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编 医疗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320
颗粒名称: 第四十三编 医疗卫生
分类号: R194
页数: 74
页码: 1911-19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医疗卫生机构与队伍、医疗卫生改革、基本医疗、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医疗卫生管理、爱国卫生运动等医疗卫生概况。
关键词: 慈溪市 医疗 卫生

内容

本编目录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与队伍/1915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机构/1915
  第二节 医疗卫生队伍/1924
  第二章 医疗卫生改革/1926
  第一节 公共卫生体系改革/1926
  第二节 医疗体制及管理改革/1928
  第三节 人事及考核制度改革/1931
  第三章 基本医疗/1932
  第一节 医疗基本服务/1932
  第二节 西医/1935
  第三节 中医/1940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1942
  第五节 医疗设备/1943
  第四章 疾病防控/1947
  第一节 传染病防控/1947
  第二节 慢性病防控/1954
  第三节 地方病防控/1957
  第四节 职业病防控/1960
  第五节 健康教育/1962
  第五章 妇幼保健/1963
  第一节 妇女保健/1963
  第二节 儿童保健/1966
  第六章 医疗卫生管理/1969
  第一节 医疗管理/1969
  第二节 献血管理/1971
  第三节 卫生事业经费与固定资产/1973
  第四节 卫生监督/1976
  第七章 爱国卫生运动/1981
  第一节 改厕改水/1981
  第二节 除“四害”/1982
  第三节创建卫生城市/1983
  宋宝庆三年(1227),宁波惠民药局在慈溪设子铺1所,春夏施药。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置医学教谕,设医学之馆,专授医技。慈溪中医,代有传人。明代王伦著《明医杂著》《本草集要》等,清代柯琴著《伤寒来苏集》、张生甫著《虚劳要旨》,均名噪当时,颂垂后世。自成体系者,有劳氏伤科、景氏儿科、高氏医家等。历代中医,或在家开业,或在药店坐堂,或自设药店、医药兼营,或为乡间走方郎中。民国时,当局曾欲取缔中医。民国28年(1939),慈溪有登记开业中医66人。
  清末,西医引入慈溪。宣统二年(1910),县城建私立慈溪保黎医院,聘甬籍名西医吴莲艇为院长。民国28年(1939),慈溪有西医13人。次年建立县卫生院,兼管卫生行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现境内无正规县级医院,曾设立数家公办诊所,如庵东盐工诊疗所、慈溪县卫生院观城分院等,均维持不长;主要私立医院有鸣鹤的慈航医院、龙山的济众医院、浒山的大同医院和浒山医院。1949年,境内有18家私人诊所,16张病床,30名医生。城乡普遍缺医少药,疫病时有流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境内卫生事业发展迅速。1954年迁县卫生院、县妇幼保健所于浒山。1956年成立慈溪县防疫站,加强地方病与烈性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展预防接种。是年,慈溪有联合诊所50余家,后联合诊所发展为区、乡卫生院,开展农村保健,培训农村保健员、接生员,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至1976年有合作医疗站722所,“赤脚医生”(乡村医生)1731人。1978年后,卫生事业进入改革发展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政府扩建县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药检所,新建县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卫生进修学校;允许个体行医,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开展食品、职业病、学校、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实行计划免疫,完善县、区、乡三级妇女儿童网络;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麻风病。至1987年,卫生事业单位有建筑面积10.16万平方米,有公共卫生机构4家,县属医院4家,区、乡卫生院64家,医务人员1540人,病床1175张;县属各医院、区卫生院、大部分乡卫生院均配备手术、检验、放射、抢救等各种诊疗器械;总门诊277.30万人次,住院26.90万床日;孕产妇死亡率2.9/10万、新生儿死亡率19.7%;53.30万人饮用水得到改善。
  1988年后,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深化,政府对卫生投入不断加大;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相继新建、扩建、迁建,市中医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先后建成,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医院等易地新建,引进直线加速器、核磁共振、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机等先进设备,设施不断更新;开展部门、医院、城乡、院校合作,西医二级学科建设粗具规模,劳氏伤科、小凤凰展翅针灸术等传统中医形成特色,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才辈出,医疗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启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先后成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急救站、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卫生镇、村创建,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实行网络管理。21世纪初,开创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医疗服务模式;调整公费医疗制度,组建医疗联合体,实行无偿献血,建立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改革产权制度,引入民营资本,实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详见第三十九编《社会保障》第一章第二节)。
  2011年,全市卫生事业单位建筑面积28.40万平方米,有医疗卫生机构716家,其中公共卫生机构4家,公立医疗机构30家,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337家;有卫生人力资源821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简称“卫技人员”)6953人;有床位3419张,门诊和急诊总量1021万人次,出院9.11万人次;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90.9%,平均每万人有责任医生11人;有监督分所12家,监督员95人,形成卫生监督二级执法体系;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351.3/10万,孕产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5.5/10万、2.2%;人均期望寿命上升至80.71岁。
  1988—2011年,慈溪先后获得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先进县(市)、全国牙病防治先进县(区)、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市、省卫生城市、省卫生强县、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先进单位、省首批卫生应急示范市等称号。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与队伍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机构
  1988年初,慈溪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71家,其中县属6家、区(镇)中心卫生院9家、镇(乡)卫生院56家,另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医务室16家,村保健室683家。1989年5月成立市红十字会,新建周巷伤科卫生院。1990年5月成立市卫生保健委员会。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后8个区中心卫生院更名为“中心卫生院”浒山镇卫生院名称不变;另14个镇、乡各建卫生院1家,已撤镇、乡的卫生院改成42个分,院;8月新建市中医医院。1995年9月撤销师桥中心卫生院、观城镇卫生院,组建市第二人民医院。1998年7月,市农村改水项目办公室并入市卫生防疫站;周巷中心卫生院组建为市第三人民医院。2001年4月,市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划归市劳动保障局;6月,周巷伤科卫生院更名为“市骨伤科医院”。2005年11月,市第三人民医院、市骨伤科医院合并组建新的市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3月成立市经济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暨预防保健站。此后至2011年先后完成市妇幼保健院、市卫生防疫站、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红十字医院、市皮肤病医院和逍林、横河等6家中心卫生院、胜山等12家镇卫生院的迁建或扩建。2011年3月、7月,城区、白沙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开业运行;6月,市卫生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医疗有限公司共同合资建设的慈林医院桩基工程动工。2011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16家;其中公共卫生机构4家、医学在职培训机构1家、市级医院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家、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337家、村卫生室242家、民营医院10家、另有民营门诊部31家、个体诊所和医务室等61家。
  市属医院
  市人民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慈溪医院)民国29年(1940)于慈城普济寺建慈溪县卫生院。1949年改名“慈溪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4年随县政府迁址浒山镇东门外(原私立路念慈医院)。1956年6月改称“慈溪县人民医院”,1988年10月改现名。2004年1月迁址浒山街道南二环东路999号。2011年5月,人民医院综合楼工程竣工投用,医院占地面积9.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20万平方米,为境内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2011年实际开放床位878张;职工1604人,卫技人员106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8人、副高级职称166人、中级职称330人;设行政职能部门16个,临床科室27个,医技科室9个;主要设备有直线加速器、核磁共振仪、螺旋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机(CT机)、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彩色多普勒B超仪、钼靶X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央监护系统、模拟定位机、数字化多功能遥控X线透视/摄影系统(DR)、全自动血细胞分析流水线系统等。
  1988年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传染病科、中医内科、中医伤科、检验科、放射科、手术科等科室;1月增设器械科;7月增设麻醉科、神经内科;8月增设急诊科;9月组建骨伤科。1990年1月增设特检科、康复科、核医学科;12月增设中心监护病房。1996年4月设心内科、大五官科病区;10月增设感染管理;12月设肺功能室。1999年6月成立中心血库;8月增设疼痛专科门诊;泌尿外科、口腔科为宁波市重点扶持学科,神经外科、骨科、妇产科、耳鼻喉科为市重点学科。2004年开始先后成为上海中山医院、瑞金医院、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及浙江大学骨科研究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的协作医院。2008年1月成为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筹),12月正式授牌;并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宁波大学医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宜春医学院、皖南医学院等院校的教学医院;有8项课题获得省、宁波市级科技进步奖。
  市第二人民医院1995年9月由师桥中心卫生院、观城镇卫生院组建而成,址设观海卫镇大通路77号,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为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2008年4月拟定为迁建项目的慈林医院,由共同合资建设单位市卫生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医疗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经营合同及章程;地址观海卫镇,计划总投资8.76亿元,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17万平方米,至2011年,桩基施工完成,开始底板施工准备,预计2013年下半年建成投用。2011年实际开放床位155张;职工384人,卫技人员340人,其中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45人;设行政职能部门15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7个;年门诊42.53万人次,出院6483人次,手术3263人(台)次。
  主要设备有德国西门子螺旋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机(CT机)、比利时产计算机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AGFACR)、西门子C臂机、奥林巴斯电子胃镜、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电动手术床、超声乳化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1995年设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皮肤科、眼科、中医科、四官科、B超室、心电图室、放射科、检验科、麻醉科、儿科、性病科、生化室、病理科、急诊科、妇幼保健科、疾控科、人流室、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室。2000年设男性科。2002年设白内障超声乳化室。2003年设胃镜室。2004年设体检室。2006年设肛肠科;成立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慈溪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外疾病诊疗中心。2011年,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开展合作,同年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骨科、眼科、脑外科、心内科为特色科室。市第三人民医院前身为位于周巷镇振工路40号的周巷中心卫生院,1998年11月组建。2005年7月兼并周巷镇杭州湾卫生院,同年10月合并市骨伤科医院,迁址周西公路51号,占地面积2.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主要科室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四官科、皮肤科、骨科、中医伤科、中医内科、放射科、检验科、麻醉科、特检科;是集医疗、预防、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保健为一体的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市120急救西部分中心,市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的医院。2010年,医院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占地面积3.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0万平方米,预计于2012年10月完工。2011年实际开放床位186张;职工556人,卫技人员293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72人;设行政职能科室14个,临床科室14个,医技科室10个;年门诊72.83万人次,出院8415人次,手术4423人(台)次。
  主要设备有美国通用全身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机(CT机)、比利时阿卡法电子计算机、
  岛津和柯达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R/CR)、岛津胃肠造影机、德国史导史腹腔镜、美国爱尔康眼用A/B超、骨密度双能X线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IE33)、数字内窥镜摄影系统等。2007年始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宁波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建立技术合作关系;骨科、外科、中医科、眼科、口腔正畸科、皮肤科为特色科室,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为宁波市重点学科。
  市第三人民医院同时为周巷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市中医医院1990年9月筹建,1992年8月于浒山镇环城东路126号开诊。1997年10月迁址三北大街835号。2005年2月因市行政中心建设再次迁址至开发大道1835号;占地面积3.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011年实际开放床位200张;职工371人,卫技人员212人,其中高级职称29名、中级职称72名;设行政职能科室17个,临床科室19个,医技科室10个;年门诊41.84万人次,出院5770人次,手术4714人(台)次。
  主要设备有美国通用电气GEBrightSpeed16排螺旋CT机、西门子Plus4螺旋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机(CT机)、岛津数字胃肠机、西门子500毫安摄片机、日立7080和7060生化仪、美国GE欧美达麻醉机、奥林巴斯V70电子胃镜、体外冲击波碎石机、通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等。1992年设中医内科、西医内科、中医骨伤科、外科、肛肠科、耳鼻咽喉科、眼科、推拿科、放射科、检验科、特检科、针灸科。1994年设中医儿科。1995年设肿瘤科。1997年设口腔科、皮肤科、妇科、麻醉科。1999年设急诊科。2005年设康复科、体检中心。2006年设职业病科、结核病科。2007年,与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联合开设肝病门诊。2008年,与上海中医院、上海肺科医院成为协作医院。2009年6月,市名医馆建成启用;7月成立驾驶人体检中心。2010年6月设泌尿外科,并与宁波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开展合作;中医肝胆病科为省中医名科、全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市重点学科。
  市妇幼保健院1951年5月于慈城镇北门创建慈溪县妇幼保健所。1954年随县政府迁址浒山镇东门。1984年9月迁址浒山镇解放西街。1985年,升格为县妇幼保健院,1988年10月改现名。1993年5月迁址三北大街233号。2010年6月迁址白沙路街道北三环东路1999号,占地面积3.2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7万平方米;设西门、金山、金一路、开发区等医疗保健网点,为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2011年实际开放床位300张;职工494人,卫技人员303人,其中高级职称44人、中级职称108人;行政职能科室12个,临床科室16个,医技科室6个;年门诊58.10万人次,出院1.11万人次,手术3015人(台)次。
  主要设备有意大利GOOTTO85—301钼靶机、日本森田X—550AE口腔全景X光机、
  比利时AGFACR75.0CR机、实时三维彩超机、东芝300S全身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机(CT机)、多普勒彩色B超仪、日立7060与7020全自动生化仪、英国牛津产科全程监护系统、全数字化乳腺X线机、新生儿呼吸机等。1988年初设内儿科、妇科、产科、检验科、放射科。1990年5月设小儿哮喘专科。1996年10月设眼科。1997年3月设病理科;4月增设皮肤性病科;7月设中医科;9月设四官科。2004年后先后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开展合作。2011年设产后康复科。
  市红十字医院1951年11月于浒山镇东门外创建浒山西医联合诊所,继为浒山镇医院、浒山镇卫生院。2001年12月更名为“市红十字医院”。2006年7月由浒山街道南门大街5号迁址青少年宫南路100号。2010年升级为市综合性医院。2011年8月,12层综合大楼投入使用;占地面积8123平方米,建筑面积2.63万平方米,为一级甲等医院。2011年实际开放床位178张;职工355人,卫技人员232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78人;设22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年门诊49.80万人次,出院4630人次,手术2245人(台)次。主要设备有全身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机(CT机)、500毫安遥控X光机、奥林巴斯胃镜、冷冻激光治疗、数字化肠胃机、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彩色多普勒B超、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动态喉镜、急诊中央监护系统(1+4)、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X光机等。
  市峙山医院(市精神病医院)1984年4月筹建县精神病医院,地址浒山镇南张家路52号,1986年9月开诊。1992年1月挂名“市峙山医院”。2006年8月增挂“市心理卫生中心”牌子,占地面积7491.64平方米,建筑面积3827.71平方米。2009年12月,峙山医院迁建工程开工建设,占地面积6.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9万平方米,计划于2012年6月投入使用。2011年实际开放床位150张;职工201人,卫技人员109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1人;行政职能科室13个,临床科室4个,医技科室6个;年门诊15.97万人次,出院1297人次;精神专科、心理咨询与治疗专科、药物依赖门诊为医院特色诊疗项目。
  主要设备有20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16道脑电图机、火焰光度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多参数生物反馈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血凝仪、血球仪、尿液分析仪、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等。
  市皮肤病医院(市皮肤病防治站)1966年8月于龙山区龙场公社凤浦旁资政庵创建县康复医院。1967年12月改名为“县麻风病防治站”。1979年8月更名为“县皮肤病防治站”,设浒山、观海卫两个门诊部,为宁波市麻风病临床诊疗中心。1988年10月改名为“市皮肤病防治站”。1995年、2004年分别挂名为“宁波市皮肤病防治站”“市皮肤病医院”;地址龙山镇芳龙路501号,占地面积2.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87平方米;皮肤科、医疗美容科为特色学科。2011年实际开放床位50张;职工60人,卫技人员24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3人;设行政职能科室4个,临床科室1个,医技科室2个;年门诊17.76万人次;主要设备有二波长激光治疗仪、激光脱毛机、射频治疗仪、高能紫外线治疗仪、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等。1996年获得全国麻风病防治先进集体称号。
  中心卫生院
  龙山中心卫生院1955年5月创建龙山区卫生所,继为龙山区卫生院、龙山区中心卫生院。1992年5月更名为“范市中心卫生院”。1995年从范市镇街河路迁址人民路33号,占地面积7470平方米,建筑面积8354平方米,为省农村集镇示范卫生院、一级甲等医院。2008年12月改现名。2011年实际开放床位62张;职工165人,卫技人员140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5人;设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4个,年门诊10.90万人次,出院1643人次;中医内科、骨科为特色科室。
  逍林中心卫生院民国37年(1948)6月创建余姚县卫生院逍林分院,继为余姚县逍林卫生所、慈溪县逍林区卫生所、逍林区卫生院、逍林区中心卫生院。1992年5月更名为“逍林中心卫生院”,地址逍林镇周塘西街52号(福合院村园丁路),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为一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下辖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11年实际开放床位64张;职工174人,卫技人员81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5人;设临床科室25个,医技科室5个;年门诊27.02万人次,出院1430人次。
  庵东中心卫生院 1951年7月创建庵东盐区政府卫生院,继为庵东盐区人民医院、慈溪县庵东区人民医院、庵东区卫生院、庵东区中心卫生院。1992年5月更名为“庵东中心卫生院”。2006年12月迁址庵宗公路88号,占地面积2.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787平方米,为一级甲等医院。2011年实际开放床位40张;职工130人,卫技人员73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7人;设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3个;年门诊17.46万人次,出院1260人次。
  坎墩医院1956年8月创建坎墩联合诊所。1984年1月更名“浒山区中心卫生院”。1992年5月改称“坎墩中心卫生院”。2001年12月更名“慈溪市坎墩医院”。2000年5月,医院迁址中横线坎墩西路299号,占地面积2.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687平方米,为一级甲等医院。2011年实际开放床位30张;职工125人,卫技人员106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5人;设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6个;年门诊18.52万人次,出院690人次。
  横河中心卫生院1952年7月创建余姚县横河区联合卫生所,继为横河区卫生所、横河区卫生院、龙南区卫生院、横河区中心卫生院。1990年10月迁址横河镇梅川西路12号。1992年5月更名“横河中心卫生院”。2011年9月完成原址拆建,占地面积7142平方米,建筑面积8620平方米,为一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下辖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11年实际开放床位35张;职工141人,卫技人员69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3人;设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8个;年门诊20.04万人次,出院681人次。
  长河中心卫生院1952年6月创建周潮区卫生所,继为长河区联合诊所、长河区联合卫生院、长河区卫生院、长河区中心卫生院。1992年5月更名“长河中心卫生院”。2006年6月迁址镇东路108号,占地面积6494平方米,建筑面积9313.62平方米,为一级甲等医院。2011年实际开放床位80张;职工145人,卫技人员71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55人;设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5个,行政科室6个;年门诊17.66万人次;出院1877人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特色项目。
  镇卫生院
  1988年有镇(乡)卫生院56家。1990年12月新增五里分院。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有镇(乡)卫生院14家、分院42家。1993—2001年相继撤销12家分院。2002年8月至2003年12月,其余30家分院完成转制。至2011年,全市有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卫生服务中心2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以镇(街道)为单位设立,全市有22家;市第三人民医院挂“周巷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牌子,各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同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龙山镇3个),另设城区、白沙路街道与经济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社区卫生服务站2004年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城区不规则分布外,基本以村、社区为单位设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2011年,全市有社区卫生服务站337家。
  民营医疗机构
  2002年4月建明光眼科门诊部。2003年7月建华阳口腔门诊部,年末21家乡镇分院改制为民营门诊部。2004年建协和医院。2005年为方便暂住人口医疗服务,浒山街道东山村设民工诊所。至2007年,周巷、观海卫、崇寿3镇各建1家民工诊所。2011年,全市民营医疗机构有民营医院10家,综合门诊部23家,门诊部8家,个体诊所、卫生室、医务室61家。
  慈溪协和医院成立于2003年12月,是一家非营利综合性民营医院,地址宗汉街道明州西路299号,占地面积4.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0万平方米,设床位400张;设内科、外科、肿瘤科、妇科、儿科、骨科、五官科、糖尿病专科、手外伤专科等科室;主要设备有进口飞利浦四层螺旋CT机、400毫安X光设片机、彩超、进口CR、钼钯机、日本富士能电子内窥镜、腹腔镜、体外震波碎石机及进口全自动生化仪等。2011年有员工197名,其中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34人。公共卫生与培训机构
  1988年初有公共卫生机构3家,分别为县卫生防疫站、县卫生进修学校、县药品检验所。2002年4月,市药品检验所成建制划入市食品药品监管局;5月撤销市卫生防疫站,改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2011年有公共卫生机构4家、医学在职培训机构1家。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年5月在原市卫生防疫站基础上组建,地址白沙路街道南二环东路1141号,建筑面积3621平方米。2010年5月迁址白沙路街道北三环线东段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为疾病预防与控制、微生物、理化检测技术指导机构。2011年有职工57人,卫技人员49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17人;设办公室、急性传染性疾病防制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所、地方病防制与媒介生物所、质量管理科、卫生监测科、检验科、结核病防制所、性病与艾滋病防制所、健康教育所;建立百级洁净、负压P2、PCR核酸检测等4000平方米实验室,配备设备331台(件),主要有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全自动酶标仪、荧光定量检测仪、凝胶成像分析仪等,为省计量认证14个类别及国家实验室8个类别认可单位。2011年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流动儿童信息化动态管理系统。
  市卫生监督所2002年5月在原市卫生防疫站基础上组建,地址白沙路街道南二环东路1141号,建筑面积1141平方米。2010年1月迁址白沙路街道北三环线东段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有专业人员95人,卫技人员64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35人;设法制稽查科、审核发证科、业务一科、业务二科、业务三科、办公室,下设掌起、观海卫、逍林、横河、宗汉、坎墩、周巷、古塘、白沙路、龙山及浒山分所;主要设备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便携式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公共场所检测系统、饮用水在线监测仪等,执法车12辆;承担全市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传染病、消毒、生活饮用水、化妆品和健康相关产品、医疗市场卫生的监督管理。
  市急救站2004年2月成立市急救中心,地址市人民医院南区原货配中心大楼,同时开通120急救电话,设救护车9辆,有驾驶员10人,医生10人,护士7人。2005年12月增设周巷、观海卫2个急救分点。2006年1月改址浒山街道南二环东路1120号虞波商贸1号楼3楼,面积500平方米,新建车库14只。2008年1月,市急救中心更名为“市急救站暨宁波市急救中心慈溪分中心”。2010年8月增设中医医院急救分点。2011年8月迁址浒山街道东兴路28号,有17辆急救车,全部配备GPS车载定位系统、多功能参数监护仪(荷兰飞利浦)、除颤监护仪(ZOLL)、呼吸机(德国万曼)、单导心电图仪(福田、光电FX—2111)等车载急救设备,其中1辆急救车为负压监护型救护车。2011年有职工71人,其中驾驶员20人、医生21人、护士5人、护工11人、其他人员14人。
  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管理中心2003年12月成立市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址设浒山街道慈甬路320号,下设医疗审核科、综合科,负责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管理工作。2004年8月改名为“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2005年1月,市内各定点医疗机构、镇(街道、开发区)医管办与管理中心联网。2006年、2007年被评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单位。2008年10月改名为“市新型农村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障管理中心”,迁址南二环东路1120号,面积2000余平方米。2010年4月改现名。2011年有职工13人。
  市卫生进修学校为市医学在职培训机构,1992年被定为省乡村医生培训学校慈溪辅导站。(详见第四十一编《教育》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节 医疗卫生队伍
  医疗卫生机构人员
  1988年,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计1978人;有卫技人员1657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161人;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1.82人。之后,卫生事业持续发展,队伍日益壮大,人员文化程度逐年提高,高级、中级职称人员增多,部分乡村医生取得医师资格。2011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8219人;有卫技人员6953人,其中高级职称419人、中级职称974人;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6.68人。
  医技培训
  1988年,县卫生局与县教育局合办医学专业职高班1班,护士自费、定向培养各1班。1988—1990年共选送109名医务人员到宁波市级以上医疗单位进修学习。1990年开办中国乡村医生函授学校浙江分校慈溪教育点,至1994年共招收学员250人。1995年开设全市乡村医生、个体医生输液培训班,415人获得输液上岗证。1996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1000余名医务人员参加学习和考试,合格率84%;是年制定在职医务人员业务进修暂行规定,规范进修、培训制度,对210名乡村医生、个体医生进行业务培训。1997年开展乡村医生药剂上岗培训,全市800余名乡村医生领取药剂上岗证。2002年,市卫生进修学校依托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院校,开办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本科、专科班,累计招收学员300余人。是年,招收150名乡村医生参加中专学历培训。2003年,全科医师岗位培训99人,专业培训36次,培训5400余人次。2004年设立科研奖励、人才引进、人才培养、设备贴息4项基金。2005年投入100万元用于科研奖励、技术引进、医护人员培训。2009年与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联合举办医院高层管理干部EMBA培训班,77人参加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2010年,市农村卫生协会对各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个体诊所、学校医务室临床医生进行甲型H1N1流感临床诊疗培训。2011年8月对全市公立医疗机构新招录临床医师进行集中上岗资格培训;10月实施新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01人参加集中培训。
  第二章 医疗卫生改革
  第一节 公共卫生体系改革
  1988年初,境内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工作主要由县卫生防疫站与县妇幼保健院负责;时县卫生防疫站有人员55人,设防疫、计划免疫、卫生、寄生虫防治、结核病防治、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宣传等科,开展相应工作;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由县妇幼保健院组织实施。2000年后,按预防归口、上下对应,调整机构、优化配置,精简高效、逐步完善原则,相继单独设立机构,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应急体系
  1988年初,防疫站内设疫情应急小分队,镇乡设疫情应急机动队;应急分队每年进行不定期演练,提高应急能力。2004年11月建立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协调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应急;市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镇(街道)协调本辖区内医疗救治、疾病控制、信息上报、物资保障等工作;各医疗单位均组建应急小分队,每年组织1次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急演练。2010年调整市、镇两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领导小组,应急指挥部有21个市级成员单位组成,339个村(社区)均成立公共卫生管理小组,设立公共卫生专管员并组建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是年被命名为“省首批卫生应急示范市”。至2011年共制订市重点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台风及地质灾害等33个单项应急预案。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002年4月组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承担疾病预防控制职能。2004年建立市、镇、村疫情统一报告系统,实施传染病疫情专报制度。是年11月设市健康教育所,挂靠市疾控中心,对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危险因素开展综合干预。2006年撤销市疾控中心门诊部,结核病定点治疗由市中医医院承担。至2008年,镇(街道)以所在地卫生院下设的防保科、妇保科、儿保科等为基础,均组建预防保健站,挂靠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确定1~2人专(兼)职人员构成村(社区)防保网络,承担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合作医疗、爱国卫生、社区卫生等服务职能。至2011年,全市建立367个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实现网络直报全覆盖;建立16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初筛实验室和1家初筛中心;设立暗娼、男性性病门诊就诊者、孕产妇3个国家级HIV监测点;意外伤害和肿瘤监测被列为国家级监测点;加强暂住人口传染病防治,落实血吸虫病、肺结核、疟疾、麻风病治疗减免政策。2011年,流动儿童建卡2.55万人,免费预防接种31.39万人次。
  监督执法体系
  1985年5月,县卫生局设防疫股,后相继更名防疫科、卫监疾控科、公共卫生科。2002年4月组建市卫生监督所。2005年7月组建观海卫镇、逍林镇卫生监督分所;9月,周巷、掌起、横河及浒山、坎墩、宗汉设立分所。2008年6月组建慈溪经济开发区分所(2011年行政管理体制调整,慈溪经济开发区分所整体划转宁波杭州湾新区,成立宁波杭州湾新区卫生监督所);11月组建白沙路、古塘、龙山3个分所,形成二级监督网络。
  医疗救治体系
  2003年11月组建120急救中心,挂靠市人民医院。2005年分别在观海卫、周巷镇增设2个急救网点。2010年8月增设中医院急救分点;急救中心、各医疗单位急诊科、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应急医疗救治三级城乡网络。2011年升级完成120信息调度指挥系统,17辆急救车共执行任务1.37万次,平均反应时间12分14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报销138.29万人次,金额2834.18万元,实施小病受惠114.77万人次,金额2138.17万元。
  妇幼保健体系
  1988年初,县有妇幼保健院,区、乡卫生院设妇产科、儿保科,村配妇幼保健协助员,县、镇(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建网率98.5%。1992年建网率99.9%,全市有妇产科(兼妇女保健)67个,儿保门诊66个,专职儿保人员11人。1995年,全市妇产科调整为48个,其中市属2个、中心及镇(乡)卫生院23个、分院23个。1996年,为改变面广、点散、技术人员紧缺状况,产科撤并为29个。2000年,全市中心卫生院均设妇保、儿保门诊。2001年,三北、师桥、掌起、附海、桥头、匡堰等镇卫生院分娩数量不足50人,为节约人力资源,撤销产科,改设妇女保健科。2009年,宁波市级规范化妇保、儿保门诊达标率100%。2011年优化整合医疗资源,调整逍林、横河、坎墩3个卫生院妇产科结构,保留妇产科门诊及保健,撤销产科病房,市妇保院增设产科病区,增加床位40张。第二节 医疗体制及管理改革
  产权制度
  1986年,高王乡试点乡管卫生院,管理权、人事权由县卫生局、乡政府共同负责,产权归卫生院集体所有。1991年,全面推行乡管卫生院。1992年5月,全市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实行市卫生局、镇政府条块结合的分级管理。1996年5月,卫生分院管理权统一由所在地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负责实施,分院不再独立开展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工作。2001年,部分卫生分院资产由集体所有转为个人所有,是年撤销、转制卫生分院12家。2002年8月至2003年末,30所卫生分院陆续转制,243人分流,资产公开转让,吸引民间资本3700余万元。2004年建立市卫生发展投资有限公司。2008年11月,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产所有权划归所在地镇(街道),纳入当地事业发展规划。
  医疗合作
  1992年,掌起镇卫生院与宁波甬城医院进行联营,业务收入增加10万元。2001年,市第三人民医院与宁波光明眼科医院合作开展眼科医疗,之后市级医院科室合作逐年增加。2004年4月,新浦镇卫生院与宁波市第六人民医院合作成立外科、骨科联合诊所。2006年,市级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实施方案出台,为期3年,每年下派24名主治医师以上临床业务骨干、12名主管护师支援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别在浒山街道、观海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内科病房。2008年4月,市卫生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医疗有限公司签约共建投资1.20亿美元的慈林医院,通过宁波市、省审核;12月,市人民医院成为温州医学院附属慈溪医院。2010年6月,市卫生局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签订为期2年的全面合作协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0余名专家分别进驻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红十字医院,分别在神经外科、骨科、普外科、心内科、眼科、妇产科、内分泌科、护理部等11个科室开展医疗、科研、管理等方面一对一帮扶指导。至2011年,全市开展医疗合作(协作)单位12家,涉及合作的上级单位19家;共开展合作(协作)27个项目,其中全面整体合作(紧密型)6个、科室技术合作16个、教学医院1个、临床教学基地1个、对口支援3个;合作(协作)形式为长期派员技术指导9个、定期技术指导14个、按需技术指导2个、单纯教学培训2个;合作单位以参与医院管理、专家门诊、授课培训、诊疗查房、手术会诊、病例讨论、科研指导等方式,开展交流、指导。
  社区卫生服务
  1999年,浒山街道茜苑新村开展社区卫生建设试点。2004年4月,市政府印发《慈溪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市、镇(街道)两级财政每年拨出一定资金,统筹用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业人员补贴、设备补助、考核奖励等;市财政给予每站一次性补助5000元;村(社区)为卫生服务站无偿提供服务用房、水电供应;7月,崇寿镇8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式启动,成为首个村村建有卫生服务站的镇,卫生服务站配备全科医生室、注射室、预防保健室、标准药房,村民就诊环境改善;按照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要求,是年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01个,有医务人员1369人,其中执业医师305人、执业助理医师213人、注册护士173人、药剂人员82人、检验人员44人。2006年,慈溪被评为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市。2008年,城乡居民社区门诊就诊比率59%,65.45万名参加合作医疗人员免费享受体检,体检率91.4%,36.90万户家庭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95.5%。至2011年,建成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100%;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303家,占92.1%;开通城乡医保服务255家,各中心全部完成HIS系统升级改造,附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命名为“宁波市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总人次437.60万,小病进社区比例为61.8%。2011年,全市社区有责任医生1148名,平均每千人1.10名,建个人健康档案99.11万人,对18.89万名60岁以上老人、11.53万名重点管理慢性病病人开展1年4次以上的随访服务;开展健康讲座2148场,受教育人数8.27万人次,健康教育资料入户率94.5%
  资金集中结算
  2002年,市卫生监督所、市疾控中心及门诊部、市卫生进修学校取消法人单位银行账户,由市资金核算中心统一开户,实行定额备用金制度。2006年6月,31所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实行各类资金在指定银行开设结算账户,会计集中核算,资金网上审核制度。
  基本药物制度
  2010年2月,慈溪作为省首批30个县(市)之一,开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分过渡完善(2010年2月25日至2010年12月)、推广(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两个阶段,主要内容包括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集中配送。是年,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国家基本药物307种、省增补药物150种实行零差价(按进价不加价)销售,现有库存药品的销售价格不高于国家指导价和省、宁波定价;同时按照省有关规定核定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将国家基本药物、省增补药物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甲类药品补偿范围。至2011年,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个公办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与2009年相比,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医疗机构药品销售价总体平均下降42%,住院均次费用下降14.2%,住院均次药品费用下降35.2%,门诊均次费用下降16%,门诊均次药品费用下降25.6%,门诊人次上升8.3%。预约诊疗
  2009年10月,市人民医院率先推行专家门诊、特需门诊网上预约,后增加电话、诊间、现场等预约方式。2011年,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红十字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相继开通预约门诊,由专家门诊、专科门诊逐步普及普通门诊;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进入省统一的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各中心卫生院、镇(街道)卫生院开展现场、电话预约;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推行预约出院结算服务、分时段办理出院手续。
  第三节 人事及考核制度改革
  院(所、站)长负责制
  始于1986年,1988年在各乡、镇卫生院、部分市属医院推开。1991年后制定基层党政班子议事规则,建立完善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院务公开制度,医院在行政、业务、财务、人事等重大问题经班子讨论决定后由院长组织实施。1996年8月,全市实行院(所、站)长负责制,院长全面主持工作,党组织监督。2005年完善院长负责制,重点考核任期内社会效益及国有资产增值。
  人员聘用制
  1999年8月,卫生系统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各医疗单位参照实际床位、服务半径、人口数进行定岗、定编、定员;试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根据岗位设置和规范,结合任职资格、综合考核,对各类人员实施岗位聘任,同年实行人事代理制。2001年开始公开笔试、面试、体检合格后招录大中专毕业生,当年招录61人。2007年按宝塔型人才结构,对各医院设定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竞争上岗;建立人才流动管理办法,促进专业人员特别是高级、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在市内各医疗单位间流动,保留个人编制,实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2008—2011年公开招聘医学紧缺人才、卫技人员1193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委托大学代培卫技人员21人;建立局领导联系引进高层次人才制度,累计聘用副高以上职称人才18名。
  绩效考核制
  1992年,各医疗卫生单位加大分配改革力度,实行档案工资、实际工资相分离,事业津贴纳入内部分配浮动部分。1999年建立与绩效挂钩的结构工资制,实行按工资保障、岗位技能、效益结合的分配方案。2000年8月继续拉开分配档次,根据工作实绩考核奖上下浮动,奖金分配向一线医务人员倾斜。2007年全面推行以岗位与绩效工资为主的分配制度,制订岗位责任、工作数量、技术含量、承担风险程度、医德医风等考核指标,体现公开、竞争、按岗、按绩相结合的分配原则。2010年12月制订《慈溪市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规定全市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自2009年10月始实施绩效工资。2011年11月制定《慈溪市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意见》,以科室、人员岗位绩效考核为中心,岗位职责、绩效为基础,服务数量、质量及对象满意度为主要内容;各医疗卫生单位分别制定考核细则,以多劳多得、优质优酬为分配导向,实行注重向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有突出贡献人员倾斜,向临床、护理、公共卫生服务岗位倾斜的分配原则;对各科室、后勤等部门实行全覆盖绩效考评、各岗位分类考核,内容涵盖服务数量、质量、工作效率、职业道德、群众满意度等,避免平均分配。至2011年12月,20家镇(街道)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急救站全面实施。
  第三章 基本医疗
  第一节 医疗基本服务
  门诊与出院
  1988年,全市门诊303.40万人次,出院2.29万人次。1988年后,慈溪医疗机构加大投入,引进入才、设备、技术,增设门诊科室,开展学科合作,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质量。1989年,市人民医院开设特色门诊,设老干部科、消化科、心血管科等专科病房。1990年建监护病房。1999年,范市、长河、天元等6个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设特色专科。2002年与境内外医疗机构开展临床多学科合作,形成一批特色诊疗科室、病房和病区。2004年,市人民医院设特需门诊。2005年,中心卫生院以上医疗单位均设专家、专科门诊。2011年,全市门急诊总量1021万人次,门诊每人次费用131.33元;出院9.11万人次,住院每床日费用637.19元。
  健康体检
  2006年始对参加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每2年安排一次免费健康体检,体检内容有内科、外科、三大常规(血、尿、粪便)、心电图、胸透、肝胆B超等项目;体检结束后,由各镇(街道)卫生院将体检结果告知受检人员,同时建立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追踪随访和治疗。2008年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人员提供新一轮的健康体检,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乙肝项目检查。2006—2011年,183.36万人次参加健康体检,查出各类病人60万人,其中高血压21.09万人、糖尿病4.03万人、胆囊炎和胆结石8.67万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201人、肿瘤5753人,均建立健康档案。
  医疗服务
  普遍开展咨询、导医、预约等医疗服务;开设专家门诊提供专家医疗服务;常年组织医务人员下基层、下乡开展医疗服务活动。2002年,浒山城区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出预约出诊、家庭病床、社区义诊、电话咨询等医疗服务。2003年,慈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提供“三免一减”(参保人员凭农保卡免收挂号费、注射费、诊疗费,药费按招标价或配送价顺加20%以下收取)优惠服务。是年组织开展以健康讲座、社区义诊、帮困助医、健康体检为主要内容的卫生进社区活动,上门服务5600余人次,免费体检8000余人次,开展健康讲座4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2004年,联村保健医生制度在宗汉、崇寿、范市3个镇(街道)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组成服务团队,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提供上门诊疗、家庭病床、健康教育等服务。2005年,联村保健医生制度在全市推广。2006年8月,市卫生局开展为期3年的送医扶贫结对子活动,由1100名市卫生局干部、市级医疗单位中级以上职称医务人员、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村医生组成100个志愿医疗服务队与1000户长期患病的低保或困难户结对,结对户可以得到医疗救助,享受便民服务、亲情服务,同时享受医疗费用“三免四减半”(免收挂号费、诊疗费和注射费,减半收取护理费和3种常规检查费)。2011年6月,市卫生局启动“健康送百村”卫生服务活动,市级医疗单位各临床科室与全市63个村结成助医对子,卫生监督所与全市21家重点企业结对共建,开展“送政策、送医药、送健康、送温暖、送知识”惠民活动;至年底共开展义诊121次,受惠4825人,上门诊治1002人,康复指导1583人,健康体检1.17万人。
  第二节 西医
  内科
  20世纪80年代,市级医院已分为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血液内科、心血管科、肾内科等;开展心脏食道调搏术,建立血液透析室,开展慢性肾功能不全腹腔透析治疗。90年代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房颤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试用膀胱穿刺针经皮置管治疗气胸;开展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术,用微波治疗消化道息肉。21世纪初,心内科开展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RCA)及支架植入术、经桡动脉穿刺治疗冠心病等;呼吸内科开展B超引导下肺周边病灶经皮穿刺活检术、经透视引导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术、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引导下肺内病灶经皮穿刺活检术、纤维支气管镜下氩气刀及冷冻治疗、肺癌化疗三级医师规范查房和治疗、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活检等;消化内科开展高频圈套器治疗食管、胃及结肠息肉,开展盲视下放置食道支架、气囊扩展及食管内支架放置术、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治疗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神经内科开展颅内血肿穿刺术、脑脊液置换术;内分泌科启用糖尿病管理系统,实行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疗法。
  外科
  20世纪80年代开展纵隔肿瘤、食管癌、肺部肿瘤手术、脑肿瘤切除术、额叶切除内减压术、脑溢血颅内巨大血肿清扫术及胸部外伤救治。90年代,外科分设胸外、脑外、肿瘤、泌尿、烧伤学组,开展胸膜联合贲门癌手术、三切口食道中上段癌根治术、食道下段癌根治术、食道裂孔疝修补术、高位食道癌切除术、心包开窗引流术、心肌穿通伤修补术、前列腺摘除术、膀胱癌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肾肿瘤切除术、乳腺癌扩大根治术、拖出式切除治疗直肠癌、胰腺假性囊肿胃后型吻合术、锁孔切口胆囊切除术、经皮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改良胆总管十二指肠间舌样切除缝合术、十二指肠横断伤治疗术、胰十二指肠切除胰空肠吻合术、左肺动脉部分切除成形术、高逆性肝动脉永久性泵置管术、腹膜嗜铬活细胞瘤切除术、脑室腹腔分流术、脑脊膜膨出修补术、脑干肿瘤切除术、脑室颅腔分流术、颅脑血肿针吸术。21世纪初实施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直肠癌根治术、微创(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管结石、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标准右半肝叶切除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原发性醛固酮多发症患者肾上腺切除术、自体带血管蒂组织颅底缺损重建、微创开颅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尿道中道悬吊术治疗尿失禁、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肾结石、十二指肠镜开展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及括约肌切开取石(EST)术、施行带旋髂深升支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脱套、缺损,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异位再植。2008年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及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胆囊及胆总管结石、应用电视胸腔镜治疗脓胸等微创手术。2009年开展胆管恶性梗阻内镜下支架植入术、体循环心脏修补术。2011年开展胸腔镜下纵膈肿物切除术、胸膜纤维板剥除术、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治疗对冲性双侧额叶脑挫裂伤。
  骨科
  1988年9月,县人民医院成立骨科,初设床位30张,仅能开展简单的四肢骨折内固定。20世纪90年代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肱骨近断粉碎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带蒂皮瓣转移修复骨外露术、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术、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胸腰椎骨折切复RF内固定术、椎板截骨后移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断肢再植术。21世纪初开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术,髋臼骨折、骶骨骨折、骶髂关节脱位及其他复杂的骨盆骨折内固定术,颈前路切复治疗颈椎骨折术,带血管蒂岛状逆行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术,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颈2齿状突骨折,腰椎骨折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股骨下段巨细胞瘤切除,异体半关节移植术,关节镜下膝关节滑膜切除,半月板切除及半月板成形术,颈前后路1期手术治疗颈椎骨折伴截瘫。2009年,手术治疗四肢转移癌病理性骨折。2011年施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小切口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妇产科
  20世纪80年代开展腹式子宫次切全切、子宫下段剖宫产、阴式子宫切除、曼氏手术及腹腔镜下一、二类手术。90年代开展气囊助产输卵管吻合术、直肠阴道修补术、腹腔输卵管造口术、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21世纪初施行阴道成形和先天性发育不全修补术、电视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开窗术、阴式残端子宫颈切除术。2008年普及宫颈微波、冷冻、激光、无痛人流、阴道镜下手术、无痛分娩、全程胎心监护及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三、四类手术。2009年开展宫颈电灼术、自拟苦参散外用治疗宫颈糜烂。2010年开展子宫动脉栓塞术+清宫术治疗切口妊娠、气化电切镜治疗宫腔疾病、椎管内阻滞镇痛应用于分娩、宫腹腔联合手术。至2011年,设有肿瘤、不孕不育、高危产科等门诊,开展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耳鼻喉科
  20世纪80年代末开展半喉和全喉切除术、乳头二次手术、全麻下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等。90年代开展垂直半喉切除术、发音重建术、Ⅲ型鼓室成形显微手术、支撑喉镜下声带新生物扎除术、鼻中隔成形术、颈淋巴结清扫喉癌联合根治术、侧裂喉镜下电灼术治疗会厌血管瘤、鼻咽纤维血管瘤摘除术、取带蒂耳后肌皮瓣—胸锁乳突肌重建外耳道。2000年后施行半卧位下气管切开术、应用人工听骨链重建术、蝶窦颅底肿瘤切除术、鼻咽后鼻孔成形术及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鼻内窥镜下射频消融术微创治疗腺样体肥大、双侧粘骨膜瓣移位缝合术、同种异体鼻中隔软骨移植术修补鼻中隔穿孔。2009年开展喉显微嗓音外科手术。2010年开展鼻阻力测定及喉、下咽、食道部分切除成形术。2011年开展镫骨撼动术,低温等离子融切法治疗舌扁桃体肥大。
  儿科
  1985年,县人民医院设住院病区。1989年设新生儿病房,单独收治、抢救败血症、中毒性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肺炎等病人。2004年设普儿科、新生儿科2个标准病区,开设有儿童哮喘、矮小、性早熟等专科门诊,开展过敏原的检测、哮喘脱敏、治疗癫痫病、多动症等。2008年设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开展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黄疸、感染性疾病(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肺炎等)等28天内新生婴儿各类疾病治疗。2009年用粉尘螨滴剂治疗小儿哮喘、气道内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011年开展儿童肺功能检测,高频振荡呼吸机在新生儿临床中应用。
  眼科
  20世纪90年代开展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重睑成形术(双眼皮)、透明晶体摘除矫治高度近视术、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巩膜加固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活动性义眼座植入术。2000年后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国产带线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无色包裹法植入术。2008年开展眼眶骨折整复术及各种眼后段手术。2009年开展青光眼阀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11年用532半导体激光治疗眼底疾病、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泪道阻塞。
  口腔科
  20世纪90年代开展下颌缺损人工植骨补修术、上颌骨切除术、全下唇及部分颊口唇广泛切除同侧鼻唇黏膜对侧扇形瓣同期唇再造术、口腔颌面部癌双颌颈联合根治术、液氮冷冻自体肿瘤骨一期再植术。21世纪初开展口内入路结合坚强内固定治疗颧骨、上颌骨骨折、面神经吻合术、带血管骨切取术及下颌骨缺损带血管骨移植术、滑动(MBT)直丝弓术正畸;开展颅颌面分离外伤病人手术复位及内固定,颊、颌、舌、咽、腭癌联合根治术;应用MBT直丝弓技术、套筒冠以紧密附着体及多系列固定矫正器治疗儿童、青少年牙列不齐或畸形。2008年应用瑞士微创种植牙(ITI)术临床种植人工牙根。2009年开展、面部皮肤巨大恶性肿瘤切除+切除后缺损皮瓣修复技术。2010年采用纳米树脂修补龋齿。2011年,冷光美白用于美白牙齿。
  放射科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展脑血管造影。1989年开展全身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90年代开展乳腺钼靶摄影、肺癌动脉插管介入放射、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肾盂造影术、薄层动态增强及高分辨率的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膝关节半月板碘造影加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21世纪初开展颅脑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及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仿真内窥镜、核磁共振胆道水成像(MRCP)及磁共振泌尿水成像(MRU)、应用弥散成像(DW)检查急性脑梗塞、应用评价相位对比(PC)法及三维时间飞跃(TOF)法开展全身磁共振(MRA)成像。2006年拓宽CT应用范围,开展冠状动脉、肺动脉、颅脑、颈部、腹部的CAT检查。2008年引入图像归档、通讯系统(PACS)、日本岛津全功能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机,使放射摄影数字化。2009年开展16排螺旋(AT诊断主动脉夹层病变。
  检验科
  20世纪80年代开展血气分析、电解质、肝功能、肺功能、肾功能、部分血清酶学测定、乙肝三系ELISA定性试验、骨髓检验、电生理测定等。90年代,传统手工操作被自动化仪器取代,开展钾、钠、钙、白球蛋白及碱性磷酸酶等生化项目、放射免疫检测,有T3、T4、FT3等17项。21世纪初,市人民医院设临床生化、临床免疫、临床血液、临床体液、临床微生物、急诊化验等6个实验室;急诊化验室另设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传染科化验室。开展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金标层析联合快速检测精子抗体IgG、IgM、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并建网络管理(LIS)系统,乙肝病毒DNA的核酸检测、淋病DNA、解脲支原体DNA和沙眼衣原体DNA核酸测定。2005年,检验科门诊部分使用条形码标本管理。至2011年,全市新增项目有常规染色体计数及核型分析、胰功能、酸碱平衡检查、内分泌腺功能、自身抗体与特定蛋白、肿瘤标志物、微生物及药敏定量检测等。
  麻醉科
  20世纪80年代初,局限于神经阻滞、椎管内阻滞、基础麻醉、静脉麻醉。1987年开展插管全身麻醉、静脉与吸入全麻、静脉全身麻醉。90年代开展人工控制性降压麻醉、双腔支气管内麻醉、深静脉穿刺置管、中心静脉压监测、有创动脉穿刺测压、超低流量静脉复合麻醉术、病人自控镇痛、应用弹簧螺纹钢丝气管导管。21世纪初开展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椎面神经瘫痪等。至2011年,麻醉科分为手术室区域、无痛人工流产区域、无痛胃肠镜区域、疼痛门诊;开展普外科、肝胆科、胸外科、脑外科、泌尿科、骨科、妇产科、口腔科、眼科等麻醉。
  药剂科
  1980年,县人民医院成立药剂科。1981年,经省卫生厅验收首批获得制剂许可证。1990年12月,制剂室经省卫生厅复验,第二次获得制剂许可证。2001年始,各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相继通过合格药房验收。2004年,市人民医院有西药800余种、中成药200余种;自制药仅限于配制内部非注射剂,配置范围包括溶液剂(口服、外用,含中药提取)、合剂、洗剂、软膏剂、滴眼剂、滴耳剂、滴鼻剂、硬胶囊剂、颗粒剂、片剂等。2006年2月,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新颁发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至2011年,实施特殊药品管理,执行出库复核,有效期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不良反应报告,药品动态监测,处方点评,抗生素使用每月动态分析。
  病理科
  1992年,仅市人民医院开展常规病理切片、细胞学涂片及石蜡快速切片等检验。1998年开展冰冻切片。2000年,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医院相继开展病理检验。2005年开展宫颈液基细胞薄层制片检验。2006年全面开展免疫组化检验。2008年试行临床病理穿刺术检验。至2011年,开展大小病例标本、各种脱落细胞、冰冻切片、免疫组化、穿刺细胞等检查。
  超声科
  1988年已开展腹部脏器、妇产科声像检查、超声引导下腹腔脓疡穿刺、置管引流治疗。20世纪90年代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肾盂造影,胸腹部大血管附主动脉隔层动脉瘤超声诊断,阴道超声诊断盆腔肿瘤、肝肾囊肿、卵巢巧克力囊肿,宫外孕超声介入治疗,超声引导下肾盂造瘘术。2004年开展超声引导下肝、肾等组织穿刺活检、超声引导下肝脓肿穿刺及置管引流、小肝癌无水乙醇灭活治疗及肝、肾、盆腔脓肿介入治疗。2008年应用三维超声测量孕妇骨盆。至2011年,检查项目有肝、胆、胰、脾、肾、膀胱、输尿管、前列腺、子宫、附件、盆腹腔、后腹膜、心脏、乳腺、睾丸、附睾、甲状腺、大血管、下颌腺、腮腺、眼球及全身浅表软组织、胎儿三维成像、介入诊疗与活检等。
  重症监护病房(ICU)
  1990年12月,市人民医院组建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年有5张床位(2张监护床)、1台国产呼吸机、2台日产遥控心电监护仪。2004年,病床增加至10张,配有中心供气供氧、中心吸引、全套飞利浦床边监护仪和中央监护系统,德尔格Evitax1、Evitax4、美国PB840等高档呼吸机10台,BiPAPVision无创呼吸机、PrismACRRT机、便携式支气管内窥镜、压力抗栓泵以及床边X线机、除颤仪、进口降温冰毯、床边血气生化分析仪和血糖仪、临时心脏起搏器、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等设备。市妇幼保健院于2005年4月组建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2011年5月组建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至2011年,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又增添转运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等设备,可以开展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复合伤、重症颅脑损伤、严重脱水、中毒、电解质紊乱、重大手术后等监护。
  第三节 中医
  1988年,全市有中医药人员181人,其中副主任中医师3人、主治中医师4人、中医师58人、中医士29人、中药师2人、中药士10人、中药剂员9人、个体诊所中医人员66人。时县人民医院增加中医病床,由10张增加至20张。1992年组建市中医医院,设中医内科、伤科、针灸科、胃病专科。2005年,市中医临床质量控制中心成立。2009年6月,市名医馆建成启用,中药百草园开园。2011年,慈溪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教育试点单位。是年,市中医医院设中医专科12个,床位200张,卫技人员212人,中医门急诊41.83万人次;全市25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24家公立医疗机构均设中医诊疗科室;中医药人员增加至453人,其中执业医师313人、助理执业医师61人、中药药剂人员79人。
  中医专科
  内科张迪蛟,省名中医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学术上崇尚古方新用、旁参诸家、灵活化裁,擅治内科、儿科、妇科的常见病及各种疑难杂症,1998年获得省名中医称号,供职市第二人民医院。林吉品,宁波市名中医,以中药治疗各类胃病、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见长,独创三步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对恶性肿瘤术后治疗有独特见解,灵活运用扶正祛邪法则,重视癌前病变、带瘤生存,供职市人民医院。江清洲,注重辨症与辨病相结合,用药精而简,自创芪术地黄汤、养中煎、甘桔丹当汤,擅治慢性支气管炎、肾病,供职市第三人民医院。
  伤科1989年5月,劳建民、罗伟根等中医师创办周巷伤科医院,设中医伤科、内科、外科,有卫技人员9人,运用劳氏伤科理念、手法,以内服中药、外敷膏药为主治疗骨折、脱臼、关节炎症、肌肉劳损等,年门诊3.25万人次;中医伤科为市重点后备学科。1992年,市人民医院伤科有医师11人,护士9人,床位32张,开展脊柱肿瘤、腰椎间盘突出、压缩性脊柱损伤等治疗。1980年,观城区卫生院设伤科,1995年并入市第二人民医院。至2011年,各中心卫生院,观海卫、天元、三北、龙山、附海等镇卫生院均设中医伤科。
  针灸推拿科1988年,浒山镇医院、坎墩中心卫生院等设针灸推拿科。1998年,市中医医院配电针仪、红外线治疗仪等设备,治疗面瘫、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腰肌劳损等病;长河中心卫生院以五步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见长。2011年,市中医医院有专科医生9人,配牵引床4台,每年三伏天开展冬病夏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中医传承
  劳氏伤科创始人劳双龙(生卒年月不详),字天池,著有《劳氏家宝》一书,“成书于明嘉靖六年(1527)。本书主要阐述伤损诊治、用药要诀、接骨入骱手法,失枕、刀斧磕伤等治法,全体骨数、穴道,摘《洗冤录》尸格及《考骨图》致命处和验证吉凶等,并载治伤内服外用方八十一首”①。20世纪50年代,劳双龙10世后裔劳祥和(修菊)、劳修德兄弟以接骨疗伤齐名三北,11世传人劳建民等总结先人经验,配合劳氏祖传四黄散、膏药、片剂,治疗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均得心应手。
  李氏内科李纯益(1890—1971),号阿明先生,精内科,尤擅小儿科,善治麻疳。幼子李良材民国27年(1938)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与其子同供职于观海卫镇医院。张氏内科张运阳(1894—1973)原名炳生,又名云扬,号小郎中,精内经,重气化,用药以温热见长。曾制“国医张运阳氏除虐丸”。子迪蛟等后人承其业。虞氏内科1956年,虞志瑞(1913—1994)在县人民医院主持中医内科,注重切脉、舌诊,多用古方,好用峻剂,擅治伤寒杂症,传于子女。
  高氏内科始于清中叶,鼻祖高仁山,第四代传人高子和(1885—1937)、高子京(1894—1977)均善治伤寒、疟疾,传于子孙、学生。
  华氏外科华志禄(1910—1985)系省名老中医,擅治外科疮疡、湿毒。采用内服外敷,手术兼之,著有《华氏外科医案及验方撷集》,传于后代。2008年5月,华氏治疮毒秘方被列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凤凰展翅针灸术浙东名医张乃安(1911—1973)曾在宁波开明街挂牌行医,首创小凤凰展翅针灸术治疗精神分裂症。20世纪70年代,其徒劳文龙开展推拿电疗,穴位注射,1973年随中国医疗队援助马里。有第三代传人擅长针灸治疗面瘫、腰椎间盘突出。2008年5月,小凤凰展翅针灸术被列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岭南陈氏外科源于清中叶,始祖陈廷佐。后嗣开泰,世居匡堰镇岭南村。其子守鉴(1863—1926)擅治痈疽疗毒、皮肤湿疹,传嫡孙、重孙,第七代传人挂牌浒山街道金一路陈氏外科诊所。
  镆剑山妇科始祖陈成章(1789—1850)首创用丸剂治妇科病。1956年,5世传人曾任周巷镇联合诊所所长兼治中医妇科。6世传人善治崩漏、痛经、不孕症、产后疼痛、卵巢囊肿等症。
  孙氏眼科源于清中叶,始祖孙介福,深得治目疾之术。在周巷蔡家塘头家宅挂牌行医。嗣后代代相传。第三代孙鹤年挂白鹤招牌行医,第四代传人孙瀛洲临床经验丰富,1955年初任周巷区卫生协会主任,10月加入周巷镇联合诊所。第五代孙明华工作于市第三人民医院,专长施行白内障、青光眼、球内去异物、植人工晶体、玻璃体置换、视网膜剥离等手术,1990年获得省劳动模范称号,被誉为光明使者,1990年退休传于子。
  景氏儿科景瑞璇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周巷十字街后景家人,字佩玉,号朴庵,行医周巷,专治小儿疾病。著有《幼科症治真传》6卷,其子炼之,字心丹,号补堂,亦精儿科,著有《医学新知》4卷。景氏子孙世传其业,2008年已传至6世。
  降桥黄氏妇科学术思想源于明末清初傅山所撰《傅青主女科》一书。解放后第八代传人黄伯耀(1932—2007)行医天东乡降桥村,常以生化汤、加减逍遥散、固本止崩汤等治疗月经不调等妇科杂症。其子供职白沙路街道武陵桥村卫生室。
  余氏疳喉科源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第四代传人余浩良用中药煨制加工成粉剂、软膏,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小儿疳积、皮肤湿疹。第六代传人供职于水沟弄综合门诊部。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
  内科
  1988年,市人民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和泌尿系结石,疗效显著。2000年开展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市中医医院内科下设心血管、消化、内分泌、呼吸、风湿、肾病、神经等二级专科,开展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粥样斑块稳定及心衰的中西结合防治、心律失常的中药治疗;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冬病夏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疾病;运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药汤剂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在肾病综合征激素应用的各个阶段,辨证应用中草药,减轻激素的副作用,降低复发率。
  骨伤科
  1999年,市第三人民医院融会劳氏伤科正骨手法和西医技术,开展骨科创伤、人工关节、肩关节置换及脊柱外科手术,该院骨伤科被列为宁波市重点专科。市中医医院突出中医特色,结合现代医疗手段,广泛开展创伤骨折手术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脊柱、骨病包括骨肿瘤等手术,并在中医筋骨并重,内外结合思想指导下,采用闭合手法复位或经皮微创小手术。
  肿瘤科
  1995年,市中医医院设肿瘤科,床位50张,开展胃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直肠癌等手术治疗。2008年,市中医医院与上海市中医医院合作,以中西医结合方法综合治疗各类肿瘤,为市医学重点扶持学科。
  中医肝胆病科
  2007年,市中医医院与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合作开设肝病门诊;依托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肝病专科优势,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胆疾病,扶正活血补肾法治疗肝纤维化,降浊护肝饮治疗脂肪肝,中药敷脐联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等。
  第五节 医疗设备
  1988年,全市医疗设备总值243.60万元。1989年新置200元以上医疗器械205件,价值103.90万元,其中2000元以上58件。1990年新增500元以上医疗器械50件,主要为早产儿培养箱、红外线辐射保温抢救台、体外反搏仪、纤维结肠镜、眼科手术显微镜、B超等。1991年,市人民医院引进美国产多普勒彩色B超、日产1250遥控电视X光机;长河等中心卫生院添置纤维胃镜、B超、尿液自动分析仪、心电图仪等。1992年,市人民医院投资820万元购置18件大型仪器。1994年,各市属医院新增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电解质分析仪等;市人民医院用200万元购置设备。1991—1994年,市卫生局为镇、乡卫生院添置价值37.80万元设备。1995—1998年,全市新增进口呼吸机、麻醉机、彩色B超等,其中市人民医院新置设备费用2057万元。至2002年,全市医疗设备总值1.46亿元。2011年,全市医疗设备总值4.78亿元,其中大型医疗仪器有直线加速器2台、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机(CT机)7台、核磁共振1台、500毫安以上X光机23台、多普勒超声诊断仪93台、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58台、全自动血球计数仪67台、全自动尿液分析仪37台。
  病床
  1988年,全市设病床1146张,每千人1.21张,其中市人民医院300张。1993年,全市病床增加至1358张,其中市人民医院400张。2011年,全市设病床3419张,每千人3.28张,其中市属医院2366张、中心卫生院311张、镇卫生院332张。
  检验设备
  1992年,市人民医院有双筒显微镜2台、切片机2架、自动切片机1台、自动脱水机1台、摊片烤片机1只、电冰箱1只、水浴恒温箱1只;引进罗氏(ROCHE)COBAS—FARA、MIRA日立(HITACHI)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998年增添徕卡(Leica)切片机和包埋机、,全自动脱水机和冰冻机、不锈钢一体化取材台、尼康双目显微镜各1台、德国蔡司(ZEISS)双目显微镜5台。2004—2008年,引进美国贝克曼库尔特(BECKMANCOULTER)公司血细胞分析仪、ACCESS免疫发光仪、Immage特定蛋白分析仪、日立(HITACHI)7600—210ISE生化流水线、雅培(ABOTT)i2000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希森美康(SYSMEX)全自动UF-100尿沉渣分析仪、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血凝仪、瑞士AVL995Hb血气分析仪、梅里埃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罗氏(ROCHE)Lightcycle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仪、奥林巴斯(Olympus)5人共览显微镜、进口全自动染色机和封片机。2009—2011年,市级公立医院增添法国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1台,德国碳13呼吸测定法分析仪1台,MB—80S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1台,法国、意大利、美国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各1台,美国全自动细菌分枝杆菌培养侦测系统1台,进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8台,全自动血球计数仪9台,全自动尿液分析仪4台。
  放射设备
  1988年,市人民医院引进自动洗片机4台。1989年引进美国产D—50二手X线断层摄影机(CT机)。1991年添置日产岛津500毫安1250遥控电视X光机。1992年,X线断层摄影机(CT机)更新为日产4500型。1995年后,各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均添置200毫安以上X光机。2000年引进通用双排螺旋X线断层摄影机(CT机)。2011年,市人民医院有美国瓦利安23EX直线加速器和模拟定位机各1台、飞利浦(PHILIPS)1.5磁共振1台、通用电气(GE)16排螺旋X线断层摄影机(CT机)1台、64排螺旋X线断层摄影机(CT机)1台、美国模拟定位机1台、荷兰移动式C型臂X射线1台、数字化全景X光机1台、美国产计算机X成像系统1台、岛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1台、飞利浦(PHIL-IPS)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机(DR)2台、柯达CR机1台、飞利浦(PHILIPS)数字胃肠机(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功能)1台、岛津普通胃肠机1台、岛津500毫安摄片机2台、通用500毫安摄片机1台、钼靶机1台、床边机1台、全自动染片机及封片机各1台、普兰美卡全景牙片机1台、国产遥控电透X线机1台;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红十字医院各有1台X线断层摄影机(CT机)、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市中医医院有X线断层摄影机(CT机)2台;市妇幼保健院有全数字化乳腺X线机1台。
  麻醉及监护设备
  1989年4月,市人民医院仅有103型麻醉机2台,无监护设备。1992年有上海医疗设备厂MHT—Ⅲ型麻醉机3台、802A型生命体征监护仪2台、进口HP78352床边监护仪1台、美国503型血氧饱和仪1台、周围神经刺激仪1台。同年,市妇幼保健院、范市、师桥、逍林、长河、庵东等中心卫生院有空气动力麻醉机各1台。1998年,市人民医院配德国德尔格(Drager)COTO麻醉机1台。2000年,市人民医院引进中央监护系统1套。2004年,配德国德尔格(Drager)麻醉机1台、荷兰飞利浦(Philips)M3153中央监护系统1套、美国惠普(HP)M1204A等多参数监护仪10台和荷兰飞利浦(Philips)M4735A除颤监护仪1台、日本宾得(Pentx)FI—10BS纤维支气管镜1台。2009—2011年,市级医院引进美国中央监护信息中心系统和急诊中央监护系统各1台、德国中央监护系统2台、国产中央监护系统5台、进口多参数监护仪3台、呼吸机30台、麻醉剂8台、进口麻醉监护仪2台、面神经术中监护仪1台。
  手术设备
  1989年,市人民医院有手术床6张、高频电刀6套、12孔冷光源无影灯2只、普通无影灯7只。1998—2001年购置手术显微镜3台。2002年添置手调式尿道扩张器1套。2003年,市第三人民医院添置美国史赛克(Stryker)腹腔镜及微创内窥镜各1套。2004年,市人民医院空气洁度千级以上手术室增加至12间、高频电刀增加至19套,有德国产医用吊塔26台,并购置美国史赛克(Stryker)关节镜、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等。2009—2011年,市人民医院购置美国等离子手术系统1台、高清腹腔镜系统1台、全自动手术器械清洗机1台、法国医用吊塔8台,市第二人民医院添置德国全高清摄像系统及腹腔镜1台,市第三人民医院购置等离子电切镜1台、德国智能电刀和美国超声刀各1台、手术显微镜1台,市中医医院配置日本纤维膀胱肾盂镜1台、德国氩气刀工作站1台,市红十字医院添置电动多功能手术床3张。
  诊疗设备
  1985年,县人民医院购置日本阿洛卡(ALROKA)SSD—256B超仪。1989年引进血液透析机1台。1990年引进电子纤维结肠镜。1995年添置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无创正压呼吸机。1997年引进美国惠普(HP)500型全身彩超、电子胃镜。2004年陆续添置血液透析机18台,其中德国费森尤斯4008B型机12台、瑞典金宝AK95型机5台、超200型机1台、床边血泵1台、通用电气(GE)V730及西门子ACUSON、SEQUOIA512等高档彩超。同年,全市镇以上医疗机构有彩色超声诊断仪40余台。2005年引进德国耶格(JAEGER)肺功能仪及小儿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压力滴定仪。2009—2011年,市级公立医院购进血液透析机24台、丹麦血液透析用制水设备1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0台、体外冲击波碎石机2台、眼科超声乳化治疗仪及激光治疗仪共3台、德国动态喉镜2台。
  急救设备
  1988年,全市仅有急救车6辆。1990年,市人民医院设重症急救室(ICU),有床位2张、国产呼吸机1台、日产遥控心电监护仪2台。2003年成立市急救站,有监护仪3台、急救呼吸机1台、急救箱11只、氧气瓶11只、担架24只、急救车12辆。2004年,市人民医院ICU室设床位10张,配中心供气、供氧、中心吸引、全套床边监护仪和中央监护系统;有进口呼吸机10台、无创呼吸机、PrismACRRT机、便携式支气管内窥镜、压力抗栓泵、除颤仪、进口降温冰毯、床边血气生化仪及血糖仪、临时心脏起搏器、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2010年,市第三人民医院购置心肺复苏机、急救呼吸机、除颤监护仪各1台。2011年,市人民医院购置美国心肺复苏仪1台。至2011年,市急救站配急救车17辆,拥有进口除颤起搏监护仪3台、进口呼吸机8台、心电图机9台、心电监护仪9台。
  第四章 疾病防控
  第一节 传染病防控
  1988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308.4/10万,死亡5人;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等传染病发病率也呈明显下降趋势。进入21世纪后,随暂住人口增多,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呈上升趋势。2011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72.2/10万,死亡4人,死亡率为0.2/10万。
  霍乱
  境内历史上属多发老疫区。1988年发病1例。1994年夏季、秋季,观城镇、师桥镇局部流行。1995年6—8月,庵东镇发病28例。1997年8月,小安乡发现宁波市首例O139型霍乱病人。1988—2011年累计发病497例,无死亡。2006—2011年连续6年未检出病人。1988年后,市卫生局继续设立各镇(乡)霍乱防治领导小组和机动队,建立疫情应急网络,先后在各级医院设肠道门诊,隔离病房,按东南西北中方位设外环境疫源检索点。1988—2011年累计肠道门诊送样7.47万份,外环境疫源检索4.72万份。
  非典型性肺炎(“非典”)
  2002年11月,广州发生首例“非典”。2003年初,国内疫情迅速蔓延;4月9日,市成立防治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4月18日确定市人民医院为“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返回人员健康检查单位;4月21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门诊部建立隔离病房,并确定专人、专车、专用设备接送病人或疑似病人,镇级以上医疗单位设立发热门诊,安装“非典”网络直报系统,开展疫情每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4月23日搭乘CZ3517航班的余姚籍乘客来慈溪,被诊断为“非典”疑似病例,当日被隔离在杜湖山庄,同日“非典”咨询热线24小时开通;5月7日,周巷镇云城村悦来市有一病人在宁波市第一人民医院被初步诊断为“非典”疑似病例,划定疫点4个,127人家中隔离,86人杜湖山庄集中隔离,至5月20日解除隔离90人;同日市人民医院传染科启动发热门诊医用垃圾处理流程;6月4日,杜湖山庄23名隔离观察人员中经最长潜伏期未发病,疫情解除;其间共督查各类公共场所、食品经营单位、医疗机构、学校、幼托机构1725次,36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有关条款的单位被行政处罚;对长运、客运、公交等监管点累计消毒110万平方米,印发宣传资料25万份,举办各类培训班50次1万余人参加;社会各界捐赠折款131.44万元。
  甲型H1N1流感
  2009年4月,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6月,全市发生3例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病例,在杜湖山庄设立隔离点,成立市防控领导小组;后陆续接收密切接触者43人,疾控中心派专业人员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接触环境消毒处理,未发生第二代感染病例,6月26日解除隔离;全年发病133例,死亡2例,发病以浒山街道、周巷镇、新浦镇居多,学生、幼托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2010年发病18例,死亡1例。2011年发病7例,无死亡病例,病例集中在1—2月。
  病毒性肝炎
  境内发病主要为甲型、乙型。1988年,境内甲型肝炎流行,发病1.13万例,死亡3例,发病率1201.5/10万;各医疗机构均设肝炎门诊和隔离病房,并加强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监督、粪水管理综合措施;至11月底,疫情得到控制。1991年,肝炎发病率249/10万。1992—1995年抽样调查1550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7.9%。1992年,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次年满周岁儿童乙型肝炎全程接种率99%。2000年始按甲、乙、丙、戊型及未分型统计。2008—2011年,甲型712例、乙型4068例、丙型78例、戊型293例、未分型1957例,病毒型肝炎中乙型肝炎占57.2%;其中乙型发病率最高年份2005年为28/10万,最低年份2008年为16.7/10万。2011年,乙型肝炎420例,发病率21/10万。
  痢疾
  1988年发病833例,发病率88.9/10万,同年开展改水改厕等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发病率总体下降。2011年发病158例,发病率7.9/10万。1988—2011年共计发病1.13万例,年均发病率44/10万。发病率最高1994年为1523例,发病率155.3/10万,最低2010年为129例,发病率6.6/10万。
  伤寒及副伤寒
  发病多为男性青壮年,集中在春、夏季。1988年发病35例,发病率3.7/10万。1990年后每隔5年出现1次流行高峰。1995年掌起镇、2006年观海卫镇分别因地表水污染,局部疫情暴发,采取疫点处理、饮用水消毒及健康教育等措施得到控制。2011年发病26例,发病率1.3/10万。1988—2011年累计报告2083例,无死亡,年均发病率7.6/10万。
  计划免疫相关疾病
  1988年,计划免疫相关疾病报告107例,发病率11.3/10万。1988年、1990年、1995年,计划免疫工作3次通过卫生部考核。1996年接种甲型肝炎有价疫苗,同时开展水痘、B型流感嗜血杆菌、麻腮风等疫苗接种。2007年7月,麻腮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08年7月1日,甲肝减毒活疫苗、A十C群流脑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麻风(麻疹、风疹)疫苗(四苗)纳入计划免疫;年末儿童“五苗”(四苗+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7.2%,季节性疫苗接种率均在90%以上,22个接种点11个达到省示范接种门诊标准,9个达到规范化接种室标准。1988年后未发生白喉,脊髓灰质炎仅1990年发病1例,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急性传染病明显减少。2001年后,流动儿童增多,麻疹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8年加强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力度;1—4月,15岁以下儿童补种4.58万人;11月,8个月至6周岁流动儿童补种4.85万人,初三学生补种1.42万人,次年始麻疹病例明显减少。是年采集血清标本1010份、350份,分别进行乙脑、流脑人群抗体水平监测。2009年继续开展麻疹、脊髓灰质炎、乙肝、乙脑等疫苗强化免疫。2010年,满周岁常住儿童建卡率100%。2011年,满周岁常住儿童“五苗”全程接种率为99.1%,流动儿童接种率为97.7%。2001—2011年,麻疹共发病948例,最高2005年发病291例,发病率17.9/10万。新生儿破伤风
  1988—1995年无登记。1997年,新生儿破伤风列入乙类传染病,当年报告2例。1996—2011年累计60例,其中死亡6例。1998年、2002年、2003年每年报告3例。2004—2008年报告33例,年平均发病率波动在0.2%~0.7%之间,病死率18.2%,男女性别比3.1∶1,病例平均日龄7.6天;其中2004年发病8例,死亡2例;患儿母亲多为流动人员,无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史,在简陋出租房分娩,无资质人员或自己接生,接生器械消毒不合格。2005年,市第二人民医院对外来产妇实施平产住院分娩收费800元。2006年3月,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等出台外来常住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最高收费900元、救助400元、对低保户住院平产分娩一次性救助900元等政策。2011年,符合计划生育妇女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孕妇住院分娩每次补偿600元。
  结核病
  1988年登记活动性结核病人230例。1990年,全国第三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市患病率215/10万,菌阳患病率143/10万。1994年实施卫生部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确定23家诊治单位。1997年,肺结核列为乙类传染病。2001年,市卫生防疫站门诊部为全市肺结核定点门诊单位,市人民医院为住院单位。定点单位负责发现病人、宣教、治疗,其余医疗单位负责病人转诊、随访,各镇(街道)卫生院负责归口管理。对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实行抗结核药费减免,1995—2001年每疗程减免50~200元,2002年后每疗程减免600~800元。实施报病奖励制度,2002年前每发现1例奖10元,2003年增加至15元,同时对转诊到位的再奖15元,全程督导管理医生奖100元。2006年6月,市疾控中心被卫生部授予“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7月,结核病门诊定点调整为市中医医院,市疾控中心负责督导管理工作。2009年开展学校监测,拍胸片130余人,发现涂阳、涂阴肺结核患者共6人。2010年完成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排摸499户,受检1987人。2009—2011年共报告2582例,发病率44.6/10万,多为民工,占发病总数的43.6%,死亡7例,死亡率0.1/10万。
  狂犬病
  1988年发病1例,1989年发病2例,1990年发病1例,均死亡。1991—2003年无病人。2004年发病20例,2005年发病5例,2年发病数超过1988—2003年狂犬病发病报告总数,为省内高发县(市、区);25例患者均为当地感染,病死率100%,本地人口15例,暂住人口10例,男性17例,女性8例,0~9岁和30~39岁年龄组发病较多,各6人,其中20例犬伤后未进行狂犬疫苗应急接种,占80%;疫情波及13个镇(街道),观海卫镇发病人数最多为6人,占总病例的24%;疫点采取犬只捕杀、焚烧、深埋,对污染物品和场所开展终末消毒,对密切接触者立即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疫苗,实行医学观察;境内24家医疗单位均设立犬伤门诊。2005年1月开始对犬只管理、免疫和流浪犬密度与现状进行调查,分层随机抽样(犬头、犬脑)2批次送检151份,狂犬病毒检出率2%。2006年、2007年无病例。2008年,市疾控中心完成《浙东地区犬类病毒携带状况及变异》的研究课题,分离出1株Ⅰ型狂犬病毒,与国内狂犬病疫苗株接近。同年发病3例,均死亡。2009年发病3例(本地1例、输入性2例),死亡3例。2010年12月完成《慈溪市狂犬病综合性控制措施研究》课题,发现慈溪市狂犬病病毒株(CXs)可转为研制狂犬病疫苗的病毒株型。是年,输入性1例,死亡1例。2011年,无病例。2004—2011年累计犬伤门诊19.54万人。
  登革热
  境内史上无记载。2004年,1名泰国务工感染登革热病毒人员返乡,引起逍林镇破山、振兴、桥一、逍路沿等村局部暴发;7月22日至10月14日共发病83例,其中青壮年65人占78.3%,无死亡;10月5日24时,现症病人血清中测出抗体阳性,白纹伊蚊中分离出Ⅰ型病毒;6日封锁破山、振兴、桥一、逍路沿4村,进出物资、车辆消毒,人员测体温,疑似病人隔离治疗;逍林中心卫生院设发热专科门诊;凡逍林、桥头、匡堰镇发热病人实名登记,实施网络直报,发热病人专报,逍林、桥头、匡堰、浒山、宗汉、胜山6个镇(街道)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门诊部等遇发热病人一律不得诊治,必须送上级医疗机构诊治;举办防治专题讲座10次,印发宣传资料50万份,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全市组建637名医务人员组成的疫情防控预备队,成立消毒队586个,参加消杀2716人,清除垃圾5695吨,疏通渠沟3664条,消灭卫生死角3868处,使用消杀药物1.60万千克,消杀面积1058万平方米;疫点和周边6个村蚊媒布雷图指数从治理前300下降至5,房屋指数从85%下降至5%,容器指数从70%下降至零,疫情迅速控制。2005年6月9日发现1起老挝务工输入性病例,即开展灭蚊、环境整治、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综合防治措施,无继发病人;6月23日疫情解除。2006—2011年无病例。
  性传播疾病(性病)艾滋病
  20世纪80年代后期,性病传入。1987年6月,雁门乡发现县内首例淋病患者(带入);同年10月,县皮肤病防治站开设性病专科门诊。1991年8月,在浒山镇乌山路84号增设性病门诊分部。至1992年,累计发现性病1414例。1993—2011年,淋病1.23万例。1995年报告梅毒6例,至2011年共7222例。2002—2011年,艾滋病病人82例,病毒携带者121例,病例中外省户籍109例,占53.7%。2002年,性病管理由市卫生防疫站承担,同年10月报告艾滋病病人1例。2006年成立由副市长任组长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确定14家医疗单位为艾滋病病毒初筛实验室,市皮肤病防治站成为全国艾滋病监测哨点。2004年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免费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免费咨询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为艾滋病遗孤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补助范围)政策。2007年开始对所有孕产妇、手术病人进行术前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免费检测,6月市疾控中心升级为全省首家县级艾滋病病毒初筛中心实验室。至2011年,全市共有18个艾滋病免费检测点及5家咨询门诊。2004—2011年累计对流动人口、高危人群艾滋病病毒免费监测46.80万人次,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125次。
  手足口病
  发病多为散居儿童,集中在夏季、秋季。2008年5月,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是年发病933例,对疫点消毒和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2009年发病782例,2010年发病1134例。市人民医院设住院病例监测点,市第三人民医院、坎墩医院设门诊监测点,共采样304份。2011年发病850例。2008—2011年死亡4例。
  第二节 慢性病防控
  慢性病系统管理
  2005年,浒山街道青少年宫社区开展以心脑血管病为重点的社区健康教育。2006年,新浦、附海、长河等镇开展高血压综合防治,通过基线调查、健康教育、病人建档、指导服药、定期随访、行为干预,普查8470人,摸清691人患病情况,分析危险因素,进行2期知识培训,发放资料5000份,培训基线调查员30人;是年出台《慈溪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疾病门诊补偿办法》,将糖尿病、脑卒中等6种慢性疾病门诊医药费纳入住院统筹补偿范围。2008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慢性病防治科,出台《慈溪市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社区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院共同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脑卒中进行系统管理;2009年成立市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2010年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十种疾病患者10.10万人;参与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浙江省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调查》项目,设抽样点对常住人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2011年,居民共死亡6568人,慢性病死亡占5659例,死亡率544/10万;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40.34万户、99.10万人,建档率95.4%,建立电子健康档案95万人,建档率91.5%。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
  早期开展以心脑血管病为重点的筛查和健康教育。2008年随访高血压患者4.42万人、冠心病患者2355人、糖尿病患者5573人、脑卒中患者513人。2009年建立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首诊测压18.93万人,发现血压异常10144人;是年7月实施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4种慢性病网络直报,年末慢性病例社区规范化管理率城区99.7%、农村96.9%。2010年,在周巷镇、横河镇、逍林镇、附海镇4个抽样点,对1147名18岁以上的常住人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2%,男性患病率为7.7%,女性患病率为10.6%;高血压患病率为24.7%,男性患病率为27.5%,女性患病率为21.8%。2011年,全市在册管理的慢性病例中,高血压8.60万例,糖尿病1.80万例,冠心病2634例,脑卒中1469例。
  肿瘤
  1999年,市卫生防疫站对415名原发性肝癌病例开展对照研究,发现与乙肝病史、家族肝癌史关系密切,饮酒、饮河塘水、食腌咸菜为主要危险因素。2001年,对539名医务人员吸烟与肺癌作专题调查,制定健康促进规划。2003年开展恶性肿瘤危害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运用早期肿瘤异常蛋白(TAP)检测系统,筛查2363人,330人为阳性,对26例高级职称的人员通过干扰素、白介素—2和中药肿节风、刺五加、冬灵草和备豆根治疗,25人康复。2006年将恶性肿瘤门诊医药费纳入住院统筹补偿范围。2001—2010年,居民患恶性肿瘤死亡2.02万人,平均年死亡率198.4/10万,标化死亡率172.5/10万,前3位恶性肿瘤死亡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占癌症死亡总数的70.8%。2010年,社区医生管理恶性肿瘤2931例,规范化管理2716例,规范管理率92.7%。2011年3月,市卫生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肿瘤报告工作的通知》,是年新报告肿瘤发病病例2892例,死亡1895例。
  精神疾病
  1986年12月25日,慈溪县精神病医院成立,是年门诊2800人次,收治精神病患者68人。1988年收治精神病患者434人,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组织患者进行户外游园活动。1991年收治精神病患者480人,新增音乐治疗仪,是年在新浦镇开展精神卫生社区防治试点工作。1991—1995年共收治精神病患者1937人。1996年,市政府出台《精神病人住院费用分级负担暂行办法》,逐步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精神病患者的收治率。1997年,市政府出台《慈溪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实施方案》,明确“九五”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的任务目标、实施步骤等。1998年开展社区精防卫生工作,邀请专家6名,义诊60余人次,心理测验15人次;是年制定《慈溪市关锁精神病人解锁方案》。1999年编印《精神疾病家庭康复指南》《慈溪市社区精神病人家庭病床管理办法》。2000年6月、12月分别对全市各镇及千人以上企业的25名精神病防治医生开展业务培训。2001年10月在浒山城东、舒苑、上房路、三碰桥等居委会开展心理咨询义诊活动,接受咨询、治疗人数100余人次,分发宣传资料500余份。2002年3月,对60岁以上2000余名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2003—2006年共收治精神病人1624人。2006年8月,慈溪市心理卫生中心成立;11月将精神分裂症门诊医疗费用纳入住院补偿范围。2008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重症精神病患者摸底调查,结果是全市重症精神病患者6435人,精神分裂症患者3589人。2010年对精神病人家属开展每月2次的精神卫生知识讲座。2011年共收治精神病人1297人;是年,全市重症精神病患者6500人,重性精神病患者4974人,精神病人的监护率99.8%,显好率87.1%。
  死因顺位
  1989年,慈溪施行居民病伤死亡报告制度。1989—2011年,各年死亡率基本平稳,粗死亡率6.2‰(5.5‰~7‰);各类死因按构成比顺位排列,前五位死因的疾病基本是呼吸系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循环系病、损伤中毒,其间位次稍有变化,共占总死亡的83.3%;呼吸系病、恶性肿瘤交替占据死因第一位;2000年后,脑血管病排位居第三位。1995—2011年,居民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3.04万人,死亡率173.4/10万;恶性肿瘤死亡前三位为肝癌、肺癌、胃癌,其间稍有变化,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72.5%。
  期望寿命
  1997年始有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统计。1997—2011年,居民平均健康期望寿命为77.06岁,每年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男性平均健康期望寿命比女性平均健康期望寿命少5.36岁。
  第三节 地方病防控
  1988—2011年,境内基本消灭传统地方病,未发现新病种。
  碘缺乏病
  1994年前,境内未列入碘缺乏病区。1995年,根据国家碘缺乏病划分标准(GB16008—1995),先后2次调查病情,得出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分别为15.0%、18.8%,尿碘中位数分别为每升82.3微克、每升120微克,认定慈溪市为轻度缺碘地区。同年成立市碘缺乏病防治领导小组,制定消除碘缺乏病“九五”规划,并协调卫生、盐业、教育、工商、技监等部门落实相应措施。1999年9月实施全民食盐加碘、碘盐监督监测、碘缺乏病病情监测、8~10岁儿童补服碘油丸、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等。1999年10月经宁波市地方病办公室考核,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小于10%,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2000年后开展碘盐加工、销售、食用监测、碘缺乏病防治宣传、病情监测。至2008年,共测碘盐4253份,合格4112份,合格率96.7%;发放宣传资料16.28万份,播映《碘缺乏病预防》录像片60次,免费发放碘盐1150千克。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分别对8~■岁小学生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共计1872名进行碘缺乏病随机抽样调查,甲状腺肿大81人,均为Ⅰ度,甲状腺肿大率4.3%,其中480人检测尿碘含量,均在正常范围。2009—2011年共采集居民碘盐864份,合格率99.0%;抽查8~10岁小学生1141人,甲状腺肿大58人,肿大率4.1%;监测尿碘300人,中位数每升187.2微克。
  疟疾
  1988年无病例。1989年12月,慈溪被省卫生厅批准为基本消灭疟疾市。1990年、1991年为基本消灭疟疾后巩固监测阶段,2年内监测流动人口1.09万人,未查到疟原虫;对846例“二热”(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病人血检,检出疟原虫阳性7例,均为暂住人口;用氯喹+伯喹8天疗法根治现症病人7人,疫点内重点人群镜检340人,药物喷洒灭蚊7628平方米,用乙胺嘧啶+伯氨喹啉抗复发治疗休止期病人27人。1992年、1993年为暂住人口管理和病源血检为主的监测阶段,血检“三热”(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发热原因不明)病人2.07万人,检出疟原虫阳性2人;根治现症病人17人,治疗休止期病人20人,预防服药1203人,灭蚊650平方米;并对3380例暂住人口“四热”(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发热原因不明和疑似感冒)病人血检,检出疟原虫阳性15例,对1.11万名暂住人口进行血片荧光法筛检,检出疟原虫阳性8例。1994年后为基本消灭疟疾后管理和监测阶段;每年发热病人血检率不少于总人口的2‰,村覆盖面不低于80%;对2年内有疟疾史病人进行抗复发治疗,对现症病人和疫点进行个案调查和处理。1994—1999年血检发热病人2.33万人,年均血检率3.9%,检出疟原虫阳性5例,村覆盖面平均90.7%;监测暂住人口6817人,检出疟原虫阳性34例。2001—2011年共检出141例疟疾病例,除3例为本地人口外出输入性感染,其余为暂住人口输入性病例,职业以民工为主,年均发病率1.80/10万;11年间“三热”病人监测3.90万人,阳性126例,阳性率0.3%
  丝虫病
  1987年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1989年被省卫生厅评为丝虫病防治先进县(市)。1990年对原疫区(彭桥乡湖清垫村)人群、应征青年中血清学抽样监测1000人,均未发现微丝蚴感染者。2001年、2006年共监测暂住人口824人,无微丝蚴阳性者。2007年对尚存的50例慢性丝虫病人设立3个关怀照料点,并建个案卡。2009年,慢性丝虫病人30人。2010年在掌起镇新建慢性丝虫病关怀照顾点。至2011年尚有慢性丝虫病人25人。流行性出血热
  1970年,长河区发现病人。1973年、1982年高发,发病率分别为6.44/10万、5.45/10万,波及全境。1986年,发病23例。1996—2011年发病515例,死亡2例;小家鼠、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发病集中在春季、夏季,多为农民。2006—2011年,市疾控中心开展杭州湾区域鼠类种属调查及带毒现状研究,解剖老鼠833只,发现从6份鼠肺中分离出的6株病毒与汉坦病毒有同源性;防治措施有灭鼠、改建下水道、垃圾袋装化、HFRS(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接种等。
  血吸虫病
  境内属轻度流行区。至1988年,横河镇大山村、横江村、湖东村、周巷镇海莫村累计历史有螺面积635平方米,病人13例。继续在疫区设立螺情监测哨点,并扩展至大山村毗邻的相士地村部分山坡、溪流。2004年5月,来自四川省罗江县的暂住人口中发现首例输入性血吸虫病,是年确诊6例,其中附海4例,新浦、范市各1例,口服吡喹酮后均治愈。至2011年共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63例,主要来自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等省。2005年开展血吸虫病主动监测。2007年,横河镇大山村设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完善三级血吸虫病防治(简称“血防”网),开展“血防”健康教育。2007年、2008年举办检测、查螺培训班60次,培训人员4100余人(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50万份。2005—2011年对来自安徽、江西、四川、湖北、湖南等省的暂住人口血清监测6.25万人,确诊57例。1988—2011年,每逢春季、秋季2季查钉螺,累计用工1.21万工,查螺面积366.94万平方米。至2011年,未发现活性钉螺。
  麻风病
  1988年新发2例,全市累计病人163人,其中现症病人13人,已治愈历史病人122人,死亡和其他原因减少28人。1992年尚存现症病人2人,患病率为0.22/10万,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1992年后,每年1/3乡镇开展巡回线索调查。至2006年,全市所有乡镇达到2次覆盖,共查出病人12例,其中慈溪户籍、湖南籍、四川籍各3例,江西籍、湖北籍、贵州籍各1例。至2011年,累计病人185人,其中现症病人5人、已治愈历史病人141人、死亡和其他原因减少39人。
  布鲁杆菌病
  2005年报告4例病人,均为在周边县市羊交易市场从事贩羊、屠宰行业的慈溪籍男性;疫点采用漂白粉和过氧乙酸消毒,应用强力霉素、链霉素治疗后病人康复。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抽样监测畜牧业、屠宰行业人员442人、420人、447人。2006年未发现病人,2007年、2008年分别确诊1例、3例。3年累计组织225名防保人员进行布鲁杆菌病防治知识培训。2009—2011年采集畜牧业、屠宰行业人员血清1527份,确诊病人12例;对病人隔离治疗,病人住宅周围消毒,对家庭地面、桌子、卫生用具、床等用1%~3%的漂白粉液喷洒消毒,餐具煮沸消毒,未发现二代病人。
  第四节 职业病防控
  职业危害因素
  境内中小企业众多,20世纪80年代职业危害因素较为分散,90年代随古旧家具制造、家电喷涂、化纤制造、纸板印刷等行业增多。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苯系物、锰、铬、粉尘、高温、噪音等30余种,由此引发的职业病人发现较少。1988—2011年,职业病以尘肺为主,均为20世纪60—70年代退伍坑道兵。1988年,全市有毒有害工厂236家,接触有害作业因素工人1964人。1992年,乡镇企业对人体有害作业点333个,有防尘、防毒措施的仅占19.2%。2005年,有毒有害工厂806家。2011年,有毒有害工厂448家。
  防控措施
  1988年,职业体检1612人,建立企业劳动卫生档案236家,监测有害作业点99个。1993年,63家全民、大集体企业及115家乡镇企业劳动卫生档案转换业主。1995年,与上海医科大学合作,开展电焊对作业男工精子和睾丸生殖内分泌机能影响的研究。1996年、1997年分别查处永敬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氨气中毒、周巷电器阀门厂慢性铅中毒、市无线电元件七厂氰化物中毒等。2000年开展早期手纺石棉女工与家庭成员致癌等危害及预防对策研究。2003年对85家企业进行监督,就卫生防护设施和劳动者健康监护环节落实管理制度,监测351个危害作业点,2次整治71家涉苯企业,落实663家企业防护设施。2007年9月,耐吉科技有限公司的职业病防护设施通过验收。2003—2008年,危害作业立案查处逐年增多,2008年监测有害作业点1303个。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12次,举办10余次企业负责人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1.10万份,现场咨询2000余人。组织化工、医疗、纺织、农药、电镀、蓄电池等行业体检5209人,职业卫生台账规范化管理企业442家。2010年4月对市内排摸的412家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企业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472家企业委托职业技术检测机构开展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608家企业组织9909名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对涉及铅、、有机溶剂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425家企业进行重点专项检查,体检6557人,发现职业病人1名;年末,12家企业被评为2010年度市职业卫生示范企业,6家获得创建先进企业称号。2011年,市卫生局承办省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宣传贯彻现场会,448家企业组织7297名接触有毒有害职工参加职业健康体检;302家企业进行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病危害信息监控处置率100%;完成铅酸蓄电池、木质家具、制革、石棉等行业的专项整治。
  第五节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1993年,横河镇相士地村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试点。1995年初,市卫生防疫站成立健康教育所。1996—1999年,城南社区、城东社区、金一居委、青少年宫居委成为社区健康教育试点。2000年建立基层健康教育网络,社区、学校、镇卫生院建网率100%,事业单位建网率90%,部分企业建网。2004年8月成立市健康教育所,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署办公,设立健康教育专项经费。2005—2011年投入健康教育经费450余万元;建立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健康教育网络,覆盖率100%;成立健康教育讲师团,组织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健康教育宣传
  1988—1992年,健康教育运用宣传车、黑板报、墙报、广播及科普电视、电影等形式,分发资料7.30万份。1994年霍乱流行期间,编印“紧急动员起来、积极预防肠道传染病”宣传资料,下发5.36万份。1995年,在《慈溪日报》、宁波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刊播健康教育稿件76篇。1996—1999年,市卫生部门与市电视台联合开设健康乐园栏目,与市电台联合开设生活与健康专栏,在《慈溪日报》开辟“报纸医生”“健康之友”栏目,此外编印小册子、张贴卫生画报等,下发宣传资料21万余份,对从业人员开展上门卫生知识培训26家单位。2000年发放健康教育资料22种76万余份。2003年“非典”期间,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向市民提供“非典”防治知识,发放宣传手册20余种66万余份。2005—2011年开展基层网络单位健康教育指导培训,共培训23期900余人次;向公众开展健康素养讲座1200余场,听众15万余人次;拓展健康教育基地,市中心大型广场设置8块宣传窗,主要路口设置25块艾滋病宣传广告牌,城区设立2处户外电子屏幕;发放画报、海报、小册子等健康教育图文资料633.40万份,宣传扇、环保袋等形象资料16.60万份;在市电视台开辟5幅电视图文,播出健康素养图片,每周播出一次“健康加油站”栏目;《慈溪日报》开设“每周健康”栏目;出版《健康1+0》内部刊物12期,发行3.60万册;设置“健康金钥匙”资料架450只;建立健康教育资源库,有电子版60余种600余幅图片,实物100余种500余份。
  经健康教育宣传、培训、讲座,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由2006年的65.5%、55.3%提高至2011年的85.7%、73.7%
  第五章 妇幼保健
  第一节 妇女保健
  1988年,孕产妇建卡率99.8%、产后检查率84.3%、孕产妇死亡率59.6/10万。1999年8月成立市乳腺疾病防治中心和生殖医学中心。2004年,市妇幼保健院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协作挂牌慈溪分院。2007年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协办慈溪分院;市妇幼保健院、宗汉医院分别被命名为省妇幼保健机构、省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妇保门诊,20家医疗机构被命名为宁波市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妇保门诊,周巷镇、宗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宁波市第一批妇保门诊示范单位。2011年,户籍人口孕产妇建卡率100%。
  孕产妇系统管理
  1988年,部分乡镇试行母婴系列保健有偿服务。1989年取消全部村级接生员。1991年3月实施母婴保健保偿制。1992年,全市孕产妇8863人,建卡率99.9%、早建率63.2%、系统管理率50.5%、产后42天检查率89.6%、产后访视率95.0%、孕产妇死亡率11.3/10万;增补胎儿监护仪63台,新生儿复苏囊54只,产后聚血器32只。1994年筛选高危孕产妇1939例,其中异常胎位714例,纠正440例;同年母婴保健保偿率99.2%。1998年对1324例高危孕产妇追踪管理。2000年8月实施电子生育监测系统,追踪从婚检到产后42天内的妇女健康。2003年,孕产妇早建率94.1%、系统管理率92.4%。2008年,孕产妇早建率96.3%、系统管理率94.9%、产后访视率99.2%;暂住人口孕产妇建卡2805例,建卡率54.0%。2009年筛查高风险孕妇565人,开通高危孕产妇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是年对暂住人口孕产妇实行首诊建卡,按居住地原则对暂住人口实行保健服务,全市统一将每月25日作为暂住人口公共卫生服务日。2010年筛查高风险孕妇187人,对门诊发现的非辖区内暂住人口孕产妇由接诊医生负责填写通知书实行横向报告,告知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追踪、管理。2011年,孕产妇早建率97.1%、系统管理率96.5%、产后访视率99.8%;暂住人口孕产妇建卡7530例,建卡率68.9%。
  妇女病防治
  1989年11月始,上海东方乳腺疾病医院在慈溪开展乳腺病普查。1990—1992年免费普查妇女1.98万人,患“二病”(子宫脱垂,尿瘘)妇女病1.24万例,治疗1.19万人。1995年开展农村地区乳腺癌危险因素调查及预防研究,制订防治规划。1997年始,每年对市内1/3的镇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当年查出患妇女病1490人(其中宫颈癌、乳腺癌各1例),并指导治疗。1998年对周巷、庵东等镇及市第一棉纺织厂、第二棉纺织厂妇女病筛查,检出患病妇女3092例,患病率55.3%,其中滴虫性阴道炎、宫颈糜烂居多,合计2551人次,治疗2783人,治疗率90%。2005年,妇女病检出率70.1%,治疗率81.1%。2009—2011年普查育龄妇女28.33万人,妇女病检出率22.7%,确诊宫颈癌50人,乳腺癌18人,卵巢癌4人。
  第二节 儿童保健
  1988年,住院接生率99.2%、新生儿死亡率12.7‰。2007年,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协办慈溪分院。市妇幼保健院成为省妇幼保健机构,20余家医疗机构成为省、宁波市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儿保门诊,有2家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宁波市第一批儿保门诊示范单位。2011年,户籍人口住院分娩率100%、新生儿死亡率2.2‰,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9.1%,慈溪被评为宁波市产前筛查先进单位。
  儿童系统管理
  1988年制订体弱儿管理和常规体检制度,1岁以下每3个月检查1次,1~3岁每半年检查1次,4~6岁每年检查1次。1989年实行幼托机构卫生许可制度,并对保育人员建档。至1992年,全市632所幼托机构有521所领取卫生许可证,499名保育员岗前培训。1990年建立高危新生儿访视制度,访视283例,访视率55.6%。同年婴儿死亡报告扩大至5岁以下。1992年开展生命监测,当年围产儿死亡率降至14.5‰、婴幼儿死亡率13.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4‰,提前达到国务院《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相关指标要求,之后每年进行2次死亡评审。1994年有儿保专室单位18个,专职10人,兼职53人。1996年开展眼、听力、口腔保健,保健率分别为10.0%、1.5%、2.3%。是年,慈溪被评为全国幼儿园教育保育先进单位。1997年,市妇幼保健院设儿童心理门诊,配备大小韦氏智测工具,对行为、心理异常、学习困难儿童进行智力评估和诊治;调查1.10万例哺乳期妇女,纯母乳喂养8153人,占74%,基本母乳喂养1114人,占10%。2000年,母乳喂养率82%。2001年完成1709名保育人员、5000余名幼托儿童健康体检。2002年对243所幼儿园进行卫生考核,合格221所,合格率90.9%。2009年开展5岁以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监测,婴儿组共筛查4534人,检出病人44例,均列入先天性心脏病个案管理。2010年对体弱儿实行分级管理,是年筛查体弱儿857例,管理率100%,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6.4%,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5.6%。2011年检出营养不良675例,矫治率94.1%;佝偻病86例,矫治率100%;缺铁性贫血1408例,矫治率100%;肥胖症274例,矫治率100%;全市建立6个月内婴儿髋关节发育B超筛查制度,共筛查1.22万例,确诊异常9例,纳入体弱儿专案管理;母乳喂养率85.7%,新生儿访视率99.8%,体弱儿筛查率97.4%,管理率100%。是年,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96.9%,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4.5%,7岁以下暂住人口儿童保健覆盖率71.4%。
  疾病筛查和防治
  1988年11月始,分3年对890名0~3岁儿童开展肺炎流行病调查,患病31人,患病率3.5%;对1903名0~7岁儿童进行贫血、佝偻病检查,患病率分别为43.5%、13.6%;对相应疾病进行治疗,并从围产期开始,以1岁以内小儿为重点,系统管理到7岁,做到抓早、抓小、抓彻底,同时进行广泛宣传,使母亲学到保健知识。1990年对逍林镇0~4岁儿童1333人进行急性呼吸道感染监测,发病565人次,占42.4%,其中肺炎13例,占1%。同年,市妇幼保健院开设哮喘门诊。1994年规范小儿佝偻病监测,患病率7.4%;儿童采血5107人,轻度贫血1504人,患病率29.5%,中度贫血70人,患病率1.4%;3~6岁儿童体重达标率98.8%。同年,呼吸道感染监测3.79万人,发病1.67万人,其中肺炎949人,患病率2.5%。1997年查出佝偻病患儿2283例,患病率6.8%;3岁以下儿童采血9202人,贫血1597人,患病率17.4%;0~4岁儿童呼吸道感染监测5.75万人,患病1.71万人,患病率29.8%。2001年,贫血患病率24.3%,佝病患病率7.2%,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0.6%。2003年调查566例0~6岁儿童,血铅超标16例;筛查新生儿8452人,检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10例,苯丙酮尿症2例。2004年筛查新生儿8557人,查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6例。2006年始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当年筛查率22.5%。2007年对0~2岁儿童3.10万名进行营养性疾病调查,营养不良1008人,佝偻病510人,贫血2169人,肥胖314人。2008年,全市0~2岁儿童中,发现体弱儿836例,佝偻病619例,肥胖482例,中度、重度贫血44例;新生儿疾病筛查1.40万人,查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5例,苯丙酮尿症2例;新生儿听力筛查1.22万人,听力异常7例。2009—2011年共筛查新生儿4.31万人,疾病筛查率98.9%,查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23人,听力异常儿28人;对查出的病症,实行针对性治疗。
  婴幼儿死亡
  1991年始建立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制度。1991—2011年,全市共出生活产儿18.26万人,婴儿死亡1501人,平均死亡率8.2‰;新生儿死亡990人,平均死亡率5.4%,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6.0%;婴儿死亡率1991—1995年12.8%,2011年3.4%,相对下降73.4%;新生儿死亡率1991—1995年8.4%,2011年2.2‰,相对下降74.1%。
  第六章 医疗卫生管理
  第一节 医疗管理
  医疗质量管理
  20世纪80年代,健全岗位责任制,落实安全医疗。1990年设市临床检验质控指导小组,1994年3月改为市临床检验中心,建立检验质量控制网络,挂靠市人民医院中心化验室。1995年9月成立临床放射质控中心。1996年4月成立临床护理质控和病历质控中心;10月成立临床麻醉质控领导小组。1999年9月成立市单病种质量控制中心和院内感染质控中心。2000年10月成立市中医医疗质控领导小组。2001年10月成立市急诊质控中心。2002年出台市血液质控标准、药事质控标准。2003年成立设备质控中心。2004年开展医疗质量规范年、示范科室创建活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意见,成立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2005年6月新组建临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超声医学质控中心,调整临床检验等17项质控中心人员,由专家负责,制定医疗质量控制评估标准。同年开展业务培训和技能演练70余次。2006年,全市医疗机构17项质控考核平均91.86分。2007年5月启动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提升工程,为期2年;市急诊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对各医疗单位选送的119名技术骨干作为师资进行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及考核,再由技术骨干对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实践操作考核,全市共有5385名医务人员通过考核。2008年新建立临床五官科质控中心,年末,18项质控考核得分市属、中心、镇医疗机构平均分别为94.54分、92.04分、90.25分;全市开展各类质控培训78次;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参加部、省室间质控考核连续5年优秀。2009年,5家市级医院与20家基层医院牵手,1095名社区责任医生与市级医院医生结对,开展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与示范基地建设;市人民医院试行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2010年开展医疗质量提升年、医疗安全竞赛活动;3月调整市18个(临床检验、临床麻醉、临床放射、临床护理、药事管理、临床血液、临床急诊、医疗文书、医疗设备、院内感染、临床内科、临床外科、临床妇产科、临床儿科、临床口腔科、临床五官科、超声医学、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成人员,将各质控中心与市医学会专业委员会成员融合;确定每月28日为医疗安全教育日,强化18个质控管理和医疗安全,实施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探索。2011年开展医疗质量持续提升活动,市卫生局成立市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抽调7人组建医疗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管市质控中心,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进行督查、指导、评价,制定关于加强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的若干意见,初步形成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分别通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复评和评审;全市16家医疗单位26个病区推行优质护理病房,25家单位推行优质护理注射室,5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17个专业19个病种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病例1247例,15个病种147病例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2009—2011年3年间,全市医疗单位18项质控考核平均成绩分别为92.72分、93.05分、91.68分。
  医患纠纷处理
  医患纠纷包括一般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纠纷。2008年9月前,一般医患纠纷通常经说明、调解现场解决。医疗事故纠纷大多协商解决,部分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后协商解决,少数经法院裁定。2008年9月后,医患纠纷主要通过调解、理赔解决。1988—2002年,医疗纠纷处理由市卫生局负责调查、处理,医疗事故的鉴定由市卫生局设立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负责,鉴定结论作为处理医疗事故的依据。2002年9月1日始,医疗事故鉴定主体改为市医学会。是年制定医疗安全责任制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医疗责任追究制。2008年9月成立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宁波市医疗纠纷理赔处理中心慈溪工作站,医疗纠纷通过两个组织、两条途径处置;主要运作模式为全市31家公立医疗机构和1家较大规模民营医院(协和医院)参加医疗责任险,一旦发生索赔金额超出规定范围(三级医疗机构1万元,二级医疗机构0.60万元,其他医疗机构0.30万元)以上的医疗纠纷,即纳入调解和理赔程序;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采取独立于市卫生局的工作模式,有独立办公用房、专职调解人员、专项工作经费,独立开展医患纠纷调解工作,设立调解员公示栏,建立调解员制度,制定调解程序和理赔标准等。2011年10月,市委办、市政府办转发由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等部门制订的《关于切实做好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工作的意见》,建立由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的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各地(单位)建立相应组织,实行各级多部门协作联动。
  规范医疗流程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市级医疗单位床位使用率及平均住院日控制在相应等级标准内。医疗服务充分知情告知,利用多种形式公示医疗服务相关信息,如医疗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医疗费用、投诉及处理等,推行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使用金额比例、抗菌药物占药品消耗比例、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每门诊均次费用和均次药费、每出院病人均次费用和均次药费、门诊处方平均金额、不合格处方占全部处方比例、平均住院日、静脉点滴处方比例等医疗服务信息公示。2010年始,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根据医院临床实际选择病种试行应用,并逐步向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推广。2003年8月始逐步规范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的运行管理。至2011年,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实施电子处方,加快医生开具处方、处方收费、患者取药速度,保障处方质量,保证用药安全。
  第二节 献血管理
  无偿献血
  1984年,县人民医院成立血库。1998年11月设献血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编制2人。1999年6月成立中心血库,负责全市采供血;10月成立卫生系统无偿献血工作领导小组,实施无偿献血。2002年,农民无偿献血占总献血量人数的90%,有7名无偿献血2000毫升以上者获
  得省献血奉献奖。2003年10月在东方娱乐城举行无偿献血医疗义诊活动,102人无偿献血2.54万毫升,市建设局获得省无偿献血促进奖。2004年,市流动献血车实行每周定点采血,当年有412名医务人员参加临床用血管理培训班,慈溪获得省无偿献血先进县(市)。2007年开展自体输血120人次,回输血液43520毫升,占全市临床用血的2.3%。2006—2007年,慈溪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17人。2008年3月,市中心血库改称为宁波市中心血站慈溪采供血点,挂靠市人民医院,工作人员16人;建立无偿献血志愿者联谊活动制度、临床用血通报制度,并将献血工作列入市、镇(街道)目标考核。2009年8月成立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制定服务队管理办法、服务规范、星级评定办法、奖励规定等。2008—2009年,慈溪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40人、银奖9人、铜奖40人。2010年,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注册会员171名,共服务7846小时,其中有105人参加无偿献血。是年对全市医疗机构所有领血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考试,并对合格人员发放统一领血证件。2011年10月回访献血者5136人,满意度100%。是年,一次性献血400毫升(含300毫升)7012人,占献血总人数的96.2%。2009—2011年,机采血小板1421人次。至2011年,无偿献血8.33万人次,献血量2.23万升,共有无偿献血志愿者3000余人,应急志愿者6700余人,机采血小板志愿者300余人,稀有血型志愿者30余人。2002—2011年,市内所有临床用血均来自无偿献血。2011年,全市有流动献血车1辆。
  献血宣传
  1999年10月在国贸大厦前举行无偿献血万人签字献血活动。2001年7月,全市开展无偿献血月度明星评选活动。2002年、2003年在《慈溪日报》刊出无偿献血专版,在市电视台播出无偿献血专题片,并刊播有关献血稿件150余篇;在市电视台为献血明星点歌、公布献血地址和热线电话,创作以“赤诚——无偿献血者之歌”为题的音画诗节目。2005年发放宣传资料2.30万份,张贴宣传画2000余张,悬挂横幅110条。2007年在市人民医院入院手续办理处放置无偿献血知识问答、临床用血须知宣传资料,发放8000余份。2008年在全市5辆公交车、8个候车厅(停车站)增设无偿献血宣传图片,国贸大厦电子屏幕滚动播出无偿献血公益广告片,20余名稀有血型者参加“迎奥运献热血暨稀有血型座谈会”。2009年4月,《慈溪献血志愿者》(季刊)创刊,至6月,收到市民“世界献血者日”知识竞赛答题卡1500余份、征文30余篇。是年,全市无偿献血宣传图片车增加至7辆,候车厅增加至20个,并制成首部无偿献血公益短片。2010年初创办慈溪献血网,5月在10个社区制作无偿献血宣传牌;第七个世界献血日期间,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张贴海报1500张,悬挂横幅37条。2011年,全市中小学开展无偿献血知识讲座,坎墩街道一民工子女学校建立首个无偿献血宣传基地。
  第三节 卫生事业经费与固定资产
  卫生事业经费
  1988—2011年,政府对卫生事业经费支出20.51亿元,平均每年8546.65万元,年平均递增22.3%。1988年,医院业务收入2531.80万元,2011年,医院业务收入14.31亿元,年平均递增19.2%。
  医疗固定资产
  1988—2011年,市政府与各医疗机构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新建、改建、扩建各级医院,引进先进大型医疗设备,公立医疗机构固定资产有较大幅度增加。1988年,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固定资产总额1280.40万元,其中医疗设备243.60万元,建筑面积10.15万平方米。2011年,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固定资产总额13.27亿元,其中医疗设备4.78亿元,建筑面积28.40万平方米。24年间固定资产、医疗设备、建筑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4%、25.8%、4.6%。慈溪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建设资金采取医疗机构自筹和市、镇财政补助相结合形式,后期以财政拨款为主。1988—2011年,市财政拨款6.06亿元,平均每年拨款2523.92万元。
  第四节 卫生监督
  公共卫生监管
  公共场所卫生监管1988年6月,县卫生防疫站设环境卫生科,专职2人;8月,县政府召开公共场所卫生工作协调会议;10月实施国务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此后每年对公共场所进行抽检,项目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噪音、室温、湿度、照度等,游泳池营业期每周
  1次水质监测。1992年实行市工人文化宫等4个基建项目预防性卫生监督。2003年抽检公共场所1814家,其中旅店477家、文化娱乐场所132家、浴室98家、理发美容1091家、游泳场所8家、图书馆1家、商场6家、公交候车室1家;监测1200项次,合格1107项次,合格率92.3%。同年开展婚纱摄影业卫生学调查。2006年抽查70家宾馆、饭店集中式中央空调,进行卫生学监测。2009年对857家宾馆、旅店、美容美发、文化娱乐场所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告示牌80余块;9月制定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工作实施方案。2010年开展公共场所室内微小气候、公用物品监测,11家游泳场所配备自动循环给水系统、投药设备,100平方米以上理发店、美容院、化妆品批发单位采购索证、建立台账。2011年5月下旬控烟宣传活动期间分发资料5000余份,现场咨询300余人,年内控烟检查公共场所、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机构共1148家,整改315家;全市公共场所应参评量化分级1452家,评出A级9家、B级118家、C级1325家;651家重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2876人,持证上岗2817人,持证率98%,对2815人进行HIV检测。2011年,全市公共场所1883家,其中旅店501家、浴室108家、理发美容990家、游泳场所13家、候车室2家、其他269家,从业人员7223人。
  医疗市场卫生监管2002年5月,市卫生监督所设医疗市场科,编制4人;是年整顿14家性病门诊,吊销3家。2003年10月,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实施,审查33家医疗美容机构,取缔5家无证经营;检查19家消毒品厂、54家村卫生室、14所中心级幼儿园、5家医药公司的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质量、消毒液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紫外线灯安装、室内消毒,立案46起,罚款5.64万元。同年检查470家医疗机构定点亮证、面积、“三室”(诊断室、处置室、治疗室)、人员聘用、设置科目、药品验收与使用、医疗安全、消毒灭菌、医疗广告等情况。2004年清查144家个体诊所,停诊43名无执业资格医生,督查医疗机构“非典”、禽流感、登革热、霍乱及狂犬病防治,抽查门诊记录20.35万人次,报告法定传染病471例,无漏报。同年,全市医疗废弃物由宁波枫林公司统一回收。2005年4月督导27家医疗机构、2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1所幼儿园伤寒和麻疹防控;7月查获非法医疗广告178件(次);10月检查74家民营医疗机构,其中5家超范围行医、10家使用非卫技人员。2006年立案查处18家公立医疗机构,罚款13.46万元,分类处理无执业资格人员248人。全市有11家医疗单位安装污水处理装置,日处理污水852.60吨。2007年检查市人民医院采供血,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临床用血,未发现非法采供血。2002—2008年集中打击非法行医80余次,投入2957人次、480车次,查处无证行医918起,罚款111.64万元,没收药品686箱(袋)。2009年,辖区内619家医疗机构实行分级监管(占全市82.8%),查获用于非法性别鉴定、选择性终止妊娠引产B型超声机4台,取缔非法行医点58个,没收药械146袋(箱),对40家医疗机构立案罚款12.87万元。2010年查获非法行医68起,罚款16.15万元,没收药械161袋(箱)、牙科椅79把、B型超声机和洁牙机等4台;对10家民营医院、32家门诊部进行整治,其中4家门诊部降为诊所、1家门诊部停业整顿;开展医疗广告监测,对50余条违规医疗广告、2种非法出版物移交工商管理部门查处。2011年取缔无证行医87家,没收药械2106千克,案值10.46万元;3月下旬对66家个体诊所进行督查,部分个体诊所消毒隔离较差,提出相应整改措施;13家医疗单位涉案违规医疗广告50余条,移交工商管理部门立案处罚;按照省中小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分级监管评分标准,对742家中小医疗机构(5家歇业未评)评出规范级57家,合格级680家。
  放射卫生监管20世纪90年代,X射线装置实行许可证制度,对上岗X射线装置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1992年始对放射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每3个月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进行一次个人剂量监测。1993年参加市长春辐照中心大型建设项目设计会审。1994年复核建筑生产企业放射卫生档案。1996年检查31家单位的放射装置、放射人员体检、防护知识培训、个人剂量监测等。是年通过宁波市卫生局放射工作考核。1997年复核30家单位的放射卫生档案,建立放射事故报告制度,并对市第二棉纺织厂医用X机房进行卫生学审查,颁发卫生许可证。2001年对市卫生防疫站、坎墩中心卫生院、市人民医院放射室进行测试。2002年配合宁波市卫生监督所审核东方铜业、兴业铜带有限公司2家企业购置放射性同位素。2003年对协和医院、新浦卫生院、宗汉卫生院开展放射剂量监测,并现场监测市赛冠车业有限公司购置的放射源。2004年换发41家单位放射装置工作许可证。2006年检查37家医疗机构X线装置,对放射工作人员均配备防护用品。2011年实施包括放射诊疗许可、职业病危害申报档案、放射诊疗机构管理制度档案、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健康监护档案、放射防护知识培训档案等内容的医疗机构放射卫生管理台账制度,全市有放射诊疗机构50家。
  行政处罚
  1988—2001年对公共场所处罚51家,罚款2300元。2000年对一职业急性中毒企业罚款7000元。2003年“非典”防治期间对28家违反《传染病防治法》单位立案处罚,罚款4.79万元。2004年对未及时更换射线装置许可证的4家单位罚款1.33万元。2006年打击非法行医立案119件,罚款64.53万元。2007年加大涉水产品处罚,立案28件,罚款11.60万元。2004—2008年有5起案例被评为全省卫生行政处罚优秀案件(例)。2009年,4起案件申请法院裁定终结,1起案件获得市十佳行政处罚案卷。2010年立案处罚441起,立案金额77.89万元,1起案件申请强制执行,2起案卷在省卫生监督局抽评中获得满分。2011年打击非法行医立案处罚73起,金额33.46万元,没收各类药械总计2106千克,价值10.46万元,非法行医涉嫌刑事犯罪移送公安部门的4起。
  审核发证
  1988年初,县卫生防疫站设卫生科、食品卫生监督科;6月增设环境卫生科,在乡镇卫生院防保科配合下开展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劳动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许可证审查发放。1992年2月设劳动卫生科。1993年3月,环境卫生科和食品科并为食品环境卫生科;6月又析为城关、乡镇食品环境卫生科。1995年2月设卫生监督一科、二科、三科,分别负责乡镇、城关食品卫生及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发放。2001年12月,卫生许可证受理、发放改至市行政审批中心。2002年5月涉及卫生许可职责由市卫生监督所承担,下设食品卫生科、公共卫生科、学校劳卫科、医疗市场科,各负责相关卫生审核,移交审批中心发证。2004年1月,全市以浒山街道孙塘路为界,卫生监督一科负责东片食品、公共场所卫生,二科负责西片。2005年7月,市卫生监督所设审核发证科,各监督分所配合,负责全市食品经营单位、公共场所发证审批。2007年6月调整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分级审批制度,1000平方米以下食品经营单位、公共场所由各分所直接审核,审批中心发证。2008年7月,市卫生局成立行政审批科,派员进驻行政审批中心。2009年将现场预防性卫生审查纳入窗口管理,实行卫生许可证代办制度。2010年12月,行政审批权限向龙山镇、观海卫镇、周巷镇下延。1988—2008年,食品卫生许可证换证5次,分别为1988年、1993年、1996年、2004年、2007年。2009年6月,餐饮服务许可证代替食品卫生许可证。
  第七章 爱国卫生运动
  第一节 改厕改水
  普及卫生户厕
  1990年5月,新界乡、雁门乡试点初级卫生保健,建造三格式无害化厕所30座。1991年4月,市城建、土管、卫生等委(局)下发《关于推广农村卫生厕所的意见》,并召开现场会推广;年末,消灭露天粪缸7600只,建卫生户厕8600余座。1992年1月组建市农村改厕管粪技术协作组,进驻浒山等25个镇(乡),为期40天;9月又派第二批工作组进驻25个镇乡,为期3个月,协助开展改厕;至年末,全市建各类卫生户厕1.70万座,并消灭露天粪缸1万余只,其中329国道两侧600余只。至1994年11月,全市有甲、乙、丙3类卫生户厕24.33万座,普及率81.2%;粪便无害化处理率39.9%。1995年,市投入438.52万元,镇、村投入560.29万元,消灭镇(乡)主要道路、集贸市场附近露天粪缸,全市卫生户厕24.62万座,普及率74.5%,其中无害化户厕9.92万座。2000年,所有镇(乡)改厕均达标。至2011年,无害化卫生户厕35.84万户,卫生户厕普及率97.1%。农村改厕施工人员经培训上岗,有101人获得合格证书。
  公厕改造
  2005年实施公厕改造,市财政补助每座2000元,共计补助1000余万元;浒山城区投资300万元,新建公厕13座,其中特级公厕2座。2009年,观海卫镇、桥头镇、周巷镇开展农村渗漏公厕改造试点,确定交通方便、人口密集、使用频繁的渗漏公厕改建一格式化粪池,由吸粪车送当地粪尿处理中心集中处置;是年,改建公厕59座。2010年、2011年分别改建公厕226座、214座。至2011年,全市建卫生公厕3674座、粪尿处理中心18座。
  改水
  农村一次改水始于1981年,重点建水厂帮助农村居民解决饮用水问题。城区2001年始开展一户一表改造,避免屋顶水箱二次污染。2003年始实施农村二次改水工程,城乡居民用水条件改善。(详见第十编《城市建设》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 除“四害”
  “四害”为老鼠、蟑螂、苍蝇、蚊子。1988年12月成立市灭鼠指挥部,浒山镇开展创无鼠害城镇活动,投放毒饵8吨,鼠夹2800只。1989年达到无鼠害城镇标准。1990年,慈溪被宁波市政府授予农村灭鼠先进市称号。1992年,24个居委、10个村投放灭蟑、灭臭虫毒饵11.80万支。是年,慈溪获得省卫生先进城市称号。
  包干责任制
  2003年,市、镇(街道)、村实施除“四害”块块管理和条条包干责任制,核拨专项经费,落实专(兼)职管理和消杀工作人员112人,制订消除和控制“四害”工作方案等。2004年调查中心城区30平方千米内“四害”孳生地状况,分别召开城区除“四害”工作会议,城区食品、公共场所等重点单位除“四害”工作会议和城区较大餐馆业主等会议,拨款300万元,统一灭鼠和灭蟑螂;按蚊蝇消长季节,不定期化学杀灭并对越冬蚊蝇消杀投药;组织专人查鼠迹、堵鼠洞、除鼠害,城区30平方千米内共投放鼠毒饵9674千克、粘鼠板1235块、鼠蜡块611.50千克、灭蟑颗粒4.52万盒、药笔2913盒、烟炮1523盒;7月通过宁波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灭鼠、灭蟑先进城区复核;10月通过灭蝇先进城区创建验收;11月通过省爱卫会灭鼠、灭蟑、灭蝇达标检查,灭蚊达到标准3倍以内的控制要求。2005年,市爱卫会出资30万元,委托专业消杀公司对城区2000余家“五小”(小餐饮、小理发、小旅社、小浴室、小舞厅)单位除“四害”。2006年拨款125万元,先后7次部署城区除“四害”活动,农贸市场全面推行“一摊一拍一桶一袋”制。2007年12月通过省爱卫会灭蟑、灭鼠先进城区考核。2008年发放灭鼠药品1.65万千克,粘鼠板2500块,灭蟑烟炮8.04万盒,灭蟑颗粒34.20万盒,灭蚊颗粒7575千克,灭蚊蝇药水5170千克;9月创建成为省级灭蚊蝇先进城区。
  市场化运作
  2009年,城区除“四害”实行市场化运作,4家中标消杀公司承担除“四害”工作;城区新安装灭蝇灯50台,清理病媒生物孳生地3951处,举办灭鼠培训班89期。2010年实行季节性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常态化管理,胜山镇、坎墩街道分别被命名为灭鼠灭蟑和灭蝇先进镇、先进街道。2011年引入第三方对市场化消杀公司实绩监测,全年监测4次;开展整洁城乡、全民健康为主题的爱国卫生月活动,消灭病媒生物孳生地7543处,举办灭鼠培训173期。2009—2011年共投放灭鼠药品16.45万千克,灭蟑颗粒56.40万盒,灭蟑烟炮29.52万盒,灭蚊蝇缓杀颗粒1.75万千克。第三节 创建卫生城市
  卫生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
  1990年1月,浒山镇加强卫生设施建设。1992年拨50万元进行城河治理,建14座水冲式公厕,金山新村和鸣山新村建密封式垃圾中转站;城东新村6月1日始实施定时、定员、定运办法上门收集生活垃圾。2003年完成中水回用日2万吨工程深处理厂建设;铺设20余千米市政集污干管,城区污水管网总长50余千米,覆盖整个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30%;总投资1200万元的西三垃圾填埋场东扩工程及投资310万元渗滤液(日处理100吨)工程竣工,接纳城区全部垃圾。至2005年,先后完成西大门绿地、峙山文化广场、人民公园、市政广场、市政道路、北三环中段等绿化,新增绿地100余万平方米,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0.1%,人均绿地面积8.09平方米;1.50万户进行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城区新建公厕13座,总投资300万元(其中特级公厕2座);金一路、寺山路2个垃圾中转场改造完毕;投资200余万元建立大气自动监测站、城区噪声自动监测点和大气环境质量自动显示点;改造金山、浒山、西门3个菜市场,完善内部卫生设施。
  2005—2007年对城区试点单位实行量化分级管理,范围为三北大街、329国道线、南二环线、孙塘路、新城大道、新江路、寺山路、乌山路、青少年宫路9条道路;对城郊接合部清除卫生死角,拆除违章建筑。配备专职人员26人,清理城区街道、背街小巷乱涂乱贴;对印染、电镀等污染企业进行关、停、迁,大气质量改观,总悬浮微粒年平均值为每立方米0.07毫克;中心城区实行一把扫帚动态保洁,建筑工地噪声实施中午(12—14时)和夜间(23时至次日7时)禁止产生噪声的施工作业。2009年完成热电企业脱硫治理改造,8个老小区、城区34条背街小巷完成整治。2010年改造老小区建筑面积55.30万平方米、背街小巷7.70千米,新增绿地面积5万平方米。2011年,全年清除垃圾、废物8929.60吨,治理河道82.21万平方米,清除乱张贴5.55万张。
  卫生城市卫生镇创建
  1990年,浒山镇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镇活动。1991年,各镇开展创建卫生镇活动。1992年,慈溪被评为省卫生先进城市,周巷镇被评为宁波市卫生先进镇。1993年,慈溪创建成为省卫生城市,周巷镇被命名为省卫生镇。
  2003年成立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订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的实施意见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职责任务分解书,明确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策略;33个部门、4个创建涉及街道(镇)同时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2008年,建成省级卫生镇4个。2009年9月,慈溪通过省爱卫会省级卫牛城市巩固复查组复查,继续保留省卫生城市称号;11月通过省首批卫生强市考核。2010年创建省级卫生镇1家,宁波市卫生镇、二星级卫生街道各1家。
  2011年,慈溪有省卫生镇6个、宁波市卫生镇9个、宁波市一星级卫生街道4个、二星级卫生街道1个、省卫生村69个、宁波市卫生村193个、省卫生先进单位68个、宁波市卫生先进单位170个;卫生镇(街道)创建率100%,卫生村创建率87.7%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