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学与招生制度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29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教学与招生制度改革
分类号: G639.21
页数: 3
页码: 1838-18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1988—2011年教学与招生制度改革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教育 教学改革 招生 制度改革

内容

德育工作改革
  1988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各中学、乡中心小学以上及规模较大完小先后建立德育领导小组;学校普遍实施国家教委《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验小学、附海乡中心小学、东海乡初中进行德育工作试点,实施中小学德育纲要;高中以共青团组织为平台,开展以立志成才为基本内容的综合教育活动。1989年,市教委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检查、评估、专题督导;成立市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少先队工作学会;建立“少年之家”,开展“学赖宁、做党和人民的好孩子”等活动;龙山中学、逍林中学开始组织学生军训;建立市德育工作联席会议,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德育工作机制;表彰百名优秀班主任,首次表彰学校德育先进集体。1990年,小学及初中开设劳技课,培训劳技教师,配备专职教研员,举办劳技教育成果展览,47所小学建立农业劳动基地。1992年,市教委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镇(乡)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各学校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长委员会,建立校级德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建立少年军(警)校。
  1994年,全市少先队组织开展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员参加率达99%;高中实施《浙江省高级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暂行办法》,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进行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第考核。1995年,市委宣传部命名12个市级德育基地;年底,全市中小学有校级德育基地266个,校外辅导员302人,家长学校396所,少年军校14所。1996年,观城镇建立全市第一所少年法制学校。1997年,初中制订《慈溪市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社会学科综合考核意见》,考核结果同毕业、升学挂钩;高中加强业余团校、业余党校建设,当年发展学生党员5人。1999年,高中举行中学生成人宣誓仪式。2000年,全市少先队员参与环境整治年活动,100余支红领巾护河队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
  2004年开展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创建工作。2005年命名慈溪革命烈士纪念馆等22个单位为市第一批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丰富、拓展德育教育载体。
  2005年制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考核细则,以讲座形式开展家庭教育、青春期教育、健康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2006年确定宁波大桥生态农庄为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2008年,市看守所成为首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
  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
  小学和初中课程教学改革 1988年,小学、初中采用全国统一教材。1989年,市教委对初中进行教学秩序检查,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促进初中教育转轨。
  1991年,观城区建立教改实验区,承担省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试验工作,参加省编新教材试验,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大面积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探索》。1992年,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全面使用新教材,整体优化实验开展面达90%,第二实验小学等校教改经验被拍摄成电视录象片,发行全国各地,慈溪被评为全国新教材实验先进县(市)。1996年,市教委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规定资料征订、作业完成时间、竞赛次数、考试学科及评分办法;严格禁止分快慢班和按分数排名次,规范双休日活动,遏制节假日补课,学校常规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1997年,慈溪《大面积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探索》课题获得国家基础教育课题成果二等奖,被省教委确定为省素质教育实验县(市)。2002年,市教育局成立课改领导小组、教材选定专家小组、学科指导小组、区域指导中心、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参加各种课改培训;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实验。2005年推广校本教研,完善教研制度、教学常规,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制,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改革学生评价制度,改评“三好生”为星级学生。2006年率先在宁波市范围建成“校校通”教育网,开通省内第一个县(市)级教学资源平台;学生每7人1台电脑,60%以上班级多媒体进教室;初中毕业考试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2007年进一步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编写并开设学校课程。2008年,鸣鹤初中的“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减负做法,受到省教育厅肯定和《浙江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成为全省农村初中“轻负高质”样板学校。2009年,慈溪中学等5所学校被确定为新一轮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长河镇中心小学成为宁波市首批“轻负高质”实验学校,锦堂职高成为宁波市首批中职专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2010年,市教育局成立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实施发展性评价,推进11所农村初中“轻负高质”教改实验;宗汉街道润德小学《运用“博客”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课题在全国“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评优活动中获得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11年成立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初中学校全面开展“减负提质”工作,举行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区域推进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轻负高质’整体改革实践研究”的论证会,推动新课程改革进程。
  高中课程教学改革 1990年调整学科课程,每周课堂教学时间不超过32课时,每周活动总量不超过38课时。1992年实施高三分流教育。1994年,从秋季入学普高一年级新生开始,全面进行分流教育试验,调整教学内容。1999年,根据省教委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每周必修课总课时数,每周活动总量均为34课时。2005年开展校本教研,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制,优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2006年9月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
  招生制度改革
  小学和初中招生 1988年秋季始规定乡镇初中一律不再进行招生考试,实行小学毕业生就近划片全部升入初中政策;民办学校兴起后,规定民办学校不得以书面考试或变相考试等方式选拔新生;学区划分由各镇(街道)负责,以“相对就近、相对稳定、适当调整”为原则;城区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及班额、学额情况,适当招收择校生,择校费统一上缴市人民教育基金会。2011年规定招生秩序,按照就近、免试原则招生;严禁义务段学校举办任何形式的重点班、实验班、特色班和以书面考试或变相考试等形式选拔新生。
  普通高中招生 1988年,除慈溪中学在全县范围内招生外,其余各高中学校分区域招生;招生实行考试选拔制,初中毕业生参加统一考试,根据考分录取。1998年秋改革高中招生办法,重点高中招生部分实行分配制,即把招生名额与初中办学水平评估挂钩。2000年,高中段各类学校均面向全市招生,慈溪中学首招理科实验班学生89人,学生经初中学校推荐、慈溪中学考核、教委审批,不参加全市统一考试。同年,高中段学校招收特长生;2000—2004年,因教育设施限制、新学校搬迁等,浒山中学、杨贤江中学、三山中学先后实行过限招及优先录取的招生措施。2005年推出“阳光招生工程”,高中段招生实施“六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工作程序、咨询服务、录取结果、投诉举报);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实行“三限”(限钱数、限分数、限人数)政策,招收择校生人数不得超过招生总数的20%;学校不得向择校生收取赞助费或建校费等,按规定收取择校费统一上缴市人民教育基金会。2006年,高中招生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改变以考试分数衡量初中毕业学习水平、高中段招生唯一录取标准做法,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科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高中段招生录取前置条件;省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扩大名额。2008年深化考试评价制度,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立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招生录取相结合机制;推行高中招生网上阅卷、平行志愿填报、扩大自主招生学校、提高体育考试分值等招生改革措施。2011年,省一级重点高中按初中学校毕业生数分配高中招生名额,各普高学校招收特长生;省等级重点公办普高招生面向全市自主招生;民办普高均采用自主招生办法;规定普高招生行为,采用计算机划线定位,加强新生电子学籍管理。
  职业高中招生 1999年改革职高招生办法,横河职高、行知职校等学校相继招收综合高中班,慈溪职高招收“3+2”(3年职业高中、2年大专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班,简称“高职班”),市职业中专招收高职预科班。2000年,浒山、周巷等职成校免试招收春季班10班555人;对有意就读职业中学的应届、历届初中毕业生可减试入学。2001年、2002年实行单职类按语文、数学、体育3科分类单招入学。2004年对紧缺制造业专业试行自主招生,2005年,自主招生扩大至11类专业1860人,率先在省内县级推行中职网上录取。2006年,“3+2”高职班纳入普通中专招生类别。2007年率先在宁波市内县级实施远程实时录取;中职学校停招综合高中考生,分别纳入职高、普高招生计划。2011年实行中职、高职一体化招生(即3+2);杭州湾职校(技工学校)部分专业自主(提前)招生;新生录取采用网上投档,从高分到低分网上远程录取。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