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疾病防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33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疾病防控
分类号: R183
页数: 16
页码: 1947-19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传染病防控、慢性病防控、地方病防控、职业病防控等疾病防控概况。
关键词: 慈溪市 疾病 防控

内容

第一节 传染病防控
  1988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308.4/10万,死亡5人;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等传染病发病率也呈明显下降趋势。进入21世纪后,随暂住人口增多,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呈上升趋势。2011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72.2/10万,死亡4人,死亡率为0.2/10万。
  霍乱
  境内历史上属多发老疫区。1988年发病1例。1994年夏季、秋季,观城镇、师桥镇局部流行。1995年6—8月,庵东镇发病28例。1997年8月,小安乡发现宁波市首例O139型霍乱病人。1988—2011年累计发病497例,无死亡。2006—2011年连续6年未检出病人。1988年后,市卫生局继续设立各镇(乡)霍乱防治领导小组和机动队,建立疫情应急网络,先后在各级医院设肠道门诊,隔离病房,按东南西北中方位设外环境疫源检索点。1988—2011年累计肠道门诊送样7.47万份,外环境疫源检索4.72万份。
  非典型性肺炎(“非典”)
  2002年11月,广州发生首例“非典”。2003年初,国内疫情迅速蔓延;4月9日,市成立防治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4月18日确定市人民医院为“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返回人员健康检查单位;4月21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门诊部建立隔离病房,并确定专人、专车、专用设备接送病人或疑似病人,镇级以上医疗单位设立发热门诊,安装“非典”网络直报系统,开展疫情每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4月23日搭乘CZ3517航班的余姚籍乘客来慈溪,被诊断为“非典”疑似病例,当日被隔离在杜湖山庄,同日“非典”咨询热线24小时开通;5月7日,周巷镇云城村悦来市有一病人在宁波市第一人民医院被初步诊断为“非典”疑似病例,划定疫点4个,127人家中隔离,86人杜湖山庄集中隔离,至5月20日解除隔离90人;同日市人民医院传染科启动发热门诊医用垃圾处理流程;6月4日,杜湖山庄23名隔离观察人员中经最长潜伏期未发病,疫情解除;其间共督查各类公共场所、食品经营单位、医疗机构、学校、幼托机构1725次,36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有关条款的单位被行政处罚;对长运、客运、公交等监管点累计消毒110万平方米,印发宣传资料25万份,举办各类培训班50次1万余人参加;社会各界捐赠折款131.44万元。
  甲型H1N1流感
  2009年4月,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6月,全市发生3例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病例,在杜湖山庄设立隔离点,成立市防控领导小组;后陆续接收密切接触者43人,疾控中心派专业人员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接触环境消毒处理,未发生第二代感染病例,6月26日解除隔离;全年发病133例,死亡2例,发病以浒山街道、周巷镇、新浦镇居多,学生、幼托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2010年发病18例,死亡1例。2011年发病7例,无死亡病例,病例集中在1—2月。
  病毒性肝炎
  境内发病主要为甲型、乙型。1988年,境内甲型肝炎流行,发病1.13万例,死亡3例,发病率1201.5/10万;各医疗机构均设肝炎门诊和隔离病房,并加强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监督、粪水管理综合措施;至11月底,疫情得到控制。1991年,肝炎发病率249/10万。1992—1995年抽样调查1550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7.9%。1992年,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次年满周岁儿童乙型肝炎全程接种率99%。2000年始按甲、乙、丙、戊型及未分型统计。2008—2011年,甲型712例、乙型4068例、丙型78例、戊型293例、未分型1957例,病毒型肝炎中乙型肝炎占57.2%;其中乙型发病率最高年份2005年为28/10万,最低年份2008年为16.7/10万。2011年,乙型肝炎420例,发病率21/10万。
  痢疾
  1988年发病833例,发病率88.9/10万,同年开展改水改厕等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发病率总体下降。2011年发病158例,发病率7.9/10万。1988—2011年共计发病1.13万例,年均发病率44/10万。发病率最高1994年为1523例,发病率155.3/10万,最低2010年为129例,发病率6.6/10万。
  伤寒及副伤寒
  发病多为男性青壮年,集中在春、夏季。1988年发病35例,发病率3.7/10万。1990年后每隔5年出现1次流行高峰。1995年掌起镇、2006年观海卫镇分别因地表水污染,局部疫情暴发,采取疫点处理、饮用水消毒及健康教育等措施得到控制。2011年发病26例,发病率1.3/10万。1988—2011年累计报告2083例,无死亡,年均发病率7.6/10万。
  计划免疫相关疾病
  1988年,计划免疫相关疾病报告107例,发病率11.3/10万。1988年、1990年、1995年,计划免疫工作3次通过卫生部考核。1996年接种甲型肝炎有价疫苗,同时开展水痘、B型流感嗜血杆菌、麻腮风等疫苗接种。2007年7月,麻腮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08年7月1日,甲肝减毒活疫苗、A十C群流脑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麻风(麻疹、风疹)疫苗(四苗)纳入计划免疫;年末儿童“五苗”(四苗+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7.2%,季节性疫苗接种率均在90%以上,22个接种点11个达到省示范接种门诊标准,9个达到规范化接种室标准。1988年后未发生白喉,脊髓灰质炎仅1990年发病1例,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急性传染病明显减少。2001年后,流动儿童增多,麻疹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8年加强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力度;1—4月,15岁以下儿童补种4.58万人;11月,8个月至6周岁流动儿童补种4.85万人,初三学生补种1.42万人,次年始麻疹病例明显减少。是年采集血清标本1010份、350份,分别进行乙脑、流脑人群抗体水平监测。2009年继续开展麻疹、脊髓灰质炎、乙肝、乙脑等疫苗强化免疫。2010年,满周岁常住儿童建卡率100%。2011年,满周岁常住儿童“五苗”全程接种率为99.1%,流动儿童接种率为97.7%。2001—2011年,麻疹共发病948例,最高2005年发病291例,发病率17.9/10万。新生儿破伤风
  1988—1995年无登记。1997年,新生儿破伤风列入乙类传染病,当年报告2例。1996—2011年累计60例,其中死亡6例。1998年、2002年、2003年每年报告3例。2004—2008年报告33例,年平均发病率波动在0.2%~0.7%之间,病死率18.2%,男女性别比3.1∶1,病例平均日龄7.6天;其中2004年发病8例,死亡2例;患儿母亲多为流动人员,无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史,在简陋出租房分娩,无资质人员或自己接生,接生器械消毒不合格。2005年,市第二人民医院对外来产妇实施平产住院分娩收费800元。2006年3月,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等出台外来常住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最高收费900元、救助400元、对低保户住院平产分娩一次性救助900元等政策。2011年,符合计划生育妇女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孕妇住院分娩每次补偿600元。
  结核病
  1988年登记活动性结核病人230例。1990年,全国第三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市患病率215/10万,菌阳患病率143/10万。1994年实施卫生部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确定23家诊治单位。1997年,肺结核列为乙类传染病。2001年,市卫生防疫站门诊部为全市肺结核定点门诊单位,市人民医院为住院单位。定点单位负责发现病人、宣教、治疗,其余医疗单位负责病人转诊、随访,各镇(街道)卫生院负责归口管理。对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实行抗结核药费减免,1995—2001年每疗程减免50~200元,2002年后每疗程减免600~800元。实施报病奖励制度,2002年前每发现1例奖10元,2003年增加至15元,同时对转诊到位的再奖15元,全程督导管理医生奖100元。2006年6月,市疾控中心被卫生部授予“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7月,结核病门诊定点调整为市中医医院,市疾控中心负责督导管理工作。2009年开展学校监测,拍胸片130余人,发现涂阳、涂阴肺结核患者共6人。2010年完成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排摸499户,受检1987人。2009—2011年共报告2582例,发病率44.6/10万,多为民工,占发病总数的43.6%,死亡7例,死亡率0.1/10万。
  狂犬病
  1988年发病1例,1989年发病2例,1990年发病1例,均死亡。1991—2003年无病人。2004年发病20例,2005年发病5例,2年发病数超过1988—2003年狂犬病发病报告总数,为省内高发县(市、区);25例患者均为当地感染,病死率100%,本地人口15例,暂住人口10例,男性17例,女性8例,0~9岁和30~39岁年龄组发病较多,各6人,其中20例犬伤后未进行狂犬疫苗应急接种,占80%;疫情波及13个镇(街道),观海卫镇发病人数最多为6人,占总病例的24%;疫点采取犬只捕杀、焚烧、深埋,对污染物品和场所开展终末消毒,对密切接触者立即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疫苗,实行医学观察;境内24家医疗单位均设立犬伤门诊。2005年1月开始对犬只管理、免疫和流浪犬密度与现状进行调查,分层随机抽样(犬头、犬脑)2批次送检151份,狂犬病毒检出率2%。2006年、2007年无病例。2008年,市疾控中心完成《浙东地区犬类病毒携带状况及变异》的研究课题,分离出1株Ⅰ型狂犬病毒,与国内狂犬病疫苗株接近。同年发病3例,均死亡。2009年发病3例(本地1例、输入性2例),死亡3例。2010年12月完成《慈溪市狂犬病综合性控制措施研究》课题,发现慈溪市狂犬病病毒株(CXs)可转为研制狂犬病疫苗的病毒株型。是年,输入性1例,死亡1例。2011年,无病例。2004—2011年累计犬伤门诊19.54万人。
  登革热
  境内史上无记载。2004年,1名泰国务工感染登革热病毒人员返乡,引起逍林镇破山、振兴、桥一、逍路沿等村局部暴发;7月22日至10月14日共发病83例,其中青壮年65人占78.3%,无死亡;10月5日24时,现症病人血清中测出抗体阳性,白纹伊蚊中分离出Ⅰ型病毒;6日封锁破山、振兴、桥一、逍路沿4村,进出物资、车辆消毒,人员测体温,疑似病人隔离治疗;逍林中心卫生院设发热专科门诊;凡逍林、桥头、匡堰镇发热病人实名登记,实施网络直报,发热病人专报,逍林、桥头、匡堰、浒山、宗汉、胜山6个镇(街道)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门诊部等遇发热病人一律不得诊治,必须送上级医疗机构诊治;举办防治专题讲座10次,印发宣传资料50万份,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全市组建637名医务人员组成的疫情防控预备队,成立消毒队586个,参加消杀2716人,清除垃圾5695吨,疏通渠沟3664条,消灭卫生死角3868处,使用消杀药物1.60万千克,消杀面积1058万平方米;疫点和周边6个村蚊媒布雷图指数从治理前300下降至5,房屋指数从85%下降至5%,容器指数从70%下降至零,疫情迅速控制。2005年6月9日发现1起老挝务工输入性病例,即开展灭蚊、环境整治、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综合防治措施,无继发病人;6月23日疫情解除。2006—2011年无病例。
  性传播疾病(性病)艾滋病
  20世纪80年代后期,性病传入。1987年6月,雁门乡发现县内首例淋病患者(带入);同年10月,县皮肤病防治站开设性病专科门诊。1991年8月,在浒山镇乌山路84号增设性病门诊分部。至1992年,累计发现性病1414例。1993—2011年,淋病1.23万例。1995年报告梅毒6例,至2011年共7222例。2002—2011年,艾滋病病人82例,病毒携带者121例,病例中外省户籍109例,占53.7%。2002年,性病管理由市卫生防疫站承担,同年10月报告艾滋病病人1例。2006年成立由副市长任组长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确定14家医疗单位为艾滋病病毒初筛实验室,市皮肤病防治站成为全国艾滋病监测哨点。2004年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免费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免费咨询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为艾滋病遗孤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补助范围)政策。2007年开始对所有孕产妇、手术病人进行术前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免费检测,6月市疾控中心升级为全省首家县级艾滋病病毒初筛中心实验室。至2011年,全市共有18个艾滋病免费检测点及5家咨询门诊。2004—2011年累计对流动人口、高危人群艾滋病病毒免费监测46.80万人次,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125次。
  手足口病
  发病多为散居儿童,集中在夏季、秋季。2008年5月,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是年发病933例,对疫点消毒和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2009年发病782例,2010年发病1134例。市人民医院设住院病例监测点,市第三人民医院、坎墩医院设门诊监测点,共采样304份。2011年发病850例。2008—2011年死亡4例。
  第二节 慢性病防控
  慢性病系统管理
  2005年,浒山街道青少年宫社区开展以心脑血管病为重点的社区健康教育。2006年,新浦、附海、长河等镇开展高血压综合防治,通过基线调查、健康教育、病人建档、指导服药、定期随访、行为干预,普查8470人,摸清691人患病情况,分析危险因素,进行2期知识培训,发放资料5000份,培训基线调查员30人;是年出台《慈溪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疾病门诊补偿办法》,将糖尿病、脑卒中等6种慢性疾病门诊医药费纳入住院统筹补偿范围。2008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慢性病防治科,出台《慈溪市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社区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院共同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脑卒中进行系统管理;2009年成立市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2010年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十种疾病患者10.10万人;参与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浙江省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调查》项目,设抽样点对常住人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2011年,居民共死亡6568人,慢性病死亡占5659例,死亡率544/10万;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40.34万户、99.10万人,建档率95.4%,建立电子健康档案95万人,建档率91.5%。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
  早期开展以心脑血管病为重点的筛查和健康教育。2008年随访高血压患者4.42万人、冠心病患者2355人、糖尿病患者5573人、脑卒中患者513人。2009年建立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首诊测压18.93万人,发现血压异常10144人;是年7月实施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4种慢性病网络直报,年末慢性病例社区规范化管理率城区99.7%、农村96.9%。2010年,在周巷镇、横河镇、逍林镇、附海镇4个抽样点,对1147名18岁以上的常住人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2%,男性患病率为7.7%,女性患病率为10.6%;高血压患病率为24.7%,男性患病率为27.5%,女性患病率为21.8%。2011年,全市在册管理的慢性病例中,高血压8.60万例,糖尿病1.80万例,冠心病2634例,脑卒中1469例。
  肿瘤
  1999年,市卫生防疫站对415名原发性肝癌病例开展对照研究,发现与乙肝病史、家族肝癌史关系密切,饮酒、饮河塘水、食腌咸菜为主要危险因素。2001年,对539名医务人员吸烟与肺癌作专题调查,制定健康促进规划。2003年开展恶性肿瘤危害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运用早期肿瘤异常蛋白(TAP)检测系统,筛查2363人,330人为阳性,对26例高级职称的人员通过干扰素、白介素—2和中药肿节风、刺五加、冬灵草和备豆根治疗,25人康复。2006年将恶性肿瘤门诊医药费纳入住院统筹补偿范围。2001—2010年,居民患恶性肿瘤死亡2.02万人,平均年死亡率198.4/10万,标化死亡率172.5/10万,前3位恶性肿瘤死亡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占癌症死亡总数的70.8%。2010年,社区医生管理恶性肿瘤2931例,规范化管理2716例,规范管理率92.7%。2011年3月,市卫生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肿瘤报告工作的通知》,是年新报告肿瘤发病病例2892例,死亡1895例。
  精神疾病
  1986年12月25日,慈溪县精神病医院成立,是年门诊2800人次,收治精神病患者68人。1988年收治精神病患者434人,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组织患者进行户外游园活动。1991年收治精神病患者480人,新增音乐治疗仪,是年在新浦镇开展精神卫生社区防治试点工作。1991—1995年共收治精神病患者1937人。1996年,市政府出台《精神病人住院费用分级负担暂行办法》,逐步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精神病患者的收治率。1997年,市政府出台《慈溪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实施方案》,明确“九五”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的任务目标、实施步骤等。1998年开展社区精防卫生工作,邀请专家6名,义诊60余人次,心理测验15人次;是年制定《慈溪市关锁精神病人解锁方案》。1999年编印《精神疾病家庭康复指南》《慈溪市社区精神病人家庭病床管理办法》。2000年6月、12月分别对全市各镇及千人以上企业的25名精神病防治医生开展业务培训。2001年10月在浒山城东、舒苑、上房路、三碰桥等居委会开展心理咨询义诊活动,接受咨询、治疗人数100余人次,分发宣传资料500余份。2002年3月,对60岁以上2000余名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2003—2006年共收治精神病人1624人。2006年8月,慈溪市心理卫生中心成立;11月将精神分裂症门诊医疗费用纳入住院补偿范围。2008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重症精神病患者摸底调查,结果是全市重症精神病患者6435人,精神分裂症患者3589人。2010年对精神病人家属开展每月2次的精神卫生知识讲座。2011年共收治精神病人1297人;是年,全市重症精神病患者6500人,重性精神病患者4974人,精神病人的监护率99.8%,显好率87.1%。
  死因顺位
  1989年,慈溪施行居民病伤死亡报告制度。1989—2011年,各年死亡率基本平稳,粗死亡率6.2‰(5.5‰~7‰);各类死因按构成比顺位排列,前五位死因的疾病基本是呼吸系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循环系病、损伤中毒,其间位次稍有变化,共占总死亡的83.3%;呼吸系病、恶性肿瘤交替占据死因第一位;2000年后,脑血管病排位居第三位。1995—2011年,居民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3.04万人,死亡率173.4/10万;恶性肿瘤死亡前三位为肝癌、肺癌、胃癌,其间稍有变化,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72.5%。
  期望寿命
  1997年始有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统计。1997—2011年,居民平均健康期望寿命为77.06岁,每年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男性平均健康期望寿命比女性平均健康期望寿命少5.36岁。
  第三节 地方病防控
  1988—2011年,境内基本消灭传统地方病,未发现新病种。
  碘缺乏病
  1994年前,境内未列入碘缺乏病区。1995年,根据国家碘缺乏病划分标准(GB16008—1995),先后2次调查病情,得出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分别为15.0%、18.8%,尿碘中位数分别为每升82.3微克、每升120微克,认定慈溪市为轻度缺碘地区。同年成立市碘缺乏病防治领导小组,制定消除碘缺乏病“九五”规划,并协调卫生、盐业、教育、工商、技监等部门落实相应措施。1999年9月实施全民食盐加碘、碘盐监督监测、碘缺乏病病情监测、8~10岁儿童补服碘油丸、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等。1999年10月经宁波市地方病办公室考核,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小于10%,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2000年后开展碘盐加工、销售、食用监测、碘缺乏病防治宣传、病情监测。至2008年,共测碘盐4253份,合格4112份,合格率96.7%;发放宣传资料16.28万份,播映《碘缺乏病预防》录像片60次,免费发放碘盐1150千克。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分别对8~■岁小学生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共计1872名进行碘缺乏病随机抽样调查,甲状腺肿大81人,均为Ⅰ度,甲状腺肿大率4.3%,其中480人检测尿碘含量,均在正常范围。2009—2011年共采集居民碘盐864份,合格率99.0%;抽查8~10岁小学生1141人,甲状腺肿大58人,肿大率4.1%;监测尿碘300人,中位数每升187.2微克。
  疟疾
  1988年无病例。1989年12月,慈溪被省卫生厅批准为基本消灭疟疾市。1990年、1991年为基本消灭疟疾后巩固监测阶段,2年内监测流动人口1.09万人,未查到疟原虫;对846例“二热”(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病人血检,检出疟原虫阳性7例,均为暂住人口;用氯喹+伯喹8天疗法根治现症病人7人,疫点内重点人群镜检340人,药物喷洒灭蚊7628平方米,用乙胺嘧啶+伯氨喹啉抗复发治疗休止期病人27人。1992年、1993年为暂住人口管理和病源血检为主的监测阶段,血检“三热”(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发热原因不明)病人2.07万人,检出疟原虫阳性2人;根治现症病人17人,治疗休止期病人20人,预防服药1203人,灭蚊650平方米;并对3380例暂住人口“四热”(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发热原因不明和疑似感冒)病人血检,检出疟原虫阳性15例,对1.11万名暂住人口进行血片荧光法筛检,检出疟原虫阳性8例。1994年后为基本消灭疟疾后管理和监测阶段;每年发热病人血检率不少于总人口的2‰,村覆盖面不低于80%;对2年内有疟疾史病人进行抗复发治疗,对现症病人和疫点进行个案调查和处理。1994—1999年血检发热病人2.33万人,年均血检率3.9%,检出疟原虫阳性5例,村覆盖面平均90.7%;监测暂住人口6817人,检出疟原虫阳性34例。2001—2011年共检出141例疟疾病例,除3例为本地人口外出输入性感染,其余为暂住人口输入性病例,职业以民工为主,年均发病率1.80/10万;11年间“三热”病人监测3.90万人,阳性126例,阳性率0.3%
  丝虫病
  1987年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1989年被省卫生厅评为丝虫病防治先进县(市)。1990年对原疫区(彭桥乡湖清垫村)人群、应征青年中血清学抽样监测1000人,均未发现微丝蚴感染者。2001年、2006年共监测暂住人口824人,无微丝蚴阳性者。2007年对尚存的50例慢性丝虫病人设立3个关怀照料点,并建个案卡。2009年,慢性丝虫病人30人。2010年在掌起镇新建慢性丝虫病关怀照顾点。至2011年尚有慢性丝虫病人25人。流行性出血热
  1970年,长河区发现病人。1973年、1982年高发,发病率分别为6.44/10万、5.45/10万,波及全境。1986年,发病23例。1996—2011年发病515例,死亡2例;小家鼠、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发病集中在春季、夏季,多为农民。2006—2011年,市疾控中心开展杭州湾区域鼠类种属调查及带毒现状研究,解剖老鼠833只,发现从6份鼠肺中分离出的6株病毒与汉坦病毒有同源性;防治措施有灭鼠、改建下水道、垃圾袋装化、HFRS(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接种等。
  血吸虫病
  境内属轻度流行区。至1988年,横河镇大山村、横江村、湖东村、周巷镇海莫村累计历史有螺面积635平方米,病人13例。继续在疫区设立螺情监测哨点,并扩展至大山村毗邻的相士地村部分山坡、溪流。2004年5月,来自四川省罗江县的暂住人口中发现首例输入性血吸虫病,是年确诊6例,其中附海4例,新浦、范市各1例,口服吡喹酮后均治愈。至2011年共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63例,主要来自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等省。2005年开展血吸虫病主动监测。2007年,横河镇大山村设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完善三级血吸虫病防治(简称“血防”网),开展“血防”健康教育。2007年、2008年举办检测、查螺培训班60次,培训人员4100余人(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50万份。2005—2011年对来自安徽、江西、四川、湖北、湖南等省的暂住人口血清监测6.25万人,确诊57例。1988—2011年,每逢春季、秋季2季查钉螺,累计用工1.21万工,查螺面积366.94万平方米。至2011年,未发现活性钉螺。
  麻风病
  1988年新发2例,全市累计病人163人,其中现症病人13人,已治愈历史病人122人,死亡和其他原因减少28人。1992年尚存现症病人2人,患病率为0.22/10万,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1992年后,每年1/3乡镇开展巡回线索调查。至2006年,全市所有乡镇达到2次覆盖,共查出病人12例,其中慈溪户籍、湖南籍、四川籍各3例,江西籍、湖北籍、贵州籍各1例。至2011年,累计病人185人,其中现症病人5人、已治愈历史病人141人、死亡和其他原因减少39人。
  布鲁杆菌病
  2005年报告4例病人,均为在周边县市羊交易市场从事贩羊、屠宰行业的慈溪籍男性;疫点采用漂白粉和过氧乙酸消毒,应用强力霉素、链霉素治疗后病人康复。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抽样监测畜牧业、屠宰行业人员442人、420人、447人。2006年未发现病人,2007年、2008年分别确诊1例、3例。3年累计组织225名防保人员进行布鲁杆菌病防治知识培训。2009—2011年采集畜牧业、屠宰行业人员血清1527份,确诊病人12例;对病人隔离治疗,病人住宅周围消毒,对家庭地面、桌子、卫生用具、床等用1%~3%的漂白粉液喷洒消毒,餐具煮沸消毒,未发现二代病人。
  第四节 职业病防控
  职业危害因素
  境内中小企业众多,20世纪80年代职业危害因素较为分散,90年代随古旧家具制造、家电喷涂、化纤制造、纸板印刷等行业增多。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苯系物、锰、铬、粉尘、高温、噪音等30余种,由此引发的职业病人发现较少。1988—2011年,职业病以尘肺为主,均为20世纪60—70年代退伍坑道兵。1988年,全市有毒有害工厂236家,接触有害作业因素工人1964人。1992年,乡镇企业对人体有害作业点333个,有防尘、防毒措施的仅占19.2%。2005年,有毒有害工厂806家。2011年,有毒有害工厂448家。
  防控措施
  1988年,职业体检1612人,建立企业劳动卫生档案236家,监测有害作业点99个。1993年,63家全民、大集体企业及115家乡镇企业劳动卫生档案转换业主。1995年,与上海医科大学合作,开展电焊对作业男工精子和睾丸生殖内分泌机能影响的研究。1996年、1997年分别查处永敬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氨气中毒、周巷电器阀门厂慢性铅中毒、市无线电元件七厂氰化物中毒等。2000年开展早期手纺石棉女工与家庭成员致癌等危害及预防对策研究。2003年对85家企业进行监督,就卫生防护设施和劳动者健康监护环节落实管理制度,监测351个危害作业点,2次整治71家涉苯企业,落实663家企业防护设施。2007年9月,耐吉科技有限公司的职业病防护设施通过验收。2003—2008年,危害作业立案查处逐年增多,2008年监测有害作业点1303个。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12次,举办10余次企业负责人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1.10万份,现场咨询2000余人。组织化工、医疗、纺织、农药、电镀、蓄电池等行业体检5209人,职业卫生台账规范化管理企业442家。2010年4月对市内排摸的412家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企业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472家企业委托职业技术检测机构开展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608家企业组织9909名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对涉及铅、、有机溶剂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425家企业进行重点专项检查,体检6557人,发现职业病人1名;年末,12家企业被评为2010年度市职业卫生示范企业,6家获得创建先进企业称号。2011年,市卫生局承办省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宣传贯彻现场会,448家企业组织7297名接触有毒有害职工参加职业健康体检;302家企业进行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病危害信息监控处置率100%;完成铅酸蓄电池、木质家具、制革、石棉等行业的专项整治。
  第五节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1993年,横河镇相士地村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试点。1995年初,市卫生防疫站成立健康教育所。1996—1999年,城南社区、城东社区、金一居委、青少年宫居委成为社区健康教育试点。2000年建立基层健康教育网络,社区、学校、镇卫生院建网率100%,事业单位建网率90%,部分企业建网。2004年8月成立市健康教育所,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署办公,设立健康教育专项经费。2005—2011年投入健康教育经费450余万元;建立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健康教育网络,覆盖率100%;成立健康教育讲师团,组织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健康教育宣传
  1988—1992年,健康教育运用宣传车、黑板报、墙报、广播及科普电视、电影等形式,分发资料7.30万份。1994年霍乱流行期间,编印“紧急动员起来、积极预防肠道传染病”宣传资料,下发5.36万份。1995年,在《慈溪日报》、宁波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刊播健康教育稿件76篇。1996—1999年,市卫生部门与市电视台联合开设健康乐园栏目,与市电台联合开设生活与健康专栏,在《慈溪日报》开辟“报纸医生”“健康之友”栏目,此外编印小册子、张贴卫生画报等,下发宣传资料21万余份,对从业人员开展上门卫生知识培训26家单位。2000年发放健康教育资料22种76万余份。2003年“非典”期间,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向市民提供“非典”防治知识,发放宣传手册20余种66万余份。2005—2011年开展基层网络单位健康教育指导培训,共培训23期900余人次;向公众开展健康素养讲座1200余场,听众15万余人次;拓展健康教育基地,市中心大型广场设置8块宣传窗,主要路口设置25块艾滋病宣传广告牌,城区设立2处户外电子屏幕;发放画报、海报、小册子等健康教育图文资料633.40万份,宣传扇、环保袋等形象资料16.60万份;在市电视台开辟5幅电视图文,播出健康素养图片,每周播出一次“健康加油站”栏目;《慈溪日报》开设“每周健康”栏目;出版《健康1+0》内部刊物12期,发行3.60万册;设置“健康金钥匙”资料架450只;建立健康教育资源库,有电子版60余种600余幅图片,实物100余种500余份。
  经健康教育宣传、培训、讲座,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由2006年的65.5%、55.3%提高至2011年的85.7%、73.7%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