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组织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02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组织工作
分类号: D262.2
页数: 15
页码: 1326-13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党员队伍、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老干部党校等组织工作概况。
关键词: 慈溪市 组织 工作

内容

第一节 党员队伍
  党员教育
  1988年,继续实行“三会一课”(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制度,至1989年8月,全市65个乡镇全部建立党校,设电化教育专题节目(简称“电教”),在慈溪电视台分16次播放8部《党的生活》电视录像片。1989年,全市67.7%的党支部建立党员活动室。1990年8月15日始,在慈溪电视台播放《党的基本知识系列党课电教片》8课,每月播1课2次。1991年,在市、乡(镇)党校举办培训班66期,培训党员骨干近2000人。1993年8月,成立电化教育办公室,23个镇(乡)建立电教站播放点196个,共播放556场次。1994年,对村和企业中50岁以下党员、干部、村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实用技术、农村政策法规知识培训。1996年,组织电化教育160场次,参加6.83万人次;举办党员形象大讨论演讲41场次,参加演讲的369人。1997年,各镇(乡)配好电视机、放映机,把党员电化教育定点到户到人,形成市、镇、村、家庭电化教育网络。1998年,各镇开办“党的生活”“党建园地”“电视党校”栏目,每月播放1~2次;750多个村建立党支部活动室,配备电教播放设备;部分个私企业和家庭开设电化教育播放点。是年,市委组织部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分批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抽调16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4个组对4个镇、4个市级部门的整改工作进行督查;市、镇两级召开座谈会2307次,走访农户3.94万户,发放意见征求表3217份,征求各类意见1.60万条,完成整改项目1068项。2001年6月,设立部分家庭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消灭偏远村无电化教育的死角。2002年,全市农村党组织建村党校168所,市、镇、村建立讲师团。2005年,全市党员分批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抓好学习评比整改,落实整改措施2463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1995件,群众满意率99.4%。2005年8月,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搭建市广电平台、远程教育网和双向视频教育系统3个网络,建立覆盖全市市级部门、镇(街道)、村(社区)和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家庭户的终端站点465个。2006年4月,“党的生活”栏目和1部专题片在省第八届党员教育电教片观摩评比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慈溪被评为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县(市)。2007年,实现远程教育村村通、社区通,对党员进行基层党建、政策法规等8方面教育;开辟“三北讲坛”栏目,每月2次邀请专家宣讲。2008年,村、社区远程教育点对党员进行中共十七大精神网上培训,累计组织学习1860多小时,参加学习党员18.40万人次、流动党员1500人次;成立十七大精神微型党课宣讲团,深入机关、镇(街道)、社区宣讲微型党课38场,听课2300余人;电教片《大学生当“村官”》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第十届党员教育电教片观摩评比一等奖。2009年,在庵东镇试点开展党员创业帮扶工程,后在全市推广,累计培训党员1300余人,帮助解决贷款和授信9800余万元,有420余名党员走上创业和扩大创业规模的道路;电教片《“和促会”促和谐》《党的生活》被省委组织部分别评为2009年省首届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优秀资源暨第九届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活动县级电视片一等奖、县级党建电视栏目一等奖。2010年,开展“民情政策面对面”工程,依托远教平台,每月16日邀请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解读便民惠民政策,组织直播活动9次,直接参与党员群众12万余人次。
  2011年,开展入党积极分子素质提升工程,依托远教平台,探索入党积极分子全程网上培训和测试。
  党员管理
  1988年,有1185名党员分别受到开除、劝退除名等组织处理;8月,建立党员考评制度,至年底评出先进党支部144个、优秀党员538人。1990年,全市党员参加民主评议,评为优秀2551人、合格2.55万人、基本合格3720人、不合格174人,分别占党员总数的8.0%、79.8%、11.6%、0.5%,评出年度市级优秀党员537人。1991年12月,对1511名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民主评议,评出优秀党员干部463人,有289人分别受到撤职免职、限期改正、重点帮教等处理,调整105个村班子。1995年9月,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监督。1998年,用“党员联系卡”“流动党员证”加强对党员的管理。1999年5月,建立全市党组织、党员、入党申请人3个基本信息库,实现党员管理信息化。2000年,周巷镇党委对80余名市属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党员建立党支部,庵东镇党委把29名下岗职工党员组织关系转到居住地党支部。2001年,加强社区党建工作,200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并参加社区活动。2002年,对党员实行分类管理,外出党员发“流动党员证”,确定专人结对联系;明确改制企业党组织隶属管理关系和党员组织关系;用百分制考核标准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行细化、量化和建立考核档案;组织党员开展党员议事、党员联户和党员志愿活动。2003年11月,建立外出党员台账,在外出党员集聚地建立临时党组织,完善外出党员登记制、定人联系制、定期汇报制和年终考核制。2004年5月,开展暂住人口党员调查,新建暂住人口党组织15个,发展新党员56人;在逍林镇建立首个外省乡镇党委驻慈溪党支部;在暂住党员集中地建立党员服务站。2005年11月,建立市、镇、村三级党员服务中心(站)106家,找到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暂住党员400余人,为1339名暂住党员落实组织关系。2007年,对居住在村、工作在企业的党员实行双联系、双登记制度,党员参加双重教育,接受双重管理;全市暂住务工人员有和谐促进会会员2.70万人,其中156名暂住党员担任村和谐促进会副会长、副秘书长和理事等职务。2008年,推行市党代表列席市委全委会等相关会议制度,有4批40名党代表列席市委全委会。2009年,全面推行市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和镇党代会常任制,15个镇全部推行镇党代会常任制。
  2011年,在全市党员中推行亮相承诺制度。
  党员活动
  党员立足本职岗位争做先锋模范,参加社会活动,帮扶困难党员。1991年,浙江、江苏、安徽等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市级机关党员干部捐款3万余元,捐粮票数千斤。1992年4月,建立市党员困难补助基金60万元,其中党员集资30万元,每年用利息对困难党员进行补助。1993年12月,组织党员干部参加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1996年,开展“双学双增”(学理论增强党性、宗旨,学技能增强业务能力和致富本领)活动,1.58万名党员参加为民服务活动,捐款3.19万元,走访解放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107人。1997年6月,宁波市委组织部《组工情况》刊登坎墩镇郑家甲老党员郑成根自1986年开始,连续10年向村党支部捐款共20余万元,用于补助困难党员、助学和村公益事业。在庆“七一”、迎香港回归前夕,1.74万名党员参加义务劳动和献爱心送温暖活动,4966名党员与4647户贫困户扶贫结对。1998年1月,市委组织部拨款15万元,慰问104名解放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和近1000名农村困难党员。1999年9月,在全市各地设立捐款点和捐赠热线电话,共募集资金1000万元。从1999年开始,每年用100万元提高2548名革命功臣的定恤定补。2001年、2002年,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17个镇建立便民服务窗口,接待群众上万人次,办结各类事项1200余件,办实事1602件,化解矛盾1525起,帮贫扶困结对1800余户。2001年9月,在镇机关干部中开展“扶一、联十、访百”活动,2000余名镇干部与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2003年7月,构筑市、镇(街道)、村(企业)三级帮扶体系,慰问199名老党员、3712名困难党员,共发放慰问金111万元,下拨党员困难基金14.10万元。2004年,组织开展“干部走千家帮百户企业”活动,各级干部走访企业1153家。2005年1月,开展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双服务”活动;9月,宁波市委组织部确定观海卫镇工业园区、宗汉街道为宁波市党员服务中心示范点创建单位;全市建成镇级服务中心20个,村、社区、工业园区、集贸市场党员服务中心86个。2006年6月,崇寿镇以佩戴党徽、党员家庭门前上牌、志愿服务等激发党员荣誉感,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2007年,发放“暂住流动党员一卡通”303本,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等各类服务,帮助解决就业、维权、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230余件;下拨党员困难基金72万元,1999—2007年共下拨党员困难基金365.55万元。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共接转抗震救灾特殊党费524万元;开通市党员服务中心热线电话,各级服务中心接受流动党员诉求400余人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250多件次;江西省横峰县港边乡驻逍林流动党支部帮助调处劳资纠纷20余起;组织71个单位360人次的党员志愿者在市区商都、老东站等6个人流、车流量较多道口进行文明劝导。2009年,下拨党员困难基金67.28万元。2010年,下拨党员困难基金12.77万元。
  2011年,举办“缅怀三北英烈、重走红色之路”的“红色之旅”活动,来自全市各镇(街道)、市直机关的650余名党员参加此次活动;开展建党90周年党员教育周、奉献服务周、帮扶互助周、党内关爱周、成果展示周等5个周系列活动。
  党员发展
  1988年初,全县有党员3.61万人,新发展党员612人。1990年,注重吸收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中的优秀分子入党。1991年,培养和推荐优秀共青团员重点是28周岁以下共青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对全市5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132个农村党支部拟订党员发展计划。1992年,把党员发展工作与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发展党员965人。1994年,把党员发展重点放在厂长经理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中的优秀分子、企业无党员班组、5年以上未发展过党员的村党支部;市、镇两级建立厂长经理培养档案,镇(乡)党委主要领导分工培养考察发展对象。1995年,把企业经营骨干、生产技术能手、种植大户、个体工商户中的先进分子和优秀青年、妇女作为主要对象,9月培养积极分子2275人。1996年,把多年未发展党员、党员平均年龄55周岁以上的村支部和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企业作为发展重点。1997年,把党员发展重点放到农村新经济领域、经济型人才比较集中的二、三产业领域。1998年,派机关党员干部下无党员企业蹲点,帮助发展党员。1999年,龙山、庵东2镇发展党员实行公示制,把好党员入口关。2000年,实行群团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群众推荐,扩大发现优秀人才渠道;对入党积极分子实行属地和所在单位双重考察制,对预备党员及其转正进行公示。2001年,注重新党员的政治文化素质,对入党积极分子经考试合格后确定为发展对象。2002年试行入党积极分子民意测评制度,由党员代表、村干部、村民代表参加评议,用无记名方式定量测评,从源头上把控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2003年,重点在行政村、非公有制企业和青年、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建立、完善发展党员责任追究等制度。2004年7月,周巷镇实行“早选苗、早培育、早发展”方针,确保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范市、长河、天元等镇分别采取掘源、培源、清源等举措,把好党员进口关、培训关、监督关。2005年,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民意测评制度,经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测评后确定发展对象。2006年,实行党员人才工程,开展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优秀人才培养成基层领导干部活动。2007年,发展新党员1461人,新党员中中专以上学历749人,占51.3%;专业技术人员207人,占14.2%。2008年,注重在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及农村优秀青年中发展新党员,发展党员1357人,其中研究生5人、大学本科276人、专科325人、中专120人、高中及中技325人、初中306人,新党员中还有2名少数民族优秀分子;全市有党员6.19万人。2009年,发展党员1497人,其中中专以上学历791人,占52.8%;农牧渔民495人,占33.1%。2010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80余期,受训2500余人次;加大外来农民工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全市共发展农民工党员124名。
  2011年,注重在非公有制企业“创二代”中发展党员。是年,发展党员1263人,其中,女性490人;少数民族1人;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347人,专科278人,中专86人,高中或中技311人,初中及以下238人。
  党员构成
  1988年初,全县有党员3.61万人,均为汉族。其中,大专以上882人,中专1343人,高中3353人,初中以下3.05万人;女党员3811人。按入党时间分,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抗日战争时期)166人,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解放战争时期)274人,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9988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1.48万人,1976年11月以后1.09万人。2003年,有党员5.18万人。其中,预备党员2079人,女党员8355人,少数民族党员32人,台湾省籍党员1人;35岁以下1万人,36~45岁1.07万人,46~55岁1.09万人,56~60岁6313人,61岁以上1.38万人;研究生24人,大学本科专科6338人,中专3743人,高中8361人,初中以下3.33万人;入党时间:抗日战争时期79人,解放战争时期120人,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7528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1.27万人,1976年11月至1992年9月1.48万人,1992年10月以后1.65万人。2008年,有党员6.19万人。其中,预备党员2093人,女党员1.31万人,少数民族党员57人,台湾省籍党员1人;35岁以下1.45万人,36~45岁1.27万人,46~55岁1.06万人,56
  60岁6064人,61岁以上1.79万人;入党时间:抗日战争时期45人,解放战争时期78人,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6424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1.22万人,1976年11月至1992年9月3.09万人,1992年10月以后1.22万人。2011年,有党员6.58万人。其中,预备党员2203人,女党员1.66万人,少数民族党员57人,台湾省籍党员1人;35岁以下1.85万人,36~45岁1.23万人,45~55岁1.09万人,56~59岁6084人,60岁以上1.79万人;入党时间:抗日战争时期33人,解放战争时期78人,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5607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1.12万人,1976年11月至2002年10月2.92万人,2002年11月以后1.96万人。
  第二节 组织建设
  行政村组织建设
  1988年,整顿全县村级班子,从县、区、乡(镇)三级机关干部中选派102名干部到99个基础较差村任职2年。1989年5月,各乡(镇)党委确定75名干部担任后进村党支部整顿转化工作负责人,整顿转化农村后进支部154个,三类支部比例降至4.6%。1990年10月,建立1463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平均每村1~3人。1993年5月,20名厂长、企业骨干,822名个体工商户及镇(乡)机关干部进入村班子,担任村支部书记的487人,占党支部总数的61%。1994年9月,市委党校开设村党支部书记中专班和高中学历函授班,100名40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中青年村党支部书记、村后备干部,参加为期2年的首届中专班学习。全年有47个村实行村、企业合一型体制,239个村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骨干企业厂长,96个村实行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生产合作社社长三个职位一身兼模式;龙山镇东门外村成立首家村级集团公司党委,实行党政企合一的企业化管理模式;32个村进入小康村党支部行列。1996年6月,东门外村党委被评为省级先进党组织,吴金岳、戚金潮被评为省级优秀党员;是年调整充实村书记96人、支委185人,基本消灭村支书空缺和支委不全的支部;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保持2500人常数。1997年6月,500余名后备干部充实到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生产合作社班子(简称“三套班子”)中,81名村党组织书记成为市首批拥有中专文凭的基层干部,75名村干部参加大专函授班学习。1998年,调整村干部1306人,调整面33.6%;精简村干部12.5%。是年,龙山镇东门外村、横河镇大山村分别被评为省级、宁波市级小康示范村,庵东镇下胡家路村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农村基层组织3年整顿先进党组织。2000年6月,慈溪被评为省首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2001年12月,推行村干部任前公示制、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制。2002年1月,5名村干部选拔为镇(街道)公务员,2名村书记被提拔为副局级领导干部。2003年,252个行政村党组织达到好班子、好队伍、好路子、好体制、好制度标准,13个镇和39个行政村达到学习型、服务型、活力型、实力型先进党组织标准。2004年,三北镇徐福村党总支、宗汉街道庙山村党支部被评为先锋工程、“五好”村党组织,浒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孙根德、龙山镇西门外村党总支书记陆永康被评为“为民好书记”,长河镇张建昌被评为“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好党员,三北镇徐福村被命名为省、宁波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示范村。2005年,建立市委常委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被省委组织部推荐为全国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示范县(市),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297人。2001—2005年,选拔148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工作。2006年5月,在农村指导员中开展“走访解难题、恳谈见真情、扶农促和谐”活动,慈溪被评为省农村工作指导员先进单位。2008年,面向村专职干部定向招录5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组织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分3批赴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培训,全市1092名村党组织委员中,女性委员172人,年龄35岁以下131人,文化高中及中专以上675人,46名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成为村“三套班子”成员,10名暂住优秀党员进入村党组织领导班子;113名村干部参加大专班学历教育,村级后备干部1439人。2009年,选拔5名村党组织书记进入镇(街道)领导班子或参照享受事业单位副科(局)级养老保险待遇,在龙山镇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试点工作,龙山镇徐福村党总支、宗汉街道联兴村党总支被省委评为省先锋工程、“五好”村党组织。2010年,在长河镇开展乡镇党委换届公推直选试点工作,选举产生首个公推直选的乡镇党委(纪委)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产生村党组织委员1046人,其中女性171人,年龄在35周岁以下118人,文化大专及以上258人。
  2011年,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三位一体”建设,全市有29个村实现书记、主任、社长“三位一体”;有88名到村工作大学生进入村“三套班子”,其中担任村党组织书记2人,担任村委会主任2人;124名村干部参加大专班学历培训;召开全市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座谈会,制定出台《关于深化推进“网格化管理、社区化服务”工作及加强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企业组织建设
  1988年,慈溪第二棉纺织厂进行党政分设试点;7月,在慈溪第一棉纺织厂采用直接差额选举产生工厂党委成员,之后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班子均由选举产生。1990年2月,推广慈溪第二棉纺织厂党、政分设经验。1991年10月,各乡镇企业分别采取单独建立党支部、挂靠建立联合支部、选派乡镇干部党员及选调企业中的优秀党员去企业党支部任职或组建党组织。1992年,单独建立党支部企业46个,建立联合党支部15个。1994年,30余家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建立党支部;5月,慈溪中立快速连接厂建立首个私营企业党支部。1995年,新建乡镇企业党组织105个、股份制企业党组织38个、“三资”企业党组织43个、私营企业党组织12个,各镇(乡)均建立工办党总支,管理企业党组织。1996年10月,在党员人数150人以上的企业组建党委;是年,建企业党组织810个,乡镇企业党员数8158人,占全市党员总数的近1/4。1997年,确定60家企业为“达规范、创四好”(好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制度)党组织试点企业,实施村企合一、村企兼职、厂村合并、村企联建等制度。1998年,非公有制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240个,组建率93.4%;规模较大企业建立企业党校,宁波飞翔集团公司党委企业党校被评为省级先进党校。1999年,109家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并组建党组织。2000年,单独建立党组织的企业276家,联合建立党组织143个。2002年,463家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均单独建立党组织。2003年7月,观海卫工业园区建立省内首个镇级工业园区党委;选择10家规模较大、党建工作基础较好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市级党建工作示范点,至9月,有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498人、党员示范岗400余个、党员责任区280余个、党员员工证1300余张。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委7个,建立党总支13个,单独建立党支部566个,建立联合党支部86个,党员9371人,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328人。2006年,首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党务工作者13人。2007年,选派235名机关干部到1148家企业指导党建工作;有党员示范岗400余个、党员责任区280余个、党员员工证1300余张。2008年,单独组建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676家,成立北京慈溪商会党支部、西安慈溪商会党支部。2009年,单独组建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703家,建立联合党支部的企业680家。2010年4月,胜山镇大湾村成立全省首个村级商会党支部;12月,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党委举行公推直选换届选举大会;全市单独组建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667家,区域性党组织25个,实现30名员工以上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
  2011年,建立市、镇(街道)两级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简称“两新”)工作委员会,市委组织部设立“两新”党建科;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党委入选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
  社区组织建设
  2000年,95个居委会建立党组织67个;推广浒山街道舒苑居委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由社区各单位党组织共商社区大事,实行社区资源共享、精神文明共创、社区事务共管、社区平安共保政策。2001年,在社区规模扩大、配强干部的同时,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和党员责任区,发挥党员作用。2002年,浒山街道32个居委、10个行政村撤并为26个社区居委会及其党组织。2003年,浒山街道虞波、舒苑、白果树3个社区为党建工作示范点,以“党员驿站”“心连心工程”“霞光工程”为载体,指导开展“一品一社区”创建活动;成立社区服务中心,为党员登记、接转组织关系、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搞好扶贫结对服务。2004年4月,浒山街道成立社区党校,设立党员活动室,开辟党员宣传专栏,开展党员文体活动。2005年,浒山街道虞波社区党支部建立由党支部、团支部、妇代会、老年人协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协会、小区业主委员会组成的党建共建理事会,依托社区内虞波广场独特优势,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社区先后获得省文明社区、省示范工作区等称号。2006年、2007年,城市社区共建立党组织103个,有党员3936人、社区党务工作者220人;建制镇社区建立党组织39个,有党员1228人、党务工作者87人。2008年,面向社区专职干部定向招录2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区党员数5538人,其中城区社区3624人。浒山街道寺山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央平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浒山街道在南孙塘社区建立茅家小区怡心党支部,成为首个楼宇党支部;社区党组织换届共选举产生社区党组织委员166人,其中女性66人,年龄35周岁以下78人,文化大专及以上99人。2011年,浒山街道在中央大厦建立首个商务楼宇党支部;召开全市社区党的建设“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区域化建设)工作座谈会,制定出台《中共慈溪市委关于以“三有一化”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全市社区党员数6747人,其中城市社区4301人。
  机关组织建设
  1988年11月,撤销中共慈溪县级机关委员会,建立中共慈溪市级机关委员会,有下属机关党委1个、支部67个,党员1406人,发展新党员50人。1989年7月,1567名党员(占党员总数的90%)参加评议党员活动。1994年,检查各机关党支部、党小组会议记录本、党员参加党的生活记录本,按月抓好落实。1995年,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市级机关党委开展调查研究,走访支部71个。1996年,为基层上党课12课,为企事业单位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18人。1997年,先后4次组织检查“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抓好最佳组织生活实例评选活动。1999年,开展扶贫结对助学活动,82个党支部结对贫困户学生132人。2002年,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市委统战部等单位做到党建工作有活动有台账。2003年,开展“形象使者”队伍建设活动,评出“形象使者”281人。2004年,35名现职市级领导、352名市管干部、16名机关党员干部分别联系1户困难家庭,有37个支部联系50户困难家庭,落实帮助措施。2005年,68家市级机关单位参加第一批先进性教育,计120个党支部、党员2496人。2006年,组织开展学习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活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2007年,组建机关党建网络群。2008年,机关党建在线绩效考核系统被评为全省机关党建工作十佳创新成果奖之一,机关党建工作被宁波市评为机关党建创新工作优胜奖。2009年,在机关党组织中开展“服务品质提升年”活动,理顺机关党组织关系。2010年,在机关党组织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镇(街道)成立机关党工委。2011年,在机关党组织试点并全面推行机关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召开全市镇(街道)机关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
  至2011年,有机关党委4个、机关党总支20个、机关党支部170个;机关党组织累计发展新党员1283人、预备党员转正1490人、培训入党积极分子5615人;评出市级优秀党员447人、市级先进党组织301个;党支部换届改选192个;受党纪处分党员153人,其中开除党籍72人。
  第三节 干部队伍建设
  领导班子建设
  1988年,调整充实29个乡(镇)班子,59人提拔任职;30个市级机关班子57人提拔任职,20名后备干部充实到领导班子中。1989年8月、9月,对乡(镇)领导班子进行换届考察,调整党政正副职146人。1990年12月,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妇联与各区委共同推荐考察后备干部111人。1991年上半年,组成24个考察组,考察市级77个部门领导班子283名领导成员;组成38个考察组,考察73个区、乡领导班子和588名班子成员。1992年5月,73个区、乡、镇合并为23个镇(乡)后,选出镇(乡)长23人、副镇(乡)长113人;94名股级以下干部提升为副局级以上领导职务。1993年,252名科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中,35岁以下17人,占6.7%;45岁以下96人,占38.1%;妇女干部10人,占4.0%;大专以上学历97人,占38.9%。1994年,考察市级机关、镇(乡)领导班子成员,8名考察不合格的领导干部被免去职务。1996年,改革市级机关机构,调整市管干部293人,其中提拔118人;新任镇(乡)和市级机关领导干部实行1年试用期制度。1998年9月,改革23个镇(乡)领导班子设置,减少党政职数52个,减幅18.6%。1999年5月,选拔3名优秀村书记分别担任镇党委书记等职;5月、11月,2次公开选拔团市委副书记、市规划局副局长等5个领导职位。2000年10月,推出7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2001年10月,调整后的镇级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8.7岁;大中专以上学历146人,占班子成员总数的68.2%。2002年,面向社会公开选拔6名副局级领导干部,其中4个职位面向全国。2005年4月,推荐后备干部,推荐年轻干部1116人,536人为市管后备干部,其中女干部125人、非中共党员干部43人、35岁以下327人。2007年,组成6个考察组,考察83个单位换届后班子成员。2008年,建立干部任职意向登记制度,实施空缺岗位自我推荐,有17名干部自愿赴意向岗位。2009年,加强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制定出台加强科学发展执行力“1十10”(1个主要文件加10个配套文件)系列文件;开展各级干部干事对账,探索优秀领导干部晋级工作,10人得到晋级;全年调整干部262人,其中提拔72人;921名市管领导干部中,女干部122人,占13.2%。2010年,修订出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对领导干部实行以量化积分为基础的考核办法;开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有4名干部经公开选拔为副局级领导;全年调整干部42人,其中提拔15人;866名市管领导干部中,女干部119人,占13.4%。
  2011年,探索建立市管领导干部职位说明书制度,换届前实施领导干部任职意向登记,建立干部调配信息系统;竞争性选拔干部,推出2个镇党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职位(面向到村工作的大学生)、4个副局级职位。
  干部管理和培养
  1988年4月,县、区、乡(镇)机关中102名青年干部到村任职;9月实施满负荷工作法,机关干部缩编近30%;对1987年以前冤假错案查漏补缺,处理历史遗留问题14件,审理解放前党龄、伍龄(干部编制人员参加工作时间)更改14件,解决历史老案7件;纠正冤假错案干部职工74户,134人在城镇落户,511户840人就地由农村户口转为居民户口;解决1205人因冤假错案工资偏低干部的工资补救,清理冤假错案档案;解决259名地下党脱党人员的党籍问题,核定解决农村、城镇地下党员生活困难补助;审批和更改561名干部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党龄;至1991年,复查干部党龄、伍龄和地下党历史遗留问题63件。1989年,考察215名招聘干部,其中202人续订、10人缓订、3人解聘。1990年7—9月,236名领导干部组成106个考察组,考察1312名股所级干部,调整不称职的161人;12月,32名乡(镇)聘用干部录用为国家干部。1991年3月,选派30名机关干部到区、乡(镇)挂职锻炼;9月,整顿思想作风,对26名犯严重错误的干部作出限期改正的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对249名干部进行重点帮教;从村干部中招聘8名乡(镇)干部,安排16名大中专毕业生到镇(乡)工作,34名招聘干部转为国家行政干部。1995年,57个市级机关聘任中层干部423人,落聘160人,新进中层职务114人,内部换岗81人。1996年、1997年,市级机关和镇(乡)全面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833名干部过渡为公务员。1997年12月,实施新任领导干部试用制、行政首长助理制、中层干部聘任制。1998年10月、11月,开展“一清双聘”工作,清理市级机关和镇机关、部门自聘人员1340人,在镇机关实行中层干部、一般干部聘用制。1999年,选拔18名村级书记进镇机关工作;6月,推行一般干部聘用制,全市571个事业单位聘用事业干部1.17万人。2001年,推行镇机关干部专职驻村制,全省推广慈溪镇干部“联村八法”(镇村干部双向选择制、联村干部任前公示制、联村干部去向制、镇村干部联合办公制、联村工作公开制、处理矛盾结报制、联企联户制、工作考核制)。2001—2003年,选派市、镇(街道)机关232名干部到158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班子软弱村、社会矛盾复杂和规模较大村任职。2008年,抽调30名干部指导村民委员会选举,200余名干部指导旧城改造和拆迁,选派4名干部支援四川青川县灾后重建;出台《中共慈溪市委组织部新闻通报制度》,首次召开组织工作新闻通报会。2009年,选派部分单位中层业务骨干、后备干部86人到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帮助工作;选派10名干部到上级部门和市信访局挂职锻炼。2010年,选派127名机关干部到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帮助工作;2月,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浙江慈溪经济开发区)改名为“宁波杭州湾新区”,明确为宁波市管理,任职的慈溪市管干部由宁波杭州湾新区管理。2011年,选派123名机关干部到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帮助工作。
  1989年,市人事局举办高等专业证书教学班,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2个专业,学制均2年,共有学员630人。2001年9月,委托浙江大学开办为期1年的年轻干部进修班,选送30名大学本科学历的年轻干部到浙江大学单独组班学习。2003年10—12月,慈溪首批20名后备干部在德国迪兴摹公益公司科隆培训点学习,选送10名年轻干部进行考研培训和研究生学历进修。2004年,选送16名机关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高校研究所全日制2~3年学习和在职参加上海同济大学MBA学习进修班;10月、11月,选调25名中青年党政干部赴澳大利亚参加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培训。2005年10月、11月,18名中青年干部赴德国、法国学习培训。2006年,建成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层终端接收站点468个,覆盖全市20个镇(街道)和杭州湾新区的297个行政村、46个社区;开通市级教育服务中心平台,用于发布本地特色教学资源,启用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启动远程教育骨干队伍培训,开设慈溪市干部党员学习网;建立以指导性教学计划为基础的弹性学分制,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6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行培训专业化、多元化。2007年,委托宁波电大慈溪学院开设农村行政管理和农业经济管理2个专业,招收村级后备干部111人,实行定向培训、定岗锻炼、定人带班;选派一批党政机关骨干到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培训。2009年,选送91名中青年干部参加能力素质提升班,举办4期科学发展观专题轮训,选送20名优势企业总裁赴新加坡参加现代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2010年,选派一批党政机关干部到复旦大学参加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培训,与安徽宁国县联合举办1期专题培训班,选送20名镇(街道)党政正职领导干部赴新加坡参加新型城市化专题培训。2011年,组织49名干部举办第十四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分5批选派党政干部赴北京大学开展执政能力专题培训,赴西南政法大学开展社会稳定专题培训,赴复旦大学开展新闻实务、宏观经济、城市管理等专题培训;分3批选送党政干部和村书记共59人赴台湾参加产业升级专题培训、赴泰国参加现代农业专题培训、赴韩国参加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干部培训进修另见本章第四节)
  1988—2004年,先后有江西萍乡市,湖北武汉市,内蒙古赤峰市,浙江丽水地区、金华市、岱山县、宁波市人大和贵州雷山县等共计59名干部到慈溪市机关和镇挂职锻炼。1992—2007年,全市有17名局、镇级领导干部先后到浙江丽水、浙江奉化、新疆、贵州、江苏和交通部等县市和单位挂职锻炼;140名机关干部到市纪委、市信访局等综合部门和市重点工程项目、旧城改造单位及企业挂职锻炼。2010年,选派10名年轻干部到上级部门、丽水青田和市信访局挂职锻炼。2011年,选派9名年轻干部到市级综合部门、信访部门挂职锻炼。
  第四节 老干部党校
  老干部工作
  1988年,全市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373人,至2011年,尚有183人。
  政治待遇1988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分东、中、西片对部分离休干部进行春节慰问。1989—2011年,市委、市政府或四套班子负责人在每年春节等重大节日节庆之际,分批或集中走访慰问离休干部和副县(市)级以上退休干部。1990年,行政十八级工资待遇的86名离休干部在阅读文件、听报告等方面享受县处级政治待遇。市委老干部局在老干部活动中心设立老干部阅文室,向离休干部提供相应的文件资料。1991年7月,市委老干部局举办离休干部第一期政治理论学习班,享受地厅级和县处级待遇的100余名离休干部参加学习培训。
  1992年7月,市委老干部局组织8名离休干部及其家属参观城区面貌、峙山公园和宗汉锦纶厂、冶金厂。1993—2011年,市每年组织离休于部代表参观市重点工程、重大项目,考察工农业生产等。每次市党代会、市人代会、市政协会议、市委全体(扩大)会议邀请副县(市)级以上离退休干部参加或列席会议。2010年7月,市委老干部局在全市离退休干部中开展以“五好”(支部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组织设置好、活动开展好、群众反映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每2年考核评定一批“五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2007—2011年,市委每年通过集中或双向视频形式向全市离休干部及副局级以上退休干部和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通报工作。
  生活待遇2000年,提高部分离休干部的生活待遇,对未达到副处级的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给予享受副处级生活待遇:对未达到副科级的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给予享受副科级生活待遇。2009年,提高部分离休干部的医疗待遇,61名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享受副司局级医疗待遇。
  经费。1990年,提高离休干部交通费标准:厅局级由每月15元提高至30元,县处级由每月10元提高至20元,县处级以下由每月6元提高至12元。1998年,企业离休干部各项离休经费实行统筹。1999年7月,调整离休干部通信费补贴标准,调整后县处级离休干部按每人每月50元标准发放,正副局长级离休干部按每人每月45元标准发放,其他离休干部按每人每月40元标准发放。1999年9月,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护理费由每月100元提高至150元,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且年龄70岁以上的离休干部护理费由每月100元提高至120元。2001年,调整部分离休干部通信费补贴标准,调整后,享受副地厅级待遇的离休干部通信费每月120元;调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护理费,由每月80元提高至120元。2003年,事业离休干部各项离休经费实行统筹。2004年,调整离休干部去世后一次性抚恤金,企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去世后一次性抚恤金标准调整为:因公牺牲的按40个月的离休金计发,因病或非因公死亡的按20个月的离休金计发。2006年,市委、市政府对离休干部实行住房货币补贴,对县处级或抗日战争离休干部按100平方米标准补差,其他离休干部按90平方米标准补差。2006年、2008年两次工资改革,提高离休干部生活补贴,调整后将原有各项津补贴合并为生活补贴,人均增资超过每月5000元。2008年,抗日战争前期的离休干部护理费每月650元,抗日战争后期的离休干部护理费每月580元,解放战争时期的离休干部护理费每月500元,对85周岁以上离休干部发放每月900元的高龄护理费。2011年始,提高离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和扩大发放范围,抗日战争前期的离休干部生活补贴由原每人每年增发一个半月的基本离休费提高到每人每年增发两个半月的基本离休费,抗日战争后期的离休干部生活补贴由原每人每年增发一个月的基本离休费提高到每人每年增发两个月的基本离休费,解放战争时期的离休干部每年增发一个月的基本离休费作为生活补贴。
  医疗。1999年,全市340余名离休干部和副县(市)级以上退休干部进行健康检查。2002—2011年,每年组织离休干部和副县(市)级以上退休干部进行健康检查。2000年,全市离休干部和副县(市)级以上退休干部分3批进行健康疗养。2002—2011年,每年组织全市离休干部和副县(市)级以上退休干部进行健康疗养。每次疗养期间,均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前往疗养地慰问看望。2008年,在5家市级医院开设离休干部接诊办公室,开通离休干部就医绿色通道,成立接诊专家组,定期开展上门随访服务,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向老干部提供全程陪导、专家预约、床位预订等服务。2010年,提高离休干部住院床位费报销标准,享受副司局级医疗待遇的离休干部住院床位费报销标准调整为不超过每天80元,其他离休干部住院床位费报销标准调整为不超过每天60元。
  2011年,离休干部住院床位费报销标准调整为每天不超过100元,增补离休干部用药目录,增加部分中成药补充用药,把离休干部就医开展的医疗设备检查发生的各类胶片(包括复制片)、图文报告等费用全额列入报销范围,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疫苗等疫苗费用全额纳入支付范围。
  党校工作
  市委党校创建于1950年,基本任务为轮训培训党内干部。1993年,为培训党外干部及个体私营企业干部需要,增挂“市干部学校”牌子,与市委党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体制。2002年,校址从大新路214号迁至文二路158号。2003年,干部学校更名为“行政学院”。2004年,增挂“市社会主义学院”牌子,实行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和市社会主义学院“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管理体制。2005年,建成并开通慈溪市委党校网站。2011年,设有办公室、教育科、行政科3个职能科室,教职员工24人。
  干部培训1988年,举办6期培训班,学员368人。1997年,市委颁发《1997—2000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规定干部教育内容分政治理论、专业知识、技能文化3项,每年对市管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不少于10天。1998年,组织部、市委党校举办农村干部中专班、农村干部岗位培训。2003年,建成中央党校远程教育C级站及校园局域网。2004年始,开展镇(街道)和市级机关中层及以下干部综合素质菜单式培训;培训以加强业务和能力为重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和市级机关部门主要领导授课,采取定期、定额与自主选择、预约报名相结合方式,每期安排参加培训人数200人左右,至2005年,举办菜单式培训6期。2011年,举办主体班次30期,学员3652人;调训班24期,学员5625人;计划外办班200期,学员2万余人;继续开展市管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培训及慈溪干部网上学院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专题培训。
  1988—2011年,举办干部教育培训349期,学员4.78万人;举办调训班次133期,学员近1.80万人;计划外办班1598期,学员近16万人;培训内容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文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四大至十七大精神、党章知识、政治及经济理论、市管领导干部菜单式培训、执政能力、党风党纪廉政建设、公务员初任培训、党政干部工业知识、现代农业知识、司法调解、监察工作、纪检工作、企业党务、党外人士读书班、团干部工作、老龄工作、妇女工作、经济管理、村干部工作、统战工作、新农村建设、新型城市化建设专题、基层维稳专题等。
  函授教育1989年,成立省委党校刊授中专慈溪辅导站,招收2届刊授中专学员,由省委党校刊授中专学校颁发毕业文凭。1993年,设立中央党校函授教育慈溪辅导站,招收函授大专班学员。1995年,举办学制1年的村干部半脱产中专班2班,招收学员100名。1996年举办村干部函授中专班2届,共招收学员655名,学制2年。1997年9月,全省县级首个村干部大专函授班开学,75名村干部通过考试被录取入学。1999年始,招收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班学员。至2005年共招收7届本科和13届大专函授学员。2006—2010年,在读函授学员1247人,其中本科学员586人,毕业253人;大专学员661人(含宁波市委党校农村管理大专班学员264人),毕业446人(含宁波市委党校农村管理大专班毕业生213人)。
  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党校注重科研工作。至2011年,全校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447篇,其中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专题交流入选119篇;完成省级以上课题4项;省以上发表或交流论文获奖5篇;参与编写公开出版的辅导教材2套。2011年为市委宣传部编写宣传资料3篇,和市委组织部联合编写《镇(街道)领导干部工作指南》,参与市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复旦大学合作的“慈溪移民与海堤文化”课题研究。
  对外宣讲2006年始,学校组织对外宣讲活动。2006年,宣讲110场次,听课党员干部群众3万余人。2007年,对外宣讲120余场次,听课党员干部群众3万余人次;从9月份始,每隔半月以手机短信形式发一条理论短信给市级机关及镇(街道)的领导班子成员。2008年,对外宣讲100余场次,听课党员干部群众2万余人次。2009—2011年,市委讲师团、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宣讲团、党员集中轮训宣讲团、市女子学院母亲素养工程讲师团、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全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宣讲团、市百场文明礼仪大巡讲讲师团、宁波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宁波市党校系统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慈溪市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等对外宣讲数百场次,听课党员干部群众4万余人次。1位教师被评为省级优秀宣讲员。2006—2011年,对外宣讲700余场次,听课党员干部群众12.10万人次。
  参与社会力量办学利用党校办学条件,参与社会力量办学。1994年9月,创办求实职业高中,至2000年共招收职高学生6届,对缓解市高中段教育资源紧张起一定作用。1997—1999年,开办青年文化补习学校,为高考落榜青年提供复习和升学机会。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