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编 中国共产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006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七编 中国共产党
分类号: D22
页数: 78
页码: 1279-13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机构、重要决策、重大活动、纪检监察、组织工作、宣传教育、统一战线工作等发展概况。
关键词: 慈溪市 中国共产党 组织

内容

本编目录
  第一章 组织机构/ 1283
  第一节 中共慈溪市代表大会/ 1283
  第二节 中共慈溪市委员会及常委会/ 1286
  第三节 中共慈溪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及常委会/ 1290
  第四节 中共慈溪市委工作机构/ 1292
  第五节 中共慈溪市委下属组织及基层委员会/ 1293
  第二章 重要决策 重大活动/ 1295
  第一节 重要决策/ 1295
  第二节 重大活动/ 1311
  第三章 纪检监察/ 1314
  第一节 党风廉政建设/ 1314
  第二节 违纪违法案件查处/ 1318
  第三节 纠风与监察/ 1321
  第四章 组织工作/ 1326
  第一节 党员队伍/ 1326
  第二节 组织建设/ 1331
  第三节 干部队伍建设/ 1334
  第四节 老干部 党校/ 1337
  第五章 宣传教育/ 1340
  第一节 理论学习/ 1340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 1342
  第三节 新闻舆论管理 对外宣传/ 1346
  第六章 统一战线工作/ 1349
  第一节 多党合作/ 1349
  第二节 统战团体及人士工作/ 1351
  第三节 统战政策学习宣传/ 1353慈溪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杨贤江的故乡。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开始在进步青年中传播,为中共地方组织的建立准备思想和组织基础。大革命时期,境内建立第一个中共支部——民国15年(1926)5月成立中共坎镇支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先后成立中共慈溪县委员会、中共三北特别委员会,并一度建立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三北地方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民国30年5月,开始创立三北抗日根据地。民国31年7月,在宓家成立中共浙东区委员会,三北抗日根据地后发展为浙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抗战胜利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之后,三北党组织活动转入地下。民国36年,三北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上海分局“关于开展游击战争,争取迅速打开局面,建立敌后第二战场坚强堡垒”①的指示,找回一批隐蔽在上海的党员干部,重建地方党组织与地方武装,开展建立浙东游击根据地的斗争。次年,建立中共慈镇县东区、西区、姚东区工作委员会及区武工队,浙东游击区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南方8个革命游击区之一。
  1949年5月24日,慈溪解放;6月,建立中共慈溪县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与各区委等基层组织,是年全县有党员157人。1956年5月,召开中共慈溪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慈溪县第一届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时全县有党员4684人。1967年5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县委,不久被造反组织冲垮。1968年11月,再次成立县革命委员会。1969年9月,成立中共慈溪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县级党和政府的各个职能,由县革命委员会“四大组”(办事组、政工组、生产指挥组、人民保卫组)取代。1970年10月,恢复中共慈溪县委员会并召开中共慈溪县第四次代表大会。至1987年,全县有党员3.61万人,共召开7次党的代表大会。中共慈溪县委在各个历史时期贯彻执行上级党委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全县人民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中,不断探索,其中虽经“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挫折,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依然取得较大成绩;特别是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各级党组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1988年后,中共慈溪市委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在组织、宣传、纪律检查、统一战线等各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全市有5个街道党工委,21个镇(局)党委,50个市级机关部门党组;全市有党员6.58万人。
  1988—2011年,中共慈溪市委历经第七届至第十二届。历届市委坚持实行经济、文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
  ①中共慈溪市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及人民团体的关系;坚持从慈溪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经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慈溪的伟大实践。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77.1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43万元,分别是1987年的56.23倍、50.29倍,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发展由植棉为主的农业大县成为杭州湾南翼新兴的工业强市;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交通网络由相对落后的次要节点成为沪杭甬“金三角”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由背靠三北滩涂的滨海县城成为宁波大都市北部中心和北接大上海的重要门户;人民生活由自给自足的温饱型走向祥和富足的小康型。中共慈溪市委是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发展慈溪经济和社会事业、巩固社会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根本保证。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一节 中共慈溪市代表大会
  代表选举和构成
  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慈溪市代表大会代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和中国共产党慈溪市委员会(简称“市委”)部署,按照选举程序选举产生。选举先划分选举单位,代表预备人选经选举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反复酝酿,召开党委会或支委会讨论决定,再由各选举单位分别召开中共组织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或党员大会,采用无记名投票和差额选举的办法产生代表。代表要求由不同层次、不同界别的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并有一定数量的妇女代表。
  中共慈溪市第八届至第十二届代表选举
  代表大会
  1988年初,为中共慈溪县第七次代表大会(1984年5月16—21日举行)任期,县委书记陈仲方,副书记谢建邦、胡永先,常委王惠民、俞月珍、吴桂英、叶沛芳、周信浩、岑初申。至1990年5月新一届代表大会召开前,上级党委调任谢建邦为市委书记,徐杏先任市委副书记,潘志东、陈炳水任市委常委。陈仲方、谢建邦、吴桂英、周信浩等先后调离。
  1988—2011年,举行中共慈溪市第八次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每次大会均听取审议市委书记代表上届市委作的工作报告,听取审议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市纪委”)工作报告,并作出相应决议。每次代表大会均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和市纪委委员。其间,召开2次中共慈溪市代表会议,选举出席中共宁波市第九次和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慈溪市代表大会均在市人民大会堂召开。
  第八次代表大会1990年5月7—12日举行。出席代表429人,列席29人,特邀9人。大会主题: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把慈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慈溪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9人、候补委员4人、市纪委委员15人。八届一次全会选举范文浩、胡永先、徐杏先、王惠民、叶沛芳、岑初申、潘志东、陈炳水为市委常务委员会委员(简称“常委”),选举范文浩为市委书记,胡永先、徐杏先为副书记。
  此届期间,上级党委任命汤黎路为书记,王惠民、张文、叶沛芳为副书记,虞一为、高裕昌、胡惠强、费志军、鲍金木为常委。徐杏先、王惠民、岑初申、潘志东、范文浩等先后调离。
  第九次代表大会1993年2月16—20日举行。出席代表448人,列席55人。大会主题:把握机遇,加快步伐,努力实现慈溪经济和社会发展新腾飞。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慈溪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9人、候补委员3人、市纪委委员15人。九届一次全会选举汤黎路、胡永先、张文、叶沛芳、高裕昌、陈炳水、胡惠强、费志军、鲍金木为常委,选举汤黎路为书记,胡永先、张文、叶沛芳为副书记。
  此届期间,上级党委任命王思哲为书记,高裕昌、胡惠强、王勇、徐明夫为副书记,柴利能、伍厚群、胡谟敦、余海大、黄建钧、王志成、蒋善平、王勇、徐明夫、顾文俊为常委。胡永先、陈炳水、费志军、叶沛芳、汤黎路、高裕昌、伍厚群、张文等先后调离。
  第十次代表大会1998年1月16—19日举行。出席代表461人,列席59人。大会主题:高举旗帜,务实开拓,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而奋斗。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慈溪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8人、候补委员3人、市纪委委员15人。十届一次全会选举王思哲、王勇、徐明夫、胡惠强、胡谟敦、余海大、王志成、柴利能、黄建钧、顾文俊、蒋善平为常委,选举王思哲为书记,王勇、徐明夫、胡惠强为副书记。
  1999年3月31日,召开中共慈溪市代表会议。参加会议代表189人。会议选举出席中共宁波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60人。
  此届期间,上级党委先后任命王勇、徐明夫为书记,黄建钧、洪嘉祥、顾文俊、陈安平为副书记,陈安平、徐尔元、谢济建(挂职)、劳可军、陈仲朝、姚海华、洪嘉祥、潘奇峰、周健、周波、李兴达、过露华、杨胜隽为常委。王思哲、余海大、柴利能、蒋善平、王勇、胡谟敦、劳可军、陈仲朝等先后调离。
  第十一次代表大会2003年1月16—19日举行。出席代表435人,列席44人,邀请17人。大会主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主动迎接大桥经济时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慈溪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29人、候补委员5人、市纪委委员15人。十一届一次全会选举徐明夫、洪嘉祥、黄建钧、顾文俊、陈安平、潘奇峰、过露华、姚海华、周健、周波、李兴达、杨胜隽为常委,选举徐明夫为书记,洪嘉祥、黄建钧、顾文俊、陈安平为副书记。
  2004年3月20日,召开中共慈溪市代表会议。参加会议代表207人。会议选举出席中共宁波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74人。
  此届期间,上级党委任命洪嘉祥为书记,孙国平(挂职)、杨胜隽、王霞惠、薛维海、徐华江、周健为副书记,孙国平(挂职)、华红、王霞惠、胡立明、江美冬、薛维海、徐华江、周忠贤、陶尧土、卞银江、施大年、张建人为常委。陈安平、顾文俊、潘奇峰、姚海华、徐明夫、薛维海、杨胜隽、过露华、周波、孙国平、王霞惠等先后调离。
  第十二次代表大会2007年1月21—24日举行。出席代表460人,列席60人。大会主题:全面创新发展模式,深入推进科学发展,为建设效益和谐新慈溪而努力奋斗。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慈溪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38人、候补委员7人、市纪委委员25人。十二届一次全会选举洪嘉祥、徐华江、周健、李兴达、华红、胡立明、周忠贤、陶尧土、卞银江、施大年、张建人、江美冬为常委,选举洪嘉祥为书记,徐华江、周健为副书记。
  大会还选举产生出席中共宁波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61人。
  至2011年,上级党委任命徐华江为书记,高庆丰(兼)、李兴达、施惠芳、杨勇为副书记,孙百南、杨慧芳、王利顺(挂职)、李寒颖(挂职)、朱法传、袁金祥(挂职)、王金国为常委。胡立明、周健、周忠贤、王利顺、李寒颖、江美冬、杨慧芳、卞银江、洪嘉祥等先后调离。
  第二节 中共慈溪市委员会及常委会
  市委及常委会组成
  1988年,中共慈溪县委员会有委员29人,候补委员6人;常务委员会委员9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1990—2007年,中共慈溪市历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慈溪市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会,历届一次市委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简称“常委会”)和书记、副书记。历届市委及常委会组成情况为: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9人、候补委员4人;常委8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届内上级任命书记1人、副书记3人、常委5人,调离5人。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9人、候补委员3人;常委9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3人;届内上级任命书记1人、副书记4人、常委10人,调离8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8人、候补委员3人;常委11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3人;届内上级任命书记2人、副书记4人、常委13人,调离8人。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29人、候补委员5人;常委12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4人;届内上级任命书记1人、副书记6人、常委12人,调离11人。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38人、候补委员7人;常委12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至2011年,上级任命书记1人、副书记4人、常委7人,调离9人。
  市委全体会议
  中共慈溪市委员会为中共慈溪组织的领导机构,市委全体会议(简称“全委会”)一般每年至少召开2次,遇有重要事情可随时召开。会议由市委常委会召集并主持,必须有2/3以上的委员到会方能举行。必要时可召开全体扩大会议。会议主要内容为传达贯彻上级党组织重要指示和决定,通报、决定、部署全市性工作,讨论、研究需要由全委会决策的重大事项。
  第七届全体(扩大)会议1988年1月至1990年4月,第七届市(县)委召开全体(扩大)会议11次。会议主要议题有:加强自身建设,强调抓好外向型经济,农村改革,企业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研究部署“两手抓”(一手抓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手抓思想政治领导)及稳定经济、稳定政策、稳定市场、稳定人心、稳定社会工作。
  第八届全体(扩大)会议1990年5月至1993年2月,第八届市委召开全体(扩大)会议11次。会议主要议题有:修订市委工作规则,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加快发展全市经济,确定工农业总产值翻四番目标,规划实施提前2年实现“八五”计划经济指标等。
  第九届全体(扩大)会议1993年2月至1998年1月,第九届市委召开全体(扩大)会议14次。会议主要议题有: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反腐败斗争,“九五”计划实施和2010年远景规划,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再创全市经济发展新业绩,修改市委工作规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等。
  第十届全体(扩大)会议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第十届市委召开全体(扩大)会议17次。会议主要议题有:市委自身建设和议事规则,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时间,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五”计划实施,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
  第十一届全体(扩大)会议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第十一届市委召开全体(扩大)会议11次。会议主要议题有:学习贯彻“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重要思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大桥经济新发展,加快发展模式转型,城乡一体发展,可持续发展,平安慈溪建设,坚持“两手抓”等。
  第十二届全体(扩大)会议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第十二届市委召开全体(扩大)会议11次。会议主要议题有: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加快新型城市化,实施五大发展策略(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协调发展、民本发展),推进效益和谐新慈溪建设,人才文化软实力建设,改革创新推进文化发展繁荣,人才强市战略,执政力建设,中心城区改造更新,市委“十二五”规划建议,召开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建议等。
  市委常委会会议
  市委常务委员会,处理全委会的日常工作。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有关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建设,安全稳定和改革开放等重要事项,或作出决定、提出意见,或向全委会、代表大会
  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07页。提出建议。2004年2月前,市委常委会会议分别在浒山镇水门路市政府会议室、招待所、慈溪国际大酒店会议室召开,之后在市行政中心市委会议室或东附楼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市委书记主持。
  第七届市(县)委常委会会议1988年1月至1990年5月,第七届常委会召开会议160次。会议先后研究制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若干政策,机关试行满负荷工作法试点意见,撤县设市后有关机构调整事宜,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若干政策,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廉政建设,村民委员会依法换届,海涂开发,公费医疗实施办法,棉粮挂钩政策,发展生猪政策,清理党政机关干部建私房等。
  第八届市委常委会会议1990年5月中旬至1993年2月中旬,第八届常委会召开会议111次。会议先后研究计划生育工作,市委、市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制,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企业承包责任制政策,推进企业兼并,搞活国营、市属集体工业企业的若干意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算外资金管理,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工作的规定,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若干意见,企业“社教”(社会主义教育)方案,撤区扩镇并乡工作,火车站选址事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贫困乡镇享受优惠政策,改变土地征用工使用办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乡镇企业完善经营责任制,发展高产优质农业3年规划等。
  第九届市委常委会会议1993年2月下旬至1998年1月中旬,第九届常委会召开会议174次。会议先后研究个体税收政策,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优惠规定,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反腐败斗争工作部署,农村开展中共十四大精神再教育方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市委管理干部个人重大问题报告制度,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工作实施意见,农村党支部建设3年规划,工会、共青团组织在企业、机关设置机构,企业在转制中土地资产管理试行办法,329国道改造工程土地征用及房屋拆迁政策,国有企业职工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国有资产管理试行办法,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办法的调整及完善,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意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曹娥江引水工程初步方案,海涂围垦开发,行政村党组织建设4年规划,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小城镇综合改革,加快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镇乡、市级机关党政领导信访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自营出口、积极利用外资等。
  第十届市委常委会会议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第十届常委会召开会议144次。会议先后研究重点骨干乡镇企业深化改革,深入开展依法治市,国有、城镇集体转制企业党建工作,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农村现代化建设,法庭撤并及实施方案,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建造市行政中心方案,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强政法队伍的实施意见,调整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时间,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镇级行政区划调整,镇(街道)机构改革,干部推荐、任免实行票决制办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等。
  第十一届市委常委会会议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第十一届常委会召开会议74次。会议先后研究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弱势群体帮扶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工业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政策,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土地征用补偿管理办法,“非典”(非典型性肺炎)防治工作,市纪委关于违犯党纪的党员批准权限的规定,经济开发区杭州湾新区体制调整方案,城中村改造,旅游基地建设,调整镇(街道)财政体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5年规划,城乡统筹就业,深化完善政府机构改革,调整观海卫镇古窑浦村的行政区划划归掌起镇管辖,“十一五”规划,CEF/慈溪湿地项目,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周巷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政策意见,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控调处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市领导干部问责实施办法,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
  第十二届市委常委会会议2007年2月至2011年12月,第十二届常委会召开会议111次。会议先后研究市委议事规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桥头堡区块的规划方案,开发区机构升格后工作开展,科技孵化基地建设,建设效益和谐新慈溪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改进机关绩效考核,新一轮开放合作战略决定,加快新型城市化的决定,旧城改造二期工程项目,百村千企结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推进机关内设机构行政审批职能归并,美国HCA公司与慈溪市合资建设慈东医疗中心,新慈溪精神征集提炼,撤县建市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慈东片区规划方案,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新区农村建设管理体制,市、区财政收益分配方案,开发区国土环保管理体系,和谐拆迁,反腐倡廉建设,企业上市扶持政策,慈东片区和浒山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赴青川支援灾区建设,中心城区宜居效益工程,文化商务区建设,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试行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开发区局(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意见,申报宁波市卫星城市试点镇,贯彻落实宁波市委、市政府加快开发建设杭州湾新区重大决策精神相关工作,设立市城南区块改造建设指挥部,发挥市委全委会成员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作用的办法,建立市委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关于不准利用职权、职务影响在商品房购销和租赁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意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设立市委新经济与新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创二代”(第二代创业者)培育工作,市政府机构改革、周巷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工作,开发建设慈东滨海区,城市森林公园规划,举办中国(慈溪)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节等。
  第三节 中共慈溪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及常委会
  中共慈溪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任期与中共慈溪市委员会相同。1993年3月26日,市纪委和市监察局合署办公,行使纪检、监察工作职能,由1名纪委副书记兼任市监察局局长。市监察局属市政府序列。市纪委及常委会组成
  1988年,中共慈溪县纪委有委员15人,常委5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至2011年,中共慈溪市历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慈溪市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历届第一次纪委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常委会和书记、副书记。历届纪委及常委会组成情况如下:第八届纪委委员15人,常委5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1人。第九届纪委委员15人,常委6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3人。第十届纪委委员15人,常委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第十一届纪委委员15人,常委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第十二届纪委委员25人,常委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
  市纪委全委会
  1987年5月,县纪委七届一次全委会选出县纪委常委5人,俞月珍为书记,蔡大灿、楼元清为副书记。1989年1月至1990年2月召开市纪委全委会3次。
  1990年5月,市纪委八届一次全委会选出市纪委常委5人,潘志东为书记,胡惠强为副书记。9月,召开市纪委八届二次全会,通报全市党风廉政建设情况。1991年,市纪委召开八届四次全委会,讨论通过拟向中共慈溪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交的纪委工作报告。
  1993年2月,市纪委九届一次全委会选出市纪委常委6人,胡惠强为书记,楼元清、翁伏山、林汉音为副书记。1996年1月,召开市纪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学习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
  1998年1月,市纪委十届一次全委会选出市纪委常委7人,顾文俊为书记,周逢良、陈国权为副书记。
  2003年1月,市纪委十一届一次全委会选出市纪委常委7人,顾文俊为书记,陈国权、胡敏华为副书记。2005年2月,召开市纪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中共慈溪市纪委议事规则》。
  2007年1月,市纪委十二届一次全委会选出市纪委常委7人,周忠贤为书记,华平、范伟明为副书记。市纪委十二届二次至六次5次全体(扩大)会议,市劳动保障局、市卫生局、市公建中心、市教育局、市环保局、市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市公安局、市水利局、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市贸易粮食局、市文化商务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市规划局、市外经贸局、市现代农业开发区管委会等负责人先后向全会报告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市纪委常委会会议
  市纪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由市纪委副书记主持,主要研究讨论立案、案件审理情况和研究部署市纪委重要事项。市(县)第七届纪委于1988年1月至1990年4月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32次;其中1988年3月常委会会议决定建立中共慈溪县纪委常委会党风责任制。市第八届纪委于1990年5月至1993年2月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62次。市第九届纪委于1993年2月至1998年1月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94次。市第十届纪委于1998年2月至2003年1月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99次。市第十一届纪委于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83次。市第十二届纪委于2007年2月至2011年12月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106次。
  第四节 中共慈溪市委工作机构
  市委工作部门
  1988年初,中共慈溪县委设有工作机构10个:办公室、办公室机要科、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农村工作部、政法委员会、老干部局、县级机关党委;5月,撤销农村工作部;6月,建立政策研究室、政法领导小组,撤销政法委员会;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慈溪县建制,设立慈溪市,县委所属机构均改为市委所属机构。
  1990年6月,市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改称“市委对台工作办公室”;7月,撤销市委政法领导小组,复建市委政法委员会。
  1996年6月,根据《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慈溪市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市委工作机构进行改革调整:市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市保密局)、市委机要科挂靠市委办公室,市委老干部局挂靠市委组织部,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挂“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市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牌子,市级机关党委改称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机构调整后市委设工作部门7个: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政策研究室、政法委员会(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2001年12月,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市县乡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慈溪市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市委工作机构再次进行改革调整:保留政策研究室,挂“农村工作办公室”牌子;台湾工作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至2003年3月单列,归口市政府)与统一战线工作部合署办公;保留老干部局,由组织部管理;办公室挂“市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市保密局)”牌子;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为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也是市委、市政府主管机构编制工作的机构,与人事局合署办公。调整后市委设作机构8个: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内设办公室、信访室、纪检监察室、案件审理室、执法监察室、党风廉政建设室、宣传教育调研室)、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政法委员会(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与市委政法委员会合署办公)、政策研究室、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2011年9月,根据《宁波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慈溪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市委工作机构进行改革调整: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单独设置,列党委机构序列。至2011年12月,市委有9个工作机构。
  市委事业单位
  1988年初,市委所属事业单位2个: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和党校。
  1991年1月,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改称“党史研究室”;6月,《慈溪报》复刊,归口市委宣传部。1996年6月,党史研究室、市档案局(档案馆)为市委办公室管理的事业单位;党校仍为市委管理的事业单位。2002年4月,党史研究室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为市委办公室管理的事业单位;党校、市档案局(档案馆)、慈溪日报社为市委管理的直属事业单位。2004年3月,慈溪日报社划归《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主管。2010年11月,市委党史研究办公室更名为“市委党史研究室”(简称“市委党研室”)。
  2011年,市委有党校、市档案局(档案馆)2个直属事业单位。
  第五节 中共慈溪市委下属组织及基层委员会
  中共慈溪市委下属组织为市级机关部门直属单位党组党委,基层委员会为派出机构区委、街道党的工作委员会(简称“党工委”)、市直机关党工委、慈东滨海区开发建设党工委、各镇(乡)党委。
  市级机关部门党组党委
  1988年初,中共慈溪县委在县级机关部门分别建有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县政府党组、政协慈溪县委员会党组和县级机关部门党组,共计31个。县级机关部门建有党委23个,分别为:县公安局、县劳动局、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县物资局、县交通局、县工业公司、县二轻工业总公司、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县水利局、县农林局、县水产局、县商业局、县粮食局、县教育委员会、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人民武装部(1988年划归地方管理,属宁波军分区和慈溪县委双重领导)、县邮政局、县医药公司、县盐业公司、县供电局、县供销联社、县二商总公司;10月撤县设市后,改称市级机关部门党组、党委。
  此后,随机构变动市级机关部门党组党委作相应变动。至2008年,市级机关部门设有市人大、市政府、政协慈溪市委员会等34个党组和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发展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等22个党委。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撤销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市广播电视台、市旧城改造办公室、市财政局(市地方税务局)、市农业机械化服务总站、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人事局7个党组;因机构改革,撤销市经济发展局、市贸易粮食局、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市交通局、市建设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6个党委;成立市财政局(市地方税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6个党委;新建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市鸣鹤风景区开发建设办公室、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市城南改造建设指挥部、市旧城改造办公室(市景观大道综合改造工程指挥部)、市农业机械化管理站、市白沙(三洞桥)区块改造建设指挥部、市新潮塘区块改造建设指挥部、市新兴产业集群区、市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招商局、市社会科学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3个党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宁波市垂直管理调整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共新增14个党组。
  至2011年,市级机关部门设有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政协慈溪市委员会等50个党组和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地方税务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卫生局、市国土资源局、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慈溪分局、市供销联社、市盐业公司、市邮政局、市电信局、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市农村合作银行21个党委。
  市委派出机构
  1988年初,县委派出机构有龙山、观城、逍林、浒山、横河、长河、庵东、周巷8个中共区委,至1992年5月在撤区扩镇并乡中撤销。2001年10月建立浒山、宗汉、坎墩3个中共街道工作委员会(简称“街道党工委”)。
  2005年12月建立中共宁波市委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浙江慈溪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至2008年,为慈溪市委代管的宁波市委派出机构。2010年建立中共宁波市委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工作委员会,为宁波市委派出机构。
  2006年7月建立市委派出机构中共慈东工业区工作委员会。2011年9月撤销中共慈东工业区工作委员会,成立中共慈溪市慈东滨海区开发建设工作委员会。2008年7月调整部分行政区域,中共浒山街道工作委员会分建为浒山、白沙路、古塘3个街道党工委。至2011年,全市设5个街道党工委。
  镇乡党委
  1988年初,慈溪有65个中共镇乡委员会,其中镇党委15个、乡党委50个。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全市并建为21个镇、2个乡,设23个镇乡党委(镇乡设置详见第一编《建置境域区划》第二章第一节)。1994年2月,田央乡撤乡建三北镇,乡党委改名“三北镇党委”。1997年11月,小安乡撤乡建杭州湾镇,乡党委改名“杭州湾镇党委”。2001年10月,撤销师桥、观城、鸣鹤3镇党委,合并建立观海卫镇党委;撤销周巷、杭州湾镇党委,合并建立新的周巷镇党委;撤销浒山、宗汉、坎墩3镇党委。2008年7月,撤销三北、范市2镇党委,并入新的龙山镇党委。2010年4月始,庵东镇党委由中共宁波市委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工作委员会代管。
  至2011年,全市设15个镇党委。
  第二章 重要决策重大活动
  第一节 重要决策
  1988—2011年,中共慈溪市委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作出事关慈溪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的重要决策,发挥中共慈溪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和推动慈溪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市委重视决策过程,建立决策机制: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一般由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决定,必要时提交全体(扩大)会议或党的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坚持决策民主化;建立政策研究室,推行决策调研座谈活动,广泛征求意见,有的咨询决策参谋机构,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基础工作,实现决策科学化;实施决策提出、拟订方案、听取意见、集体决策等决策程序;建立决策发布、督促检查、反馈总结等制度,做到决策规范化。决策通过市委文件形式发布,文件文号1988—2000年主要有“市委”“市委干”等,2001—2011年主要有“慈党”“慈党发”“慈干任”等,部分市委文件以市委与市政府联合文件形式行文。1988年,以“县委”文号发文41份,以“市委”文号发文17份;1989—2000年,以“市委”文号发文709份;2001—2011年,以“慈党”文号发文598份。
  2011年,市委共发文件172份,其中“慈党”文号34份,“慈党发”文号107份,“慈干任”文号31份。2确立区域发展目标
  区域发展目标具有多向性、层次性,主要为社会发展目标、城市发展目标。
  区域发展目标一般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规划)为主提出五年和中长期发展纲要(简称“纲要”)。1988—2011年,慈溪作出并实施“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纲要,在政府组织制定、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通过前,市委分别在1987年4月、1991年7月、1995年12月、2000年12月、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召开全体(扩大)会议,作出专门决议,就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内容、主要措施等提出建议,每次建议的主要内容体现在纲要中。城市发展目标一般包含在社会发展目标中,同时制定市域发展、城市发展等专项规划,在城市发展目标确定过程中发挥统领作用,组织调研,召开会议,提出意见,把握大局。1989年9月,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扩大)会议审议通过《慈溪市1989—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建设社会稳定、环境优美、文明富庶、多功能、开放型的城乡一体新型城市的目标,并成为1991年12月通过的《慈溪市“八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的指导思想。1992年12月,市委八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以撤区扩镇并乡为契机,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中等城市。1993年2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主要奋斗目标,争取提前5年建成小康市,并为把慈溪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等城市打下基础。1994年12月,市委九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要求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大局,力争到20世纪末初步建成城乡一体化中等城市,构建由中心城市、小城市、重点城镇、一般集镇、重点村庄有机组合的、用现代化交通通信网络联结起来的组团式城市体系。1995年12月,市委九届九次全会(扩大)会议审议通过《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00年初步形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五级城市体系框架和现代化城市格局,提高慈溪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在此基础上,到2010年经济发展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98年1月,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步伐。2000年12月,市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制定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2002年1月,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要求抓住镇级行政区划调整和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中等城市建设步伐,并按照突出内涵提高、适度外延扩张的思路,修订城市总体规划,高起点编制中心城区详细规划。2002年4月,市委、市政府通过的《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确定建设花园式生态城市目标,把杭州湾新区纳入中心城市范围,城市空间实现“东延北扩”。2003年1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以大建设、大开放、大调整、大提高为总抓手,主动迎接大桥经济时代,初步建成宁波大都市北部中心,全力打造长江三角洲南翼特色制造业基地、都市创汇农业基地、休闲旅游基地、现代物流基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2005年12月,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4月,市委、市政府同意《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把慈溪市定位为全国知名的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经济节点区域,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余慈地区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1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效益和谐新慈溪,全面创新发展模式,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协调发展、民本发展五大发展,力争实现综合实力从全省前列向全国前列跨越、市域经济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跨越、人居环境从基本舒适到宜居宜业跨越、社会建设从总体有序向内在和谐跨越、人民生活从初步富裕向全面小康跨越的五大跨越,建设成一个以人为本、充满活力、文明诚信、不同群体和睦相处的和谐家园。
  2010年12月,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中共慈溪市委关于制定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市化为引领,以富民强市、文明和谐为根本目的,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打造现代中等城市、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建设富裕文明、绿色生态、更具活力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制定发展战略
  市委审时度势,立足市情,在不同时期制定实施发展战略,团结和领导全市人民致力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1988年1月,县委提出国有、集体、乡镇、私营“四个轮子一起转”被称为“慈溪模式”的发展战略,该模式成为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齐名的全国7种县域经济模式之一。1989年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第一次外向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外向带动战略,重点发展嫁接型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1992年7月,市委八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把科技工作放在整个经济、社会的先导地位。1992年9月,市委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战略,要求开创经济跳跃式增长的新局面。1993年12月,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1995年7月,市委九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外贸、外资、外经“三外”联动发展战略,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1995年12月,市委九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发展科技教育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1997年12月,市委提出实施外贸启蒙战略,之后连续4年举行开放型经济千人大会。2000年12月,市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加速实施城市化战略、增强区域对外竞争力战略、“科教强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要求抢占发展新高地,赢得发展新优势。2001年12月,市委提出“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2004年2月,市委提出大力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面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2007年1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工业立市”“三产兴市”“‘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稳市”和“开放强市”四大战略,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2007年7月,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决定,把慈溪建设成为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市,争取到2011年城市化总体水平超过65%。2009年7月,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着眼强化增长支撑、抢占转型先机,把杭州湾开发区、高端休闲健身服务区、慈东工业区、现代农业园区、鸣鹤风景区五大现代产业板块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来抓。2010年2月,市委出台《关于推进观海卫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卫星城市的决定》;同年7月,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中共慈溪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改造更新的决定》,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发展战略实施。
  2011年1月,市委作出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力争在“十二五”时期,深入开展省级生态市和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创建成省级生态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指标力争达到国家级生态市标准;同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十二五”时期中心城区改造更新重点片区重大项目开发实施规划及前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改造更新;5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开发建设慈溪市新兴产业集群区(高科技园区)的决定》,力争成为环杭州湾新兴产业的示范区、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高地、高新科技优质人才的聚集区和新型开发管理体制的试验田;8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开发建设慈东滨海区的决定》,并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意见》,按照重点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大平台的总体要求,确定慈东滨海区的功能定位,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新型城市化、产业化、信息化、生态化融合,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宁波市海洋经济重点突破区。
  发展经济建设
  市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协调发展理念,重视依靠科技力量,推动慈溪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农村1988—2011年连续24年,市(县)委以一号文件指导“三农”工作,坚持以工促农、以城统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1988年1月,县委把深化农村改革放在首位,重点完善双层经营(集体经营和农户承包经营)体制,提高农业竞争力,并在次年1月将胜北乡列为创汇农业试点乡。1992年1月,市委八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拓宽、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实行生财、聚财、理财一起抓,并于1996年10月、1997年2月、1999年4月、2000年9月、2003年1月、2006年2月、2007年9月、2009年12月先后8次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振兴村级集体经济。1993年3月,市委同意制定《慈溪市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三年规划》,决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确定“稳粮、缩棉、扩蔬(果)”发展思路;12月贯彻中央决定精神,在原定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逐步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1996年1月,按照农业走向集约型、外向型、城郊型的总体要求,探索促进农业发展新思路,市委确定农业发展要走“移棉”(南棉北移)、适度扩粮、种(植)养(殖)并举、用地造地结合、农业产业化、装备设施现代化的路子。1998年1月,市委同意《关于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力求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1999年3月,市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慈溪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确定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实施步骤,力争到2003年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2001年1月,市委决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外向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2002年12月,市委、市政府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2003年3月,市委提出打造都市创汇农业基地,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改造,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2004年2月,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市委决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农民转产就业工程、村居环境建设工程、农村社会保障工程和基层基础强化工程5个强农工程。2006年2月,市委同意实施《慈溪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2006—2010)》,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探索慈溪特色的新农村建设。2010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全面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围绕率先进入城乡全面融合和基本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新阶段目标,大力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中心镇发展和农村社区建设;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培育建设中心村的若干意见》,启动中心村建设。
  2011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做好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步伐,为“十二五”时期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和建设绿色生态、宜业乐居的一流幸福家园打下坚实基础。
  工业经济坚持以工业发展为主导,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1988年1月,县委七届二次全会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发展慈溪工业的重点,做到紧中求稳、紧中求活、紧中求发展,使工业生产保持适度增长。1989年4月,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围绕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发展工业经济。1990年7月,针对工业生产滑坡局面,市委决定实施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横向联营扩门路、技术进步打基础、强化管理增效益的发展对策,引导工业生产走出低谷。1992年1月,市委八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工业经济要努力实现由大发展向大提高的战略转变,重点提高产品质量、企业效益、人员素质。1993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六不限”“六个坚持”:即不限经济成分,不限发展比例,不限经济领域,不限组织形式,不限从业人员,凡无明文规定禁止、限制的一律放开;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坚持多轮齐驱发展的路子,坚持引导、扶持、管理、服务的方针,坚持平等竞争的原则,坚持按劳按资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政策法规,坚持依法经营、勤劳致富。1994年12月,市委九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将培植区域竞争优势作为工业发展方向,重点为推进规模效益工程、优化行业结构、发展个私工业和提高企业素质。1998年12月,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工业经济以调整结构为重点,围绕确立比较优势,构筑产业高地,做好扩大规模优势、提升层次优势文章,有效应对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7月,市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要求突出工业经济主体地位,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增强工业经济梯队优势。2002年1月,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围绕“质量兴市”,重点抓好加大技改投入、整合特色园区、培植规模企业、提升产品质量。2003年7月,市委提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长江三角洲),推进工业经济新一轮大发展。2004年1月,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坚定不移实施大建设、大开发、大调整、大提高,围绕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创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打响家电之都、轻纺基地、轴承王国等产业集群品牌,提高慈溪制造的知名度。2005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慈溪市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前,使慈溪制造业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制造业体系,加快慈溪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提升慈溪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在长三角中的重要地位,形成以技术创新型、资源生态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格局;7月,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加快发展模式转型,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统筹协调发展。2007年7月,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贯彻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精神,提出走工业效益型发展的路子,重点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培育、产业结构创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2008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企业上市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快优势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步伐,推动企业上市;7月,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制订实施工业效益倍增计划及行动纲要,以企业联合上市、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品牌标准知识产权战略为重点,推进工业在经济规模、科技投入、竞争能力、综合效益4方面的效益倍增。2009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力争工业转型升级走在全省前列。
  2010年9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建设效益和谐新慈溪。
  第三产业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第三产业。1988年1月,县委七届二次全会决定加快商品领域流通步伐,继续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主渠道作用,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农民组织进入流通领域。1992年7月,市委八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根据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精神,规划部署第三产业发展,重点为房地产、信息服务、科技咨询、旅游业等;9月,市委决定成立市第三产业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若干意见》。1993年2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第三产业要作为先导加速崛起,主要发展商贸流通、邮电通信、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及房地产等产业,逐步完善城乡综合服务体系。1993年12月,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把市场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更加主动地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主要建设市工业品批发市场、周巷副食品批发市场二期、金元文玩商城、慈溪大厦、国贸大厦等重点项目。1998年1月,市第十次党代会强调按照产业化、社会化、现代化要求,以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经贸为重点,放手发展第三产业,构筑符合现代化中等城市要求的市场体系、商品流通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中心城区、周巷片、观海卫片三大商贸圈。2000年10月,市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要求调快“三产”,以城市化为依托,以发展服务业为重点。2003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休闲旅游基地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文明、舒适、生态、绿色的休闲旅游胜地建设。2007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争取“三产兴市”。2008年6月,市委决定加快城区“退二进三”(退二产用地为三产用地)工作,将部分中心城区传统工业地块改造成第三产业用地。2009年7月,市委成立杭州湾国际商务健身高端服务业业态区开发建设统筹领导小组,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板块,把桥头堡区块建成为引领余姚慈溪,联动宁波,服务大上海的特色鲜明、辐射有力的杭州湾现代服务休闲区和地标新城。
  2011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确立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创意产业、现代商贸业、休闲旅游业、文化体育产业、家庭服务业、公共服务业九大行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基本形成“一中心、三片区、多点支撑”的服务业新格局,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观海卫、周巷、龙山3镇为重点,其他镇多点发展的格局。
  外向型经济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战略任务,持续推动对外贸易发展,不断提高外向度。1988年1月,县委建立外向型经济领导小组,重点与国外、港澳台地区开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业务;2月,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我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若干规定》。1989年4月,市委提出2年内消灭“三资”(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空白区、出口创汇空白乡。1990年6月,市委同意组建市外商投资事务管理局,作为引进和管理外资的职能部门。1992年5月,市委决定在浒山镇东北设立慈溪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外向型经济,推进经济主体转移;7月,市委提出“四轮联动、四面出击、三外齐跃、三产并举”,重点做好全方位、高档次、增力度、育人才、超常规,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12月,市委要求全面实施外向型经济翻番工程,推动全市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明确凡“三资”企业累计达到15家或年出口交货值超过5000万元的镇乡建立外经贸服务机构。1994年12月,市委九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继续推进主体外移,发挥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作用,推动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2000年7月,市委提出以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做好“以优引外、以外引外”文章。2001年1月,市委同意组建市农产品专业外贸公司,将对外开放拓展到农业领域,引导外资投向农业基础建设和农田改造、滩涂围垦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2002年2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利用外资的决定》,改组市招商中心,将市经济开发区作为利用外资的主阵地,把观海卫镇、周巷镇的工业园区列为全市利用外资的重点园区。2003年1月,市委决定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立健全反倾销、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等预警应对机制,发挥商会、贸促会和行业协会作用,指导企业应对贸易壁垒。2005年6月,市委同意在杭州湾新区内设慈溪出口加工区。2007年6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实施开放强市战略扩大开放合作的决定》,把全方位开放合作的理念贯穿到各个领域,把全方位开放合作的任务落实到各条战线。2008年12月,市委建议以开展开放招商年活动为契机,全面开展大规模招商引资,实施慈商回归工程,引导海外、市外慈溪籍人士回乡兴办高层次产业,实现慈溪人经济与慈溪经济的提升发展。
  2011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成立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招商引资工作。
  科技与人才实施“科技兴市”“科教兴市”“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1990年1月,市委七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强调要引导企业真正走技术进步的路子,重视新产品开发,使更多产品达到全省或全国先进水平。1991年1月,市委八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把科技兴农重点放在棉、粮、油新品种的引进、选育、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应用上,把科技促工重点放在调整产品结构、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和对产品质量有重要作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上。1993年2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今后5年要大力推进科技教育事业,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科技、重视教育的气候。1994年7月,市委提出尽快制订出“科技兴市”三年实施规划,重视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手发展民营科技机构,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专利商品化。1995年7月,市委九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要求推进争创全国科技先进县(市)活动,加强“科教兴市”基础工作。1999年12月,市委提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孵化基地。2002年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业外向水平的若干意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发展设施农业,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推行主导农产品标准化和安全体系建设。2003年1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把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任务;6月,市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协工作的意见》;7月,市委提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目标,力争跻身全国科普先进县(市)行列。2005年8月,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强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供给,在发展支撑上更多地转到依靠技术进步、人力资源素质提高上来。2006年3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发展模式转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争取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到2015年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高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素质人才集聚地,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2007年1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品牌、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三大战略,大力构筑技术创新、科技应用推广服务、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三大体系,大力抓好杭州湾新区高科技孵化中心、科技创业园区和职教基地三大创新载体建设。2008年7月,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化人才科技支撑作用。2010年9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力争到2015年,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国家县域经济信息化城市、省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高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地,在创新投入、创新应用、创新成效、创新环境等方面居国内县级领先水平。
  2011年6月,市委、市政府印发《慈溪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关于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充分发挥人才支撑和引领作用的若干意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
  推进改革开放
  市委坚持改革开放,以改革激发活力,促进发展,不断提高开放程度。
  经济体制改革1988年后,慈溪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区域经济发展。1988年1月,县委七届二次全会要求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上,农村改革以加强村级建设,完善和发展农村合作制为主要内容;企业改革重点放在完善企业经营体制上,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7月,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在周巷镇建立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若干意见》,明确周巷镇在规定权限内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措施,成为全县改革开放的示范区;9月,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推行股份制,搞好租赁制,辅以兼并、拍卖等手段,实行“两权”(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11月,县委七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慈溪县委关于企业实行企业股份制的暂行规定》,明确全县不论何种所有制企业均可实行股份制。1991年1月,市委将渔业责任制完善和村级财务清理整顿作为农村改革重点。1992年12月,市委八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不能落后,允许试,带头搞,有成效的,就要尽快在面上推广。1993年12月,市委、市政府批转乡镇企业管理局《关于加快乡镇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若干意见的报告》,要求实施以明晰产权为核心、以推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为基本形式的改革,加速与市场经济新体制接轨。1994年12月,市委要求抓好市属国有、大集体工商企业和乡镇企业改革,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1995年12月,市委要求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公司制改造、乡镇企业转制规范完善,中小企业放活搞活和镇(乡)村集体资产管理改革。1997年7月开始,市委连续几年提出要加快改革,把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求1997年国有中小型企业转制面达到50%以上。1998年,基本完成国有城镇集体、重点骨干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规范灵活的企业运行机制。1999年,全面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重点逐步转到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2000年,重点做好企业资本经营和上市基础性工作,引导上规模的私营企业突破家族制,加快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公司化、管理方式科学化方向发展。2003年2月,市委出台《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重新构建运作体系。2004年1月,市委决定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领域,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和民间资本。2007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意见》,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2008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7月,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加强对金融单位考核,千方百计争取放贷规模和授信额度的稳定提高,适度收窄贷款利率上浮区间,抓紧筹建村镇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的政策支持。2009年7月,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深化改革开放决策部署,着力推进保增长抓转型的体制改革,突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导向,进一步推进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帮扶企业减负增效,支持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等体制机制改革。
  2010年7月,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继续抓好以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为重点的经济领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金融、水务等资源要素配置改革,结合落实国务院“新36条”和省、宁波市相关要求,在激活民间投资、鼓励民资进入新农村建设、中心城区改造更新和基础产业等领域进行积极探索。
  政治体制改革根据中央部署和慈溪实际,积极审慎开展政企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等改革。1988年1月,县委七届二次全会提出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审慎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抓好党政分开和政府机构职能转变。1992年5月,市委八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要求强化乡镇政权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部署撤区扩镇并乡工作,重点是扩镇;12月,市委提出有突破、走小步思路,结合机构改革,决定允许机关干部保留编制,采取下派、借用、组织工作小组等形式,直接到企业工作。1993年12月,按照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率要求,市委同意实施镇乡机构改革。1999年12月,市委决定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2000年7月,市委要求各镇推进行政村撤并工作。2001年7月,市委确定开展党政机构改革和镇级行政区划调整工作。2003年7月,推进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市委要求年内基本完成事业单位转制任务,全面完成行政性转变体制单位的改组扫尾工作。2004年1月,市委决定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实施第三轮审批制度改革。2005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慈溪市深化完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规范政府部门职能。12月,市委要求推进镇级内设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完善功能,提高基层政权执政能力。2007年12月,市委出台《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机关内设机构行政审批职能归并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2008年7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创新中心城区街道管理体制的意见》,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街道政府职能转型。2009年2月,市委、市政府批准同意并转发市人事局《关于推进市级部门行政管理权限向龙山镇延伸下放的意见》,全面推进龙山镇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增强镇级政府统筹调控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6月,市委、市政府同意印发《关于贯彻做好宁波市扩权强县(市)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扩权事项自2009年6月1日始运行,扩权事项共计310项涉及29个部门;7月,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围绕扩权强镇建城,加快市级部门职权延伸下放,拟订实施中心镇扩大审批权限的指导性意见;8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广播电视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政策环境,把慈溪广电建设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充满活力的现代传媒集团,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力争用5年时间,使市广播电视事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县(市、区)级先进水平。2010年7月,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县级行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和企业职能分离、管办分离,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10月,市委出台《关于开展乡镇党委换届公推直选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长河镇开展乡镇党委换届公推直选试点工作。
  2011年8月,市委、市政府印发《慈溪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市政府设置工作部门27个,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组织实施。
  综合配套改革实施社会领域等配套改革,提高社会事业开放程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步子。1990年5月,市第八次党代会要求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1992年7月,市委提出实施周巷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部署金融、财政、土地使用、房地产开发、劳动人事、教育卫生等配套改革。1993年12月,市委决定推进财税、金融、外贸、计划、投资、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逐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衔接。1994年7月,市委要求加强财政、税收、金融等领域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995年7月,市委要求加快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引进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加快发展信托租赁业、证券业和融资业。1996年12月,市委要求完善全市公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健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推进再就业工程和医疗保障制度等。1998年7月,市委决定加快推进小城镇综合体制改革,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聚,不断提高小城镇经济辐射能力和城镇化水平。1999年12月,市委要求实现城镇养老、失业保险全覆盖,基本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1年7月,市委要求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稳步推进医疗机构产权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2003年1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要求5年内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2007年7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慈溪体制竞争力,为建设效益和谐新慈溪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体制保障,努力以改革的领先造就发展的率先。2008年1月,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完善新区综合管理服务职能、探索街道管理体制和城管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水务体制改革和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12月,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以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为基本目标,以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福利为核心,以转换农民居住方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为重点,着力推进“三集中三置换”(工业向产业区块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以承包地置换城镇社保、以农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努力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009年8月,市委、市政府同意印发《关于在中心城区和龙山镇开展农业户口人员“农转非”试点的若干意见》,通过“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在全市逐步建立有利于促进城镇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拥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享受同等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待遇,为实现城乡户籍一元化打好基础;9月,市委、市政府经宁波市委、宁波市政府批复同意印发《慈溪市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明确第一阶段(2009年)为重点突破阶段、第二阶段(2010年)为全面推进阶段、第三阶段(2011年)为完善提高阶段,同时市委、市政府建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局,负责日常工作。2010年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前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7月,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深化国家药物制度试点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的提速发展和城乡均衡;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实施意见》,力争在2012年形成全市范围内较为完善配套的社会管理体系。
  2011年7月,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3个中心镇(龙山镇、观海卫镇和逍林镇)和中心城区改造区块推进农转非,从根本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发展。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改革等,提高经济领域、民主政治、社会事务的开放程度,营造经济活跃、政治开明、社会进步的局面。
  维护社会稳定
  市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不断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全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市委建立政法委员会,加强维护社会稳定。1988年1月,县委要求保持思想稳定、经济稳定作为全年工作的前提。1989年4月,针对一些地区出现的动乱现象,市委决定制定突发事件处置措施和办法,引导党员群众自觉维护社会稳定,依法严厉打击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7月,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市委强调要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推广周巷镇群防群治经验,做好安全保卫责任制落实。1990年9月,市委决定建立和健全城乡基层治保、调解组织,层层落实治安调解责任制,把综合治理工作落实到基层。1992年7月,针对社会治安中的突出问题,市委决定把社会治安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尽早实现以镇乡为单位建立公安派出所。1993年12月,市委确定把社会治安好坏作为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各镇乡派出所与综治办合署办公,要求着力抓好解除劳教人员帮教、外来人口管理等工作。1994年7月,市委要求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一件大事抓好,建立健全三级防范体系。1997年7月,市委要求推进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社会不稳定因素分析排查制度和处置突发性事件预案,强化和规范外来人口综合管理,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把严打、严防、严管、严治有机结合起来。1999年7月,市委要求落实信访工作“一把手”(主要领导)工程,加强信访信息收集和排摸,对一些重大问题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有效减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把握信访工作主动权。2000年6月,市委、市政府同意印发《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信访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改进市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落实领导包案制度,建立后备干部与信访干部双向挂职锻炼制度。2003年7月,市委要求深人开展严打整治,实施中心城区网络化治安和重点部位电子监控,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治安问题。2004年1月,市委提出围绕“平安慈溪”建设,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集中开展社会治安大会战,深化领导干部经常性下访接待和调处制度;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的若干意见》,切实维护大建设大发展时期的社会政治稳定;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完善基层治安防范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建立镇(街道)社区保安大队,与综治办合署办公;村(社区)设保安分队(暂住人口管理站)。由镇(街道)综治办统一协调派出所、保安大队和保安分队,着力推进打、防、控一体化建设。2005年12月,市委要求把“平安慈溪”建设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见成效的实事工作,力争进入省首批平安县市行列。建立镇级综治中心,把网络延伸到村(社区)和企业,逐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体系和机制。2007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党政领导每月信访接待日制度,镇(街道)和信访量大的市级部门领导接待群众每周不少于1次,市党政领导每年不少于1次到联系镇(街道)开展下访约访;建立市级领导和责任单位领导双包案制度,每年确定一批信访问题包案调处。2008年12月,市委要求深化“平安慈溪”创建,严格落实信访稳定工作责任制,健全领导干部大接访长效机制,完善预警防范调处等工作机制,重视防范化解企业债务、劳动纠纷、金融风险、环境污染等经济领域引发的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09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争取到2010年底全市现代化和谐社区建成率达到90%以上。2011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推动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推动民主政治
  市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重视人大、政协工作,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动员和带领民主党派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共同推进慈溪建设。
  1988年1月,县委强调民主建设是经常性工作,重点建立党政领导接待制度、民主自治制度等。1989年1月,市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政协作用的若干规定》,支持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11月,市委分别批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一九九〇年市、乡(镇)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意见的报告》和统战部《关于建立慈溪市海外联谊会的请示》;12月,市委发出《关于公布慈溪市工商业联合会第四届执委、常委选举结果的通知》。1991年,市委发文同意建立市文艺界联合会党组。1992年1月,市委要求建立健全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与人大、政协工作专门委员会的对口联系制度;5月,发出《中共慈溪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的通知》。1993年2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强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和台务政策,更好地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1994年7月,出台《中共慈溪市委关于依法治市的决定》,着手制订“依法治市”规划。1996年1月,市委要求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妥善处理宗教事务,同时维护社会稳定。1998年1月,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政协、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群团组织的领导,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企事业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在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中推动民主政治建设。2000年5月,市委、市政府同意印发《中共慈溪市委办、市府办关于健全市委市政府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交友联系制度的意见》。2001年1月,市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2002年4月,市委批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组织市人大代表评议市交通局行政执法工作及市交通局局长履行职责情况的报告》;6月,市委批转《政协慈溪市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实施办法》;7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力争到2005年培育15个以上宁波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和80个以上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推动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2003年1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2004年11月,市委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决定》,要求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2005年7月,市委出台《关于市级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与民主党派市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联系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强对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联系,加强对工青妇组织的领导,发挥好工青妇组织的作用。2006年2月,出台《中共慈溪市委关于进一步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的若干意见》;6月,市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重视推进政治文明。2007年7月,市委出台《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为建设效益和谐新慈溪凝聚力量的实施意见》,要求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2008年4月,市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充分发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职能作用,促进司法公正。2009年、2010年,市委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完善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意见》《关于加强基层统战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统战组织的职能和作用。
  2011年,市委、市政府就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加强全市民族工作提出意见。
  加强党的建设
  市委在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宣传理论、统一战线、政法军事、党员队伍等各方面作出相关的决议、决定,提出实施的意见,始终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走在时代前列。市委建立直属机关委员会,加强机关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1988年4月,县委出台《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端正党风的若干规定》,要求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选派102名机关中青年干部下村任职,时间2年;11月,市委决定开展形势教育,把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1990年2月,市委决定机关干部每年要以工作组或蹲点调查的形式下基层1个月以上,并抽调168名干部组成23个工作组下乡。1990年5月,市委八届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慈溪市委、慈溪市政府关于加强自身思想作风建设的决定》,对新班子自身思想作风建设提出要求。1991年1月,市委决定成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重点。1992年2月,市委决定举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研讨会,366名领导干部分3批参加;12月,市委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重点确立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全党抓中心、合力保中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1993年12月,市委明确要求各级党政组织领导要转轨变型,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1994年6月,市委决定建立党风廉政教育谈话制度;12月,市委决定限期调整村支书,强化行政村富民书记队伍建设,注重在二、三产业的农村党员和乡镇企业人才中选拔干部。1996年1月,市委提出全面推进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点实施形象工程、世纪工程、堡垒工程和反腐工程。2000年10月,市委出台《慈溪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三年规划(2000—2002年)》,提出建立健全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基层组织。2001年1月,市委出台《关于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重视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02年9月,市委决定在全市机关干部中组织开展一次作风建设专题教育活动,提高机关干部整体素质。2003年1月,市委十一届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慈溪市委关于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的决定》,加强思想组织和执政能力建设。2005年2月,市委出台《关于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广大党员在慈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08年12月,市委要求扎实开展“服务品质提升年”活动。2009年3月,市委决定用1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党员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同月,出台《中国共产党慈溪市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施细则(试行)》《关于试行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意见》,探索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8月,市委出台《关于开展巡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进一步加强对各地各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2010年3月,市委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5月,市委出台《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长效机制;10月,市委出台《关于开展乡镇党委换届公推直选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扩大党内民主。2011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以拉高标杆、率先发展再出发,增加激情、创业创新再奋发为主要内容,着力推进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服务大提效、发展大跨越,努力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6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12年初步建立全面覆盖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1988—2011年,市委在慈溪城市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民生建设等方面作出相应决定,提出重要意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第二节 重大活动
  1988—2011年,中共慈溪市委根据上级党委部署或慈溪实际开展系列活动,主要重大活动有解放思想活动、农村教育活动、学习与读书活动、爱国爱乡活动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市委组织开展系列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重在统一思想,促进发展。1988年5月,县委召开全县生产力标准理论学习会,决定在全县开展生产力标准学习讨论活动,至9月结束。1989年5月,市委决定举行区乡(镇)书记国防教育培训班,专题讨论研究“两手抓”(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整顿)问题。1992年5月,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为指针,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慈溪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1994年9月,市委决定开展以“解放思想立大志,奋力开拓创大业”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2002年4月,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以“争做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城市”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建设大讨论活动,历时3个月。2003年3月,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抢抓发展机遇、再创新的辉煌”大讨论活动,实现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的目标。2006年5月,市委决定从5月中旬开始,集中3个月左右时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①大讨论,形成真善美的价值导向。2008年,开展“我为效益和谐新慈溪建设做什么”大讨论,召开专题讨论会339个,撰写讨论体会文章121篇,征集创业新点子156个。2011年,开展“拉高标杆、创业创新解放思想”大讨论,再次激发创业创新的热情。
  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活动
  市委多次组织开展农村教育活动,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1988年11月,市委决定下派290名机关干部赴农村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进驻57个乡(镇),至次年2月结束。1989年10月,市委出台《关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通知》,选择在择浦乡开展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试点,至春节前结束;广泛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形势教育。1991年9月和次年1月,市委分别决定在农村、企业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期均为2个月。1993年10月,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以改革和发展为主题的农村党的十四大精神再教育活动。1994年10月,市委决定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为主题,在全市农村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活动。1996年2月,市委决定在国有、集体企业开展形势教育,历时1个月。1998年10月,市委决定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12月,决定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1999年5月,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2000年4月,市委决定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历时8个月。2001年1月,市委决定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2003年,市委决定在全市抽调730名干部,组成工作组,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集中教育阶段,深入农村、街道(社区)、企业指导帮助开展主题教育活动;9月,市委决定在市、镇(街道)机关中开展“艰苦奋斗、勤政为民”主题教育活动,历时2个月。2005年2月,市委决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市级党政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城区基层和镇(街道)机关、农村和部分党政机关3批进行,每批半年左右时间。2006年5月,市委决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部署“明荣辱是非、倡文明风尚、迎大桥时代”主题教育实践活动。2008年,以开展“高举旗帜推进科学发展、创新创业实现效益和谐”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为期半年。2009年,市委开展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是年3月,市委决定用1年左右时间,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在全市党员队伍中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2011年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和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理论学习详见本编第五章)
  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用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页。学习先进与学习读书活动
  市委经常开展学习先进活动,增强党员先进性意识。1989年8月,市委作出《在全市开展向沈明国、方跃尧同志学习的决定》,弘扬舍己救人、拾金不昧的精神。1990年1月,市委批转宣传部《关于在全市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报告》,决定在全市开展向雷锋学习活动,确定每年3月1—7日为全市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周。1995年5月,市委组织开展学习孔繁森精神活动。2000年6月,市委同意印发《市委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向张建昌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12月,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陆永康同志学习的决定》,引导基层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9月,市委举行张祖安先进事迹报告会,弘扬扶贫帮困精神。2003年10月,市委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习郑培民同志活动的通知》,要求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2007年2月,市委作出《关于向马家富同志学习的决定》,倡导基层干部在建设效益和谐新慈溪中建功立业。2008年8月,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茅理翔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引导广大企业经营者创新创业。2011年4月,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陈长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学习先进参见第四十编《精神文明建设》第二章第二节)
  市委经常组织开展学习读书活动,提升干部理论修养和执政能力。1990年1月,市委批转宣传部《关于一九九〇年全市党政干部开展理论学习的报告》,决定在全市开展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活动。2005年7月,市委印发《关于市委常委会加强理论学习的意见》,完善集中学习、读书会(理论务虚会)等学习制度。2011年8月,市委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的意见》。(学习读书活动另见本编第五章第一节)
  爱国爱乡活动
  市委组织开展爱国爱乡活动,激励干部群众奋发向上,团结进取。1988年7月,县委决定每年的8月1—7日为国防教育周。1989年5月,市委举行慈溪解放40周年纪念大会。1992年6月,市委举办中共浙东区委成立暨纪念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建50周年活动。1993年12月,市委决定12月19—26日为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周开展纪念活动。1995年4月,市委举办杨贤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1995年9月,市委召开各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举行横河战斗纪念碑立碑仪式。2004年6月,市委决定在8月举行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2007年8月,市委举行马宗汉英勇就义100周年纪念活动。2009年3月,市委同意转发市委宣传部《关于2009年慈溪市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之年,以爱国爱乡为教育主题,进一步宣传和弘扬新慈溪精神,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7月,市委同意转发市委宣传部《关于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工作方案》,在全社会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
  2011年3月,市委部署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鼓舞全市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每年清明节,组织烈士陵园扫墓活动,祭奠烈士,激励斗志。
  第三章 纪检监察
  第一节 党风廉政建设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1993年,全市以副局(镇)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对照中央制定的“廉洁自律五条规定”进行自查自纠,市级领导成员8人退缴礼金礼券计1310元,市管干部57人退缴礼金礼券计7158元。市级领导主动上缴礼金1.04万元,上缴礼品折价1万余元。1994年4月,市委制定《关于建立市委管理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试行)》。1995年4月,市纪委、市监察局会同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干部公费学开汽车的通知》,要求每个党政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规定,不得用公费学开汽车。1996年7月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制度;12月,制定细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则。1997年实施对新建和装修办公楼的专项清理,全市有12个单位停建、缓建办公楼5.02万平方米,取消豪华装修37项,节约资金1800万元;有44人次登记上缴礼品价值9.05万元,其中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34人次;对违反党政干部住房规定的33套住宅,追缴房款12.10万元,收回住房7套;同时,全市清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移动电话1360部,收缴折价处理款134万元;开除党籍1人。1998年,市纪委制订出台《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实施办法》,报告对象为全市机关、镇党政班子成员及其他市管干部、国有企业和基层站所负责人。1999年实施市委《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细则》,5名市管干部受到纪律责任追究。2000年3月建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581账户”,全年上缴款计5.90万元,领导干部礼品上缴折合6.60万元。2001年,市纪委制订出台《慈溪市党政机关干部外出考察开会管理暂行规定》,全年共制止13批230人次无实质性意义的异地开会和以考察为名的公费国内旅游活动安排,取消12批28名领导干部无实质内容的因公出国(境)安排;建立健全市纪委、市委组织部联席会议制度和提拔任用干部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度,加强对干部提拔任用工作的监督。2002年建立干部住房档案,加强对干部住房情况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并对新提任市管干部进行廉政谈话;在宗汉、周巷、掌起等镇(街道)试点基础上,出台《慈溪市村级公务零招待试行办法》;为纠正镇(街道)干部走读现象,出台《建立健全“住读”制度进一步转变镇(街道)机关干部作风的意见》。2003年开展住房普查清理工作,对24名市管干部、13名一般干部职工违反住房规定进行处理,共清退住房7套,面积450平方米;按市场价补缴房款6套,金额32.90万元;没收并作价处理私房11户,计面积2773平方米,金额35万元。2004年开展对违规购买商业保险、借欠公款和兼职从业3项清理,退还用公款为干部职工购买商业保险490.07万元,清理党政干部拖欠公款177万元,对58名党政领导干部在49家企业所兼任的91个职位按政策进行处理。2005年,共有309名市管干部向组织报告购车、购房、出国境等个人重大事项;组织4个检查组监督检查机关公务用车管理落实情况并通报全市。2006年按照中央和上级《关于进一步严肃纪律加强津贴补贴发放管理的通知》,市纪委、市监察局会同财政、人事、审计等部门对各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收入发放情况开展2次专项检查督促,使镇(街道)滥发津贴补贴势头得到控制。2007年,在学习贯彻《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中,全市20个镇(街道)和市级部门通过专题会议、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逐条进行对照自查。2008年推进机关公务用车改革,20个镇(街道)和61个市级部门实施车改,涉改人员3901人,涉改车辆472辆,共计上缴车辆317辆,其中拍卖250辆,拍卖款项1665.31万元。2009年制定出台《行政村党员和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试行)》,对行政村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廉洁奉公、公共财物管理使用4个方面提出24条要求。2010年制定出台《关于重申严禁党员和干部参与赌博的通知》《关于不准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在商品房交易和租赁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意见》,深入治理党员干部参与赌博、以房牟利问题。
  2011年制定《干部下村(社区)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禁止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非法集资、高利借贷行为的若干规定》,明确干部下村(社区)廉洁自律“五不准”规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非法集资、高利借贷行为“六禁止”要求。
  党风廉政宣传教育
  1988年,对全市党员干部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采用3种形式:运用正反典型进行教育;利用电视录像《警戒》《警钟》在84个播放点进行播放教育,受教育党员干部1.20万人次;组织在1个区公开讨论挪用党费错误的案例,在部分市级机关、区乡的100余名党员干部中公开讨论违反物价纪律的案例。1989年,市纪委、市检察院和市级机关党委联合举办一特大受贿案赃物展览,组织市级机关干部和部分区镇乡及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进行参观,受教育4400人次。1990年组织全市共产党员开展党纪知识专题教育活动,运用电视录像片、展览、上党课、编写党课教材以及通报6个正反典型进行教育。1991年,对全市3.29万名基层党员进行遵纪情况的书面自我测评,对市、区、乡(镇)三级行政脱产干部和市属企事业单位的50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党纪知识书面考试。1993年,利用党校、广播、黑板报、宣传窗、录像等宣传阵地进行党风廉政教育,镇乡及市级机关各部门共播放录像106次,观看人数2.10万人次。1994年,市纪委、市监察局开展2项专项教育:会同市委组织、宣传部门举办惩腐倡廉演讲活动22次;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禁赌专项教育。1995年6月,按照省纪委《关于印发县属乡科级领导和基层站所负责人廉洁自律十条规定》,开展为期3个月的廉洁自律专题教育活动,使全市730余名市管干部和230名基层站所、164名国有企业负责人接受系统教育。1997年6月组织开展《党纪处分条例》学习宣传月活动,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下发《纪律处分条例》《廉政准则》6000余册。1998年4月、5月,以召开座谈会、发倡议书、剖析典型案例等形式,抓好领导干部家属延伸教育,动员家属把好家庭廉政关,监督、支持、促进领导干部过好勤政廉洁关,23个镇、32个市级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家属600余人参加廉政座谈会。1999年,市纪委、市监察局机关领导上党风廉政教育课31场次,受教育党员干部3万余人次;在全市领导干部家属中组织开展评选“廉内助”活动,共评选出3名“廉内助”报宁波市纪委。2000年运用典型以案说纪,对全市700余名副局级以上干部进行党性党风教育和廉政教育。2001年建立慈溪廉政网。2002年,以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为重点,开展全市党员干部禁赌专项教育,各级纪检、监察组织查处赌博案件28件;市党风廉政讲师团成员到基层上辅导课156场次,听课党员干部1.40万人次。2003年,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部门组织廉政专题文艺调演,2500余名党员干部观看演出;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读廉文、谈廉政、树形象”为主题的“读书思廉”活动。2004年,在全市机关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中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活动。2005年开展“尊廉憎腐”为主题的校园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浒山街道孙塘社区、周巷镇周西社区等为廉政文化“六进”示范点。2006年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市开展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并下发3450本《学习贯彻党章知识问答》;编印《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手册》,发给全体市管领导干部,每人一册;组织反腐倡廉文艺演出75场次。2007年,市纪委会同团市委、市人民检察院、市广播电视台、慈溪日报社联合举办“扬廉洁之风、创和谐社会”反腐倡廉公益广告设计大赛,编印下发《扬廉洁之风创和谐社会——慈溪市反腐倡廉公益广告作品集》;市纪委会同市人民检察院组织开展“反腐倡廉、共建和谐社会”千人签名活动。2008年开展以送廉政戏曲下乡等内容为主的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送戏6部,观众1.50万人次;在全市开展纪念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活动,收到征文28篇,推荐7篇上报宁波市纪委。2009年,在全市开展“三分钟廉政教育课”活动,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全年累计授课850余次,受教育干部群众3.40万人次;组织开展以“五个一”活动为载体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在全市领导干部中开展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反腐倡廉专题教育活动,邀请中央纪委法规室主任作反腐倡廉形势报告和法规解读;编写《警钟长鸣——慈溪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剖析》,发给党员干部。2010年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发放读本3280余册,开展宣讲38场次,受教育党员干部2700余人次;组织731名市管领导干部参加测试,优秀率98%以上;制定出台《慈溪市构建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组织市四套班子领导和53名新提任市管干部分别赴省、宁波市法纪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
  2011年重点开展换届政治纪律教育和示范警示教育;承办中国(宁波)优秀廉政视频短片展播活动终评会议,市纪委会同慈溪电视台拍摄制作的廉政视频短片《小墙热线——架起社会和谐的桥梁》获得比赛银奖。
  党风廉政制度建设
  1988年7月、8月,县纪委帮助胜西乡党委以“十不”为主要内容进行农村党员党风保证制试点,至年底推广到全市52个乡镇的1310个党支部,党员向党组织提出保证人数1.44万人;市级党政机关有100个党委(党组)制订廉洁规定,部分机关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做到办事公开。1989年,全面推进“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和规定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对实施实行全过程监督)廉政制度建设,全市214个单位制定或重新修订廉政公开的制度和规定,68个区、乡镇和41个市级机关部门建立386名成员参加的廉政工作领导小组,有的还聘请义务监督员、督导员,部分区级部门建立协调小组、监督小组,有的设立公开窗(栏)、监督箱、监督电话、意见簿。全市在农用物资分配、建房用地安排、计划生育指标分配、乡镇财务管理、招工招干、基建工程承包、贷款、减免税收、民办教师转正等方面公开办事结果546次。199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市级领导廉洁自律规定》《关于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保持廉洁自律的规定》,市纪委重新聘请21名特邀纪检监察员,各镇乡和市级机关部门聘请189名义务监督员。1994年5月,建立干部党风廉政教育谈话制度。1996年、1997年,先后制订出台《慈溪市村级政务公开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出国(境)管理的有关规定》,对用公款通过旅游渠道出国境的69人补缴款项57.60万元。1998年,全市794个村按《慈溪市村经济合作社财务公开暂行规定》普遍实行政务财务公开,崇寿、浒山等镇实施村级财务代理制。1998年6月至1999年12月,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的办公用品统一实行政府采购,共招标59次,采购物品1507件,合计招标金额2390万元,节约支出149万元。2001年,市委制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报告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2002年,推行以任务书、建议书和督办通知书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制,促进反腐败各项责任分工落实;10月,制定实施《慈溪市村级公务零招待试行办法》,全年有1/4村招待费支出降幅在40%以上;143个行政事业单位分3批纳入市会计核算中心,实行资金统一结算、工资统一发放、核算统一软件、财务统一监管;对有不良行为的12家建筑企业按《工程建设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制度》分别作出通报批评、罚款或限制参与招投标处罚。2004年,为推进重大项目保廉体系建设,建立市招标中心;推广范市镇实施村级财务季度分析制度做法。2005年,市委制订《慈溪市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方案》,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2006年,市委出台舆论监督、询问和质询等2项党内监督配套制度以及惩防体系责任分解,确定2年构建惩防体系的6方面32项重点工作;8月,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制订出台《慈溪市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实施办法(试行)》,市纪委会同市财政局制订出台《慈溪市财政国库集中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对财政性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2007年,市委制订下发《询问和质询制度实施办法》,对新提任的8位正局级干部进行任前廉政谈话;11月初,对将要提任的市管干部进行党性党风党纪集中培训。2008年3月,市委制订《慈溪市廉情预警机
  制建设实施方案》;9月,市委制订《慈溪市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体系2008—2012年工作方案》;12月,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制定《慈溪市领导干部廉情公示暂行规定(试行)》,至年底有648名市管干部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参加公示。2009年,市委制定《关于开展巡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成立市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制订《部门预算编制管理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办法》《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强化对预算支付和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2010年,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制订出台《关于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加强监督防止和查处拉票行为的通知》《关于严明乡镇党委换届公推直选试点工作纪律的通知》,严肃干部任用方面的纪律要求;相关部门制订《市级财政性建设项目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实施暂行办法》,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在全市所有预算单位试行公务卡制度。
  2011年,市纪委制定《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排查廉政风险点5327个,制定防控措施2723条,完善制度规范265项;制定《慈溪市纪检监察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办法》,组建网络反腐舆情信息员队伍,提高涉腐网络舆情应对水平。
  第二节 违纪违法案件查处
  信访举报
  1988年,共受理信访452件次,属纪检范围330件次,市纪委自办64件,办结63件。1993年,制订年度纪检监察信访岗位责任制,实行镇乡纪委信访目标考核,并制订1993—1995年纪检监察信访总体规划。1994年,镇乡纪委建立信访小组,并确定1名专兼职信访干部。2004年8月,制订实施《纪检监察机关初信初访责任制》,责成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建立和实施6项制度:署名信访举报双向承诺办理制度、领导包片责任制、基层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协调制度、吸收群众代表参与调查信访问题制度、信访办理公示制、信访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制定规范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员信访行为的规定。2009—2011年,落实《浙江省纪检监察机关办理实名举报暂行办法》,建立委、局班子成员“逢6”(每月6日、16日、26日)接访制度,做好国庆60周年、建党90周年、上海“世博会”、省委巡视组驻慈溪期间等重要、敏感时期的信访维稳工作,实名举报工作取得成效。1988—立案查处
  1988年8月,县纪委与县监察局召开首次联席会议,确定案件查处管辖范围、涉及县委管理的党员行政监察对象违纪案件的查处和监督、信访传递、党风政风建设、违纪案件档案管理、联系制度等6项意见。1989年,市纪委通过内部清理工作,对犯有错误的党员作出处理。1992年,建立立案、结案、备案和协审制度。2000年,建立办案协作区制度,解决办案力量不足的矛盾,受到省纪委和宁波市纪委肯定。2001年,立案查办“2·26”(2月26日)镇村建筑工程领域串窝案,涉案金额163.30万元,涉及8个镇的25名党员干部,其中立案查处18人,涉及市管干部8人;对1997年10月至2000年12月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纪律处分决定执行情况进行集中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未按规定扣减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的27个单位、61人督促纠正;此后,每年对处分决定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维护党纪政纪处分严肃性。2003年10月召开13个执纪执法单位联席会议,探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有效方式、方法和措施。2004年,建立案件检查信息库,12月召开15家执纪执法单位联席会议,研讨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方法和措施。2005年12月,市纪委、市监察局等18个单位联合制定《关于加强执纪执法部门办案协作的暂行办法》。2006年,市纪委、市监察局在案件调查中发现,某镇通过虚立项目、虚增工程量套取市财政资金460余万元,即向市委、市政府反映。2007年,市纪委查处1起工程建设领域串窝案,5名党员干部被查处,其中4人涉嫌经济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008年初,市纪委查处1起经济串案,涉及国土、环保、国税、工商等部门及浒山、附海等镇(街道)的10名党员干部,涉案金额40万元,其中涉嫌违法的7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009年,重点查处市农机总站等6个单位8名党员干部受贿串案,涉案金额60余万元,6人被移送司法机关。2010年,重点查处市财税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房管中心等受贿案,总涉案金额近200万元;查处慈溪市希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有关人员职务侵占串窝案,涉案金额40余万元。
  2011年,重点查处市公建中心、市贸易粮食局、市城市管理局有关人员受贿案,其中涉及副局级以上干部2人;市纪委制定《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期满后恢复党员权利工作规程》《关于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受刑事处罚后的处理意见》,试行涉刑案件先行处理模式,运行党纪政纪处分决定执行情况信息平台,规范工作流程。
  第三节 纠风与监察
  纠风治乱
  1988年,开展基层执法、监督、公用事业单位的行业作风整顿,财税系统抓教育,农业银行支行抓办事制度公开试点,供电系统抓办事一条龙。1989年,检查处理13名党员干部低价购买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等高档耐用消费品的不廉行为,其中科局级2人、一般干部9人,补缴差价款7796元。在清理党政干部“三违”(违法、违纪、违规)建私房和清理户粮“农转非”中,对违纪建房的3名党员干部,分别给予严重警告、留党察看纪律处分。对党政干部1989—1992年期间不符合装机条件或未经批准装机的130部电话作出折价归私或拆除处理。1991年,市委、市政府成立市纠风治乱领导小组,对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摊派进行清理整顿,市纪委会同物价、计委等部门,派出368人(次)检查指导,抽查51个市级部门和24个乡镇,共取消“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项目39个,其中收费35项、罚款2项、集资1项、基金1项。另对擅自统一着装问题进行清理整顿,全市涉及24个部门的1289人,特别是对13个扩大范围部门的271人进行全面清理。1992年,全市各镇乡纪委和市级有关部门纪检组与119个企事业单位建立纪检工作联系点,为集体追回经济损失9.70万元。1993年,对全市党政机关所办经济实体进行清理纠正,39个部门兴办的113家企业,被注销14家,137名兼职的党政机关干部限期脱钩。1994年,通过清理旅游渠道公费出国(境)问题,共退缴各种费用9万余元。1994年、1996年,2次清理车辆,对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的36辆超标小汽车分别作出处理,其中变卖23辆,经批准改作接待用车2辆,国有企业的4辆核发使用证,借用企业指标购买的排气量2.5升以下的7辆按规定补办手续。1995—1997年,清理住房工作中,对62名党政干部的68套共计4818.24平方米违规住房进行处理,其中收回33套,按规定补缴差价款35套,收缴补房款80余万元。1996年,通过新闻追踪、明察暗访等形式,开展对印制、发售、使用代币购物券(卡)的专项治理,共清理各种代币购物券(卡)3500万元;查处1家超市违规发售代币购物券和1个商业单位违规发售使用消费磁卡,追缴款项14万元;对公路、农民负担、行政事业单位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进行专项清理和监督管理,清退中小学乱收费19.76万元。1997年,开展以党政机关为重点的移动电话清理工作,除143个特殊岗位移动电话仍由公费配置外,有108个单位的1360部移动电话作折价或收缴处理,收缴折价处理款141.50万元。1998年,在清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移动电话和住宅电话中,共有291部移动电话、399部公费安装的住宅电话作折价处理,收缴折价款70余万元。1996—1998年,市政府与10个大行业主管部门签订3年行风建设目标责任状,市纠风办公室采取印发行风问卷调查、组织义务监督员明察暗访等方式,开展行风评议,群众满意度比3年前提高12%,对市财税局、市国税局、市工商局3个先进集体和10名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彰。
  1999年,市纪委会同市审计等部门组织开展对农民负担专项审计;查纠向农民乱收费的同时,采取降低电价、精简镇乡和市级部门及国有企业自聘人员、控制报纸杂志订阅量,减轻农民负担2200余万元;取消对企业不合理收费、集资和基金项目,清理整顿中介机构收费,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为企业减轻负担1900余万元;市纪委会同市医药总公司、市卫生局、市工商局等部门,对全市药品流通领域进行专项检查,共没收处理12家药品流通企业的药品金额1.40万元,查处医药购销中违法违纪案件2件,受政纪处分3人;对全市100所中小学秋季入学收费情况进行检查,共查处乱收费25起,涉及违规收费79.70万元。是年,市纠风办公室会同财税、物价等6个部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受理群众投诉活动,通过召开动员会、设立投诉窗口以及现场设摊集中受理等方式,办结群众投诉件52件,查处违规收费237万元,均按政策纠正和退还。
  2001年,对全市136种报纸杂志除保留《慈溪日报》《浙东》杂志外,其他11种刊物分别作出停办和改为内部赠阅处理。2002年,试行村级组织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规范报纸杂志征订工作。全面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工作,全市取消不合理收费22项,降低收费标准2项,全年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8000余万元。2002年,开展外商投资服务评议,对重点外资企业提出的74条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部门抓好整改;开展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和旅游系统行风民主评议活动,抓好行风示范窗口创建工作,取消11项收费项目,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4000余万元。2003年,组织开展城管、卫生行风评议,公路执法评议,以及农民建房收费和农民负担专项检查;对有关镇(街道)违规收取的规划区外农民建房配套费、建房保证金以及计划生育保证金,责成清退处理;实施第二轮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有121种药品平均降价幅度14%。
  2004年,制订实施新一轮行风建设3年规划,向20个市级重点部门派遣4个行风建设监督组,通过明察暗访、经验交流、综合评议、反馈督促等方式,推进行风改善;在全市卫生系统开展“无红包医院”创建活动,有115人次上缴礼金6.56万元。2005年,对市劳动保障局、市卫生局、市教育局等14个单位组织行风建设评议,21名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分7组对14个单位的行风建设对口帮扶;对行风建设重点单位的投诉(报警)电话实行模拟检查,促进改善服务质量。组织9个部门对所属140个基层站所开展行风评议,发放行风调查问卷7345份,召开评议会127次,2033人参与评议;对广电行业行风进行专项评议,行风调查组走访6个镇(街道)、3个部门,召开13次座谈会,发放问卷2000份,提出16条整改意见。2006年6月20日,市纠风办公室与市广播电台合办的“行风热线”栏目开播,每月20日定期开通,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人走进直播间接受市民投诉咨询,共接市民电话79次、短信19条,群众反映的37个问题均得到解决;全市160个单位开展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创建活动,规定创建标准,经过暗访、考核、复查、抽查等方法,命名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等10个为行风建设示范窗口。
  2007年9—11月,开展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和基层站所(办事窗口)行风建设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全市公安、民政、移动等24个部门、单位所属315个基层站所参加评议,确定40个窗口和100名先进个人。2008年4月25日,宁波“阳光热线”和慈溪“行风热线”并线直播,市长和市建设局、市供电局等12个单位负责人走进直播间,就市民提出的相关问题作解答和回复,共接通电话26次。2009年,组织清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系统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撤销评比达标表彰项目34项,保留22项,减少经费238.20万元;组织开展“阳光热线走进慈溪”活动,市政府分管领导及18个部门负责人通过电台接受企业投诉咨询,对群众反映的38条次意见和建议作出反馈落实。2010年,建立“81890政策百事通”热线;开展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行为、教育收费行为、企业减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行为等监督检查,从源头上遏制各个领域的不正之风。
  2011年,开展“优环境促发展推进年”主题活动;做好“祥和过春节”、教育乱收费排查、滥用食品添加剂督查、惠农强农资金清查、减负政策落实情况检查等专项整治活动;在质监等10个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部门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共搜集意见、建议120余条,制订相应的整改方案;办好“阳光热线进慈溪”“阳光政务零距离”等活动,组织43个单位的132名负责人走进直播间,答复、解决群众问题356个,市纪委获得2011年度宁波市“阳光热线”走进县(市、区)区优秀组织奖;推进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在实现服务网络全覆盖基础上,标准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率96.4%,事项办结率99.4%;创建宁波市级以上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服务窗口)8个,其中2个基层站所被评为全省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效能监察
  2000年8月,市纪委、市监察局建立与市政府联合审批服务中心相配套的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2001年与宁波96178廉政投诉中心并轨。2002年7月,开始对进驻市联合审批服务中心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2003年,制定《慈溪市经济发展软环境优化工程实施意见》,将软环境优化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全市有158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占总审批事项的36%,平均承诺时限由10.7天缩短至6.2天;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21项,清退和收缴违规款项2500余万元。
  2004年,制订《慈溪市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四条禁令”处理办法(试行)》,对全市各镇(街道)和市级机关效能建设情况和执行省、宁波市“四条禁令”(禁止工作日午餐饮酒,禁止上班时间上网聊天,禁止在机关或下基层时搓麻将,禁止以各种名义公款旅游度假和违反规定参与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情况进行7次明察暗访、监督检查,全年存在22个问题的单位向全市通报,存在5个问题的单位被曝光,11人扣奖,10人扣分,4人调离工作岗位(其中1人撤职),5人被辞退解聘。2005年6月,建立市纪委(监察局)行政效能监察室。建立健全机关效能建设各项制度,开展“机关效能百家访”活动。2006年,组织开展对上班时间上网玩游戏、机关公车管理和城区主要服务窗口单位的卫生状况、办公秩序、服务态度、遵守机关效能建设制度情况等7次暗访检查,共有42人受效能追究,其中批评教育32人次,通报批评4人,扣发奖金21人次,调离工作岗位1人,党纪政纪处分4人次;11月,开展以机关政务公开、依法行政、文明服务、办事效率、践诺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万人评机关效能”活动,共回收问卷6833张,收到意见、建议146条,逐个反馈,督促整改;在企业和社区(村)建立46个机关效能监测联系点,掌握全市机关效能建设动态。
  2007年,针对政府机关存在不到岗、不在位、不在行等庸情问题,开展治玩、治懒、治散、治喝4次查庸行动,共查纠13个镇(街道)、20个市级部门中存在的庸情,发出50份责任追究通知书、整改通知书,对65名存在庸情的工作人员追究责任,其中批评教育63人次、书面效能告诫1人、扣发奖金65人次、调离工作岗位1人;12月,围绕镇(街道)内部管理、政务公开、服务质量、依法行政4方面内容进行综合测评和满意度调查,评价结果与镇(街道)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挂钩。2008年,开展履行监督职能、推动服务提升系列活动,共收集梳理各类意见、建议262条次;对镇级发展软环境考评排位,评价与镇(街道)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挂钩;组织开展4次查庸专项行动,对36名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其中批评教育29人次、书面效能告诫1人、扣发奖金31人次、引咎辞职1人、辞退5人;12月20日,建成运行网上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并与宁波市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及省电子监察系统对接,实现电子监察联网,对4344个办事项目进行实时监察,对异常办理情况监察92条次,经现场踏勘后发现需整改的事项58件。
  2009年,市纪委制定《关于开展效能监察360。加强科学发展执行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发建设效能监察网,组织开展效能暗访行动和查庸专项行动,共下发22份效能责任追究通知书,对40名违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该项工作被评为省效能建设创新创优先进典型;完善电子监察平台建设,制定出台《行政许可电子预警纠错办法》,对9.74万件办理事项开展实时监察,对71件异常事项进行黄色预警纠错,对3件异常事项进行红色预警纠错。2010年,开展“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对机关科长进行公开考评,治理“中梗阻”;对市级机关44个部门146名科长的勤政廉政情况进行全面考评,对考评优秀的10名满意科长给予表彰,对3名考评不佳的科长作出相应处理,其中1名被免职;制定科长履职规范和“中梗阻”责任追究办法,被评为全省政风行风建设十大新事之一。
  2011年,部署开展“肃风肃纪、求实求效作风建设”专项整治活动,深化庸懒散奢现象整治;组织开展基层站(所)长“双评双选”活动,考评196名,对10名双满意基层站(所)长通报表扬,对5名欠满意基层站(所)长责成主管部门诫勉谈话或调离岗位,治理“下搁浅”;继续强化效能监察,推行“四条禁令”承诺制、工作日午餐饮酒备案制、违规上网行为监控制3项制度,安装“防庸卫士”系统,对31人进行效能责任追究,其中追究领导责任5人、辞退1人、扣发奖金24人次、批评教育25人次。
  执法监察
  1988年4月,建立慈溪县监察局。6—8月,清查9家企业的涉外经济合同,合同金额折美元436.88万元,并发现横河区一企业盲目引进设备;聘任15名老干部为特邀监察员,市级机关各部门和各区、乡镇共聘专兼职监察员119人。1989年8月、9月,专题调查市财税、工商、公安、农行4个系统基层单位廉政建设和违法违纪情况。1990年4月起,集中2个多月时间,对市交警队自1987年8月后的执法情况清理检查,给予3名严重违纪干警撤职和记大过处分,4名违法违纪招聘民警由市公安局处理;会同市财税局没收违法金额1.30万元和“金星”牌彩电1台,帮助市交警队讨回7500元欠款,配备专职监察员,建立完善制度和规定。1991年,市监察局会同市财税、审计等部门执法监察44个市级机关部门预算外资金管理项目,提出实行预算外资金专户储存,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财政审批手续资金使用,从严控制劳务费、补贴发放等建议;11月,执法监察市旧城拆迁办公室,发现使用财政拨人资金和拆迁管理费、工程承包等不规范事项,提出整改措施,并向市政府作专题报告。1992年,执法监察全市农用化肥、汽油分配情况;3月,市监察局会同市物价局、粮食局,检查4个粮管所、6个粮站,对粮价调整开展监察;5月,组织对撤区扩镇并乡的执法监察,对巧立名目发放钱物、违反财政纪律的追缴违纪款项。1996年,专项检查全市393家镇乡属企业转制合同执行情况,收回各类逾期未缴款项2504万元。1997年上半年,重点抽查10个镇(乡)农业发展基金管理使用情况,发现征收不平衡、管理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提出加强基金管理的建议。1998年,执法监察海黄山标准海塘、浒山中学迁建、职成教中心、广电中心等17项市级重点建设工程、实事工程的招投标管理。1999年重点检查市粮食局、市工商局、农业发展银行支行等单位及基层站(点、库),专项检查国有、集体企业转制合同执行与兑现情况,执法监察企业间贷款担保问题;有关部门清理整顿全市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政法机关所办企业,撤销2家,移交6家,解除挂靠2家,保留1家。
  2000年,执法监察市级23个重点部门和23个镇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的执行情况。2001年,对市级医疗机构157种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开展全市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情况检查,对违规收费的10余个单位作出清退、纠正等处理;次年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面扩大到镇(街道)卫生院,使368种招标药品零售价格有所下降。2002年,执法监察社保资金、住房公积金、土地出让金、征地补偿费、国债资金、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2004年,立案查处会展中心招标未按规定程序操作的项目负责人;跟踪监督15项市级重点实事工程招投标情况;对6月5日爆炸事故和7月4日集污管中毒事故有关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其中给予3名市管干部行政记过或记大过处分。2006年,专项执法监察19个镇(街道)农民住房困难户占用耕地建房指标落实情况,发现建房指标挪用、一户多宅、程序不当,或以他人名义报批、未批先建等问题,督促纠正。2009年,监督检查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市级重点工程项目、援建灾区恢复重建项目、支农直补资金管理使用等;专项治理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和调整容积率;建立7个巡视监察组,对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慈溪段)工程等7个重大项目开展巡察;专项督查、检查17个市级重点工程及市、镇、村三级建设项目工程变更联系单管理情况;建立全市投资项目管理信息库,对投资项目实现网上全程监管。2010年,以派员进驻方式,监督检查市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中心城区改造更新等重大决定贯彻落实情况;以带队检查方式,专项检查节能减排、房地产市场秩序、经济适用房申购、工程建设项目标后执行等情况;以巡视监察方式,监督检查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和支农直补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2011年,制定《慈溪市重点区块(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保廉促效工作指导意见》,加强招商引资、规划设计、土地出让、项目建设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实施工程项目周分析、月通报制度,开展纪检干部助推拆迁活动,督促18名党员干部拆迁户签订协议;完善重大项目特邀监察员制度,建立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信用共享专栏;排查2010年后规模以上新开工项目,巡视监察7个重大项目;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执法监察农房“两改”(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项目,专项清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专项检查水利改革。
  第四章 组织工作
  第一节 党员队伍
  党员教育
  1988年,继续实行“三会一课”(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制度,至1989年8月,全市65个乡镇全部建立党校,设电化教育专题节目(简称“电教”),在慈溪电视台分16次播放8部《党的生活》电视录像片。1989年,全市67.7%的党支部建立党员活动室。1990年8月15日始,在慈溪电视台播放《党的基本知识系列党课电教片》8课,每月播1课2次。1991年,在市、乡(镇)党校举办培训班66期,培训党员骨干近2000人。1993年8月,成立电化教育办公室,23个镇(乡)建立电教站播放点196个,共播放556场次。1994年,对村和企业中50岁以下党员、干部、村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实用技术、农村政策法规知识培训。1996年,组织电化教育160场次,参加6.83万人次;举办党员形象大讨论演讲41场次,参加演讲的369人。1997年,各镇(乡)配好电视机、放映机,把党员电化教育定点到户到人,形成市、镇、村、家庭电化教育网络。1998年,各镇开办“党的生活”“党建园地”“电视党校”栏目,每月播放1~2次;750多个村建立党支部活动室,配备电教播放设备;部分个私企业和家庭开设电化教育播放点。是年,市委组织部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分批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抽调16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4个组对4个镇、4个市级部门的整改工作进行督查;市、镇两级召开座谈会2307次,走访农户3.94万户,发放意见征求表3217份,征求各类意见1.60万条,完成整改项目1068项。2001年6月,设立部分家庭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消灭偏远村无电化教育的死角。2002年,全市农村党组织建村党校168所,市、镇、村建立讲师团。2005年,全市党员分批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抓好学习评比整改,落实整改措施2463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1995件,群众满意率99.4%。2005年8月,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搭建市广电平台、远程教育网和双向视频教育系统3个网络,建立覆盖全市市级部门、镇(街道)、村(社区)和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家庭户的终端站点465个。2006年4月,“党的生活”栏目和1部专题片在省第八届党员教育电教片观摩评比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慈溪被评为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县(市)。2007年,实现远程教育村村通、社区通,对党员进行基层党建、政策法规等8方面教育;开辟“三北讲坛”栏目,每月2次邀请专家宣讲。2008年,村、社区远程教育点对党员进行中共十七大精神网上培训,累计组织学习1860多小时,参加学习党员18.40万人次、流动党员1500人次;成立十七大精神微型党课宣讲团,深入机关、镇(街道)、社区宣讲微型党课38场,听课2300余人;电教片《大学生当“村官”》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第十届党员教育电教片观摩评比一等奖。2009年,在庵东镇试点开展党员创业帮扶工程,后在全市推广,累计培训党员1300余人,帮助解决贷款和授信9800余万元,有420余名党员走上创业和扩大创业规模的道路;电教片《“和促会”促和谐》《党的生活》被省委组织部分别评为2009年省首届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优秀资源暨第九届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活动县级电视片一等奖、县级党建电视栏目一等奖。2010年,开展“民情政策面对面”工程,依托远教平台,每月16日邀请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解读便民惠民政策,组织直播活动9次,直接参与党员群众12万余人次。
  2011年,开展入党积极分子素质提升工程,依托远教平台,探索入党积极分子全程网上培训和测试。
  党员管理
  1988年,有1185名党员分别受到开除、劝退除名等组织处理;8月,建立党员考评制度,至年底评出先进党支部144个、优秀党员538人。1990年,全市党员参加民主评议,评为优秀2551人、合格2.55万人、基本合格3720人、不合格174人,分别占党员总数的8.0%、79.8%、11.6%、0.5%,评出年度市级优秀党员537人。1991年12月,对1511名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民主评议,评出优秀党员干部463人,有289人分别受到撤职免职、限期改正、重点帮教等处理,调整105个村班子。1995年9月,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监督。1998年,用“党员联系卡”“流动党员证”加强对党员的管理。1999年5月,建立全市党组织、党员、入党申请人3个基本信息库,实现党员管理信息化。2000年,周巷镇党委对80余名市属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党员建立党支部,庵东镇党委把29名下岗职工党员组织关系转到居住地党支部。2001年,加强社区党建工作,200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并参加社区活动。2002年,对党员实行分类管理,外出党员发“流动党员证”,确定专人结对联系;明确改制企业党组织隶属管理关系和党员组织关系;用百分制考核标准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行细化、量化和建立考核档案;组织党员开展党员议事、党员联户和党员志愿活动。2003年11月,建立外出党员台账,在外出党员集聚地建立临时党组织,完善外出党员登记制、定人联系制、定期汇报制和年终考核制。2004年5月,开展暂住人口党员调查,新建暂住人口党组织15个,发展新党员56人;在逍林镇建立首个外省乡镇党委驻慈溪党支部;在暂住党员集中地建立党员服务站。2005年11月,建立市、镇、村三级党员服务中心(站)106家,找到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暂住党员400余人,为1339名暂住党员落实组织关系。2007年,对居住在村、工作在企业的党员实行双联系、双登记制度,党员参加双重教育,接受双重管理;全市暂住务工人员有和谐促进会会员2.70万人,其中156名暂住党员担任村和谐促进会副会长、副秘书长和理事等职务。2008年,推行市党代表列席市委全委会等相关会议制度,有4批40名党代表列席市委全委会。2009年,全面推行市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和镇党代会常任制,15个镇全部推行镇党代会常任制。
  2011年,在全市党员中推行亮相承诺制度。
  党员活动
  党员立足本职岗位争做先锋模范,参加社会活动,帮扶困难党员。1991年,浙江、江苏、安徽等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市级机关党员干部捐款3万余元,捐粮票数千斤。1992年4月,建立市党员困难补助基金60万元,其中党员集资30万元,每年用利息对困难党员进行补助。1993年12月,组织党员干部参加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1996年,开展“双学双增”(学理论增强党性、宗旨,学技能增强业务能力和致富本领)活动,1.58万名党员参加为民服务活动,捐款3.19万元,走访解放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107人。1997年6月,宁波市委组织部《组工情况》刊登坎墩镇郑家甲老党员郑成根自1986年开始,连续10年向村党支部捐款共20余万元,用于补助困难党员、助学和村公益事业。在庆“七一”、迎香港回归前夕,1.74万名党员参加义务劳动和献爱心送温暖活动,4966名党员与4647户贫困户扶贫结对。1998年1月,市委组织部拨款15万元,慰问104名解放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和近1000名农村困难党员。1999年9月,在全市各地设立捐款点和捐赠热线电话,共募集资金1000万元。从1999年开始,每年用100万元提高2548名革命功臣的定恤定补。2001年、2002年,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17个镇建立便民服务窗口,接待群众上万人次,办结各类事项1200余件,办实事1602件,化解矛盾1525起,帮贫扶困结对1800余户。2001年9月,在镇机关干部中开展“扶一、联十、访百”活动,2000余名镇干部与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2003年7月,构筑市、镇(街道)、村(企业)三级帮扶体系,慰问199名老党员、3712名困难党员,共发放慰问金111万元,下拨党员困难基金14.10万元。2004年,组织开展“干部走千家帮百户企业”活动,各级干部走访企业1153家。2005年1月,开展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双服务”活动;9月,宁波市委组织部确定观海卫镇工业园区、宗汉街道为宁波市党员服务中心示范点创建单位;全市建成镇级服务中心20个,村、社区、工业园区、集贸市场党员服务中心86个。2006年6月,崇寿镇以佩戴党徽、党员家庭门前上牌、志愿服务等激发党员荣誉感,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2007年,发放“暂住流动党员一卡通”303本,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等各类服务,帮助解决就业、维权、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230余件;下拨党员困难基金72万元,1999—2007年共下拨党员困难基金365.55万元。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共接转抗震救灾特殊党费524万元;开通市党员服务中心热线电话,各级服务中心接受流动党员诉求400余人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250多件次;江西省横峰县港边乡驻逍林流动党支部帮助调处劳资纠纷20余起;组织71个单位360人次的党员志愿者在市区商都、老东站等6个人流、车流量较多道口进行文明劝导。2009年,下拨党员困难基金67.28万元。2010年,下拨党员困难基金12.77万元。
  2011年,举办“缅怀三北英烈、重走红色之路”的“红色之旅”活动,来自全市各镇(街道)、市直机关的650余名党员参加此次活动;开展建党90周年党员教育周、奉献服务周、帮扶互助周、党内关爱周、成果展示周等5个周系列活动。
  党员发展
  1988年初,全县有党员3.61万人,新发展党员612人。1990年,注重吸收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中的优秀分子入党。1991年,培养和推荐优秀共青团员重点是28周岁以下共青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对全市5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132个农村党支部拟订党员发展计划。1992年,把党员发展工作与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发展党员965人。1994年,把党员发展重点放在厂长经理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中的优秀分子、企业无党员班组、5年以上未发展过党员的村党支部;市、镇两级建立厂长经理培养档案,镇(乡)党委主要领导分工培养考察发展对象。1995年,把企业经营骨干、生产技术能手、种植大户、个体工商户中的先进分子和优秀青年、妇女作为主要对象,9月培养积极分子2275人。1996年,把多年未发展党员、党员平均年龄55周岁以上的村支部和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企业作为发展重点。1997年,把党员发展重点放到农村新经济领域、经济型人才比较集中的二、三产业领域。1998年,派机关党员干部下无党员企业蹲点,帮助发展党员。1999年,龙山、庵东2镇发展党员实行公示制,把好党员入口关。2000年,实行群团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群众推荐,扩大发现优秀人才渠道;对入党积极分子实行属地和所在单位双重考察制,对预备党员及其转正进行公示。2001年,注重新党员的政治文化素质,对入党积极分子经考试合格后确定为发展对象。2002年试行入党积极分子民意测评制度,由党员代表、村干部、村民代表参加评议,用无记名方式定量测评,从源头上把控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2003年,重点在行政村、非公有制企业和青年、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建立、完善发展党员责任追究等制度。2004年7月,周巷镇实行“早选苗、早培育、早发展”方针,确保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范市、长河、天元等镇分别采取掘源、培源、清源等举措,把好党员进口关、培训关、监督关。2005年,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民意测评制度,经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测评后确定发展对象。2006年,实行党员人才工程,开展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优秀人才培养成基层领导干部活动。2007年,发展新党员1461人,新党员中中专以上学历749人,占51.3%;专业技术人员207人,占14.2%。2008年,注重在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及农村优秀青年中发展新党员,发展党员1357人,其中研究生5人、大学本科276人、专科325人、中专120人、高中及中技325人、初中306人,新党员中还有2名少数民族优秀分子;全市有党员6.19万人。2009年,发展党员1497人,其中中专以上学历791人,占52.8%;农牧渔民495人,占33.1%。2010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80余期,受训2500余人次;加大外来农民工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全市共发展农民工党员124名。
  2011年,注重在非公有制企业“创二代”中发展党员。是年,发展党员1263人,其中,女性490人;少数民族1人;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347人,专科278人,中专86人,高中或中技311人,初中及以下238人。
  党员构成
  1988年初,全县有党员3.61万人,均为汉族。其中,大专以上882人,中专1343人,高中3353人,初中以下3.05万人;女党员3811人。按入党时间分,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抗日战争时期)166人,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解放战争时期)274人,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9988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1.48万人,1976年11月以后1.09万人。2003年,有党员5.18万人。其中,预备党员2079人,女党员8355人,少数民族党员32人,台湾省籍党员1人;35岁以下1万人,36~45岁1.07万人,46~55岁1.09万人,56~60岁6313人,61岁以上1.38万人;研究生24人,大学本科专科6338人,中专3743人,高中8361人,初中以下3.33万人;入党时间:抗日战争时期79人,解放战争时期120人,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7528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1.27万人,1976年11月至1992年9月1.48万人,1992年10月以后1.65万人。2008年,有党员6.19万人。其中,预备党员2093人,女党员1.31万人,少数民族党员57人,台湾省籍党员1人;35岁以下1.45万人,36~45岁1.27万人,46~55岁1.06万人,56
  60岁6064人,61岁以上1.79万人;入党时间:抗日战争时期45人,解放战争时期78人,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6424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1.22万人,1976年11月至1992年9月3.09万人,1992年10月以后1.22万人。2011年,有党员6.58万人。其中,预备党员2203人,女党员1.66万人,少数民族党员57人,台湾省籍党员1人;35岁以下1.85万人,36~45岁1.23万人,45~55岁1.09万人,56~59岁6084人,60岁以上1.79万人;入党时间:抗日战争时期33人,解放战争时期78人,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5607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1.12万人,1976年11月至2002年10月2.92万人,2002年11月以后1.96万人。
  第二节 组织建设
  行政村组织建设
  1988年,整顿全县村级班子,从县、区、乡(镇)三级机关干部中选派102名干部到99个基础较差村任职2年。1989年5月,各乡(镇)党委确定75名干部担任后进村党支部整顿转化工作负责人,整顿转化农村后进支部154个,三类支部比例降至4.6%。1990年10月,建立1463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平均每村1~3人。1993年5月,20名厂长、企业骨干,822名个体工商户及镇(乡)机关干部进入村班子,担任村支部书记的487人,占党支部总数的61%。1994年9月,市委党校开设村党支部书记中专班和高中学历函授班,100名40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中青年村党支部书记、村后备干部,参加为期2年的首届中专班学习。全年有47个村实行村、企业合一型体制,239个村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骨干企业厂长,96个村实行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生产合作社社长三个职位一身兼模式;龙山镇东门外村成立首家村级集团公司党委,实行党政企合一的企业化管理模式;32个村进入小康村党支部行列。1996年6月,东门外村党委被评为省级先进党组织,吴金岳、戚金潮被评为省级优秀党员;是年调整充实村书记96人、支委185人,基本消灭村支书空缺和支委不全的支部;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保持2500人常数。1997年6月,500余名后备干部充实到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生产合作社班子(简称“三套班子”)中,81名村党组织书记成为市首批拥有中专文凭的基层干部,75名村干部参加大专函授班学习。1998年,调整村干部1306人,调整面33.6%;精简村干部12.5%。是年,龙山镇东门外村、横河镇大山村分别被评为省级、宁波市级小康示范村,庵东镇下胡家路村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农村基层组织3年整顿先进党组织。2000年6月,慈溪被评为省首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2001年12月,推行村干部任前公示制、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制。2002年1月,5名村干部选拔为镇(街道)公务员,2名村书记被提拔为副局级领导干部。2003年,252个行政村党组织达到好班子、好队伍、好路子、好体制、好制度标准,13个镇和39个行政村达到学习型、服务型、活力型、实力型先进党组织标准。2004年,三北镇徐福村党总支、宗汉街道庙山村党支部被评为先锋工程、“五好”村党组织,浒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孙根德、龙山镇西门外村党总支书记陆永康被评为“为民好书记”,长河镇张建昌被评为“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好党员,三北镇徐福村被命名为省、宁波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示范村。2005年,建立市委常委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被省委组织部推荐为全国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示范县(市),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297人。2001—2005年,选拔148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工作。2006年5月,在农村指导员中开展“走访解难题、恳谈见真情、扶农促和谐”活动,慈溪被评为省农村工作指导员先进单位。2008年,面向村专职干部定向招录5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组织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分3批赴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培训,全市1092名村党组织委员中,女性委员172人,年龄35岁以下131人,文化高中及中专以上675人,46名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成为村“三套班子”成员,10名暂住优秀党员进入村党组织领导班子;113名村干部参加大专班学历教育,村级后备干部1439人。2009年,选拔5名村党组织书记进入镇(街道)领导班子或参照享受事业单位副科(局)级养老保险待遇,在龙山镇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试点工作,龙山镇徐福村党总支、宗汉街道联兴村党总支被省委评为省先锋工程、“五好”村党组织。2010年,在长河镇开展乡镇党委换届公推直选试点工作,选举产生首个公推直选的乡镇党委(纪委)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产生村党组织委员1046人,其中女性171人,年龄在35周岁以下118人,文化大专及以上258人。
  2011年,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三位一体”建设,全市有29个村实现书记、主任、社长“三位一体”;有88名到村工作大学生进入村“三套班子”,其中担任村党组织书记2人,担任村委会主任2人;124名村干部参加大专班学历培训;召开全市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座谈会,制定出台《关于深化推进“网格化管理、社区化服务”工作及加强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企业组织建设
  1988年,慈溪第二棉纺织厂进行党政分设试点;7月,在慈溪第一棉纺织厂采用直接差额选举产生工厂党委成员,之后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班子均由选举产生。1990年2月,推广慈溪第二棉纺织厂党、政分设经验。1991年10月,各乡镇企业分别采取单独建立党支部、挂靠建立联合支部、选派乡镇干部党员及选调企业中的优秀党员去企业党支部任职或组建党组织。1992年,单独建立党支部企业46个,建立联合党支部15个。1994年,30余家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建立党支部;5月,慈溪中立快速连接厂建立首个私营企业党支部。1995年,新建乡镇企业党组织105个、股份制企业党组织38个、“三资”企业党组织43个、私营企业党组织12个,各镇(乡)均建立工办党总支,管理企业党组织。1996年10月,在党员人数150人以上的企业组建党委;是年,建企业党组织810个,乡镇企业党员数8158人,占全市党员总数的近1/4。1997年,确定60家企业为“达规范、创四好”(好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制度)党组织试点企业,实施村企合一、村企兼职、厂村合并、村企联建等制度。1998年,非公有制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240个,组建率93.4%;规模较大企业建立企业党校,宁波飞翔集团公司党委企业党校被评为省级先进党校。1999年,109家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并组建党组织。2000年,单独建立党组织的企业276家,联合建立党组织143个。2002年,463家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均单独建立党组织。2003年7月,观海卫工业园区建立省内首个镇级工业园区党委;选择10家规模较大、党建工作基础较好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市级党建工作示范点,至9月,有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498人、党员示范岗400余个、党员责任区280余个、党员员工证1300余张。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委7个,建立党总支13个,单独建立党支部566个,建立联合党支部86个,党员9371人,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328人。2006年,首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党务工作者13人。2007年,选派235名机关干部到1148家企业指导党建工作;有党员示范岗400余个、党员责任区280余个、党员员工证1300余张。2008年,单独组建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676家,成立北京慈溪商会党支部、西安慈溪商会党支部。2009年,单独组建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703家,建立联合党支部的企业680家。2010年4月,胜山镇大湾村成立全省首个村级商会党支部;12月,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党委举行公推直选换届选举大会;全市单独组建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667家,区域性党组织25个,实现30名员工以上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
  2011年,建立市、镇(街道)两级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简称“两新”)工作委员会,市委组织部设立“两新”党建科;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党委入选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
  社区组织建设
  2000年,95个居委会建立党组织67个;推广浒山街道舒苑居委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由社区各单位党组织共商社区大事,实行社区资源共享、精神文明共创、社区事务共管、社区平安共保政策。2001年,在社区规模扩大、配强干部的同时,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和党员责任区,发挥党员作用。2002年,浒山街道32个居委、10个行政村撤并为26个社区居委会及其党组织。2003年,浒山街道虞波、舒苑、白果树3个社区为党建工作示范点,以“党员驿站”“心连心工程”“霞光工程”为载体,指导开展“一品一社区”创建活动;成立社区服务中心,为党员登记、接转组织关系、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搞好扶贫结对服务。2004年4月,浒山街道成立社区党校,设立党员活动室,开辟党员宣传专栏,开展党员文体活动。2005年,浒山街道虞波社区党支部建立由党支部、团支部、妇代会、老年人协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协会、小区业主委员会组成的党建共建理事会,依托社区内虞波广场独特优势,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社区先后获得省文明社区、省示范工作区等称号。2006年、2007年,城市社区共建立党组织103个,有党员3936人、社区党务工作者220人;建制镇社区建立党组织39个,有党员1228人、党务工作者87人。2008年,面向社区专职干部定向招录2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区党员数5538人,其中城区社区3624人。浒山街道寺山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央平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浒山街道在南孙塘社区建立茅家小区怡心党支部,成为首个楼宇党支部;社区党组织换届共选举产生社区党组织委员166人,其中女性66人,年龄35周岁以下78人,文化大专及以上99人。2011年,浒山街道在中央大厦建立首个商务楼宇党支部;召开全市社区党的建设“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区域化建设)工作座谈会,制定出台《中共慈溪市委关于以“三有一化”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全市社区党员数6747人,其中城市社区4301人。
  机关组织建设
  1988年11月,撤销中共慈溪县级机关委员会,建立中共慈溪市级机关委员会,有下属机关党委1个、支部67个,党员1406人,发展新党员50人。1989年7月,1567名党员(占党员总数的90%)参加评议党员活动。1994年,检查各机关党支部、党小组会议记录本、党员参加党的生活记录本,按月抓好落实。1995年,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市级机关党委开展调查研究,走访支部71个。1996年,为基层上党课12课,为企事业单位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18人。1997年,先后4次组织检查“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抓好最佳组织生活实例评选活动。1999年,开展扶贫结对助学活动,82个党支部结对贫困户学生132人。2002年,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市委统战部等单位做到党建工作有活动有台账。2003年,开展“形象使者”队伍建设活动,评出“形象使者”281人。2004年,35名现职市级领导、352名市管干部、16名机关党员干部分别联系1户困难家庭,有37个支部联系50户困难家庭,落实帮助措施。2005年,68家市级机关单位参加第一批先进性教育,计120个党支部、党员2496人。2006年,组织开展学习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活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2007年,组建机关党建网络群。2008年,机关党建在线绩效考核系统被评为全省机关党建工作十佳创新成果奖之一,机关党建工作被宁波市评为机关党建创新工作优胜奖。2009年,在机关党组织中开展“服务品质提升年”活动,理顺机关党组织关系。2010年,在机关党组织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镇(街道)成立机关党工委。2011年,在机关党组织试点并全面推行机关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召开全市镇(街道)机关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
  至2011年,有机关党委4个、机关党总支20个、机关党支部170个;机关党组织累计发展新党员1283人、预备党员转正1490人、培训入党积极分子5615人;评出市级优秀党员447人、市级先进党组织301个;党支部换届改选192个;受党纪处分党员153人,其中开除党籍72人。
  第三节 干部队伍建设
  领导班子建设
  1988年,调整充实29个乡(镇)班子,59人提拔任职;30个市级机关班子57人提拔任职,20名后备干部充实到领导班子中。1989年8月、9月,对乡(镇)领导班子进行换届考察,调整党政正副职146人。1990年12月,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妇联与各区委共同推荐考察后备干部111人。1991年上半年,组成24个考察组,考察市级77个部门领导班子283名领导成员;组成38个考察组,考察73个区、乡领导班子和588名班子成员。1992年5月,73个区、乡、镇合并为23个镇(乡)后,选出镇(乡)长23人、副镇(乡)长113人;94名股级以下干部提升为副局级以上领导职务。1993年,252名科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中,35岁以下17人,占6.7%;45岁以下96人,占38.1%;妇女干部10人,占4.0%;大专以上学历97人,占38.9%。1994年,考察市级机关、镇(乡)领导班子成员,8名考察不合格的领导干部被免去职务。1996年,改革市级机关机构,调整市管干部293人,其中提拔118人;新任镇(乡)和市级机关领导干部实行1年试用期制度。1998年9月,改革23个镇(乡)领导班子设置,减少党政职数52个,减幅18.6%。1999年5月,选拔3名优秀村书记分别担任镇党委书记等职;5月、11月,2次公开选拔团市委副书记、市规划局副局长等5个领导职位。2000年10月,推出7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2001年10月,调整后的镇级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8.7岁;大中专以上学历146人,占班子成员总数的68.2%。2002年,面向社会公开选拔6名副局级领导干部,其中4个职位面向全国。2005年4月,推荐后备干部,推荐年轻干部1116人,536人为市管后备干部,其中女干部125人、非中共党员干部43人、35岁以下327人。2007年,组成6个考察组,考察83个单位换届后班子成员。2008年,建立干部任职意向登记制度,实施空缺岗位自我推荐,有17名干部自愿赴意向岗位。2009年,加强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制定出台加强科学发展执行力“1十10”(1个主要文件加10个配套文件)系列文件;开展各级干部干事对账,探索优秀领导干部晋级工作,10人得到晋级;全年调整干部262人,其中提拔72人;921名市管领导干部中,女干部122人,占13.2%。2010年,修订出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对领导干部实行以量化积分为基础的考核办法;开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有4名干部经公开选拔为副局级领导;全年调整干部42人,其中提拔15人;866名市管领导干部中,女干部119人,占13.4%。
  2011年,探索建立市管领导干部职位说明书制度,换届前实施领导干部任职意向登记,建立干部调配信息系统;竞争性选拔干部,推出2个镇党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职位(面向到村工作的大学生)、4个副局级职位。
  干部管理和培养
  1988年4月,县、区、乡(镇)机关中102名青年干部到村任职;9月实施满负荷工作法,机关干部缩编近30%;对1987年以前冤假错案查漏补缺,处理历史遗留问题14件,审理解放前党龄、伍龄(干部编制人员参加工作时间)更改14件,解决历史老案7件;纠正冤假错案干部职工74户,134人在城镇落户,511户840人就地由农村户口转为居民户口;解决1205人因冤假错案工资偏低干部的工资补救,清理冤假错案档案;解决259名地下党脱党人员的党籍问题,核定解决农村、城镇地下党员生活困难补助;审批和更改561名干部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党龄;至1991年,复查干部党龄、伍龄和地下党历史遗留问题63件。1989年,考察215名招聘干部,其中202人续订、10人缓订、3人解聘。1990年7—9月,236名领导干部组成106个考察组,考察1312名股所级干部,调整不称职的161人;12月,32名乡(镇)聘用干部录用为国家干部。1991年3月,选派30名机关干部到区、乡(镇)挂职锻炼;9月,整顿思想作风,对26名犯严重错误的干部作出限期改正的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对249名干部进行重点帮教;从村干部中招聘8名乡(镇)干部,安排16名大中专毕业生到镇(乡)工作,34名招聘干部转为国家行政干部。1995年,57个市级机关聘任中层干部423人,落聘160人,新进中层职务114人,内部换岗81人。1996年、1997年,市级机关和镇(乡)全面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833名干部过渡为公务员。1997年12月,实施新任领导干部试用制、行政首长助理制、中层干部聘任制。1998年10月、11月,开展“一清双聘”工作,清理市级机关和镇机关、部门自聘人员1340人,在镇机关实行中层干部、一般干部聘用制。1999年,选拔18名村级书记进镇机关工作;6月,推行一般干部聘用制,全市571个事业单位聘用事业干部1.17万人。2001年,推行镇机关干部专职驻村制,全省推广慈溪镇干部“联村八法”(镇村干部双向选择制、联村干部任前公示制、联村干部去向制、镇村干部联合办公制、联村工作公开制、处理矛盾结报制、联企联户制、工作考核制)。2001—2003年,选派市、镇(街道)机关232名干部到158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班子软弱村、社会矛盾复杂和规模较大村任职。2008年,抽调30名干部指导村民委员会选举,200余名干部指导旧城改造和拆迁,选派4名干部支援四川青川县灾后重建;出台《中共慈溪市委组织部新闻通报制度》,首次召开组织工作新闻通报会。2009年,选派部分单位中层业务骨干、后备干部86人到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帮助工作;选派10名干部到上级部门和市信访局挂职锻炼。2010年,选派127名机关干部到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帮助工作;2月,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浙江慈溪经济开发区)改名为“宁波杭州湾新区”,明确为宁波市管理,任职的慈溪市管干部由宁波杭州湾新区管理。2011年,选派123名机关干部到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帮助工作。
  1989年,市人事局举办高等专业证书教学班,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2个专业,学制均2年,共有学员630人。2001年9月,委托浙江大学开办为期1年的年轻干部进修班,选送30名大学本科学历的年轻干部到浙江大学单独组班学习。2003年10—12月,慈溪首批20名后备干部在德国迪兴摹公益公司科隆培训点学习,选送10名年轻干部进行考研培训和研究生学历进修。2004年,选送16名机关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高校研究所全日制2~3年学习和在职参加上海同济大学MBA学习进修班;10月、11月,选调25名中青年党政干部赴澳大利亚参加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培训。2005年10月、11月,18名中青年干部赴德国、法国学习培训。2006年,建成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层终端接收站点468个,覆盖全市20个镇(街道)和杭州湾新区的297个行政村、46个社区;开通市级教育服务中心平台,用于发布本地特色教学资源,启用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启动远程教育骨干队伍培训,开设慈溪市干部党员学习网;建立以指导性教学计划为基础的弹性学分制,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6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行培训专业化、多元化。2007年,委托宁波电大慈溪学院开设农村行政管理和农业经济管理2个专业,招收村级后备干部111人,实行定向培训、定岗锻炼、定人带班;选派一批党政机关骨干到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培训。2009年,选送91名中青年干部参加能力素质提升班,举办4期科学发展观专题轮训,选送20名优势企业总裁赴新加坡参加现代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2010年,选派一批党政机关干部到复旦大学参加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培训,与安徽宁国县联合举办1期专题培训班,选送20名镇(街道)党政正职领导干部赴新加坡参加新型城市化专题培训。2011年,组织49名干部举办第十四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分5批选派党政干部赴北京大学开展执政能力专题培训,赴西南政法大学开展社会稳定专题培训,赴复旦大学开展新闻实务、宏观经济、城市管理等专题培训;分3批选送党政干部和村书记共59人赴台湾参加产业升级专题培训、赴泰国参加现代农业专题培训、赴韩国参加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干部培训进修另见本章第四节)
  1988—2004年,先后有江西萍乡市,湖北武汉市,内蒙古赤峰市,浙江丽水地区、金华市、岱山县、宁波市人大和贵州雷山县等共计59名干部到慈溪市机关和镇挂职锻炼。1992—2007年,全市有17名局、镇级领导干部先后到浙江丽水、浙江奉化、新疆、贵州、江苏和交通部等县市和单位挂职锻炼;140名机关干部到市纪委、市信访局等综合部门和市重点工程项目、旧城改造单位及企业挂职锻炼。2010年,选派10名年轻干部到上级部门、丽水青田和市信访局挂职锻炼。2011年,选派9名年轻干部到市级综合部门、信访部门挂职锻炼。
  第四节 老干部党校
  老干部工作
  1988年,全市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373人,至2011年,尚有183人。
  政治待遇1988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分东、中、西片对部分离休干部进行春节慰问。1989—2011年,市委、市政府或四套班子负责人在每年春节等重大节日节庆之际,分批或集中走访慰问离休干部和副县(市)级以上退休干部。1990年,行政十八级工资待遇的86名离休干部在阅读文件、听报告等方面享受县处级政治待遇。市委老干部局在老干部活动中心设立老干部阅文室,向离休干部提供相应的文件资料。1991年7月,市委老干部局举办离休干部第一期政治理论学习班,享受地厅级和县处级待遇的100余名离休干部参加学习培训。
  1992年7月,市委老干部局组织8名离休干部及其家属参观城区面貌、峙山公园和宗汉锦纶厂、冶金厂。1993—2011年,市每年组织离休于部代表参观市重点工程、重大项目,考察工农业生产等。每次市党代会、市人代会、市政协会议、市委全体(扩大)会议邀请副县(市)级以上离退休干部参加或列席会议。2010年7月,市委老干部局在全市离退休干部中开展以“五好”(支部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组织设置好、活动开展好、群众反映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每2年考核评定一批“五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2007—2011年,市委每年通过集中或双向视频形式向全市离休干部及副局级以上退休干部和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通报工作。
  生活待遇2000年,提高部分离休干部的生活待遇,对未达到副处级的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给予享受副处级生活待遇:对未达到副科级的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给予享受副科级生活待遇。2009年,提高部分离休干部的医疗待遇,61名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享受副司局级医疗待遇。
  经费。1990年,提高离休干部交通费标准:厅局级由每月15元提高至30元,县处级由每月10元提高至20元,县处级以下由每月6元提高至12元。1998年,企业离休干部各项离休经费实行统筹。1999年7月,调整离休干部通信费补贴标准,调整后县处级离休干部按每人每月50元标准发放,正副局长级离休干部按每人每月45元标准发放,其他离休干部按每人每月40元标准发放。1999年9月,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护理费由每月100元提高至150元,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且年龄70岁以上的离休干部护理费由每月100元提高至120元。2001年,调整部分离休干部通信费补贴标准,调整后,享受副地厅级待遇的离休干部通信费每月120元;调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护理费,由每月80元提高至120元。2003年,事业离休干部各项离休经费实行统筹。2004年,调整离休干部去世后一次性抚恤金,企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去世后一次性抚恤金标准调整为:因公牺牲的按40个月的离休金计发,因病或非因公死亡的按20个月的离休金计发。2006年,市委、市政府对离休干部实行住房货币补贴,对县处级或抗日战争离休干部按100平方米标准补差,其他离休干部按90平方米标准补差。2006年、2008年两次工资改革,提高离休干部生活补贴,调整后将原有各项津补贴合并为生活补贴,人均增资超过每月5000元。2008年,抗日战争前期的离休干部护理费每月650元,抗日战争后期的离休干部护理费每月580元,解放战争时期的离休干部护理费每月500元,对85周岁以上离休干部发放每月900元的高龄护理费。2011年始,提高离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和扩大发放范围,抗日战争前期的离休干部生活补贴由原每人每年增发一个半月的基本离休费提高到每人每年增发两个半月的基本离休费,抗日战争后期的离休干部生活补贴由原每人每年增发一个月的基本离休费提高到每人每年增发两个月的基本离休费,解放战争时期的离休干部每年增发一个月的基本离休费作为生活补贴。
  医疗。1999年,全市340余名离休干部和副县(市)级以上退休干部进行健康检查。2002—2011年,每年组织离休干部和副县(市)级以上退休干部进行健康检查。2000年,全市离休干部和副县(市)级以上退休干部分3批进行健康疗养。2002—2011年,每年组织全市离休干部和副县(市)级以上退休干部进行健康疗养。每次疗养期间,均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前往疗养地慰问看望。2008年,在5家市级医院开设离休干部接诊办公室,开通离休干部就医绿色通道,成立接诊专家组,定期开展上门随访服务,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向老干部提供全程陪导、专家预约、床位预订等服务。2010年,提高离休干部住院床位费报销标准,享受副司局级医疗待遇的离休干部住院床位费报销标准调整为不超过每天80元,其他离休干部住院床位费报销标准调整为不超过每天60元。
  2011年,离休干部住院床位费报销标准调整为每天不超过100元,增补离休干部用药目录,增加部分中成药补充用药,把离休干部就医开展的医疗设备检查发生的各类胶片(包括复制片)、图文报告等费用全额列入报销范围,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疫苗等疫苗费用全额纳入支付范围。
  党校工作
  市委党校创建于1950年,基本任务为轮训培训党内干部。1993年,为培训党外干部及个体私营企业干部需要,增挂“市干部学校”牌子,与市委党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体制。2002年,校址从大新路214号迁至文二路158号。2003年,干部学校更名为“行政学院”。2004年,增挂“市社会主义学院”牌子,实行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和市社会主义学院“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管理体制。2005年,建成并开通慈溪市委党校网站。2011年,设有办公室、教育科、行政科3个职能科室,教职员工24人。
  干部培训1988年,举办6期培训班,学员368人。1997年,市委颁发《1997—2000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规定干部教育内容分政治理论、专业知识、技能文化3项,每年对市管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不少于10天。1998年,组织部、市委党校举办农村干部中专班、农村干部岗位培训。2003年,建成中央党校远程教育C级站及校园局域网。2004年始,开展镇(街道)和市级机关中层及以下干部综合素质菜单式培训;培训以加强业务和能力为重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和市级机关部门主要领导授课,采取定期、定额与自主选择、预约报名相结合方式,每期安排参加培训人数200人左右,至2005年,举办菜单式培训6期。2011年,举办主体班次30期,学员3652人;调训班24期,学员5625人;计划外办班200期,学员2万余人;继续开展市管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培训及慈溪干部网上学院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专题培训。
  1988—2011年,举办干部教育培训349期,学员4.78万人;举办调训班次133期,学员近1.80万人;计划外办班1598期,学员近16万人;培训内容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文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四大至十七大精神、党章知识、政治及经济理论、市管领导干部菜单式培训、执政能力、党风党纪廉政建设、公务员初任培训、党政干部工业知识、现代农业知识、司法调解、监察工作、纪检工作、企业党务、党外人士读书班、团干部工作、老龄工作、妇女工作、经济管理、村干部工作、统战工作、新农村建设、新型城市化建设专题、基层维稳专题等。
  函授教育1989年,成立省委党校刊授中专慈溪辅导站,招收2届刊授中专学员,由省委党校刊授中专学校颁发毕业文凭。1993年,设立中央党校函授教育慈溪辅导站,招收函授大专班学员。1995年,举办学制1年的村干部半脱产中专班2班,招收学员100名。1996年举办村干部函授中专班2届,共招收学员655名,学制2年。1997年9月,全省县级首个村干部大专函授班开学,75名村干部通过考试被录取入学。1999年始,招收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班学员。至2005年共招收7届本科和13届大专函授学员。2006—2010年,在读函授学员1247人,其中本科学员586人,毕业253人;大专学员661人(含宁波市委党校农村管理大专班学员264人),毕业446人(含宁波市委党校农村管理大专班毕业生213人)。
  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党校注重科研工作。至2011年,全校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447篇,其中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专题交流入选119篇;完成省级以上课题4项;省以上发表或交流论文获奖5篇;参与编写公开出版的辅导教材2套。2011年为市委宣传部编写宣传资料3篇,和市委组织部联合编写《镇(街道)领导干部工作指南》,参与市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复旦大学合作的“慈溪移民与海堤文化”课题研究。
  对外宣讲2006年始,学校组织对外宣讲活动。2006年,宣讲110场次,听课党员干部群众3万余人。2007年,对外宣讲120余场次,听课党员干部群众3万余人次;从9月份始,每隔半月以手机短信形式发一条理论短信给市级机关及镇(街道)的领导班子成员。2008年,对外宣讲100余场次,听课党员干部群众2万余人次。2009—2011年,市委讲师团、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宣讲团、党员集中轮训宣讲团、市女子学院母亲素养工程讲师团、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全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宣讲团、市百场文明礼仪大巡讲讲师团、宁波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宁波市党校系统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慈溪市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等对外宣讲数百场次,听课党员干部群众4万余人次。1位教师被评为省级优秀宣讲员。2006—2011年,对外宣讲700余场次,听课党员干部群众12.10万人次。
  参与社会力量办学利用党校办学条件,参与社会力量办学。1994年9月,创办求实职业高中,至2000年共招收职高学生6届,对缓解市高中段教育资源紧张起一定作用。1997—1999年,开办青年文化补习学校,为高考落榜青年提供复习和升学机会。
  第五章 宣传教育
  第一节 理论学习
  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
  学习制度1987年12月,中共慈溪县委成立理论学习中心组,县委、县人大、县政府、政协慈溪县委员会、县人武部5套班子成员参加,坚持每月1次学习制度。1989年,理论学习分市委中心组、市级机关部门干部、区镇(乡)干部3个层次。1992年5月,23个镇(乡)、81个市级机关部门党委(组)成立理论学习中心组,班子成员参加。1995年2月,建立中心组学习记录、学习通报、文章评选、学习检查、考核评比5项制度。1996年1月,市委确定中心组成员做到“五个一”(每年精读1本政治理论书,有1本理论学习笔记本,每年作1次中心发言,每年撰写1篇学习体会文章或调研报告,每年作1次理论辅导报告)。1999年,开展领导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工作,建立评估考核机制。2001年始,考核各镇(街道)、市级机关部门、直属单位党委(组)中心学习组和党政班子成员的学习态度、理论功底、运用能力,建立学习档案。2005年1月始,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读书会(理论务虚会)、个人自学、学习预告、学习记录、学习通报、学习总结、学习调研等8项制度。2007年、2008年,推行市级部门中心组联学制度,开展镇(街道)干部学习对垒比赛。2009—2011年,实施基层党委中心组学习巡听巡查制度,每年组织开展对镇(街道)、部门党委中心组的巡听、巡查;推行领导干部述学制度。
  学习方式采用集中培训、专题辅导、学习原著、召开理论务虚会等方式进行理论学习。1988—2011年,每年对市管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举办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培训班88期,受训干部1.15万人次。邀请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宁波市委宣传部及宁波市委党校等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作政治经济形势、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社会管理、法律知识等辅导报告86场次,听报告干部5.53万人次。评选党委中心组及成员的优秀理论(调研)文章433篇。2004年2月,开始开展读一本理论原著活动,先后学习《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毛泽东著作选编》和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先后召开增创发展新优势,牢牢把握第一要务、大力增创发展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模式转型,改革创新、争先创优,城镇化及相关重大平台建设问题,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若干重大问题等为主题的理论务虚会,理清慈溪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水平。
  学习内容主要学习中共十三大至十七大重要文献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1988—1991年,重点学习改革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有关法规,《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992—1996年,以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中国共产党章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为主。1997—2001年,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2011年,学习《江泽民文选》《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纲要》《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经济转型升级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有关知识、理论。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被评为2002—2003年度、2004—2005年度、2009—2011年度宁波市县局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先进单位。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
  建立机关、单位学习制度,组织经常性学习。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主题教育、培训班、讲师团宣讲、理论研讨会、三北讲坛、村民论坛、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各种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理论教育。1996年,组建市委讲师团,由39人组成。1997年,召开慈溪经济发展和改革实践理论研讨会。2000年,组建镇、市级部门业余讲师团25个,成员300余人。2004年、2006年,分别召开邓小平理论与慈溪实践研讨会、科学发展观在慈溪实践理论研讨会。2006年3月,开设“三北讲坛”,邀请沈国放、刘梦溪、陈祖芬等专家、学者作理论、形势、文化等社会领域知识讲座。至2011年,全市各级党校举办培训班1.80万期次,受训129万人次;市、镇两级讲师团宣讲(含电化教育)2.10万场次;组织“百场报告进基层”等教育活动,受教育党员群众145万人次;举行“三北讲坛”128场次,受教育干部群众3.12万人次;举办建党70周年、中共十四大党章等知识竞赛12次,参与71.50万人次;举行生产力标准讨论,爱祖国、爱家乡、爱岗位等演讲比赛10次,受教育19.50万人次。2009年始,每年组织实施党员集中轮训,组织开展每年1届的微型党课比赛及巡回宣讲,创新党员教育新模式。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形势任务教育1988年10月至1989年1月,开展“十年改革”形势教育。1989年4—12月,开展反对动乱、维持社会稳定宣传教育。1989年10月至1997年12月,先后9次组织开展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每次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以党员干部为重点教育对象,延伸至农村村民和乡镇企业职工,教育形式有召开会议、组织培训、专题宣讲、上门走访、典型引路、算账对比、电化教育、巡回展览、文艺演出、编发资料等。1989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1990年,抽调3160人组成34个工作组,帮助企业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艰苦奋斗、遵纪守法4项教育。1991年,开展“反演变、明方向、负使命、奔小康”社会主义思想教育。1996年2—4月,252家国有、集体企业开展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进改革发展,探索国有集体企业建设,促进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等5方面的形势任务教育。1999年5—11月,进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现代化教育。2006年12月至2007年4月,在农村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组建22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教育讲师团,举行理论宣讲和涉农知识培训651场次,受教育群众11.30万人次。2008年,制定下发《关于建立和完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的意见》。2010年,组织开展“千场宣讲进基层、万名党员受教育”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
  2011年,组织开展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及“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1988—2011年,每年组织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形式有举办展览、读书演讲、知识竞赛、影视、基本国策宣传、革命传统教育、采访报道、编写教材、建立专馆(资料库)等。1992年6月,举办浙东区党委成立暨浙东抗日根据地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和光辉的历史篇章大型展览。1993年,举办“开放的慈溪在腾飞”及近代史、现代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在青年工人和中小学生中,开展“读好书、讲奉献、爱祖国、兴中华”读书演讲活动及中小学生读书知识竞赛。1994年,12万名学生通过观看百部影视片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1995年7月,对抗战遗址、遗迹进行寻踪采访报道和举办国防宣传周;编辑出版《慈溪抗战资料》《三北风云》《三北敌后抗战货币》等书;全年10余万人次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材《可爱的家乡——慈溪》入选宁波市“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1997年5月、6月,进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教育,举办迎回归、庆“七一”各类庆祝会、文艺演出等活动147场次,参加13万余人次;慈溪电视台分7个专题组织“大地之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系列报道,各地组织12万人次参观教育基地,编印《铸造辉煌——慈溪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50万册。1998年,组织老干部、老教师到机关、学校讲革命传统教育课150余场次;举办改革开放20周年成就展,观众1万余人次。是年10月,举办撤县设市10周年大型图片展。1999年5月,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庆祝慈溪解放50周年及迎接建国50周年和澳门回归,举行电视报告会、板报展、知识竞赛等活动。2004年,在国庆55周年、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期间,先后举办慈溪发展成就图片展、摄影作品展、诗歌朗诵会、文艺晚会等活动;4月,市图书馆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图书专馆。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期间,组织万人签名、广场文艺演出等宣传纪念活动,参与群众5万余人次。2006年,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和建党85周年期间,举办百名将军书画展、党的知识问答、革命经典影片展播、慈溪籍革命先烈事迹连载等,对市民进行爱国爱党爱乡教育;4月,市图书馆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资料库,免费向市民开放。2008年,编著出版中小学教材《爱我慈溪》,发行8.30万册。自1994年始,每年4月上旬举行爱国主义教育周活动,至2011年连续举办18个爱国主义教育周活动,累计64万人次参加活动。
  2011年,爱国主义教育周主题为“心系祖国、建设家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制度建设1988年11月,召开首次全市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989年,在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试点。1996年4月,成立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市政工师协会,104个单位参加。1999年11月、2003年11月,分别召开全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员大会,78个会员单位参加。1999年,各级党组织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干部群众思想分析制,开展送温暖、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幸福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2000年11月,建立社会舆情分析联席会议制度、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示范、思想政治工作共建机制等,总结推广18个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2001年,建立社区管理、服务、教育、文化、环境“五位一体”在职党员与社区双向联系卡制度;市汇丽机电有限公司被评为宁波市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11月,确定市级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创建单位20个,镇(街道)确定各类示范点76个,其中农村示范点29个、企业示范点25个、学校示范点22个;方太集团和三A集团被评为宁波市第二批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2003年,确定农村、学校、非公有制企业、暂住人口等各类型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新增宁波市级示范点3个。2005年,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舆情调研。2006年,召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举办社会科学教育普及周。1995—2006年,在市委党校举办思想政治工作培训班,开办6次,共培训820人次。1996—2011年,编印出版《慈溪思想政治工作》季刊,共64期。
  队伍建设1990年6月,成立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和初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是年9月至1992年12月,对企业政工人员专业职务进行首次评审。1990年、1991年,国有、大集体企业中开展首次评审,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开展第二批评审。1993年、1994年,在单位事业编制人员中开展评审,1995年1月转入经常化。2000年1月,评审工作在建立党组织、职工100人以上、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中扩展。2005年,开始向行业、社区、所有非公有制企业展开。
  2011年,推荐高级政工师7人、政工师5人,评定助理政工师17人。
  第三节 新闻舆论管理对外宣传
  新闻宏观管理与主题宣传
  新闻制度建设1992年始,每月召开1次新闻工作例会。1995年,健全新闻阅评、重要稿件审阅和新闻评奖制度。1997年,制定各新闻单位岗位责任制量化考核办法和记者采访、镇(乡)广电站管理、值班等规章制度。1998年,执行重播重审制度。2000年,建立新闻阅评制度,组建7人新闻阅评小组,定期阅评“一报两台”(《慈溪日报》、慈溪广播电台、慈溪电视台)新闻。2002年,实施职务评聘分离制、专题栏目制片人负责制、栏目评分考核制,建立100余人的通讯报道员队伍。2004年,市广电中心设总编室,组建由20名社会人员组成的视听员队伍;慈溪日报社实行编前会制度,策划第二天见报稿件。2005年,定期召开新闻协调会、阅评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开通慈溪新闻网,建立20人组成的兼职网络评论员和6人组成的网络新闻阅评员队伍;10月,在中国宁波网站开设“慈溪新闻”网页。2006年,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举办“慈溪数码桥”、中国慈溪网为主的主要网站网络阅评会。2008年,新闻办公室“三合一”(外宣、新闻、网管)机制到位,实行时政类论坛关键词过滤、版主备案和24小时值班制度;健全突发事件新闻应急机制,妥善处置体艺幼儿园、绿色农产品加工区等10多起新闻曝光事件。
  2011年,实施新闻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主题活动,健全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一般规则,完善网络舆情发现、研判、反馈、处置等机制,引导网络舆情,每年组织开展网络文化节。
  专题专栏1990年5月、6月,做好中共慈溪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和1990年杨梅节暨经济贸易洽谈会的宣传服务工作。1991年3月,在慈溪电台、电视台开办建党70周年专题节目;6月,开设《共产党人风采》专栏。1992年,开设《大家话改革》、学习十四大通俗讲话等栏目。1997年,学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十五大精神专题。1999年,开设《看20年慈溪变化》、“三线(山区、国道、沿海)行”等30余个专题专栏。2000年,开设固本强基、思源思进、环境整治、实践“三个代表”等60多个专栏专题。2001年,开设深入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加强作风建设、实践“三个代表”,开展环境整治、共建美好家园等专栏报道、连续报道、评论。2002年,开设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迎接市党代会召开等专栏、专题40余个。2003年,宣传报道中共慈溪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再造新慈溪”的重大决策、“非典”防治等。2004年,开设“双创”(创全国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发展大桥经济、促进港桥海联动”等专题专栏;9月,电视台推出论坛类节目。2005年,宣传报道争创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加快发展模式转型,打造四大基地、推进四大抓手,区域特色经济,建设“平安慈溪”,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2006年,宣传报道自主创新看慈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纪念建党85周年、和谐促进会建设大家谈、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2007年,围绕改革创新、开放合作、新型城市化等,新闻单位设置10个专题专栏。2008年,做好北京奥运会、呵护绿色家园、抗震救灾等重大主题宣传;开设喜迎大桥通车、建设大桥经济等30余个专题专栏。
  2011年,设置“三思三创”、“十二五”规划、文化强市、建党90周年等专题专栏。
  采访报道1992年,组织“一报两台”采访23个单位。1993年5月,组织新闻采编人员72人次赴23个镇(乡)采访报道经济建设发展快速的典型。1994年6月,到镇(乡)采访改革、发展、稳定等重点题材。1995年,报道慈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成就和“九五”计划等。1997年,采访报道“慈溪人走南闯北拓市场”、宣传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十五大精神、纪念邓小平逝世、迎香港回归、抗击第11号强台风、创建文明县城等。1998年,采访报道深化企业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再就业、勤政廉政、艰苦创业和全国卫生城市迎检等。2003年,采访发展开放型经济和慈溪—顺德经贸合作暨家电行业发展研讨会、杭州湾新区发展战略论坛等活动。2006年,组织市级新闻单位联合采访报道马家富先进事迹等8次。2007年,围绕改革创新、文明城市创建、作风建设年等工作组织采访报道,共播发稿件200余篇。2008年,采访报道落实突破年、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省示范文明城市创建、撤县设市20周年等,市级新闻媒体共播发稿件2000余篇;“慈溪和谐企业创建”典型在《浙江日报》《宁波日报》发稿20篇,7月3日新华社在《国内动态》刊登《慈溪创建和谐企业促发展方式转变》。2009年始,每年举行知名媒体走进慈溪活动,对重要活动,组织国内外媒体记者走进慈溪进行采访报道,至2011年共接待记者400余人次,编发稿件500余篇。
  对外宣传
  对外宣传活动1988年11月28日,召开慈溪撤县设市新闻发布会,邀请《解放日报》等18个新闻单位参加,各报刊以专版介绍慈溪。1990年6月,召开慈溪发展外向型经济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内外新闻记者40余人参加。1992年,在上海、北京举办新产品展销会,邀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记者180余人次,宣传慈溪用稿300余篇。1993年6月,举办“杨梅节暨经济贸易洽谈”新闻发布会,接待《人民日报》、美国中文电视台、中国香港《大公报》等新闻单位40余个,记者200余人次,发稿500余篇。1994年,举办慈溪经贸洽谈会等10多项重大经贸、外事活动,对外发送宣传品100余种计5万余份;制作38个专版,参加1994年宁波市香港贸易洽谈会,介绍中国百强县之一慈溪,在美国《侨报》、中国台湾《中央日报》组织慈溪专版。1995年5月,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首次组团访问日本,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会见访日团成员,为慈溪题写“秦渡庵”“慈溪市徐福会”等书幅;11月,举办杨贤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和329国道开通仪式新闻发布会。1998年4月,《慈溪下岗工人走上私营再就业之路》在美国洛杉矶双语电台《今日浙江》节目中播出。1999年10月,中央9个新闻单位到慈溪采访,向国外、境外发送新闻稿件110篇,向国内发送750余篇。2000年,接待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0余批记者,向海内外宣传介绍慈溪。2001年7月、8月,《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记者到慈溪拍摄专题片。2002年5月,中央、上海等地新闻记者到慈溪采访10余次,介绍慈溪城镇化建设、效益农业、古玩家具和人文景观、旅游景点。2003年,开展“浙江作家看慈溪”等对外宣传活动。2004年,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组、《人民日报》海外版等记者到慈溪采访57批次、147人次,刊播反映慈溪文明建设成就的报道。2005年、2006年,接待国内外媒体记者各160余人次采访,播发新闻200条次。2007年,推出杭州湾跨海大桥贯通仪式、马家富先进事迹、慈溪农民种文化、和谐促进会等典型,向《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报社发稿331篇。2008年,组织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国际经贸旅游、撤县设市20周年等对外宣传活动,开展知名媒体进慈溪活动20批次,《人民日报》等50多家上级党报和都市类媒体、500余人次宣传慈溪,发表文章500余篇。2009年、2010年、2011年,在中央、省及宁波等上级媒体上分别发稿106篇、256篇、360篇。
  对外宣传品制作影像专题片。1988年,制作专题片《慈溪风貌》。1989年9月,拍摄电影《奋起中的慈溪市》。1991年,拍摄党员教育专题片《在党旗下》。1992年,拍摄《伟大的历史篇章》《古越新城》《笔端溢出的乡情》《慈溪风采》等影片和节目。1993年拍摄《慈溪——一个向世界开放的城市》《慈溪外向型经济巡礼》《栲栳山与上林湖》等录像片。1994年,摄制《中国百强县——慈溪》《慈溪农民走向国际市场》《达蓬寻踪》等8个专题录像片,《中国百强县——慈溪》在全国电视系列报道展播中获得三等奖。1995年5月,《达蓬寻踪》作为《看浙江》专辑送美国、日本电视台播放;12月,摄制纪录片《难忘锦堂》。1996年6月,拍摄系列片《天南海北慈溪人》。1998年11月至1999年12月,拍摄18集电视连续剧《徐福东渡传奇》。2001年,中央电视台4套《中国报道》拍摄海通食品走向世界专题片,中央电视台2套拍摄并播出慈溪市城市建设专题片。2002年5月,与中央、浙江等电视台合作,分别制作《艺术人生——余秋雨专题》和《浙江新纪录》慈溪专题。2003年,制作15秒、30秒2套城市形象宣传片。2005年,拍摄《锦绣周巷》。2006年,中央电视台录制《走遍中国》《欢乐中国行》等对外宣传节目中,制作电视专题片《人文慈溪》。2007年,拍摄电视剧《淞沪风云》。2008年,制作系列宣传专题片《潮涌杭州湾》。2009年,《上林瓷风》在中央电视台“中华情”栏目播出。2010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诗意桃花》《情意慈溪》等专题片。2011年,与浙江卫视合作组织拍摄慈溪对外形象基地专题片。
  书刊1988年,编印《慈溪》。1991年,编印《三北农民文明谱》。1993年、1995年,分别编印《农民致富60例》《中国慈溪》(投资指南)。1997年,编印《徐福与慈溪达蓬山》等5种图书。1998年,编印《慈溪市现代农民画作品集》。1999年,编印《慈溪农民画》《乡魂》。2000年,编印《慈溪风光》《陈之佛作品》等7种图书。2002年,编印《溪上流韵》《艺海掇英》。2006年,编印《邵华将军慈溪行》《贫穷致富与执政》,其中《贫穷致富与执政》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推荐为“三农”优秀读物,印发2万册,入选中宣部“万村书库”工程。2007年7月,出版海外版《中华儿女·创新慈溪》(专刊),发行5000册。2008年,出版发行《慈溪印象》3000册,编印慈溪撤县设市20周年画册《跨越》《慈溪撤县设市20周年纪念邮册》各2000册;摄影集《见证大桥》被列为宁波市重点文艺创作项目。1988—2011年,每年编印《慈溪画册》3000~5000册;编辑出版诗选、散文专集、报告文学、邮资明信片等近40种,发行数5000~20000册。
  第六章 统一战线工作
  第一节 多党合作
  多党合作制度建设
  1988—2011年,中共慈溪市委建立健全政治协商制度,先后发出《进一步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关于巩固和扩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为建设效益和谐新慈溪凝聚力量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市级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与民主党派、市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联系的若干意见》,召开全市统战工作会议9次,批转《市委统战部、侨办、台办、民族宗教局、民盟、民建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加强统战机关建设;市政府制定《关于完善市政府有关部门与民主党派对口联系制度的意见》,建立、规范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简称“党外人士”)联系交友、对口联系、考察调研、座谈会、重点工作通报会、重大活动参与、特约监督员7项多党合作制度,市委、市政府向党外人士通报重大工程进展情况、重点工作实施情况、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人事调整及征求意见32次;累计192位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被聘为党风、教育、卫生、土管等12个行业的监督员,发挥联络、参谋、咨询、监督作用。
  1989年7月、11月,先后建立民建、民盟慈溪市支部;1995年,分别升格为民建、民盟慈溪市总支部;2009年,分别升格为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民盟慈溪市基层委员会。至2011年,2个民主党派共发展成员162人,其中民盟慈溪市基层委员会盟员81人、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会员81人。
  1988年后,建立统战部、组织部联席会议制度和统战部、宣传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一战线协调机制建设,形成大统战格局;建立市、镇两级中共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联系交友制度。中共慈溪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简称“市委统战部”)在统战网站中设立参政议政信箱,开展每年1次的统一战线金点子征集评选活动,拓宽党外人士参政议政渠道;建立12个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对口联系制度,为党外人士搭建知情明政和民主监督平台。2005年后,连续7年举办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读书会及5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2006年,市、镇两级走访各界代表794人,征求意见、建议194条次。2008年10月,市委统战部组织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29人去西柏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09年,成立统一战线专家支农服务团,开展“情系新农村”服务活动。2010年,开展“情系统战人士、服务科学发展”大走访活动,建立100余人的联络员队伍,累计走访各类统战人士10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70余条次,帮助解决统战人士实际困难40余件次。2008年、2011年2次开展统一战线“和谐之星”评选表彰活动,先后有20人获得统一战线“和谐之星”称号,10人获得“和谐使者”称号。2011年,设立党外人士文化沙龙,开展党外人士投资与理财、诗歌朗诵、中医药文化等沙龙活动。
  党外人士政治安排
  1988年后,拓宽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渠道,加强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动态管理和党外干部队伍建设。2008年,建立党外代表人士后备名单库,完善党外代表人士后备人选培养和使用工作机制。至2011年,在任宁波市管干部6人、市管干部23人;市管干部中,在市政府工作部门任职10人,市属单位3人,市人大、政协机关4人,镇(街道)人大和政府领导班子3人,人民团体1人,调研员2人,其中正局级3人。1988—2011年,都安排1名党外人士担任副市长职务,并对党外人士作历届市人大代表及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委员及常委、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的政治安排。
  第二节 统战团体及人士工作
  工商联、商会工作
  慈溪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经济总量的主体,做好组织、团结、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人士的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方面。市委统战部加强对市工商联的联系、领导,做好历届市工商联换届指导工作,指导成立各级商会组织和异地商会组织,至2011年,全市共建立镇(街道)基层商会20家、行业商会1家、异地商会9家,会员企业3966家;加强各级商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市工商联、商会(总商会)主要骨干的学习培训,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合法经营、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并为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出钱出力,推动慈溪经济、社会发展。自2004年始,省、宁波市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争做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推荐评选活动,至2011年,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茅理翔、浙江双羊集团罗国明被评为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沈国强、张建杰、陈龙海、筱焕超等15人被评为宁波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详见第三十二编《人民团体》第四章。
  市知联会工作
  慈溪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简称“市知联会”)成立于2007年9月,是以无党派知识分子为主体,具有统战性、知识性、服务性、联谊性的社团组织,开展学习教育、调研建言、社会服务、联谊交流、举荐人才、服务会员等活动;成立时有会员46人,会长龚建长,为无党派人士。2010年、2011年,分别成立市知联会卫生分会、科技分会,至2011年,共有会员、分会会员87人,其中23人为新社会阶层人士。
  市委统战部筹备、指导市知联会成立,引导市知联会加强与各界党外知识分子特别是无党派知识分子的联络,支持市知联会开展调查研究、社会服务、建言献策等工作,组织市知联会成员特别是班子成员的政治学习、理论培训,更好地将党外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至2011年,市知联会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22篇;组织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22次,搜集社情民意100余条。
  新社会阶层工作
  随着经济多元化和社会分工细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断增多,成为新时期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市委统战部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加强新社会阶层工作。2006年8月,在新浦镇开展“村企结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启动仪式,出台相关文件,建立“村企共建新农村”长效机制。2007年,市委把新社会阶层人士作为统战工作重点之一,建立与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关系较密切的15个市直机关及有关街道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全市有新社会阶层人士6.84万人,其中个体户5.31万人、私营企业主1.48万人、中介组织专业人士381人、自由职业人士60人。2008年,全市有240余位企业家担任村级顾问;1200余家企业与290余个村结对共建,承诺提供扶助资金3000万元,其中到位1000余万元。2009年,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组成共150余人的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队伍,建立新社会阶层人士动态数据库。2010年,召开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在全市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开展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骨干调查摸底和推荐工作,推进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2011年,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义行天下——慈商感恩行动”“千商联千户”“千企联百村”等活动,全市参与村企结对企业1735家,结对扶持资金2940.50万元。
  民族宗教工作
  慈溪少数民族多,但没有聚居地,大多为外来婚嫁人员及后裔,一般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市委成立市民族宗教工作协调小组,市委统战部指导民族部门制定扶持政策,实施少数民族项目工程;2003年11月,指导成立少数民族联谊会,做好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成员脱贫致富工作。详见第七编《民族宗教》第一章。
  慈溪在宁波市是宗教大市,2011年,全市有宗教活动场所89处,有天主教信徒1.20万人、基督教信徒近6万人。市委统战部指导宗教部门加强宗教法律法规宣传,市委学习中心组安排宗教工作专题报告会,在省社会主义学院举办2期为期5天的由镇(街道)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统战委员参加的宗教工作研讨班,把握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指导、引导宗教团体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如开展“宗教和睦、社会和谐”主题活动和文明宗教场所创建活动;支持宗教团体和宗教教徒开展慈善公益事业,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2004年后,市委统战部会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举办宗教场所负责人学习班,组织创建文明场所、宗教事务管理、安全知识等培训班42期;创新宗教属地管理、依法管理工作,完善“党委统率、政府处理事务、各级属地管理、部门综合协调”的宗教工作综合管理机制。(详见第七编《民族宗教》第二章)
  海外统战工作
  慈溪历代多外出经商人士,港澳台胞与海外侨胞多;进入新时期后,留学海外的学子多;外向型经济比重高,港澳台侨工作是慈溪统战工作的一大优势。市委成立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市委港澳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市委统战部联合市侨办、台办,加强港澳台侨工作,支持成立慈溪市台胞台属联谊会(1988年)、慈溪市海外联谊会(1989年)、留学人员家属联谊会(1993年)、宁波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慈溪联谊委员会(2007)、慈溪市归国人士创业发展促进会(2010年),成立镇(街道)基层侨联组织并开展活动,2007年3月在慈溪经济开发区建立留学生创业园;做好联络联谊,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引进项目人才,支持建设家乡经济,营造大统一、大团结局面。(详见第二十九编《人民政府》第四章)
  第三节 统战政策学习宣传
  学习统战政策和知识
  1988年后,市委统战部组织统战干部和统一战线人士学习统战工作理论和历届党的代表大会文件。1993—1997年,先后举行多党合作制度、一国两制、香港回归、迎澳门回归、学习十五大精神、认清机遇与挑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台海形势、改革开放20年的成就与经验、党的侨务政策、留学生工作等研讨会或讲座。1998—2011年,先后举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侨务对台、统战工作与公共关系、加入世贸组织的现实意义等讲座,开展慈溪市统一战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撤县设市20周年、统一战线“和谐之星”表彰、“共享和谐”统一战线广场服务、统一战线与改革开放书画摄影展、统一战线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0周年、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统一战线庆祝建党90周年等活动,组织统战委员例会194次,在中央、省、宁波市社会主义学院等组织开展统战干部培训班8期。
  2003年始,市委统战部和市社会主义学院每年举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班、培训班。2007—2011年,市委领导专题辅导党的十七届历次全会精神,每年传达全国、全省统战部长会议及宁波市统战工作会议精神。
  常年印发统战方面知识读本,订寄相关刊物,邀请上级统战部门领导及专家教授作全球化、改革开放与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宗教和睦与边疆安定、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等辅导讲座,加强统战政策与知识学习、宣传。2008年6月,举办统一战线与改革开放书画摄影展,展出书法作品129件、美术作品58件、摄影作品95件;编印统战知识、统战之窗,创作党派、侨、台、工商联、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画1万份。8月,举行统战知识“六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工作启动仪式。2009年,举行统一战线“和风行动”、统一战线知识微型教案评比活动,共编印统战知识连环画2000余册、制作统战知识画报37张5万余份,收集有关反映统战知识方面的民间艺术、书法摄影、诗词作品、统战宣传标语、知识问答等380余件。2011年,编印《和风——统一战线庆祝建党90周年巡礼》。
  统战政策理论调研
  1992年,市委统战部建立统战理论学会,市级统战、宣传、党校和镇(乡)、企事业等单位75人参加,后有3次调整充实统战理论学会成员。至2011年,先后创办《慈溪统战》《情况反映》《慈溪侨讯》《慈溪台讯》《慈溪工商》《慈溪民盟》《慈溪民建》《慈溪统战》等简报期刊和《慈溪统一战线回眸——共创和谐》《慈溪统战画册》等共446期次。有682篇统战方面稿件被各级报刊录用。《闪亮全球的中国星》《慈溪市的小神算们》《企业医生政府高参》《慈溪民企穿越家业传承——富二代走向创二代》《慈溪建立村级商会引导农民抱团创业》等文章在《人民日报》《浙江日报》《中国统一战线》等报刊发表,并有22篇在中央统战部《零讯》录用。
  2004年始,提出调研课题,发动镇(街道)、市级机关统战干部和统战对象写调研文章168篇,筛选29篇编印论文集《慈溪市统一战线工作调研文集》,其中14篇被评为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优秀奖和宁波市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2006年、2009年,市统战理论学会、市委统战部先后被宁波市委统战部评为统战理论政策研究优秀组织奖。2007—2011年,多篇统战理论文章获得宁波市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统战宣传
  1988年后,举办报告会、通报会,向民主党派、工商联、民族宗教界、侨台同胞、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界、工商联分会和无党派人士等宣传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时事形势。1993年,市委发出《关于开展党的对台方针和台湾形势教育的通知》,对群众和中小学校开展涉台教育。1997年,台北市儿童珠算教育参观访问团到慈溪访问,报道慈溪儿童神算子的《神机妙算神乎其神》一文在台北宁波同乡会会刊刊出,多家海外媒体转载;中央电视台8次播出慈溪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专题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也作报道;6月,举行迎香港回归专题报告会,邀请省委讲师团成员、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仁德作迎香港回归专题报告。2007年3月,中央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到慈溪台商独资企业宁波升骏工艺品有限公司拍摄台商故事节目;10月,慈溪民乐团赴台湾演出《越·瓷风》民族音乐会;市台办连续7年被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宣传局评为涉台宣传先进单位。2008年10月,举行市统一战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撤县设市20周年广场庆祝活动,市统一战线志愿者服务大队和中队成立并授旗。2009年,开展统一战线“和风行动”
  建立500余人的市、镇两级统战政策宣讲团和宣教联络员队伍,累计开办统战知识讲座、培,训312场次,制作、发放各类宣传标语、横幅、传单、图文册7万余份,创新宣传载体、宣传方式17项,宣传对象超过10万人次。2010年、2011年,开展统一战线“和风行动”示范点创建活动,23个村(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单位创建达标;此外,开展基层统战知识大讲堂、专家支农服务团下基层宣讲活动、统战干部下基层宣讲活动36场次。2011年,组织“心连心、民族情”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共迎世博盛会、同铸核心价值”党外人士文化沙龙、统一战线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表演活动等8次。
  1993—2011年,市委统战部多次被评为全国、省统战刊物宣传先进单位,并获省统战工作创新奖、省统战宣传重大创意奖等。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