900余平方米,设有门厅、机房、观众厅楼池、包厢情侣座、观众休息厅,观众软席1200余座。1990年新建迷乐影厅,建筑面积383平方米,观众席316座。1997年6月,东方娱乐城建成开业,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内设影剧院2个,面积1700平方米,826座,为当时省内唯一一家档次高、设施新、功能全的综合性多功能文化宣传商务活动场所,2000年歇业。2002年,因旧城改造,拆除慈溪电影院。2006年1月始,借用市图书馆报告厅为电影放映厅,设有软席260座。2006年4月,杭州湾新区文化中心落成,设有1000个座位的电影放映厅。
  1988年,全市有乡镇影剧院44个,总座位数5.13万个。后经撤区扩镇并乡,乡镇影剧院减少。1999年后,师桥、坎墩2个电影院先后出让。2008年,逍林影剧院划入拆迁范围。至2011年,正常放映电影的镇级影剧院5家,3114座。
  电影市场逐步开放,2009—2011年,有6家影院入驻慈溪,城区有慈溪时代电影大世界、欢乐小马影院、保利影院;镇有周巷奥克雷影城、观城影院、新浦影院。慈溪时代电影大世界2009年5月1日正式营业,是慈溪首家商业营运的规模影院,票房收入2009年700余万元,2010年1700余万元,居宁波市第二位。
  电影发行
  1988年,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设立影片发行组,向乡镇及其他放映单位出租影片,当年电影发行收入72.96万元。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娱乐活动的多样化,电影市场渐趋疲软,1996年电影发行收入60万元。2001年出租影片438部,发行收入23.96万元。2008年出租影片189部,发行收入9.02万元。2011年库存35毫米影片拷贝197部,其中,爱国主义教育片56部,戏曲片12部,农村题材影片37部,科教影片34部,武打片58部。
  电影放映
  1991年6月,《开天辟地》在慈溪举行首映式,慈溪电影院、迷乐影厅、市人民大会堂同时放映。1992年6月,市杨梅节期间举行《阙里人家》《国际大营救》新片首映式。1993年2月,慈溪籍作家戚天法编剧的新片《义剑奇侠》在慈溪电影院举行答谢首映式。2001年全年放映电影1136场次,观众5.64万人次。2004年8月,组织各部门观看《邓小平1928》放映26场次,观众2万余人次。2005年6月,市电影公司在虞波广场建造露天电影广场,,免费放映露天电影,2000余人次观看;开映式后至2011年,每周五、周六、周日(除雨天、雪天外)晚上长年免费放映电影,属宁波市范围内首创。2009年,虞波广场免费放映电影187场次,2010年免费放映电影213场次,观众20余万人次。2006年10月,在慈溪电影广场举行“金秋魅影”百姓电影活动,放映《一江春水向东流》《英雄虎胆》《小花》等影片;11月,市图书馆放映厅献映特供片、奥斯卡奖新片《断背山》《撞车》《宝贝计划》等中外大片,创票房纪录。2007年2月、3月,组织调度优秀教育题材影片,组建10个流动电影放映队,到各镇(街道)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巡回放映。2010年3月,故事片《十里红妆》在市图书馆电影厅上映,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及中小学组织观看。2010年12月,市图书馆电影厅放映教育影片《第一书记》,组织党员干部观看。2011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市电影公司在市图书馆电影厅组织各镇(街道)、各部门观看电影《建党伟业》。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被评为2009—2011年度宁波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先进集体、2011年度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先进集体。
  录像放映
  1984年,县文化馆购置彩电、录像机,开始创办录像放映队。1985—1990年,开展录像带出租、录像放映、球幕电影放映等活动。1985年有录像放映队9支,1987年有录像放映队24支,1989年1月至1991年5月,录像放映单位62个。1991年5—9月,根据中央和省、宁波市有关文件精神,压缩整顿录像放映单位,将半集体性质和个人承包的录像放映队纳入集体经营。市人民大会堂等41个录像放映单位重新登记注册后准予经营,注销崇寿乡广播站等21个录像放映单位。1992年,全市有录像放映单位49个,其中4个被评为省录像放映先进集体。1993年,有录像放映单位53个,4个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1996年,市文化馆设有录像放映厅。1998年,全市有录像放映单位35个。1999年后,因电视普及,录放机、VCD、DVD、网络等先后推广应用,录像放映活动逐步停止。
  第二节 书店音像
  新华书店
  1988年有工作人员21人,中心门市部在浒山解放中街,面积181平方米。1997年后,先后增设金山、孙塘、西门、金茂、小安、观城等门市部。2002年11月,解放中街中心门市部及市新华书店办公用房因旧城改造被拆除。2003年7月,在文化馆路南侧设立临时性中心门市部,面积1100平方米。2006年1月,市新华书店网上书城开通。同年4月,新城大道北路89号慈溪书城一区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市新华书店事业发展用房,总投资3773万元,占地面积5533.4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9300平方米,营业面积7500平方米,一楼设文化用品经营区,二楼、三楼设图书专营区。2011年,市新华书店有工作人员95人,其中在编职工27人。
  1988年,市新华书店实现图书销售总金额289.60万元,利润18万元。随着图书市场的日益繁荣,1997年开始实行开架销售,销售金额逐步上升,利润逐年增加。1998年,图书销售收入2650万元,居宁波市县级店第一。2001年、2002年,图书销售收入均列宁波市县级店第一。2011年,图书销售收入8805万元,比2010年增长25%。获得《中国图书商报》等主办的“中国新华书店2007—2008年度百强基层店”称号。1988—2011年销售图书1.48亿册,平均每年615.07万册。2010年,市新华书店图书销售列全省县级店第一。2011年,市新华书店获得全省综合业务一等奖,总经理张渭根被《中国图书商报》评选为金牌经理。
  2010年,市新华书店与周巷镇合作投资1500万元,建造全省首家镇级书城——周巷书城,占地面积93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为全省最大的集镇书店。2011年1月18日,周巷书城开业。
  民营书店
  1989年7月,市文化局设社会文化管理股,同时允许单位和个人经营音像制品、书报刊销售出租业务。1991年,全市有书报刊批发部3家,零售、出租店35家。2003年,书报刊音像制品销售、租赁603家,其中书报刊销售、租赁223家。2011年,全市有书报刊营业场所181处。
  2001年12月,白天鹅音像图书商场在三北大街开业,营业用房面积680平方米,是当时慈溪规模最大的图书音像商场。2006年,江南好图书音像城在浒山路开业,营业用房面积1100平方米,以经营图书为主,同时经营音像制品、文具等文化办公用品,当年被评为省十佳特色书店,2007年成为浙江省出版物发行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2008年被命名为宁波市示范书店。
  音像制品经营
  1991年,全市有音像制品发行单位3个,录像带租赁店4家,音像制品销售店29家。随着家庭录像机和VCD、DVD的普及,音像制品出租零售业快速发展。2003年,有音像制品经营单位380个。此后,家庭计算机普及使网络成为主流,音像可以直接下载,造成音像制品销售渐趋清淡。2006年,音像制品经营单位87个。2007年,音像制品(书报刊)销售、租赁单位250个。2008年初,有书报刊营业场所197处,经市文化执法大队检查整顿,全市许可在册的音像制品零售、出租经营单位85个。2011年,全市许可在册的音像制品零售、出租经营单位46个。
  影像制作
  至2011年,全市有影视制作公司3家:2002年成立宁波飞天影视慈溪分公司,2010年成立宁波千景动漫设计有限公司,2011年成立浙江振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1年,开拍数字电影《上林书记之马家富》,首部慈溪本土自制电视剧《上林恋歌》进入后期制作。
  第三节 娱乐 演艺
  娱乐
  20世纪80年代中期,慈溪娱乐业逐渐兴起。1987年,县工人文化宫开办首家营业性舞厅。1991年,全市有舞厅6家,卡拉OK厅3家,游艺厅3家,电子游戏机经营单位139个,台球室115家。1992年,歌舞厅和卡拉OK厅12家,游艺厅5家,儿童乐团2家,个体乐队1家,电子游戏机和台球经营单位138个。是年兴办全省首家文化经营外资企业——宁波宝发娱乐中心,总投资100万美元,次年对外开放。1993年,歌舞厅24家,卡拉OK厅12家,音乐茶室5家,其中中外合资文化娱乐业6家;电子游戏机经营单位205家,台球室25家,游艺厅3家,营业性演出场所36处。1997年6月,慈溪东方娱乐发展有限公司东方娱乐城建成营业,总投资6500万元,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
  2000年6月,全市有电子游戏机经营单位216个,占宁波市电子游戏机经营单位总数的20%,当年下半年经整顿压缩到67个。2001年,少数电子游戏室转业经营网吧。2002年,全市有网吧143家,并开始向乡镇发展,电子游戏室仅存6家,游艺厅11家。2003年,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308处;2006年,经执法整顿,减少至148处。2011年,许可登记在册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66处,电脑1.84万台,营业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从业人员830余人,注册资本3000万元。至2011年,全市许可登记在册的歌舞娱乐(KTV、大众舞厅)场所49处,其中城区30处、镇(街道)19处,营业总面积3.59万平方米,从业人员350余人,年营业收入2250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700余万元。上规模歌舞厅9家,如钻石年代娱乐有限公司、什捌娱乐会所、金田娱乐有限公司、维多利亚娱乐有限公司、普乐娱乐会所等。动漫游戏业4家。
  演艺
  1991年,全市有演出场所31处,书场1个,民间职业剧团12个。1992年,演出场所36处,书场1个,个体剧场1个,民间职业剧团12个。2002年,营业演出场所30处,其中,演艺场所11处,营业性演出团体5个,民办非企业演出团体14个;营业性演出经纪机构1个(慈溪市演出公司)。2004年,营业性演出场所11处,营业性演艺厅7个,总注册资本3304万元,核定总人数1.12万人。2007年,营业性演出场所33处,上规模的有“水沐年华”、派克酒吧、雷克酒吧等。2008年,营业性演出场所14处。2011年,营业性演出场所10处。
  第四节 印刷复印 广告策划 工艺品
  印刷复印
  印刷20世纪80年代,慈溪开始创办印刷业。1991年有出版物定点印刷厂7家,1992年减少至3家。2004年,全市有印刷企业(单位)497家。2011年,全市有印刷企业553家,其中包装装潢印刷企业255家。浙江德邦印务有限公司占地面积5.30公顷,2011年产值3500余万元,是市出版物印刷龙头企业,为省内规模较大的票据印刷企业之一。2011年,慈溪有出版物印刷企业5家。其中宁波三A集团有限公司年产扑克牌近5亿副,国内市场占有率45%以上,并销往欧美和东南亚,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扑克牌及相关纸品生产企业。
  复印1988年,慈溪开始出现复印店。1992年,全市有复印名片打字经营单位8个。电脑打字复印快捷方便,很快普及各乡镇,2003年复印店发展到150家,2007年增加至207家,年生产总值5000万元。2011年,全市有复印名片打字经营单位189个,其中注册资本10万元以上复印单位36个。
  广告策划
  1989年,慈溪出现广告策划业经营单位。作为新兴产业,广告策划在20世纪末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有广告策划专业广告策划公司120余家,其中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上广告策划公司42家;咨询与调查类企业140余家。
  工艺品
  2001年8月,浙江龙泉制瓷工艺大师孙迈华等7人与市越窑青瓷研究所合股创办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12月,越窑青瓷烧制成功,恢复生产。2003年6月,注册“上林湖”商标,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同年利用上林湖地区的丰富瓷土,运用传统越窑工艺仿制越窑秘色瓷成功。2004—2011年,开发、烧制出鸡首壶、八棱瓶、似水流年、绞泥花器、蝶恋花和越青瓷套碗等120余个品种,平均年产1万件,销售量8000余件,销售额150余万元。2010年成立上越陶艺研究所,研究制造青瓷制品。至2011年,开发、烧制出越窑阴刻双龙戏珠瓶、粉彩锦施蓝罐、越窑缠枝如意罐3种工艺品。
  2011年,全市有字画、工艺美术品等展销零售企业30余家。古旧家具加工经营详见第二十编《工业》第五章第三节。
  第五节 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机构
  1989年6月,成立市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1991年10月,设立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与市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2005年3月撤销。2008年9月,调整为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1989年7月,市文化局设置社会文化管理股。2008年5月,撤销广电科,并入文化市场管理科,市文广局分设文化市场管理科和文化行政审批科。2011年10月,文化市场管理科更名为“文化市场和产业科”。
  1989年2月,成立市文化市场稽查队。2005年3月,撤销市文化市场稽查队,同年7月组建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11月更名为“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以“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名义,对全市文化市场实施综合执法,统一行使监督检查职能。
  业务管理
  慈溪文化产业起步较早,1991年,全市有文化经营单位537个,1998年发展到728个。部分经营单位依法经营意识淡薄,甚至出现违法违纪经营现象。1998年后,市文化局加强专项行动和整治,重新修订《歌舞娱乐场所经营管理制度》《音像网吧市场经营管理制度》《书报刊经营管理制度》《台球、保龄球、电子游戏经营管理制度》等,发送到每个经营场所,要求上墙公布,依法经营。1989—2011年,对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机室、音像书报刊销售单位、网吧等负责人及从业人员开展培训45期,累计培训6700余人次。1992年始开展歌舞厅、卡拉OK厅考评定级活动。1993年,市工人文化宫歌舞厅被评为省级文明歌舞厅。2005年,相继成立网吧业、印刷包装业和歌舞娱乐业3个协会,开办印刷技术专业培训学校。2006年7月,聘请网吧业主10人为片区联络监督员,提倡行业自律、自查自纠、互相监督、文明经营。2010年开展农村文化市场监管试点工作,6个试点镇相继成立监管小组,建立文化市场监管队伍和业务管理队伍。2011年,完成观海卫、周巷、龙山3个中心镇行政审批和执法放权工作。
  1989年始实行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制度,按国务院《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行监督管理。设立营业性民间职业剧团,需经市文化局审批后,持批文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营业性演出。设立民办非企业民间业余社团,需经市文化局登记、批准,再由市民政局登记发证,并实行年检制度。
  执法稽查
  1988—2011年,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稽查,先后开展“扫黄打非”(扫除情色打击非法出版)、“凌晨执法”“零点执法”“反盗版百日行动”“文明创建百日行动”“平安世博”等专项行动和专项整治。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与相关行政部门配合的较大行动375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2.27万人次,检查经营单位2.53万个次,其中,检查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2660余处次,收缴非法出版物22.11万册(份、张),音像制品45.35万盒;收缴CD、VCD2.55万盘(张),激光视(唱)盘1254张,光盘1200张;收缴电子游戏机1050台、电脑主机33台、电脑线路板1111块、盗版软件1146张;强制拆除非法境外卫星地面接收装置166套,自行拆除756套;取缔非法(无证)文化经营企业1824家(户),吊销违法违纪文化经营许可证157张,整顿或限期整顿190余家,行政处罚、立案处理551起,罚没款173.64万元,重点打击的有非法淫秽色情演出、黑网吧等。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普查工作
  2004年2月,市文化体育局组织开展以抢救保护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美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民间艺术(后统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和专业小组,制订工作方案,培训普查人员。镇(街道)相应成立普查组织。全市共有20支普查队,60余名普查员。4月始,普查人员通过询问知情人、查考文字资料、制作照片影像等方式,普查登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内容包括: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瓷艺、纸艺、刺绣、染织、编织、灯彩等;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重点是《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中未包括的新补充、新发现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资源和当代出现的、在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根脉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民间表演艺术;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传统工艺制作技术和技巧;集中反映民族民间生产、生活习俗和历史发展的服饰、器具、用具等实物;具有民族民间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民间游艺活动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民俗活动;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
  2007年初,市财政拨款专项资金42.60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和利用。同年6—10月,市文广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普查涵盖行政区域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类别,对已调查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复查和核对。对在当地群众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作重点深入调查,要求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普查以镇(街道)为单位,以实地调查为主,每个村(社区)设立专门普查员,调查采访者以笔录、摄影、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和技术,记录民间传承人和相关人员的讲述、表演等。普查297个行政村、47个社区,做到村(社区)全覆盖。全市投入普查人员7500人次,访问人数1万余人次,召开各类调查座谈会315次,参加座谈会人数2725人次。
  普查成果
  2004年7月,全市普查搜集到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姚剧、剪纸、鸡毛龙、高跷、细十番等民间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类项目74个,其中,29个项目上报宁波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中心,14个项目上报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中心。命名6个镇(街道)为市首批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戏曲之乡”坎墩街道,“民间剪纸之乡”横河镇,“民间音乐之乡”观海卫镇、周巷镇,“民间舞蹈之乡”长河镇、逍林镇。授予14位民间艺人为市首批民间艺术家。市文化馆获省级先进集体表彰。
  2007年10月,经过4个月的调查、核对、记录,全市共普查到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17大类400余种、2万余个项目。同时对普查资料逐一筛选加工,填写普查表,建立资料库,出版非物质文化田野调查汇编册。10月底完成普查,通过验收,累计为17大类1595个项目。市文广局、周巷镇政府被分别评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在普查基础上整理编印《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慈溪卷》20册。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国家级项目
  徐福东渡传说源于秦始皇求长生不老,派方士徐福寻访仙人仙草而东渡日本的故事。龙山镇达蓬山传为徐福成功东渡日本的起航地,流传有80余个故事传说。1995年成立市徐福研究会,先后搜集编印《达蓬山与蓬莱仙岛——徐福东渡故事》,出版《达蓬山徐福传说故事集》,拍摄电视连续剧《徐福东渡传奇》。2007年,有10余位80岁以上老人能讲述徐福东渡传说故事。当年,徐福东渡传说被列入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参见专记《达蓬山与徐福东渡传说》)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越窑青瓷始烧于东汉,延续千年,晚唐至北宋早期,器物品种、造型设计、装饰艺术、烧制技艺均达到巅峰,北宋末、南宋初衰落,是中国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广泛、内涵相当丰富的窑系。为恢复越窑青瓷烧制工艺,2001年成立市越窑青瓷研究所,经过数年实践,基本掌握传统制作工艺要领,成功仿制盘口壶、尊、洗、熏炉、六棱瓶、执壶、罐、碗、鸡首壶等数十种青瓷工艺品。2005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浙江省级项目
  越窑青瓷瓯乐源于唐代九音盏,即在9只碗内盛上多少不等的水,用铁筷子敲击,使之发出不同音响,后多在民间流传。1998年,匡堰寺龙口窑址出土的唐宋青瓷乐器,为越窑青瓷瓯乐恢复提供史料。2002年,慈溪民族乐团与市越窑青瓷研究所合作,仿制出首套12件瓷瓯,之后又陆续仿制出碗、盏、馨、钟、瓶、铃、管、鼓、箫、笛等10余个品种,挖掘、整理并创作一批青瓷瓯乐曲。2009年,越窑青瓷瓯乐被列入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水火流星水火流星为传统杂耍表演项目,重在体现力与美、速度与技巧。舞者以1根长绳,两端放上盛清水的瓷碗或点燃的木炭等易燃物,利用物体抛引原理,舞动水碗、火球,形成银色的光圈或火光圈。技艺高超者,用不断甩动的系碗绳为棍,进行肩挑、背负、翻滚抛棍等杂耍表演。龙山镇有传承人表演此传统杂技。2009年,水火流星被列入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庵东晒盐技艺庵东晒盐始于清咸丰末年(约1857—1861),主要利用泥涂白地,在涨潮时吸储含盐分的海水,取盐泥堆成坨头,经稻草过滤形成淋卤,将卤水倒入四周有木楞条的杉木板上,利用阳光进行晒制,所产之盐也称“板盐”。1952年改板晒为滩晒,即将盐田平整后,直接将海水引入盐田,利用阳光晒制成盐。2001年,慈溪结束千年产盐历史,但庵东一带仍有一些老盐民能完整操作多种制盐工艺。2009年,庵东晒盐技艺被列入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宁波市级项目
  姚北滩簧今称“姚剧”200余年前发源于宗汉、坎墩一带,因此地原属姚北,故名。早时姚北滩簧没有剧本,演员自,行安排情节和唱词。剧目有大戏《双贵图》《宝莲灯》《两重恩》《珍珠塔》,小戏《双落发》《打窗楼》《十不许》等,共70余种。姚北滩簧唱腔淳朴优美,节奏欢快,富有乡土气息,由基本调和小调两部分组成。基本调常用平四和紧板。平腔用清板演唱,男女同调异腔,转换自然。女调平四下韵,常衬“嗳嗳唷”的衬音,清亮委婉,富有特色。平四一般用于叙述性演唱,从抒情中表达不同情感。紧板多用于剧情紧张、气氛热烈的场面。另有民间小调40余种,如《夜夜游》《小扳艄》《紫竹调》《对花十送》《五更调》等,均为江南民歌或明清俚曲,具有音色醇厚、节奏轻快、雅俗共赏的特点。其演出范围在慈溪、余姚、上虞、新昌、绍兴一带。2007年,姚北滩簧被列入宁波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另见第二编《街道镇》第一章第五节)
  宁波农民画20世纪80年代初,慈溪作者开始农民画创作。因其题材多取自农村,作者也大多为农民,故名。农民画分粉拓、圈画和色彩画3种技法。粉拓先勾框架,上底色,再予拓印。圈画先画圈构图,后按要求在画圈内上色。色彩画先线描轮廓,然后上色。颜料有水粉、油画颜料、金粉银粉和丙烯画颜料,作画材料有木板、石膏板、白卡纸、三夹纸、宣纸、彩色卡纸和黑卡纸,工具有美工刀、铅笔、尺、木刻刀、调色盘、杯子、毛笔、画笔等。农民画构思奇妙,造型朴拙,笔触凝练,色彩绚烂,画面丰厚饱满、粗犷大气。1988年,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命名慈溪为“现代农民绘画之乡”。2007年,宁波农民画被列入宁波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上林湖的传说上林湖传说内容广泛,包括风俗风物、爱情生活、神仙鬼怪、烧窑传说等类别,故事短小精悍,意味隽永,在桥头、匡堰等镇长期流传。2005年始,桥头镇文化站多次到上林湖村采风,采访搜集上林湖系列传说。至2011年,搜集整理上林湖的传说故事数十则。2008年,上林湖的传说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宁波酱油酿造技艺周巷酱油酿造,据传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至道光元年(1821)徐君望在周巷开设恒利官酱园。同时期,邹大成在周巷开办和美丰酱园。民国3年(1914),,恒利酱园生产的麟吐玉书牌酱油和维新牌腐乳,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农商部颁发的奖状、奖牌。民国19年,恒利酱园新产“松鹤”牌酱油,瓶装后远销京、粤、沪、杭等地。“改良酱油出周巷和美丰酱园,质浓而润,味甘而平,入玻璃瓶装之,经久不坏”。①后经技术革新,除大豆外,增加蚕豆、麸皮、小麦和苯甲酸等原料,使用米曲酶及厚层通风制曲工艺,固态低盐发酵,再用蒸气保温若干天,成熟后用浸出法淋出酱汁,再经配制、调色、消毒、澄清而成。此种酱油色泽醇厚,味道鲜美。1981年,周巷酱油获得宁波地区评选第一名,得最佳产品证书。2008年,宁波酱油酿造技艺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草帽编织技艺长河草帽编织始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已销往宁波、绍兴、杭州等地。民国11年(1922)后,由上海某法国洋行代销,编织的金丝草帽开始销往欧美,长河周边逐渐形成金丝草帽产业网。鼎盛时,草帽行达130余家,草帽编织人数1万余名,年产量超过120万顶。“草帽俗名凉帽,女工所制。曲塘、庙后桥、潮塘、长河市皆有凉帽行,以长河市出品为盛。”②金丝草帽编织先编帽坯,经修剪、漂白、清洗、曝晒、打磨、烫平后完工。基本式样4种:金丝两根芯帽、金丝对花一根芯帽、金双丝帽、喇叭式帽。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停顿。解放后,草编工艺改革创新,编织技术使用重叠式交眼,又将一根芯发展成双根芯、三根芯、留空芯、重叠芯、辫编芯等多种。编织原料由单一金丝草逐渐发展到南特草、银丝草、咸草、麦秸草等10余种。2008年,草帽编织技艺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横河杨梅加工技艺慈溪为杨梅原产地。杨梅果实酸甜适中,为药食同源佳果。横河杨梅品种有荸荠种、早大种、迟大种、凤欢种、荔枝种等10余种。1996年,横河被中国特色之乡命名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但杨梅外果皮为肉质,不易贮藏与运输。横河民间有杨梅保鲜的土办法,也有食用白酒浸泡过的杨梅来治疗腹痛腹泻、中暑、胃部胀痛等症的传统。横河镇农业服务总公司开发杨梅加工技艺,杨梅经特殊保鲜处理后,可空运至国内北京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地,并研制出杨梅干红、杨梅酒、杨梅蜜饯、杨梅饮料等各类制品。2008年,横河杨梅加工技艺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据传,慈溪剪纸始于宋代,其流传与民间日常生活和习俗密切相关。每逢过年过节、婚丧节庆、生子做寿、祭祀建房等,均需根据不同情况剪出各式图案花样,以备应用。慈溪剪纸风格独特,造型各异,内容丰富,品种繁多,有婚礼喜花、生日寿花、节庆礼花、丧事白花、宗教佛花、刺绣样花等。造型有圆、方、菱、对角等式样,图案有如意、双莲、石榴、万年青、龙凤、金鸡、老虎、蝙蝠、鲤鱼、双喜、寿字等。现代剪纸艺术,大多取材于历史人物故事或现实生活,有慈溪十景、闹春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梁祝相会、徐福东渡等。2008年,剪纸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车子灯慈溪车子灯表演始于明末清初,多见于节庆庙会等群众性活动,为聚人气、逗开心、凑热闹的常见节目。车子灯用竹木为框架,外面围布,布上绘车轮及图案。表演者两人:站车内者称“车心”,多由男子扮成俊俏姑娘,穿专门服饰,脸上涂脂抹粉,表演时双手握车把,只走舞步,不用演唱;另一人在后,也由男子扮演,多为丑角扮相,语言诙谐幽默,常以顺口溜按快板语调讲吉利话,以取悦观众。如用纱船表演,则称“艄公”或“艄婆”;若是车子,则称“车夫”或“车婆”。“车心”控制车子灯进、停、左右摇摆、转身后退,挥洒灵便,满场盘旋,动作独特;丑角多执一破扇或破桨,形象滑稽可笑,语言风趣,常令观众捧腹大笑。2008年,车子灯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北小锣书由旧时三北一带卖梨膏糖的小热昏说唱发展而来。梨膏糖开卖前,卖主先敲响小锣,说唱一段民间奇闻,以吸引观众。说唱词大多由艺人自编自演,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故艺人只要在村内空地一敲小锣,便会有不少人围观。早年并无固定曲调,由艺人根据需要自行编排。因使用三北方言说唱,加之很多笑料,故为群众喜闻乐见。小锣书表演工具仅一面小锣、一块敲锣木板,念白吸收快板特点,唱词融入莲花落、滩簧等曲调,内容多符合时代性,宣传政策与时事见闻相结合,极具宣传效果。2008年,三北小锣书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面塑以熟糯米粉或面粉为原料,经手工捏制成各种形象,略加雕塑,施以色彩而成型。按功能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专用于观赏收藏的彩粉面塑;另一类是祭祀用的五牲福礼、五代元宝、生日寿桃、魁星点斗等,寓有样瑞纳吉之意,可以食用。制作除手工捏制外,也有剪刀、钳子、滚杆、切刀等简单工具。2008年,面塑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木结构古建筑技艺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形式,分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3种类型。建造木结构古建筑,先应根据构件大小、长度选定木材,然后通过直观打样,弹划墨线,再依墨线加工,或打眼做孔,或留卯成榫。所有构件完成加工后,进行按样组装。组装成功后再脱卸,进一步加工一些不合适的部位,然后整架安装。安装完成后,再进行门窗制作安装,最后进行油漆描绘。木料以杉木、松木、樟木、枫木等为主,使用工具有锯、刨、凿、尺、斧、锤、墨斗等。宁波金鲁班大木作园林有限公司以传统木结构古建筑技艺承建古建筑,均以《营造法式》为蓝本,运用当代木构件制作工艺,使古建筑建造在传承中得以发展,在仿古中融入创新。2010年,传统木结构古建筑技艺被列入宁波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红铜炉制作工艺红铜俗称“紫铜”,纯度较高,具有熔点低、可塑性好、抗蚀性强等特点,易于加工成形,是手工制作最佳原料。主要有手炉和熏炉两种品种。手炉形状小巧,便于携带,为取暖用器,由炉身、炉盖和提梁3部分组成。炉盖多以镂刻或錾花为装饰图案。提梁置于炉身两侧,有一根式、两根式两种形状。熏炉为室内香熏器,由炉座、炉身、炉盖3部分组成。红铜炉制作先画图样,然后将按器物大小所取原料置于墩头上捶打,直至打到所需厚度,再将铜片通过折、敲等手法,使之变成器物雏形,接着制作炉盖、镂雕各式网眼,最后将整个器物经打磨、焊接、打砂,使之表面光洁细。所需工具主要有榔头、搭柱、凿子、扶钻、锉刀、刮刀、作凳、铜焊工具等。观海卫镇红铜炉制作作坊保留着红铜炉制作工艺。2010年,红铜炉制作工艺被列入宁波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老虎鞋制作慈溪民间素有婴儿满月后穿虎头鞋的习俗。其制作面料以绸缎为主,鞋头多用红、黄、蓝、绿等鲜亮色,鞋身用料颜色或与之相区别。此鞋缝制关键在于虎头,虎鼻用棉条包裹而成,虎耳用丝线绣出,呈犬牙状,虎眼用黑、白两种绒线绣成。虎额头上绣一“王”字,再用黑丝绒绣成两排虎须,虎须中间用红线绣出虎口,共有13道工序,故老虎鞋制作是民间的一项传统技艺。2010年,老虎鞋制作被列入宁波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承古轩古乐1988年5月,观城镇民间艺人组建承古轩乐队,搜集整理明清时期流行于慈溪、镇海、余姚3县北部而今濒临失传的民间古乐。承古轩搜集古乐40余首,包括《桃柳争春》《将军令》《梅花三弄》等古船曲10余首,以及《门倚栏杆》《寄生草》《炮打》等车子灯专用曲。古乐演奏乐器有3类:一是二胡、三弦、琴、阮等丝弦类,二是笙、箫、管、笛等竹制类,三是小铃、小锣、钹、板等敲击类。2010年,承古轩古乐被列入宁波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慈溪市级项目
  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经各镇(街道)推荐申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审委员会审核,市政府于2007年3月将徐福东渡传说等31项列为首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5月,将庵东晒盐等11项列为第二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将传统木结构古建筑技艺等7项列为第三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将黄泥螺腌制工艺等13项列为第四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公布市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承基地及传承人。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留存状况
  经调查摸底和发掘整理,至2011年,慈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000余项,整体呈现南北不同、东西各异的面貌和风格。民间艺术方面,南部流行高台阁、三北古乐等,规模宏大,内容深邃;北部流行滩簧、十八吊、狮子舞、踏高跷等,多反映移民刚毅强悍、不畏艰险和敢作敢当的精神风貌。传统技艺中,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统木结构古建筑技艺、永丰号藕丝糖制作技艺等主要流传于南部;北部则有庵东晒盐、草帽草编等。
  保护措施
  2007年始,市委、市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文化大市”建设内容,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发出《慈溪市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工作原则、保护制度及工作职责。各镇(街道)相继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落实工作人员。市文广局设专人从事此项工作。2008年,市委、市政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发出《关于扶持文化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100万元,市、镇(街道)按2∶1的比例配套补助。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宁波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补助,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奖励。
  2009年始,为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申报、轻保护问题,采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捆绑保护模式,保护主体落在基地,传承人纳入传承基地单位管理。规定只有在基地承担传承义务的传承人才有资格成为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同时拥有传承人和传承基地才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基地须聘请代表性人物开展各类传承活动。2011年,白沙路街道及白河社区为三北小锣书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昌在社区文化中心建立传承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陈列室、创作室、排练场以及学生学习课堂,相关部门提供资金,保障活动开展。
  保护成效
  至2011年,慈溪确定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人物传承、基地保护、项目申报等方面取得成效,开展展览、演示、研讨、交流等传承展示活动。全市有62个项目分4批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42个,传承人52人。评选出市级民间艺术之乡13个、民间艺术特色村44个,其中2011年坎墩街道被评为省民间文化艺术(戏曲)之乡。有19个项目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2个单位被评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承人26人;徐福东渡传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越窑青瓷瓯乐、水火流星、庵东晒盐技艺先后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孙迈华被评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