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棉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8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棉花
分类号: F326.1
页数: 4
页码: 820-82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市1987年,年平均植棉2.75万公顷,平均占耕地61.9%,是省内最大产棉县。20世纪80年代,棉花仍是慈溪主要经济作物。90年代后,种植结构调整,植棉比较效益明显下降,面积锐减。2011年,棉花种植主要分布于庵东、周巷、崇寿、坎墩、长河、新浦、观海卫等镇(街道),其他地区零星种植。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种植业 慈溪市

内容

棉花是慈溪1954年县域调整后农业主产。1954—1987年,年平均植棉2.75万公顷,平均占耕地61.9%,是省内最大产棉县。20世纪80年代,棉花仍是慈溪主要经济作物。90年代后,种植结构调整,植棉比较效益明显下降,面积锐减。
  2011年,棉花种植主要分布于庵东、周巷、崇寿、坎墩、长河、新浦、观海卫等镇(街道),其他地区零星种植。
  棉花种植
  面积与产量 1988年、1989年,受1985年国家对棉花生产调控政策影响,2年年平均植棉1.88万公顷、产棉1.11万吨,较1985年分别减少29.6%、47.9%。1990—1992年,棉花收购价格提高,市政府实行扶持政策,同时实施棉花丰收工程,面积和产量回升,3年年平均植棉2.05万公顷、产棉2.04万吨,较前2年分别增长9.0%、83.6%。1990年,实施棉花“百里十万一百五”工程,面积7846公顷,总产9166.60吨,获省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1993—1998年,省政府减少对慈溪合同定购任务,加之农资价格上涨,棉花种植面积下降,6年年平均植棉1.57万公顷、产棉1.29万吨,比前3年平均分别减少23.6%、36.8%。1999年后,国家开放棉花市场,农民按市场需求种植,棉花面积直线下降。
  品种 1988—2011年,慈溪棉花品种主要有“中棉12号”“泗棉3号”“湘杂棉3号”等。“中棉12号”,1986年向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引进,丰产性和抗病性较好,1989年大面积更换“86—1”。“泗棉3号”,1994年从江苏省引入,1997年大面积更换“中棉12号”,1998年、1999年种植面积100%。“湘杂棉3号”,2003年从湖南省引入,2005—2011年,种植面积90%左右。此外,种过的棉花品种还有“慈205”“慈96—6”“苏棉9号”“苏棉12号”“中棉19”“湘杂棉2号”“99—17”“新棉33B”“安徽33B”“慈抗杂3号”“慈杂1号”“冀688”“湘杂棉8号”“标杂A1”“南抗3号”等。主要品种简介:
  “中棉12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属陆地棉,1986年引入试种;中熟型,生育期133天;铃重5克,衣分40%左右,纤维主体长度30.72毫米,细度每克5593米;高抗枯萎病。
  “泗棉3号”。由江苏省泗阳棉花原种场选育,1994年引入;生育期135天左右,属中熟偏早类型;株高100厘米左右,植株塔形、疏朗、叶片中等偏小,层次清晰,通透性好,高抗枯萎病;铃重4.86克,衣分占42.0%,衣指7.40克,籽指9.53克,2.5%跨长30.40毫米,麦克隆值4.9。
  “湘杂棉3号”。由湖南亚华种业公司和湖南省棉花所选育,2003年引入。生育期126天,属中熟偏早类型;株高127厘米,茎秆坚硬,叶片较大,叶色深绿,铃壳薄,吐絮畅,花色洁白,抗虫性好;铃重6克,衣分占42.0%,衣指7.40克,籽指10.60克,绒长30.20毫米,麦克隆值4.7。
  栽培棉花栽培主要有播种、密度、施肥、田间管理等环节。
  播种。播种方法有条播、点播2种。露地栽培和播后盖膜栽培以条播为主,先盖地膜后播种栽培、育苗移栽采用点播。1991年,棉花播种期间遇干旱天气,为保持土壤墒情、不违农时,采取先盖地膜后播种方法,效果好,后逐年推广,植棉大户普遍采用此法。
  密度。因栽培方式、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等不同而异。1989年、1990年,露地栽培、地膜栽培、育苗移栽每公顷年平均密度分别为8.92万株、8.15万株、5.53万株。1991—1996年,根据“中棉12号”品种特性,采取“扩行降密”(扩大行距、降低密度)措施,将畦宽从110~120厘米扩大至130~150厘米;将220厘米宽畦由种4行减少为种3行,100厘米宽畦由种2行减少为种1行。6年累计扩大畦宽1.23万公顷,减少行距1.27万公顷。棉花露地、地膜、育苗移栽每公顷年平均密度分别降低为8.08万株、7.32万株、5.42万株。2003—2011年,推广杂交抗虫棉品种,年平均密度降低至每公顷3万~6万株。
  施肥。1988—1991年,棉田每公顷年平均施绿肥169.50千克、河泥4819.50千克、畜肥862.50千克、人粪料1114.50千克、灰肥292.50千克、饼肥112.50千克、化学氮肥591千克、化学磷肥216千克、化学钾肥57千克,折标准肥①39吨,与1987年前传统棉花施肥量比较,有机肥明显减少,化肥显著增加。每公顷绿肥减少5130千克、河泥减少55.90吨、畜肥和人粪料减少1035千克、灰肥减少120千克、饼肥减少58.50千克;化学氮肥增加369千克、化学磷肥增加138千克、化学钾肥增加42千克。1992年,应用复合肥作基肥,尿素作花铃肥“一基一追”施肥法。与常规施肥法比较,“一基一追”施肥法增产19.2%~21.9%,每公顷减少用工45~75工,后逐年推广此法。20世纪90年代后,基本不用有机肥。
  田间管理及棉种处理。继续采用深沟高畦。用“助壮素”控制徒长,一般不再整枝。用化学除草剂代替手工除草,减少中耕。2000年后,化学除草面积95%以上,用大小麦和蚕豆秸杆还田,熟化土壤,提高肥力。1991—1994年,全市秸秆还田累计1.40万公顷。2000年后,棉地大小麦和蚕豆收获后,秸秆摊放地头,自然腐烂还田。棉种传统多用“一晒二拣”方法,后采用“三开一冷”(三份开水一份冷水)温汤水浸种。20世纪80年代末,应用“稻脚青”浸种防苗病,90年代初用拌种霜拌种保苗。
  植棉政策
  指导性计划政策 1986年后,省政府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政策,改植棉指令性计划政策为指导性计划政策。1988年,继续实行指导性计划政策,县财政拨专项资金,改造沿海荒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实行连片种植。1989年,市财政拨款50万元补贴“两膜”(地膜、尼龙覆盖育苗移栽)植棉。1993年,市政府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鼓励棉农在棉田实行间作套种。1994年,市政府实施“南棉北移”战略,北部沿海地区开辟新棉区,南部棉地发展果蔬生产。至1998年,棉花种植面积比较稳定。
  种植放开政策 1999年以后,国家放开棉花市场,农民按市场需求种植。2000年,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树立大农业、大市场观念,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加大棉花调减力度,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当年全市棉花面积减少至5160公顷。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3592公顷,总产量4218吨,分别占1987年的19.2%、27.5%。
  棉花购销政策见第二十二编《商贸服务业物流》第三章第一节。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