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集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69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集镇建设
分类号: TU984.255
页数: 4
页码: 541-5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年初,慈溪市除县城浒山镇外,境内建制镇有范市、掌起、师桥、观城、鸣鹤、逍林、新浦、白沙、坎墩、横河、天元、长河、庵东、周巷14个,大多集中在大古塘南北两侧,建成区总面积16.23平方千米。1988年10月,慈溪撤县设市后,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周巷、观城等区域中心城镇粗具小城市规模,宗汉、附海、龙山、桥头、匡堰、胜山、崇寿等新兴工贸型城镇先后崛起。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全市有21个镇、2个乡。1997年末,全市有建制镇23个,成为全省首个无乡建制县级市。2001年,浒山、宗汉、坎墩3镇调整为中心城市街道,观城、师桥、鸣鹤3镇合并为观海卫镇,杭州湾镇并入周巷镇,建制镇减少为17个。2008年再次调整行政区划,龙山、三北、范市3镇合并为龙山镇。2011年,建制镇有龙山、掌起、观海卫、附海、桥头、匡堰、逍林、新浦、胜山、横河、崇寿、天元、长河、庵东、周巷15个,建成区总面积85.93平方千米,为1987年的5.3倍。
关键词: 慈溪市 城市建设 集镇建设

内容

1988年初,除县城浒山镇外,境内建制镇有范市、掌起、师桥、观城、鸣鹤、逍林、新浦、白沙、坎墩、横河、天元、长河、庵东、周巷14个,大多集中在大古塘南北两侧,建成区总面积16.23平方千米。1988年10月,慈溪撤县设市后,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周巷、观城等区域中心城镇粗具小城市规模,宗汉、附海、龙山、桥头、匡堰、胜山、崇寿等新兴工贸型城镇先后崛起。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全市有21个镇、2个乡。1997年末,全市有建制镇23个,成为全省首个无乡建制县级市。2001年,浒山、宗汉、坎墩3镇调整为中心城市街道,观城、师桥、鸣鹤3镇合并为观海卫镇,杭州湾镇并入周巷镇,建制镇减少为17个。2008年再次调整行政区划,龙山、三北、范市3镇合并为龙山镇。2011年,建制镇有龙山、掌起、观海卫、附海、桥头、匡堰、逍林、新浦、胜山、横河、崇寿、天元、长河、庵东、周巷15个,建成区总面积85.93平方千米,为1987年的5.3倍。
  基础设施
  1988年初,全县除县城浒山镇外,镇乡级集镇基础设施较薄弱,自来水日生产能力仅2.65万吨,供水管线74.63千米(其中干管21.96千米),用水人口10.15万人;建有道路100.45千米、桥梁292座、排水管道39.12千米、公共厕所179座,安装路灯1446盏;实有园林绿地面积15.48公顷。随着慈溪经济发展,镇乡级集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992年,全市镇乡级集镇共有道路227.82千米、桥梁675座、排水管道88.03千米、公共厕所253座、路灯3711盏;园林绿地、公共绿地分别为22.76公顷、16.5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43.43公顷;有自来水管道218.31千米,供应自来水915.40万吨,保障30.67万人用水。1997—1999年间,全市各镇用于公用设施建设经费25433万元,其中3322万元用于自来水设施建设,22111万元用于道路建设。至1999年,全市镇级集镇共建有道路455千米、桥梁1126座、排水管道458千米、公共厕所830座、路灯11609盏;建有园林绿地22.76公顷、公共绿地50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32公顷;建有自来水管道795千米,年供水2523万吨,保障44.59万人生活和企业生产用水。2000年后,镇级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每年用于市政公用设施资金1.90亿~4.20亿元,一大批道路、桥梁、供水排水、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成,环境得到改善,景观形象提升,集镇面貌明显改变。2011年,全市镇级集镇共有道路847.42千米、桥梁925座、排水管道602.03千米、公共厕所1705座、路灯19118盏;每镇均有1座以上公园,园林绿地146.80公顷,公共绿地750.87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099.40公顷;共铺有自来水管道851.64千米,7座镇级水厂日供水能力12万吨,全年供应自来水4226.07万吨,保障人口35.85万人(中西部农村由城区水厂供水)。
  公共建筑与生产性建筑
  1988年初,全县建制镇、集镇共有公共建筑与生产性建筑255.51万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全市各镇相继开发工业园区。1991—2000年,全市投入20.87亿元用于小城镇公共建筑与生产性建筑建设,竣工公共建筑181.82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502.25万平方米,其中1995年竣工生产性建筑135.72万平方米,为其间最多年份。至2000年,全市镇级集镇共有
  公共建筑172.65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324.65万平方米,总量为1988年初的近2倍(因拆除重建等因素,数据与表列总数有差异);一大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小城镇承载能力增强,功能日臻完善。进入21世纪,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投资环境改善。公共建筑和生产性建筑建设投资多,2003年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建设投资分别为2.82亿元、7.47亿元。2004—2011年,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投资额分别为10.74亿元、53.49亿元,竣工分别为95.26万平方米、682.33万平方米。至2011年,全市镇级集镇实有公共建筑281.43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1013.76万平方米,总量为1988年初的5.07倍。
  居民住宅
  慈溪集镇居民住宅以私房为主,公房所占比例较小。1988年初,全县各建制镇集镇共有居民住宅343.35万平方米;是年,全市镇级集镇共建成居民住宅45.39万平方米;年末住宅保有量390.02万平方米,其中私房359.90万平方米,占92.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4.06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全市镇级集镇按80年代集资建房模式建设居民住宅,个人自建住宅盛行,住宅竣工量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每年在53万平方米以上。1991—2000年,全市镇级集镇共投入20.88亿元,建成住宅752.39万平方米,新建成住宅小区12个。1993年,建制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超过20平方米。2000年后,房地产业向镇级集镇延伸拓展,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新区开发和旧城(村)改造加快,小城镇品位档次迅速提升,居民居住条件改善。2000—2011年,新建成住宅小区62个,总建筑面积234.05万平方米,住户1.05万户。至2011年,全市镇级集镇居民住宅总量1506.8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小区74个、建筑面积255.1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使用面积42.12平方米。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