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心城区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67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中心城区建设
分类号: TU984.1
页数: 30
页码: 499-5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2011年慈溪市中心城区建设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城区扩大及旧城改造、街路弄巷、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园林绿化、城市环卫设施等。
关键词: 慈溪市 城市建设 中心城区建设

内容

第一节 城区扩大及旧城改造
  城区扩大
  1988年初,慈溪城区以环城路为界略向周边扩展,建成区面积3.70平方千米;是年,完成《慈溪市城区总体规划(1988—2005)》,以工商型小城市为发展目标,规划面积17.50平方千米。撤县设市后,特别是市委提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目标后,城区建设快速发展。1992年,白沙镇、天东乡并入浒山镇,在城区北部设立慈溪经济开发区,城区大幅向东延伸、向北扩展,东二环(现孙塘路)、南二环、北二环、新江路、三北大街、新城大道相继建成或开工;是年,城区建成区面积10平方千米。1993年,完成《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市区规划区面积70平方千米。1994年,先后建设东三环路、开发大道、前应路等道路,城区进一步向外拓展。1996年,城区建成区面积增加至20平方千米。2001年,改浒山、宗汉、坎墩3镇为3个街道办事处,扩大城区范围。2003年,城区建成区面积增加至30平方千米;是年,完成《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市区用地控制范围110平方千米;之后,新建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搭建城市发展框架,各区域相继开发。至2011年,慈溪城区建成区面积41.50平方千米。
  城区改造
  1985年6月,成立县浒山城镇拆迁指挥部办公室,着手旧城改造。1988年4月,更名为“县旧城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时旧城改造以市政道路改造为主,余多为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区域改造属零星拆迁改造;至1992年,最大改造区域为城东区域(现三北市场)。1993年7月,市旧城改造领导小组更名为“市拆迁办公室”,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内设旧城改造办公室,负责旧城改造具体项目实施;之后,区域改造力度加大、频率加快。1994年,开始改造14号、43号、44号地块,后建成华仑商城、泰星公寓、天九街商住区。1997年,改造20号地块,后建成城隍庙商城和晶都苑住宅区。2000年7月,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实施旧城改造资金运作。2002年初,市政府制订旧城改造详细计划,划定东起晓记江、南邻环城南路、西至环城西路(现教场山南路)、北到大古塘河为旧城改造区域,总土地面积80公顷;确立以中央商务区建设带动周边区域建设为改造目标,分两期改造。旧城改造一期工程计划区域为东起糖坊路、南靠南城河、西至浒山江、北邻大古塘河;2002年9月,增加环城西路(现教场山南路)西侧的动力机厂地块(东起环城西路,南邻阳明食品城,西至金穗公寓,北到大古塘河)为旧城改造一期工程。2003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旧城改造二期工程,分东西2区块;东区块为糖坊路区块:东起晓记江,南邻环城南路,西至糖坊路,北邻解放东街折北沿环城东路到大古塘河;西区块为浒山江以西区块:东起浒山江,南邻新市路,西至环城西路,北邻西门小学。2004年,增加7号地块(东起青少年宫路,南邻大古塘河,西至大塘河,北到团圈支路及老年大学、南侧小路)为旧城改造二期工程。2005年,启动改造城南区域的市第二棉纺织厂(简称“二棉”)地块、冷冻厂地块;二棉地块东起金棉小区,南邻南二环中路,西靠剑山路,北至虞家路,地域面积13.13公顷;冷冻厂地块位于南二环中路两侧,东起剑山路,南、西邻浒山江,北至剑兰苑,地域面积2.47公顷。
  2007年,成立市旧城改造办公室,为非常设机构,负责全市旧城改造政策制定、协调、监督与考核。2007年,市委作出《关于加快新型城市化的决定》,市政府提出《关于推进中心城区旧城(城中村)改造的若干意见》,明确新一轮旧城改造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基本原则,采取“腾笼换业”(原产业外迁,改换产业)、“退二进三”(退出第二产业,改作第三产业)、全拆新建等办法,推进旧城改造由中心城区向外发展。2008年,改造方太厨具有限公司位于海关路的厂区;该地块东起石桥路,南邻吉祥路,西靠海关路,北至开发大道,面积4.50公顷。2010年7月,市委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改造更新的决定》;2011年1月,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十二五”时期中心城区改造更新重点片区重大开发实施规划及前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中心城区改造更新向更高层次推进。至2011年,实施文化商务区、北二环东延、万亩畈、城南板块、景观大道综合改造板块、城西休闲商贸板块、三北西大街西延综合改造工程、马家路板块、新潮塘板块、界牌区块综合改造工程,共计1234.28公顷,改造区块面积最小38.73公顷,最大239.00公顷;各改造项目在实施中,部分分项目完工。
  改造项目
  市政道路 1986年,扩建茶亭路(后为南门大街)、广场西路(后为新市路)、糖坊路,后逐步新建、扩建、改建旧城改造区域内道路,形成以解放街为主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青少年宫南路、糖坊路、天九街、南门大街、水门路、浒山路、教场山南路的一横七纵老城区中心区域市政道路格局,及与之相衔接的小山前路、小山后路、水南路、南城路、朱家桥路、新市路等市政道路14条,总长7.37千米。2009—2011年,城市中心区域外建成北二环东延段、三北西大街西延段,长3.64千米。
  公共设施 1986年5月扩建浒山镇医院;1988年11月建成人民医院住院大楼;1989年兴建街心公园,1992年扩建。1990年3月建成电信综合楼,1998年9月建成邮电大厦。2006年6月,修缮完成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7年3月,投资510万元,建成大古塘河滨江绿地、浒山江东岸滨江绿地,新增绿地2.16万平方米。2008年1月,虎屿山改造工程——虎屿公园竣工开放。2009年建成陈之佛艺术馆2489平方米。2011年扩建第四实验小学(原西门小学)近9000平方米、红十字医院1.83万平方米。
  住宅小区 1989年始建三北市场,由9幢多层住宅楼(一、二层为市场)组成,总建设面积3万平方米。1994—2001年,在旧城改造区域内先后建成泰星公寓、天九街小区、晶都苑等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13.63万平方米;其中泰星公寓商住楼6幢,1.54万平方米;晶都苑3幢,1.82万平方米。2003年5月,结合城河治理开发建成秀水华庭住宅小区。2005年6月,建成万江华庭,由15幢多层、高层住宅组成,总建筑面积4.82万平方米;是年9月,建成望江苑,由9幢11层住宅楼和裙房组成;2006年1月,建成缔景湾公寓,由8幢小高层住宅楼和裙房组成。2010年10月,建成枫华富地花园,共12幢,总建筑面积5.73万平方米;2011年11月,建成美域花苑住宅小区,共16幢,总建筑面积10.33万平方米。1989—2011年,旧城改造中新增住宅(含一、二层商铺)57万平方米。
  商业商务建筑1988年建成工商银行慈溪支行,建筑面积3230平方米;1989年建成供销大厦,建筑面积7492平方米。1991年,三北市场建成,位于解放东街,其中商铺面积6659平方米,设商铺320个。1992年始,建中国银行慈溪支行办公楼,建筑面积2494平方米。1995年12月,建成农业银行慈溪支行大楼,建筑面积8876平方米。之后相继建成华仑商城、天九街、城隍庙等商业区,均为底部一二层店铺、上层住宅;其中天九街商铺最多,337个,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2002年,实施旧城改造计划后,老城区中心区域商业商务建筑建设加快,逐渐形成中央商务区。2004年11月,上林坊仿古商业步行街区建成,为城区首个集购物与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商业街区。2005年7月,金黄商厦建成开业,投资7000万元;是年12月,新天地休闲购物中心建成,投资2.13亿元。2个商厦与立面改造后的百货大楼、上林坊仿古商业步行街区,成为中央商务区中大型商业场所。2007年2月,慈溪中央大厦建成,为慈溪最大商务楼宇。2008年12月,建成新都汇商务中心,建筑面积8.87万平方米。2010年,商会大厦、农村合作银行大厦竣工,总建筑面积6.84万平方米。2011年12月,慈溪银泰百货商场建成,总面积8.52万平方米。2002—2011年,新增商业、商务建筑43.81万平方米。
  拆迁安置
  1985—1992年旧城改造中,实施18个拆迁项目,合计拆迁365户、2.62万平方米。1994—2001年,先后实施旧城14号(华仑商城)、43号(天九街东区块)、44号(天九街西区块)、20号(晶都苑、城隍庙)5个地块7个改造项目,拆迁607户、6.97万平方米;其他零星项目拆迁478户、7.88万平方米。2个阶段拆迁的农户主要安置于东门、上房、下房、团圈、后二房、鸣山、石桥头等安置区,统一规划配套,自行建设;居民安置形式多样,除货币安置外,采取统建房、回购商品房、回迁安置办法。2002年,实施旧城改造一期工程,实施拆迁项目8个,拆迁1693户(中国银行大楼等4户于2004年拆迁)、21.51万平方米,拆迁总投资9.40亿元;析产后安置被拆迁户1730户,其中选择货币安置1045户,补偿金额7.04亿元;选择产权调换安置348户,安置4.83万平方米,补偿2.16亿元;农村户口被拆迁户享受迁建统建安置政策,有337户选择迁建统建安置,安排房屋地基826间,安置统建房5619.00平方米,补偿2013.04万元。2003年下半年,实施旧城改造二期工程,分东、西2块,共实施11个拆迁项目,拆迁1716户、22.44万平方米,拆迁总投资19.24亿元;析产后安置被拆迁户1907户;其中选择货币安置1247户,补偿15.80亿元;选择产权调换安置555户,安置7.36万平方米,补偿3.37亿元;选择迁建统建安置105户,安排统建房205间,计2.49万平方米,补偿738.63万元。自1985年实施旧城改造始至2011年,共拆迁10071户、203.46万平方米。2005年、2008年分别拆迁二棉、冷冻厂、方太3个地块,拆迁费用5.29亿元。2009年后,旧城改造继续向外拓展,相继实施旧城改造项目10大项14小项,共计划拆迁3837户、83.32万平方米,在实施中。
  第二节 街路弄巷
  城区街路
  1988年初,城区已形成以环城路、南门大街、解放街等为骨干的主要街道9条,总长
  7.35千米,重要支路12条,总长5.75千米,百米以上弄巷55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建设二环路,至1994年,城市第二条环路(新城大道和南、西、北二环路)全线建成,与329国道城区段、三北大街、孙塘路、青少年宫路、寺山路等骨干道路构成城区交通道路网,城区主要道路19条,总长30.64千米。1994年开始,先后建设东三环路、开发大道、前应路等。21世纪初,新建中横线(暂名,城区段为城市快速路)、北三环路、西三环北路、三北西大街等骨干道路;同时延伸部分道路与外界连接。至2011年,城区有2条(段)城市快速路,长16.43千米;建成主干路11条,总长度75.61千米,次干路13条51.09千米,支路189条(段)152.52千米,构成以东三环路、新城大道、孙塘路、青少年宫路—乌山路、浒崇公路—教场山路—寺山路、西二环路、金轮路、西三环路和中横线(城区段)、北三环路、开发大道—宗兴路、北二环路、三北大街、慈甬路—环城南路—慈百路、南二环路、前应路、杭甬高速连接线中段(南三环路)为骨干的“八纵九横”城市交通网络。路面材质由早期石板、沙石改用水泥、沥青,提高路面承载力,减少扬尘;主要道路功能完善,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组成,采用画线或绿化带隔离。1988年初,329国道城区段路幅扩大至40米,余多为20米以下;之后新建、扩建的主干路路幅在24米以上。
  中横线(城区段) 为首条城市快速路;东起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西至历庵线,长12.80千米。2005年6月,一期竣工时为双向4车道;2008年二期竣工,沥青路面,宽50米,双向6车道,二侧设辅道。
  北三环路 东起东三环北路,西至西三环北路;浒崇公路以东为北三环东路,以西为北三环西路。沥青路面,全长7670米,宽50米;中间设隔离带5米,两侧设机动车道12米、绿化带1.50米、非机动车道4米、人行道5米。2001年始建,2004年建成。
  开发大道 东起梅林路,西至浒崇公路,接宗兴东路。砼路面,全长5480米,宽40米;其中机动车道15米,两侧设绿化隔离带1.50米、非机动车道6米、人行道5米。1995年始建,时长2600米。1999年扩建新城大道北路至东三环北路段1440米,2003年改建。2000年增建梅林段长870米,2006年增建东三环北路以东至杨家路江段长570米。
  北二环路 东起黄尖浦,西至西二环北路,接宗汉大道;孙塘路以东为北二环东路,教场山路以西为北二环西路,中间段为北二环中路。沥青-砼路面,全长7904米,宽24~34米。20世纪80年代,在原部分县道上新建,经数次扩建、改建,于2011年打通慈溪中学至东三环北路路段呈现状。
  三北大街 东起黄尖浦,西至西三环北路;全长9433米,宽30米。青少年宫路以东为三北大街,砼—沥青路面,长5152米,机动车道21米,两侧设人行道4.50米;1987年始建,2003年改造,2009年扩建。青少年宫路以西为三北西大街,砼-沥青路面,机动车道17米,两侧设绿化带2.50米、人行道4米;1999年始建,2000年建成;2006年11月、2009年11月2次扩建,分别于2009年9月和2011年1月建成,路幅增加至36米。
  解放街 东起万安桥,西至新江路,以东门桥、西门桥为界,分解放东街、解放中街、解放西街。全长1735米,宽18~34米;其中解放中街为步行街,花岗岩路面,2004年改建,长575米,分中心广场、完全商业步行街、时段性商业步行街。
  329国道(城区段) 东起东三环路,西至龙头山;青少年宫南路以东为慈甬路,教场山南路以西为慈百路,中间为环城南路。沥青路面,总长5450米,宽40米;其中机动车道15米,两侧设绿化带2.50米、非机动车照10—9三北西大街(2008年)道5米、人行道5米。1934年12月始建,经历次改建、扩建,于2002年呈现状。
  前应路 东起东三环东路,西至南二环西路。砼路面,全长5180米,宽40米;中间设隔离带5米,两侧设机动车道8~8.50米、绿化带1.50~2米、非机动车道4~4.50米、人行道3~3.50米。距南二环西路620米施家山下建长650米双向寺山隧道。1998年始建,后经3次扩建,2011年1月建成东三环南路至华佗殿江段呈现状。
  东三环路 南起南三环路,北至中横线,接胜新线;以慈甬路为界分南、北路。砼-沥青路面,全长7771米,宽50米;中间设隔离带5米,两侧设机动车道12米。1994年始建,后经数次扩建,2011年4月建成南二环东路至南三环路段呈现状。
  新城大道 南起南三环路,北至永安路;慈甬路以南为新城大道南路,以北为新城大道北路。砼-沥青路面,全长9306米,宽48~70米;其中机动车道22.50米,两侧设绿化带3米、非机动车道5米、人行道5.75米。1992年始建,经数次扩建、改建,2011年4月建成中横线至永安路段呈现状。
  西二环路 南起南二环西路,北至北二环西路,接马家路;慈百路以南为西二环南路,以北为西二环北路。砼路面,全长2980米,宽30~34米。2000年建成。
  西三环北路 南起329国道,北至北三环西路。沥青路面,全长4150米,宽50米;中间设隔离带5米,两侧设机动车道12米。2005年10月建成北三环西路至余姚界段,2008年12月建成余姚界段。
  城区弄巷
  1988年初,城区有300米以上弄巷18条、100~300米弄巷37条、百米以下弄巷16条。大部分弄巷随旧城改造消失,同时随城区面积扩大,原镇村道路转变为城市弄巷;至2011年,城区5个街道中有里巷487条,总长232.87千米;弄巷长短不一、宽窄不同,多为水泥路面,沙石路仅占3.6%。
  城区消失道路弄巷
  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造环城路内老城区。21世纪初,实施旧城改造,重新规划道路,原有道路弄巷或保留名称改建,或更名改建,诸多弄巷则消失;其中环城西路更名为“教场山南路”,工人路、东城路、体育场路统一更名为“天九街”,茶亭弄先更名为“茶亭路”后合并为南门大街,广场路、广场西路合并更名为“新市路”,北门街更名为“龙兴街”,北城路更名为“小山后路”,余53条道路弄巷则因改造消失。环城路外的原教场山南路更名为“教场山支路”,慈百路南的黄家堰路因改造消失。
  1988年初,城区有路灯350盏,灯型多采用挑臂灯,光源为百瓦的汞灯或白炽灯。后随市政道路建设加快,路灯数量猛增,灯型多样;至2000年,城区有路灯1295基杆1759盏。2004年,随北三环西路、北三环东路东延段等14条(段)市政道路竣工,安装1694基杆3080盏路灯,为历年之最。部分道路消失、改造,路灯总量多有变化。2011年,三北西大街改造时首次采用120瓦、150瓦LED(发光二极管)灯为城市路灯。至2011年,城区有路灯6936基杆12778盏;灯型有圆锥杆道路灯、锥形杆灯、投光灯、圆锥杆工艺灯、圆锥杆庭院灯、帆板式灯、圆杆灯、中式仿古庭院灯、泛光道路灯、奥运之星景观灯、傲立八方景观灯、中华灯等;叉数有单叉、双叉、三叉等;灯杆高度4~16米,有15个规格;光源为120瓦、150瓦、250瓦、400瓦、600瓦的钠灯、金卤灯和LED灯,增加亮度同时节约电耗。
  城区桥梁
  1988年初,城区有16座桥,桥面总长165米。随着市政道路向外延伸,市政桥梁不断增加;至1999年,共建成市政桥梁104座,桥面总长1340.50米;改扩建7座,桥面总长99米。21世纪初,相继建设中横线(城区段)、北三环路、西三环路、前应路等骨干道路,城区桥梁由1999年120座增加至2011年302座,桥面总长由1505.50米增加至5366.30米;其中桥长20~30米69座,总长1638.10米;30米以上29座,总长1353.30米;位于孙塘北路跨越潮塘江的清水湾大桥,桥长146米,为城区最长市政桥梁;同时,城区内建有非市政桥梁525座,桥面总长5.61千米。桥名以建设单位自行命名为主,经市地名办公室命名的桥梁14座,桥面总长728.58米。桥梁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梁板式为主,城中村中存少量石桥;建有少量景观桥梁或便桥,采用钢索吊桥铺木板或钢架铺混凝土板。
  市政道路养护
  1986年9月,县城乡建设局设立公用事业股,接管浒山镇移交的市政道路养护;养护范围以城区环城路为界。随着城区框架拉开,养护区域随之扩大;2000年,与浒山街道划分养护界限,城区外及城区内宽8米以下道路由街道养护,宽8米以上市政道路由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养护。2003年,市政道路养护移交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2005年复归市建设局;是年5月,宗汉街道、浒山街道经济开发区内的市政道路移交市建设局,城区养护范围扩大,东至东三环路、南至前应路、西至西三环北路(仅为金轮大道至西三环北路的宗汉大道)、北至开发大道。2008年12月,市政道路养护区域东南未变,西扩至金轮大道,北扩至潮塘江南侧,总养护区域面积34平方千米。2011年4月,市政养护职能再次划归市城市管理局,养护市政道路100条,里程159千米,总面积360万平方米;大小桥梁161座,长2.75千米,面积8.18万平方米。
  早期市政道路养护采用自建队伍自行管理模式;2000年,探索市场化养护路子,试行市政道路养护招标。2006年3月,通过公开招投标,以北二环路为界划分2片,分别委托慈溪市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和宁波盛宏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养护,实行技术专业化、设备机械化和队伍职业化养护管理模式,为宁波市内首创。市政道路养护费由市财政下拨;2005年市政道路养护费220万元,次年提高至860万元,2007年增加至1000万元,2008年市政道路改造费用单独预算,日常养护费用400万元。2009—2011年,市财政共拨市政道路养护费1600万元。2006—2011年,慈溪获得宁波市市政养护“市政杯”、市政桥梁“养管杯”、市政道路养护“灵桥杯”等多项奖项。
  第三节 公共建筑
  1988年初,城区主要公共建筑有县级机关办公楼等24处,总建筑面积7.17万平方米;单体建筑面积大多1000~3000平方米,以3~5层砖混结构为主;商业大厦12层为最高建筑。1990年后,新建公共建筑逐渐增多,规模扩大,建设标准提高,并向高层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心城区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原有市级机关办公楼、电影院、市工人俱乐部等公共建筑拆除和迁建,同时兴建各类大型公共建筑。至2011年,城区主要公共建筑总面积359.58万平方米。
  办公建筑
  1988年初,城区主要办公建筑有县级机关办公楼等7处,总建筑面积14819.00平方米。1990—1999年新建办公建筑16处,总建筑面积10.96万平方米;其中党政机关办公楼12处,建筑面积7.09万平方米;商务建筑4处,建筑面积3.87万平方米。2003年9月建成市行政中心;是年12月,建成慈溪广播电视中心,为慈溪首个楼层达到20层的办公建筑。2004年后办公建筑增加较快。至2011年,城区有办公建筑67处,总建筑面积111.26万平方米;其中党政机关办公楼43处,总建筑面积48.04万平方米;商务建筑24座,总建筑面积63.22万平方米;其中10层(不计地下层)以上办公建筑27处,楼层最多为香格大厦29层,建筑最高为慈溪中央大厦108.50米。
  慈溪市行政中心 位于三北大街655号。2003年9月建成,总投资35326万元,由1幢主楼、2幢附楼组成,总用地面积9680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2373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49445平方米,19层,框剪结构,高75.10米,共有办公室475间,为中共慈溪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政协慈溪市委员会机关办公用房;地下室一层3327平方米;东、西附楼均为4层,共12815平方米。建于1955年的原县级机关办公楼于2003年拆除。
  慈溪广播电视中心 位于新城大道北路288号。2003年12月建成,总投资1.60亿元,由A、B、C3幢独立建筑组成,总用地面积4050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875平方米;A幢主楼23800平方米,20层,框架结构,地面高81.80米,共有办公室160间,会议室20间,为市广播电视台办公用房;B、C两楼均为3层框架结构,总面积7075平方米,其中B楼为演播大厅,设座位1100个。
  慈溪中央大厦 位于水南路19号。2007年2月竣工,建设投资16532万元,总用地面积1279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3366平方米,框支—剪力墙结构;由南北2座主楼和连接裙房组成,南座20层,高72.60米,四至二十层为产权式酒店,36253平方米;北座27层,高108.50米,四至二十七层为办公用房,36749平方米;裙房一至二层为商业用房,8471平方米;地下2层,21306平方米,设车位760个。
  香格大厦 位于开发大道1277号。2007年7月竣工投用,总投资2.40亿元,总用地面积46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733平方米。地上29层,高99米,建筑面积39109平方米,其中商业用房4640平方米,办公用房34224平方米;地下3层,建筑面积6624平方米,设停车位276个。大厦整体采用钢结构与钢筋砼结构组合形式,外墙以银灰色为主色调,采用玻璃幕墙、石材、铝板幕墙装饰。为全市首个甲级写字楼,有中信银行桥城支行等单位进驻办公。
  商业建筑
  1988年,城区有百货大楼、农业银行慈溪市支行办公楼、工商银行慈溪支行办公楼等商业建筑3处,总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1989年建成供销大厦,建筑面积7492平方米。1990年新建金山商厦和金山菜市,总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1991年建三北市场,建筑面积6659平方米。1993年建成浒山菜市,为城区首个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商业建筑。1994年建成国贸大厦,建筑面积1.86万平方米,8层。1995年建成工业品批发市场(商都),建筑面积5.38万平方米,为当时慈溪建筑面积最大商业建筑。1998年建成慈客隆超市虞波店,4层,5950平方米。2004年11月建成上林坊仿古商业步行街,位于老城区中心区域,总建筑面积34492平方米,仿明清建筑。2005年建成新天地休闲购物中心等商业建筑3处,总建筑面积6.85万平方米。2007年新增中国工商银行慈溪支行办公楼1处。2008年建成香格国际广场、大润发超市慈溪店2处商业建筑,总建筑面积9.52万平方米。2009年,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向北扩建水果交易区12536平方米。2010年建成农村合作银行大厦。2011年建成慈溪银泰百货商场,建筑面积8.52万平方米,为慈溪最大商业建筑。至2011年,城区有商业建筑33处,总建筑面积60.64万平方米;其中商贸建筑23处,总建筑面积52.60万平方米;金融建筑10处,总建筑面积8.04万平方米。
  教育建筑
  1988年,城区范围内有83处教育建筑,其中中小学69所,多为砖木砖混结构,质量较差。1990年8月至1993年1月,全市筹集资金2683.30万元用于校舍建设和教学设施更新,校舍质量显著提高,大多为4~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96—2004年,政府投资新建、扩建、改建中学(初中、高中)8所,总建筑面积22.83万平方米;职业学校3所,总建筑面积16.80万平方米;成人学校2所,总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1998—2006年,民营资本投入、参股建立学校11所,涉及幼儿至高中教育。至2011年,城区有教育建筑72处,总用地面积229.73公顷,总建筑面积112.74万平方米;其中幼儿园建筑28处,面积8.04万平方米;小学建筑23处,27.08万平方米;初级中学建筑11处,22.13万平方米;高级普通中学建筑7处,34.83万平方米;中等职业学校建筑2处,15.28万平方米;特殊教育学校建筑1处,3787.00平方米;成人学校建筑4处,5.00万平方米。
  文体卫建筑
  1988年,城区有人民大会堂、县人民医院、电影院、青少年宫、县图书馆、县科技活动楼、县文化馆、游泳池、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县工人俱乐部等文体卫建筑10处,总建筑面积26882平方米。1991—1999年,先后建成革命烈士纪念碑、妇幼保健院、革命烈士纪念馆、工人文化宫综合楼、慈溪影城、慈溪博物馆、市文化馆等文体卫建筑,总建筑面积43591平方米。2000年后,相继建成体育场、体育馆、图书馆、书城,迁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改扩建慈溪籍著名艺术家、科学家旧居为艺术馆和科普教育基地。至2011年,城区有文化建筑15座,总建筑面积12.79万平方米;体育场馆4座,总用地面积13.87公顷,总建筑面积3.96万平方米;医院9所,总建筑面积26.90万平方米。
  旅游酒店建筑
  1988年初,城区有三北大楼、商业大厦旅游建筑2处,总建筑面积15219平方米;其中商业大厦12层,为当时全县最高建筑。1994年5月,慈溪杭州湾大酒店建成,为慈溪首家现代园林式五星级酒店。1996年,慈溪大厦建成,总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18层,内有客房125间,207张床位。2000—2003年,建花园饭店等旅游建筑6处,总建筑面积6.90万平方米。至2011年,城区有旅游建筑11处,总建筑面积17.41万平方米。
  房;天地花苑酒店系八字桥村综合楼;花园饭店系阳光花园综合楼;资料来源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交通邮电建筑
  1988年,城区有慈溪客运站、慈溪邮政大楼2处交通邮电建筑,总建筑面积1.52万平方米。1990年,慈溪电信综合楼建成。1995年建客运南站。1998年建客运西站、客运东站。2001—2011年先后建成坎墩公路养护站、市移动通信综合楼、市车辆通行费征收管理所、慈溪电信局综合用房等建筑。2011年,城区有交通邮电建筑12处,总占地面积15.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24万平方米。
  第四节 公共交通
  城市公交
  设施建设 1991年2月,城市公共汽车开始营运时,无专门公交站场、候车亭,利用市公路运输总公司场站,或路边停靠。1995年5月,在新江路与慈百路交叉口东南建公交西站,占地面积70余平方米;同时租用场地设公交东站、南站、北站。后随城区扩大,公交场站不断外迁;1998年,投资324万元,在新客运东站内,建公交客运枢纽站兼停车场,配修理车间,用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当年投入使用;是年,公交西站迁至西二环中路与慈百路交叉口,租用客运西站。2002年,市公交公司租用八字桥村2300余平方米土地,设八字桥公交首末站。2005年底,向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租用2515平方米土地,扩建公交东站停车场,投资89.60万元,2008年12月退租。2007年,市公交公司向宏坚村征地3000余平方米,投资80万元建设公交宏坚调度站。2008年1月,八字桥公交首末站南迁至宏坚调度站。2010年12月,投资100万元,建成2600平方米上六房公交站。
  1995年,在开发区、人民医院(后为红十字医院)、供销大厦(后为水门绿苑)、长途汽车站、城东新村(南)等停靠点建混凝土候车亭14只。1998年、1999年新建候车亭11只。2001—2007年,陆续新建或改建候车亭33只,改用不锈钢材质。2008—2011年,城区主要街道新建候车亭299只;是年城区有各种材质、样式候车亭350只。
  线路设置 1991年,城市公交线路仅1条,为双向环线,里程7千米,是年11月改为单向,1993年停运。1995年5月,城市公交恢复营运后,按城区7平方千米(东起孙塘路,南靠南二环路,西到新江路,北至北二环路)设置线路,开通1路(北站—东站)、2路(北站—西站)、3路(南站—南站)城市公交线路;是年6月,增设5路(南站—北站);此后3年保持4条城市公交线路,总里程19.50千米。1998年11月,随客运东站、西站外迁调整公交线路,并新增6路(东站—寺山公园)、7路(乌山—金轮集团)、8路(商都—商都)3条线路;公交总里程64.46千米。2000年12月,新增9路(西站—轻纺城)、10路(八字桥—百两桥)2条线路。2003年11月,增加11路(八字桥—曙光小区)、201路(乌山—高河塘)2条日行线和1条夜行线(东站—西站)。2005年10月,夜行线改为901路。2007年5月,开通12路(东方明珠—人和家园)、13路(东方明珠—育才小学,后至坎墩);9月开通15路(八字桥—家电中心)。2008年3月,201路改为16路;11月,开通17路(东方明珠—二灶市站),之后4次延伸6条线路。2010年9月,1路、2路、6路、8路营运时间延长至夜间,取消901路。至2011年,有城市公交线路15条,其中夜行线4条,营运总里程176.60千米。
  车辆装备 1991年,公交车辆仅3辆。1993年,新增4辆;是年停止公交营运后,7辆公交车转入农村交通。1995年恢复公交营运后,公交车辆增加至44辆。1998年,更新车辆并增加至108辆。2003年再次更新,并增加空调客车12辆。2004年、2006年分别增加空调客车16辆、26辆。2008年3月,更新中巴车108辆为空调客车,10月,装备16辆欧Ⅲ排放标准客车。至2011年,有城市公交客车195辆,均为空调客车。
  客运量 1991年城市公交首次营运至1993年停运共载客35万人次。1995年5—12月,客运量480万人次,日平均2.21万人次、每辆502.72人次。自2002年始,客运量增幅有所回落,总量维持在每年2000万人次左右。2011年,客运总量2918万人次,日平均7.99万人次、每辆409.98人次。1995—2011年,累计输送乘客3.25亿人次。
  出租车
  1985年,境内龙山人购6座天津大发面包客车通过审批,为全县首辆旅游出租车。至1992年,出租车增加至15辆;主要车型为天津大发面包车、夏利、桑塔纳(普通型)等。1993年,出租车投放由计划控制审批转为开放审批。至1994年5月,全市新增出租车37辆,总量为52辆。1994年4月,宁波市政府颁布《宁波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出租车投放权控制在宁波市级,实行营运权证管理,采取公开拍卖、有偿使用原则,控制出租车发展速度和经营规模;是年6月,宁波市首次公开拍卖出租车营运权,慈溪拍得15辆,其中4辆由个体经营者拍得。1994年6月至1999年4月间7次营运权拍卖中,全市拍得124辆,竞拍总价1330余万元。至1999年,全市拥有客运出租汽车185辆。2000年,出租车投放权限下放,经2002年、2003年、2005年、2010年4次客运出租汽车投放,至2011年,全市有605辆出租车,其中个人101辆。
  第五节 园林绿化
  广场
  1998年4月,慈溪建首座广场——虞波广场,位于虞波花园住宅小区北侧,为绿地式广场,用地2.63公顷,总投资1000万元,于次年2月开放。进入21世纪,建成一批城市广场,单座面积从数千平方米增加至10余万平方米不等,内涵不断丰富,亲水河池、音乐喷泉、雕塑小品、花草树木融为一体。2000年3月,建成古塘绿苑,位于三北西大街和天九街交叉口西南,用地0.52公顷,为欧式风格广场,投资560万元。2000年4月,建成新世纪广场,位于广电中心南侧,用地2.69公顷,投资958万元。2001年4月,建峙山文化广场,位于寺山脚下,总用地面积12.29公顷,总投资14240万元,同年12月A区建成,2003年再次扩建,2003年5月B区竣工;A区内立有18尊(屏)雕塑,为慈溪雕塑主展区。2003年12月,人民广场(档案馆路以西)建成,位于政府机关大楼前,用地7.14公顷,投资6438万元;2005年又投资100万元,东扩至三灶江,面积增加2.73公顷。2006年9月,改造街心公园为水门广场,面积0.87公顷,投资4500万元,种树270余棵,植被面积3398平方米;场地下建有2层停车场,车位217个,次年8月建成。至2011年,城区建成虞波广场、古塘绿苑、新世纪广场、峙山文化广场、人民广场、水门广场、孙塘绿地7座,共投资2.78亿元,总面积29.57公顷,散落于城区各处,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
  公园
  1988年初,全市仅有峙山公园1座,面积20.80公顷,后经数次扩建、改建,面积至23公顷。1989年,街心市场迁移后改建为街心公园。1991年,金山公园建成,位于金山住宅区中,用地0.61公顷。1999年10月,旦山公园建成,位于开发大道与担山北路交会处,被开发大道分为南北2园,总面积4.43公顷,园内建有古井、自由马雕塑群、长廊、亭阁、栈道、跌水台阶、亲水平台等。2005年,教场山公园建成,位于浒山路北端,投资1326万元,用地面积7.10公顷,其中绿化面积6公顷,路面铺装7176平方米;园内建有亭阁4座、长廊1条、小桥1座,配景观灯190盏;教场山前垒假山1座,挖水池1个,池前广场立“雄风”雕塑1尊;是年,开始建位于宗汉街道漾山路江西岸的江滨公园,用地面积5公顷。2007年8月,改街心公园为水门广场。2007年、2008年,坎墩街道先后建成农民公园和街心公园,用地1.57公顷。2008年1月,虎屿公园建成开放,位于大古塘河南侧的虎屿山,总投资3100余万元,用地面积2.23公顷,分老年活动区、文昌阁景区、主入口景区、七房池景区等。至2011年,城区有公园8座,总面积43.93公顷。
  雕塑
  1996年12月,“生生不息”“古越升华”2尊雕塑分别耸立于新江路与南二环西路、慈百路与西二环南路交叉口绿地,均为金属雕,不锈钢材质,寓意三北大地万物昌盛、蒸蒸日上;次年9月,于新城大道北路与三北大街交叉口东北角绿地立“星辰”不锈钢雕塑,寓意慈溪前途光明,充满希望;于孙塘路与北二环中路交叉口西南绿地立“冬”不锈钢雕塑,刻画冰雪融融景象,象征瑞雪兆丰年。1998年3月,建成“杨梅仙子”雕塑,位于浒溪公路与前应路、寺山路、剑山路交叉口。1999年10月,旦山公园内立青铜雕塑自由马6匹,3匹位于水中、3匹拾阶而上,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采用动静结合表现手法,或低头戏水,或驻足远眺,或抬头长啸,体现慈溪人脚踏实地、积极向上精神和充满活力、向往超越激情。2001年、2002年,建峙山文化广场,为慈溪雕塑主展区,内立20尊(屏)雕塑,其中白一创作19尊(屏);有浮雕4屏、石雕2尊、金属雕3尊、青铜雕2尊、铜雕9尊,反映慈溪悠远历史、灿烂文化、丰富物质、精深精神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其中“慈溪之光”1尊,为彩色不锈钢雕塑,高12米,宽12米,雕塑以饱满强劲的钢圈构成1个球体,内置1贴金钢球,居于大球体正上方,展示慈溪发达经济,美丽城市,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版图上,4角配置“鸡首壶”“三足蟾蜍水盂”“蛙尊”“堆塑罐”青铜组雕。2004年6月,反映戚继光抗击倭寇历史题材的雕塑“雄风”落成,矗立于明嘉靖年间抗倭练兵场的教场山前,为教场山公园一部分。至2011年,城区有雕塑28尊(屏),其中立于公园广场22尊(屏)、街头绿地5尊、交通要道1尊。
  绿化
  1988年初,城区有绿地2.46公顷,行道树4700棵。1988年12月确定香樟为市树、月季为市花,全市普遍种植香樟树为行道树,部分道路种植水杉、法国梧桐、广玉兰等树种;之后,道路配种杜英、栾树、国槐、喜树等。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住宅小区、单位配套绿化面积较小,品种较少,仅在房前屋后、道路旁、院子内或直接或筑花坛种植乔木、绿篱、花草;乔木以柏树、雪松、法国梧桐、香樟树等树种为主,绿篱多为黄杨、冬青,花草普遍为月季花,园艺水平较低;其间,建成4座公园广场,为市民增添不少绿地。至1999年,城市园林绿地面积37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43公顷;绿化覆盖面积398公顷,其中建成区占385公顷。2002—2011年共增加住宅小区绿地75.40公顷,其中浅水湾住宅小区的绿地面积7公顷余。2011年,城区主要道路种植行道树3.04万棵,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增加至1784公顷,绿地率1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47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面积2155公顷,其中建成区1623公顷,覆盖率39.1%;种植品种繁多,花、草、树、竹、果搭配,绿地、水景、山石、小品相互衬托。先后有28家单位被评为省绿色学校、社区、企业、饭店;29家单位、14个小区被评为宁波市园林式单位、宁波市园林式居住区。
  绿化养护
  1988年3月,县园林管理处成立,与1986年成立的峙山公园管理处合署办公,接管城区绿化养护;次年12月,市园林管理处成立市园林工程队,负责绿化养护,由市财政全额拨款,年拨养护款50万元。2000年,推行市场化养护试点,329国道城区段、解放街、环城路等道路绿化和金山公园、街心公园、孙塘绿地等共计30公顷绿化养护面向社会招标;试点支付养护费80万元,比由指定单位养护减少支出10万元。2003年,全部实行市场化管理。2004—2011年,11个项目被评上宁波市园林绿化养护奖29项次。2011年,养护支出1200万元,为1999年的10倍。1999—2011年,城区园林绿化养护费支出总额8333万元。
  第六节 城市环卫设施
  1988—2011年,通过财政拨款、社会融资等多种形式投入5.80亿元用于环卫设施建设,其中财政拨款9500万元,社会融资4.85亿元,建设大型环卫设施和购置环卫机械设备,环卫基础设施改善。
  环卫专用车辆
  1988年,购置首台垃圾中转车,至2011年共投入1584万元购置各类环卫车辆1047辆,其中8吨压缩式垃圾中转车2辆、5吨垃圾车17辆、大型机扫车17辆、洒水车7辆、推土机6辆、玻璃钢道路保洁三轮车998辆。
  垃圾处理设施
  垃圾中转站 1988年,设露天临时垃圾堆放场用于垃圾中转,用人工把垃圾铲入汽车运往垃圾处理场。1990年9月,于教场山南建北门垃圾中转站,投入资金8万元,城区垃圾首次用集装箱密闭运输。1993年,投资50万元新建鸣山集装箱垃圾中转站。1996年,动工兴建金山垃圾中转站,次年建成。1997年投入资金90万元,分别在金一路、北二环、阳明路建设金一路、孙塘、寺山等垃圾中转站。至1998年,城区有6座垃圾中转站,中转方式为集装箱中转。2001年11月,经济开发区移交垃圾中转站1座,移交后进行压缩式改造,提高中转能力。为提高垃圾清运效率,减少污染;2004年下半年,投资120万元对金一路、寺山2个中转站进行压缩式改造。2006年,投入200余万元,对北门、孙塘、鸣山等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式改建,并新建宗汉曙光小区垃圾中转站。2007年,投入155万元对金山和开发区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式改造与更新,至2008年3月,8座垃圾中转站全部完成改造;垃圾中转站建筑总面积1894平方米,配有压缩设备12套,日垃圾中转能力500吨。2008年9月,中心城区环卫体制调整后,新增白沙路街道镇东垃圾中转站、潘余垃圾中转站和宗汉街道东垃圾中转站、北垃圾中转站、西垃圾中转站,垃圾中转站13座,建筑总面积2659平方米,配有压缩设备18套,日垃圾中转能力750吨。
  垃圾填埋场 1988年前无专用垃圾填埋场。1989年,在石堰乡楼房山建首个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0.80公顷,库容量10.40万立方米,对城区生活垃圾进行一般填埋处理。1995年,投资208万元,建设西三垃圾填埋场,位于小安乡陈家路村,占地面积12公顷,库容量432万立方米,设计日处理垃圾120吨,设计使用年限10年,主供城区生活垃圾处置,是年5月投入使用。西三垃圾填埋场营运后,接收城区生活垃圾外,同时处理西部周巷、庵东等7镇生活垃圾,原有垃圾处理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垃圾处理需要,2001年投资1200万元、征地33.33公顷向东扩建,设计日处理垃圾能力400吨,使用年限8~9年,填埋库容149.30万立方米,于2003年5月投入使用。为解决东部、中部垃圾处理问题;2000年,投入240万元建设中部、东部垃圾填埋场,均于2001年1月投入使用,至此全市所有生活垃圾均进入垃圾填埋场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率100%。中部垃圾填埋场位于半掘浦九塘闸西侧,总占地面积12.73公顷,日处理能力85吨,供新浦、桥头、附海、逍林、胜山、匡堰6镇使用,至2005年累计吸纳垃圾38.70万吨,有效库容45.50万立方米,于2005年6月25日封场。东部垃圾填埋场位于淞浦红旗闸东侧范市镇荒涂,占地面积14.47公顷,有效库容量54.25万立方米,承担东部9个镇生活垃圾填埋处置,日处理能力450吨。2004年,为解决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二次污染问题,投入350万元实施西三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工程;次年8月,出水水质二级排放验收合格。2007年,新建东、中垃圾填埋场日处理污水能力100吨渗滤液处理厂2座,处理后水质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同时对3座垃圾填埋场铺设污水管道接入市域污水管网,总投资1210万元。2010年,开始实施东部、中部垃圾填埋场覆绿工程,东部垃圾填埋场覆绿工程于2011年7月竣工,绿化面积61714平方米,投资696万元;中部垃圾填埋场覆绿工程于2011年10月竣工,绿化面积76842平方米,投资885万元。
  垃圾焚烧发电 为使市域生活垃圾达到无害化处理水平,2007年启动实施市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该工程为宁波市、慈溪市重点实事工程,总投资3.70亿元、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设计日处理量1200吨以上,采用循环流化床焚烧炉对垃圾进行焚烧发电;2008年完成工程主体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2009年2月5日,慈溪东部8镇1区生活垃圾开始进入电厂贮坑,2月9日第一锅炉正式焚烧试生产,至2009年6月,全市生活垃圾全部进入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至2009年12月共处置生活垃圾30.30万吨,发电1.05亿度,上网电量8205度。2010年开始实施焚烧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计划扩建2炉1机,建成后最大垃圾处理量可达2500吨;扩建工程总投资1.70亿元,采用分步实施方法;2011年主要建设4号炉,计划投资5500万元,年底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粪便处理设施
  1984年,在中江闸口西环卫车队内建造多格式厌氧处置储粪池1座,为慈溪首个储粪池。1995年,在教场山后建1密闭无害化储粪库,为“万担粪库”,与北面污水处理厂接轨进行处理;总投资60万元,占地面积1933平方米,设计日处理粪便50吨,主体为混凝土结构;场内有卸粪池、栅滤池、粪渣池和附属用房,绿化面积70%;粪便处理工艺为城市粪便由吸粪车收集,卸入卸粪池,经栅滤去漂浮物和渣后进入三格式储粪池,再由泵将粪便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国家规定排放标准。2007年,由“万担粪库”扩建为粪便处理中心,投资700万元,设计日处理粪便150吨,采用粗过滤、除泥脱水、厌氧、水解酸化、二级化生池处理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达到三级排放标准。2008年,粪便处理中心投入使用,浒山、白沙路、古塘、宗汉、坎墩5个街道粪便进入处理中心,中心城区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
  公共厕所
  1988年,城区约有公共厕所150只,基本为旱厕。1992年10月,完成新建改造公厕14座。1996年,青少年宫路生态公厕动工兴建,次年完成。2000年,城区重点路段新建公厕10座。2002年,新建孙塘绿地和开元街路口公厕2座。2003年,在城区道路改造中投入500万元新建公厕11座,全部符合国家一类公厕标准,其中位于客运西站西面的公厕达到宁波市特级公厕标准。至2003年,城区有公厕83座(水冲式54座、旱厕29座),其中特级1座、一类14座、二类23座。2005年,投入185万元改造城区17座旱厕为水冲式,城区消灭旱厕。2006年,投入215万元改造城区26座陈旧水冲式公厕。2008年,投入255万元新建公厕10座,其中4座由园林处建设、6座由环卫处建设。公厕注重科技含量,城区建有金一路、杨梅仙子、万江华庭、青少年宫路4座生态公厕,部分公厕采用红外线自动感应冲水装置,避免人体交叉感染并节约水资源。至2011年,城区有环卫管理公厕111座,其中有特级公厕1座、一类公厕39座、二类公厕30座、三类公厕41座,全部公厕按规定设置公厕导向牌。
  果壳箱
  1988年,主要对解放街、南门大街、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等道路设置果壳箱,果壳箱材质主要为钢瓶、铝合金。1995年,逐步扩大果壳箱设置范围,在三北大街等道路设置果壳箱。2000年,城区主要道路设置不锈钢果壳箱400只。2003—2005年,投入150万元在城区主要道路更新设置1600余只果壳箱。2007年,投入200万元对城区所有主要道路果壳箱更新改造;在城区东至新城大道、南至南二环路、西至新江路、北至开发大道范围内,市政道路共设1266只分类果壳箱,其他道路设约500只单色果壳箱。至2011年,城区有果壳箱1700只。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