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棉花收购与调拨供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9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棉花收购与调拨供应
分类号: F724.7
页数: 2
页码: 1059-106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曾是全国著名产棉县之一。20世纪90年代,种植结构调整,棉花面积减少,收购量下降。1999年后,种植面积锐减,收购量骤降。
关键词: 商业贸易 流通 慈溪市

内容

慈溪曾是全国著名产棉县之一。20世纪90年代,种植结构调整,棉花面积减少,收购量下降。1999年后,种植面积锐减,收购量骤降。
  棉花收购
  收购政策 1985年,取消棉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1988年,国家对棉花实行产、购、销统一计划管理,棉花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收购价实行“倒三七”(70%按加价,30%按定购价)比例价。为鼓励棉农的投售积极性,每投售50千克皮棉,价外临时补贴25元,柴油平议补差1.25元;奖售化肥(标氮)40千克、原粮25千克。1990年,投售棉花实行奖粮政策,每50千克一级皮棉,奖售给标一早籼米14千克(二级皮棉折半)、标一早米价格(农村粮票价格)每50千克36.90元。1995年,每投售0.50千克级内棉奖售标氮0.50千克、大米1千克;植棉0.53公顷以上规模大户投售商品皮棉400千克以上的享受农工一体化待遇。1999年9月1日新的棉花年度起,棉花收购、销售价格均由市场决定。供销社及其棉花企业、农业部门所属良种加工厂和国有农场、经资格认定的纺织企业均可直接收购、加工和经营棉花。2001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放开棉花收购,鼓励公平有序竞争。
  收购量 1988年,全县范市、观城、逍林、浒山、周巷5个棉花加工厂,共设41个收购站,配秤81支,收购人员近3000人,收购皮棉7669吨。1991年,全市收购皮棉2.25万吨,占总产量的95.2%,是1988—2011年间收购量最多年份。1992年,全市收购皮棉1.42万吨。1988—1992年,全市收购皮棉7.57万吨,占总产量的90.7%;年均收购1.51万吨。1993年后,棉花生产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种植面积下滑,收购量减少。1993—1998年,全市收购皮棉4.93万吨,占总产量的63.7%;年均收购8217吨。1999年放开棉花收购价格。供销社棉花企业实行体制改革,仅设棉花收购站7个,收购皮棉1741吨。2001年,放开棉花收购,实行多渠道经营。2003年,供销社入股组建滨海棉花有限公司,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收购皮棉1102吨、1721吨、571吨。2011年,全市12家棉花收购企业收购皮棉6480吨。
  调拨供应
  1988—1992年,棉花调拨供应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1988年,省外调入棉花6750吨,采购3162.30吨;出口棉花3000吨。供应按照保纱锭计划用棉、民用絮棉、出口棉,不保无计划、超计划、小纺织用棉的原则安排。1989年,省外调入4125吨,采购3000吨,纯销售8481吨。1990年,市外调入2840吨,市内销售1.01万吨,调出7515吨。1991年,市外购入3601吨,总销售2.69万吨。1992年,省外购入1489吨,总销售2.71万吨。
  1993年,取消计划调拨供应,供求由市场调节。是年,供销社系统省外购入3732吨,总销售21512吨。1997年,全市省外购入1305吨,总销售8816吨。1998年,棉花调拨供应以市场为主体,棉农自产自销,经营企业自购自售。2001年放开棉花市场。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