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编 经济总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782
颗粒名称: 第十六编 经济总情
分类号: F427.55
页数: 16
页码: 763-778
摘要: 本编记述了慈溪市位于中国东海沿岸,自古以来盐业、陶瓷业、农业等三大产业发展。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经济日益衰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慈溪经济逐步恢复,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历程,尽管存在一些错误和受到一些负面影响,但整体上仍然得到了迅速发展。1988年后,慈溪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稳步推进各项战略,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29倍增长。现在,慈溪连续5年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三位。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地方经济 慈溪市

内容

公元10世纪,境内盐业、陶瓷业、农业粗具规模,形成三大产业。之后,陶瓷业于12世纪衰落,盐田随海岸线陆续北移,植棉面积逐渐增大,区域渐以产盐产棉花著称,手工纺织业随之发展,蚕豆、杨梅等农林特产和水产捕捞也渐有声名,商贸业兴起。鸦片战争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酷压榨,再加战乱不断,经济日益衰败凋敝。1949年5月,慈溪解放,当年地区生产总值0.5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9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慈溪人民拼搏奋斗,经济从凋敝中逐步恢复,继而进入全新发展时期。其间,虽有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错误,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在1966年开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中,所有制上追求单一公有化,经营上过分集中管理,导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生产力发展再次受到影响,但经济建设整体上仍迅速发展,特别是1979年后,经济建设明显增长。1985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亿元。1987年,地区生产总值15.6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7.3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6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77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25.36倍、36.31倍、32.66倍、8.98倍、12倍。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分别为29.9%、51.8%、18.3%。
  1988年后,慈溪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相继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强市、科教兴市、“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稳市、三产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建设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产业结构日益优化。1991年,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首次低于第三产业比重,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型。1996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元。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万元。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877.18亿元,比1987年增长55.23倍;工农业总产值2656.01亿元,比1987年增长96.11倍;进出口总额101.68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59亿元,比1987年增长54.9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96亿元,比1987年增长50.66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9.30亿元,比1987年增长92.02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43万元,比1987年增长49.29倍。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60%、35%。2007—2011年,连续5年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三位。
  第一章 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总量
  1979年后,慈溪区域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198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亿元。1988年后,地区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全国县(市)级前列。
  居全国百强县(市)位次
  1991年,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根据农村社会总值、农村经济纯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等12项综合指标首次排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慈溪列第二十三位。1993年第二次排名,慈溪列第三十位。1994年第三次排名,评选指标增加至22项,慈溪列第四十四位。后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断。2000年,国家统计局重启“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算结果”评价工作,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33项指标对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算评价。当年,慈溪列第二十二位,此后位次逐年上升。2001年列第十七位,2002年、2003年列第十六位,2004年列第十七位,2005年列第十四位。此后评价中断。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始于2000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总量(人口、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3个类型12项指标。慈溪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的排名,2001年(第一届)居第十八位,2002—2006年(第二届至第六届),分别列第十一、第九、第八、第七、第五位,2007—2011年(第七届至第十一届),连续5年列第三位(有多名并列第一)。
  地区生产总值
  1988年,地区生产总值19.93亿元。1988年后,经济体制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实施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国有、集体、乡镇、私营“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多轮驱动战略,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1990年,地区生产总值22.06亿元。1991年后,实施科教兴市和“多轮齐驱、多业并进”发展战略,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快速扩张,199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至70.69亿元。1995年后,经济工作重点从主要依靠量的扩张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开始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发展,1996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为110.92亿元。1999年后,经济发展领域开始由注重工业经济转向三大产业全面推进,2002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为217.17亿元。2003年后,注重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元,为601.44亿元。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亿元,为877.18亿元,比1987年增加55.23倍。
  工农业总产值
  198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38.98亿元。此后,工农业总产值呈跳跃式增长,1993年超过100亿元,次年超过200亿元,为217.45亿元,2000年超过500亿元,2005年超过1000亿元,为1120.97亿元。各个时期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幅度各有差别,“七五”(1986—1990年)时期年均增长率17.8%,“八五”(1991—1995年)、“九五”(1996—2000年)、“十五”(2001—2005年)、“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9%、8.2%、13.6%、12.4%。2011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2656.01亿元,比1987年增加96.11倍。
  1988年,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9.4%、20.6%,差值58.8个百分点。后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两者比重差值逐年扩大,1994年为88个百分点,2001年为92.6个百分点。2011年,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97.6%、2.4%,两者比重差值95.2个百分点,比1987年差值56.6个百分点扩大38.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198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88亿元。1989年、1990年,贯彻中央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精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略有下降。1992年后,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是年,投资总额首次超过10亿元,为11.49亿元,比上年增长56.5%。“八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77亿元。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再次跃升,“九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99亿元,为“八五”时期的1.95倍。2001年后,城市建设大步推进,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提速发展。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首次超过100亿元,为122.74亿元。“十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4.39亿元,为“九五”时期的2.95倍。“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6.69亿元,为“十五”时期的1.75倍。201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59亿元,比1987年增加54.96倍。1988—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17.8%。
  财政收入
  1988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4亿元。此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快速增长,1996年超过5亿元,为5.34亿元,2000年超过10亿元,为12.86亿元,2005年超过50亿元,2010年超过100亿元,2011年为129.30亿元,比1987年增长92.02倍。1988—2011年,财政一
  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率20.9%;其中“七五”期间年均增长率10.5%,“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3%、19.2%、23.1%、13.2%。
  进出口总额
  1988年,宁波市慈溪进出口公司成立,为市内第一家拥有进出口权的外贸企业,当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万美元。1995年始,实施外贸、外资、外经“三外”联动发展战略,是年,自营出口额首次超过1亿美元,全市进出口总额1.54亿美元。2000年,进口额首次超过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6.60亿美元。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着力打造“三外”齐头并进开放型经济格局,对外开放水平提高。2002年,自营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2.83亿美元。2007年,自营出口额超过5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9.08亿美元。2011年,全市有实绩自营进口企业483家、出口企业1702家,进出口总额超过100亿美元,为101.68亿美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8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7亿元。后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实施三产兴市战略,慈溪商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供需两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1年超过10亿元,1993年超过20亿元,为22.14亿元,首次居全省各县(市)首位;1998年、2003年、2008年分别超过5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96亿元,比1987年增加50.65倍,1993—2009年连续17年居全省各县(市)首位。1988—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17.1%;其中“七五”期间年均增长率13.2%,“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6%、7.7%、10.0%、11.0%。
  第二节 经济效益
  1988—2011年,慈溪在注重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劳动者人均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实现同步增长。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98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18元。此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连续递增,1991年2971元,1995年9693元,1991—1995年年均增长率26.7%;1996年超过1万元,为1.12万元,2000年1.69万元,1996—2000年年均增长率8.6%;2001年1.90万元,2005年3.71万元,2001—2005年年均增长率14.3%;2007年超过5万元,为5.19万元;2008年跃升至
  5.84万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8414美元,提前实现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至21世纪中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目标,达到世界银行2005年框定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43万元,比1987年增加49.29倍。
  三次产业劳动者人均增加值
  1988年,第一产业劳动者人均增加值1978元,第二产业人均增加值4055元,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4342元。后三次产业劳动者人均增加值分别以不同速度增长。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1998年6476元;2003年超过1万元,为1.07万元;2007年超过2万元;2011年4.03万元,比1987年增加25.98倍。第二产业人均增加值1993年超过1万元,为1.24万元;1998年2.52万元;2006年超过5万元;2011年8.98万元,比1987年增加32.84倍。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1992年超过1万元,为1.08万元;1998年3.08万元;2004年超过5万元;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超过7万元、8万元、9万元;2011年13.88万元,比1987年增加34.44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98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74元。此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1993年2411元;1999年超过5000元,为5212元;2005年8445元;2007年超过1万元;2011年1.83万元,比1987年增加19.63倍。1988—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12.7%。同时,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收入来源更趋多样。2011年,工资性收入占57.9%,家庭经营收入占27.3%,成为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90年始有统计记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0年1904元,1995年6432元,5年间增加2.38倍,年均增长27.6%;1996—2000年,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增长放缓,年均增长8.9%;2000年首次超过1万元,为1.05万元。2001年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经济收入显著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超过2万元;2010年超过3万元;2011年3.41万元,比1990年增加16.92倍。1990—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14.7%。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该指标综合反映能源消耗所获得的经济成果,体现能源利用效率,间接反映经济增长方式。慈溪市2005年开始实施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公报制度。2005年、2006年、2007年,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分别为0.92吨标准煤、0.89吨标准煤、0.85吨标准煤。2008年、2009年、2010年,同一指标分别为0.80吨标准煤、0.76吨标准煤、0.74吨标准煤。2011年,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63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4.9%。
  第二章 经济结构
  第一节 农业经营结构 工商业所有制结构
  农业经营结构
  1988年,继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分散承包,家庭经营为主,农业单位经营规模较小。1989年后,允许承包者转让土地使用权,鼓励和促进土地流动和集中,涌现规模经营大户。当年粮棉种植面积0.53公顷以上的专业户1486户,经营土地1276公顷。1994年后,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逐步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实行依法有偿转让,推进适度规模经营。1995年,粮棉专业户规模经营面积6803公顷,果蔬专业户规模经营面积838公顷。1998年始,开展土地第二轮承包,承包期为30年。2002年,规模经营面积1.70万公顷。2011年,全市0.66公顷以上规模经营面积2.28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2.6%。有家庭(农场)经营型、基地生产型、农业园区型、股份合作型、季节性经营型等规模经营模式。
  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出现各种农村经济联合体和各类专业户。2011年,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78个,其中种植业97个、林业9个、畜牧业18个、渔业39个、农机植保服务业15个,共有工商注册成员7125个,出资总额7950万元,联系农户10.50万户。各类专业户中,有种植面积1.33公顷以上种粮大户146户,家庭农场490个。
  工业所有制结构
  1988—2011年,工业所有制结构出现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合营、股份制、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格局。民营经济成为慈溪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2011年,民营经济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8.6%。
  1988年,有工业企业9319家,其中乡及乡以上1284家、村及村以下8035家。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经济59家占4.6%,集体经济(主要以乡镇企业为主)1215家占94.6%,其他经济类型10家占0.8%。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18.7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8%,其中国有经济3.17亿元占16.9%、集体经济14.81亿元占78.8%、其他经济0.81亿元占4.3%。20世纪90年代后,慈溪工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转制开始起步,股份制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相继出现。至1995年,全市有工业企业24393家,其中乡及乡以上1092家、村及村以下23301家。乡及乡以上工业单位中,国有经济企业79家占7.2%,集体经济901家占82.5%,其他经济类型112家(私营3家、联营9家、股份制15家、港澳台商投资35家、外商投资40家、其他10家)占10.3%。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108.98亿元,其中国有经济11.74亿元占10.8%、集体经济81.13亿元占74.4%、其他经济16.11亿元占14.8%。1997年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后,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转制基本完成,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区域工业经济实现从国有、集体、乡镇、私营“四轮齐转”向以个体、私营、股份制等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模式转型,私营经济逐渐占据慈溪工业经济的主要地位。至2002年,全市国有及销售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简称“规模以上”)734家,其中国有企业4家占0.5%,集体企业49家占6.7%,其他经济类型681家(股份合作企业25家、联营企业1家、有限责任公司45家、私营企业494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66家、外商投资企业50家)占9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2.71亿元,其中国有经济3.79亿元占1.5%、集体经济16.51亿元占6.5%、其他经济232.41亿元占92%。
  2011年,全部工业企业38224家,其中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1123家、规模以下3710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2家占0.2%,集体企业6家占0.5%,股份合作企业2家占0.2%,有限责任公司86家占7.7%,私营企业746家占66.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48家占13.2%,外商投资企业116家占10.3%,联营企业1家占0.1%,股份有限公司16家占1.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13.5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2.2%。其中国有经济53.94亿元占3.3%,集体经济7.56亿元占0.5%,股份合作经济0.49亿元占0.1%,有限责任公司112.49亿元占6.9%,私营经济888.81亿元占55.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65.80亿元占16.4%,外商投资企业209.60亿元占13.0%,联营企业0.46亿元占0.1%,股份有限公司74.40亿元占4.6%。
  商业所有制结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分步推进商贸体制改革,商贸流通领域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商业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国有经济商业、集体经济商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个体、私营、股份制等所有制形式商业快速发展。2004年后出现港澳台商投资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
  1988年初,有国有商业机构(含网点,下同)286个、供销合作社商业机构934个、集体商业机构983个、个体商业1.23万户。是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07亿元,其中国有商业2.42亿元占26.7%,供销合作社2.41亿元占26.5%,集体所有制商业1.57亿元占17.3%,个体商业2.11亿元占23.3%,联营等其他商业0.56亿元占6.2%。呈国有、集体(含供销社)经济占主导,个体商业蓬勃发展的格局。1993年始出现股份制商业。1997年后,国有商业、集体商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陆续退出商品流通领域,私营和股份制商业快速发展,商业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0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商业占0.4%,集体商业占0.2%,私营商业占26.9%,个体商业占50.1%,股份制商业占22.4%。
  据市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2008年,全市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2171家,其中国有企业8家占0.4%、集体企业24家占1.1%、股份合作企业1家占0.1%、联营企业3家占0.1%、有限责任公司18家占0.8%、股份有限公司2家占0.1%、私营企业2101家占96.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家占0.1%,外商投资企业12家占0.5%。2011年,限额以上(商贸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178家,其中国有企业3家占1.7%、集体企业3家占1.7%、联营企业1家占0.6%、有限责任公司9家占5.0%、股份有限公司2家占1.1%、私营企业156家占87.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家占1.7%、外商投资企业1家占0.6%。限额以上企业商品购销总额中,购进总额367.53亿元,其中国有企业2.27亿元占0.6%、集体企业11.69亿元占3.2%、有限责任公司24.63亿元占6.7%、股份有限公司2.29亿元占0.6%、私营企业293.68亿元占79.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8.45亿元占2.3%、外商投资企业24.52亿元占6.7%。商品销售总额428.37亿元,其中国有企业2.34亿元占0.5%、集体企业11.96亿元占2.8%、联营企业5.88亿元占1.4%、有限责任公司24.35亿元占5.7%、股份有限公司2.52亿元占0.6%、私营企业344.32亿元占80.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3.44亿元占3.1%、外商投资企业23.57亿元占5.5%。
  第二节 产业结构
  1988—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结构发生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出现战略性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988年分别为31.8%、48.6%、19.6%,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为重要支撑,第三产业为辅助,第一产业高于第三产业12.2个百分点。之后,三次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变化。1991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至20.6%,首次低于第三产业27.3%的比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52.1%,全市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型调整为“二、三、一”型。1998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0.4%、61.5%、28.1%,至2011年分别为5.0%、60.0%和35.0%,第二产业的比重继续占居首位,第三产业高于第一产业3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稳定在“二、三、一”排序。与1987年相比,第一产业减少2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16.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结构
  1998年前,慈溪第一产业一直以种植业(农业)为主,其次为牧业。198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5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产值分别为5.49亿元、0.04亿元、1.46亿元、0.70亿元、0.36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68.2%、0.5%、18.1%、8.7%、4.5%。种植业中以粮食、棉花、油料、蔬菜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发生变化。1993年始,取消副业产值统计项目。1999年,渔业产值首次超过牧业成为重要产业。是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8.3%、0.5%、15.6%、15.6%。2003年后,增加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统计项目。是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比例为:农业占61.7%、林业占0.4%、牧业占12.2%、渔业占23.0%、农林牧渔服务业占2.7%。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61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为41.85亿元、0.41亿元、8.65亿元、11.07亿元、1.63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65.8%、0.6%、13.6%、17.4%.、2.6%。与1987年相比,林业、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0.2个百分点、10.8个百分点,农业、渔业的比重则分别上升0.3个百分点、14.9个百分点。其间,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粮棉作物的主导地位逐渐被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替代。
  第二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一直以工业为主导,建筑业所占比重不大。建筑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的比重,1988年为15.5%,1989—1996年保持在10.0%~12.0%之间,1997年首次下降到10.0%以下,为7.6%;2008年仅占5.0%,2011年为6.9%。
  工业行业结构 慈溪工业以制造业为主。1988年,有31个工业行业,其中制造业28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个,采矿业1个。当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行业有纺织业、塑料制品业、机械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依次为20.5%、20.2%、8.9%、6.4%、5.7%。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迅速,1997年首次统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六个支柱行业,分别为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其总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24.5%、10.4%、9.7%、8.6%、7.9%、7.1%。2001年后,全市逐渐形成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为龙头,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化学等新兴行业,涵盖3大门类33个大类行业,其中制造业29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采矿业1个。据市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2008年,3大门类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所占比重分别为99.5%、0.4%和0.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六个支柱行业分别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其总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29.2%、11.0%、9.6%、5.6%、5.5%、4.5%,与1997年的六个支柱行业相比,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纺织业所占比重下降20个百分点,由首位退至第六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所占比重上升18.8个百分点,位居六个支柱行业之首。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为454.87亿元、162.18亿元、132.31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8.2%、10.1%、8.2%。
  轻重工业比例 1988年,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占66.1%,重工业产值占33.9%。1993年,轻工业产值占67.2%,重工业产值占32.8%。之后,重工业比重逐步上升。1998年,规模以上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59.1%、40.9%。至2008年,规模以上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55%、45%。2011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51.9%、48.1%。
  第三产业结构
  1988—2011年,慈溪第三产业总体呈现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态势。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也在发展中调整优化,传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生产、生活服务业互动发展。
  1988年,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第一层次(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55.6%,第二层次(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占36.8%,第三层次(包括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占5.4%,第四层次(包括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占2.2%。199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一层次占59.8%,第二层次占26.8%,第三层次占9.0%,第四层次占4.4%。2002年,第三产业内部第一层次至第四层次比重依次为54.2%、28.0%、11.7%.、6.1%。2003年后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是年,第三产业各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占6.6%,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占33.1%,金融业占9.7%,房地产业占10.5%,其他服务业占40.1%。至2011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比重上升至7.1%,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上升至38.6%,金融业上升至14%,房地产业上升至12.1%,其他服务业下降至28.2%。第三产业形成以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为主导,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为重要组成,其他服务业带动发展的结构格局。表16—2 1988—2011年慈溪市三次产业比重
  说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构成绝对额均按当年价格计算;资料来源为历年《慈溪统计年鉴》。
  第三节 投资结构
  1988—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扩大,投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投资主体结构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所有制发生变化,投资领域开始出现投资主体多元化。198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中,国有投资0.76亿元占11.0%,集体投资1.03亿元占15.0%,私人及私营投资5.09亿元占74.0%。1990年始,统计房地产企业投资。是年,房地产投资0.26亿元,占总投资额的4.6%。1991—199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77亿元,其中国有投资14.80亿元占15.1%,集体投资41.16亿元占42.1%,房地产投资10.25亿元占10.5%,私人及私营投资31.56亿元占32.3%。1996—2000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99亿元,其中国有投资40.96亿元占21.4%,集体投资84.58亿元占44.3%,房地产投资18.44亿元占9.7%,私人及私营投资47.01亿元占24.6%。
  2004年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500万元以上投资(简称“限上投资”)、500万元以下投资(简称“限下投资”)、私人投资统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196.32亿元,其中限上投资176.84亿元占90.1%、限下投资4.70亿元占2.4%、私人投资14.78亿元占7.5%。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296.59亿元,均为限上投资。
  投资产业结构
  1988年,生产性建设投资1.5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的22.7%。1990年始,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产业统计。是年,总投资额中第一产业占2.7%,第二产业占56.5%,第三产业占40.8%。后随着投资总量扩大,投资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投资比重逐步降低,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提升。“八五”时期总投资额中第一产业占1.0%,第二产业占58.7%,第三产业占40.3%;“九五”时期总投资额中第一产业占1.1%,第二产业占
  55.0%,第三产业占43.9%;“十五”时期总投资额中第一产业占0.5%,第二产业占50.0%,第三产业占49.5%;“十一五”时期总投资额中第一产业占0.2%,第二产业占57.3%,第三产业占42.5%。2011年,总投资额中第一产业占0.1%,第二产业占44.9%,第三产业占55.0%,第三产业投资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2011年,工业投资额131.90亿元,比1990年增加93.21倍,1990—2011年年均增长率24.2%。投资比重增速最快的为房地产业,2011年房地产投资额116.34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比1990年增加443.03倍,1990—2011年年均增长率33.7%。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