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81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26.1
页数: 24
页码: 820-84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慈溪市1988年到2011年种植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种植业 慈溪市

内容

第一节 棉花
  棉花是慈溪1954年县域调整后农业主产。1954—1987年,年平均植棉2.75万公顷,平均占耕地61.9%,是省内最大产棉县。20世纪80年代,棉花仍是慈溪主要经济作物。90年代后,种植结构调整,植棉比较效益明显下降,面积锐减。
  2011年,棉花种植主要分布于庵东、周巷、崇寿、坎墩、长河、新浦、观海卫等镇(街道),其他地区零星种植。
  棉花种植
  面积与产量 1988年、1989年,受1985年国家对棉花生产调控政策影响,2年年平均植棉1.88万公顷、产棉1.11万吨,较1985年分别减少29.6%、47.9%。1990—1992年,棉花收购价格提高,市政府实行扶持政策,同时实施棉花丰收工程,面积和产量回升,3年年平均植棉2.05万公顷、产棉2.04万吨,较前2年分别增长9.0%、83.6%。1990年,实施棉花“百里十万一百五”工程,面积7846公顷,总产9166.60吨,获省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1993—1998年,省政府减少对慈溪合同定购任务,加之农资价格上涨,棉花种植面积下降,6年年平均植棉1.57万公顷、产棉1.29万吨,比前3年平均分别减少23.6%、36.8%。1999年后,国家开放棉花市场,农民按市场需求种植,棉花面积直线下降。
  品种 1988—2011年,慈溪棉花品种主要有“中棉12号”“泗棉3号”“湘杂棉3号”等。“中棉12号”,1986年向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引进,丰产性和抗病性较好,1989年大面积更换“86—1”。“泗棉3号”,1994年从江苏省引入,1997年大面积更换“中棉12号”,1998年、1999年种植面积100%。“湘杂棉3号”,2003年从湖南省引入,2005—2011年,种植面积90%左右。此外,种过的棉花品种还有“慈205”“慈96—6”“苏棉9号”“苏棉12号”“中棉19”“湘杂棉2号”“99—17”“新棉33B”“安徽33B”“慈抗杂3号”“慈杂1号”“冀688”“湘杂棉8号”“标杂A1”“南抗3号”等。主要品种简介:
  “中棉12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属陆地棉,1986年引入试种;中熟型,生育期133天;铃重5克,衣分40%左右,纤维主体长度30.72毫米,细度每克5593米;高抗枯萎病。
  “泗棉3号”。由江苏省泗阳棉花原种场选育,1994年引入;生育期135天左右,属中熟偏早类型;株高100厘米左右,植株塔形、疏朗、叶片中等偏小,层次清晰,通透性好,高抗枯萎病;铃重4.86克,衣分占42.0%,衣指7.40克,籽指9.53克,2.5%跨长30.40毫米,麦克隆值4.9。
  “湘杂棉3号”。由湖南亚华种业公司和湖南省棉花所选育,2003年引入。生育期126天,属中熟偏早类型;株高127厘米,茎秆坚硬,叶片较大,叶色深绿,铃壳薄,吐絮畅,花色洁白,抗虫性好;铃重6克,衣分占42.0%,衣指7.40克,籽指10.60克,绒长30.20毫米,麦克隆值4.7。
  栽培棉花栽培主要有播种、密度、施肥、田间管理等环节。
  播种。播种方法有条播、点播2种。露地栽培和播后盖膜栽培以条播为主,先盖地膜后播种栽培、育苗移栽采用点播。1991年,棉花播种期间遇干旱天气,为保持土壤墒情、不违农时,采取先盖地膜后播种方法,效果好,后逐年推广,植棉大户普遍采用此法。
  密度。因栽培方式、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等不同而异。1989年、1990年,露地栽培、地膜栽培、育苗移栽每公顷年平均密度分别为8.92万株、8.15万株、5.53万株。1991—1996年,根据“中棉12号”品种特性,采取“扩行降密”(扩大行距、降低密度)措施,将畦宽从110~120厘米扩大至130~150厘米;将220厘米宽畦由种4行减少为种3行,100厘米宽畦由种2行减少为种1行。6年累计扩大畦宽1.23万公顷,减少行距1.27万公顷。棉花露地、地膜、育苗移栽每公顷年平均密度分别降低为8.08万株、7.32万株、5.42万株。2003—2011年,推广杂交抗虫棉品种,年平均密度降低至每公顷3万~6万株。
  施肥。1988—1991年,棉田每公顷年平均施绿肥169.50千克、河泥4819.50千克、畜肥862.50千克、人粪料1114.50千克、灰肥292.50千克、饼肥112.50千克、化学氮肥591千克、化学磷肥216千克、化学钾肥57千克,折标准肥①39吨,与1987年前传统棉花施肥量比较,有机肥明显减少,化肥显著增加。每公顷绿肥减少5130千克、河泥减少55.90吨、畜肥和人粪料减少1035千克、灰肥减少120千克、饼肥减少58.50千克;化学氮肥增加369千克、化学磷肥增加138千克、化学钾肥增加42千克。1992年,应用复合肥作基肥,尿素作花铃肥“一基一追”施肥法。与常规施肥法比较,“一基一追”施肥法增产19.2%~21.9%,每公顷减少用工45~75工,后逐年推广此法。20世纪90年代后,基本不用有机肥。
  田间管理及棉种处理。继续采用深沟高畦。用“助壮素”控制徒长,一般不再整枝。用化学除草剂代替手工除草,减少中耕。2000年后,化学除草面积95%以上,用大小麦和蚕豆秸杆还田,熟化土壤,提高肥力。1991—1994年,全市秸秆还田累计1.40万公顷。2000年后,棉地大小麦和蚕豆收获后,秸秆摊放地头,自然腐烂还田。棉种传统多用“一晒二拣”方法,后采用“三开一冷”(三份开水一份冷水)温汤水浸种。20世纪80年代末,应用“稻脚青”浸种防苗病,90年代初用拌种霜拌种保苗。
  植棉政策
  指导性计划政策 1986年后,省政府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政策,改植棉指令性计划政策为指导性计划政策。1988年,继续实行指导性计划政策,县财政拨专项资金,改造沿海荒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实行连片种植。1989年,市财政拨款50万元补贴“两膜”(地膜、尼龙覆盖育苗移栽)植棉。1993年,市政府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鼓励棉农在棉田实行间作套种。1994年,市政府实施“南棉北移”战略,北部沿海地区开辟新棉区,南部棉地发展果蔬生产。至1998年,棉花种植面积比较稳定。
  种植放开政策 1999年以后,国家放开棉花市场,农民按市场需求种植。2000年,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树立大农业、大市场观念,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加大棉花调减力度,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当年全市棉花面积减少至5160公顷。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3592公顷,总产量4218吨,分别占1987年的19.2%、27.5%。
  棉花购销政策见第二十二编《商贸服务业物流》第三章第一节。
  第二节 粮食 油料作物
  慈溪粮食作物有水稻、春粮、杂粮等,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都以自给为主。
  水稻
  水稻是慈溪主要粮食作物,按种植季节,分早稻和晚稻。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观海卫、横河、桥头、龙山、掌起等镇329国道以南地区。20世纪90年代,在沿海围垦区试种水稻。2010年,徐家浦两侧围涂工程竣工,面积5334公顷;次年,采用淡水淋盐洗碱系列方法试种400公顷水稻,每公顷产量6750千克。盐碱地试种水稻成功,境内水稻种植区域扩展。
  2009年1月,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开展粮食(水稻)生产功能区建设。至2011年6月,在观海卫、横河、掌起、龙山、桥头、匡堰等镇建宁波、慈溪两级粮食(水稻)功能区3773公顷;其中宁波粮食(水稻)功能区1748公顷,慈溪粮食(水稻)功能区2025公顷。
  面积与产量 1988—1992年,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合同定购,全市年平均种稻2.27万公顷,总产13.27万吨。1993年,浙江省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农民种植自由度增加,面积和总产减少。1993—1998年,年平均种稻1.93万公顷,总产11.88万吨,比1988—1992年年平均分别减少14.7%、10.5%。2001年,全国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进一步促进稻区种植结构调整,早稻面积大幅度下降,单季
  稻面积明显增加。2001—2011年,年平均种植水稻6241公顷,总产4.39万吨;其中2005年早稻面积降到115公顷,单季稻面积占97.3%。
  耕作制度 1988—1991年,稻田以冬作大小麦或油菜,夏、秋作双季连作稻三熟制为主。1991年,雁门乡东门外村农户在春季作物收获后种单季稻约6公顷,重现两熟制,并迅速被周围农户效仿。1992—1999年,稻区三熟制和两熟制共存,大古塘两侧实行稻棉轮作。21世纪初,已鲜见稻棉轮作,粮农为提高粮田经济效益,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形成新的轮作套作制。主要有:草莓—早稻—晚稻(“—”表示连作);茭白—茭白—晚稻;油菜—早稻—芹菜:油菜(或大麦)+西瓜—晚稻(+表示套作);草(养鹅)—单季稻;马铃薯—早稻—晚稻;草莓+西瓜—晚稻;春大豆—晚稻。
  品种 早稻品种1988年以“二九丰”为主。1991年,筛选出“浙辐9号”接替“二九丰”。1993—2003年,以“嘉育293”为主。2004—2011年,以“嘉育280”“甬选69”为主。其他品种还有“嘉早935”“嘉育143”“浙辐762”等。
  晚稻品种 1988—1992年以“秀水11”为主。1993~1999年,以“宁67”为主。1999—2006年,以“甬粳18”“丙96—42”为主。2004年,以“秀水110”“甬优1号”“嘉优1号”为单季晚稻主栽品种。2007—2011年,为“秀水09”“宁81”。其他品种还有“丙1067”“台202”“嘉花1号”“宁88”等。糯稻栽培面积较少,种过品种有“祥湖25”“祥湖84”“90—25”“绍糯97—14”等。
  主要品种简介:
  “浙辐9号”。由浙江农业大学原子核农业利用研究所、浙江省余杭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1989年引入;全生育期108~110天,属中熟早籼稻;有耐寒性好、秧龄弹性大、分蘗偏少、耐肥抗倒、后期青秆黄熟、高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等特点。“嘉育293”。由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1991年引入;全生育期105天左右,属中熟早籼稻;有秧龄弹性大、分蘖力中等、成穗率65%左右、耐肥抗倒、成熟期抗高温、不易在穗上发芽等特点;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抗白背飞虱。
  “秀水110”。由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2000年引入;全生育期140天左右,属中熟晚粳稻;有分蘖力较强、较抗稻瘟病等特点。
  栽培 1988—2011年,水稻栽培技术多有革新,操作简单,省工省本。
  播种。1988—1993年,采用传统育秧移栽方式。1994年,匡堰镇吴江村、市水稻农场早稻生产采用直播技术(直接把谷种播入大田),比育秧移栽增产6.5%,1995年在早稻生产上推广,1998年扩大到单季稻。2001年,改手工直播为机动喷雾器机播;操作方法:畦幅3~4米,畦沟和围沟宽20厘米,耥平田面,将露白种子稍经沥干装入机动喷雾器药筒直接播种,每公顷用种子37.50~45千克,塌谷入泥。
  育秧。20世纪80年代,以水秧田和半旱秧田育秧。1992年,掌起镇乐家村早稻采用旱育秧,比水育秧增产4.3%,1993年全市推广。旱育秧操作方法:选肥沃疏松旱地或菜园地,按畦宽1.20~1.70米开沟,浇水至饱和,压平床面后播种,用种每平方米150~240克,盖细土再搭架覆膜。2001年后,单季稻推广直播,不再采用旱地育秧。
  抛秧。1988年,在田央乡上田央村试验成功后推广。此法采用塑料秧盘培育出根部有营养土块的水稻秧苗,移栽时从秧盘上拔出秧苗,均匀地抛撒到水田。
  插秧。传统采用手插。1988年,在横河镇相士地村进行插秧机插秧(简称“机插”)试验,由于机械性能差而未推广。2007年,引进新型插秧机与软硬盘育秧技术配套,机插面积13公顷。2008—2011年,机插面积5060公顷。
  施肥。1987—1990年,绿肥田、春花田早稻和连作晚稻施标准肥,分别为每公顷年平均36.75吨、36吨和34.50吨,有机肥用量占总施肥量比例分别为42.9%、17.5%、9.0%。1990年后,总施肥量增加,有机肥减少,早稻、连作晚稻、单季稻每公顷年平均施标准肥分别为44.09吨、47.39吨、63.38吨。
  搁田。1993年前,采用水稻分蘖末期一次重搁。1994年后,改一次重搁为多次轻搁,搁田时间提早至返青后,每隔一星期左右搁一次田。化学除草。1988年,稻田除草剂广为应用,1990年后,耘田除草基本被除草剂替代。
  春粮
  20世纪90年代后,春粮用途渐变,大麦作啤酒原料及饲料,蚕豆摘鲜作蔬菜,春粮面积逐年减少。1988年,春粮种植面积1.34万公顷,总产量5.63万吨。种植面积最少2005年为9205公顷。年产量最高年1990年为5.78万吨。2011年,种植面积1万公顷,总产量
  2.54万吨。
  小麦 1988年,种植面积2727公顷,总产量1.59万吨。产量最高年1990年为1.95万吨。种植面积最少的2009年为518公顷。小麦品种1988—1990年以“扬麦4号”“浙麦4号”为主,1990—1998年以“扬麦5号”为主,1999—2007年以“扬麦158”为主,2008—2011年以“扬麦12”“扬麦11”为主。其间,种过“鉴麦38”“扬麦10”“97—1”等品种。栽培方法基本同20世纪80年代,棉地采用条播,春季间作棉花。90年代中期,稻田采用免耕法,喷施除草剂后直接撒播种子。2005年后,逐步推广免耕机械直播栽培技术,播种时将种子装入机动喷雾机药筒喷播,通过行走速度和调节喷口摆幅控制播种量。病害主要有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等。
  大麦 1988年种植面积4093公顷,总产量1.82万吨。之后,种植面积连年减少,1998年1574公顷,总产量6111吨,2011年297公顷,总产量862吨。大麦品种,1988—1996年以“沪麦10号”为主,1997—2001年以“浙原18”为主,1999—2011年推广“花30”。其间,种过“92—18”“92—11”“96—6”“97—11”“浙农大3号”等品种。栽培方法同小麦。病害主要有赤霉病、黄花叶病、网斑病、条纹病等。
  蚕豆 “慈溪大白蚕”是慈溪特产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鲜蚕豆出口量增加,国内市场逐步开拓,种植面积扩大。1988年,种植面积6547公顷,总产量2.22万吨。种植面积最多年2000年为9978公顷。2011年,种植面积7875公顷,总产量1.95万吨。传统品种以“慈溪大白蚕”为主。1999年,“陵西一寸”成为主栽品种。2001年,“慈蚕一号”选育成功,2006年后,面积逐步扩大。“慈蚕一号”单粒播种,密度每公顷3万~3.75万穴。4月底5月初开始陆续采摘鲜荚,分期分批收获。病害有赤斑病、褐斑病、轮纹病、锈病等。虫害主要是蚕豆象。
  杂粮
  杂粮有大豆、番薯、玉米、马铃薯等,由于大豆(毛豆)、玉米等作蔬菜或休闲食品,杂粮种植面积呈增加趋势。1988年,杂粮种植面积4113公顷,总产量1.27万吨。2011年,种植面积1.38万公顷,总产量5.61万吨,种植面积、产量均为历史最高。
  大豆 1988年,种植面积2053公顷,总产量4547吨。种植面积最多年2000年为8636公顷。2011年,种植面积7656公顷,总产量2.66万吨,产量为历史最高。品种不断更新,1988年引进“毛蓬青”,1990年引进“台湾292”;1994年引进的“台湾75”毛豆为1998—2008年主栽品种。2009—2011年,“75—3”“浙农6号”为主栽品种。播种分春、夏、秋3季。播种时穴施磷肥,出苗后除草1~2次即待收获。1990年后,为提早鲜豆上市季节,采用地膜覆盖和小拱棚育苗移栽。病害主要有病毒病、叶斑病、锈病等,虫害有小地老虎、蜗牛等。
  番薯 1988年,种植面积580公顷,总产量3445吨。种植面积最多年2009年为1194公顷。总产量最高年2005年为1.10万吨。2011年,种植面积733公顷,总产量6235吨。种植品种1988年以“胜利百号”为主,2007年推广“浙薯132”“浙薯75”“渝紫263”等品种。3月底至4月上旬在小拱棚内用种薯繁苗,5月中旬至6月上旬移栽。成活后10天左右施肥,后期提藤2~3次。病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等。玉米1988年,种植面积987公顷,总产量3359吨。1995年后,玉米开始鲜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1年种植面积2822公顷。总产量最高年2004年为1.29万吨。2011年,全市种植面积2548公顷,总产量1.23万吨。品种有“丹玉6号”“丹玉13号”“苏玉1号”“苏玉糯1号”“浙甜1号”“浙甜2号”“燕禾金”“京科糯2000”等。早春玉米采用地膜、小拱棚覆盖及大棚栽培,以直播为主,少量育苗移栽。清明前后播种为露地栽培。病害有大叶斑病、小叶斑病、锈病等。虫害有玉米螟、小地老虎、蝼蛄等,用“杀灭菊酯”“锐劲特”“抑太保”等农药防治。
  马铃薯 1992年前,马铃薯多作菜食,1993年种植面积123公顷。2003年后部分作加工原料,种植面积逐渐增加,2010年种植面积481公顷,2007年总产量5555吨,分别为历史最高。2011年,种植面积473公顷,总产量1885吨。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东农303”品种,2003年后,先后引进“大西洋”“中薯3号”品种。传统播种,用猪粪、鸡粪等盖孔,出苗后浇施人粪料或尿素。2003年后,采用黑膜覆盖栽培技术,晚稻收后翻耕,开沟整地,放种薯盖土,畦面平铺黑膜。马铃薯易感晚疫病,用64%杀毒矾500倍液防治。虫害有蚜虫、二十八星瓢虫、蝼蛄、蛴螬等,分别用1.2%杀虫素或5%抑太保1500倍液、40%辛硫磷800倍液防治。
  其他杂粮 豇豆、绿豆、赤豆及高粱等杂粮,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88年,种植面积493公顷,总产量1319吨。2011年,种植面积2371公顷,总产量9132吨。
  油料作物
  慈溪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和芝麻,以油菜居多,花生次之。三者产量之比1988年为100∶10.5∶3.1,2011年为100∶28.6∶10.1。1988—2011年,年平均种植面积1.07万公顷,年平均产量2.20万吨。
  油菜 1988年,油菜种植面积1.16万公顷。1993年,冬季蔬菜面积扩大,油菜面积减少。2003年后,油菜比较效益降低,面积继续减少。2011年,种植面积5244公顷,总产量1.26万吨,分别比1987年减少54.9%、40.6%。油菜品种1988年以“92—58系”为主,1994年引进“高油605”,出油率比“92—58系”高5~8个百分点,逐步推广。1998年,引进“沪油15”“浙双72”品种。2001年后,推广“浙双72”替代“高油605”成为主栽品种。2008年,引进“浙双6号”种植面积333.33公顷。种过品种还有“浙油优1号”“浙油优2号”“沪油15”等。2009—2011年,主栽品种为“浙油18”“浙油50”。
  油菜以育苗移栽为主,2005年试行稻田直播。20世纪90年代初,稻田推广免耕栽培,11月上中旬移栽(直播)。2006年,采用免耕直播和全过程机械作业。单季稻收获后,稻草粉碎还田,按畦宽3米机械开沟,基肥随种直播时施下。生长期间,机械喷施化肥、除草剂等农药。90%荚角转白色时用联合收获机收获。2008年,全市推广稻田油菜免耕直播和全程机械配套技术面积333.33公顷。
  主要品种简介:
  “高油605”。由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选育,1994年引入;生育期227天,属半冬性甘蓝类型;耐寒性强,抗菌核病。
  “浙双72”。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选育,1998年引入;生育期225天,属中熟甘蓝类型;苗期耐湿性较强。
  花生 1988—1992年,春秋2季栽培,较少收干果,年均种植面积1080公顷,总产量2556吨。1993年后,面积扩大,以收摘鲜花生为主,产值提高。1999年后,种植面积在2000公顷左右。2011年,种植面积1501公顷,总产量4352吨,比1987年分别增加65.6%、125.5%。花生种植主要分布在周巷、坎墩、长河、掌起等镇(街道)。1988年,种植以传统品种为主,同时种植部分“豫花15”“白沙1016”“天府10号”品种。1996年,引进“开农15”品种,成为主栽品种。
  根据品种特性和栽培季节,分春花生、秋花生,通俗称早花生、迟花生。播种方法有移栽、穴播,以穴播为主。1988年,花生多为露地栽培,与其他经济作物间作套种,栽培管理简单。1990年,早花生采用地膜栽培,播后盖膜,顶膜时放苗。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试种大棚花生,双层膜覆盖,播种时间提早至2月上中旬。
  主要品种简介:
  “开农15”。由河南省开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引入;生育期90~95天,属特早熟鲜食类型;出苗整齐、前期长势强、生长发育快、花期集中、成荚早、后期不早衰;高抗枯萎病、锈病,抗叶斑病、病毒病。
  “天府10号”。由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入;生育期春播130天、夏播100110天、秋播110天左右,属早熟珍珠豆类型;有连续开花、抗倒抗旱性强、抗叶斑病较弱、不抗青枯病等特点。
  芝麻 芝麻在棉区零星种植,自食为主,种植面积稳定在年500公顷左右。1988—2011年,芝麻年平均种植面积509公顷,总产量945吨;其中2002年播种面积712公顷、2001年总产量1389吨为历史最高;种植以传统品种关麻和棒槌芝麻为主,多间种在棉花行间,少量纯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纯种面积扩大;播种分直播和育苗移栽,直播有条播和撒播;主要虫害为蚜虫。
  第三节 蔬菜 瓜 果
  慈溪土壤、气候条件适宜蔬菜瓜果种植。在计划经济年代,为确保粮棉种植面积,蔬菜瓜果仅在闲田杂地种植。20世纪80年代末,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慈溪农业特色和亮点。1988年,种植面积1.47万公顷。2011年,种植面积3.46万公顷。
  蔬菜
  20世纪80年代后期,慈溪种植蔬菜品种有根菜类、白菜类、甘蓝类、芥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葱蒜类、绿叶菜类、薯芋类、水生蔬菜类、多年生蔬菜类、食用菌类、野生类蔬菜14类63种。20世纪90年代后,引进非结球芽甘蓝、百合、朝鲜蓟等种类,慈溪蔬菜品种增加至74种。
  结球甘蓝 结球甘蓝又称甘蓝、包心菜。20世纪50年代,引进种植,供鲜食。1989年,慈溪冷冻厂引进脱水设备制成脱水产品出口日本。1993年,种植面积增加到290公顷,总产量8510吨。1997年种植面积667公顷,2003年种植面积3000公顷。2011年,种植面积2200公顷,总产量11.55万吨。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河、新浦、龙山、周巷、掌起、天元、庵东等镇。
  20世纪80年代,甘蓝品种以“牛心包”和“京丰1号”为主。90年代,“京丰1号”“四季获”“春丰”“晚丰”种植面积较大。2000年后,“冠王”“强力50”“争春”成为主栽品种。其间,种过品种还有“鸡心”“湖月”“超红2号”等10余种。
  结球甘蓝分秋冬甘蓝和春甘蓝。秋冬甘蓝8月播种,11月下旬至次年2月收获;春甘蓝9月下旬至12月初播种,次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获。1995年,引进夏甘蓝,5—7月利用遮阳网育苗,7月中旬至11月收获。夏甘蓝占甘蓝播种面积的5%左右。
  花椰菜 花椰菜又名花菜、白花菜,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逍林镇一农户从上海引进。1988年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90年,开发速冻产品出口,打开外销渠道。1995年种植面积954公顷,2000年种植面积1223公顷。2011年,种植面积3213公顷,总产量6.75万吨。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宗汉、坎墩、胜山、掌起、逍林等镇(街道)。
  花椰菜有早熟、中熟、晚熟品种,早熟品种移栽后40~60天即可采收。主栽品种为温州、上海引进的50~120天系列品种。其他种植品种还有“雪岭”“白雪”“雪岭1号”等。1994年,逍林镇种子种苗园艺场生产花菜杂交种,2001年后,年生产“申花3号”“申花7号”种子350~400千克,种苗300万株。
  1995年前,花菜在春、秋2季种植,分别选用早熟、中熟品种。20世纪90年代后期,用晚熟品种发展冬季栽培,可全年生产四季上市。除早秋栽培外,花菜的种植管理较为简便。花菜喜肥耐肥,施肥以氮为主,花球形成期增施磷钾肥。
  青花菜 青花菜又叫绿花菜、西蓝花、茎椰菜,色泽鲜绿、质地嫩脆、风味清香、营养丰富。1985年,长河镇一农户引进试种。1988年,速冻加工后试销日本。
  1990年,长河镇种植面积100公顷。随着外销渠道开拓,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96年全市种植面积192公顷,2000年种植面积983公顷。2003年,青花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335公顷。是年,青花菜出口日本及东南亚5000吨,成为浙江省青花菜主要种植和加工出口县(市)之一。“沃土”牌西蓝花被评为省、宁波市名牌产品。2011年,种植面积2413公顷,总产量4.11万吨。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河、天元、新浦、龙山、周巷、掌起、庵东等镇。
  1988—1994年,种植品种以“东京绿”“里绿”“绿岭”为主。1995—1999年,主栽“绿带”“山水”“梅绿90”等品种。2000—2011年,主栽品种为“曼陀绿”“优秀”等。种过品种还有“未来”“绿魔力”“圣绿”等。
  青花菜以秋播冬收为主,7月下旬至9月初播种,11月至次年2月收获。少量春季栽培,12月上中旬播种,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获。2001年,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工厂化育苗供农民种植。青花菜需肥量大,中后期需氮、钾较多,对硼、镁、钼等元素敏感,缺硼易引发花茎基部空心。
  番茄 番茄别名西红柿、洋柿子。2011年,种植面积433公顷,总产量2.61万吨,比1987年分别增加1倍、2.87倍。番茄在各乡镇都有种植,尤以城郊为多,主产区宗汉、桥头、逍林、周巷等镇(街道)。
  1988—1999年,品种以“北京早红”“早魁”“早丰”为主。20世纪90年代,引进“合作903”品种。2001年,从省农业厅引进以色列无限生长型番茄“FA—189”。2003年,从宁波农业科学研究院引进樱桃小番茄“金玉”(日本)、“千禧”(台湾)品种。2011年,主栽品种为“903”,搭配种植“博纳”“千禧”等。其间,种过品种还有“浙杂809”“红玫19”“浙杂203”“圣女”“FA189”“金珠”等。
  1988—1995年,用土温床或露地育苗。1996年后,多为大棚两膜育苗、春季栽培。番茄也可秋栽,7月10日左右播种,9月上旬开始采收至11月上旬。番茄再生法栽培,7月中旬播种,8月下旬定植,12月下旬采收至次年5月,5月中旬砍去根基上部,留3~4个节位培养再生枝,7月采收。为提高坐果率,曾用过“2,4—D”点花,后用防落素喷花。
  茄子 1988—1997年,种植面积在200~267公顷之间。1998年,采用大棚反季节栽培,效益提高,种植面积扩大。2001年,种植面积452公顷,总产1.34万吨。2011年,种植面积333公顷,总产量9600吨。全市各地都有茄子种植,白沙路、宗汉、逍林等镇(街道)种植面积较大。
  茄子品种1988—1994年以本地“黑藤茄”为主。1995—1999年,主栽品种为“宁波藤茄”“杭茄”系列。2005年,德清种子种苗有限公司育成“慈茄1号”,与“杭茄”系列成为主栽品种。其间,种过品种还有“引茄1号”“浙茄1号”等。
  茄子有早春露地栽培、冬春大棚栽培和秋季栽培3种方式。早春露地栽培2月上旬双层膜育苗,4月中下旬定植,5月开始收获。冬春大棚栽培9月15—20日播种,11月初至12月上旬定植,次年1月下旬至2月开始采收至6月。秋季栽培6月下旬至7月播种,10月开始采收至次年6月。1996年,杭州湾镇农技站研究红茄秋季再生技术,7月上旬剪除植株根基10~15厘米以上部分,培育再生枝,9月初可采收上市。大棚栽培茄子,始花至盛花期喷施防落素提高坐果率。
  韭菜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以高王乡为中心,形成韭黄(芽)生产基地,种植面积逐步扩大。1999年,全市韭菜面积564公顷,产量1.38万吨。2011年,全市种植面积893公顷,产量3.08万吨。主产地观海卫、龙山、周巷、逍林、宗汉等镇(街道)。
  品种主要为传统阔叶韭菜。1999年,三北镇引进韩国品种“雪韭”。2003年,联兴韭菜有限公司从慈溪阔叶韭菜中选育出高产、抗病、抗寒良种,定名“慈韭1号”推广种植。2011年,主要品种为“慈韭1号”“雪韭”,其他品种还有“791”“寒冬韭王”“雪韭王”“新世纪雪韭”“嘉兴雪韭”等。
  韭菜主产品有青韭和韭黄。韭菜用种子或分株繁殖,露地栽培一般采收3次青韭1次韭黄,逍林一带习惯于采收韭薹。1999年,采用棚栽,年收韭菜5~6次,每公顷产量150余吨。20世纪80年代,韭黄采用露地培土软化法,即在青韭收割后,用草片或瓦筒罩住韭菜墩,韭黄长到30厘米时收割,产品俗称韭芽。1992年后,农户待韭菜长到一定高度,将每墩韭菜顶端束起,然后培土成垄,将韭菜墩覆盖,或用盖草、搭棚、黑膜遮光等方法,将韭菜软化、黄化。用此法产量明显提高。
  菜豆 菜豆又名刀豆、四季豆、芸豆、梅豆。20世纪80年代,慈溪冷冻厂引进新品种种植,收购、加工后出口至日本,种植面积不断增加。1993年,种植面积1231公顷、总产量1.54万吨为历史之最,其中新浦镇和周巷镇北部种植面积占70%。2011年,全市种植面积1066公顷,总产量1.41万吨。产区主要分布在龙山、周巷、观海卫、桥头、坎墩、掌起等镇(街道)。
  菜豆有蔓生和矮生2种类型。蔓生型产量高、效益好,品种有“蓝湖”“长白7号”。矮生型操作方便,主要品种有“供给者”“矮生蓝湖”“鲜绿1号”“宝绿”“草原”。其他种植过品种还有“杭州白花四季豆”“法国青刀豆”“初绿2号”等。
  菜豆可春播或秋播,春播占85%~90%。一般播后矮生菜豆50~60天即可采收,蔓生菜豆80~90天后采收。有直播、育苗移栽后小拱棚覆盖等栽培方式。
  黄瓜 黄瓜又名胡瓜,俗称青瓜。主产周巷镇三江口、小安、海江等村。1988—1996年,年种70余公顷。1997年,乳黄瓜腌制加工成小酱瓜,内销增加,并出口东南亚,种植面积增加到150公顷。2001年,种植面积178公顷。2011年,种植面积313公顷,总产量1.65万吨。
  主栽品种,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为农家品种黄皮黄瓜,此后为“津春4号”“津优4号”。其他品种还有“津春5号”“津优1号”“津优30”等。
  1988—1995年,多为地膜栽培。20世纪90年代后期,部分农户开始采用大棚栽培。2001—2008年,市蔬菜开发公司采用大棚基质栽培。3月下旬播种,采用大棚加小拱棚育苗,出苗后10~15天移栽。开始发蔓时搭建高2米左右人字形棚架,主蔓高1.60米左右打顶。开花后7天可采收乳黄瓜,20~25天采摘成品瓜。主要病害为霜霉病。
  其他蔬菜 其他蔬菜种类众多,常见有萝卜、榨菜、雪菜、大头菜、白菜、青菜、黄芽菜、芥菜、辣椒、毛豆、冬瓜、南瓜、瓠瓜、苦瓜、洋葱、大蒜、菠菜、芹菜、茭白、蘑菇、芽苗菜等;其中许多是传统蔬菜,面广量大,常年种植。另外还有马兰(俗称马兰头)、荠菜等野生蔬菜。
  果用瓜
  慈溪种植瓜类品种较多,果用瓜主要有西瓜、甜瓜等。
  西瓜慈溪西瓜栽培历史悠久,盐地西瓜著称于上海、杭州等地。全市各地都有种植,主产地观海卫、新浦、坎墩、龙山、庵东、逍林、掌起、周巷等镇(街道)。1987年,种植面积4800公顷,因产品滞销、效益下降等原因,1988年减少至2500公顷。1989年后,面积逐渐增加,常年种植在4000~5000公顷之间。2011年,种植面积4966公顷,总产量12.56万吨。
  慈溪西瓜传统品种为“乌皮西瓜”“雪瓜”。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杂交西瓜,产量提高。80年代末,西瓜主栽品种为“新澄1号”“新红宝”“金钟冠龙”;90年代为“皖杂1号”“京欣1号”“西农8号”等;2000—2011年为“早佳”“丰乐5号”“西农8号”“小兰”等。其他品种还有“浙蜜1号”“浙蜜2号”“抗病948”“特小凤”“浙蜜3号”等10余种。
  西瓜育苗,1988—2000年,采用苗床土、河泥方格或营养钵育苗。2001年,进行嫁接育苗试验,防病效果在90%以上。2002年,市浒农园艺研究所在连栋大棚内采用穴盘基质开始工厂化嫁接育苗。至2011年,生产嫁接苗100万余株,种植面积900余公顷。嫁接育苗砧木以葫芦为好,在西瓜种子播种前10天催芽播于基质穴盘或直径6~8厘米的营养钵中,每穴(钵)1粒。西瓜种子在砧木播种后7~10天催芽,密播于苗床或平盘(无穴孔)。砧木出土7~10天,西瓜苗出土2~3天时,采用插接法嫁接。嫁接后5~7天,苗床保持饱和湿度和控制温度促进愈合,后逐渐通风透光。
  西瓜以地膜栽培为主。传统采用爬地栽培,按种植时间、方式形成4种大棚栽培模式,即早春促成栽培,一次定植全年采收栽培,秋季栽培,草莓、西瓜套种栽培。2000—2004年,西瓜大棚栽培面积927公顷。2011年,栽培面积900公顷。
  甜瓜 慈溪种植的甜瓜90%以上为越瓜(俗称脆瓜)及香瓜(普通甜瓜)。1995年,市农业局综合站引进硬皮甜瓜品种“伊丽莎白”。甜瓜种植遍于境内,主产地为观海卫、胜山、新浦、横河、坎墩、逍林、白沙路等镇(街道)。1988年,甜瓜种植面积1080公顷,总产量8.47万吨。1993年,种植面积1280公顷,总产量2.52万吨。1996—2000年,年平均种植面积1242公顷,总产量2.76万吨。2008年,种植面积732公顷,总产量1.44万吨。2011年,种植面积789公顷,总产量1.51万吨。
  越瓜主要品种有花皮梢瓜、白皮梢瓜,于3月下旬播种育苗,露地爬地栽培,7月收获。2001年,开始采用夏秋季栽培、早春大棚栽培。2005年,坎墩惠农瓜果研究所选用南瓜品种“金甲田”“铁雪龙”作砧木嫁接花皮梢瓜,增产80%。2011年,推广花皮梢瓜嫁接苗30万株,种植面积67公顷。
  硬皮甜瓜主要品种有“玉姑”“黄皮9818”“东方蜜1号”“西薄洛托”“哈蜜红”“状元”“雪里红”“蜜世界”等。栽培方法有早春大棚栽培和秋季栽培2种。早春大棚栽培于12月中下旬播种,电热控温育苗,爬地或立架栽培,次年5月初开始收获。秋季栽培于7月中旬至8月初播种,10月初至11月收获。
  香瓜主要品种有黄金瓜、青皮绿肉等。栽培技术同越瓜。
  水果
  慈溪水果主要有杨梅、梨、葡萄、桃、柑橘、草莓等。枇杷、苹果、青梅、无花果、猕猴桃、柿子、果桑、油柰等少量种植。1988年,全市果园面积5127公顷,水果总产量1.83万吨,人均占有量19.32千克。2011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8293公顷,总产量12.11万吨,人均占有量116.43千克。杨梅销往上海、北京、广州、哈尔滨、沈阳等大中城市及新加坡、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横河镇、周巷镇分别被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慈溪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杨梅之乡”。
  杨梅 杨梅为慈溪传统水果。1988年,种植面积3554公顷,产量1.11万吨,分别占全市水果的69.3%、60.7%。2005年,产量4.47万吨为历史最高。2011年,全市种植面积4591公顷,产量3.67万吨。杨梅主产区在横河、匡堰、观海卫、桥头、掌起、龙山等镇。
  慈溪杨梅品种以“荸荠种”为主,历年占总面积的95%以上。2011年,全市杨梅栽培品种有“荸荠种”“早荠蜜梅”“东魁”等近30种。
  20世纪90年代后期,果农对树体高大的成年杨梅树采用截高枝、“开天窗”方法进行修剪,树冠高度控制在3.50米左右。20世纪80年代,梅农习惯在杨梅采摘后施1次草木灰。90年代,以复合肥为主,年内和采后各施1次肥料。2004年后,推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广应用草木灰、焦泥灰等农家肥料及杨梅专用肥,部分梅农在果实膨大期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1~2次。1988—1997年,杨梅产量大小年之比为11∶1。1993年,市杨梅研究所研制杨梅疏花剂及采用截枝法均衡大小年结果,2003—2011年,推广疏花疏果技术1.80万公顷,大小年产量之比降至1.7∶1,单果重提高23.2%。杨梅主要病害有癌肿病、褐斑病、根腐病等,主要害虫有白蚁、介壳虫、天牛等。杨梅病虫发生少、危害轻,一般不予防治。
  梨 20世纪80年代,种植面积100公顷左右。1993年,种植面积扩大到761公顷,产量5383吨,比1988年分别增加6.50倍、5.90倍。2000年,种植面积2114公顷、2001年产量4.19万吨为历史最高。2011年,全市种植面积569公顷,总产量1.53万吨。梨种植分布在17个镇(街道)、163个村、1家农场;种植面积在66.67公顷以上的村有周巷镇新缪路村、湖塘新村,观海卫镇新泽村、洞桥村;种植面积最多为周巷镇成和果业有限公司
  20.30公顷,年产量610吨左右。
  1988—2011年,主栽早熟品种为“翠冠”“新世花”;中熟品种为“黄花梨”;引进、种过的品种还有“今村秋”“大恩梨”“菊水”等20余种。
  20世纪80—90年代,梨树整形以疏散分层形为主。90年代末,采用矮化开心形,少量棚架式栽培。一般树高控制在2.50米以下;疏花疏果,根据种植密度,按株定产,按产留果,删除多余花果。20世纪90年代,推行套袋技术,绿皮品种套外黄内黑果袋,黄褐色品种套外黄内白果袋或透气薄膜袋;部分果农应用高接换种技术改良品种;病害主要有梨锈病、梨黑星病、梨轮纹病;虫害主要有梨木虱、梨圆蚧、吸过夜蛾。
  葡萄 2011年,全市葡萄种植面积1784公顷,总产量5.06万吨。葡萄种植主要分布在新浦、观海卫、掌起、周巷、逍林、胜山、龙山等镇。种植面积在66.67公顷以上的葡萄专业村有新浦镇六塘南村、马潭路村、观海卫镇洞桥村、掌起镇洪魏村、周巷镇新缪路村、龙山镇杨高村等。
  葡萄主栽品种为“巨峰”。其他还有“红富士”“甬优1号”“金皇后”“巨玫瑰”等20余种。
  葡萄生产传统为露地搭竹架栽培。1994年,应用大棚栽培。2002年,发展毛竹连栋大棚。2004年,搭建钢管连体大棚。2008年,全市大棚葡萄栽培占总面积的84%。葡萄需整形修剪,冬季修剪以整形为主。75%左右葡萄园采用多主蔓任意形,另有龙干形、多主蔓自由扇形等。夏季修剪以摘心、除副梢、绑蔓为主。葡萄硬核后期对主干中部进行环剥,着色提早20天左右。葡萄坐果后套袋,能提高果实品质和减轻病害。
  露地栽培葡萄病害以黑痘病、霜霉病、炭疽病等为主,年防病15~16次,药剂大多用“福星”“百菌清”“速克灵”“波尔多液”等。
  大棚栽培葡萄病害以灰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等为主,年防病4~5次,药剂选用“施佳乐”“科博9“大生”“世高”等。2002年、2003年分别发现穗轴褐枯病、白粉病、日灼病、角斑病、吸果夜蛾等病虫害。
  桃 1988年,种植面积565公顷,总产量1748吨。2011年,全市种植面积284公顷,总产量7903吨。桃种植主要分布在掌起镇古窑浦村、观海卫镇五洞闸村、横河镇乌玉桥村。
  品种主要有水蜜桃、油桃、蟠桃、黄桃4类。水蜜桃主栽品种有“玉露”“湖景蜜露”“白凤”“大观1号”“早霞露”等。
  桃园要深沟高畦,株培土高于地面40~50厘米,踏实做成馒头形。栽后1~3年,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树冠形成。产果后采用自然开心形整形修剪,摘心、扭梢、剪梢、拉枝,同时疏果套袋。
  桃树的主要病害有褐腐病、缩叶病、炭疽病、疮痂病、流胶病等,虫害有蚜虫、红颈天牛、桃蛀螟等,桃农常采用综合技术防治。
  柑橘 慈溪属柑橘栽培北缘地区。1988年,种植面积502公顷。2003年,种植649公顷为历史之最。2011年,种植面积309公顷,总产量6469吨。种植主要分布在龙山、观海卫、胜山、横河等镇。龙山镇邱王村种植面积104公顷,为柑橘专业村。
  20世纪80年代,慈溪柑橘品种90%以上为晚熟品系“尾张”,少量“宫川”等品种。1998年后,引进“朋娜”“象山红”“黄金蜜柑”等10余种。
  柑橘每公顷种植675~750株。树形多修剪成开心圆头形,控制树高2.50~3.0米。幼果期喷施保果剂保花保果。对多花多果橘树,出芽前适度疏除多余花蕾,生理落果后期(约6月底7月初)进行疏果,8月定果。
  危害柑橘的主要病虫有疮痂病、树脂病、红蜘蛛、锈壁虱;用20%“达螨酮”粉剂2000倍或20%“死净”1500倍或73%“克螨特”2000倍等药剂防治红蜘蛛;采用50%“多菌灵”500倍或50%“退菌特”500倍防治疮痂病;用73%“克螨特”2000倍或50%“托尔克”3000倍或25%“速克”1500倍等药剂防治锈壁虱;大雪及冻害引发树脂病,通过农业防治,适度修剪,恢复树势。
  草莓 1988年,种植面积80公顷,总产量450吨。2001年,种植面积672公顷、总产量9895吨为历史最高。2005年,露地草莓比较效益下降,种植面积缩减到479公顷。2011年,全市种植面积287公顷,总产量6255吨。
  草莓分加工品种、鲜食品种。1988—2008年,鲜食露地栽培品种的95%以上为“宝交早生”。鲜食大棚栽培品种“丰香”占90%以上。2009—2011年,鲜食大棚品种“红颊”和“丰香”各占一半;加工品种以“BF—1”“BF—3”为主。
  1990年前,草莓采用黑膜覆盖栽培。1991年后,推广黑膜栽培加大棚覆盖。育苗有生产田育苗、专用苗地育苗、假植育苗等,大多农户采用生产田育苗,即草莓收获后揭除地膜,留健壮株繁苗。1992—1994年,利用组织培养繁育草莓脱毒苗。
  常年危害草莓果实的病害有灰霉病,危害秧苗的有炭疽病,其他还有白粉病、青枯病、芽枯病、根腐病、革腐病、叶枯病、根线虫病等。常年发生的虫害有蛴螬、斜纹夜蛾、蝼蛄、红蜘蛛、桃蚜等。市农技部门开展草莓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采取“抓两头”(移栽前20天左右的育苗地、移栽后20~30天的本田)、“控中心”(地块发病中心)进行防治,有效控制病害。
  第四节 特产
  慈溪多特产,大宗品种如杨梅、大白蚕、葡萄等,小宗品种更多。《粮食油料作物》《蔬菜瓜果》节有蚕豆、杨梅、葡萄等目,此节不再重复,其余特产择要简介。
  麦冬
  麦冬是著名“浙八味”(杭菊、浙贝、白术、白芍、元胡、玄参、麦冬、郁金)之一,麦冬草可作庭院、广场、道路绿化。1994年前,由市医药公司统一收购,1995年后直接进入市场。
  麦冬种植面积、产量受价格等因素起伏较大。1998年,种植面积218公顷。2000年,种植面积330公顷。2011年,种植面积220公顷,产量317吨。2000年后,麦冬苗作绿化品种销往外地,销量每年约1000余吨。主要产地在崇寿、新浦、坎墩等镇(街道)。
  品种主要有“慈溪麦冬”“矮小沿阶草”。“慈溪麦冬”为农家栽培品种,抗病、耐旱、植株低、分株多、粒大、数量少、品质好,习惯为3年生栽培;“矮小沿阶草”植株矮小,一般用于地皮绿化。
  丝瓜络
  丝瓜络是慈溪传统药材作物,以瓜络入药。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丝瓜络主要用于加工沐浴保健用品出口。
  丝瓜络种植主要分布在新浦镇、附海镇,种植面积占全市的95%以上。观海卫、胜山、坎墩等镇(街道)有少量分布。1987年,种植面积282公顷,总产160吨。1988年后,面积、产量不断增加。2000年,种植面积556公顷,总产938吨,比1987年分别增加274公顷、778吨。2008年,种植面积540公顷,总产量640吨。2011年,种植面积333公顷,总产量406吨。丝瓜络品种为种植户自行留种培育,育苗后采用露地或地膜覆盖栽培。
  甘蔗
  1988—2011年,年平均种植面积357公顷,总产量2.08万吨。种植面积最多年1991年为587公顷,总产量2.92万吨。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在天元、宗汉等镇(街道)大塘至三塘之间。农家大多栽培“青皮”品种,该品种每公顷产75吨左右。“白地拉”品种每公顷产60吨左右,种植较少。
  甘蔗栽培习惯套种,露地栽培。20世纪90年代后,采用地膜栽培,小雪前后收获窖藏,多作果用。
  甜菊
  甜菊又名甜叶菊。1988年,慈溪县华侨友谊公司从日本引进,产品销往日本。
  1990—2008年,年平均种植面积44.20公顷,干叶总出口1196.20吨;其中种植面积最多1994年为120.50公顷,每公顷产量最高2007年为1885.50千克,出口量最多2007年为119.50吨。种植主要分布在白沙路街道西华头、高河塘、墙里,观海卫镇五洞闸、师桥等村。2010年后不再种植。
  品种有“清甜”“秀甜”“守田2号”等。甜菊一般栽培3年。扦插繁育,黑膜覆盖栽培。
  蔺草
  蔺草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生产“榻榻米”(草席)原料。1992年,慈溪市丰织草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蔺草种植加工。蔺草种植集中分布在范市一带。1992—2005年,年平均种植面积41.33公顷,每公顷产量5985千克;其中1998年种植面积133.33公顷。品种主要有“冈山3号”“丰和2号”“备后”。2005年后,慈溪不再种植蔺草。
  拉毛果
  拉毛果原产欧洲,又名蓟果、越绒草,土名洋菜篰,是棉毛纺织物起绒材料。种植主要分布在宗汉街道新界、百兴,天元镇镇东、塘河等村。20世纪80年代后期,种植面积55公顷。2001年,种植面积71公顷。2008年后,种植面积渐少。2011年,种植面积10公顷。每公顷产果18万只左右。
  茶叶
  1988年,全市有茶园面积266.67公顷。2011年,有茶园面积269公顷。茶叶产量常年在200~300吨之间,最高的2000年为356吨。茶园主要分布在龙山、横河、掌起、匡堰4镇,种植面积占全市的95.1%,桥头、观海卫等镇占4.9%。
  茶叶传统品种有“鸠坑种”“铁观音”“福鼎白毫”“黄叶早”等。1990年后,引进“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平阳特早”“浙农139”“浙农117”“菊花春”“苦丁茶”等品种。2011年,共种植14个品种,其中“鸠坑种”占67%,“铁观音”占15%。
  茶树栽培以条播为主,少数茶园丛栽,1996年后部分无性系良种采用宽幅双行密植。茶叶分春、夏、秋3季采摘。2001年后,茶叶推行无公害生产,施化肥面积和用量减少,甚至不施化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园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将其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3家企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56公顷。2家企业通过绿色产品认证,面积71公顷。3家企业通过有机食品认证,面积47公顷。
  慈溪茶叶主要为不发酵绿茶,根据制作工艺、外形分“炒青”(“杭炒”)“浙江龙井”“珠茶”。2005年,开始生产半发酵青茶即乌龙茶。2008年,绿茶产量占99%,以珠茶为主,多由市茶叶有限公司收购,销往法国、西班牙、摩洛哥、俄罗斯等国。至2011年,慈溪茶叶获省级以上金奖16项、省级一类名茶1项;其中,“平平顶”牌芽茶获8项金奖、1项省级一类名茶,“达蓬山”牌绿茶获3项金奖,“烛湖”牌慈溪南茶获3项金奖,“戚家山”牌白茶获1项金奖,“岗墩大良”绿茶获1项金奖。
  竹笋
  1988年,全市有竹林面积850.87公顷,其中毛竹面积828.73公顷、杂竹面积22.14公顷。1990年后,推广种植雷笋,1995年种植面积160公顷。2011年,有竹林面积2056公顷;其中毛竹面积1719公顷、杂竹面积131公顷、雷竹面积206公顷。
  竹笋产量,1996—2006年年平均1.12万吨,其中毛笋产量占53.7%、雷笋产量占30.3%.2011年,竹笋产量7980吨,其中毛笋产量占68.8%、雷笋产量占18.3%。毛笋主产地观海卫镇杜岙村、掌起镇长溪村、桥头镇上林湖村、龙山镇河头村、横河镇大山村以及市林场。雷笋主产地观海卫镇杜岙村,掌起镇任佳溪村、东埠头村。哺鸡竹等杂竹笋分散在南部山区、中东部平原等地。
  竹笋品种主要有毛竹笋、雷竹笋、哺鸡竹笋等,还有少量其他杂竹笋。毛笋一般一年收获3季:春季春笋、夏秋季鞭笋、冬季冬笋,产量以春笋为主。雷笋一般生产春笋,覆盖栽培的雷竹园冬季也能产笋。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