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78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经济发展
分类号: F427.55
页数: 6
页码: 766-771
摘要: 本章介绍了慈溪市1988年后,地区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全国县(市)级前列。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地方经济 慈溪市

内容

第一节 经济总量
  1979年后,慈溪区域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198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亿元。1988年后,地区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全国县(市)级前列。
  居全国百强县(市)位次
  1991年,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根据农村社会总值、农村经济纯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等12项综合指标首次排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慈溪列第二十三位。1993年第二次排名,慈溪列第三十位。1994年第三次排名,评选指标增加至22项,慈溪列第四十四位。后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断。2000年,国家统计局重启“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算结果”评价工作,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33项指标对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算评价。当年,慈溪列第二十二位,此后位次逐年上升。2001年列第十七位,2002年、2003年列第十六位,2004年列第十七位,2005年列第十四位。此后评价中断。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始于2000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总量(人口、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3个类型12项指标。慈溪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的排名,2001年(第一届)居第十八位,2002—2006年(第二届至第六届),分别列第十一、第九、第八、第七、第五位,2007—2011年(第七届至第十一届),连续5年列第三位(有多名并列第一)。
  地区生产总值
  1988年,地区生产总值19.93亿元。1988年后,经济体制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实施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国有、集体、乡镇、私营“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多轮驱动战略,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1990年,地区生产总值22.06亿元。1991年后,实施科教兴市和“多轮齐驱、多业并进”发展战略,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快速扩张,199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至70.69亿元。1995年后,经济工作重点从主要依靠量的扩张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开始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发展,1996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为110.92亿元。1999年后,经济发展领域开始由注重工业经济转向三大产业全面推进,2002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为217.17亿元。2003年后,注重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元,为601.44亿元。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亿元,为877.18亿元,比1987年增加55.23倍。
  工农业总产值
  198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38.98亿元。此后,工农业总产值呈跳跃式增长,1993年超过100亿元,次年超过200亿元,为217.45亿元,2000年超过500亿元,2005年超过1000亿元,为1120.97亿元。各个时期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幅度各有差别,“七五”(1986—1990年)时期年均增长率17.8%,“八五”(1991—1995年)、“九五”(1996—2000年)、“十五”(2001—2005年)、“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9%、8.2%、13.6%、12.4%。2011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2656.01亿元,比1987年增加96.11倍。
  1988年,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9.4%、20.6%,差值58.8个百分点。后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两者比重差值逐年扩大,1994年为88个百分点,2001年为92.6个百分点。2011年,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97.6%、2.4%,两者比重差值95.2个百分点,比1987年差值56.6个百分点扩大38.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198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88亿元。1989年、1990年,贯彻中央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精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略有下降。1992年后,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是年,投资总额首次超过10亿元,为11.49亿元,比上年增长56.5%。“八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77亿元。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再次跃升,“九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99亿元,为“八五”时期的1.95倍。2001年后,城市建设大步推进,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提速发展。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首次超过100亿元,为122.74亿元。“十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4.39亿元,为“九五”时期的2.95倍。“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6.69亿元,为“十五”时期的1.75倍。201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59亿元,比1987年增加54.96倍。1988—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17.8%。
  财政收入
  1988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4亿元。此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快速增长,1996年超过5亿元,为5.34亿元,2000年超过10亿元,为12.86亿元,2005年超过50亿元,2010年超过100亿元,2011年为129.30亿元,比1987年增长92.02倍。1988—2011年,财政一
  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率20.9%;其中“七五”期间年均增长率10.5%,“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3%、19.2%、23.1%、13.2%。
  进出口总额
  1988年,宁波市慈溪进出口公司成立,为市内第一家拥有进出口权的外贸企业,当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万美元。1995年始,实施外贸、外资、外经“三外”联动发展战略,是年,自营出口额首次超过1亿美元,全市进出口总额1.54亿美元。2000年,进口额首次超过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6.60亿美元。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着力打造“三外”齐头并进开放型经济格局,对外开放水平提高。2002年,自营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2.83亿美元。2007年,自营出口额超过5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9.08亿美元。2011年,全市有实绩自营进口企业483家、出口企业1702家,进出口总额超过100亿美元,为101.68亿美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8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7亿元。后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实施三产兴市战略,慈溪商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供需两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1年超过10亿元,1993年超过20亿元,为22.14亿元,首次居全省各县(市)首位;1998年、2003年、2008年分别超过5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96亿元,比1987年增加50.65倍,1993—2009年连续17年居全省各县(市)首位。1988—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17.1%;其中“七五”期间年均增长率13.2%,“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6%、7.7%、10.0%、11.0%。
  第二节 经济效益
  1988—2011年,慈溪在注重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劳动者人均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实现同步增长。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98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18元。此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连续递增,1991年2971元,1995年9693元,1991—1995年年均增长率26.7%;1996年超过1万元,为1.12万元,2000年1.69万元,1996—2000年年均增长率8.6%;2001年1.90万元,2005年3.71万元,2001—2005年年均增长率14.3%;2007年超过5万元,为5.19万元;2008年跃升至
  5.84万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8414美元,提前实现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至21世纪中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目标,达到世界银行2005年框定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43万元,比1987年增加49.29倍。
  三次产业劳动者人均增加值
  1988年,第一产业劳动者人均增加值1978元,第二产业人均增加值4055元,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4342元。后三次产业劳动者人均增加值分别以不同速度增长。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1998年6476元;2003年超过1万元,为1.07万元;2007年超过2万元;2011年4.03万元,比1987年增加25.98倍。第二产业人均增加值1993年超过1万元,为1.24万元;1998年2.52万元;2006年超过5万元;2011年8.98万元,比1987年增加32.84倍。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1992年超过1万元,为1.08万元;1998年3.08万元;2004年超过5万元;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超过7万元、8万元、9万元;2011年13.88万元,比1987年增加34.44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98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74元。此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1993年2411元;1999年超过5000元,为5212元;2005年8445元;2007年超过1万元;2011年1.83万元,比1987年增加19.63倍。1988—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12.7%。同时,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收入来源更趋多样。2011年,工资性收入占57.9%,家庭经营收入占27.3%,成为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90年始有统计记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0年1904元,1995年6432元,5年间增加2.38倍,年均增长27.6%;1996—2000年,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增长放缓,年均增长8.9%;2000年首次超过1万元,为1.05万元。2001年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经济收入显著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超过2万元;2010年超过3万元;2011年3.41万元,比1990年增加16.92倍。1990—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14.7%。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该指标综合反映能源消耗所获得的经济成果,体现能源利用效率,间接反映经济增长方式。慈溪市2005年开始实施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公报制度。2005年、2006年、2007年,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分别为0.92吨标准煤、0.89吨标准煤、0.85吨标准煤。2008年、2009年、2010年,同一指标分别为0.80吨标准煤、0.76吨标准煤、0.74吨标准煤。2011年,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63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4.9%。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