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农业技术 农业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83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农业技术 农业管理
分类号: F303.2
页数: 14
页码: 862-87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慈溪市1988年到2011年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管理工作。
关键词: 农业技术 管理 慈溪市

内容

第一节 农业技术
  施肥技术
  肥料品种 化肥。使用化肥品种主要有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氮肥主要品种为尿素、碳酸氢氨等。磷肥主要品种为过磷酸钙。钾肥主要品种为氯化钾,少量硫酸钾。复合肥有两元复合和三元复合,按氮磷钾含量,有高浓度(总量≥40%)、中浓度(40%>总量≥30%)、低浓度(30%>总量≥25%)复合肥3类。
  有机肥。有机肥主要有绿肥、河泥、畜肥、秸秆、沼肥等。绿肥主要有紫云英、黄花苜蓿。秸秆还田作肥,主要有稻草、麦秆、棉秆等。另外还有畜肥、沼肥。沼肥大多用于蔬菜生产。2005—2011年,全市利用畜牧场建沼气池124只,容积1.35万立方米。利用公厕建沼气池19只。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池厌氧发酵。
  土壤肥力测试 肥力定位检测。春粮、棉花轮作地设置土壤肥力检测点,设习惯施肥区、有机肥+化肥区、纯化肥区、空白区。先取耕层土样测定养分,每季作物收获后取各处理小区土样,测定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观测土壤肥力动态变化,确定施肥方案。
  肥力动态监测。2003年,全市取代表性土样284个,测定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硼、pH值、全盐量8个项目,其平均含量分别为:每千克土壤有机质19.70克、碱解氮93毫克、速效磷31毫克、速效钾103毫克、有效锌1.29毫克、有效硼0.77毫克、pH值7.47、全盐量0.89克。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田增加29.5%,旱地增加1.4%;土壤速效磷水田、旱地分别增加324.2%、276.8%;土壤速效钾水田增加24.4%,旱地降低17.8%。
  施肥方法 1988年,全市化肥(折标准肥,下同)用量每公顷1860千克(折纯含量每公顷384千克)。1988—1994年,年平均用量每公顷2055千克。1995—2002年,年平均用量每公顷2475千克。2003—2007年,年平均用量每公顷2775千克。2011年,实物用量每公顷2115千克,折纯含量每公顷560千克(2008年后按实物量口径统计),比1987年折纯含量每公顷393千克增加42.5%。1995年后,复合肥逐渐替代单一肥料。
  尿素施用。尿素多用作追肥,也有作基肥和根外追肥。碳酸氢氨常用作稻田耙面肥。1992—2007年,氮肥年平均用量每公顷1245千克。2011年,实物用量每公顷822千克,折纯含量每公顷22.99千克。
  磷肥施用。磷肥用量较为稳定,每年2万~3万吨。1988—2007年,年平均用量每公顷555千克;其中2000年平均用量每公顷750千克为最多,1997年平均用量每公顷360千克为最少。2011年,实物用量每公顷564千克,折纯含量每公顷11.02千克。磷肥应用于所有作物,一般作基肥使用。钾肥施用。1988年后,使用量逐渐增加。1989—2002年,年平均用量每公顷135千克。2003—2006年,年平均用量增加至每公顷288千克。钾肥普遍应用,用于瓜果类、单季晚稻等作物能明显增产及改善品质。2011年,实物用量每公顷182千克,折纯含量每公顷6.38千克。钾肥一般作追肥使用。
  复合肥施用。1989—1994年,年平均用量每公顷24千克。1995—2002年,年平均用量每公顷216千克。2003—2007年,年平均用量每公顷489千克。2011年,实物用量每公顷548千克,折纯含量每公顷15.57千克。复合肥可用作基肥和追肥。
  绿肥施用。紫云英种植在稻田,黄花苜蓿种植在棉地,害青翻耕入土。1988年,种植绿肥1000公顷,1991年减少至687公顷。1992年后,紫云英已很少种植,棉地、菜地套种黄花苜蓿多作蔬菜食用,部分果农在果园套种黄花苜蓿。2011年,全市绿肥面积18公顷。
  秸秆还田作肥。20世纪80年代末,部分农民在早稻收割后,将稻草切碎翻耕入土。1988年,全市稻草还田4503公顷,部分稻草在田间焚烧后翻入土中。1990年后,实行机械化收割,将稻草直接还田,还田率90%以上,每公顷还田量6吨左右。部分稻田绿肥改种草莓,每年200~260公顷草莓枝叶用于还田。沿海棉地有麦秆还田习惯,或深埋、或面铺,用以改良盐碱地。蚕豆改为摘鲜,摘鲜剥肉后豆壳还田肥地,每年4000~5300公顷。2004年,庵东镇棉地采用机械拔秆,并将棉秆粉碎后还田。
  畜肥施用。畜肥一般制成堆肥或沤肥施用,也有直接还田。1992年,全市1600公顷棉地施畜肥每公顷7680千克。2005年,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把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后提供农户施用,2011年生产1.48万吨。
  沼肥施用。沼肥用于浸种、叶面喷施,也可作基肥和追肥,大多用于蔬菜生产。
  此外,有机无机复合肥含有机质、氮磷钾外,还含有作物所需钙、镁、硫等中量元素及锌、铜、铁、钼、锰、硼等微量元素。慈溪生产的复合肥主要有“功益”牌多元复合有机肥、“中慈”牌有机肥。2002年,研制出花菜、果菜、水果、茶叶4类有机无机复混作物专用肥。
  配方施肥 1988年,市土肥站根据土壤普查成果和各地施肥经验,提出早稻、晚稻配方施肥方案并试验、示范。按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原则施肥。1989年,试验示范扩大到4个区,根据不同土壤类型、肥力水平、栽培条件,早稻设置试验田、丰产方、高产田、对比田,试验田比对比田增产8%。2007年,慈溪被列入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市)。测土配方施肥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5个环节开展。至2011年,采集和分析土壤、植物样品2882个,开展试验36个,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0万公顷,节约肥料0.78万吨,实现节本增收1.67亿元。开发并应用耕地地力评价、作物施肥咨询信息系统、测土配方施肥触摸屏系统、农资实时监管平台等。初步建立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主要作物施肥指标、土壤肥料检测、耕地地力监测、耕地资源管理体系,便于科学、合理施肥。
  植物保护
  病虫害测报 1988年,由市病虫观测站10名技术人员、80名村中心植保员为主,区乡农技人员配合,组成市、区、乡(镇)、村四级测报体系,负责粮、棉、油病虫测报工作。之后,病虫害测报体系变更,测报技术提高,信息传递现代化。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四级测报网自然解体,测报工作由市植保站和镇(乡)农技部门负责。1993年,慈溪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区域站,负责提供棉花测报材料。1996年,病虫测报作物由粮油、棉花扩大到蔬菜、瓜果。横河、匡堰、庵东、长河、观城、新浦等地分别建立粮油、棉花、蔬菜等病虫测报点,同时重新组建中心植保员队伍。2011年,有专职测报技术人员6人,中心植保员8人。
  20世纪80年代,采用系统测报替代之前实况实报和中期、短期预报。90年代,按全国测报标准开展标准化测报。主要预测病虫发生时期、发生程度。2000年后,将病虫空间分布动态、抽样技术研究、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等应用于病虫预测预报。
  20世纪90年代前,病虫测报信息编印成《病虫情报》,分送到镇(乡)、村,然后通过黑板报、广播等媒体传递给农民。90年代后期,利用“东方农业”网、“农民信箱”、手机短信等现代通信工具传递测报信息,并与慈溪电视台“三北田野”栏目合作发布病虫信息。重大病虫害发生时,《慈溪日报》、慈溪电视台新闻节目及时发布,增加信息覆盖面。
  病虫草害防治 棉花虫害防治。1991年,采用抓两头(前期防病保苗,后期治虫保桃)、控中间(中期控药保天敌)的防治策略,降低害虫药剂防治指标,逐步形成棉花病虫草害优化治理技术。1992年后,分别对棉铃虫、红铃虫、二化螟、小菜蛾等害虫的抗药性进行监测与治理,科学配置和使用农药。1997—2000年,组织开展棉铃虫统防统治,引进频振式杀虫灯、诱蛾灵诱杀棉铃虫,累计防治面积2.43万公顷次。
  水稻虫害防治。对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通过病虫预测预报,抓好前期防治,降低害虫发生基数。防治农药以“杀虫脒”“甲胺磷”“杀虫双”“异丙威”(“叶蝉散”)等为主。1993年以后,随着单季稻面积不断扩大,稻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水稻虫害交叉发生,繁殖代数增加,危害次数增多,防治方法作适当调整。防治时间适度提前,打小打早。随着水稻害虫对有机磷农药抗性增强、剧毒农药禁用,选用低毒高效的“毒死蜱”“氟虫腈”“阿维菌素”“噻嗪酮”(“扑虱灵”)“吡虫啉”等,使用时将2种或数种农药混配后进行防治。
  蔬菜虫害防治。开展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筛选出抗病虫害良种“津研”系统的黄瓜、上海“茄门”和“加配”系统的甜椒、杂交大白菜、“优胜者”四季豆等45个品种加以推广。选用微生物农药,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掌握7~10天的用药安全间隔期。开展以性信息素为主的性引诱预测预报技术,用性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防虫网覆盖避虫。频振式杀虫灯杀虫和芋艿叶片、盐地咸蓬(海龙头)等植物诱集人工灭卵。2001年,启动蔬菜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建立蔬菜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综合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及防虫网等,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20%。
  杂草防治。使用除草剂除草的基本方法为“一杀、二封、三补”。“一杀”为前作收获后,用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克芜踪”等杀除杂草;“二封”为作物播后芽前选用针对性除草剂处理土壤,土表形成药膜,控制杂草生长;“三补”为对失治或杂草重发田块,选用选择性除草剂补除。
  农药品种 农药使用品种主要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3大类。
  杀虫剂。有机氯杀虫剂主要有“硫丹”,用来防治棉铃虫,20世纪90年代末停止使用。有机磷杀虫剂主要有“甲胺磷”“氧化乐果”“久效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杀虫谱广,防治效果好,因具高毒、高残留特性,2002年7月始,全市对上述品种禁止销售和使用。21世纪以后应用的有机磷杀虫剂主要品种有“辛硫磷”“毒死蜱”“敌百虫”“敌敌畏”“乙酰甲胺磷”“马拉硫磷”“三唑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主要品种是“克百威”(“呋喃丹”),因具高毒高残留特性,于2002年7月始禁用。1988年后,应用较多的品种有“灭多威”(“万灵”)“硫双灭多威”(“拉维因”)“丁硫克百威”“异丙威”(“叶蝉散”)。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主要品种有“杀螟丹”“杀虫双”“杀虫单”“杀虫安”。烟碱类杀虫剂主要品种有“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植物与微生物源杀虫剂品种有“苏云金杆菌”“苦参碱”“印楝素”“阿维菌素”“多杀菌素”“甲胺基阿维菌素”“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杀菌剂。含铜杀菌剂传统品种为“波尔多液”,20世纪90年代后使用逐年减少。进入21世纪后,主要使用“碱式硫酸铜”“氢氧化铜”(“可杀得”)“菌铜”(“龙克菌”)“氧化亚铜”。其他还有无机硫杀菌剂、有机硫杀菌剂、唑类杀菌剂、苯基酰胺类杀菌剂、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有机磷杀菌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二甲亚酰胺类杀菌剂、取代苯类杀菌剂、有机杂环杀菌剂等。
  除草剂。灭生性除草剂主要品种有“草甘膦”“百草枯”(“克芜踪”),常年“草甘膦”用量占除草剂总量的60%以上。选择性除草剂品种繁多,主要有“甲草胺”(“拉索”)“乙草胺”(“禾耐斯”)“丙草胺”(“扫弗特”)“丁草胺”“萘氧丙草胺”(“敌草胺”)等20余种。此外尚有“幼禾宝”“直播净”“乐草隆”等复配剂。
  其他使用的农药还有昆虫生长调节剂、杀螨剂、农用抗生素等。
  种子种苗
  品种选育与引进 慈溪农作物品种选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农场从棉花“岱字棉”选育出优良品种“慈棉1号”。80年代后,从油菜“92—13系”中选育出“92—58系”。90年代后,以市棉花科学研究所(后为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主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粮、棉、油种子多由市种子公司引进。2000年后,蔬菜经营加工企业和种植户从国内外引进种子。
  品种选育。棉花选育品种主要有“慈96—6”“慈抗杂3号”“慈杂一号”等。“慈96—6”由市棉花科学研究所于1992年用“泗棉3号”“慈90—100”选育而成;该品种出苗快、耐枯萎病、苗病轻、盐碱地种植易发苗,适宜海涂棉地种植。“慈抗杂3号”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于1996年用“慈96—5”与“WH—1”(转BT基因抗虫棉材料)选育而成;该品种高抗红铃虫、纤维品质优良、发苗快、前期长势较强。“慈杂一号”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9年用“慈96—6”与“CZH—1”选育而成;该品种高抗枯萎病、出苗快、现蕾后长势强。蚕豆选育品种为“慈蚕1号”,由市种子公司于2001年以“白花大粒”的变异单株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有效荚多、单荚重、粒大,适合鲜食和速冻加工。茄子选育品种为“慈茄1号”,由市德清种子种苗有限公司用韩家路黑藤茄通过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耐热性强、适宜越夏栽培、口感柔软品质佳。
  品种引进。早稻品种引进主要有“辐8—1”“中87—5”“G87—73”“嘉籼2372”“早粳117”“浙884”“92—48”“甬籼57”等30余种。晚稻品种引进主要有“丙738”“浙湖3号”“H88—26”“宁67”“甬
  优1号”“嘉花1号”“秀水09”等40余种。蔬菜品种引进主要有花椰菜、结球甘蓝、莴苣、荷兰豆、莲藕等400余种,其他品种引进如哈密瓜、糯玉米等40余种。
  繁育推广 繁育推广主要涉及棉花、水稻、大小麦、油菜、蚕豆、蔬菜等新品种。
  棉花品种。“中棉12”于1989年外地调入111.58吨,1990年供乡镇繁育,种植面积2.07万公顷,占全市棉花种植面积的96.2%;该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延续至1997年。“泗棉3号”于1994—1996年品试平均每公顷产量1572千克,比“中棉12”增产18.5%;1997年建立良种繁育基地面积258公顷,1999年种植面积5927公顷,占全市棉花种植面积的76%。
  水稻品种。早稻“浙辐9号”于1988—1990年品试平均每公顷产量6567千克,比“二九丰”增产7.1%;1990年建一级良种基地面积4.70公顷;1991年种植面积2977公顷,占中熟品种的43.3%。“嘉育293”于1994年品试产量每公顷6235千克,居参试品种首位;1996年建良种基地面积5.20公顷,生产一级良种8.50吨;1996年种植面积6835公顷,占早稻面积的81.5%,1998年种植面积7400公顷,至2003年种植面积一直居各品种之首。“晚稻秀水11”于1986—1988年品试每公顷产量6480千克,比“秀水48”增产6.3%;1986—1989年,共建繁育基地面积84公顷、良种基地面积15.70公顷;1990年种植面积7999公顷,占晚稻面积的62.3%。“宁67”于1999年建繁育原种基地面积6.80公顷;1996年种植面积5251公顷,占晚稻总面积的49.4%。
  大小麦品种。大麦“沪麦10号”于1988年繁育原种73.43吨;1989—1991年共建原种基地面积63公顷;1992年种植面积2944公顷,占大麦种植面积的72.2%。小麦“扬麦5号”于1991年建原种基地面积47.50公顷,生产种子86.32吨;1992年种植面积4490公顷,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1.1%。
  油菜品种。“浙双72”于1998年试种,2001年推广;2004年建繁育基地16.60公顷;2001年种植面积667公顷,2003年、2004年均为4000公顷。
  蚕豆品种。“日本寸豆”于1997年试种,1990—2005年共建繁育良种基地面积517公顷,2001年定名“慈蚕1号”;种植面积2001年后每年在8700公顷以上。
  蔬菜品种。1988年,西华头园艺蔬菜场繁育茄子、青椒、番茄等种子;1999—2003年,共建良种繁育基地面积26公顷,建榨菜、雪菜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库1公顷;2004—2006年,分别在慈溪和新疆加代繁育,生产原种29.80吨,累计种植面积795公顷。设施农业
  2011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1.76万公顷;其中大棚设施3666.67公顷,智能温室16.42万平方米,组织培养室2500平方米,喷灌滴灌设施3586.67公顷。
  地膜覆盖 20世纪8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于棉花生产,90年代后在粮棉瓜果生产上广泛使用。
  早稻地膜育秧。1988年,早稻地膜育秧327公顷,占全市秧田面积的30%。1996年910公顷,占99%。2000年后,早稻种植面积锐减,地膜育秧随之减少。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1988年,棉花地膜覆盖栽培5180公顷。随着棉花生产起伏,棉花地膜覆盖栽培面积波动较大。1991年1.01万公顷,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49.2%。2000年后,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每年在667~1230公顷之间。
  其他作物应用。1988年后,地膜覆盖栽培在草莓、西瓜、番茄、甘蔗等作物上开始应用。瓜菜地膜覆盖面积1993年1900公顷,2008年7420公顷;之后,每年3月底至4月底大田种植的瓜菜一般都用地膜覆盖栽培,早春作物在大棚内播种或移栽后,再覆盖地膜(俗称双膜栽培),以提高保温保湿效果。
  大棚栽培 20世纪90年代初,毛竹大棚零星出现。1992年,从上海引进“GP—622型”单体钢管大棚种植草莓,比露地草莓提早上市4个月。1994年,市园艺园用钢管大棚连片种植草莓、香瓜、葡萄等,之后大棚栽培面积迅速增加。
  大棚类型。主要有毛竹大棚、钢管大棚、改良型水泥大棚、连栋大棚等。毛竹大棚用毛竹片制成弓形支架,棚两头设门,中间至顶部的塑料薄膜用绳固定,中部以下薄膜可上下移动,用以通风、降温和除湿。钢管大棚主拱杆采用热镀锌管,棚体坚固耐用,棚高空间大,适宜种植高秆作物。连栋大棚跨度大、棚高;智能化连栋大棚安装温湿调控设备,同时配备移动苗床、喷灌滴灌设施、二氧化碳检测系统等。
  大棚应用。1993年,全市利用大棚种植茄果类蔬菜面积105公顷,每公顷收入4.83万元,比露地种植增收139%。2001年,大棚种植蔬菜瓜果面积816公顷。大棚应用于葡萄生产,成熟提早、病害减轻、品质提高。大棚覆盖杨梅,上市提早一星期。大棚梨头颜色鲜亮、糖分提高,上市提前半个月。庵东、崇寿2镇的6家对虾育苗场,采用大棚保温培育虾苗。
  农业新兴技术
  喷灌滴灌 1994年,引进喷灌滴灌技术。推广面积,2003年为329公顷,2008年为1010公顷,2011年为3586.67公顷。
  喷灌。大棚内一般采用悬挂式微喷,微喷头安装离地面2.2~2.5米高处,间距4米。微喷喷水匀细,操作方便,适合夏秋蔬菜生产及花卉育苗。1998年,周巷镇新潮村采用棚架式栽培加管网喷灌栽培梨树,节水省工增产效益明显,随之逐渐推广。2003年,宗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用旋转式喷灌设施,节水50%。2008年后,在杨梅园采用喷灌技术,以保证杨梅膨果所需水分。
  滴灌。将管道裸铺在作物行间,或埋入地面30~40厘米深处,滴头间距30厘米左右;通过运作系统将水逐滴渗入作物根基,避免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一般节水70%;同时配施肥料,省工、省力、省成本。2001年前,在草莓、蔬菜生产中零星应用。2002年,由市科技局立项,市政府给予35%的经济补助。之后应用面积不断扩大,主要集中在农业示范园区,应用于蔬菜、草莓、瓜果等作物。
  生物技术 组织培养。组织培养繁殖速度快,对常规育种难度大、费用高的品种具有优势。1992年,市棉花科学研究所建立组织培养研究室,当年用草莓“丰香”品种的茎尖在温室培育草莓脱毒苗。1994—1998年,市棉花科学研究所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育花卉品种,育成“大岩桐”等11种花卉试管苗5000余株,成活4000余株。之后培育出“中华兰花”“大花萱草”“非结球芽甘蓝”等品种。2003年后,浙江新皇冠花卉种苗发展有限公司、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长河创汇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市农业创新示范园区等单位先后组建组织培养实验室。
  性信息素诱虫。1998年,引进棉铃虫性诱剂诱蛾灵,在浒山测报点诱杀棉铃虫,效果明显。1999年,引进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性诱素,在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应用面积30公顷。2003年,引进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性诱剂和配套的干式诱捕器在浒山、宗汉、长河等地蔬菜生产中应用,一季蔬菜减少2次用药。2011年,宗汉街道应用性信息素诱虫面积120公顷。
  生态环保技术 资源利用技术。慈溪人多地少,棉农历来有间作套种习惯,根据作物植株高矮差、生长季节差等进行多种间作套种。常见的模式有:蚕豆=西瓜(春玉米)=秋玉米+秋大豆=冬菜;蚕豆=棉花=西瓜=花生=菜;蚕豆=春大豆=夏玉米(菜)+冬菜;蚕豆=西瓜=夏大豆=冬菜;冬春莴苣+夏玉米=秋大豆+冬菜;榨菜+黄瓜+秋刀豆等。2001年,周巷镇利用立体种植技术,在梨园落叶后套种榨菜、莴苣等770公顷,每公顷增收1.47万元。之后,水果农场、种植大户、丝瓜种植户广泛采用立体种植方式。其他尚有水产立体养殖、农牧结合等模式扩大利用资源增收。
  废弃利用技术。1998年,市污水处理厂以污泥为原料研制成“功益”牌系列有机无机复合肥,经过应用实验增产明显。1999年,市中慈生态肥料有限公司利用禽畜粪便研制成“中慈”牌有机无机系列复混肥料,用于黄瓜生产试验,比俄罗斯产复合肥增产54.1%。2002年后,周巷镇、龙山镇等利用人畜粪便转化为沼气肥肥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施化肥增加9.8%,作物普遍增产。
  环境保护技术。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技术诱使害虫扑灯电杀,主要诱杀斜纹夜蛾等10余种害虫,1999年测试,单灯诱杀斜纹夜蛾851头,甜菜夜蛾70头。2003年,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试验成功防虫网覆盖技术,用添加防老化、抗紫外线等化学助剂的聚乙烯为原料制成网,有效阻隔害虫在作物上繁衍。黄虫粘板除虫技术利用害虫对黄色敏感特征,在黄色板表面涂刷黏液诱虫触及粘住致死;2005年,在桥头镇非结球芽甘蓝地调查,每公顷放置900张黄色粘板,7天后对烟粉虱控制效果为65.3%。另外还有中草药、微生物制剂防治蜜蜂病害等技术。
  物质循环利用技术。1994年,浒山海涂水库股份合作农渔场运用农牧渔结合技术,以水库养鱼为主,库边建养猪场,排泄物肥水养鱼;在堤边种杂粮蔬菜喂猪,草料喂鱼,建成生态环境循环系统。此外还有观海卫镇的种草养鹅养兔、养虫喂鸡等物质循环利用技术。
  数字监控技术 2008年,宁波大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农场内安装36只能旋转360度的电子探头,影像进入监控平台数字监控中心,通过互联网传送至计算机,种植户在网上可了解蔬菜生长情况。同时安装准确施肥系统,通过GPS定位系统测出耕地土壤养分、盐分、pH值等数据,经过计算机运算,得出作物所需养分用量。通过数字化准确施肥系统施肥,肥料利用率提高10%。
  第二节 农业管理
  1988年初,县农林局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下设人事秘书股、财务辅导股、农场企业股、棉花股、粮食股、林业特产股、科技教育股、农业综合技术服务股、植物保护站、土壤肥料工作站、农业技术培训站、种子工作管理站、森林植物检疫防疫站、植物检疫站、畜牧兽医工作站、养蜂管理站、家畜家禽防疫检疫站;局属有种子公司、棉花原种场、第二农场、水稻良种场、林场(企业)、农垦场、良棉轧花厂、蜂业公司、农垦企业总公司、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1996年,市农林局更名为“市农业局”,挂“市林业局”牌子。2001年12月,市农村经济委员会、市水产局被撤销,相关职能并入农业局,挂市海洋与渔业局牌子。2006年4月,农业局增挂市畜牧兽医局牌子。2011年,农业局行政机构在编干部34人、工人2人;下设办公室、人事科教科、经营管理科、资金项目科、行政审批科、农业产业科、林业科、海洋渔业科、森林公安局等9个科室;下属事业单位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特技术推广中心、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检测中心、农业信息中心、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农业科学研究所(杨梅研究所、水产研究所)、棉花原种场、林场、第二农场、水稻良种繁育场、种子公司等;局属企业有市农垦场。
  农业管理主要有生产管理、田间管理等。田间管理相关编章已有所及,本节略述部分生产管理。
  植物检疫
  1988—2011年,发生过植物检疫性对象及有害生物,分别是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柑橘溃疡病、橘小实蝇、蔗扁蛾及加拿大一枝黄花。其中橘小实蝇、蔗扁蛾及加拿大一枝黄花为新发现检疫性病虫及有害生物。
  产地检疫 1988年,种子产地检疫实行报检、田检、签证、合格证管理模式。繁种单位在播前或生产期间向植物检疫机构申报繁制品种、亲本来源、种植地点、种植面积等基本情况,由市植物检疫站指导落实防疫措施。生产种子种苗经检疫未发现检疫性病虫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植物产地检疫施检对象主要为棉花、粮食、油料,20世纪90年代后扩大到蔬菜、花卉。产地检疫1988年167公顷,1990年187公顷,生产无病种子288吨。1994年,粮棉种子基地全面实施产地检疫。2004年,省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进绿色通道农产品实施产地检疫。2000—2011年,全市种子产地检疫848公顷,农产品产地检疫2648.67公顷。
  调运检疫 调入或调出种子,实行一证一书一表制度。调运单位提出调运申请,凭产地检疫合格证、调入地植物检疫要求书,申请人填写申请检疫表格,由植物检疫站签发植物检疫证书。1994年,开具调运检疫证1477份,检疫种子141吨。2004年,省实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检疫签证,至2011年,慈溪调运检疫瓜果蔬菜2.93万车次,101.60万吨。2006年,在镇(街道)设立10个植物检疫签证点,无休日办公。2008年,检疫签证实行信息化管理,与全国联网。根据国务院《植物检疫条例》及农业部、林业部《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查处违章调运。2001年,某单位违章从外地调运玉米、蔬菜种子16批次,价值13.35万元,市植物检疫站责令停止违章行为,并处罚款。2002年,某单位违章调运西蓝花等蔬菜种子,价值6.20万元,被处罚款。2003年,范市镇某柑橘场从柑橘木虱发生区引进特早熟柑橘2585株,作销毁处理。2009—2011年,处理无证调运案件2起,处罚款2300元。
  疫情监测 1991年,从台湾和国外引进洋葱、毛豆、草莓、芦笋等新品种隔离试种,观测疫情。2001—2007年,跟踪监测台湾引进的“蝴蝶兰”“非洲菊”日本引进的“高系14号”山芋等8批蔬菜,均未发现危险性病、虫和杂草。2002年,监测,新发现蔗扁蛾疫情。2004年,慈溪参与全国沿海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严防疫情流入或流出慈溪。2005年,设红火蚁等疫情监测点35个。2007年、2008年设12个固定疫情监测点,先后对橘小实蝇、红火蚁、葡萄根瘤蚜、柑橘溃疡病、梨枯梢病等重大农业植物疫情进行监测,其中龙山镇邱王村橘小实蝇监测点、桥头镇烟墩废旧塑料市场红火蚁监测点、周巷镇新缪路村梨枯梢病监测点为国家监测点。
  动物防疫与畜产品安全
  动物免疫 1988年后,在春秋2季,对畜禽进行免疫注射,注射率一般猪瘟98%以上、猪丹毒60%以上,鸡瘟、鸭瘟群养95%、散养60%以上。
  免费免疫。1991年,实行生猪免费防疫、免费保险。2002年开始,口蹄疫、山羊痘、猪蓝耳病免费防疫。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被列入免费防疫。2005年,实施重大疫病强制免疫制度,猪瘟、牲畜口蹄疫、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狂犬病等被列入强制免疫,猪瘟、口蹄疫等免疫密度占应免数的100%。2003年始,强制免疫疫苗由市动物防疫监督所统一采购、畜牧技术推广中心贮藏、发放。2004—2011年,采购发放牲畜口蹄疫疫苗529.24万毫升、禽流感疫苗3006.93万毫升、狂犬病疫苗59.34万份、猪瘟疫苗612.70万毫升、猪蓝耳病疫苗131.35万份、羊痘疫苗17.54万毫升。
  防疫责任制。1998年,落实联场带户防疫责任制,对1000头以上养猪场实行防疫目标责任管理。2000年,菜牛市场实行风险抵押,与贩牛户签订防疫责任状。2002年,全面推广生猪免疫耳标,应用面超过99%。2003年,推行犬免疫牌。2007年后,改用牲畜二维码信息标识。
  动物检疫 检疫。1987年4月,建立县家畜家禽防疫检疫站,镇乡设兽医检疫点,负责农贸市场和畜禽交易市场家畜、家禽、蜂、畜禽产品市场检疫。
  1996年5月,城区试行生猪定点屠宰,生猪宰前宰后实行集中检疫。1999年,全市建定点屠宰场21家。2010年后,全市生猪集中于龙山、周巷2个点屠宰。2002年5月,生猪实行免费产地检疫,慈溪境内生猪全部做到宰前宰后检疫。2005年,家禽实施免费产地检疫、出栏报检制度。2000—2011年,生猪定屠检疫481.63万头,产地检疫165.92万头。
  凭证调运。1996年,实行生猪准调证制度,生猪调入前报批,凭准运证调运,调入后报检,调入生猪要求检疫证、消毒证、非疫区证明3证齐全。1999年6月,实施偶蹄动物及产品准运证管理制度。2002—2005年,开具准运证5067份。2006年,改准运证为外来动物调运备案单。2007—2011年,开具备案单7060份。
  病畜禽处理 1989年、1990年,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1992年,847头猪发生猪瘟。2004—2011年,检出结核病奶牛369头。病畜禽处理坚持“早、快、严、小”原则,采取隔离、消毒、扑杀、深埋或烧毁等无害化处理,市财政给予适当经济补助。
  畜牧投入品管理 根据国务院《兽药管理条例》,1988年实施兽药经营和生产许可证制度。1989年,对3家兽药经营单位、1家生产单位审查验收,分别发放兽药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2000—2011年,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79本,查处案件62起,处罚没款34.27万元。2011年,全市持有效证件兽药经营单位22家,生产单位1家;有3家企业获准生产水产饲料、动物蛋白饲料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
  野生动物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实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三证制度,猎捕野生动物申领狩猎证,驯养繁殖申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核准证,经营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申领野生动物经营利用核准证。
  陆生野生动物保护。2004年,制订市陆生野生动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在杭州湾跨海大桥西侧滩涂建立野生动物湿地保护区415公顷,落实管理人员4名,设立宣传牌2块、岗哨2个。2000—2011年,救护野生动物486只(条)。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2000—2011年,救护放归玳瑁、海豚、中华鲟、娃娃鱼等水生野生动物17条。
  执法检查。2001—2011年,捣毁非法猎捕窝点190余处,销毁网具270余顶。查处非法捕猎、收购、驯养、杀害、经营野生动物案件71起,处罚款21万元,23人受刑事处分。
  森林资源保护
  林业有害生物与防治 慈溪森林病虫害,主要有松材线虫病、冠瘿病(根癌病)、松褐(墨)天牛、红蜡蚧、云板天牛、杨扇舟蛾、樟巢螟等,其他还有刺蛾、龟蜡蚧、袋蛾、星天牛、松毛虫等。市森林植物检疫站组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重点监测防治松材线虫病。设公路绿化带、沿海防护林、杨梅林病虫监测区域,发布病虫情报,组织扑杀。松材线虫病采取生物防治为主、人工防治为辅策略,重点推广性引诱剂诱捕松褐天牛,注射免疫保护制剂,施放肿腿蜂、花绒寄甲等天敌以虫治虫。枯死松木由现砍现烧改为安全利用。
  林政管理 1988年,林政由市农林局林业特产股管理。1999年8月,成立市公安局林业警察大队,依法预防、打击破坏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活动,护林防火。林权、林地管理、林木采伐、运输,仍由林业行政部门负责。2009年1月,市公安局林业警察大队更名为市农业局森林公安局,挂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牌子。
  林权管理。详见第十七编《经济体制改革》第一章第二节。
  林地管理。1988年,征用占用林地须经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同意。1996年,实行林地许可证制度,单位和个人征用、占用林地,须向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报批,同时缴纳相关费用。1998年,清查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行为,查处违法占用林地单位82家,面积73公顷。2000—2011年,共查处非法占用林地案170起,处罚款238.55万元,11人触犯刑法被判刑。
  林木采伐。竹木实施限额凭证采伐。1989年,收取育林基金、更改资金、林政管理费、林区管理建设费。1990年始,统一使用省林业厅印制的森林采伐许可证,同时调整育林基金、更改资金(两金)及林政管理费、林区管理建设费(两费)征收比例。木材按第一次销售价15%征收两金,每立方米征收林政管理费3元及林区管理建设费5~10元。毛竹按第一次销售价9%征收育林基金,不收更改资金;每100株征收两费3元及8元。2003年后,实行林木采伐申请后公示和审批后公示。
  森林防火 1988年后,森林防火机制为立足基层、立足基础、乡(镇)自为战、村自为战、群防群治、自防自救,发生森林火灾,市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统一调度指挥。1992年2月27日,五磊山发生解放后慈溪最大森林火灾,火势持续17小时,受灾70余公顷,烧毁松木500立方米、杨梅树2700株、杉树等6万株、毛竹2000株。2000年,全市有森林防火队28支,防火队员416人。2003年,组建横河、观海卫、桥头、龙山、匡堰、掌起6支森林消防队,队员130人。同时采用专群结合办法,加强群众性扑救队伍建设,有镇级专业队21支358人,村级专业队65支709人。2004年,建立横河、观海卫、三北3支市直属防火扑救队。2011年,有专业防火队9支93人,半专业防火队16支195人。全市设瞭望台6个,营造生物防火带34.70千米、防火隔离带57.50千米。扑火过程坚持夜间围而不打、扑打火头不动用群众力量扑打、复杂危险条件下不用大兵团作战的“三不打”原则。2001—2011年,全市发生森林火警火灾34起;其中受灾0.30~1公顷17起,受灾面积7.91公顷;受灾1~100公顷17起,受灾面积108.33公顷;累计出动6600余人次扑救。
  海洋与渔业执法
  1989年,渔政管理站、渔船渔港管理站增挂“市渔船检验站”牌子。2003年,成立市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2004年,成立中国海监慈溪市大队,承担海洋管理、监察职能。
  渔政管理 投放鱼苗,增殖淡水水生资源。保护渔业资源,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打击无证捕捞、电鱼、毒鱼、炸鱼等行为。1988—2011年,执行检查6242次,出动渔政执法船3000余航次,航程6万余千米,出动人员3.19万人次,查处违法案件1807起,处罚款和收取补偿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57.51万元。查处渔业污染,保护渔业水域环境。发放淡水捕捞许可证1018本、海洋捕捞许可证648本、鳗苗捕捞许可证593本、收购证35本、滩涂串网捕捞证190本。维护渔业生产秩序,调解渔业纠纷。
  渔港渔船管理 主要有渔港建设、渔船安全管理、海洋监察等。
  渔港建设。龙山渔港原为龙山码头,20世纪70年代,随着杭州湾海域捕捞业和水产贸易发展,龙山码头逐步演变为渔业码头。1990年12月,农业部将龙山码头定名龙山渔港列入全国第二批群众渔港。2002年,龙山围涂工程竣工,龙山渔港外移。2000年6月,在周巷镇建塘江九塘闸东侧建造西三渔船码头。2002年,全国渔港普查时,龙山渔港、西三渔港登记入网。
  渔船安全管理。渔政部门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学习班、培训班,加强安全教育。2001年,在闸口、码头发放、张贴宣传资料2850份,设置安全警示牌15块。2003年,开展鳗苗捕捞、渔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2006年始,参加全国10万海洋捕捞渔民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对近海捕捞业实施控制船只、控制功率政策,开展渔船普查登记。1988年,全市有出海小型渔船398艘,功率3510.36千瓦。2002年,清理整顿海洋渔船,淘汰不合格和不再生产渔船,剔除季节性涉渔船舶,将渔业船舶登记证、渔船检验证、渔业捕捞许可证合并为小型渔船证书,共核发192本,总功率1942.08千瓦。船员凭证上岗,2011年全市有船员证179本,登记船只受检率100%。
  海洋监察。2004年,开展海域使用情况调查,配合省海监总队实施“海盾2004”专项行动,查处淡水泓围涂工程未批先围案。同年10月,查处3家企业在西三码头附近海域非法填海0.28公顷案,责令恢复海域原状,并处罚款2万元。2008年9月,中石化甬沪宁管道(慈溪段)未取得海域使用权非法用海,因案件重大,由省海监总队查处,责令其补办手续,并处罚款。2008年,根据省海监总队统一部署,开展养殖用海专项执法行动,核查养殖用海登记,查处拒不办理海域使用权违法养殖行为,出动检查人员170人次,检查养殖用海项目30宗5507公顷,查办非法占海养殖9起,处罚金32.61万元。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